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基于技术成长的连续性创新与不连续性创新管理研究.pdf_第1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基于技术成长的连续性创新与不连续性创新管理研究.pdf_第2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基于技术成长的连续性创新与不连续性创新管理研究.pdf_第3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基于技术成长的连续性创新与不连续性创新管理研究.pdf_第4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基于技术成长的连续性创新与不连续性创新管理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基于技术成长的连续性创新与不连续性创新管理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i 摘 要 本文将技术创新分为连续性创新和不连续性创新。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由于 连续性创新能大幅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易于管理和控制,学者们对连 续性创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近年来,随着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现有企业 和新兴企业均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而且,不连续性创新在实现企业技术跨 越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赶超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连续性创新也日 益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之一。 虽然学者们较早地提出了连续性创新和不连续性创新的概念,但是对于连续 性创新和不连续性创新的界定标准,却一直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也没有对它们 进行详尽的比较分析,对企业如何有效地管理不连续性创新的研究更欠成熟。 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连续性创新和不连续性创新 的概念、模式和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连续性创新与不连续性创新的一个 重要的界定标准技术轨道和技术范式是否同一。 本文阐述了过度专注于连续性创新或者不连续性创新的弊端,指出了片面理 解创新过程的本质将导致企业在创新实践中实行“一维管理” ,也就是说,仅仅关 注那些所谓重要的部分,并重点论述了在技术范式转换的阶段可能产生的技术创 新陷阱及其形成原因。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连续性创新管理和不连续性创新管理结合起来, 在整个技术生长和技术交替的过程中考察分阶段的连续性创新和不连续性创新的 宏观管理,并构建了基于技术扫描的连续性创新与不连续性创新的管理模式,提 出企业要成功地进行技术跨越,必须在整个技术创新过程中对内外部技术进行实 时的监控与扫描。 最后,本文从研究“小型企业往往是不连续性创新的源泉,而名声显赫的大 公司不能很好地应对不连续性创新”这一现象出发,阐述了不连续性创新使成熟 企业失败的过程。并应用这个过程提出了成熟企业进行不连续性创新的管理模式, 从获取新技术的方式、技术轨道跃迁点的选择、组织变革与学习、内外部知识整 合以及新产品的开发模式这几个方面分析了成熟企业应对不连续性创新的策略。 关键词:连续性创新,不连续性创新,技术轨道,技术扫描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i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are classified into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discontinuous innovation. after the 1980s, because continuous innovation can improve the core competencies of the corporations and can easily be managed or controlled, many scholars made a lot of researches on them. but, recentl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both the existing corporations and the rising corporations are face with the unheard-of uncertainty. and the discontinuous innovation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echnological leapfrog and economical catch-up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so, discontinuous innovation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one of the focuses of the overseas researches. scholars have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the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discontinuous