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学课程改革的发展动向(毕华林)37ppt.ppt_第1页
国际化学课程改革的发展动向(毕华林)37ppt.ppt_第2页
国际化学课程改革的发展动向(毕华林)37ppt.ppt_第3页
国际化学课程改革的发展动向(毕华林)37ppt.ppt_第4页
国际化学课程改革的发展动向(毕华林)37ppt.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化学课程改革的发展动向,山东师范大学毕华林E-mail:bihualin,社会发展对学校化学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与使命,(RockstromJ,Nature,2009),突出化学核心观念的引领重视化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增进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当今国际化学课程改革的发展动向,毕华林,万延岚.当前国际化学课程改革的发展动向及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15.09毕华林,万延岚.化学的魅力与化学教育的挑战.化学教学,2015.05,突出化学核心观念的引领,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主要问题是科学课程的内容超负荷,科学课程变成了孤立事实的堆积,学生难以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难以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BooHK.TeachingandLearning,2001,22(1):43-47,突出核心观念的引领,为此,国外科学教育研究提出让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凝聚起来,形成“bigideas”,这些“bigideas”能帮助学生在科学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最终使得学生形成一幅关于科学的全景图,以便他们从科学的视角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做出决策。BooHK.TeachingandLearning,2001,22(1):43-47,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要回答“普通化学中包含什么内容”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知道对于理解和正确评述现代化学,哪些是最重要的基本的化学观念。中学化学课程应当围绕化学中的主要观念来建构。RonaldJG.Thegreatideasofchemistry.JournalofChemicalEducation,1997,74(7),化学课程要教给学生什么,化学核心观念例举,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文件中的核心观念,学科核心观念学科交叉概念科学与工程实践,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2013),K-12科学教育框架(2011),化学核心观念例举(NGSS),化学核心观念的确定,这些化学核心观念都体现出了相同的特点,即对化学学科有广泛的重要性,具有强大的解释力量,能够生成更多更具体的观念和概念,并能够使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其进行不断深化发展。,毕华林,杜明成,基于化学基本观念的教科书编制,化学教育,2010,11(2),核心观念(概念)的学习进阶,学习进阶(LearningProgression)是对学生在各学段学习同一主题的概念时,所遵循的连贯的、典型的学习路径的描述,一般呈现为围绕核心概念展开的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相互关联的概念序列。刘晟,刘恩山.教育学报.2012,8(2):81-87,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有的专业知识都需要在既定的框架中,花一定的时间、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够很好地掌握。,“物质结构”的学习进阶例举,在5、6年级结束,约瑟夫科瑞柴科(Krajcik).基础教育课程.2013(1),82-85,围绕核心观念组织化学课程CLUE,CooperM,KlymkowskyM.JournalofChemicalEducation,2013,90(9):1116-1122.,作者认为,目前的化学教学往往为了宽度而牺牲深度,学生只能通过记忆来完成课程,而不是运用化学核心观念来解释和预测化学系统。CLUE(Chemistry,Life,theUniverse,andEverything)课程选定三个核心观念结构、性质、能量,支持学生对重要化学概念的理解,并且发展对学生有用的、可迁移的技能。,少而精(lessismore)更少,更清晰,更高要求(fewer,clearer,higher)Bill&MelindaGatesFoundation.Fewer,Clearer,Higher:MovingForwardwithConsistent,RigorousStandardsforAllStudents,2012,围绕核心观念组织并整合学科知识、通过学习进阶发展学生对核心观念的理解,已成为当代基础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围绕核心观念整合课程内容,重视化学学科思维方式的形成,在过去三百年里,化学学科积累了很多知识,同时,化学学科更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认识和思考世界的方式,即化学思维方式。化学思维方式是可迁移的,对学生的未来研究和职业发展必会有很大帮助。,引导学生从“掌握作为一种知识的化学”转移到“理解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化学”,已成为当今国际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TalanquerV,PollardJ.Chem.Educ.Res.Pract.,2010,11(2):74-83,GilbertJK,TreagustDF.MultiplerepresentationsinchemicaleducationM.Dordrecht:Springer,2009:172,化学学习的复杂性,化学家们不仅从宏观上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进行观察和描述,更重要的是从微观结构上对其进行解释,以深刻把握物质变化的本质规律,而化学符号则是具体化学物质和变化的抽象表达方式,是进行化学学科思维的工具。,化学思维的水平和领域,1991年,Johnstone从思维的角度提出化学学习的三种水平:宏观水平、微观水平、符号水平Johnstone,A.H.JournalofComputerAssistedLearning,1991,7(2):75-83.,中学生应能在思维的三大领域中漫游:可观察现象的宏观世界分子、原子和亚原子微粒构成的微观世界化学式、方程式和符号等构成的符号与数学世界美国家研究理事会著.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217,化学学习的三重表征,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水平上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并建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我们称之为化学学习的三重表征。学生的化学学习实质上是建构化学的三种表征,以及能在三种表征之间自由、灵活地转换。,毕华林,黄婕.化学学习中“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研究.化学教育,2005(5)张丙香,毕华林.化学三重表征的界定及其关系分析.化学教育,2013(3),化学三重表征的价值,在过去的30年里,化学三重表征已逐渐成为最有影响力、最富有创造性的思想之一,成为化学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指导着世界各地化学教师的教学和课程、软件、教材编制者的工作。TalanquerV.Macro,submicro,andsymbolic:themanyfacesofthechemistry“triplet”J.InternationalJournalofScienceEducation,2011,33(2),三重表征从化学学科的特点出发统领整合化学学习,帮助学生理清纷繁复杂的宏观、微观、符号领域间的关系,克服化学学科自身特点所造成的困难,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化学,形成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张丙香,毕华林.