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家的死亡观 正文_第1页
古希腊哲学家的死亡观 正文_第2页
古希腊哲学家的死亡观 正文_第3页
古希腊哲学家的死亡观 正文_第4页
古希腊哲学家的死亡观 正文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古希腊哲学家的死亡观石尚灵(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5级,051210276)摘要:本文以早期希腊人的恋生惧死、世俗的宗教死亡观、恋死轻生、唯物论者的生死无畏这四个部分为轴线,总结了从早期希腊诗人到古希腊末期伊壁鸠鲁的死亡哲学,分析了其社会和学术背景,以了解古希腊哲人的人生哲学理念,旨在从历代古希腊哲学家的理性光辉中吸取养分,得到向死而生的自我境界的升华,从而促进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关键词:死亡;灵魂;宗教Hellenistic philosophers views of death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early Greeks mortally afraid of death, secular religions views of death, and suicide, dialectical opposites of life and death, fearless of life and death for the five parts of this unnecessary axis, summed up the early Greek poet from ancient Greece to the end of the death of Epicurean philosophy, and an analysis of its social and philosophical background of the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s to understand the philosophy of life to the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s from the history of rational brilliant draw nutrients, get to the Death of the sublimation of the self-state, thus contributing to our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Key words: Death; Soul; Religion引言棱伦(Solon)曾经这样回答过克洛伊索斯(Croesus)的一个关于幸福的问题:“拥有巨大财富的不幸的人只在两方面优于幸福的人,但幸福的人却在许多方面都超过了前者。此外,他还会享受到这样的一些幸福:他的身体不会残废,他不会生病,他不会遇祸,有好孩子,又总是心情愉快的。如果在这一切之外,他又得到善终的话,就是够得上称为幸福的人了,然而这样的人,在他死之前,勿宁应当称他为幸运的人,而不是幸福的人。拥有最多的东西,把它们保持到临终的那一天,然后又安乐地死去的人,只有那样的人,我看才能给他加上幸福的头街。不管在什么事情上面,我们都必须好好地注意一下它的结尾”。 王以铸.希罗多德历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5-16.每天世上都有无数的人出生,也有无数的人死去,每天我们都离死更近一步死亡,谁都会有经历的机会,只是遭遇的时间和方式不一样罢了。大概,生命就是如此,它可以或长或短,可以有苦有甜,可以平淡可以传奇,但是我们最终须与“死亡”这个东西亲密接触,并由它来终结我们的人生。古典世界的人们用自然的眼光审视死亡,探求死亡的本性:我们的人生,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还是可避免的?灵魂,是能毁灭的?还是不能毁灭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未免引人无限遐思,不过具体说来,关于死亡这个人生戏剧的最终一幕,人们是愿意被动接受、把它看作仅是公式化不可避免的结局,还是愿意主动去精心设计、好让整部人生戏剧得以升华呢?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一、早期希腊人的恋生惧死情结在世界文明史上,光辉灿烂的古希腊文明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样的文明奇迹,与最初就拥有了崇尚美的天性、自由探究的卓越才能和不凡想像力的早期希腊人是分不开的。