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证.ppt_第1页
疳证.ppt_第2页
疳证.ppt_第3页
疳证.ppt_第4页
疳证.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儿科学,第五章脾系病证第八节疳证,.,目的要求,一、了解疳证的概念,发病情况。疳证的调护。二、熟悉疳证的病因病机。三、掌握疳证的辨证要点,主证与兼证的分证治疗。,内容要点,一、疳证的概念,古今发病情况的差异。二、疳证诊断要点。疳证与厌食、积滞的鉴别诊断。三、喂养不当、疾病伤脾、禀赋不足的病因。脾胃损伤生化乏源,气血亏虚,病涉五脏的病机。四、疳证虚、实,轻、重,主证、兼证辨证要点。五、主证疳气证、疳积证、干疳证,兼证眼疳、口疳、疳肿胀的分证论治。六、疳证的中药成药、推拿疗法。七、疳证的调护要点。,概述,一、定义:疳证是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疾病。临床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二、发病情况:季节:本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年龄:各种年龄均可罹患,临床尤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概述,“疳”之含义:“疳者甘也”,是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证;-言其病因,“疳者干也”,是指气液干涸,形体羸瘦。-述其病机及主证。,概述,特点:起病缓慢,病程迁延,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严重者还可导致阴竭阳脱,卒然变险;因而被古人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人民生活改善和医疗保健事业的深入开展,本病的发病率已明显下降,特别是重症患儿显著减少。本病经恰当治疗,绝大多数患儿均可治愈,仅少数重症或有严重兼症者,预后较差。,概述,5、疳证分类:(古代医家认识不一)五脏分类:肝疳、心疳、脾疳、肺疳、肾疳;病因分类:蛔疳、食疳、哺乳疳;病位分类:眼疳、鼻疳、口疳等;证候分类:疳嗽、疳泻、疳肿胀等;病情分类:疳气、疳虚、疳积、疳极、干疳等。(目前临床将疳证按病程与证候特点分证,分为疳气、疳积、干疳三大证候及其他兼证。),病因病机,引起疳证的病因较多,临床以饮食不节,喂养不当,营养失调,疾病影响以及先天禀赋不足为常见,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胃,可涉于五脏。,病因病机示意图,乳食不节疳气(脾胃不和)喂养不当脾胃受损疳证疳积(脾虚挟积)病后失调干疳(气血两虚)禀赋不足失治失调兼口疳(心)证眼疳(肝)疳肿胀(脾),临床诊断1诊断要点,有喂养不当或病后饮食失调及长期消瘦史。形体消瘦,体重比正常同龄儿平均值低15以上;严重者干枯羸瘦,体重比正常值低40%以上。饮食异常,大便不调,腹胀等脾胃失调。兼精神不振,好发脾气,烦躁易怒,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肢体浮肿,属疳肿胀者,血清总蛋白大多在45gL以下,血清白蛋白约在20gL以下。,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本病有主证、兼证之不同。按病程长短、病情轻重、虚实分疳气、疳积、干疳。初起面黄发疏,食欲欠佳,形体略瘦,大便不调,精神如常者,谓之疳气,属脾胃失和,病情轻浅之轻症;病情进展,形体消瘦,肚腹膨隆,烦躁多啼,夜卧不宁,善食易饥或嗜食异物,称为疳积,属脾虚夹积,虚实夹杂证;病程久延失治,形体消瘦,杳不思食,腹凹如舟,精神萎靡者,谓之干疳,属脾胃衰败,津液消亡之重症。,辨证论治,2治疗原则本病治疗原则以健运脾胃为主。疳气以和为主;疳积以消为主,或消补兼施;干疳以补为要。出现兼证者,按脾胃本病与他脏兼证合参随症治之。补充营养,纠正不良饮食习惯,治疗各种原发疾病,对本病康复至关重要。,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1)常证疳气:形体略瘦,面色少华,毛发稀疏;不思饮食,精神欠佳,性急易怒,大便干稀不调;舌淡苔薄,脉细有力。治法:调脾健运。方药:资生健脾丸(缪仲淳方)加减。常用参术、山药健脾;茯苓、苡仁、泽泻健脾渗湿;藿香、砂仁、扁豆醒脾;麦芽、神曲、山楂消食助运。,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1)常证疳积: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腹胀青筋;发稀神烦,揉眉挖鼻,吮指磨牙,食欲不振或善饥;舌淡苔腻,脉沉而滑。治法:消积理脾。方药:肥儿丸加减。