innovation, but they have not come to an agreement on the standard of notional demarcation. and they have not compared the two innovation modes in detail. the study on how to manage the two innovation modes effectively has been immature. based on the summarization of the research production by other scholars,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ses the conception, mode, and characteristic of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discontinuous innovation. an important demarcation standard of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discontinuous innovation has been put forward-the sameness of technological trajectory and technological paradigm. the abuses of which discontinuous innovation or continuous innovation is paid excessive attention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nd 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the unilateral comprehension of innovative essence will result in the “one-sidedly management” in the innovative practices of the corporations, equally they only paid attention to the so-called important things. the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echnological pitfalls and its cause of formation during the technological paradigm shifts. after these research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constructing the managing system of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discontinuous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technological trajectory. combining the management of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discontinuous innovation,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discontinuous innovation are managed by stages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es of technological production and shift. then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managing system of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discontinuous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technological scan, and indicates that if the corporations want to success in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ii the technological leapfrog, they must scan and scout the inner and outer technologies in good time. finally, this paper discusses about the reason of “emerging and small corporations are usually the resource of discontinuous innovation, the famous and big corporations are not good at managing the dis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explains the unsuccessful process of mature corporations because of the dis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applying this process, 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managing system of discontinuous innovation of mature corporations. the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trategy that mature corporations how to cope with the discontinuous