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城市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pdf_第1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城市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pdf_第2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城市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pdf_第3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城市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pdf_第4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城市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城市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为 例 城市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研究 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 摘 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家庭结构日趋小 型化,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的现象日见增多,产生了独居老人群体, 这些独居老人在身体上和心理上更需要社会和家人的关心和照顾。独居 老人作为老年群体中一个突出的弱势群体,其数量和比例正呈快速上升 态势,独居老人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质量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关注。一方 面,由于缺少家庭的关心,独居老人特别需要社区关注并提供帮助,要 创造条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独居老年人的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 难,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另一方面,国内外的养老实践证明,建立包含 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的就近、便捷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是独 居老年人生存和生活的主要方式,因此针对目前城市独居老人的社区为 老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研究如何建立符合独居老人需求的社区为老服务 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理论层面分析出发,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福利多元主 义理论作为研究针对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的理论依据。以上海 市长宁区的独居老人需求调查作为研究对象,从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 分析了社区为老服务的现状和问题,结合理论基础和现状分析,探讨独 居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当前社区为老 服务中为独居老人服务的供给现状以及遇到的瓶颈问题。并在借鉴了国 内外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和 精神慰藉为主的针对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框架,从加大财政投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为 例 入,合理配置资源,加强专业力量和倡导邻里与社区的和谐互动等方面 针对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的完善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字:关键字:独居老人,社区为老服务,城市 research on community services system for the living-alone elderly in urban area an example of changning district in shanghai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aging proces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mall families become more and more common in daily lives. as a result, more and more elderly people live separately with their children, and thus appears a new social group which we called living-alone elderly. as an undoubtedly vulnerable group, the living-alone elderly need more concern and care- taking by their families and the society both medically and mentally, and by the rapid growth, they also draw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for their live- qualities. on the one hand, for the lack of family concerns, the living-alone elderly need more social help, and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their problems in the daily liv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aging services practice has showed that it is helpful for the living-alone elderly to establish a nearby and convenient community aging services system including life care-taking,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and psychological caring.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make a scientific research on how to improve the present community aging services system and construct a new one that exactly meet the needs of living-alone elderly.