(一)死亡就是灵魂和肉体相分离在最初的远古时代,为了生存下来,人类的祖先们被迫去适应自然,与之和谐共处并服从于它的安排。渐渐的,人们知道了怎样进一步利用自然资源,怎样生存更容易,他们甚至会制造出辅以生存的简单工具。但是,生活中总是存在着某些令人费解的谜团。当人们进入睡眠的时候,对于偶尔在梦境世界里看到的“自己”,是该疑惑还是恐慌?自己不是正在做梦么?那么他是谁?这个同自己一模一样的“自己”是什么?他与自己的面容、身材、声音、动作甚至表情都完全相同,甚至好像可以清楚的看到他的内心,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存在?为什么自己能够看得见独立于自己存在的另一个“自己”?感觉就像是从自己身上分裂出来的一个双胞胎也许,人类关于灵魂存在的臆想就是这样开始的。灵魂,在最早的解释里,它被赋予了双重含义。一是指的“嘘气”,即呼气与吸气的气息,相当于呼吸。想来那时的人们就已经观察到,呼吸是生命的起源,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物质性的东西,人一旦停止了呼吸,就意味着死亡;另一说,是从希腊神话中流传下来的,指灵魂是一种无形体的不可见的精神性的东西,又称作鬼魂或死魂,它和肉体相对立,也就是基尔克拉文所说的:“肉体的一种非实体性的影象,它给肉体以生命,当离开肉体后,它苍白无力地存在于冥府之中”。 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希腊哲学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83.(二)生,终大过于死早期希腊人正是用灵魂和肉体的结合与分离来解释生与死的。他们“贪生怕死”,认为人死后,灵魂就失去了热气,只能到又冷又黑的地方去,那里就是哈得斯(Hades,冥王,负责统治地下世界)居住的地方,即“地狱”。对死亡的恐惧出于人类的本能,正是因为人类的无知所以生出这样的恐惧心理。人死了,便走进了那朦胧混沌不可名状的黑暗之中,诗人的笔下也常常会提及人死后的枯燥和乏味。荷马在奥德赛(Odusseia,Odyssey, 又译奥德修纪)中有过这样一段关于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奥德修斯(Odysseus)与已经死去的阿该亚人最勇猛的首领阿基琉斯(Achilleus)的灵魂在地府遇见时的对话:奥德修斯感叹:“阿基琉斯,过去未来无人比你更幸运,你生时我们阿尔戈斯人敬你如神明,现在你在这里又威武地统治着众亡灵。阿基琉斯啊,你纵然辞世也不应该伤心。”阿基琉斯却这样回答他:“光辉的奥德修斯,请不要安慰我亡故。我宁愿为他人耕田种地,被雇受役使,纵然他无祖传地产,家财微薄度日难,也不想统治所有这故去者的亡灵。” 荷马 著,王焕生 译.荷马史诗-奥德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6):238-239.“宁愿活在人世做奴隶啊,跟着一个不算富裕的主人,不愿在黄泉之下啊,统帅鬼魂。” 柏拉图 著,郭斌河,张竹明 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2.实际上,灵魂不死在最初的人看来,并不是一种安慰或者是什么值得庆幸的事,相反的,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大不幸。在早期希腊人的意识里,人死后进入冥府的灵魂是要为生前做下的种种罪恶承担后果的,是要负责、要受到惩罚的,下世因此可能会投生在贫苦人家,或者投生成飞禽走兽,甚至入不了六道轮回,只能在冥府受着没有尽头的煎熬。因此,好死不如赖活,既然大家都觉得生是“走向光明”,死是“走进黑暗”,那又有谁会愿意就这么放弃尘世中实实在在的触手可及的光明而甘愿走入那未可知且一去再无法回头的黑暗?活着的人怎样也比死后的灵魂好,比起死后的虚无缥缈,还是现世的幸福更加重要。希腊人对死亡充满了否定,然而,面对死亡带来的未知的恐惧,与以享乐主义和纵欲主义来掩饰的古代西亚人、用积德行善换取死后上天堂来安慰的古代埃及人、以及似乎把投胎转的下一世看得更重要的古代中国人来比,他们选择了否认和孤离,甚至愤怒,即使他们承认宿命。在他们看来,上天事先安排了整个过程,给每个人发放已经定稿的人生剧本,生、死、祸、福,安排好了的便不能更改,任何刻意或者极端的手段都将是徒劳的。一切照剧本来,没有加戏,也没有续集,最终落幕。“任何人都不能逃脱他的宿命,甚至一位神也不例外。” 王以铸.希罗多德历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624-626.如果说东方人的封建专制统治加强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那么西方古典世界的死亡观,无疑的受到了古希腊城邦共和政治,也就是希腊人引以为豪的“民主时代”的深刻影响。