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单元 保护天鹅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青岛版.doc_第1页
2019年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单元 保护天鹅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青岛版.doc_第2页
2019年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单元 保护天鹅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青岛版.doc_第3页
2019年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单元 保护天鹅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青岛版.doc_第4页
2019年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单元 保护天鹅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青岛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单元 保护天鹅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青岛版一、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保护大天鹅三位数乘两位数。本单元的主要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是: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估算和笔算;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二、教材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在这一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本单元学习的乘法运算,其基本算理和运算方法学生是不陌生的。因为在第一学段,在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后,学生已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从这个角度上说,本单元所学知识,属于旧知。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个知识基础,在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自行总结出口算、笔算、估算的一般方法。但由于乘数的数位多了,学生出错的机会大了,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是学生学习本单元的主要目标。同时,严格对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书写要求,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为提高计算准确率打下基础。本单元学习内容前后的联系: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及应用 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及应用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已学过的相关内容: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表内乘法及应用三年级上册一位数乘三位数及应用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及应用三、教学目标:1掌握用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掌握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4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并正确进行计算,提高准确率.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五、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情境图,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教材提供了在保护人类好朋友大天鹅时的一些宣传资料,帮助大天鹅过冬等活动。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获取有关信息,感受问题的现实性,并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2、注意让学生自主探索,掌握运算规律和方法。本单元学习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无论是口算、笔算还是估算,其基本算理和运算方法学生都不陌生。因为在第一学段完成两位数乘两位数后,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方法,所不同的是,口算由原来的不进位拓展为进位,估算和笔算中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增加到三位。教学时,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自己总结计算方法。教师应组织、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准确把握不同算法的特点,尽可能地从多种算法中选择一种合理、简捷、灵活的方法进行计算。3、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4、重视基本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根据学生的差异,对计算的速度可以不提统一的要求,但要注意训练学生不短地提高计算速度。同时,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计算要达到熟练而准确地程度。5、本单元建议课时数:5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说出整百数(几百几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运用口算方法正确的进行计算。2、能交流各自口算法的过程,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我会算。304 7300 7008650 103 5800我知道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_教师总结:先按照一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计算,然后看因数总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末尾添上几个0。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为保护人类的好朋友大天鹅,四年级一班的同学组织了一次大型宣传活动,请同学们仔细看p33的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学课本红点问题有关内容:根据红点(1)我发现: 因为4002得( )个百,就是( ),40020的得数是4002的( )倍,所以是( )。428,然后再在8后面添( )个0,就是( )。小结: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可以先把( )相乘,乘完后看( )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得数的末尾添加几个0。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讨论:口算60700 15030我的想法:_小组其他同学的想法:_小组内共同完善整百数(几百几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_将各小组将本组的口算方法向全班同学汇报。汇报时,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质疑。老师总结: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先按照一位数(两位数或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计算,然后看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末尾添上几个0.四、梳理拓展说一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达标检测1、口算方法我最妙。203 2080 60040 30202003 20080 504 250202、火眼金睛:30020600 40050200 60503003、课本第34页自主练习第2、5、6题(先独立完成再组内互相说)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使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理解“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哪那一位”对齐。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复习旧知1、用竖式计算。 1232 2332 3607= 4068=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计算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师: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信息窗2的情境。为了帮助大天鹅过冬,我们要买114袋谷子和340袋玉米,每袋谷子23元,每袋玉米21元,每袋大米29元。根据信息窗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师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买114袋谷子要花多少钱?