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community aging services system, this thesis, firstly, takes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and the welfare pluralism as its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need survey of living-alone elderly by changning district, shanghai as the empirical example. then, from the view of need and supply,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f the present community aging services system, especially within the domain of life care- taking,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and psychological caring for the living-alone elderly. last but not least, it is suggested in the thesis,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community aging services system establishment, to improve and construct a fine community aging services system of living-alone-elderly life care-taking,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and psychological caring by increasing financial investment, optimizing resources distribution, enhancing professional input and advising harmonious and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with the family and community. key words: living-along elderly, community services system ,urban area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 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 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孙萍 日期: 年 月 日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孙萍 指导教师签名:章晓懿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 1 第一章第一章 绪绪 论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根据国际普遍的标准按联合国的规定,60岁以上的 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的国家或地区被视为老龄国家 或地区。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它对社会保障、劳动力结 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文化体育、教育事业、社会服务、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带来 了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进入 老年型社会, 比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晚了许多年, 但是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显现出比发 达国家速度快、来势猛的特点。不仅如此, 中国人口的老龄化还表现为超前于经济发 展,即“未富先老”,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力弱, 准备不足。而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 在经济发达时期出现的, 对老龄化的承受力强,同时由于老龄化速度慢, 有一段较长时 间的准备和适应。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人口老龄化发展带来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 必 然导致老年赡养系数和总供养系数上升。其中,老年人中的独居老人数也呈现不断发 展的态势。 (一)老年人口中独居老人具有一定的规模。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至2008 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增长到了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上海作为全国 人口老龄化的先行地区,早在197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阶段,截止到2008年底,户籍人 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300.57万, 占户籍总人口的21.6%。 据预测, 上海在2025 年前后将达到老龄化高峰,届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40%。随着我 国老年人口数量的急剧加大,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变,独居老人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 吴来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方式推进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方式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2005.12(1):1-5. 数据来源:2008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数据来源:2008 年上海市老年人口监测报告g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2008.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 2 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独居老人家庭占老年人的家庭22.83。在大城市中,独居 老人家庭比例更高。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为34,广州为30,天津为37。上海独 居老人数达到18.8万人,占老年人口的6%。老年人口专家预计,发达国家已有逾九成 的老人独住,根据国际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随着上海住房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 独生子女婚后将自购住房居住,未来几年内,将有越来越多的老人步入独居行列 。 (二)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需求更加多样化。在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核 心化以及老年人预期寿命延长的背景下,一方面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增多,另一方 面家庭照料老年人的资源逐渐减少,需要通过发展社区为老服务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 足。其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老年人与 子女分居的现象日见增多,这些独居老人在身体上和心理上更需要社会的关心和照顾。 独居老人作为老年人中的弱势群体,其数量和比例正呈快速上升态势,独居老人这个 特殊群体的生活质量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关注,许多独居老人特别是那些病危、残疾、 高龄、失去自理能力的独居老人更渴望身边有人做伴,有人照料,有人安慰,有人送 终。独居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独居时间的延长,身体、心理、精神的患病率上升,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相比其他的老人,由于缺少家庭的关心,特别需要社会关注并提 供社区老年服务的帮助,要创造条件,采取有力措施,及时改变独居老人身边无人过 问的状况,切实解决独居老年人的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三)针对城市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人口老龄化加剧带来的直 接后果就是劳动力质量下降,社会保障成本增加,家庭中用于养老的支出比例不断上 升,年轻人负担过重、压力增大,从而导致家庭矛盾加剧、家庭失谐以致影响社会稳 定,构建符合老年人需求的为老服务体系成为当务之急。当前,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的 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针对城市独居老人开展的社区为老服务更是少之又少,服 务的项目从设计到实施缺少研究和实践。 陈里予.上海尝试柔性延长退休年龄eb/ol.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 3 二、研究意义 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既需要社会保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又需要 社区为老服务为他们提供精神服务和其他社会服务,其中独居老人更是弱势中的重点, 是社区中特殊的老年群体,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他们的生活现状和健康状况直接影 响其晚年生活的质量。针对“未富先老”的国情,受经济发展水平、老年人口的收入状 况和家庭成员构成等因素的制约,以社区为平台,发展社区为老服务,是解决大量独 居老人生活的最好选择。 (一)进一步提高城市独居老人的养老生活质量。有专家提出,“人们的生活方式 和观念变化了,但是社会服务体系却没有跟进,造成独居老人服务上的真空。现代社 会需要的是更加经济、更加人性化的新型社会、社区、家庭三者结合的服务模式。”老 年群体的需求满足与养老方式直接相关, 以往他们的各种需求都是从家庭中获得的,但 是独居老人由于家庭照顾的缺失,导致他们无法从家庭中获得更多的照顾,因此社区 为老服务体系有助于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抚慰,使他们生活有依靠,有保障,生活 质量有所提高。 (二)完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的功能。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 老年群体对于 社区的依赖、亲近和需要日渐增多。社会养老功能强化,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趋势, 为 形成家庭与社区优势相结合提供了极大的可能和空间。为独居老人提供各类的物质、 精神条件,有利于充实社区为老服务体系,使其更具针对性、人性化,具有更强的专 业服务领域。 (三)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独居老年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会明显地不 如其他老人,解决好独居老年人的问题,让独居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 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这是社会的责任,让独居老人等老年群体与其 他群体和谐相处,共同分享社会资源是社会公平的体现,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综上所述,面对老年群体中的弱势大量的独居老人群体,如何在老龄化的起 步阶段,探索符合独居老人需求且又适应时势形式要求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就显得非 常迫切了。上海市长宁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得较快,独居老人也具有一定的数量,因 此通过对长宁区独居老人的调查研究,为完善适合独居老人需求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 提出意见和建议具有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 4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独居老人群体的研究 作为社会群体中的老年人,由于自身存在着生理衰老或病理衰老,劳动能力减弱、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他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更需要社会的关心和援助。对养老问题的 研究,大多数学者是基于宏观层面的两个假使前提进行研究:一、老年人是家庭和国 家的负担;二、老年人是弱势群体。因此研究养老问题的目的在于:如何为“老年群体” 设计并保证其经济利益和福利最优的养老方式的制度安排。而老年人群异质性与社会 分化的特点使得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养老方式的选择成为必然。独居老人作为老年群体 中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因种种原因丧偶或独身,没有子女或者子女不在身边而导致 单独生活,成为老年群体中的弱势群体。钟仁耀提出,最需要关注的家庭是独居老人 户。 韩少梅, 张承训认为,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急剧加大, 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变, 独 居老年人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独居老年人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质量不得不引起社会 的关注。