innovation successfully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methods of attaining the emerging technology, the selection of transition point, organizational changes and learning, inner and outer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the exploitation modes of new production. keywords: continuous innovation, discontinuous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trajectory, technological scan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1 1 绪 论 1.1 问题的提出 20 世纪 7080 年代,建立在现有知识、现有技术设施之上的,通过对自身产 品和工艺改进的连续性创新,实现了产品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和产品质量的大幅度 提高,从而使企业不断地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在这期间,商界和学术界针对连 续性创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日本企业正是依靠这种改良式的创新建立了竞争优 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日本前东京大学教授小宫隆太郎先生著文指出:日本企 业出色的创新能力主要来自改良性创新1。 然而,对于连续性创新的过分关注是有代价的,它妨碍了许多大企业对不连 续性创新的重视,削弱了它们应对不连续性创新的能力2。而且,随着新兴技术的 迅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高科技竞争变得日益剧烈,现有企业和新 兴企业均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90 年代之后, 企业仅仅关注连续性创新已经 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要求了, “渐进性的改进是远远不够的3” 。不连续性创新 成为实现企业技术跨越和发展中国家经济赶超的重要手段,并将在未来的技术创 新中发挥革命性的作用。因此,不连续性创新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兴趣,日益成为 国内外技术创新管理研究的焦点之一。 面对飞速发展的新兴技术,企业要采取相应的技术创新战略,主要包括两种 不同的模式,即: 连续性创新战略。即在现有知识和技术体系的基础之上,通过改善产品性 能和改进工艺流程,来实现成本上的优势和产品质量提高的一类创新2。这种战略 能够使企业在对现有技术进行局部改进的同时,逐步地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从而缩短与先进企业的技术差距。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和韩国企业的迅速崛起正 是依靠其高度的消化吸收能力,通过对技术的渐进性改进应用建立了竞争优势, 拉近了与美国企业的距离1; 不连续性创新战略。即是运用与从前完全不同的科学技术与经营模式,引 起产品性能主要指标发生巨大跃迁,对市场规则、竞争态势具有决定性影响,甚 至导致产业重新洗牌的一类创新。它一般建立在新的科学发现或发明创造基础之 上,可以说是以基础研究推动的技术创新。近代历史上,美国企业凭借其雄厚的 科技资源和实力,进行了大量的不连续性技术创新,赢得了“先发优势”的巨大 经济效益4。 连续性创新战略可以使企业通过改良性创新,发挥“后发优势”迅速地追赶 先进企业。20 世纪 80 年代,专家预言,日本将成为替代美国之后的世界经济、科技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2 中心4。但是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的经济连续十年滞胀,而美国经济在 克林顿时期实现了战后最长期的经济增长4。 领袖群伦的美国大企业深谙不连续性 创新的真谛,洛克菲勒坦承: “经济的成功不是来自于做别人做的很好的事情,而是 来自于别人不能做,或者别人做不好的事情” 5。统计表明,美国的技术创新有 78% 为首创或技术突破型,它是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的主要动力4。而日本近年来发展迟 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所擅长的改良式的连续性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 小。虽然我国近二十年来发展迅速,但是我国的发展战略基本上是以连续性创新 为主的二次创新战略,不连续性创新非常有限。这对我国企业持续发展提出了巨 大的挑战,为了跟上国际技术发展的步伐,我国企业必须尽快从单纯引进、消化 吸收向独立的基础性技术创新转变,逐渐重视突破性的、不连续性技术创新。 不连续性创新建立在全新的知识或是各种知识融合的基础之上,它给产品带 来全新的功能,它的产品是现有市场上不曾存在的产品6。例如,汽车的发明不仅 是取代马车,是个人交通工具的改进,而且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现代工 厂成为可能,使家庭农场向现代农场转变。飞机不仅是新的交通工具投入使用,它 还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全球化因此得以加快。 目前,信息科技革命日益向纵身发展,我们处在一个被美国著名管理学权威 彼得杜鲁克称作“不连续的年代” 。 这种时代是不连续性创新辈出的时代,在 这样一个充满竞争、技术密集的全球性市场上,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广泛不 连续的创新模式上的。