所谓的“民主时代”,就是指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的这段民主化时期。因为民主化的实施,这一时代成为古希腊世界的全盛时期,各城邦都得到繁荣的发展,而地处海湾、交通便利的雅典在工商业方面更为发达,并建立了奴隶主民主制。开放性的政治生活对于人们来说已经使以往政治来带的神秘性完全消失,不仅人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还培育出了一种新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加之城邦的盛衰和存亡直接影响公民的切身利益,决定他们的命运,这就可以使得生活足够充沛与忙碌。于是,古希腊人多把来世看得很淡,相对于死了以后的事,他们似乎更关心眼前生前的一切:他们热情地参与政事,他们充满激情地对待生活,在无能为力的死亡面前,他们或许否认逃避或许愤怒接受,但是,面对还处于进行时的人生,他们都选择了积极面对和好好演绎。说白了,恋生惧死也就是贪生怕死,不过,这样的惧死心理恰恰成了造就出超越心理的最大动因。正如柏拉图所定义:“哲学是死亡的练习。” 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6.于是,西方哲学的序幕在早期希腊人对死亡的诧异和恐惧中不知不觉酝酿成型。二、古希腊哲学家关于死亡的基本观点我们知道,死亡观是世界观、人生观的有机构成部分,是人类对自身死亡的本质、价值和意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有些人把“死亡”看作敌人,认为它会让我们失去信仰、失去生命甚至一切,给我们带来痛苦、恐惧、孤单和彷徨,既无可避免但又无法预测。而有些人把“死亡”当作朋友,认为只有通过了死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且死亡是公平的,因为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而由于古希腊时期各社会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古希腊哲学家们关于死亡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一)宗教的轮回净化死亡观一般说来,在各式各样的宗教之中,人们只要面临死亡,多会幡然醒悟说出真话。虽然和古代东方带有诸如“前世今生”之类十分浓厚的神秘色彩的宗教有些不同,在古代希腊,崇尚宗教的大部分是那些对现世更感兴趣并且对此生的幸福怀抱着希望的人们,宗教更多地被当做是一种美化生活的手段。但是不能不说古希腊的宿命论与他们的独特的世俗化宗教也是直接相关的。1奥菲斯教:灵魂肉体对立的二元论公元前6世纪,奥菲斯(Orpheus)教在整个希腊世界迅速地传播开来,他们关于灵魂的看法和希腊人原来的看法大相径庭。人们不再满足于膜拜原来的诗人笔下城邦宗教中仙凡异途的神,而是更渴求人人都可以通过某种或某些赎罪手段来成为神,享受到与其同等的永恒。灵魂可去的地方,在地狱之上又有了天堂,他们开始相信灵魂不朽和轮回转世。在奥菲斯教的教义里,灵魂与肉体是对立的。他们认为灵魂来自于代表欢乐和丰收的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古代希腊色雷斯人信奉的葡萄酒之神,丰收之神),是善的象征;而肉体则来自于万恶的泰坦(Titan,希腊神话中传说曾统治世界的巨人族的一成员,叛恶之神)。灵魂被看作是一个堕落了的神或精灵,因遭受惩罚与生来就带罪的肉体结合,寄托其中轮回转世,以经受上天的重重试炼。所以又说,肉体是灵魂的坟墓,肉体的生即是灵魂的死。但是,在灵魂与肉体的褒贬关系上,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夸张的高扬灵魂贬低肉体的倾向。奥菲斯教有一个专门术语叫“净化”,是清除罪恶的意思。在奥菲斯教的教徒们看来,寄托在人的肉体之中的灵魂是堕落的天使,它永生、不朽,是高居于肉体之上并且可以与肉体相分离而独立存在的。既然神灵是因惩罚而生为人,那么肯定有赎罪的方式能够让它涤清罪孽重新回到原来所属的崇高的神的队伍中去,比如说祭酒、戒欲、禁绝杀生以及用清水净身等“净化”手段。在奥菲斯教,进行仪式和典礼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净化”,使圣徒的灵魂可以经过“净化”而不朽,摆脱无止境的轮回转世,从而达到永生,回归神祗。由此,希腊人对死的评价逐渐由否定转向肯定,从痛苦转向幸福。