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柴油动力货车车架及制动系设计(全套图纸).pdf_第1页
毕业设计(论文)-柴油动力货车车架及制动系设计(全套图纸).pdf_第2页
毕业设计(论文)-柴油动力货车车架及制动系设计(全套图纸).pdf_第3页
毕业设计(论文)-柴油动力货车车架及制动系设计(全套图纸).pdf_第4页
毕业设计(论文)-柴油动力货车车架及制动系设计(全套图纸).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一章第一章 前前 言言 自 1886 年第一辆汽车产生以来,汽车工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 产 量 大幅度的增加,技术月 新日异。汽车的种类也不断的增多,功能 也 在 不断增加,其性能得到不断的提高,因此汽车车架和制动系统的 性 能 要求就会更高些,以适应其特点的要求。 车辆的主要的总成,部件等都安装在车架上,车架是个重要的承 载 总 成,它还承受各机构产生的反作用力和行驶中的动载 荷,因此 , 车 架 的设计 要求有高的 强度和刚度,尽量结构简单,轻量化。制动系 统 性 能的好坏直接影响 汽车的安 全制动, 所以设计时 要尽量提高其制 动 器 的制动性能,以 保证汽车制动的安 全性。 全套图纸加 153893706 本次设计 的主要 任 务是设计3 吨柴油 动力货车的车架和 制动系 统 的 设计 ,通过对 汽车车架和制动系的 结构分析,和 参数的选择,最 终 确 定其布置设计方案 。 车 架 设计 部分,重点 对车架的 结构形式进 行分析,选择车架形式,初 选 其 主要的 结构尺寸 , 然后根据 车架在 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的受力 状况 进 行 强度和 刚度校核,最终确定 其结构尺寸。同样制动系统的设计本 着 结 构设计简单 ,经济使用的原则,其行车制动 均选择鼓式 制动器, 驻 车 制动 采用结构简单 的机械式后轮驻 车制动。 在设计 的过程 中,我得 到李老师 和马老师 的帮助,并且参考了 不 少 的 专业书籍 和行业 杂志和标准,在此一 并感谢。 。 2 第二章第二章 车架设计车架设计 2.1 概述 车架是汽车的装 配基体 和承载基体, 其功用是支撑连 接汽车的各 总 成 或零 部件,将它组成完整的汽车。同时,车架还承受来自车 内外 的 各 种载荷。 为了车架 完成上 述功能 ,通常对车架有 如下要求: (一) 要求有 足够 的强度,保证在各 个 复杂受力的 情况 下车架 不 受 破坏。要求有 足够 的疲劳强度以保证其有足够的可靠性与寿命, 纵 梁 等主要 零件在 使用期内不应有 严重的变形和开列。 (二) 要求有 足够 的 弯曲强度。保证 汽车在各个受力 复 杂 的使 用 条 件下, 安装在车架上的各总成不 致因为车架的 变形而早期损 坏或 失 去 正常的工作能力。车架的 最大弯曲挠 度通常应不大 于 10mm。 (三) 要求有适 当的扭转刚度。当汽 车行驶 于不平路面 时,为 了 保 证汽车 对路面 不平度的适应性,提高汽车的 平顺性和通过能力, 要 求 车架具有合适的 扭转刚度。但车架扭转刚度不宜过大,否则使车 架 和 悬 架 系 统 的 载 荷 增 大 并 使 汽 车 轮 胎 的 接 地 性 变 差 , 使 通 过 性 变 坏 。 通常在使用中其 轴间扭角约为 1/m。 (四) 要求 尽量减轻质量。保证强 度 , 刚度的前提下, 车架的 自 身 质量应 尽可能的 小,以减小整 车质量,因此,车架应 按等强度的 原 则 进行设计 。通 常要求 车架的 质量 应 小于整 车整备质 量的 10。 3 从 被动安 全性考虑,乘用车车架应 具有易于吸收撞击 能量的特点。此 外 , 车架 设计时 还应 该考虑车型系列化及改装车等 方面的要求。 2.2 车架的结构设计 2.2.1 车架的结构型式 根据纵梁 的结构的特点,车架 可分为以下几种结构型式: (一)周边 式车架 该 车架的 目的主要是 尽可能的降低地板的高度, 这种车架 前后两 端 纵 梁收缩 ,中部 纵梁 加宽,前端宽度取决于前轮的最大转向角,后 端 的 宽度取决 于后轮 距,中 部的宽度取决于车门门槛 梁的内壁宽。这 种 车 架的最大的特点是 : 前后狭窄端 通过所谓的缓冲臂 或抗扭盒与中 部 纵 梁焊接相连,前缓冲臂 位于前围板下部倾斜踏板 前方,后缓冲臂 位 于 后座下方。由于它是一 种曲柄式结构,容许缓冲臂 有一定程度的 弹 性 变形,它 可以吸收 来自 不平路面 的冲击和降低车内的噪音。其缺 点:结构复杂而 且成本较高。所以周边式车架广泛用于中高级以上轿 车 。 ( 二)X 型车架 由 于 车 架 的 中 部 为 汽 车 纵 向 对 称 平 面 上 的 一 根 矩 形 断 面 的 空 心 脊 梁 ,其前后端焊 以叉型梁,形成俯视图上的 X 形状。