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基于知识视角的企业组织创新机理和创新模型研究.pdf_第1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基于知识视角的企业组织创新机理和创新模型研究.pdf_第2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基于知识视角的企业组织创新机理和创新模型研究.pdf_第3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基于知识视角的企业组织创新机理和创新模型研究.pdf_第4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基于知识视角的企业组织创新机理和创新模型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基于知识视角的企业组织创新机理和创新模型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摘 要 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社会生产最重要的要素,知识促使企业组织以一种新 的轨迹发展,企业组织创新也倍受关注。在理论界,企业组织创新成为关注的 焦点。在实践中,国内外企业纷纷掀起了组织创新的高潮,而结果却让人始料 不及企业组织创新成功的少,失败的多,有的企业甚至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不禁让人深思:传统的企业组织为何会面临危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应如 何开展组织创新?在企业的组织创新中,知识处于何种地位,发挥什么作用? 本文以知识理论、企业理论、组织理论和创新理论为理论依据,从基于知 识的研究视角出发,以知识在企业组织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为逻辑主线,对企 业组织的创新机理和创新模型进行了研究。首先,从知识理论入手,对知识的 内涵进行了理论阐述,运用历史研究法,研究了知识与企业组织创新的历史逻 辑;其次,对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探析了知识与企业性 质、企业边界、企业异质性和企业内部决策权四个方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本文提出了基于知识的企业组织创新机理图。在分析过程中,本文将企业组织 创新的影响因素分为企业组织环境变动和企业既有知识存量变化两种不同的 类型,运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提出了企业组织创新的制 度适应环、 技术诱致环、 组织基本要素诱导环、 企业发展更迭导致环和主导环。 第三,以基于知识的企业组织创新机理研究为基础,通过对四种既有的组织创 新典型模型的研究, 提出了基于知识视角的企业组织创新的基本假设和基本原 则,构建了基于知识的企业组织创新整合模型,并以学习型战略联盟的构建为 例,对该模型在企业组织创新实践中的适用性进行尝试性研究。 本文在研究企业组织创新的过程中, 试图将交费费用理论和企业知识理论 相融合,探索知识与企业组织创新的内在机理,从而构建基于知识的企业组织 创新整合模型,希望可以用它来解释与分析既有的企业组织创新现象,并从理 论上指导企业组织创新活动开展。 关键词:组织创新;知识;机理;整合模型 ii abstract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knowledge as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of social production promotes enterprises growth in a new track. thus the enterprises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has been highly concerned. on one hand, it becomes the hot spot in theory study. on the other hand, domestic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have set off a new upsurge of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however, the result is so unexpected. only a few of them succeeded, most of them failed, some enterprises even disappeared in the stage of history. people can not help pondering the questions such as why the traditional enterprises organizations face crisis, how should the enterprises engage in enterprises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what role the knowledge plays in this process. grounded on the knowledge theory, enterprise theory,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innovation theory, taken the status and role of knowledge as the logical line, this paper makes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ve mechanism and innovative model of enterprises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from the angel of knowledge. firstly, it elaborates on the content of knowledge from the knowledge theory, then