化学三重表征的含义及其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3(2),宏观、微观和符号相联系的三重表征思维方式体现了化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它主要是基于化学是一门描述、解释和预测化学物质和变化的传统科学的视角。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化学学科已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研究和创造新物质成为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从描述性科学向技术性科学转变,化学家们不仅对化学物质和过程作出描述、解释和预测,更重要的是努力创造出新的物质,或者是设计出新的分析和合成路线,并将其转化到生产实践中,现代化学家们的研究目标及其所进行的实践与化学工程师们所进行的工作有很多的共性。,TalanquerV,SevianH.Chemistryinpastandnewscienceframeworksandstandards:gains,losses,andmissedopportunitiesJ.JournalofChemicalEducation,2014,(1),现代化学的四种主要活动及其基本问题,NationalResearchCouncil(US).CommitteeonChallengesfortheChemicalSciencesinthe21stCentury.Beyondthemolecularfrontier:challengesforchemistryandchemicalengineering.NatlAcademyPr,2003.,六种具体的化学思维方式,TalanquerV,PollardJ.Chem.Educ.Res.Pract.,2010,11(2):74-83.,1.可以利用物质的特征性质来检测、分离、识别和定量物质。2.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由微观结构决定。3.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了其相互作用,从而改变物质性质或者导致新物质的生成。4.探索、建模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结构、相互作用和动力学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分离、识别、定量、合成或转换这些物质。5.探索、建模物质微观结构中相互作用的类型以及反应机理,有助于设计方法来引发或控制物理和化学变化。6.合成或者转换一种化学物质时,应确定物质的内部结构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TalanquerV,PollardJ.Chem.Educ.Res.Pract.,2010,11(2):74-83.,突出化学思维方式的课程化学XXI,将关注点从学习作为一种知识的化学转移到理解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化学。促进对少量核心的基本观念的深入理解,而不是肤浅的涵盖很多主题。通过精心设计学习进程来设计学习单元,将核心观念相联系。通过参考科学教育研究中,对“人是如何学习”的研究结果,开发一种健全的课程顺序和相关的学习活动。向学生介绍现代化学思维方式、建模、决策和问题解决的方式使学生参与到21世纪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感兴趣的现实决策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突出化学思维方式的课程化学XXI,增进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本质内涵认识的复杂性,科学本质内涵的认识,李德曼(Lederman)教授从认识论的范畴出发,认为“科学的本质是科学认识论,科学是一种获得知识的途径,或与科学知识的发展相一致的价值和信念”。科学本质(NatureofScience)指的是科学知识的特征(thecharacteristicsofscientificknowledge)。这种特征一定是来源于知识是如何发展的。LedermanNG.Studentsandteachersconceptionsofthenatureofscience:Areviewoftheresearch.JournalofResearchinScienceTeaching,1992,(4),科学教育研究文献中对科学本质的共识,(1)科学理论的暂定性本质(2)在科学中定律和理论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即使有额外的证据,理论也不可能变为定律(3)没有通用的按部就班的科学方法(4)观察是理论负荷的(5)科学知识依赖,但不完全依赖于观察、实验证据、理性论证、创造力和怀疑(6)科学进步以对立理论之间的竞争为特征(7)科学家们能够对相同的实验数据做出不同的解释(8)科学理论的发展有时是基于矛盾的基础(9)科学观念受其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影响NiazM,MazaA.NatureofscienceingeneralchemistrytextbooksM.SpringerNetherlands,2011.4-8.,化学课程中实施科学本质教学的方式,近些年,科学教育研究不断表明,很多教师和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依然停留在朴素的观点,如学生不理解科学知识是变化的、很多学生相信科学是绝对的真理等。Abd-El-KhalickF.InternationalJournalofScienceEducation,2005,(1),开展科学探究强调科学史哲(HPS),通过科学探究增进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只“动手”不“动脑”的探究活动不仅难以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更无法增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真正的科学探究必须将“动手”与“动脑”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既要积极主动地“探”,更要深入细致地“究”。,科学教育研究还表明,学生很难在“做科学”和探究活动中主动理解科学本质,因此,教材和教师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将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本质外显化,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反思,从而增进对科学本质的认识。王晶莹.科学本质观与科学探究的意义及实践.全球教育展望,2008,(2),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HarwoodWS.AnewmodelforinquiryJ.JournalofCollegeScienceTeaching,2004,33(7):29-33.,化学课程如何实施科学探究,完全开放的探究或封闭的探究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而合适的指导探究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BianchiniJA,ColburnA.Journalofresearchinscienceteaching,2000,37(2):177-209.AbdElKhalickF,BoujaoudeS,DuschlR,etal.Scienceeducation,2004,88(3):397-419.,封闭,指导,开放,把握好科学探究的开放度,通过HPS增进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在化学课程中融入HPS是进行科学本质教学的另一重要途径,美国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史中的一些例子是呈现科学本质的一种方法”。,在化学科学的发展中,科学概念、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往往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争议,蕴含着丰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