但是这不是说连续性创新不重要,连续性的改进对企业维 持领导地位至关重要,但仅仅是通过不连续性创新获得领导地位以后。企业的持 续成功是建立在连续性创新与不连续性创新的有效结合之上。因此,我们有必要 充分地认识连续性创新和不连续性创新的开发和管理的过程,找到企业持续发展 的有效管理模式,并为我国实现跨越发展提供新的管理工具。对于这方面的研究 有利于我国企业更好地面对不连续性创新带来的挑战,能够更好地抓住实现赶超 先进企业的机会窗口而实现技术跨越,并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连续性创新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连续性创新的研究比不连续性创新早,而且成果也相对较多。不过 由于连续性创新的概念还不是很明确,所以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和连续性创新 有相近意义的持续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上面。夏保华7的论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 结构中指出:企业持续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型企业的独特的组织行为,是由技 术家族创新和战略技术创新两个阶段组成的多次循环往复的过程。浙江大学的张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3 洪石8在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辨析中认为:从技术改进的轨道来说,渐进 性创新依然在行业原有的技术轨道(公司用户要求的性能改进轨道)上前进,而突 破性创新的技术改进轨道已经偏离了行业原有性能改进轨道(现在主流用户要求 的性能改进轨道)。浙江工业大学的秦辉9在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科技型 中小企业的选择策略中对渐进性创新的定义是:渐进性创新是指对现有技术的 改进引起的渐进的、连续的创新。另外,柳卸林6在不连续创新的第四代研究开 发中指出:连续性创新是渐进的,它建立在现有的知识、现有的市场和现有的 技术基础设施之上。 国内不连续性创新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技术创新中不连续性创新的研究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成果也很少。 柳卸林6对以不连续性创新为核心的第四代研究开发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认为 第四代研究开发模式对不连续性创新有更强的管理能力,这对于我国当前企业关 心的跨越创新和研究开发管理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清华大学的高建、徐河军一 直致力于不连续性创新的研究活动,连续发表了不连续创新的概念和起源10、 不连续创新、不确定性和现有企业生存2两篇文章,对不连续性创新的概念、 特征、起源、重要性、不确定性都做了深入的论述,认为“不连续性创新一般基 于一种新技术或者破坏性技术,并为新兴市场中新用户的新应用创造价值” 。复旦 大学的司春林教授根据多年对技术创新管理的研究编著了企业创新空间与技术 管理11一书,从技术和市场两个方面探讨了连续性创新和不连续性创新的相关 问题,认为“基于延续性技术的结构性创新和融合创新涉及了全新市场,从而构 成了不连续性创新” 。 总体来说,对于技术创新中连续性创新与不连续性创新的相关问题,国内的 研究还只是处于初步探讨阶段,还没有在整个技术生长过程中进行连续性创新和 不连续性创新管理的研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连续性创新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连续性创新的主要研究成果有:美国学者 abernathy 和 utterback12 在考察技术持续演进的过程时提出了 a-u 创新模型,把技术的演进过程分成了不 稳定阶段、过渡阶段、稳定阶段,而区分不稳定阶段和过渡阶段的标志是主导设 计的出现,主导设计的出现为整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标准” ,使得产品设计、 生产程序和生产工艺日趋标准化。a-u 创新模型指出了稳定阶段是一个持续性创 新的过程。hollander13通过对杜邦人造纤维厂的研究指出:渐进性创新所带来的 累积经济效应通常都会超过根本性创新。robinson14通过对日本制造业的研究发 现:日本制造业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内在原因,是它们通过连续性的技术改革不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4 断改善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率。多西 dosi15根据库恩 kuhn 的范式理论,分析了技 术演进的一般过程,提出了技术范式的概念,认为技术范式可以定义为“挑选出 来的解决特定技术问题的一种模式,这些模式是基于一定的自然科学原理以及一 定的物质技术” 。baba 和 yasunori 在规模密集型产业中连续性创新的动力机制 16中通过案例分析了日本许多企业倾向于进行连续性创新的原因。另外,在技术 哲学家关于技术积累性、自主性的讨论中也都蕴藏了技术创新的连续性思想。 国外不连续性创新研究现状 对国内而言,不连续性创新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对国外而言,其研究 也是一个新兴的领域。从总体上说,对不连续性创新的研究可以有二种思路,一 种是从项目本身的角度来研究。通过跟踪他们所认为的不连续性创新的项目,研 究整个创新过程,从创意产生到进行研发再到商业化的全过程中的管理,一般是 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一定数量的案例来研究不连续性创新中的规律,以及对 企业的影响。