it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nd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enterprises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with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 secondly, it details the enterprises theory based on knowledge, exploring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knowledge and enterprise nature, boundary, difference and decision-making power. then it proposes the picture of innovative mechanism of enterprises organization based on the angle of knowledge. in the course of study, it divides the affecting factors into the change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 stock of enterprises knowledge. combining the static analysis and dynamic analysis methods, it proposes institution adjusting cycle, technology leading cycle, organizations fundamental factors inducing cycle, the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leading cycle and the dominant cycle. third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four typical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models, it proposes the basic assumptions and principles, builds the integration model of enterprises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angle of knowledge. taking the learning strategic alliance as an example, it tries to research the models application in practice.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research on enterprises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combine the transaction expense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enterprise iii knowledge, explores the inner mechanism of knowledge and enterprises organization. therefore it builds the integration model of enterprises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angle of knowledge in the hope of explaining the existing the phenomenon of enterprises organizations innovation and guiding the activities of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key words: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knowledge, mechanism, integration model 1 第一章第一章 绪绪 论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践往往走在理论的前面。 在企业实践进行到一 定的程度和范围之后,管理理论才开始对它进行总结和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如早 期的科层制组织。我们正转向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正在进行的激动人心的 社会经济变革和企业管理实践,使笔者开始了本论题的研究。 1.1.1.1 知识经济:现代企业管理的大背景 1996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发表的1996 年科学、技术 和产业展望报告中指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 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 知识经济的来临对现代企业管理所产生的革命性变 化主要体现为:第一,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而对传统 产业来说, “知识化”将是其维持现有地位或实现更新的唯一出路;第二,知识 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在各投入要素中占据主导地位, “知识工作者”在经济 中的地位不断得到强化; 第三,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 改变了企业组织运作的基本环境。 曾被信息传输效率低下所掩饰的知识本身的稀 缺性及知识生产能力,成为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强制约束力的瓶颈。 1.1.1.2 企业知识管理实践中的“知识悖论” 随着知识作为生产要素作用的凸显, 知识管理在企业界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和 青睐。