常用人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神曲、山楂、麦芽、鸡内金消食化滞;腹皮、槟榔理气消积;黄连、胡黄连清心除烦;甘草调和诸药。,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1)常证干疳:形瘦肤干,大肉已脱,皮包骨头:面白神萎,腹凹如舟,杳不思食;舌淡苔少,脉细。治法:补益气血。方药:八珍汤加减。常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补脾益气;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陈皮、扁豆、砂仁醒脾开胃。,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2)兼证眼疳口疳疳肿胀,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2)兼证眼疳:两目干涩,畏光羞明,眼角赤烂,甚则黑睛混浊,白翳遮睛或有夜盲等。治法:养血柔肝,滋阴明目。方药:石斛夜光丸加减。常用石斛、天冬、生地、枸杞子滋补肝肾;菊花、白蒺藜、蝉蜕、木贼草退翳明目;青葙子、夏枯草清肝明目;川芎、枳壳行气活血。夜盲者选羊肝丸加减。,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2)兼证口疳:口舌生疮,甚或满口糜烂,秽臭难闻;面赤心烦,夜卧不宁,小便短黄,或吐舌、弄舌;舌红苔黄,脉细数。治法:清心泻火,滋阴生津。方药:泻心导赤散加减。常用黄连、栀子、连翘清心泻火除烦;灯心草、竹叶清心利尿;生地、麦冬、玉竹滋阴生津。外用冰硼散或珠黄散涂搽患处。,辨证论治,3证治分类(2)兼证疳肿胀:足踝浮肿,甚或颜面及全身浮肿;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四肢欠温,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治法:健脾温阳,利水消肿。方药: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常用黄芪、白术、甘草健脾益气;茯苓、猪苓、泽泻、防己健脾利水;桂枝温阳化气行水。浮肿明显,腰以下甚,肢厥阳虚,用真武汤加减。,其他疗法,1药物外治莱菔子适量研末,阿魏调和。敷于止痛膏上,外贴于神阙穴。用于疳积腹部气胀者。大黄6g,芒硝6g,栀子6g,杏仁6g,桃仁6g,共研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鸡蛋清、葱白汁、醋、白酒少许,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用于疳积证腹胀者。,其他疗法,推拿疗法补脾经,补肾经,运八卦,揉板门、足三里,捏脊。用于疳气证。补脾经,清胃经、心经、肝经,捣小天心,分手阴阳、腹阴阳。用于疳积证。补脾经、肾经,运八卦,揉二马、足三里。用于干疳证。捏脊疗法可用于疳气证、疳积证。,其他疗法,5针灸疗法(1)体针:主穴:合谷、曲池、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配穴:脾俞、胃俞、痞根(奇穴,腰1旁开3.5寸)。中等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7日为1疗程。用于疳气证、疳积轻证。烦躁不安,夜眠不宁加神门、内关;脾虚夹积,脘腹胀满加刺四缝;气血亏虚重加关元;大便稀溏加天枢、上巨虚。(2)点刺:取穴四缝,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在穴位上快速点刺,挤压出黄色粘液或血少许,每周2次。用于疳积证。,针剌“四缝”穴治疗疳证作用与机理,治疗作用针剌后胃肠排空加快;胃液酸度提高;消化酶活性提高;胆、胰液分泌加强;食欲,大便排出恢复正常,吸收功能改善。,针剌“四缝”穴治疗疳证作用与机理,治疗机理提高机理防御机能;增加吞噬细胞数量及吞噬能力;调整和健全脾胃功能;改善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合成、利用功能;通过神经、体液系统,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预防与调护,1预防(1)提倡母乳喂养,乳食定时定量,按时按序添加辅食,供给多种营养物质,以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2)合理安排小儿生活起居,保证充足睡眠时间,经常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增强体质。(3)纠正饮食偏嗜、过度肥甘滋补、贪吃零食、饥饱无常等不良饮食习惯。(4)发现体重不增或减轻,食欲减退时,要尽快查明原因,及时加以治疗。,预防与调护,2调护(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