这种灵魂轮回转世的“净化”思想在之后的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和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的哲学思想之中也都得到了体现。2毕达哥拉斯学派:灵魂轮回与净化说毕达哥拉斯是个十分有意思但又让人难以理解的人,他创立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同时这个学派也是一个以灵魂轮回和吃豆子的罪恶性为主要教义的宗教团体,这样,实用的数学和荒诞的神学被他们联系起来,用以宣扬灵魂不灭和灵魂轮回转世,并且因此而闻名。在他看来,死亡不过是灵魂暂时的解脱,而灵魂是不会像肉体一样消亡的,它一直在轮回之中。菲利在毕泰哥拉传里写道:“首先,他(指毕泰哥拉,即毕达哥拉斯)认为灵魂是不朽的;其次,灵魂能够移居到其他生物体中去,而且循环反复出现,以至没有一件绝对新的东西;最后,因此可以说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血缘相通的。” 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希腊哲学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256.在毕达哥拉斯那里,精神和物质是没有分别的,灵魂也并不是纯精神,它是同物质一样的存在,是类似于物质的,或者说就是物质,以及由物质产生的东西。既然灵魂是非终结的,死也不过是灵魂轮回过程中的一项不可避免的程序,而且灵魂会随时准备运行此程序以脱离肉体且转入下世,所以人们应该积极做好准备,就像要准备好随时旅行用的行李一般。尽管这样看上去有些消极待死的意味,但是,毕达哥拉斯又明确禁止以求逃避的自杀。在他的道德观里,人是上帝的所有物,在得到上帝的同意之前,是没有权利擅自离开自己的生命的。加之根据“吃豆子的罪恶性”来说,豆子被他们视作灵魂的美好通道,而“净化”是非常必要的了。作为人,应该牢记凭借医学来实现肉体的净化,凭借音乐来实现灵魂的净化。不过,一切中最伟大的净化还是无所为而为的科学,只有献身于这种科学事业的人才是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摆脱无尽轮回。可见,在修成升仙的最后一关上,与传统奥菲斯教派不同的是,毕达哥拉斯回归到了理智的科学,而不仅仅是经验的哲学。3恩培多克勒:带有哲学意味的灵魂轮回说在毕达哥拉斯之后,恩培多克勒也阐述了相似的观点。首先,恩培多克勒认为形式各异的万物都是由四种不变的物质:土、水、火、空气所构成的。但这“四根”并不能自己排列组合,于是便有“爱”与“争”使之运动变化。“爱”与“争”是与土、水、火、气同属一级的原始物质,“爱”让四根结合,“争”让四根分离,由此衍生万物。不过有些时期“爱”占着上风,有些时期则“争”来得更强大。当各种元素被“爱”彻底地混合之后,“争”逐渐又把它们分开;当“争”把它们分开之后,“爱”又逐渐地把它们结合在一起。恩培多克勒认为这种循环是永恒的,因此每种合成的实体都不存在永久性,只有四根以及“爱”和“争”才是不变的。其次,他关于宗教的见解,大体上和毕达哥拉斯一致,没有什么是奥菲斯教教义中所未曾包括的。在他的净化篇中也渲染了灵魂轮回的宗教思想,并用自己的“四根说”加以解释。他认为灵魂轮回正是通过“爱”与“争”游移着,辗转在这四种元素之间,托生为种种不同的有生形式,短暂寄宿于各个不同的地方,从一条劳苦的生活道路转到另一条上,迁往下一个寄宿点强而有力的气把它赶到汹涌的海里,海又把它冲到干燥的地上来,地则把它抛到烈日的照灼之下,而烈日再把它投回到气的漩涡里周而复始,每一种都从另一种那里接纳它,但是又全都把它抛弃,永不停息。不过也有例外,因为恩培多克勒主张摆脱由“争”占主导地位的尘世世界,而且在他看来,“爱”是与“争”对立的另一精神原则。既然灵魂是通过二者来行动的,那么如果“争”占上风,便会使灵魂从恶而获罪,从而依然浮沉尘世;如果“爱”更强大,便可让灵魂从善而升华,进而能够脱离轮回。这样,有一些灵魂或许有机会通过多次投生得到免罪。它们若是完美地经受住了一次一次的接纳与抛弃,最后就可以“荣耀无比地上升为神,与其他诸神同享香火、同享供奉,免于人间的灾难,不受运命的摆布,也再不可能受到伤害” 罗素 著,何兆武,李约瑟 译.西方哲学史(上)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2004(3):65.,达到与诸神同在的永恒幸福。 (二)恋死是为了更高的生接下来,希腊哲学的灵魂观到了柏拉图那里有了极大的发展,灵魂与肉体的对立也明显尖锐起来。而这愈见鲜明的二元对立的灵魂观使得当时的恋死轻生死亡观风靡一世。在古希腊早期就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故事,是关于米达斯王(Midas,古希腊神话中佛律癸亚国王,以巨富著称。酒神狄奥尼索斯曾授之点金术)的。