这个方面的代表人物是美国 rpi(仁斯利尔理工大学)的 richard leifer , christopher m. mcdermott17等人。 他们主要是通过对符合他们对不连续性 创新定义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进行跟踪,即通过案例实证分析来研究不连续性创 新的过程、内在规律等。他们的研究表明:企业的不连续性创新项目在多数情况 下都将经历非常曲折的过程。这些项目起始时有一个方向,由于某些原因会被搁 置,后来又继续进行下去,常常是朝着与当初设想完全不同的方向,而且会产生 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 第二种是通过纯数学的思路进行研究。这是一种对技术创新进行定量分析的 方法。这种思路的代表人物是 hariolf grupp 和 shlomo maital10。他们将产品、服 务或者过程定义为一系列特征或者属性的有限集合,通过物理量纲或者进行排序 (比如用户的满意度)对各种特征进行度量。对于一个特定的产品,将 n 项属性 表征为 xi,i=1, .,n。通过数学转换为0,1区间的数值。这样,产品 x 可以简单 的用一个属性向量来表示:x=x1,x2, .,xn。 如此,连续性创新可以表示为: x*=x1,x2, .,xnx*1,x*2, .,x*n, x*n+1, 其中多数 x*i= xi, 少数 x*ixi, 此外还可能增加或者减少一部分产品特色 x*n+1。 而不连续性创新可以表示为: x*=x1,x2, .,xnx*1,x*2, .,x*n, x*n+1, x*n+2, .,x*n+k, 其中,x*i= cixi,增加了 k 项显著的新特征。 这种方法是在一定的假设之下进行纯数学性的推导,比较晦涩,是对企业技 术创新实践活动的数学解析,由于假设过于苛刻,现实中适合的事例几乎不存在。 还有一种是从产业的角度进行研究。这种思路立足于企业整体,通过研究产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5 业的发展来寻找管理不连续性创新的有效途径。哈佛大学商学院的 clayton m. christensen18是这种研究的代表人物。 他通过对美国硬盘驱动器产业的深入研究阐 明:不连续性创新往往来自于产业外部的新兴企业或者中小企业,而产业内部的 现有企业都建立在稳定创新,也就是“连续性技术”的基础之上,因而企业很难 发现新事物的关联性和它们所带来的挑战,从而就更加无法对突破性变革做出良 好的反应。本文也主要采用这种思路进行不连续性创新理论的研究。 总之,国外对于连续性创新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对不连续性创新的研 究还是处于深入的探讨阶段。而且,虽然学者们在众多的研究文献中不断论及连 续性创新和不连续性创新,却一直没有对其性质差异给出统一的界定标准,也没 有对二者进行详尽的比较分析,对企业如何有效地管理连续性创新和不连续性创 新的研究则更欠成熟。 1.3 本文研究内容框架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的和内容安排 国内对于不连续性创新的研究还比较少,特别是对于在管理好连续性创新的 同时,如何有效地管理高难度的不连续性创新,学术界还没有进行相关的研究。 而且大部分研究没有将对连续性创新与不连续性创新的管理结合起来研究。本文 的研究目的就是在总结国内外对于连续性创新和不连续性创新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将连续性创新和不连续性创新进行对比分析,重点研究如何采用创新组合的 方式,将连续性创新和不连续性创新的管理结合在一起,使企业获得长久稳定的 发展。 针对上述目的,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的绪论部分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系统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关于 连续性创新和不连续性创新的研究成果,指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及创新点; 第二章首先在借鉴国外对连续性创新和不连续性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上,深 入探讨连续性创新和不连续性创新的界定标准,然后对连续性创新和不连续性创 新的模式和特征进行比较辨别; 第三章主要讨论过度依赖于连续性创新或者不连续性创新的弊端,以及技术 创新陷阱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第四章“连续性创新与不连续性创新宏观管理模式” ,从技术成长曲线和技术 扫描模型出发,着重探讨如何将连续性创新和不连续性创新结合起来,在整个技 术发展和技术替代的过程中进行技术创新的管理活动; 第五章“不连续性创新微观管理模式” ,首先通过理论模型分析不连续性创新 使成熟大型企业失败的过程。然后从获取新技术的方式、技术轨道跃迁点的选择、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6 组织变革与学习、内外部知识整合以及新产品的开发模式这几个方面探讨成熟企 业应对不连续性创新的策略; 第六章系统地总结本文对连续性创新和不连续性创新的研究成果。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依照上述各章的内容安排,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框图如下: 绪论 (第一章) 比较分析 (第二章) 模式 特征 创新陷阱 (第三章) 原因类型 宏观管理模式 (第四章) 基于技术扫描 的管理模式 基于技术成长 的管理模式 不连续性创新 微观管理模式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连续性创新来 自小企业的原因 成熟企业应对不 连续性创新策略 figure 1.1 the research process and structure of this paper 图 1.1 本文研究思路以及结构框架图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7 1.3.3 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将连续性创新和不连续性创新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连续性创新和不 连续性创新的一个重要界定标准技术轨道和技术范式是否同一; 第二:建立基于技术成长和技术扫描的连续性创新和不连续性创新的管理模 式,根据技术成长曲线将整个技术创新过程划分为成长、高原和转轨三个阶段, 指出成长阶段、高原阶段和转轨阶段应该分别采用顺轨型创新、衍生型创新和开 放式创新的模式; 第三:建立不连续性创新使成熟大型企业失败的过程模型,并给出成熟大型 企业应对不连续性创新的策略:选择最优的获取新技术方式;选择最佳的技 术轨道跃迁点;对组织进行变革;进行内外部知识整合;选择“开放式” 的新产品开发模式。