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淀粉糊物理特性的比较_第1页
不同淀粉糊物理特性的比较_第2页
不同淀粉糊物理特性的比较_第3页
不同淀粉糊物理特性的比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不同淀粉糊物理特性的比较.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研究 食品研究与开发 2 0 1 0 年1 0 月 第3 1 卷第1 0 期 不同淀粉糊物理特性的比较 常虹。周家华,兰彦平。刘淑琴。翟佳佳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综合发展研究所,北京1 0 0 0 9 7 ) 5 5 摘要:为进一步在食品工业中开发和应用淀粉资源,对土豆淀粉、板栗淀粉、玉米淀粉、红薯淀粉糊的各种物理特性 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包括色泽、透明度、冻融稳定性、凝胶强度、凝沉性,结果表明:土豆淀粉糊的透明性、光泽度最 好,凝胶强度、冻融稳定性、溶解性和膨胀度等各种物理特性均优于玉米淀粉,板栗淀粉糊的光泽度好,冻融稳定性最 强,且成型完整,热稳定性好,而红薯淀粉糊的多种物理特性均居于土豆淀粉糊和玉米淀粉糊之间。 关键词:淀粉糊;物理特性;比较 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O i lP h y s i c a lP r o p e r t i e so fD i f f e r e n tS t a r c hP a s t e C H A N G H o n g ,Z H O UJ i a - h u a ,L A NY a h - p i n g * ,L I US h u - q i n ,Z H A IJ i a - j i a ( I n s t i t u t eo fA g r i c u l t u r a lI n t e g r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 ,B e i j i n gA c a d e m yo fA g r i c u l t u r a la n dF o r e s t r yS c i e n c e ,B e i j i n g1 0 0 0 9 7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T h ec o l o u r , t h et r a n s p a r e n c y ,t h ef r e e z e - t h a w i n gs t a b i l i t y ,t h eg e l s t r e n g t h ,t h es o l i d i f i c a t i o n s e d i m e n t a t i o nc a p a c i t yo fp a s t eo ff o u rk i n d so fs t a r c h e si n c l u d i n gp o t a t os t a r c h ,c h e s t n u ts t a r c h ,c o r ns t a r c ha n d s w e e tp o t a t os t a r c hw e r es t u d i e da n dc o m p a r e d T h er e s u l ts h o w e dt h a tp o t a t os t a r c hw a ss u p e r i o rt oc o n ls t a r c h i nc o l o u r , t r a n s p a r e n c y ,g e ls t r e n g t h ,s o l u b i l i t ya n ds w e l l i n gp o w e r , c h e s t n u ts t a r c hw a sm u c hb e t t e rt h a nt h e o t h e rs t a r c hi nf r e e z i n g t h a w i n gs t a b i l i t y ,m o s tp h y s i c a lp r o p e r t i e so fs w e e tp o t a t os t a r c hw a sp l a c e di nt h e m i d d l e K e yw o r d s :s t a r c hp a s t e ;p h y s i c a lp r o p e r t i e s ;c o m p a r a t i v e 淀粉作为仅次于纤维素的可再生性资源,具有价 作者简介:常虹( 1 9 8 3 一) 。女( 汉) 。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方向:农产 品加工与贮藏。 