张欣文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 老年人与子女分居的现象日见增多,这些独居老人在身体上和心理上更需要社会和家人 的关心和照顾。 城市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于农村, 现代化进程对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的冲击也大 于农村。而且在城市,由于生活习惯、兴趣、观念的不同,老年人与子女选择分开居 住的比例不断增加,几代同住的家庭越来越少而纯老年户、独居老人数量不断增加, 同时, 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 家庭需要照顾的患有老年性疾病和生活缺乏自理能力的老 人逐年增加, 而很多孩子的居住地或工作地则远离父母, 如异地求学、谋职等,使年青 一代与老年父母共同生活的机会减少,导致可为老人提供生活照顾的家庭成员随之减 少,对社区的服务需求更多。相比之下,农村独居老人更为关注经济的收入,对社区 服务的需求没有城市独居老人来得强烈,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城市独居老人对社区服务 体系的需求,对于农村独居老人的社区服务体系暂不列入其中。 翟德华,陶立群.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选择决策模型理论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 增刊:23. 李若建.不同职业背景老年人生活及养老模式的选择j.人口研究,1999,2:31. 钟仁耀.上海市独居老人生活状况分析及其对策j.社会科学,2004,8,66-70 韩少梅,张承训.我国城乡独居老年人生活状况分布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9,1(19) ,05-07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 5 二、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研究 社区为老服务体系在国外更多的是以“社区照顾体系”这一名称而被广泛运作和 研究的。从服务的模式看,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社区照顾有两种模式可供选 择:第一个模式是“专门机构模式” , 就是在一个专门性的服务机构内,由社区工作 者组织成立一个社区工作队,形成一个服务网络, 调动和运用社区资源, 对特定的服 务对象进行服务和照顾。专门机构模式一般由政府或非政府部门在社区内成立专门的 社区照顾机构,或在社区内既有的社会服务机构上再增加社区照顾的工作项目, 以服务 机构为中心, 对有需要照顾的人士提供服务。第二个模式是“社区发展协会模式”, 就 是在社区范围内, 由社区工作者连接各有关专门服务机构和人员, 成立社区照顾小组, 由该小组协调有关方面,形成覆盖整个社区的照顾网络。周沛认为, 就我国目前城市社 区来看, 这两种模式都可以应用, 甚至可以在同一个社区, 两种模式同时运用,因为只有 这样, 才能扩大社区照顾的覆盖范围。从服务的供给方式上看,社区照顾中的养老模 式是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区照顾养老模式, 是一条国家倡导资助、社 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兴办养老事业的路子11 。 国内的学者尽管对社区照顾体系和社区为老服务体系这两个不同的名词没有做过 详细的区别,但是对于这两个体系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如,有的学 者认为社区为老服务体系应包括日常生活照顾、精神文化生活服务和医疗保健三个方 面;有的学者按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大小和对他人提供服务依赖程度的高低将日常 生活照顾进一步细分为养老院、老人公寓和居家服务。 综上所述,对于独居老人群体的研究,理论界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面上,尤其 是较多的研究偏重于概念特点辨析方面,实证研究较少。关于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的功 能分析,学者们没有提出大的异议,但是发现社区为老服务的功能不单单改变老人的 个人适应问题能力,以便帮助他们留在社区里生活和受到照顾,而且社区为老服务体 系的构建有助于使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有的学者认为通过 张欣文.社区独居老人健康和生活状况调查j. 同济大学学报.2002,23(1):25-27 周沛.社区照顾: 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社区工作模式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2(5).2324. 11 李晓华. 社区照顾模式与我国养老方式选择j. 理论学刊, 2005 (10) . 103.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 6 社区为老服务的过程,能提高社区的凝聚力。因此本文通过研究独居老人对社区为老 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完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以此引起社会各方对独居老人的广泛关 注,提高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本文采取了抽样调查的方法。以长宁区为调查区域,在 10 个街镇范围内采取抽样 调查的方法,选取了 1224 名独居老人为调查对象,由调查员持问卷与老人进行面对面 的交流,完成调查问卷的填写。并结合日常工作的需要,深入到社区,与相关的工作 人员进行访谈,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独居老人的社区服务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相关 的建议。 本文从理论层面分析出发,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作为研 究针对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的理论依据。以上海长宁区的独居老人需求调查 作为研究对象,从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分析了社区为老服务的现状和问题,结合理 论基础和现状分析,探讨独居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 当前社区为老服务中为独居老人服务的供给现状以及遇到的瓶颈问题。并在借鉴了国 内外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为主 的针对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框架,从加大财政投入,合理配置资源,加强专 业力量和倡导家庭与社区的和谐互动等方面针对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提出了对策建议。