其 目的可以提 高 车 架的抗扭刚度。但是地 板中间的凸包拱起太 大,影响后 座乘客搁 脚 , 此外由于制造工艺较复杂,所以用的 并不太广。 (三)梯形车架 又称边两 式车架,是 由两根互相平行的纵梁和若干根横梁组成 。 其 弯 曲刚度较大,而当 承受 扭矩时,各部 分同时 产生弯曲和转矩。其 优 点 是便于安装车 身, 车 箱和布置其他总成, 易于汽车的改装和变型 , 因 此 被广泛 的用在载 货汽车,越野汽车,特种车辆等车上。 该车架宽度有 三种形 式: (1)前 窄后宽 4 对前轮转向和转向拉杆留出足够的空间,往往采用这种型式 (2)前 宽后窄 由于重型货车车辆 后轴载荷大,轮胎和钢板弹簧 都加宽,同时又 有 安 装尺寸 大的发动机,所以只好减少前轮的转向角,使车架成 为前 宽 后 窄的形式 。 (3)前 后等宽 只要总布置 允许 ,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因为在冲压不等宽的纵 梁 时 ,容易 在转折处 的上下冀面上产生“波纹区”引 起引力集中致使 早 期 出现裂纹 或断裂。同时,前后等宽车架制造工艺简单。 本次设计 的是 3 吨柴油货车的车架,根据货车的特点,由以上车 架 型 式的分析 ,应力求 结构简单制造容易 ,各总成安装 方便,可选用 前 后 等宽的结构型式。 2.2.2 车架的结构设计 (一) 纵梁 的结构 纵梁 是车架的主要承 载 元件,也是车架中 最大的加工件,其 形状 力 求 简单 。其 长度 大体与总车长度相 当,车架总 长6400mm。本车架 设 计 选择了 扭转 刚度较大、横截而高度相对较小的上、下翼而和腹板 均 为 平直的等 直矩形截面纵梁(非标型钢)。 (二)横梁的结构 横梁将左右 纵梁 联在一起,构成一 完整的车架,并保证 车架有足 够 的 扭转 刚度,限制其 变形 和降低某些部位的应力。横梁还起着支撑 某 些 总成的作用。 因此.车架横梁的布置及结构型式.首先必须满足整 车 兑 布置 的要求。 ( 三)横梁与纵梁 的连接 选 择 横 梁 的 断 面 形 状 时 既 要 考 虑 其 受 载 情 况 又 要 考 虑 其 支 撑 总 成 的 支撑 方便封闭 断面梁和管梁的扭转刚度大, 宜用于需要加强扭转 刚 度 处。 正 确 选 择 和 合 理 的 设 计 横 梁 和 纵 梁 的 节 点 结 构 是 横 梁 设 计 的 重 要 问 题.常见横梁与纵梁 的连接方式 有以下几种形式: (见图 2-1) 5 图 2-1 横 梁 与 纵 梁 的 联 接 (1)横梁和上 下翼缘 相连接(图 2-1a) 该种连接方式 优点是利于提高纵梁的抗扭刚度。 缺点是当车架产 生 较 大扭转变 形时 ,纵梁 上下翼面应力将大幅度增加,易引起纵梁上 下 翼 面的早期损 坏。由于车架前后两端扭转变 形较小,因此本车架前 后 两 端 采 用 了 该 种 连 接 方 式 为 了 提 高 纵 梁 的 扭 转 刚 度 采 用 了 纵 向 连 接 尺 寸较大的 连接板。 (2)横梁和纵梁 的腹板相连接(图 2-1b) 横梁仅固 定在腹板 上,这种连接形式 连 接刚度较差,允许 截面产 生 自 由跷曲,可以在车架下翼面变形较大区域采用,以 避免纵梁上下 翼 面 早期损 坏。本车架中部 变形较大,因此在中部的 两个横梁采用该 种 连 接方式 。 (3)横梁同时 和纵梁 的 任意翼缘以及腹板相连接(图 2-1c) 横梁同时与纵梁 的腹 板及上或下翼板相连, 此种连接方式 兼有以 上 两 种方式 连接的特点,但作用在 纵梁上的力直接传递到横梁上,对 横 梁 的强度要求 较高。 由于该车平衡悬架的推力杆与平衡悬架支架上 的 两 根横梁连 接,因此,这 两根横梁与纵梁共同承受平衡悬架传递过 来 的 垂直力(反)和纵向力(牵引力、制动力)。 (4)横梁在纵梁 上的 固定方法 横梁在纵梁 上的 固定 可分为铆接,焊接和螺栓连接等几种方法 。 铆 接 的成 本低,适合大量生产,在此 情况下横梁的弯曲刚度取决于铆 钉 的 数量及其布置 。 焊接能保证 有很高的 弯曲刚度,且连接牢固,不致有松动危险 , 但 要 求较高的 焊接质量,合理的焊接夹具,适用于小批量生产和 闭口 截 面 车架。 6 螺 栓 连 接 主 要 采 用 在 某 些 为 了 适 应 各 种 特 殊 使 用 条 件 的 汽 车 车 架 上,以使装在车架上的某些部件得以 互换或拆卸。其缺点在长期的 使 用 中, 容易 松动。 为了降低 成本和适 于 批量生产, 本车架纵梁和横梁的连接方式采 用 铆 接。 2.3 车架的制造工艺及材料 车架 材料应具有足够的屈服极限 和疲劳极限, 低的应力 集中敏感 性 , 良 好 的 冷 冲 压 性 和 焊 接 性 能 低 碳 和 中 碳 低 合 金 钢 能 满 足 这 些 要 求。车架 材料 与所选定 的制造工艺密切相关。