2019春鲁教版语文六下《伟大的悲剧》word教学设计.doc_第1页
2019春鲁教版语文六下《伟大的悲剧》word教学设计.doc_第2页
2019春鲁教版语文六下《伟大的悲剧》word教学设计.doc_第3页
2019春鲁教版语文六下《伟大的悲剧》word教学设计.doc_第4页
2019春鲁教版语文六下《伟大的悲剧》word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春鲁教版语文六下伟大的悲剧word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快速默读课文,梳理情节,感悟内容,体会情感。 2.把握文题“悲剧”的内涵,明确“伟大”的意义。 3.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重点】 1.把握“悲剧”内涵,明确“伟大”意义。 2.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冰雪覆盖的南极,一面向世人呈现着自己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又以酷寒凶险回绝了人类好奇的拜访。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73天的生死较量,1912年的南极记录了怎样的英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二、预习检测 吞噬(sh) 角逐(ju) 雪橇(qio) 癫狂(din) 拽(zhui) 悚(sng) 毋(w) 皑(i) 怏(yng) 1、毛骨悚然(sng):形容十分恐惧。悚然,恐惧的样子。 2、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3、坚持不懈:坚持到底,毫不松懈。 4、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5、怏怏不乐(yng):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6、姗姗来迟:慢腾腾地来晚了。 7、忧心忡忡(chng):忧愁得心情不能安静 三、资料助读 (一)作家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他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他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等,传记作品有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等,戏剧作品耶雷米亚等。 (二)南极简介 南极之最 最大高原-最大冰库-世界“寒极”-世界“风极”。南极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陆,也是最寒冷、冰雪贮量最多、最干燥、风速最大、风暴最频繁的大陆。自从1821年南极洲被发现以后,人类对南极勇敢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1911年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有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伟大的悲剧就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根据斯科特等人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的天才想象写成的。四、整体阅读感知1、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你读文的感受或心情。(如感动、崇敬、钦佩、敬佩等) 2、梳理脉络情节(按时间顺序)(点拨、讨论、提问。) 奔向南极绝望而归带信作证归途遇险悲壮覆灭 3、复述课文内容。(提示六要素)课文主要写了斯科特探险队五人,精疲力尽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由于遇到恶劣的天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最后教师介绍斯科特探险队南极探险的整个经过。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次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队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11月12日,一支探险队发现英雄们已冻僵的尸体。) 4、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时间、人物、地点、结局) (讨论、提问、归纳:1912年3月,英国探险队斯科特一行五人在从南极返回途中不幸全部遇难。) 五、片段品读体味速读课文,请找出你认为最感人的片段,带着充沛的感情读一读,说一说你感动的原因。然后,小组代表作全班交流。例如1、接受为挪威人作证的任务。 2、威尔逊博士临死不放弃科学观察。 3、奥茨英雄似的死去。 4、斯科特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5、“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6、“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7、“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执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8、“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讨论明确后齐读最后一段,点明主题,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教师提问:你觉得斯科特是怎样一个人?请你用恰当的词语来描述。六、主题思想探究1、同样是探险南极,阿蒙森成功了,斯科特失败了。可是茨威格这位著名的传记作家,为什么要充满激情地给失败的斯科特作传?在文中你能找出体现作者对这一事件的态度的句子吗?试着品读分析,谈一谈你的看法。(明确:文章结尾句子,能较明显地体现作者的态度。因为作者看中的是斯科特失败背后所体现的伟大精神,特别是与自然顽强搏斗、以无比的勇气战胜困难的豪迈气概,这种精神是人类的伟大财富。)2、题目为伟大的悲剧,既然是“悲剧”,那又为何“伟大”?这是否矛盾?(不矛盾。勇士们的肉体悲壮的死去令人悲痛,但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却是伟大的。) 3、本文“悲”包括哪些内容?“伟大”指什么精神? 课文颂扬了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七、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探险者的故事? 2、假如你是挪威探险队员阿蒙森,当你通过卫星电视看到斯科特一行在南极艰难的情景,你会怎么办呢? 3假如你是挪威国王,当你得知斯科特一行遇难的消息后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最想做的事又是什么呢? 4假如你是一位作者,你会为谁作书立传呢? 八、作业 1、xx年7月,英国安妮公主到达南极,纪念斯科特逝世90周年。茫茫冰雪,浩浩雪原。斯科特等人长眠的地方,只有一方矮矮的坟墓,一个小小的十字架。请你为他设计墓碑并写几句墓志铭。 简介墓志铭知识。墓志铭是放在墓里或立在墓前刻有死者生平事迹或颂扬文字的石刻。要求语言简练,抓住人物最突出的品格特点,寄托刻写者的敬仰和哀思。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学了本文后的感受。 九、课堂小结 我们应该记住英雄们的名字,让他们成为我们心里的一个路标,一盏明灯,引导我们也能够为人类伟大的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甚至是生命!这里,我想再引用美国前总统里根为悼念“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遇难而发表的电视讲话里的一段话,来表达我们对英雄们的敬仰和哀悼: 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他们的名字!茨威格伟大的悲剧,在我们的心里雕刻并矗立起了五位英雄的形象,请大家一起来读,让这些英雄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吧!生:(齐)斯科特,威尔逊,奥茨,埃文斯,鲍尔斯!每个人都不免要经历失败的煎熬和痛苦,但无论什么情况下,请记住这句话: 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打倒。