公司高层经理人员日益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及其学习代表着竞 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对知识进行有效地管理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加必要。但在 cin(cambridge information network)思想库的调查中,发现存在所谓的“知识 悖论” ,即“公司认识到知识的战略价值,但却没有战略性地来管理知识” (郁义 鸿,2001) 。这在实际上说明知识管理在企业实践中还存在大量的问题和误区, 需要进一步对知识管理理论进行探索和研究。 1.1.1.3 国内外企业组织创新的“尴尬”现状 1.国外企业组织创新的发展与困惑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企业掀起了企业组织创新的高潮,导向权变制或柔 性结构的组织创新在国外层出不穷,而且形式也表现得多种多样,如业务流程重 组(bpr)、工程再造(reengineering)、虚拟企业(virtual corporate)等等。根据研究 2 显示,在进入财富杂志1000家行列的大型企业中,1987-1991年间,有85%以上 都进行了旨在实现扁平化和柔性化的不同形式的组织创新(窦赫德等,1997)。 根据经济学家情报社和安达信咨询公司的调查,所有的公司都预计到,他们 所处的环境将会有迅速的、深远的变化,57的调查对象在过去五年里经历过深 刻的或重大的组织变革,而这个比例到2010年则将升为79(anderson,2000)。 但是,在组织变革的背后,我们发现很多企业走向失败,甚至因此退出竞争的舞 台。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bpr中,只有极少数企业获得成功,大多 数只能说有了一些变化和提高(champy,1998)。这些现象不禁使人深思:传统 的企业组织为何会面临危机?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应如何开展组织创新?在企业 的组织创新中,知识处于何种地位,发挥什么作用? 2.国内企业组织创新被“忽视”的现状 我国企业组织创新,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运作,都没有引起有关方面的 足够重视。正如芮明杰教授所言: “在创新研究领域的诸多课题中,大多数创新 文献主要讨论企业的技术创新或产品创新, 组织创新则是一个相对来说被人忽视 的论题。 ” 在宏观层次上,企业组织习惯被单纯的作为经济增长的“自然结果” ,或者 作为一定政治法律体系下的“既成事实” ,因而变成可以在增长因素分析中不予 考虑的“常量” ;在微观层次上,企业组织又常常被简单的归结为一种管理方式, 一种只涉及到企业内部效率的“社会性技术” ,处于企业改革的从属地位(张刚, 2000) 。这种认识的不足导致了政策上和实践中普遍重视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 新而忽视企业组织创新。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 2001 年的专题调查报告结果显 示,当前我国企业组织创新的总体水平相对滞后。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对于企业来说,如何有效开展组织创新,实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 新的有效匹配,成为企业在日趋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本文从知识视角出发,研究企业组织创新的三个主要问题:第一,如何从知 识的视角看待企业组织创新; 第二, 在企业组织创新过程中, 知识如何发挥作用; 第三,基于知识的视角,企业应如何开展组织创新。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探 索知识与企业组织创新的内在机理,从而构建基于知识的企业组织创新整合模 型,希望可以用它来解释与分析既有的企业组织创新现象,并从理论上指导企业 组织创新活动的开展。 芮明杰.中国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36 3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组 织 创 新 研 究 植 根 、 发 源 于 美 籍 奥 地 利 经 济 学 家 约 瑟 夫 熊 彼 特 (j.schumpeter)的创新理论(1921 年) 。熊彼特创新概念的含义相当广泛,它 是指各种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新活动。但由于历史条件所限,他对组织创新问 题并没有专门研究,而主要关心与技术相关的创新(柳卸林,1992) 。因而,熊 彼特的早期追随者们将创新研究等同于技术创新研究, 而组织创新研究则相对地 被忽略了。 在 20 世纪 20 年代和 30 年代末,经济学家弗兰克耐特(f.knight)和罗纳 德科斯(r.h.coase)对企业组织问题作了开拓性的探索,开创了现代企业理 论的先河,同时也是组织创新理论研究的新起点。但由于组织创新与新古典微观 经济学的“生产函数框架”不相容,因而直到 60 年代以后组织创新问题才在经 济学领域开始受到重视。正像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7)所指出的,在 60 年代初以前,组织创新问题在经济学领域通常是被忽略的。 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1962 年,钱德勒发表了战略 与结构的名著,从工业企业史的角度研究组织创新,标志着对组织创新的重要 性及其与现代公司的关系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开始。进入 70 年代,威廉姆森发展 了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用来成功地研究企业结构及其演进,并与钱德勒等人的 经验研究紧密结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后学者们对企业组织及组织创新的研 究大多沿用他的交易费用分析方法。