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1、根据11423和11420的结果,你能尝试完成下面的笔算吗? 1 1 4 2 3 _ ( ) ( )( )的积 ( ) ( )( )的积 ( ) ( )+( ) 的和(1)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用两位数的( )位和( )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用两位数的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对齐。把两次乘得的积()起来。思考: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2)比较竖式,你发现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老师总结: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用两位数去乘三位数,计算量会少一些。2、买340袋玉米需要花多少钱?我发现:34021在列竖式时,有两种算法:第一种: 3 4 0 2 1 _( 3 4 0 ) ( )( )的积 ( 6 8 0 ) ( )( )的积 _ ( 7 1 4 0 )第二种:先算3421得( ),再在( )后面添写( ) 3 4 0 2 1 _ 3 4 6 8 _ 7 1 4 0问题怎样解决?如何列式?各小组将本组的计算方法、想法向全班同学汇报。汇报时,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质疑。共同完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老师总结:因数末位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四、梳理拓展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应注意什么?五、达标检测课本38页自主练习1、2、3。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学习乘法估算的全过程,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列式计算:31212 20918 28763 14544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师:在帮助天鹅过冬情况下,每袋饲料重46千克,买250袋。用载重9吨小货车运,一次能运完吗?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我的想法:_小组其他同学的想法:_估算这类问题时应注意:_老师总结:生活中我们在做准备时,一般都采用估算的方法。为了准备充分些,在估算时不一定都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对于这个例子选择把每袋饲料的质量看轻一些,估算的结果比实际总量要少都运不完,所以一定不能运完,是符合实际。总之,估算方法有很多种,却没有固定方法,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四、梳理拓展说一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达标检测课本38页自主练习5、8。(说一说自己是怎么估算的?)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规律。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能抽象概括: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的规律。3、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初步获得探索规律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这一数学规律,并运用规律计算。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观察下面算式中因数和积的变化的情况,根据你的发现接下去再写两个算式试试看,相信你能行!(1)8216 (2)24248 820160 12224 82001600 6212 _ _观察上面两组算式,一个因数有何特点,另一个因数有何变化?积有何变化?二、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归纳规律:2、全班交流:3、验证规律:举例验证,进一步认识规律。三、班级展示1、各小组将本组的口算方法向全班同学汇报。2、汇报时,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质疑。老师总结: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四、梳理拓展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达标检测1、课本41页自主练习1题。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2、课本42页自主练习2、3题。3、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填空。(1)158120 (2)1234567991111111111516( ) 1234567918( )1524( ) 1234567981( )4、一块宽8 米,面积是560 平方米的长方形草地需要整改,整改方案如下:求经过整改后新草地的面积是多少?(1)长不变,宽增加到32 米,面积是多少?(2) 长不变,宽缩小到4 米,面积是多少?第五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熟练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归纳估算的方法和策略。3、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过程:本节课共设五关,全部闯过者,为本节课的优胜者。第一关:抢占山头。(口算练习)5002070040 712200152542420073020 14200 30032师:你是怎样进行口算的,遇到乘数末尾有0的你是怎么算的。与你的同伴说说。学生充分讨论归纳:先将乘数末尾的0省略,把整十的数看作一位数的乘法进行口算,然后在积的末尾再添上原来被省略的0。第二关:考考你的眼力。估一估,在得数小于8000的算式后面打上“对号”。32818( ) 29542( ) 40511( )59619( ) 32122( ) 18749( )同桌讨论后,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第三关:你的能力有多大。(用竖式算出上面算式的得数,看看与你的估算结果相差多少。)师:通过计算,你知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的计算方法吗?生: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哪一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第四关:火眼金睛辨对错。(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139 345 18 13 14 1112 925 828139 345 207 1251 4375 2898通过计算,你觉得在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小组讨论总结:一要注意每次相乘的末位与乘数的哪一位对齐。二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三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第五关、根据算式5826=1508,直接写出下列各题的结果58026=()58260=()580026=()5800260=()582600=()580260=()附送:2019年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 繁忙的工地 线和角单元备课教案 青岛版一、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繁忙的工地线和角的认识。本单元的主要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是:认识几何与图形的基本的直线、线段、射线、角,并能够正确度量、画出任意角的度数。二、教材分析: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线和角”这一内容。第一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上册,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第二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下册,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并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具体内容的编排顺序如下:认识射线和直线,由射线引出角的定义从比较角的大小引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认识平角和周角,以及平角、周角、锐角、钝角和直角之间的关系画指定度数的角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渡到抽象。学生在二上年级认识长度单位时,就已初步认识了线段。因此本单元教材一开始就借助直观,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然后在角的度量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 另外,本单元教材在编排时,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通过画射线、直线,测量角,操作活动角,用三角板拼角,用纸折角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四、教学重难点:1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五、教学建议:1恰当把握教学目标。本套教材把有关角的知识分了三个阶段编排,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但前后又有连贯性。