“昔日米达斯王曾很久在林中寻找酒神的伴侣,聪明的西列诺斯(Selenus,古希腊神话中的精灵,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养育者和老师。能够预卜未来),但没有找到。当西列诺斯终于落到他手上时,王就问他:对于人绝好绝妙的是甚么呢?这位神灵呆若木鸡,一言不发。等到王强逼他,他终于在宏亮的笑声中说出这样的话:朝生暮死的可怜虫,无常与忧患的儿子,你为什么强逼我说出你最好是不要听的话呢?世间绝好的东西是你永远得不到的,那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乌有。但是,对于你次好的是早死。” 王岳川 编,周国平 等译.尼采文集-悲剧的诞生卷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11):14.1苏格拉底:死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轻视肉体的倾向古希腊历来就有,在这个时期,一些哲学家更是把死亡捧上了天。希腊最大的神庙德尔斐神庙是当时所有城邦共同的圣地,在其中阿波罗神庙的门口刻着“认识你自己”几个大字。这句千百年来被哲学家们用来规劝世人的箴言,又几个人知道它的本来意思是“记住:你将死去”呢?认识你自己就是记住你将死去。古希腊先贤苏格拉底(Socrates)的思想被他的弟子柏拉图(Plato)概括为人是以认识为使命的生灵,不是认识从属于人,而是人从属于认识。人反正是必有一死的,避无可避,认识到时间的不易,恰恰可以促使人的珍惜之心,在活着的时候寻找自我,寻找人生的意义和出发点,走向真正的善。这样,不断进步地前行,在死亡之时回顾一生或可以领悟到生命真谛之类的高层次思想,那肉体的消亡也不算什么了。正如柏拉图在蒂迈欧篇的结尾处所说:“古时候死亡的到来伴随着快乐而非痛苦。” 柏拉图 著,王晓朝 译.柏拉图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266.或者换一种方式理解,就是说:你只有死了之后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在柏拉图叙述苏格拉底之死的斐多篇中,死被描述成灵魂从肉体的分离,根据柏拉图的记载,苏格拉底认为此定义是众所周知和不言而喻的。既然认识是人的使命,而真理性的认识(苏格拉底一生都在寻求的真善美的普遍概念,柏拉图明确称之为理念)存在于天上,这样人的死就被看作是灵魂摆脱肉体的束缚以便更好地认识真理,是使认识本身得以升华的一个事件,它代表着人完成认识的使命,成功晋级,而生者在死中才能够完全回归自我。可见,就他而言,死绝不是终结,不过是灵魂挣脱了枷锁,向更高的生的突破。这样,苏格拉底在死亡面前的从容不迫,侃侃而谈甚至稍显兴奋的心情就都可以理解了。因为坚信自己的灵魂会有一个更加完美的去处,所以他不怕死,面对死亡,甚至有一种幸福将至的喜悦。在他的哲学里,死由生转化而来,生也由死而产生。这样,人死了灵魂会再生,善良的人死后灵魂也一定会有一个好的归宿,而恶人却不会有好的结果。苏格拉底把肉体与灵魂截然分开,在他眼里,“灵”与“肉”相冲突、相背离,而人生的意义在于“灵”的纯洁与升华,为了“灵”的不朽,人们甚至可以舍弃“肉”的存在,直面死亡。行刑之前,苏格拉底平静地向狱吏询问该怎么做,接过毒药时,他“看上去还挺高兴”,“用他惯常的眼神注视着毒药”并“镇静地、毫无畏惧地一口气喝下了那杯毒药”,接下来,他祈祷说:“请允许我向诸神谢恩,我必须这样做。因为我将从这个世界移往另一个可能是昌盛的世界” 柏拉图 著,王晓朝 译.柏拉图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31.。与其说是接受处决,这位智者更像是在期待死亡、享受死亡。他为了维护城邦法律和道德理想放弃了朋友替他筹划的重获自由的机会,而选择了只有思想家才能达到的更加美好的自由之路。临终之前,他恋恋不忘的最后一句话是“克里托,我们必须向阿斯克勒庇俄斯(希腊神话中的医药神)祭献一只公鸡。注意,千万别忘了!” 柏拉图 著,王晓朝 译.柏拉图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32.当时,希腊人有疾病康复送医生公鸡以示感谢的一种习惯。苏格拉底嘱咐友人不要忘了向医神祭献公鸡,也是向世人宣布他不过将死视为了生之病患的痊愈。除此之外,他死前还以天鹅自喻,按古希腊传说,天鹅死后将返回到太阳神阿波罗那儿,所以天鹅临死前的歌声因为欢乐而最优美动听。他正是像天鹅一样,“欢乐”地迎接死亡,响应着神的召唤。苏格拉底对于灵魂不朽的确信,源于他对于真理的追求。“灵魂与神圣的、不朽的、理智的、统一的、不可分解的、永远保持自身一致的、单一的事物最相似” 柏拉图 著,王晓朝 译.