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 7 第二章第二章 独居老人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的理论概述独居老人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构建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的理论依据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 马斯洛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马斯洛指 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需要发展规律的。马 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 (1)生理上的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 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 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 (2)安全上的 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 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 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 分。 (3)感情上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 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 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 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系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 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4) 尊重的需 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 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 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 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 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 处和价值。 (5) 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 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马斯洛提出,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 8 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 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这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 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一般来 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 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五种需要 可以分为高级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 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 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 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 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 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 的程度大大减小12。 老年群体是人类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们的需求既符合一般需求的层次,又区别于其 他人类的需求,特别是独居老人,表面上看他们需要的是生理、安全等低层次的需求, 但由于他们的心理比其他人更脆弱,对感情、尊重等高层次的需求更是充满了渴望, 造成了这些需求经常相互重叠。 二、福利多元主义 二十世纪 70 年代后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福利危机,福利多元主义是为解决该危机所 提出的方案的主要理念之一。它在缓解福利国家福利危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我 国社会福利社会化理念形成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罗斯提出了福利多元组合(welfare mix ,又译为福利混合、多元福利)的理论。 他认为社会中的福利来源于三个部门:家庭(household)、市场和国家。这三者作为 福利的提供方,任何一方对于其他两方都有所贡献,将三方提供的福利整合,就形成 了一个社会的福利整体。这三者成为一个社会的福利多元组合。罗斯还指出,社会福 利可以被认为是各种各样制度综合的产物。在现代社会中,福利的总量等于家庭中生 12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1954.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 9 产的福利, 加上通过市场买卖而获得的福利, 再加上国家提供的福利13。 约翰逊 (johnson) 将提供社会福利的部门分为 4 个部分:1.国家部门提供的直接和间接福利;2.商业部门 (commercial sector )提供的职工福利,向市场提供有营利性质的福利;3.志愿部门 (voluntary sector),如自助、互助组织、非营利机构、压力团体、小区组织等提供的 福利;4.非正规部门(informal sector ),如亲属、朋友、邻里提供的福利。福利多元 主义强调的是面对福利国家的危机,通过福利多元组合安排,将国家的全面福利提供 转变为社会诸多部门的福利混合式提供,在社会不同部门参与下,重现家庭、小区和 其他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政府角色逐渐转变为福利服务的规范者、福利服务的购买者、 物品管理与仲裁者,以及促使其他部门从事服务供给的角色。另一方面强调非营利组 织的参与,以填补政府从福利领域后撤所遗留下的真空,抵挡市场势力的过度膨胀, 同时,通过非营利组织来达到整合福利服务,促进福利的供给效率,迅速满足福利需 求的变化,以及强化民主参与功能等。福利多元主义的两个主要理念是分权与参与。 所谓分权不仅只是政府将福利服务的行政权由中央政府转移给地方政府,同时也要从 地方政府转移至社区,由公共部门转给私人部门。参与的实质是非政府组织可参与福 利服务的提供或规划,福利消费者也可以和福利提供者共同参与决策。因此福利多元 主义强调的政府权力分散化和社会福利民营化,在理论上为非政府组织参与福利服务 提供了重要依据。 我国虽然不同于西方福利国家,但随着人口加速老龄化、家庭规模小型化,使老 年人对生活福利服务的需求加大,这就要求我们采取福利多元化策略,打破国家对福 利服务的垄断,由国家、企业、社区、家庭共同承担福利服务责任。