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会均等化.doc_第1页
教育机会均等化.doc_第2页
教育机会均等化.doc_第3页
教育机会均等化.doc_第4页
教育机会均等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与对策 教育均等化MPA2009班,200920501186,曹劲勇关键词:教育均等化 教育机会分配原则教育乃国家之本,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我国教育问题堆积如山,教育经费还不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高收费、教育腐败、教育不公平等问题。而教育不公平尤为突出。案例:户籍挡住高考路,被“折腾”高三女生状告教育部。2009年2月25日,高三女生蔡语驰委托律师因户籍问题致使其不能报考高考而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状,教育部成为被告,理由是教育部不作为。自幼在京上学的蔡语驰要参加高考了,按规定,她必须回原籍报名,由于种种原因,蔡语驰报名没有成功。一怒之下,她委托律师状告教育部。城市化的进程中,蔡语驰身后是一个庞大的人群,因为捆绑于户籍制度之上的教育制度,让很多孩子候鸟一样往返于城市和农村或沦为留守儿童。仅在北京,这样被折腾的孩子就达40万之众。这些适龄孩子受教育状况堪忧,甚至引发人间惨剧。一、教育均等化问题的存在、影响及其分类现在大多数人越来越重视教育均等化问题,这是在于教育的特殊属性:首先,教育是一种公共资源,其分配有别于商品,如果分配不公平将会造成政府形象和作用的扭曲,触及社会公正的底线;其次,教育具有通过促进社会流动和改变收入分配,进而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居于弱势的社会群体可以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教育不公平将阻塞下层群体向上流动的通道;第三,教育具有复制和放大现有社会秩序的作用,教育的不均等能使现有的社会不均等加剧并使其范围扩大,不均等的教育将大规模地再生产社会不公平;第四,教育凝结着社会对未来的期望,是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体现,也是人发展的起点。因此,教育不均等既是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不公平的反映,又不同于社会其它领域的不公平,会损害公众对社会发展的预期,更容易使社会心理失衡。教育均等化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教育机会均等化。它的一个极端是教育机会均等,但在现有社会条件下,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谁能享受这些教育资源要有相应的选择机制。另一个是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均能得到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虽然必定存在发展的差异,但是不应存在由学生家庭背景、性别、民族和学校条件、教师态度等外部原因引起的个体差异。前者是社会与学校衔接的问题,重点在于“选择机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后者是教育内部的问题,是教育理念、教育过程和方法的问题,意义比较宽泛。二、教育机会均等化的分配方式以及一般原则所谓教育机会的分配方式实质上就是将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机会分配给接受教育人们的制度,它是人们在获得教育机会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如果说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机会则应当尽量符合教育公平原则,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来解决,那么教育机会的分配方式则应当尽量符合公平原则,尽量避免和减少因为客观现实差异形成的教育机会不均等,对教育机会进行合情合理的分配。从历史上来看,曾经出现过按照阶级身份和政治性表现来分配教育机会的做法,随着社会民主的发展,当前普遍被社会采用的分配原则有:强制性原则、能力原则、成本分担原则和补偿性原则。 1强制性原则 强制性原则主要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分配教育机会。由于义务教育是人们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不应当因为儿童的家庭出身、经济条件和地区差异等而影响其受教育机会。只有通过法律规定来强制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才能保障他们的基本教育权利得以实现。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一种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室和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必须予以保障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能力原则能力原则是指在教育机会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分配教育机会,选拔那些员有培养前途的学生来接受教育。在国家的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首先应当把有限的教育机会分配给少数最有培养前途的学生,以促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人才。这种分配方式不考虑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向全体学生提供平等一致的竞争标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是长期以来被各个国家所采用的,较为公平的分配方式。3成本分担原则教育机会供给主要靠充足的教育投资来保障,相对于需求而言,教育投资总是短缺的,教育完全由政府来承办不太可能,教育供给水平的提高也相当缓慢。另外,人们通过接受教育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教育投资的负担应与收益相配合。因此,在接受非义务教育时,学生应当缴费上学。不同的教育机会其质量不同,进入高质量学校学习的人应当多付出教育费用。这意味着将金钱纳入教育机会分配过程,但仍然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成就为前提。享受稀缺教育机会和优质教育机会应当多付费,绝不等同于多付费就可以享受稀缺教育机会和优质教育机会。4补偿性原则罗尔斯(John Rawls)指出,追求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是在不公平的社会现实中,为处境不利者提供机会或利益补偿,即。不均等地对待不同者”。教育机会均等作为现代教育基本理念,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主要是改变处于不利地值的社会阶层的教育状况,机会均等的原则意味着任何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或文化方面的低下状况,都应尽可能从教育制度本身得到补偿。为了位能力不等的竞争者获得同等的机会,必须给优者以不利而给劣者以优待。当然这种给予的不利与优待必须是与竞争者不相等的能力成比例的。女性、残疾人、农村居民、贫困人口以及少数民族,由于其先天或后天的因素造成了他们在接受教育能力上相对不足,因此我们必须给他们创造相对优越的条件,使其能取得与正常群体相等同的成功机会。二、教育机会均等化的存在的问题教育机会均等化也就是人们追求教育起点平等。起点平等是指教育机会的分配不应该因为受教育者个人、家庭或社会等原因而将其排除在某一类教育之外。1教育机会数量分配不均等 (1)义务教育阶段尚未真正实现强制性分配教育机会义务教育的“免费”与“强制性”是同时并存的,免费是强制性的前提,这样才能真正避免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儿童无法接受教育的现象。当前的义务教育只免收学费,还征收一些杂费。教育负担过重成为贫困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教育投入对贫困家庭而言是相当重的,这种情况下最有可能发生的是贫困家庭的孩子上不了学或很早缀学,贫困家庭的学生的入学权利受到很大威胁。目前尚缺乏强有力的政策,保证贫困家庭子女、流动人口子女、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这部分群体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保留率、受教育条件等还低于其他群体。