通信作者 廉易得、可降解性和易转变成淀粉衍生物等特点,是 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 淀粉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1 1 。另外淀粉是食物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是人体组织的营养物,因此在食品加工 1 H “_ H - H H H t 。- - _ - H _ _ 。_ 。巾H 。m 。_ 巾。巾- _ H 叫o _ - q - H * 一o _ _ _ 一峥t “H H _ 。一I 。H 峥。H - 参考文献: 【I J 朱艳媚余甘子的研究进展噼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 0 0 7 2 0 ( 7 ) : 6 2 2 6 2 3 【2 1Y a d a vSkP r o t e c t i o na g a i n s tr a d i a t i o ni n d u c e dc h m m 0 6 0 m ed n g e b yE m b l i c ao f f i c i n a l i sf r u i te x t r a c t 【J 】C a r y o l o g i a , 1 9 8 7 , 4 0 ( 3 ) :2 6 1 2 6 5 f 3 】G i r lA A n t a g o n i s t i ca c t i v i t yo fh e r b a ld r u go i lc t o 0 9 i c a e f f e c t s 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h e m i c a l so nm a m m a l i a nc e l l s J C y t o l o t i a ,1 9 8 6 , 5 1 ( 2 ) :3 7 5 3 8 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z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 0 0 0 :1 4 2 【5 】S i n g hHI LP o l l i n a t i o na n df r u i ts e tb e h a v i o ro fa n o n l a ( E m b l i c a o f t c i n d i s ) J 1 I n d i a nJ o u r n a lo fA g r i c u l t u r a lS c i e n c e s ,2 0 0 1 ,7 l ( 1 ) : 6 5 6 6 【6 】杨梅,张其昌,张文焕余甘果汁饮料的研制【J 】福建师范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1 9 9 6 ,1 2 ( 4 ) :9 6 - 9 9 【7 】吕荣欣余甘果实的营养及其开发利用食品科学,1 9 8 7 ( 1 0 ) : 5 9 6 2 【8 】王森林余甘原汁( 清型) 生产工艺研究田食品科学,1 9 9 8 ,1 9 ( 11 ) : 3 4 3 6 【9 】张晓春,刘开绪大学物理实验【M 】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 0 0 l :1 6 5 【1 0 1 天津轻工业学院,无锡轻工业大学食品工艺学( 上册) 【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 9 8 4 :1 2 5 【1 1 】刘汉良统计学教程【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礼1 9 9 5 6 7 - 6 9 【1 2 J 刘方新中国软饮料工业成绩斐然田中国食品工业,1 9 9 9 ( 1 2 ) : 4 - 5 收稿日期:2 0 0 9 - 0 9 2 9 万方数据 - = = 5 6 鬟3 1 1 骧:晶食品研究与开发 第卷第1 0 期民叩阢九司丌蹑 基础研究 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常被用作增稠剂、黏合剂、稳定剂、 崩解剂等。淀粉不溶于水,使用时常需要在适当温度 下进行糊化,形成淀粉糊。不同来源的淀粉糊化后其 色泽、透明度、冻融稳定性等物理性质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性质都影响淀粉的应用。我国是板栗主要生产国 之一,产量大,种植面积广,资源丰富,开发板栗资源具 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板栗富含淀粉,板 栗的加工特性及产品品质与其淀粉的特性密切相关。 本文对不同来源的板栗、玉米、土豆及红薯淀粉的物 理特性进行研究,为各种淀粉在食品工业的应用提供 理论参考,并为进一步开发板栗新产品奠定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 1 材料 板栗淀粉以北京燕红栗为原料,采用水提取法实 验室制备;玉米淀粉、土豆淀粉、红薯淀粉均按板栗淀 粉同样方法制备。 