在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中,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我国社会福利服务的社区提供与生产长期被忽视, 以社区为基础的福利提供有利于拓宽资源来源,提供居民参与和社会效益,社会福利 政策的落脚点应该直接放到社区14。 13 彭华民.福利三角:一个社会政策分析的范式 j/ol. 14 杨团,葛道顺.中国城市社区的社会保障新范式j.管理世界.2002,4,1-4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 10 第二节 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的主要构成 一、独居老人对社区为老服务的需求 城市独居老人作为老年群体中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因种种原因丧偶或独身,没 有子女或者子女不在身边而导致单独生活,成为老年群体中的弱势群体。独居老人一 般具有以下的特点: 1、生活上基本能自理,但随着高龄化趋势,自理能力不断下降,对外界提供的生 活照料有迫切的需求。 2、身体健康水平不高。因缺少家庭照顾,容易生病,一旦生病,希望能就近看病 和看好病,生病期间希望身边有人护理和照顾;另外就是特别希望有人指导他们加强 平时的健康保健,使其不生病或少生病。 3、独居老人有强烈的孤独感。有子女的独居老人希望得到子女的孝顺,享受来自 子女家庭的温暖,享受天伦之乐。无子女的独居老人需要参与社会活动,渴望与邻里、 亲朋好友的接触和交流,害怕孤寂。有一些丧偶的独居老人,希望能有一个伴侣与之 相濡以沫,共度晚年。 独居老人的需求集中体现在生活照料、医疗需求和精神需求方面,而且他们在这 三方面的需求对于社区提供的为老服务具有更高的需求。 (一)照料需求 照料需求是独居老年人最基本、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它指老年人在生活中必需的、 自己不能胜任而需要他人代劳的种种服务需求15。一般来说, 几乎所有的独居老年人, 特 别是高龄独居老人总有一个时期存在不同程度的照料需求。因为当一个人迈入老年阶 段后, 其体力和精力必然随之进入一个加速衰退的时期,而老年性疾病又以慢性病和器 质性疾病为主, 所以在高龄独居老年人中生活不能自理或基本不能自理的情况相当普 遍。与西方国家的老年人照料需求相比, 日趋提高的我国老年人的照料需求, 具有显著 的特殊性: 一方面, 老年人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 在生活照料上对家庭抱有无可替代的 期望。另一方面,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竞争成了社会的主旋律, 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421”家庭模式的日益发展,当代青年无力完全承担起照料老年人的重任。尽管大多 数中青年表示愿意承担对老人的生活照料, 但由于工作、学习等原因, 多数中青年感到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 11 力不从心, 因为在照料老人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对照顾者的健康、就业、婚姻、职 位升迁和社会关系等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导致独居老人的家庭生活照料的缺失。 同时, 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延 长。老年人寿命的延长趋势必然会增加老年人的照料需求, 随着独居老人增多的趋势发 展, 独居老年人的照料需求也必然呈现提高趋势。 (二)医疗需求 独居老年人是医疗保健的高需求人群。进入老年后,身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都会 有不同程度的功能减退,疾病也随之而来。主要表现为视力、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 反应迟钝,出现老年性腰腿病。特别是一些难治疾病和慢性病,如肿瘤、动脉硬化、 心脑血管病等,严重影响了独居老年人的生活。 同时由于“独居”,易导致独居老人的寂寞、孤独心理等。由于独居老人的身体及 生理特点,其医疗服务需求量远远大于其他老年人群。独居老人往往由于身体方面的 因素,易患一些慢性病,不需住院治疗,但又需长期坚持治疗,或者是出院后仍需恢 复治疗、康复,他们长时间到医院就诊、治疗有一定的困难。社区医疗就能为他们提 供及时、周到、经济的诊治,极大地方便老年患者。周到细心的社区护理,对老年人 口的健康十分有益。一方面可以给他们提供注射、输液、测血压、敷药、换药、理疗 等技术性服务;另一方面,独居老人往往表现出孤独、悲观、多疑、焦虑等,细心周 到的心理护理,可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悲观、消极心理。技术性护理和心理护理的结 合统一,将进一步促进老年人口的身心健康。 同时,独居老年人需要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通过宣传、教育的手段传 播卫生保健知识,增进提高人身心健康的自觉性和自我护理能力,消除不利于健康的 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实现从治病到防病,从防病到健康教育的转变。 (三)精神需求 精神慰藉需求是独居老人生活中极其重要的需求。随着现代健康理念在城市人群 中的普及和传播,越来越多的独居老年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在精神或心理,追求物质 世界以外的情绪愉快、内心充实、爱与被爱以及自身行为的意义、人生价值感和成就 感。独居老人的精神需求主要表现在老年人具有强烈的交流需求,渴望获得来自社会 的尊重。他们强烈希望心中的苦恼需要有人关心,生活中的困难需要有人帮助,正当 的需求要能够得到满足,受到不公正对待要有人能够出来主持正义。 15 王雁.我国老年人的需求矛盾及社会福利服务发展方向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4(2):35-38.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 12 二、针对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构成 社区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多滕尼斯在1887年社区与社会一书 中首先提出。他认为社区是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造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 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共同体16。在中国,大多数社会学家认为,社 区是聚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是一个地域内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17。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老年人的弱势程度逐渐加深,他们 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最需要接受社区的帮助,最需要提供服务保障。日渐弱化的 家庭养老功能,政府有限的财力,不断增长的人口老龄化, 机构养老的缺陷和社会经济 的快速发展,使得社区为老服务将成为老年人安度幸福晚年的重要方面。社区是接过家 庭养老、照料功能最好的阵地,社区成为城市养老服务的最佳载体18。为老年群体提供 生活服务和照顾, 最终是由社区来具体实现的。