但是,威廉姆森基于交易费用的企业组织创 新分析范式存在以下局限性: 一是, 用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企业组织创新, 必然只是创新后的结果分析,在不明确创新的目标模式时,企业内部组织形式的 更替缺乏比较对象,从而不可能对组织演进的优劣做出决策;二是,单纯从交易 费用的节约来说明企业组织创新,仅关注企业的“交换”功能,而忽视企业是一 个基本的“生产单位” ,必然舍弃包括企业组织内部的激励和控制过程在内的诸 多因素; 三是, 交易费用本身不能解释组织如何随环境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形式, 更不能从动态上对组织的进化进行分析。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创新研究开始突出了对创新的相关因素和组织内部制 度结构的研究。高效率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配合以有效的组织创新,成为组织 制胜的关键,不仅组织技术能力研究成为国外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组织的内外 环境、结构、文化及其他要素也成为创新研究的关注部分。卡斯特、唐纳利、卢 因、 洛希等学者分别就企业组织如何在内外环境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实施变革进行 了研究。博耶和李佩茨提出组织演进的动力规制理论,认为组织创新的动力是双 重的,既有政治和制度力量的自发领域,也关注技术经济因素的影响。 4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地位空前提高,一些学者纷纷从 知识的视角出发来研究企业组织创新, 如美国学者彼得 圣吉 (1990) 提出了 “学 习型组织”理论,nonaka 和 takeuchi(1995)提出了知识创新的 seci 模型和巴 理论。同时,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雏形基本形成,开拓了企业组织创新的研 究视野,为企业组织创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知识存量论的企业组织创 新理论开始出现,如高特和克莱普尔的研究。这些理论对企业管理实践中组织创 新活动的开展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如目前“学习型组织”风靡全球,三分之二 的世界 500 强企业(包括微软、福特、杜邦等)都已经应用学习型组织的管理 方法和工具,着手创建学习型组织。 1.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学者对创新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近十几年,有 关组织创新问题的研究才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系统的研究成果不多。 在早期研究中,有代表性的学者有傅家骥、连燕华、陈光等,他们在研究中 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将组织创新等同于组织结构创新,认为组织 创新是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或者是组织成员责、权、利关系的重构,如傅家 骥等(1992)。第二,技术论的组织创新,认为组织创新依附于技术创新而存在, 能使技术创新得到追加利益的组织变化即为组织创新,如陈光(1994)等。这实际 上是在说明技术创新对组织创新活动所作的要求,而不是组织创新本身;第三, 组织创新包含制度创新的创新观。这种观点对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不加以区分, 如李培林等(1992)、常修泽等(1994)、梁镇等(1996)。他们对企业组织的理论定 位借鉴了企业契约理论的观点, 且多侧重于从理论上探讨组织创新的概念、 特点、 类型及诱因。 随着对企业组织创新研究的深入,在近期的研究中,国内学者拓宽了研究视 野,试图将企业理论、组织理论、创新理论、企业成长理论、演化理论等相融合 来研究企业组织创新问题,并且结合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对未来企业的组织形 式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纵观近期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按其研究的视角大致 可分为三类:一是,基于交易费用的企业组织创新分析范式,如袁安照、余光胜 (1998)从交易费用理论出发对组织创新的定义、内容、障碍与程序、企业的组 织形态、未来形式等进行理论研究;二是,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组织创新分析范 式,如张钢(2000)从组织资本出发来研究企业组织创新问题,把组织创新作为 一种组织资本的投资形式加以研究。三是,以交易费用和企业知识理论相融合为 基础的组织创新分析范式。 该种分析方法在企业组织的定位上将交易费用理论和 企业知识理论视为互补的两种理论,强调企业组织的“生产”和“交易”两个基 本功能。在研究企业组织创新的过程中,或将其与知识管理相结合,或将其与核 5 心能力相结合,或将其与知识创新相结合。例如郁义鸿(2001)从知识管理和组 织创新相融合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为适应知识管理的要求和发掘知识的价值,传 统的组织应如何进行变革和创新;刘璇华(2003)从知识的研究视角出发,以核 心能力的培育和提升为目标,以知识和组织学习为主线来研究企业组织创新问 题;林山、黄培伦、蓝海林(2004) ,从企业知识理论出发,对知识创新与企业 组织创新的关系,企业组织创新的机制进行了理论研究。 综上所述,在企业组织创新研究中存在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向就是:组织创 新能力与组织学习知识和知识创新的能力具有越来越强的趋同性, 组织学习和组 织知识成为研究组织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既有的研究成果中,绝大部分的研究者从基于交易费用的分析框架 出发研究企业组织创新问题,虽然有部分研究者已从企业知识理论入手,针对企 业组织创新与知识创新和知识管理进行了研究, 但很少有研究者对知识与企业组 织创新机理和创新模型进行研究。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以知识理论、企业理论、 组织理论和创新理论为理论基础, 对基于知识视角的企业组织创新机理和创新模 型进行研究,试图填补这一理论空白,做出一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从而指导企 业组织创新实践的开展。 