柏拉图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4.,它之所以不朽,是因为世界上绝对之美绝对之善的存在,这是人们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所以,他甘愿放弃肉体的生存而追求与肉体相对立的真正的善,这样的达观和超脱正如他自己所说:“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恶和善。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和神的爱也才可以诸事顺遂。” 柏拉图 著,郭斌河,张竹明 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26.他不是被迫去死的,也不是以死来警示没有远见的雅典人,他是为了自己至善的道德哲学理想与个人信念而心甘情愿地去死的。对于他而言,死不是否定,而是解放;不是终止,而是完成;不是痛苦,而是幸福。死是他重获自由的庆典。苏格拉底的趋死避生,并不是说他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只是他更注重于自己的灵魂,在他摆脱了肉体这个枷锁之后,自由的灵魂才可作为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掌握真正的善和不朽的真理。2柏拉图:灵魂回忆说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继承并发扬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或称可感世界和可知世界,这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他把灵魂归于理念世界,把人的肉体归于现象世界,由此,灵魂和肉体二元对立。在知识问题上,柏拉图提出了“回忆说”。他认为,我们的灵魂原本是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那时它追随神,无视我们现在称做存在的东西,只昂首于真正的存在”,它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所以,人本身就具备了一切知识。从起源上说,灵魂与肉体原本分属两个世界,但是,后来,灵魂附着于肉体,它由于受到罪恶的肉体的干扰和污染而遗忘了一切。它们的结合被看做是偶然的,是恶的,灵魂进化的过程实际上的摆脱肉身的过程,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灵魂才能逐渐回忆起曾经知道的东西。因此,回忆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是回忆而已”。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灵魂都能轻易地回忆起它们,只有少数人保持着回忆的能力。 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79.然而,柏拉图提出“灵魂回忆”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证明他的灵魂学说(柏拉图的灵魂学说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灵魂的本性及其与物体的关系;灵魂的构成和等级;灵魂的回忆和灵魂不朽。):证明“灵魂的前世存在”,进而证明“灵魂不朽”,即灵魂在脱离肉体之后以转世投生的方式到另一个肉身中继续存在。(三)唯物论者们的生死无畏自米利都学派开创了理性思维之后,人们探索世界本源的兴趣愈加强烈。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对于死亡,唯物论者们显然有了截然不同的解释。1赫拉克利特:对立统一的生死观朴素唯物主义者一般是用能够观测到的事实而不是神话传说来解释世界,并且他们的唯物哲学也常常带有朴素辩证法的成分。在继承了米利都学派朴素唯物论的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看来,原始的统一是不断地活动和变化的,并永不停止。一种东西变成另外一种东西,比如说水变成了冰,那水就是以“冰”这个新的形式存在,原来的水便消失了。创造即是毁灭,毁灭也是创造。每一种东西都这样变成它的对立面,因此每一种东西都是对立性质的统一,没有什么东西的形式不变,也没有什么东西具有永恒的形态。从这一意义来看,每一种东西既存在,又不存在。对于他来说,在世人身上发生的一切变化:“生和死、醒和睡、少和老都是同一的,因为这个变成那个,那个又再变成这个”。 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希腊哲学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478.我们醒时所看见的一切物质形态的改变似乎都能称之为其改变前物质形态的“死亡”。