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基层社区中进行 的,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是整个社会系统的子系统。 我国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与西方国家的“社区照顾”雷同。苏珊特斯特认为:最广泛 的社区照顾,包括室内保健、居住地保健和福利机构服务、家庭外医疗服务、日间照 管服务,以及有助于保证老人生活质量的社交的、休闲的和教育的设施等等19。社区照 顾是“社区内接受照顾”( care in the community)和“由社区负责照顾”( care by the community)两方面的结合。它既包括由政府、社区甚至市场化的企业等各种非营利和 营利的社会服务机构提供的专业服务,也包括由社区内的居民提供的非正式服务。我 们可以将“社区内接受照顾”看作是动用外来的专业人士提供的正规照顾,而“由社 区负责照顾”则是依赖家人、朋友、邻居及社区内支援者提供的非正规照顾。 社区为老服务体系应该在国家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下,以社区为依托,为满足日 常生活自理有困难的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而提供的养老服务,包括建立和发展 老年福利设施、开展居家照顾、日间托老服务等一系列的社区为老服务项目。包含两 层含义:1.不使受助者脱离他所生活所熟悉的社区,在本社区内进行服务;2.动员社区力 16 滕尼斯.社区与社会m.商务印书馆.1999.11 17 白以娟. 社会学基础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177. 18 许爱花. 中国城市社区老年人养老模式之反思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3).108. 19 苏珊特斯特. 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m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2.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 13 量,运用社会人际资源(包括正规照顾资源与非正规照顾资源),即社区支持体系开展服 务,终极目标是协力让受助者尽量维持在社区内,过最大程度的独立自主的生活20。 针对独居老人的特点和社区为老服务的供给情况,笔者认为针对独居老人的社区 为老服务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生活照料 生活照料,主要是指为老人提供日常养老服务。养老模式一般情况下可分为家庭 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家庭养老,作为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随着家庭平均规 模日益缩小,老年人数在家庭中比重日益增加,其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居家养老和机 构养老二者是对应概念21。机构养老,指只要按月交纳规定的费用, 就可获得专门为老 年人提供护理、食宿、照料的各种福利院和敬老院的有偿养老模式22。而所谓居家养老 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由社区通过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向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社会化 服务,以实现养老目标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服务目前以上门服务为主,主要是针对 那些生活在自己家中、健康状况尚可、有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但有很多生活问题 需要帮助的老年人, 具体服务内容包括上门做饭、打扫居室、清洗衣物等。由于养老机 构在分布上,大部分养老机构还是属于市区县创办,很少地区能够做到每个社区内都 有养老机构,因此,本文中机构养老将不纳入社区为老服务的范畴。而独居老人由于 家庭的缺失,因此家庭也不是其生活照料的提供者,其家庭养老也就无研究意义,因 此本文中社区为老服务体系中的生活照料主要为居家养老,其供给方主要为居家养老 服务组织。 (二)医疗保健 医疗保健,主要为老人提供医疗或保健方面的服务。独居老人大多身体存在一定 的病痛,需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适 合老年人的特点和要求,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 诊疗服务。 (三)精神慰藉 精神慰籍,主要为老人提供精神方面的服务。老年人步入老龄阶段后,因为脱离 原来的工作岗位,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减少,容易产生孤独和悲观的情绪,特别是独居 老人,他们在精神方面的需求更加丰富细腻,渴望得到社会的关心,渴望有自己年龄 20 徐祖荣.人口老龄化与城市社区照顾模式探析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26):31-36 21 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 14 阶段的朋友圈子,因此需要志愿者、社会人士给他们提供精神上的抚慰甚至鼓励。 由此,我们得出了适合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内容,结合相应的服务主体,我 们得出了针对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框架。 图 2-1 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框架 22 韦克难,论我国社区照顾养老的必然性和及其中国化j. 天府新论,2007.1:102-105 社区为老服务体系 生活照料 医疗保健 精神慰藉 居家养老服务组织 社区卫生中心(站) 志愿者、社会人士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独居老人的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 15 第三章 独居老人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现状分析:上海市长 宁区的调查 第三章 独居老人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现状分析:上海市长 宁区的调查 第一节 上海市独居老人社区为老服务体系的现状 90 年代初,上海就提出了“以社区服务为载体,完善社会服务和社区保障体系”, 把社区为老服务的重点放在养老服务和老人的医疗保健服务上,把老年人对照料医疗 和精神的需求解决在社区。上海作为全国人口老龄化的先行地区,早在1979年就进入 了老龄化阶段,截止到2008年底,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300万,占户 籍总人口的21.6%23。据预测,上海在2025年前后将达到老龄化高峰,届时,60岁及以 上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40%。由于受到住房条件改善,平均寿命增长等因素的影 响, 上海独居老人数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据2009年发布的上海市老年人口数据监测 报告,到2008年底,上海的独居老人数达18.8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