1.3 论文的理论基础 从知识视角出发研究企业组织创新问题, 必然要将知识理论与企业组织创新 相融合,而企业组织创新的研究根植、发源、成长于企业理论、组织理论和创新 理论的融合。所以,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由知识理论、企业理论、组织理论和创 新理论四部分构成。 1.3.1 知识理论 知识理论是一系列关于知识研究理论的总称,主要包括知识体系理论、知识 经济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三部分。 知识体系理论是关于知识性质、知识类型、知识特性的总称,它主要包括哲 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其主要理论来源是 popper、hayek 和 polanyi 的研究, 此外,关于知识的产生和实践的观点来源于 bourdieu、giddens 和 habermas 等 社会学家的贡献。 知识经济理论主要研究的是知识经济学问题,包括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 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知识的生产和消费机制;知识产业的构成与产 值的测量;知识经济的特征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创建等。在微观层次上研究知识要 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把握知识的性质和特征;在宏观层次上研究知识经 济和知识产业,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把握时代背景,认识从知识的视角出发研 6 究企业组织创新机理和创新模型的现实意义。主要文献有:经济和社会形态研究 (bell,1984;naisbitt,1982;oecd,1996) 、新增长理论(romer,1998;袁 志刚,1999) 、知识产业研究(machlup,1962)等。 知识管理理论主要从企业的角度研究如何进行知识创新、知识获取、知识转 化和知识共享等,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最早对知识管理进行研究的是 drucker、 strassmann 和 senge, 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 argyris、 bartlett 和 barton 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了研究。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知识管理的论 文才开始出现在哈佛管理评论 、 斯隆管理评论等杂志上,第一批知识管理 书籍开始出版。之后,知识管理的论文和书籍层出不穷,知识管理已成为企业管 理研究中的热门领域, 一些力作相继出版并受到广泛关注 (davenport and prusak, 1997;nonaka and takeuchi,1995) 。 1.3.2 企业理论 企业理论实际上就是组织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企业的性质、企业存 在的原因、企业的边界和企业的异质性等等。目前在企业理论中占主流地位的是 由 coase 开创并由 williamson、alchain、demsetz 和张五常等人发展起来的新制 度经济学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由于打开了新古典经济学投入产出企业 模型的“黑箱”,使我们对企业本质的理解更加深入,特别是诸如“交易费用” 、 “产权” 、 “契约”等概念和分析方法的提出和使用,较好地解释了企业存在的内 在合理性,使经济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但是,新制度经济学 分析的基本单元是“交易” ,忽略了企业的“生产”特性,同时,这些理论并不 能令人信服地解释另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企业和企业之间是各不相同的(即企 业的异质性)、为什么在相似的激励安排下,有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而 有的企业却遭到失败等。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有一种新的企业理论来丰富和完善现有理论体系,这种 理论便是企业资源或能力基础论。企业资源或能力基础论的理论来源可追溯至 marshall 的经济学原理和 penrose 的企业成长论 ,后经 winter、nelson、 lippman、rumelt、parahalad 和 hamel 等人研究发展起来。随着后来的发展,企 业资源或能力基础论分化为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的流派: 资源基础论和核心 能力论。由于企业资源或能力基础论把研究重点放在企业内生的竞争优势上,有 效地解释了在相同外部条件下企业竞争优势存在差异的原因, 即企业资源的异质 性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对企业异质性资源 的进一步分析就导致了企业知识理论的诞生。 企业知识理论的主要思想起源于古典经济学的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生产理 论,并吸收了战略管理、技术研究或制度演进等经济学边缘理论的研究成果,其 7 中包括 penrose 关于企业技术能力重要性及其积聚过程中的路径依存的论述、 nelson and winter 的经济变迁的演进理论及其运用创新和演进的概念对企业的 理性变迁和竞争优势的异质性分析, teece 的企业动态能力观点等等。 经过 pavitt、 nelson、metcalfe、grant 等人的努力,至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一个系统的、一 般的企业知识理论雏形业已形成。 企业知识理论在知识特性的基础上对企业的交 易成本理论和契约理论难以回答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也对企业的基本问题(例如, 企业的存在和企业的边界等)进行了分析。 