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连续性创新与不连续性创新比较分析 8 2 连续性创新与不连续性创新比较分析 本文把技术创新按照连续性创新和不连续性创新进行分类。由于连续性创新 能持续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强化竞争优势,技术创新和技术管理理论多年来一 直重视和进行的是对连续性创新的研究。但是在最近的十年中,由于不连续性创 新在实现企业技术跨越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连续性创新的速 度加快和周期缩短导致了技术极限的提早到来。因此,不连续性创新也引起了学 者们的广泛兴趣。虽然学者们在众多参考文献中不断地提及连续性创新与不连续 性创新,然而在对二者的界定标准上,却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也没有对二 者进行详尽的比较分析,本章在对国内外各种文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将对连续 性创新和不连续性创新的性质和特征进行深入的探讨。 2.1 连续性创新与不连续性创新的概念辨析 2.1.1 连续性创新概念辨析 有关连续性创新(continuous innovation)的主要定义性研究有: nelson 和 winter 首先提出了技术轨迹的理论,认为技术轨迹指的是研发人员对于一项技术的可行 性或者至少值得尝试的价值方面的认知,它推动了技术朝着某一个特定的方向前 进19。 dosi15把 nelson 和 winter 的技术轨迹理论和 kuhn 的科学范式理论相结合, 分析了技术演进的一般过程,提出了技术范式的概念,认为技术范式可以定义为 “挑选出来的解决特定技术问题的一种模式,这些模式是基于一定的自然科学原 理以及一定的物质技术”。技术范式决定了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领域、问题、 程序和任务,使产业技术的发展沿着一定的“轨道”前进,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发 展。在 1988 年,dosi20进一步提出技术轨道的定义,认为技术轨道是“经过经济 的技术的要素权衡折中, 由技术范式所限定的技术进步的轨迹” 。 henderson和clark 认为“连续性创新是对现有产品设计的一种提炼和延伸”21。sahal22提出了“技 术路标”理论,认为企业通过技术路标能获得比较准确的方向,而且同时技术知 识可以获得不断的积累,形成竞争优势。james march23认为连续性创新指的是利 用新技术对现有的产品或者工艺进行的扩展。tushman 与 anderson 指出:连续性 创新随着时间的流失,会逐渐产生累积性的经济效果24。柳卸林6称: “连续性创 新是渐进的,它建立在现有的知识、现有的市场和现有的技术基础设施之上” 。另 外,在技术哲学家关于技术积累性、自主性的讨论中也都蕴藏了技术创新的连续 性思想。 综合以上观点,对连续性创新的定义和分析都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连续性创新与不连续性创新比较分析 9 技术改进和产品设计的连续性,即连续性创新是一种顺轨型的创新活动。 连续性创新是遵循业内技术发展规范所指明的技术轨道进行的线性的创新活动。 是一种沿着主流市场中主要顾客的需求曲线不断提高产品性能或性价比的活动。 学习过程和知识积累的连续性,即连续性创新产生持续的知识积累效果, 该效果与进一步创新形成正馈。连续性创新可体现为一个创新主体在长期的生产、 学习和开发中进行知识积累的过程,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的形成是这种积累的特 定产物,也是连续性创新的重大成果和标志之一。 本文认为,技术范式是学习过程和知识积累过程连续性形成的先决条件,而 技术范式和技术积累又共同决定了技术轨道的产生,进而导致了连续性创新的出 现。与此同时,连续性创新过程进一步强化了在特定模式下的学习行为和知识积 累,提高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创新的成功率。 2.1.2 不连续性创新概念辨析 有关不连续性创新(discontinuous innovation)的主要定义性研究有: dosi15提出 了技术范式转换的概念,认为技术创新的非线性和不连续性会在新旧范式的转换 过程中体现;mckee19的研究集中在对企业的产品和技术范式的分析,认为不连续 性创新发生于企业从一条产品学习曲线向另外一条曲线转移的时候; christensen18 在对技术“s”轨道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破坏性技术将替代一个产业,出现不同的技 术范式,关键是技术轨道的发展超出了当前用户的需要。olleros25指出:技术的 不连续性旨在破坏和重置企业现有的能力,包括研发能力、生产能力或者营销能 力。并把不连续性创新过程定义为两种产品或者两种工艺的相互替代过程。从 abernathy 和 utterback12的 a-u 创新模型中可以看出不连续性创新大部分始于新 产品的出现, 对于不连续性创新最大的挑战也是突破性的新产品的开发。 lambe19 认为:成熟产业中如果发生了基于新的、不同技术基础上的产品创新,不连续性 技术变化便会产生。此外,foster26的研究则集中在产品的技术绩效发生的巨大转 变上,认为当不连续性创新产生,也就是发生技术巨变的时候,会有一些突出的 表现: 比如说技术性能、 绩效或者成本发生巨大变化等等。 