十、板书设计 诚实守信 勇于探索 精神 失败之悲集体主义献身事业 事业 伟大-的-悲剧 死亡之悲 人格 离别之悲 态度 世人之悲 情感 作证之悲 附送:2019春鲁教版语文六下伤仲永word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过程和方法目标: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课程:一、 导入: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俗话说“先天不足后天补”,也就是说在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如果先天条件好,天资聪慧,后天得不到正确的教育,那结果又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 二、 常识(分发)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各弱”的局面,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而失败。最后退居江宁,世称荆国公。谥号“文。其诗文多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王临川集、临川拾遗等。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宋六家)。 明初朱后最初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三、 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世隶耕:属于。未尝识书具:曾经。忽啼求之:索要。“父异焉”: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借旁近与之:给。即书诗四句:马上。书:动词,写。 “并自为其名”自:自己。为:动词,题上。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赡养、聚,团结。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是一个词)从此。自:从。是:这。就:完成。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邑人奇之:意动用法“以为奇”稍稍:纷纷。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求。父利其然也:以为利。然:这样。日扳仲永:同“攀”。牵、拉, pn环谒:四处拜访。y不使学:让(他)。“从先人还家”:从:跟从。称前时之闻:chn:相当。名声。还自扬州:从。泯然众人矣:泯mn:消失;然:的样子;众人:普通人。.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邑人:(“扳”同“攀”,牵,引。).特殊句式省略句a不使学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b令作诗: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父异焉 :对感到诧异。形容词作动词。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四、 课文朗读: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五、 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金溪民方仲永”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2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3.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什么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从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后天教育的道理。假如方仲永出生在王安石家,方仲永是“唐宋九大家”之首了。 4.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5.标题是什么意思:伤”字背后的含义是伤什么呢?伤:哀伤,叹惜。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文章借仲永而扩及古今一切放弃学习的人,其意在警醒。沈德潜在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三十中评曰:“劝学之语,婉转切至。伤仲永,不独为仲永也。聪明弟子,宜悬为座右铭”,学生通过学习此文,能感悟到此理,才是一大收获。6.给二十岁的仲永写几句话。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仲永,希望你牢记这条真理。虽然你落后了,别灰心,振作起来,努力学习,迎头赶上去,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你。7.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的父母应该怎么正确的对待子女的学习?我没有方仲永的天赋,只是一个普通孩子,但我会一直努力。我相信我最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真为方仲永难过,我庆幸自己没有他那样的父亲,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我也不笨,加上勤奋努力,怎么可能成不了才呢?刚才同学在庆幸自己没有仲永那样的父亲,可我却觉得我的父亲又太极端了,拼命强制我学习,一点玩的时间都没有,这也让人受不了呀。8.现代版的“伤仲永”。现代版的“伤仲永”。我查资料时就了解到了当年的神童宁铂b、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有出家的,有避世的,还有退学的,他们不都是因为压力太大,又不能得到适当的教育而形成的悲剧吗?9.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可从两方面体会:a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b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六、 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七、 课文引申:名言等一个成功者所知道的,除了勤奋,便是谦逊。谚语 哪儿有勤奋,哪儿就有成功.谚语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爱因斯坦 所谓天才,那就是假话,勤奋的工作才是实在的爱迪生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爱迪生 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门捷列夫 所谓天才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木村久一 天才与凡人只有一步之隔,这一步就是勤奋。佚名在日常生活中,靠天才能做到的事,靠勤奋同样能做到;靠天才做不到的,靠勤奋也能做到。 佚名 什么是天才!我想,天才就是勤奋的结果。郭沫若八、 扩展资料(分发)课外阅读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12岁从初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15岁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英年早逝。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然而,他却中途肆业回家。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个人去面对社会。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九、 习题讲解:十、 作业设计:1.抄写解释字词及摘句(造句)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3.背诵:第一段。十一、 文章总结:(有考内容总结)(知识点)通假字、之字的用法、于字的用法、词类活用、先扬后抑的写法、详略得当的写法。十二、 一个优美段(语言)十三、 激趣内容(上课调整)十四、 教学效果检查:(早读或自修课进行)字词检查、常识检查、朗读检查、课后问题检查、知识点检查、中心思想检查、十五、 教学反思: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