1.3.3 组织理论 管理学领域的组织理论包括古典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 总体而言,组织理论重点研究组织整体本身、组织的主要构成部分、整体行为的 协调以及对组织整体效益的影响作用。 1.3.3.1 古典组织理论 古典组织理论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不过正式产生和盛 行是在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古典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有:taylor、fayol 和 weber(还包括 urwick 和早期的 barnard) 。古典组织理论从分析组织内部的分 工与生产活动的安排入手,着重研究“效率” 、 “技术” 、 “组织结构与层次” 、 “规 章制度”等对组织效率的影响,理论的重点放在对组织管理基本原则的概括与分 析上,并以正式组织为研究对象。这一理论适应了当时社会化大生产、组织急剧 膨胀状况下组织控制和规范化运行的要求, 为组织内部进行合理的分工和活动安 排以及制度建设等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指导, 并对以后组织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 影响。然而,这一理论的最大缺点是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其构造的集权职能 制,使决策权分配和信息传递方式过于依赖严格的等级关系,导致组织决策和信 息传递过程缓慢,难以适应市场的频繁变化,难以解决组织与个人目标的冲突。 1.3.3.2 行为科学组织理论 行为科学的组织理论盛行于 20 世纪 30 年代至 50 年代,主要是由来自心理 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者建立的。他们希望通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在一 定组织环境下的人们为何和如何以某种方式行为,改进人们对组织活动的理解。 他们认为,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仅分析分工、管理层级、管理幅度等方面是不 够的,必须把人这个组织结构的承担者和运作者充分考虑进去。其代表人物主要 有:mayo、maslow、barnard(barnard,1938) 、likert 和 sleznick。 从本质上而言,行为科学的组织理论是对古典组织理论的补充和完善。它把 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人的感情、 人性对组织效率的影响以及组织内非正式组织的 问题上,注重“心理与行为” 、 “人际关系” 、 “非正式组织”的研究,重视对组织 8 中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用情感和人的需求来解释提高组织效率的原因。然而 这一理论在强调人的因素和非正式组织的同时,却忽略了组织结构,从而没有充 分考虑到组织的整体。 1.3.3.3 现代组织理论 现代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有:第一,系统理论学派的组织理论。以卡斯特为 代表的系统理论学派借鉴一般系统理论,用“开放系统”的观点研究企业组织。 第二,权变理论学派的组织理论。权变理论学派在借鉴系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 步提出: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组织模式,适应环境的组织才是有效的。根据这一思 想,明茨伯格等人提出了不同的组织权变模式。第三,组织的群体生态理论。韩 楠与弗里曼在 1977 年发表的论文组织的群体生态中,把生物学的群体生态 理论应用到组织理论中,认为组织在环境中生存与否和生物的适者生存规律一 样, 环境根据组织结构的特点以及其与环境相适应来选择一些组织或淘汰一些组 织。 第四,新制度组织理论。新制度组织理论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产生并迅速 崛起的一种理解组织的方法,霍尔(richard.h.hall)教授称赞道:“新制度理论 是 90 年代组织理论的宠儿” 。新制度组织理论从组织的制度环境着手,以组织 域为基本分析单位, 通过制度同观态概念来分析组织的同质性过程。 该理论强调, 组织在环境中运作,不仅要满足技术环境的要求来实现效率,而且通过制度环境 要求的满足来寻求合法性,从而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现代组织理论把组织看作是开放的系统,注重了环境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关 系,有效地弥补了古典组织理论和行为科学组织理论的不足,大大地丰富了组织 理论的内容,使人们能够从多个角度来更好地认识与理解企业组织。 1.3.4 创新理论 早期的创新研究(也称为第一代创新理论) ,由于受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影 响,多将企业简单的看作是生产函数,侧重于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研究。因而, 在第一代创新理论里, “创新”研究等于技术创新研究,而组织创新研究则被忽 略了。 随着研究的深入, 许多研究者开始注意到创新在较大程度必须在企业与企业 之间或企业与用户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包括供应者与装配者、生产者与 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竞争者之间的技术信息交流等,其中以 von hippel 的观点较为典型。在强调创新过程中企业与企业之间合作的同时,这一时期的创 新 理 论 也 开 始 关 注 企 业 的 纵 向 一 体 化 与 创 新 的 关 系 问 题 , 其 代 表 人 物 有 m.t.hannan and j.h.freeman,the population ecology of organizations,amercian review82(march), pp.929-964 richard h.hall, organizations:structures, processes, &outcomes, prentice hall, inc, 1991, new jersey, pp.290 9 m.frankel、kindleberger、teece 等。