拉伸尺寸较大或形状复 杂 的 冲压件需要采用冲压性能好的低碳钢或低碳合金钢 08、09MnL、 09MnREL 等钢板 制造;拉伸尺寸不大,形状有不复杂的冲压件常采用 强 度 稍高的 20、25、46MnL、09SiVL、10TiL 等钢板制造。有的重 型 货 车 、自卸车、越野 车为了提高车架 强度,减小质量而采用中碳合金 钢 板 热压 成型,在 经过 热处理,例如采用 30Ti 钢板的纵梁经正火后 抗 拉 强度既由 450MPa(HB156)提高到 480620MPa(HB170) 。钢板 经 冷 冲压成型后,其疲劳强度降低,静强度提高,延伸率较小的材料 的 降 低 幅 度 更 大 , 常 用 车 架 材 料 在 冲 压 成 型 后 的 疲 劳 强 度 为140 160MPa。 货 车 根 据 其 装 载 质 量 的 不 同 轻 、 中 型 货 车 纵 梁 的 钢 板 厚 度 为 5.07.0mm,重 型 货车冲压纵梁的钢 板 厚度为7.09.0mm,槽型钢 断 面 纵梁 上、下翼缘 的宽度尺寸约为其腹板高度尺寸的 35%50%。 车架的纵横梁和其它 3 零件制造,多采用钢板的冷冲压工艺在 大 型 压力机上 冲孔及形成;也有采用槽钢、工字钢、管料 等型材料制 造 的,货车车架的 组装多采用冷铆工艺,必需时也可采用特制的 放松 螺 栓 联接,为了保证 车架的装 配尺寸,组装时必须有可靠的定位和夹 紧 , 特别应保证 有关总成在 车架声的定位尺寸及支承点的 相对位置精 度 。 我国汽车行业多用 16MnL 作为车架的 纵、横梁板材,这种低碳合 金 钢 热 扎 锰 钢 板 的 屈 服 极 限 和 强 度 极 限 都 比 普 通 碳 素 钢 结 构 钢 高 得 7 多,能 保证 车架在 恶劣 条件下可靠地 工作。对于形状复杂或 要求深度 压 延 的横梁可 采用普通碳素钢。 用 16MnL 或碳素钢制造的车架 均不进 行 热 处理 。 所以,本车架 纵横梁 均采用 16MnL。 2.4 车架的计算 2.4.1 车架的受载分析 汽车的使用条件复杂,其受力 情况也十分复杂,随着汽车使用条 件 的 变化,车架上的载 荷变化也很大。车架的载 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 几 种 : (一) 静载荷 静载荷是指汽车 静止 时,车架 所承受的 悬架弹簧以上部 分载荷, 它 包 括:车架质量,车 身质量。安装在车架上的各总成 与附属的质量 以 及 有效载荷(乘 客或货物的总质量)的总和。 (二)对称的垂直动载荷 这种载荷是当汽车在 平坦的道路上以较高车速行驶 时产生的。 其 大 小 与作用在车架上的 静载荷及其分部有关, 还取决于静载荷作用处 的 垂 直 振 动 加 速 度 大 小 , 路 面 的 反 作 用 力 使 车 架 承 受 对 称 垂 直 动 载 荷 。 这种载 荷使 车架产生弯曲变 形。 (三)斜对称的动载 荷 这种载荷是当汽车在 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行驶时产生的。 此 时汽车 的 前 后 几 个 车 轮 可 能 不 在 同 一 平 面 上 , 从 而 使 车 架 连 同 车 身 一 同 歪 斜 ,其大 小与路面 不平的程 度以及车身,车架和 悬架的刚度有关。这 种 动 载荷会使车架产生 扭转变形。 (四)其他载荷 8 汽车 转弯行驶 时,离心 力将使汽车受到 侧向力的作用 :汽车加速 或 制 动时,惯性力会 导致车架前后部载荷的重新分配;当一前轮正面 撞 在 路面 凸包 上时,将使车 架产生水平方向的剪切变形;安装在车架 上 的 各总成(如 发动机,转向摇臂及减震器)工作时所产生的力 ;由 于 载 荷作用 线不通过 纵梁截面的弯曲中心(如油箱,备胎和悬架等 ) 而 使 纵梁 产生 附加的 局部转矩。 综上所述,汽车车架 实际上受到 空间力系的作用,受载 情况错综 复 杂,而车架 纵梁与 横梁的 截面形状和接合特点又是多样的,这样使 得 汽 车的车架受载更加 复杂化。 2.4.2 车架的设计计算 车架是一个 复杂 的薄 壁框架结构,在车架 设计的初期阶段,可对 车 架 纵梁 进行简化 的弯曲强度计算,以次来确定车架的断 面尺寸。下 面 进 行车架的 简化计 算: 弯曲 强度计算的基本 假设: (一)因为车架的 左右 是对称的,左右的纵梁受力相差不大,故 认 为 纵梁 是支撑 在汽车 前后轴上的简支梁。 (二)空车时的簧上质 量(包括车架质量在内)均匀的分布在左 右 二 纵 梁 的 全 长 上 , 其 值 可 以 根 据 汽 车 底 盘 结 构 的 统 计 数 据 大 致 计 算 。 一 般 对 于 轻 型 和 中 型 载 货 汽 车 来 说 , 簧 上 质 量 约 为 空 车 质 量 的 2/3;汽车的有 效载荷均 匀的分布在车厢全长上。 (三)所有的作用力 均通过纵梁截面的弯曲中心。