1 2 试验仪器与设备 D V I I + 可编程控制式粘度计:美国B R O O K F I E L D 博力飞公司;T A X T p l u s 食品物性分析仪:英国S t a b l e M i c mS y s t e m 公司;T U 一1 9 0 1 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 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公司;L X J I IB 型高速离 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D H 一1 0 1 电热恒温鼓风干 燥箱:天津市中环试验电炉有限公司;W S C S 型测色 色差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1 3 方法 1 3 1 淀粉糊色泽的测定 采用W S C S 型全自动测色色差计测定各种淀粉 糊的L ,a ,b 值。其中,L 表示光泽度;a ( 正值) 表示红 色程度;b ( 正值) 表示黄色程度。L 值越大,表示样品 明度越好,反之较差;a 值越大,表示红色程度越大;b 值越大,表示黄色程度越大 4 1 。分析时每批样测3 次平 行,取其平均值。 1 3 2 溶解度与膨胀度的测定嘲 淀粉颗粒在热水中膨胀,并有少部分溶解于水 中,在一定温度下搅拌加热2 淀粉乳3 0m i n ,以 30 0 0r m i n 速度离心2 0m i n ,将上层清液置水浴上蒸 干,烘干,称重得被溶解淀粉含量A ,计算其溶解度。由 离心管中膨胀淀粉重量P 计算其膨胀度。 溶解度S 朝W x l 0 0 膨胀度B = P W x ( 1 一研 式中:形为淀粉重量,以干基计。 1 3 3 淀粉糊透明度测定 分别称取一定量淀粉用蒸馏水调成1 的淀粉 乳,置沸水浴中加热、搅拌1 5m i n ,冷却至室温,以蒸馏 水做参比,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各种淀粉糊在6 2 0n m 波 长下的透光率 7 1 。 1 3 4 淀粉糊凝胶冻融稳定性测定 分别称取一定量淀粉用蒸馏用水调成6 的淀粉 乳,加热糊化后放置一1 6 冰箱贮藏2 4h ,取出自然解 冻后倒在滤纸上,1 2h 后称重,以成型情况、保水倍数 等为测定指标闱。 1 3 5 淀粉糊凝胶强度测定 分别称取一定量的淀粉,加水配成不同浓度的淀 粉乳,加热糊化,在1 0 。C 下冷藏1 6 h 后取出放置3 0 r a i n , 然后取出凝胶体。采用物性分析仪对凝胶体进行切割 试验,测得其凝胶强度值。 1 3 6 淀粉糊的凝沉性测定 9 1 分别称取一定量淀粉用蒸馏水调成1 的淀粉 乳,放入1 0 m L 试管中,在室温下静置放置数小时后。 沉降物所占的体积即为沉降积,以m L 表示。 1 3 7 温度对淀粉糊黏度的影响 分别配制浓度为3 的淀粉乳,加热糊化,在相同 转速4 5r m i n 条件下测定各种淀粉糊在不同温度下的 黏度值,并绘制黏度一温度关系曲线。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不同淀粉糊色泽的比较 分别称取一定量的各种淀粉,用蒸馏水调成3 的淀粉乳,置沸水浴中加热、搅拌、糊化,冷却至室温备 用。色泽测定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不同淀粉糊色泽的比较 T a M e1S u r f a c ec o l o ro f 埘e r e n tS t a r c hP a s t e 注:表中各值均为3 次平行测定的平均值。 由表1 可知,土豆淀粉糊的L 值最大,为6 7 1 7 。 玉米淀粉糊的L 值最小,为5 5 5 4 ,红薯淀粉和板栗淀 粉糊的L 居中而且较为接近土豆淀粉糊。通过对各种 淀粉糊L 值的比较可见,土豆淀粉糊的光泽度最好, 而红薯淀粉、板栗淀粉糊次之,玉米淀粉糊的明度较 差。4 种淀粉糊的a 值均介于1 2 之间,且相差均较 小,说明4 种淀粉糊的红色程度相差不大;土豆淀粉、 红薯淀粉、玉米淀粉、板栗淀粉糊的b + 值相差较小,可 见4 种淀粉糊的黄色程度相差不大。 万方数据 基础研究 食品研究与开发 2 0 1 0 年1 0 月 第3 1 卷第1 0 期 2 2 温度对淀粉溶解度与膨胀度的影响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各种淀粉溶解度与膨胀度 的影响结果列于表2 、表3 中。 袭2 不同温度对淀粉溶解度的影响 T a b l e2E 觚o ft e m p e r a t u r eo ns o l u b i l i t yo fd i f f e r e n ts t a r c h p a s t e 注:“一”表示未有溶解或无法测定。 表3 不同温度对淀粉膨胀度的影响 T a b l e3E 瞰o ft e m p e r a t u r eo as w e l l i n gp o w e ro fd i f f e r e n t s t a r c hp a s t e 注:“一”表尔未有溶解或无法测定。 