总的来说,第二代创新理论的主要特征是 强调创新中企业与企业的合作,此时的创新还是主要针对技术创新。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以来,加拿大国际增长研究中心的菲尼等人明确指出: 在过去的 50 年里,工业创新理论对企业家和企业作为创新部门的简单描述已难 以说明创新的产生与发展,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必须采用“包容企业的内外环境要 素”在内的体系与框架。作为经济史和发展研究,菲尼的成果证实了技术创新与 组织创新、制度变化的关系,涉及了比单纯研究技术创新更广的范围。因而,与 第一代、 第二代创新理论相比, 第三代创新理论已走出单纯的技术创新研究范式, 注重将技术创新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考察, 涉及到的内容也比单纯技术创新研 究要广泛得多。概言之,第三代创新理论是对技术创新与组织或制度创新进行综 合分析的理论。至此,组织或制度创新研究才开始成为一项独立的研究分支进入 创新理论的视野。但是,目前第三代创新理论关于组织或制度创新及其与技术创 新关系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宏观层次,且偏重于宏观制度创新的理论探讨;涉及 到微观层次的企业主体,创新研究与知识理论、企业理论和组织理论融合的研究 很少见到。 1.4 论文研究的四点说明 1.4.1 论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遵循学习、研究和探讨的原则,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 一是,历史研究法。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查阅了大量关于知识理论和企业 组织创新的文献资料, 运用历史研究法, 研究了知识与企业组织创新的历史逻辑。 二是,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注重静态分析方法和动 态分析方法的有机融合, 如在对企业知识进行研究时, 既关注了在某一特定时点, 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表现为一个既定的常量, 又结合不断变化的环境背景和企业知 识存量的内部变动,对企业知识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 三是,归纳演绎法。本文以知识理论、企业理论、组织理论和创新理论为理 论基础,运用归纳和演绎的分析方法,对基于知识视角的企业组织创新机理进行 了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四种既有的组织创新模型的分析,构建了基于知识 的企业组织创新整合模型。 10 1.4.2 论文的研究逻辑 图 1-1 基于知识视角的企业组织创新机理和创新模型研究逻辑图 本文对企业组织创新的研究定位于企业组织本身,以知识为研究视角,将企 业组织创新的实质理解为企业知识的交流、积累和创新的过程。企业理论、组织 理论、创新理论和知识理论四种理论的交叉融合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其 中,企业理论、组织理论和创新理论的融合为企业组织创新提供了理论来源,而 知识理论则为基于知识视角的企业组织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以知识在 企业组织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研究的逻辑主线。 在对知识与企业组织创新进行 理论诠释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与企业组织创新的历史逻辑,研究了基于知识视 角的企业组织创新机理。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基于知识的企业组织创新整合 模型,论述了该模型的理论来源、基本前提和基本原则,对该模型各组成部分进 行了详细研究,并对其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适用性进行了尝试性研究。 1.4.3 论文的框架安排 第一章为“绪论” ,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本文的理论基础和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逻辑、框架安排和主要创新。 知识与企业组织创新的 历史逻辑 基于知识视角的企业组织 创新机理 企业理论 组织理论创新理论知识理论 企业组织创新理论 基于知识的企业组织创新整合模型 (理论来源、基本假设、基本原则、各组成部分分析、适用性研究) 11 第二章为“基于知识视角的企业组织创新的机理” 。本章首先从知识理论入 手,对知识的内涵进行了理论阐述。然后,对企业组织创新进行了基本分析,并 将知识与企业组织创新相结合,研究了知识与企业组织创新的历史逻辑。第三, 对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探析了知识与企业的性质、企业的 边界、企业的异质性和企业内部决策权四个方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 了基于知识的企业组织创新机理图。在分析过程中,本文把企业组织创新的影响 因素划分为企业外部环境变动和企业既有知识存量变化两种不同的类型, 运用静 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提出了企业组织创新的制度适应环、技术 诱致环、组织基本要素诱导环、企业发展更迭导致环和主导环。 第三章“基于知识的企业组织创新的整合模型” ,主要论述了构建该模型的 理论来源、基本假设和基本原则,对该模型各组成部分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 并以学习型战略联盟的构建为例, 对该模型在企业组织创新实践中的适用性进行 了尝试性研究。 1.4.4 论文的主要创新 1.4.4.1 对基于知识视角的企业组织创新机理进行了研究 本文对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探析了知识与企业的性 质、 企业的边界、 企业的异质性和企业内部决策权四个方面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 本文提出了基于知识的企业组织创新机理图, 较清晰的表述了知识在企业组织创 新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 本文认为企业组织创新的影响因素可以分 为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动和企业既有知识存量的变化两类。