实际上,纵梁 的 某 些部 位会由于安装 外伸部件而产生局部扭转, 在设计时通常在此 安 装 一根横梁,使得这种对 纵梁的扭转变为对横梁的弯矩。故这种假 定 不 会造成明显 的计算误差。 通过 上述假设,将车架 由一个静不定的平面框架结构,简化成为 一 个 位于支 座上的 静定结构。 2.4.3 纵梁的弯矩计算 9 要计算车架 纵梁 的弯 矩,先计算车架的 前后支反作用力 : )2()2( 4 21 CCmbLm l g F es += (2-1) 式 中 : 1 F -前轮中 心支 座对 任 意 纵梁 ( 左 纵梁 或 右 纵梁 ) 的 反作 用 力 ,N; L-纵梁 总长,mm; l-汽车的 轴距 ,mm; b-纵梁 后端到后轴之间的距离,mm; g-重力加速度,9.8m/ 2 s ; 图 2-3 车 架 上 的 载 荷 的 均 布 情 况 2 C -车厢后端到 后轴之间的距离,mm; s m -空车时的簧上质量(含车架自 身的重量 ) ,kg; e m -汽车的装载质量,kg; C-车厢总长,mm。 L=6400mm, l=3650mm, b=1735mm, C=4500mm, 2 C =1795mm, s m =2000 kg, e m =6000 kg, 1 C =2705mm 。 将 上 述 值 代 入 式 (2-1) ,得 : ()() 1 1 64002 17351960045002 1795588007598.4 4 3650 FN= + = 在计算纵梁弯 矩时,将总量分成两段区域,每一区段的均部载荷 可 简 化为作用 于区段中点的 集中力。 纵梁各端面上的弯矩计算采用弯 矩 差 法,可使计算工作量大大 减少。弯矩差法认为:纵梁 上某一端面 上 的 弯矩为该端 面之前所有力对这点的转矩之和。 10 (一)驾驶室长度段纵 梁的弯矩计算 在该段内,根据 弯矩差法,则有: () 2 1 4 s x G MFxxa L =+ (22) 式中: x M - 纵梁上某一截面的弯矩,Nmm; x - 截面到前轮中心的距离, mm; a - 车架纵梁前 端到前轮中心的距离,mm。 (二)驾驶室后端到后轴段纵梁弯 矩的计算 在该区段内,根据 弯 矩差法,纵梁某一断面的弯矩为: ()() 22 11 44 se x GG MFxxaCLx LC =+ (2-3) 式 中 : x M -纵梁 某一截面的弯矩,Nmm; x-截面到前轮中心的距离,mm; 1 C -车厢前端 到后轮中心的距离,mm。 纵梁 某一断 面上的 剪力为该断面之前所有力的和。 )( 2 )( 2 11 xlC C gm ax L gm FQ es x += (2-4) 式 中 : x Q -纵梁 某段面 上的剪力,N。 由 上 可知,纵梁 的最大弯矩一定发生在 该段纵梁内 。其位置可采用求 x M 对 x求导数并 令其为零的办法得到。 () e1 sse 1 GlCG aGG 2F LCLC x =+ (2-5) 得 x=1515mm. 由上式求得 纵梁 发生 最大弯矩的位置,将 x=1515mm 代入弯矩计 算 公 式,则可求得总量受到的 最大弯矩 max M 。 得 6 max M5.5 10 N mm=。 纵 梁 受 到 的 最 大 的 剪 力 则 发 生 在 汽 车 后 轴 附 近 。 当 x=l=3650mm 时 , 剪应力 最大,其 最大剪应力为 max Q 为 11max 2 )( 2 C C gm la L gm FQ es += (2-6) 11 则 max Q =-3368.998N 以上是仅考虑汽车 静 载工况下,总量断 面弯矩和剪力的计算。实 际 上 ,汽车行驶 时还受到各种动载 荷的作用。因此,汽车行驶时实际 受 到 的最大弯矩 maxd M 和最大剪力 maxd Q 为 maxd M = max Mnkd (2-7) maxd Q = max Mnkd (2-8) 式 中 d k -动载系 数,对于轿车,客车 d k =1.75,载货汽车 d k =2.5, 越 野 汽车 d k =3.0。疲劳 安全系数 40. 115. 1=n 。 即 为 : 66 dmax M1.15 2.5 5.5 1015.8 10 N mm.= dmax Q1.15 2.5 3368.9989685.87N= 2.4.4 纵梁的抗弯截面系数的计算 车架的纵梁 和横梁截 面系数 W 按材料力学的方法计算。 对 于 环矩形截面, H bhBH W 6 33 = (2-9) 其 中 :B,矩形环断面外 宽,82.5mm;H,矩形环断面外高,150mm; b, 矩形环断面内 宽,77.5mm;h,矩形环断面内高,140mm; 所 以 () 3333 4 BHbh82.5 15077.5 140 W73086.1 mm 6H6 150 = 2.4.5 弯曲应力计算 纵梁 断面的最大弯曲 应力为: dmax M W = (2-10) 得: () 2 15800000 216.18 N/ mm 73086.1 = 12 按 上式 求 得 的 弯矩 应 力不 应 大 于 材料 的 许用 应 力 .