anderson 和 tushman 24 把不连续性技术定义为:使得一个产业的投入和产出的比值有了大幅度提高的那 些创新。fishbein 和 ajzen 对不连续性创新的定义是指产品在工艺技术、价值、客 户行为和产业架构四个方面的不连续的变化8。柳卸林6认为:不连续性创新建立 在全新的知识或是各种知识融合的基础之上,它给产品带来全新的功能,它的产 品是现有市场上不曾存在的产品。 归纳上述观点发现,对不连续性创新的定义和分析都是基于以下三种视角: 技术范式和技术轨道的转移和替换,即不连续性创新是一种换轨型的创新 活动。不连续性创新打破了原来的技术发展路径,冲破了企业已有的价值网络,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连续性创新与不连续性创新比较分析 10 体现了技术轨道的跃迁和不连续的发展过程。不连续性创新往往使得以往的技术 累积过程中断,转轨后的新技术范式会带来全新的技术发展空间。 产品开发的不连续性,即产品品质变化的不连续性。比如完全重新进行产 品设计或者开发出新的产品种类等活动引起的突破性新产品的出现。这主要是从 产品的质变来定义和分析不连续性创新,突破性新产品将为企业开拓一个全新的 顾客市场,将引起市场的巨变。 产品绩效变化的不连续性,即技术投入产出比变化的不连续性。不连续性 创新可能是基于新的产品技术,和现有产品技术相比,在变化不大的成本下,具 有更强的技术性能;或是基于新的工艺技术,和现有工艺技术相比,在变化不大 的产品性能下,具有更低的产品成本。这种更强和更低都是大幅度或者显著的。 本文认为,不连续性创新的产品品质维度变化和绩效维度变化的不连续,本 质也是由技术范式的不同或称为技术轨道的不连续所引致。产品品质和绩效的突 变是范式和轨道变化这种创新行为的现实表现。 案例 2-1: 微软一直处于对全球桌面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20 世纪 90 年代,微软通过与网景公司的 浏览器大战取得浏览器霸主地位之后,推行将 ie 浏览器与 win98 及后来的操作系统进行捆绑 的策略,使得世界上大部分 pc 机都使用微软的 windows 桌面操作系统,在中国 windows 桌 面操作系统已经高达市场占有率的 95%。多年来,微软一直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进,完善其桌 面操作系统,开发了 win95、win98、win2000 到 win xp 等系列产品,其功能在不断增强, 更加的人性化,例如对硬件的良好支持、不断提高的网络性能、多用户使用以及超 cool 的多 媒体功能。但是这些改变都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技术突破,微软仍然保持着其操作系统源代码 的神秘性,正是这种对核心技术的垄断式保护维持了微软的强大的市场份额。 linux 是一个年轻的操作系统,它最初是一些玩家为了自己使用而开发的。由于微软的垄 断与霸权不得人心, linux 作为一个主角被推上了与微软的 windows 相对抗的竞技场, 赢得了 广泛关注。 linux 最初由芬兰人 linus torvalds 开发, 其源程序在 internet 网上公开发布, 由此, 引发了全球电脑爱好者的开发热情,许多人下载该源程序并按自己的意愿完善某一方面的功 能,再发回网上,这样,linux 操作系统的代码从 1991 年的一万行,发展到 1998 年的 150 万 行。 linux 也因此被雕琢成为一个全球最稳定的、 最有发展前景的操作系统。 在操作系统领域, linux 是一种破坏性技术,它基于全新的开放式源代码,而且 linux 建立了基于 mozilla 浏览 器的网络开发平台。mozilla 能极大地提升 linux 的桌面竞争力,mozilla 也是迄今为止最具创 新的开放源码项目。 另外,作为新兴的优秀的开放源码操作系统之一,linux 以其开放性和技术先进性早已受 到各国政府和世界企业的认可,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操作系统。而在中国软件市场上 linux 更是崭露头角,成为软件产业里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中国政府计划注资和中日韩联盟开发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连续性创新与不连续性创新比较分析 11 linux 软件,制订中国 linux 标准也已经被摆上议事日程。尽管 linux 发展面临没有成熟的商 业模式, 在中国还没有完整产品技术链条制约服务增值等问题, 但 linux 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 的重视并且逐渐走向成熟。11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微软公司进行的对桌面操作系统的技术改进都是基于 原有核心源代码,沿着现有主流 pc 机用户需求轨迹进行的连续性创新活动。而 linux 操作系统的出现是一种完全的不连续性创新活动,它基于全新的源代码,摆 脱了 windows 操作系统与 ie 浏览器的依存关系,跨越了原有的技术轨迹。 综上所述:从根本上说,对连续性创新和不连续性创新的一个重要的界定标 准为技术开发范式和技术轨道是否同一。所以在本文中,我们采用这样的界定标 准,连续性创新指的是沿着原有主流市场中主要顾客所要求的技术性能改进轨道 所从事的创新活动。而不连续性创新指的是建立在全新的知识或者各种知识融合 的基础之上,不按照主流用户的需求性能改进轨道,沿着全新技术轨道进行的创 新活动。 2.2 连续性创新与不连续性创新的模式辨别 连续性创新与不连续性创新的总体区别可以在 kuznets 与 duijn 提出的关于技 术演进的生命周期理论(“s”形曲线理论)15中得以阐述: 由图 2.1 的技术演进示意图可以看出,连续性创新不断地对现有技术进行改 进,使现有技术性能逐渐提升,其轨迹也呈现出平滑的上升态势。