万物的本源既然都是火,那么作为人类的我们的死亡和其它物质形态的死亡在醒着的人眼中自应没有区别,又何必做什么不同的解释或规划呢?作为现实的唯物主义者,他很清楚没有人能证明人死后所遭遇到的事是人们所期待也是人们所想象的,这和一个人清醒时并不能预测接下来睡着了会梦到什么一个道理。因此,死亡其实很平常,并且,我们应该早已司空见惯。但是他在残篇第六十二里又说:“不朽的神就是有死的人,他们是相互转化的,这个死就是那个生”。 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希腊哲学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508.虽然从哲学上看这个可说是对立统一,不过这似乎也切合了宗教的灵魂轮回说。而且赫拉克利特并不否认神,他的神是火、逻各斯和对立的统一,并且是认识这一切的最高智慧。虽然没有完全脱离,但是这样的神也已经不是原来宗教的神,而是哲学的理性的神了。2德谟克利特:灵魂原子说从公元前4世纪起古希腊的城邦民主政治逐渐衰落,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曾经给早期希腊人带来幸福的体制最终将退出历史舞台。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的铁骑逐一征服了希腊各城邦,然而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病逝之后,他所创立的庞大帝国不再有昔日大一统的辉煌,开始四分五裂,各自为政。至此,古希腊时期结束,希腊化时代开始。许多国王对这块土地的肆意侵占和奴役使得绝大多数城邦的政治独立权被剥夺,这些原本独立的城邦演变成在庞大的中央集权管辖下的地方附属单位,希腊原来的城邦体制就这样分崩瓦解。被后人誉为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的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恰好经历了这个民主政治由盛到衰的过程,所幸希腊人的科学精神期间一直蓬勃并未中断,这使他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和科学知识,为他的主要思想“原子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然,这样的“原子论”里就没有了神存在的空间。因为在这样一个具有崇高科学精神的唯物论者看来,除了原子和虚空是永恒的之外,神灵这种东西根本不可能作为不灭的存在,而死亡也是自然的必然性,是不可能避免的。于是对于人们脑海中无所不能、不生不灭的神,他肯定地总结是由于原始人在残酷而奇妙的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再加上知识的匮乏,很多现象无法解释,于是能解释一切的未知并且超脱一切的东西就被臆造出来了。不过他倒没有否认灵魂的存在,只是把人的灵魂也归做一种物体,认为它和肉体的本源是同一的,不过灵魂和其它原子不同,是一种最活跃、最精微的圆形原子。虽然原子是永恒的,但是由原子组成的灵魂总会同身体分离,这就是死亡了“灵魂是会死亡的,随着肉体的解体” 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希腊哲学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1046.。因此,死亡其实并无可怖之处,人们只是因宗教迷信所渲染的死后的惩罚而感到恐惧罢了。总之,德谟克利特用物质性贯彻了“灵魂”这个领域,并且说明了物质性的灵魂和身体是统一性的,还完全摒弃了精神性的灵魂不朽说,比起赫拉克利特来,可以说是更加理性的哲学了。3伊壁鸠鲁:死亡与我们无关德谟克利特之后,在这个已经完全混乱、已经充满屈服的时代,希腊人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由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在军队高压统治下的屈辱的日子,而这样的屈辱让自诩为文明世界的希腊人不堪重负。社会动荡、公民贫富分化加剧、公民权与土地的关系日趋松弛、公民集体内部矛盾增加、公民兵制开始瓦解、经济和阶级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争破坏了生产,小农业者和小手工业者在战乱中纷纷破产,人们忍饥挨饿,处境艰难。雅典城的原住公民人数大大减少,不少还沦为无地公民,流离失所,靠当雇佣兵来糊口,甚至成为城市里靠救济施舍为生的游民对社会的不满,对战争的恐惧,还有饥饿,瘟疫,死亡种种这些威胁着希腊人,一切都处在崩溃边缘。他们试图用各种宗教迷信来安慰自己,却发现并没有过得稍微幸福一点。