许用 应力 可 按 下 式 计算: W s = (2-11) 式 中 s -材料 的屈服极限,对于16MnL材料, as MP360340= ; n-安全系数,一般安全系数取 1.151.40。 则 得 = )(2504 . 1350 2 mmN= 则 有 ; 所 以,该车架的 弯曲 强度可靠。即可确定其截面尺寸。 2.4.6 车架的刚度计算 为保证车辆 及其各总 成,装 置能正常可靠 的工作,汽车车架 纵梁 在 其 全长的范围内的垂直弯曲变 形量,必须满 足相应的刚度要求: cmyIly 23 max 105 . 8)/( = 式 中 : max y -纵梁前 , 后支承中心处承受 1000N 集中载荷时的最 大 垂 直挠度,cm; l-汽车的 轴距 ,m; I-纵梁 截面的惯性矩, 4 cm 。 本车架纵梁 截面的惯 性矩为: () 33 4 BHbh I591.3 cm 12 = 3 max 3.65 y0.0822cmy0.085cm 591.3 = 所以,车架的 纵梁的刚度足够。 2.5 车架实验 13 车架的实验内容包 括 :应力测定、刚度测定、可靠性测定与耐久 性 台 架试验 、 随整车进行的可靠性道路试验或试车场试验 以及使用实 验 等 。 (一)车架的应力 测定 对车架的应力 测定可较快的得出其应力 分布情况, 找出薄弱环节 和 产 生的原因以 及改 进后的效果。 除了要进行静弯曲和静扭转的应力 测 定 外,还以 整车在 道路模 拟实验台上、试车场以及在使用条件下进 行 动 应力测定。这对车架的设计定 型很有指导作用。 (二)车架的 刚度测定 包括对车架的 弯曲 刚度 及扭转刚度进行测定。 测定车架的 弯曲 刚度时, 是在前后轴处设置刚性支承并模拟实际 负 荷 情况加载。 测定车架的 扭转 刚度时应注意车架在 实验台上的紧固情况, 以避 免 实 验装置对 其刚度产生影响。 (三)可靠 性与耐久性能台架试验 包括车架弯曲疲劳 试验和扭转疲劳 试验。 等副疲劳试验台是较为 简 单 的实验装置,有机 械式,液压式,和激振式的,常用作进行车架 对 比 实验。 程控疲劳 试验台 能更好地模拟车架在 实际使 用中的载 荷状 况 。 后者也常用于整 车状态下的疲劳试验。 (四) 随整车进行的 可 靠性道路试验或试车场实验以及使用实验 让 满 载 的 汽 车 行 驶 于 试 车 场 的 专 门 路 段 上 来 进 行 车 架 的 疲 劳 试 验 和 扭转疲劳 试验 。 14 第三章第三章 制动系统设计制动系统设计 3.1 概述概述 (一)制动系的 组成 制 动系是 由制动 器和 制动驱动机构 组成。 制动装置可分为行车 ,驻车,应急,辅助制动 4 种装置。制动系 统 至 少 有 两 套 独 立 稳 定 的 制 动 装 置 , 即 行 车 制 动 装 置 和 驻 车 制 动 装 置 。 行 车制动装 置使 行驶 的汽车减速或停车, 并且使 汽车在 下坡时保 持 是 适当的稳定车速。其 驱动机构 常采用双回路或多回路结构,保证 工 作 可靠 。 驻 车制动装 置用于汽车可靠的停在原地, 它有 助于汽车在 坡路上 起 步 。其驱动机构 常采用机械式,而不用气压或液压驱动机构,避免 产 生 故障。 应急制动装 置用于行 车制动装置发生意外故障失效时, 利用机械 源 控 制的应 急制动装 置实现汽车制动, 同时在人力的控制下它还能兼 做 驻 车制动装 置。 辅助制动装 置通过 装设缓速器等辅助制动,实现汽车下长坡时 , 保 持 稳定车速的作用, 减轻或解除行车制动装 置的负荷。 本次设计 主要 采用了行车制动装 置和驻车制动装 置两套装置。 15 ( 二)制动系的 基本功用: (1)使汽车迅速 减速直至停车; (2)使汽车在 下长坡时保持稳定的车速 ; (3)使汽车 可靠 的停在原地(包括坡路上) 。 ( 三 )制动系的 设计 要求 (1)足够 的制动力 。制动力 包括行车 制动能力和 驻车制 动能力。 行 车 制 动 能 力 是 用 一 定 制 动 初 速 度 或 最 大 制 动 踏 板 力 下 的 制 动 减 速 度 和 制动距离两项指标评定。 驻坡制动能力是汽车在 良好的路面上能 可 靠 停驻的最大坡度。一般不小于 20%。 (2)可靠 性好 。制 动系各 零部件工作 可靠。汽车 至少有 行车和 驻 车 制动 两套制动装 置, 行车制动装 置至少有两套独立的制动驱动管 路。其中一 条管路失 效时,另一条管路应保证制动能力不 低于原规定 制 的 30%。制动系应 设立必要的安 全设备和报警装置。 (3)制动 操纵 稳定 性好。汽车以 任何 速度制动都不应 该 丧失操 作 性 和方向稳定性。汽车 前后轮制动力 矩分配比例合适,最好能随各 轴 间 载荷转移情况变化而变化; 同一轴上左右轮制动器的制动力 矩应 相 同 ,避免 制动 时某一车轮先抱死侧滑,造成汽车无 法操纵,丧失方 向 稳 定性, 或甩尾 ,跑偏,甚至掉头 等危险情况。 (4)操纵轻便 。要 求制动 踏板和手柄 的位置和行程要符 合人机 工 程 学要求,要求 操纵制动系所需要的力不应 过大。 (5)作用 滞后 时间 短。作用 滞后时间 包括产生制动和 解 除制动 的 滞 后时 间,要求 滞后时间尽可能的短。 (6)制动 热稳 定性 好。制动 器摩擦片 的抗热衰退能力要 高,受 热 恢 复较快。 (7)制动 水稳 定性 好。能防止水和污 泥 进入制动器表面 ,摩擦 片 浸 水后恢复摩擦 系数能力要 好。 (8)减 少公害 。制 动系及轮胎的工作 噪音要低。制动 衬 片 的材 料 在 制造和使用的 过程 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2 制动器的结构设计制动器的结构设计。 16 制动 器按制动 对象分为 车轮制动器和中央制动器,后者制动传动 轴 或 变速器输出轴。所有汽车都用车轮制动器作为行车制动 器。 制动 器有摩擦 式、液力式和电磁式等几种。电磁式制动器虽有作 用 滞 后小、易于连 接且接头 可靠等优点,但因成本高而只在一部分重 型 汽 车上用来 做车轮制动器或缓速器。液力式制动器只用作缓速器 。 目 前 广泛 使用的 仍为摩擦式制动器。 摩 擦 式 制 动 器 按 摩 擦 副 的 结 构 形 式 不 同 , 分 为 鼓 式 、 盘 式 和 带 式 三 种。 带式只用作中 央制动器。以鼓式,盘式制动器应用最广泛 。 (一)鼓式 制动 器的结构分析 鼓式 制动器主要有制动 鼓,制动 蹄,传力杠杆和驱动装置组成 。 带 摩 擦片的制动 蹄作为固定元件,大多 采用两个蹄,并以铰支点的形 式 安 装 于 鼓 内 , 制 动 的 过 程 中 2个 衬 块 都 以 13090 的 角 度 紧 贴 于 制 动 轮表面上。制动 器工作时,摩擦所产生的 热量大部 分由制动鼓向 外 散 出,为承受较大的 热应力,制动鼓应有足够的质量。制动 鼓在非 工 作 状态,其 摩擦片 与制动鼓之间应有合适的间隙。 制动 蹄有不 同的张开装置:液压轮缸式,凸轮式,楔块式,还有 用 气 动或电动方式 作为制动蹄驱动装置。 鼓式 制动 器按制动 蹄 的属性可分为领从蹄式、双领蹄 式、双向双 领 蹄 式、双从蹄式、单向增力式、双向增力式等几种,如图21所示。 17 图 3-1 鼓 式 制 动 器 示 意 图 不同形式鼓式 制动 器 的主要区别有: 蹄片固定支点的数量和位 置 不 同。张 开装置的形式与数量不同。制动时两块蹄片 之间有无 相 互 作用。因 蹄片 的固定支点和张开力位置不同,使不同形式鼓式 制 动 器 的领、从蹄数量有 差别,并使制动效能不同。 制动 器在单位输入压 力或力的作用 下所输出的力或力矩, 称为制 动 器 效能。在 评比不同形式制动器的效能时,常用一种 称为制动器效 能 因 数的无因 次指标。制动 器效能因数的定义为,在制动 鼓或制动盘 的 作 用半径 只上所得到的摩擦力(Mp/R)与输入力 0 F 之比,即 K= Mp/ 0 F R 式中,K为制动 器效能因数;Mp为制动器输出的制动力 矩。 制 动 器 效 能 的 稳 定 性 是 指 其 效 能 因 数 K对 摩 擦 因 数 的 敏 感 性 (dKdF)。 使 用 中 f随 温 度 和 水 湿 的 程 度 变 化 。 要 求 制 动 器 的 效 能 稳 定 性好,即是其 效能对f的变化敏感性较低。 领从蹄式制动 器的效 能和稳定性都很适中。 由于其前进倒车制动 效 能 不变,结构简单 ,制造成本,便于组成驻车制动机构,因此应用 较 为 广泛 。 双 领 蹄 式 制 动 器 正 向 效 能 较 高 , 但 反 向 时 它 变 成 双 从 蹄 , 效 能 18 大 大 降低。 双 向 双 领 蹄 式 制 动 器 在 前 进 , 倒 车 制 动 时 性 能 不 变 , 但 用 作 后 轮 制 动器时 ,需另设中央制动器构成驻车制动 器。 双 领 蹄 式 和 双 向 双 领 蹄 式 制 动 器 中 有 两 个 轮 缸 , 适 用 于 双 管 路 制 动 系,但双缸制动 器因零件数目增多,造价增高,容易出 现油液泄 漏 , 油管破损 现象。 双 从 蹄 式 制 动 器 制 动 效 能 最 低 , 但 制 动 稳 定 性 最 好 , 除 偶 尔 用 于 对 稳定性要求 很高的高级轿车上,一 般不采用。 增 力 式 制 动 器 的 效 能 较 其 他 形 式 大 的 多 , 不 大 的 制 动 踏 板 力 就 能 得 到很大的制动力 矩, 但 其效能不太稳定, 效能太高也易产生自锁 。 单 向 增 力 式 制 动 器 在 倒 车 时 制 动 效 能 大 大 降 低 , 只 有 少 数 中 轻 型 货 车和 轿车用它 做前轮制动器。 双向增力 式制动 器正反 向制动效能都很高, 能产生大的 驻车制动力 矩 。它 不用 于紧急制动,因而不产生高 温,也无热衰退的忧患,又可 省 去 助力驱动机构。 (二) 鼓式 制动 器主要参数的初选 (1)制动 鼓内径D 输入力 0 F 一定时 ,制 动鼓内径越大,制动力 矩越大,且散热能 力 也 越强。但增大D(图3-2)受轮辋内径限制。制动 鼓与轮辋之间应 保 持 足够 的间隙,通常要求该间隙不小于20mm,否则不仅制动鼓散 热 条 件太差,而且轮 辋受热后可能粘住内胎或烤坏气门嘴。制动鼓 应 有 足够 的壁厚,用来 保证有较大的刚度和热容量,以 减小制动时 的 温 升。制动 鼓的直径小,刚度就大, 并有利于保证制动鼓的加工 精 度 。 19 图 3-2 鼓 式 制 动 器 的 主 要 参 数 制动 鼓直径与轮辋直径之比DDr,的范围如下 : 轿车:DDr= 74. 064. 0 货车:DDr= 83. 070. 0 已知轮辋直径Dr=352mm,则可得 制动 鼓内径D=(16.2924 .246)mm,则取制动鼓的直径D=290mm。 (2)摩擦衬片 宽度b和包角 摩擦衬片 宽度尺寸b的选取对摩擦衬片 的使用寿命有影响。衬片 宽 度 尺寸 应取窄 些,则磨损速度快,衬片寿命短;若衬片宽度尺寸取 宽 些 ,则质量大,不 易加工, 并且增加了成本。 试验 表明,摩擦衬片包角:90100时,磨损最小,制动鼓温 度 最 低,且制动效能最高。角减小虽然有利于散热,但单位压力过 高 将 加速 磨损。实际 上包角 两端处单位压力最小,因此过分延伸衬片 的 两 端以加大 包角,对减小单位压力的作用不大,而且将使制动不平 顺 , 容易 使制动 器发生自锁。因此, 包角一般不宜大于120,所以取 包 角 =100。 衬片 宽度b较大可以减少磨损,但过大将不易包装与制动鼓全面 接触。本次设计参考 国产车摩擦片规 格,取b=100mm。 (3)摩擦衬片 起始角 0 一般将衬片 布置 在制动 蹄的中央,即令 0 =90-2。有时为了 适 应 单位压力的 分布 情况,将衬片相对于最大压力点对称布置,以改 20 善 磨 损均匀性和制动 效能。则 0 =90-2=90-100/2=40。 (4)制动 器中心到张 开力 0 F 作用线的距离e 在保证轮 缸或制动 凸轮能够布置于制动鼓内的条件下, 应使距离 e(图32)尽可能大,以提高制动 效能。初步设计时 可暂定e=0.8R左 右 。 即: e=0.8145=116mm,取e=110mm。 (5)制动 蹄支承点 位置坐标a和c 应在保证 两蹄的支承端毛面不致互相干涉的条件下,使a尽可能 大 而c尽可能小(图32)。初步设计时 ,也可暂定a=0.8R左右。 即:a=0.8160=116mm,取 a=110mm,c=30mm。 3.3 制动器的设计计算制动器的设计计算 制动器设计 中需要 的重要参量 :制动器设计 中需要 的重要参量 : 汽车 轴距: L=3650mm 车轮滚动半径 : e r =389.7 mm 汽车 满载质量: a m =6000Kg 汽车 空载质量: a m =3000Kg 满载时质心高度 : g h =800mm 空载时质心高度 : g h =723mm 质心距前轴 的距离: 1 l =1617mm 1 L=2208mm 质心距后轴的距离: 2 l =2033mm 2 L=1442mm 3.3.1 制动力与制动力分配系数 (一)制动力 汽车制动 时, 如果忽略路面对车轮的滚动阻力矩和汽车 回转质量 的 惯 性力 矩,则任 一角速度 0 的车轮,其力 矩平衡方程为: 21 0= ebf rFT (3-1) 式 中 : f T 制动 器对 车轮作用的制动力 矩,即制动器的摩擦力矩 , 其 方 向与车轮旋转方向相反,Nm; B F 地 面 作 用 于 车 轮 上 的 制 动 力 , 即 地 面 与 轮 胎 之 间 的 摩 擦 力 , 有称为地面 制动力,其 方向与汽车行驶的 方向相反,N; e r 车轮的有 效半径,m。则: e f f r T F= (3-2) 并称之为制动 器制 动 力,它是在 轮胎 周缘克服制动器摩 擦 力矩 所 需 的力,因此 又称 为制动器周缘力。 f F 与地面 制动力 B F 的方向相 反 ,当车轮角速度 0 时 ,大小亦相等,且 t F 仅由制动器结构参数所 决 定 。即 t F 取决 于制动 器的结构形式、尺寸、摩擦副 的摩擦系数及车 轮 有 效半径 等,并与制动踏板力即制动系的液压、或气压成正比。当 加 大 踏 板 力 以 增 大 f T 时 , f F 和 B F 均 随 之 增 大 。 但 地 面 制 动 力 B F 受 着 条 件 的限制,其 值不可能大于附着力 F ,即: ZB FFF= 或 ZB FFF= max (3-3) 式 中 轮胎与地面间的附着系数; Z F 地面 对车轮的法向反力。 制 动 器 制 动 力 f F 和 地 面 制 动 力 B F 达 到 附 着 力 F 值 时 , 车 轮 即 被 抱 死 并 在 地 面 上 滑 移 。 