为便于理解,本文首先 假定企业知识既有存量为既定常量,提出制度适应环、技术诱致环;然后,将企 业外部环境视为既定常量,提出了组织基本要素诱导环和企业发展更迭导致环。 最后,综合考虑企业既定知识存量和企业外部环境两因素的影响提出了主导环。 1.4.4.2 构建了基于知识的企业组织创新整合模型 构建了基于知识的企业组织创新的整合模型, 强调企业组织创新必须以企业环 境为背景、持续竞争优势的创造为中心、企业既有知识存量为基础、组织学习和知 识创新为机制、信息技术为工具,对企业战略、结构、文化、流程四个要素的进行 有效整合,为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组织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12 第二章第二章 基于知识视角的企业组织创新机理基于知识视角的企业组织创新机理 2.1 知识的内涵 2.1.1 知识的定义 古往今来,哲学家、社会学家等从不同的角度,怀着各自的研究目的,对知 识进行了不同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至迄今学界对它尚无明确的 统一性定义。 本文对知识的定义沿用辞海中的观点。辞海认为,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 或结晶,依反映对象的深刻性可分为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依反映层次的系统性 可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 按具体的来源, 知识虽可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 但是从总体上论,人的一切知识(才能也属于知识范畴)都是后天在社会实践中 形成的,是对现实的反映。知识(精神性的东西)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或 物化为某种劳动产品的形式,可以交流和传递给下一代,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 财富” 。 不过,笔者认为,要把握知识的概念还应从时间维度对其进行理解:从本质 上而言,知识是实体和过程的统一体。当知识表现为实体时,它可以作为一种投 入品,一种资源;而当知识表现为一个过程时,它可以当作一种能力,一种技术。 正因为具有这两个特点,知识本身才能不断的积累与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引入 知识存量和知识流量这一对概念。对企业组织来说,在任一时点,可以说其所拥 有的知识存量有多大,而考虑企业组织创新时,无疑要涉及到企业的知识流量, 知识流量的产生必然导致企业既有知识存量的变化。 2.1.2 知识的特性 知识具有如下特性:第一,分散性。知识的分散性不仅体现在 hayek 的意义 上(即关于特定时间和地点的情境知识不可能由一个人所掌握) ,而且还表现在 知识的获取所具有的天然的不确定性上 (即没有人能事先知道知识是什么和需要 什么样的知识) 。第二,默示性。知识的默示性主要指知识难以用语言描述,潜 在地发挥作用,如应用于特定情境的具体诀窍、工艺和技能。第三,系统嵌入性。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认识与经验,它总处于特定情境和系统之中,它 的产生依赖于特定的情境。第四,可转移性。这是指知识超越空间和时间从一个 个人或团体向另一个个人或团体转移的难易程度。第五,积聚性。知识的积聚性 夏征农主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4709 13 决定了知识转移的效率。知识的转移包括发送和接收。知识的接收一直在“接收 的吸收能力”的概念下分析,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知识的接收取决于在既有知 识基础上容纳新的知识的接收能力。第六,路径依赖性。这主要体现为知识的发 展和创新以既有知识存量为基础, 而且既有的知识存量决定了未来知识的发展方 向和发展速度。第七,可占用性。这是指资源所有者占用资源创造价值的能力。 知识可占用性的大小决定了企业或个人所拥有的知识能产生收益的多少。第八, 专业性。人的有限理性决定了个人只能专业化于某种特殊领域知识的创造、储存 和整理。 2.1.3 知识的分类 2.1.3.1oecd 的知识分类 oecd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从知识经济的应用角度将知识 分为四种:第一,事实知识(know-what) 。关于“知道是什么”的知识,指记载 事实的数据;第二,原理知识(know-why) 。关于“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即记 载自然和社会的原理与规律方面的理论;第三,技能知识(know-how) 。关于“知 道怎样做”的知识, 指某类工作的实际技巧和经验; 第四, 人力知识 (know-who) 。 关于“知道是谁”的知识,指谁知道是什么,谁知道为什么和谁知道怎么做的 信息。 2.1.3.2 根据知识的可传递性分类 知识的可传递性,即知识传递的难度、可用来传递方式的选择。michael polanyi 从“人们知道的比他们所能讲出来的要多得多”这一事实开始,深入思 考了人类的认知领域,将知识分为明晰性知识和默示性知识两种基本类型。明晰 性知识能够被清楚地表述出来, 而学习者或接受者也能够通过这种表述获得这种 知识;默示性知识很难被清楚地表述出来,或者即使表述了也很难被学习者或接 受者直接通过表述来获得。默示性是所有知识的必要组成部分,明晰性知识实际 上总是建立在一个默示成分的基础之上,这两者是相互构成不可分离的,所以不 能将这两种知识对立开来。 文献中常出现的默示性知识是指知识的默示性程度较 高的知识。 2.1.3.3 根据知识共享的范围分类 知识的共享范围实际上就是指知识在不同载体中的存在。按这种分类方法, 知识可分为个体知识、群体知识、企业组织知识、组织间知识和社会知识五个不 同的层次。 1.个体知识 个体知识是指由单个个体所独有的知识,其单独拥有的价值越高,个体对其 14 保密越严。一般来说,个体所拥有的高价值知识表现为个人的技能。这种知识通 常具有高度默示性和系统嵌入性, 它的形成与个体的习惯密切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