由表2 、3 可知,随着温度的上升,淀粉暴露出来 的极性基团与水结合,逐渐开始部分溶解,淀粉团粒 崩解,因此各种淀粉的溶解随之增加,与此同时,未溶 解的淀粉颗粒也充分吸水膨胀,膨胀度逐渐增大。其 中土豆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度均较大,沸水浴中的溶 解度达9 5 ,膨胀度大于9 6 ,膨胀较快,属一段膨 胀过程,高膨胀型淀粉;玉米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度 较小,而板栗淀粉和红薯淀粉居中。 2 3 不同淀粉糊透明性比较 淀粉糊的透明度是影响食品加工品质的重要因 素之一,淀粉糊透明度的高低常用透光率来表示。试 验比较了土豆、红薯、玉米、板栗淀粉糊透光率的差异。 结果如图1 所示。 唾一 S 7 = = I 强,玉米淀粉糊的透明度最差,透光率的平均值只有 1 2 3 ,而红薯淀粉、板栗淀粉糊的透明度居于前两者 之间,说明其与水结合能力也较强。 2 4 淀粉凝胶冻融稳定性比较 淀粉凝胶冻融稳定性比较结果见表4 。 表4 淀粉凝胶冻融稳定性 T a b l e4F r e e z e - t h a w i n gs t a b i l i t yo fd i f f e r e n tS t a r c hP a s t e 由表4 可知,4 种淀粉的冻融性由强到弱依次为 板栗淀粉 土豆淀粉 玉米淀粉 红薯淀粉。板栗淀粉 的弹性好,成型完整,保水倍数为9 2 0 ,是4 种淀粉凝 胶中最高的。而红薯淀粉的弹性较差,凝胶中有部分 流体存在,保水倍数相对最低,仅为5 6 4 。 2 5 淀粉糊凝胶强度比较 淀粉糊凝胶强度比较结果见图2 。 攀 越 簸 甾 繇 淀粉糊浓度, 图2 淀粉糊凝胶强度比较 F i 鸱G e ls t r e n g t ho fd i f f e r e n tS t a r c hP a s t e 图2 表明,总体而言,随着淀粉糊浓度的增加,各 种淀粉凝胶强度均有所增加。当浓度为1 0 时,各淀 粉凝胶强度相差不大,土豆淀粉的凝胶强度最大,为 4 0g ,红薯淀粉( 3 4g ) 和板栗淀粉( 3 5g ) 次之,玉米粉最 小。随浓度的增大,土豆凝胶强度增加速度较快,浓度 为1 6 时,凝胶强度已达1 2 7g ,且结构紧密,红薯淀 粉凝胶强度增长速度较为缓慢,当浓度为1 6 时,凝 胶强度为6 6g ,而板栗淀粉凝胶和玉米淀粉凝胶强度 增长速度介于前两者之间。 2 6 淀粉的凝沉性比较 淀粉的凝沉性是影响淀粉糊应用的重要因素之 一,淀粉糊凝沉性的比较结果见图3 所示。从图3 中可 知,各种淀粉糊均在1 2 h 之内有较大的沉降速度,相 同时间段内,玉米淀粉上清液体积百分数最大,凝沉性 最强,板栗淀粉次之,土豆淀粉和红薯薯淀粉的凝沉性 万方数据 母 熹 鑫 嬖 饕 - L 5 8 鬟3 1 1 秀:0 食品研究与开发第卷第1 期瓦叩研九司丌缓 基础研究 01 22 43 64 86 07 28 49 6 时间,I I 圈3 淀粉糊凝沉性比较 r i g 3 S o l i d i f i c a t i o ns e d i m e n t a t i o nc a p a c i t yo fd i f f e r e n tS t a r c h P a s t e 较弱。玉米淀粉、板栗淀粉达到最大凝沉程度所需的 时间较短,2 4h 就达到最大值,而土豆淀粉、红薯淀粉 的凝沉性趋势变化是渐进的,变化的幅度不大,且总体 上明显小于前两者。 2 7 温度对淀粉糊黏度的影响 温度对淀粉糊黏度的影响结果见图4 。 厶 毯 枢 温度, 图4 温度对淀粉糊黏度的影响 v i g i lE f f e c to ft e m p e r a t u r eo nv i s c o s i t yo fd i f f e r e n tS t a r c hP a s t e 由图4 可知,各种淀粉糊的黏度均随温度的升高 而降低,但淀粉糊的黏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的幅度不 同。其中土豆淀粉的黏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大,这是因 为膨胀颗粒强度低,受搅拌剪切影响易于碎裂;板栗淀 粉和红薯淀粉在2 0 4 0 时黏度下降最快,而在 6 0 。9 0 黏度值变化不大;玉米淀粉则随温度的升 高黏度小幅减少,可见玉米淀粉糊化较难,糊化温度较 高,但糊的热稳定性较好。一定温度和转速条件下,土 豆淀粉糊的黏度最大,玉米淀粉糊的黏度最小,板栗淀 粉糊和红薯淀粉糊的黏度居中。 3 结论 不同来源的4 种淀粉糊的色泽、透明度、溶解度、 膨胀度、冻融稳定性、凝沉性等物理特性存在明显差 异。土豆淀粉糊的光泽度最好,溶解度和膨胀度大,属 一段膨胀过程,高膨胀型淀粉,透明度最高,凝胶强度 最大,凝沉性较弱,糊的黏度大,热稳定性较差;红薯淀 粉的光泽度好,膨胀度较大,凝沉性最弱;玉米淀粉的 光泽度最差,溶解度和膨胀度小,透明度低,凝沉性最 强,糊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