此 后 制 动 力 矩 t T 即 表 现 为 静 摩 擦 力 矩 , 而 eff rTF/= 即 成 为 与 B F 相 平 衡 以 阻 止 车 轮 再 旋 转 的 周 缘 力 极 限 值 。 当 制 动 达 到 0= 后 , 地 面 制 动 力 B F 达 到 附 着 力 F 值 后 就 不 在 增 大 , 而 制 动 器制 动力 t F 由于 踏板 力 p F 的增大 使摩 擦 力 矩 r T 增大而 继续 上升 。 ( 图 3-3 所示) 22 图 3-3 制 动 力 与 踏 板 力 的 关 系 根据 汽车制动 时的整车受力分析,考虑到制动时的轴荷转移,可 求 得 地面 对前、后轴车轮的法向反力 21,ZZ FF 为: ()() 12 6000 9.8 14420.7 80032251.4 3650 Zg G FLhN L =+=+= 21 6000 9.8 ()(22080.7 800)26548.6 3650 Zg G FLhN L = 在 任何 附 着系 数的 路 面 上, 前 后 车 轮同 时 抱死 的 条 件 是 : 前 后 制 动器制动力 之和等 于附着力, 并且前后制动器制动力 分别等于各 自 的 附着力,即: 12 11 22 0.7 32251.422576 0.7 26548.618584 uu uz uz FFG FFN FFN += = = = = (二)制动力 分配系数 前 轮 制 动 器 制 动 力 1u F 与 汽 车 总 制 动 器 制 动 力 u F 的 比 值 称 为 汽 车 制 动 器制动力 分配系数,用符号 表示 。 则联和式(3-9) ,可 得: 1 12 u uu F FF = + (3-4) 带入数据即可得: 22576 0.55 22576 18584 = + 23 3.3.2 同步附着系数的计算 为了防止汽车的 前轮失去转 向能力和 后轮产生侧滑,希望在制动 过 程 中,在 即将出现车轮抱死但尚无任何车轮抱死时的制动 减速度 , 为 该 车可能产生的 最高减速度。分析表明,汽车在同步系数 0 的路面 上 制 动 ( 前后 轮 同 时抱 死 ) 时, 其 制 动 减 速 度 为gqgdd t0 =,即 0 =q,q为制动强度。而在其他附着系数 的路面上制动 时,达到前 轮 或 后轮 即将抱死 时的制动强度q, 这表明只有在 0 =的路面上 , 地 面 的附着条件才得到 充分的利用。 国内有推荐满载时同步附着系数 轿 车 取 0 0.6;货车取 0 0.5为宜。 因为: 20 1 210 1 g u ug Lh F FLh + = (3-5) 则: 2 0 g LL h = (3-6) 则: 0 3650 0.55 1442 0.7 800 = 3.3.3 前、后轮 制动器最大 制动力 矩的确定前、后轮 制动器最大 制动力 矩的确定 前 后 制动 器多能产生的 最大制动力 矩为: 11 22576 389.78797867.2 uue MF rNmm= (3-7) 21 11 0.55 8797867.27198254 0.55 uu MMNmm = (3-8) 3.3.4前、后轮制 动器张 开力 的确定前、后轮制 动器张 开力 的确定 为计算有一个自 由度的蹄片上的力 矩,在摩擦衬片表 面取一横 向 微 元面积,如图34所 示。它位于角内,面积为bRd,其 中b为摩 擦衬片宽度。 由鼓作用在微元面积上的法向力为: 24 adabRppbRdadFsin max1 = (3-9) 同 时 ,摩擦 力fdFl产生的制动力 矩为:(f为摩擦因数,计算时取0.3) adaffRdFdM t sin 2 11 = 从 a 到 a 区段积分上式得 到 )cos(cos 2 max1 aafbRpM t = (3-10) 当 法 向压力均匀分布时 , )( 2 1 1 aafbRpM bRdapdF ft f = = (3-11) 从 式(3-10)和式(3-11)能计算出不均匀系数为: )cos(cos)( aaaa= 从 式(3-10)和式(3-11)能计算出制动力 矩与压力之间的关系。但是 , 实 际 计算时还必须 建立制动力 矩与张开力F。的关系。 紧 蹄 产生的制动力 矩 1t M 用 下式表达: 111 RfFM t = (3-12) 式 中, 1 F 为紧蹄的法向合 力; 1 R 为摩擦力 1 fF 的作用半径(图3-5)。 为 计 算随 张开力 01 F 而变 的 力 1 F ,列出蹄上的力 平衡方程式: 0 0)sin(coscos 11 01 111 001 =+ =+ FfRCFaF fFFaF x x (3-13) 式 中 , 1 为 1 x 轴 和力 1 F 的 作用 线之 间 的夹 角 ; x F 为支承 反 力在 1 x 轴 上 的 投 影。 25 解 联 立方程式(310)得到: 图 3-4 制 动 力 矩 计 算 简 图 图 3-5 张 开 力 计 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