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已成为造成农村初中学生缀学的主要原因。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很大一部分是教育投入不足,我国公共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从生均教育经费来看,我国生均公共教育经费水平更是远低于同等发展程度的国家。(2)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机会数量分配不均等 当前,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高考录取名额的差异。我国实行统一的高考制度,具备了形式上的公平,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实际录取学生采取的是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各地录取定额并非按考生数量平均分配,而是按各地高教资源的状况,因此出现各地之间录取率、录取分数线的极大差异,加剧了地区和城乡之间原本已经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由于落后地区和农村的教育质量本来就比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低,对于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本应当提供一定的补偿,而现实情况却是将不利者处于一种更加不平等的地位,扩大了不利者和既得利益者之间的差距。(2)教育机会质量分配不均等 在义务教育工程中,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条件悬殊,城乡学校差异明显,即使在同一地区学校之间的校际落差也十分巨大。那么如何来分配不同质量的教育机会呢,现在的做法是实施“就近入学”的方式。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就某个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来说,它在面对本学区招生时,对于该学区内适龄儿童而言其教育机会是均等的;但对于该学区之外的适龄儿童而言却是不均等的。学生能否进入高质量学校就学,只由行政片来决定。因为在就近入学的原则下,仅仅因为户口所在地不同,一些儿童就被剥夺了享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而且事实上高质量学校大多数处于大中城市之中,在一般的农村和县城中则很少。这种根据户口所在地来分配教育机会质量的方式对不同地区的儿童形成了差别对待,也就是说将一部分儿童限制于接受低标准的教育。 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分配过程中,教育质量的巨大差异促使家庭期望子女进入高升学率的重点学校,不少商质量学校把自身的优质教育资源当作重要的经济资源,招投可以出重资入学的高收入家庭子女,在社会中形成以金钱择校的普通现象。一些学校的故意将录取分数线定得相当高,只招收较少成绩突出的学生,把大部分名额当作自费生名额,借此来获取巨大的经济收益。由于这些学校的公立性质,他们本应当平等地面向社会和家庭,但目前却形成了以金钱为主要入学方式的不公平现象。可以看出,不少学校实际上是在实施双轨分配,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必须通过较高的分数才能人学,而这种统招名额却被学校压低了,用来提供给高收入家庭子女入学。对那些富裕家庭的子女来说,既可以通过分数来让自己获得教育机会,在分数不够的情况下又可以通过支付巨额学费的方法使自己获得教育机会。家庭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对子女获得教育机会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那些享有较多政治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家庭,其子女通常能够获得更多教育机会,优势社会群体总是能“有效地维持不平等”。当教育机会争夺的焦点是教育数量或起点的时候,处于优势地位的家庭就为其子女争夺教育的起点,使其子女获得更高的入学概率;而当教育质量、过程或结果成为教育机会之关键问题的时候,处于优势地位的家庭便为其子女谋求优质的教育机会和优越的教育条件,这一现象在当今转型社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化就不仅仅是加大投入或实施一视同仁的“横向公平”政策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还要实施“纵向公平”政策,给予劣势社会群体更多的政策倾斜、更多的教育机会。然而,实施教育机会 “纵向公平”政策有可能遭致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这就使得教育机会均等这一理想更像镜中花、水中月一样可望而不可及。正如社会学大师科尔曼指出的那样,“教育机会均等只可能是一种接近,永远也不可能完全实现”。尽管如此,鉴于教育在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社会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追求教育机会均等应该成为任何一个负责任政府的努力方向,特别应该成为关注民生、强调和谐发展的政府坚持不懈追求的长期目标,这也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高等教育过程中,高等教育机会仍然是稀缺的,对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收取一定费用是合理的,因为在现阶段接受高等教育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人们对缴费接受稀缺教育机会也是普遍认同的。但成本分担并不意味着是高收费,收费的标准不应当高于大多数家庭的承受能力,否则按能力分配教育机会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三、完善教育机会分配机制,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从以上分桥可以看出,教育机会分配不均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我国教育供求矛盾尖锐,客观上制约了教育机会的合理分配。其二,为了追寻自身利益,学校的招生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其三,在教育机会分配方式的制订方面忽视了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因此,要公平地分配教育机会,消除教育机会分配不均等现状。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1扩大教育机会供给,缓解教育供求矛盾从儿童直接受教育的完整过程来看,教育机构首先要提供一定的教育机会,然后要采取合理的方式将教育机会分配给儿童,这样才能使儿童真正接受教育。教育机会供给是教育机会分配的前提条件,也制约着教育机会的分配方式。由于我国教育供求矛盾尖锐,教育祝会数量和质量供给上都体现出不均等的现象,因此对教育机会的分配也难以实现公平。在义务教育阶段,如果不扩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机会供给,满足全体儿童的教育需求,则无论怎样分配教育机会都是不公平的。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应当均衡教育机会供求,缩小地区差异和校际落差,这样才能为合理的分配教育机会提供前提条件。2教育机会分配过程公开化,杜绝暗箱操作 学生和学校所获得的教育信息是不对称的,学校是教育信息的优势主体,这是学校在招生过程中进行暗箱操作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学生很少了解到学校的招生名额、自费名额、保送名额的具体情况,只能依据学校划定的标准来竞争学校指定的入学机会。而学校则可能采取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教育机会分配方式,而破坏公平竞争的原则。教育机会的双轨分配、学生的社会背景和家庭权力影响其获得教育机会的现象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主要是因为在招生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只有公开教育机会分配,打破信息垄断,才能为学生家长及社会监督学校校务提供条件,从而有效防止暗箱操作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