教师要树立整体意识和目标意识,从整体着眼把握教学目标,明确每一阶段的具体要求,理顺学科教学总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课时教学目标的制订和实施,因为它直接指导和影响着具体的教学过程,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过程。尽管这一单元的内容比较少,课时也不多,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教师同样需要把单元教学目标分解为课时教学目标,确定每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注意目标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教学效果的检测和评价。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儿童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但数学毕竟是抽象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找不到“原型”的,如直线的概念就比较抽象,教学时很难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数学中所说的“点”是没有大小的,“线”是没有粗细的,“面”是没有厚薄的。正因为如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不都能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有的生活经验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如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日常生活中的牛角、羊角,甚至人民币的单位名称“角”等时常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干扰。因此,教学时必须注意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适时和适度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3加强动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对角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已经学会如何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教材中的许多结论如“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以及量角和画角的步骤等都没有直接给出,并在练习中安排了不少“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的操作活动,旨在让学生这些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并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同时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知识基础,在加强操作活动的同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4努力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单纯是数的计算,形的研究,贯穿始终的恰恰是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抓住有利因素,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如前面提到的“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就可以渗透极限的思想、猜想和验证的方法。五、教学时间:本单元可用4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3、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教学重点:角的意义教学难点: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具准备:教学媒体及教具准备、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教学过程:一、汇报交流自主学习结果。1、我记得以前学过关于线段的知识:线段有 _个端点。2、我能画出一条线段:3、仔细观察课本第22页情境图。(1)我发现图上有很多_ 、_ 、还有车灯射出的光线。我想提一个问题: _ 。(2)在我们身边物体的面上有很多角,比如_ 、_ 、_上都有角。二、认识射线,合作探究(一)1、车灯射出的光线有什么特点?2、动手画一画: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3.比较发现:直线、线段、射线有什么区别?老师总结: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度量;直线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延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无限延长。三、认识角,合作探究(二)1.动手操作:过一点画两条射线,观察形成的是什么图形?2.说一说角各部分的名称。( )( )( )3.动手操作。用活动角旋转出下面这些角,它们分别是什么角? 四、班级展示1、各小组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组长分好工,可以讲解、演示、板书等)。2、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质疑、补充或评价。老师总结: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符号用“”表示。五、达标测评:1、完成课本23页1题,2题。2、完成课本24页3-8题。六、课堂小结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什么?板书: 直线、射线和角 联系、区别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教学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教具准备:教学媒体及教具准备量角器、尺或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出示信息窗2热火朝天的工地,从中你会发现什么?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我们知道工地上挖掘机的铲斗臂上的角能大能小,但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 )( )( )( )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2)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2、建立1角的观念。角的计量单位是( ),用符号( )表示。把半圆平均分成 ( ) 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 ( )度的角,记作( ) 。3、认识几度角。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这两个角指着同一个刻度,为什么不一样大呢?( )( )三、尝试量角,合作探求量角的方法。1、出示导学案中合作探究的1题,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通过小组讨论,我们认为:用量角器量角,一要 ,二要 ,三要 。老师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合作探究2题)。我们发现: 老师总结:直角是90,平角是180,周角是360,锐角小于90,钝角大于90小于180。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五、巩固练习:1.读出每个角的度数。2.以A为顶点画一个50的角,以B为顶点画一个40的角,组成一个三角形。你能量出这个三角形第三个角的度数吗?3.用一副三角板画出45、60、120的角。你还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六、课堂小结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量脚的大小,要用量角器 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3、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教具准备:教学媒体及教具准备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各种角的学具教学过程:一、导入: 师:最近讲了什么知识?(角的知识)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师打开一个口袋,里面是各种角: 师: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分类)二、探究新知: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你们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 学生边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板书: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2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师:你们量了吗?量一量。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直角)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直角?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指出你用什么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