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空前的打击,于是,他们陷入更深的恐惧和苦难。在这样的乱世,怎样才能活下去?怎样才能快乐一点?怎样才能医治好心底的创伤?或许这些更为人们所关心。第一位医治“死亡创伤的人”伊壁鸠鲁(Epicurus)就生活在这个年代,他认为人类最严重的心灵创伤正是由对神灵的恐惧和对死亡的恐惧所引起的创伤。这两大创伤是人类心灵疾病之源,只要消除了这两大恐惧,心灵疾病就会很快愈痊。而一个人若能对死亡有正确的认识,就能摆脱因死亡而产生的恐惧,那么他也就能摆脱生存中的一切恐惧。因而,伊壁鸠鲁不承认死亡。他曾用这样的话同死亡的恐惧作斗争:“习惯于这样一种思想:死亡与我们毫无关系一切好坏都在感觉之中,而死亡则是感觉的丧失。因此,正确地认识到死亡与我们毫无关系,能使生而有死的规律令人快乐倒不是因为能让这个认识为生命无限增加时间,而是因为它能消减对长生不死的渴求有人说他怕死并不是因为死之将至会带来痛苦,而是死会使前来者痛苦,说这话的人是愚蠢的,因为如果有什么东西并不打扰人的存在,那么在该物还在等待的时候,悲伤便是枉然。如此一来,恶中之最的死亡便与我们毫无关系,因为我们活着的时候,死亡还不存在,而死亡到来的时候,我们又不存在了。这样,无论是生者还是死者,死亡都毫无关系。因为对于一种人来说,它是不存在的,而另一种人,则已经不存在了。” 第欧根尼拉尔修 著,马永翔 等译.名哲言行录(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690-691.而他除了通过证明“死亡处于人的生活之外”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之外,还批评了当时在生死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一是盼望死亡,认为它是摆脱人生灾难的休息,甚至认为人最好不要出生在世,一旦出生了也应尽快结束生命;另一种是逃避死亡,把它看成最大的灾难。对此,他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有智慧的人并不厌恶生存,也不畏惧死亡。他并不认为生是一件恶事,也不把死看作是灾难。正像人们选择事物,并不单单地选数量多的,而是选最精美的一样,有智慧的人并不寻求享受最长的时间,而是寻求享受最快乐的时间。这不仅仅是因为生命的欲望,而且也同样因为好生好死的练习。” 第欧根尼拉尔修 著,马永翔 等译.名哲言行录(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691. 由此看来,虽然还并不能说是完全科学的说法,但在这些人的眼中呈现的人类的死亡,已经和世上其它物质没什么不同,只是由某种元素组成或衍生的一种存在形式罢了。与那些彻底唯心的哲学家们论及生死的澎湃激情相比,他们谈论死亡的语气未免太过冷漠,或许在他们看来,一种物质形态的改变根本就是无须多虑的。三、后记:向死而生古典社会死亡观的背后,是独立于神学、从希腊人开始并让希腊人心醉神迷的强大理性。有人说,常人是无意识的漠然,哲学家是有意识的超然,其实哲学家的超然态度也并无厌生厌世,只是他们执着的与常人不同而已。“死”+“亡”=“死亡”;“生”+“活”=“生活”如果把“死”作为一个过程,而“亡”是最终的结果来看的话,同样的,“活”也可被视作一个过程,而“生”则是它的起点。那么,人从出生到亡故,联系这两点之间的线段,是“活”这个过程?还是“死”这个过程?能否说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以向死存在的方式活着?死亡是每个人逃脱不了的宿命终结,可以说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走在了步向死亡的路上,生命的消逝让我们无能为力。不过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享受生命,把死亡看作是我们人生的最后成长阶段,一直到呼吸停止,我们的生命、生活与人生就都在成长而不是消逝着。其实对于死亡来说,无论我们恐惧逃避之还是坦然接受之,它都会找上门,不会漏掉任何一个。然而在临去前的最后那刻,你所能回忆起来的这一生又是怎样的呢?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谁都清楚,不管是哪个版本的说法,天上和人间始终是分开的,神的世界与世俗尘世也是不相通的。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执着于一个自己无法感知的可能存在?何必浪费无法挽回的有限时间去为无限的虚无缥缈纠结?柏拉图也说:如果,不幸福,如果,不快乐,那就放手吧;如果,舍不得、放不下,那就痛苦吧。我们作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