但是当现有技 术进入成熟期后,技术会逐渐逼近自然或物理极限,在原有轨道的下方出现新的 技术轨道,不连续性创新正是体现了这种轨道的交替过程,其轨迹也表现出突变 时间/努力程度 技术性能 第一代技术 生长曲线 第二代技术 生长曲线 连续性创新不连续性创新 连续性创新 图 2.1 连续性创新与不连续性创新演进示意图 第二代技术极限 第一代技术极限 figure2.1 the succession of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discontinuous innovation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连续性创新与不连续性创新比较分析 12 的、跃迁的态势。 当然,第二代技术生长曲线也可能出现于第一代技术生长曲线的成长阶段, 或者出现第二代技术的初始性能就高于第一代技术的情况。但是,通常在第一代 技术还处于发展前期的时候出现替代性技术的几率不大,而且新技术起步阶段的 技术性能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产品性能比前一代产品性能差,所以上述两种情 况不具有普遍性。本文将只考虑当第一代技术跨过拐点进入成熟阶段后,在曲线 下方出现新技术18的情况。 本文将连续性创新分成两种模式: 顺轨型连续性创新模式。这种创新模式是指特定行业或企业沿着技术轨道 进行的“一维”线性的创新活动。它通过在同一技术轨道内充分利用原有技术和 知识的积累逐渐、持续地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产品特性的变化 和工艺技术的改进相互作用使得核心技术性能逐渐提升。 衍生型连续性创新模式。这种创新模式是指特定行业或企业基于技术平台 进行的平面化的创新活动。衍生型创新所依赖的技术平台是技术积累的阶段性成 果的体现,原有核心技术是构成技术平台的主要技术,因此,它并没有打破或者 脱离原有的技术范式和发展路径,技术创新活动体现在以原有技术轨道为基准向 四周平面扩散的发展态势,因此衍生型创新仍属于连续性创新的范畴。这种模式 主要是通过增加或改进产品的辅助功能、改进产品的外型或结构这两种方式来满 足细分市场的差异化需求。 衍生型 连续性创新 图 2.2 连续性创新模式演进示意图 figure2.2 the succession of continuous innovation mode 顺轨型 连续性创新 时间/努力程度 核心技术性能 辅助技术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连续性创新与不连续性创新比较分析 13 同样也可以将不连续性创新分成两种模式: 集中突破式不连续性创新模式。这种创新模式是指企业集中优势资源,根 据不同的研究开发领域和重点,将工作重心集中在某一完整、单独的研发项目, 也就是选择企业认为最具有潜力的某一新技术范式用攻关式的方法进行重点突 破。集中突破式便于整合企业既有且适合新技术的资源和能力,可以充分利用资 源的规模效应,通过资源的集聚实现技术跨越。 分散试探式不连续性创新模式。这种创新模式是指企业将资源分散到几个 项目开发小组,选择几个具有发展潜力的新技术范式,通过分散协作的方式进行 大量分散的低成本的试探行动,从而找到最佳的研发项目。分散试探式避免了由 于资产的过度专用性而导致的组织的不灵活性,便于利用资源的协同效应,提高 了资源的使用率,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技术跨越。 2.3 连续性创新与不连续性创新的特征比较 由于连续性创新与不连续性创新在内涵和外延等方面的不同甚至对立,使得 它们在许多方面同样有着迥异的特征表现,本文在综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的基础 上,提出以下 6 个方面的特征差异: 驱动方式 veryzer21对 8 个重大不连续性创新项目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指出“不连续性 创新项目的动力来自于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这种项目具有更大的探索性,不同 于主要由顾客市场来推动的连续性产品开发过程”。连续性创新与不连续性创新 时间/努力程度 技术性能 图 2.3 不连续性创新模式示意图 figure 2.3 the succession of discontinuous innovation mode 分散试探 集中突破 :企业资源 :新技术范式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连续性创新与不连续性创新比较分析 14 首要的差异来自于驱动方式,连续性创新是由市场驱动的,而不连续性创新则主 要由技术驱动。驱动方式的不同随之引发了它们在适用对象方面的差异,一些致 力于新技术研发的中小企业成为了不连续性创新的主体,而已定型大企业多从事 维系现有主流用户市场的连续性创新活动(christensen,1999)18。 创新目标 连续性创新是在已有的技术规范、标准下进行的,不需要改变现行的标准。 企业的创新活动就是将创新成果不断与已有的标准比较,并以此为目标和动力不 断前进。连续性的创新项目可以扩大企业的现有市场份额并延续企业的生命 (banbury,mitchell,1995)27,其创新的目的是为了维持或加强现行标准和规范 并扩大企业在本行业的市场份额。而不连续性创新是建立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常 常与现有的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格格不入”,不连续性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建立 “自己”的标准随之攻占企业不熟悉的新市场,实现技术跨越。 不确定性 技术创新是一项风险性的活动,其风险主要来自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美 国的 rensselaer 不连续性创新研究小组17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和连续性创新比 较而言,不连续性创新包含更大的不确定性,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是任何创新 都具有的,而组织和资源的不确定性是不连续性创新特有的。与不连续性创新相 比,连续性创新是一种低风险活动,而高风险则是不连续性创新最显著特点之一。 表 2.1 不连续性创新的不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