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郊区教育资源优化的探究 1 城市郊区教育资源优化的探究 以上海市南汇区为例 城市郊区教育资源优化的探究 以上海市南汇区为例 摘 要 摘 要 我国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己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实现了基本普 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大历史任务。但教育发展 不平衡的现象仍然存在,主要体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 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城市流动人口、弱势群体教育机会不均等。 现代化的推进,信息时代的到来,学习型社会的造构,社会舆论监督 的加强,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均衡发展提出了要求,也提供 了前提和保证。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发展观, 是世界教育 发展的潮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教育均衡指的是:政府提 供给每个受教育者的学习条件、权利、机会是平等的,让所有的受教 育者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目前,均衡教育只能逐步推进。在上海 现阶段的整体发展水平条件下, 实行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是 具有可行性的首要步骤。 本文重点以上海市南汇区为例,通过理论上的分析与建构,结合 教育资源配置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在上海市内进行教育资源优化 与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在绪论中,论证了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 义,交代了研究的内容、方法等。在国内外研究现状中提到了我国国 内对于郊区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关注, 概述了美国的学校均衡发展政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郊区教育资源优化的探究 2 策、法国的义务教育特别扶持制度、日本的教育资源规范化政策,陈 述了国外教育发展政策的启示。第二与第三部分分别为“教育资源的 内涵及其属性”、“教育资源的配置与配置方式”,主要从理论的角 度来阐述教育资源与配置的学说与定义。第四部分是“教育均衡发展 的概念”,论述了均衡发展的概念,分析了区域之间推进教育均衡发 展研究的目标指向, 阐述了通过教育资源优化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 现实意义。第五部分为“郊区教育资源配置所存在的问题”,分别从 教育经费的配置、教师资源的配置、择校问题以及农民工同住子女教 育问题等方面阐述了在目前的上海市(以南汇区为例),所存在的教 育资源配置与均衡发展中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同时也分析了各个问题 的成因。第六部分为“优化教育资源的对策”,针对第三部分中所阐 述的问题与现象,描述了在区域之间进行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推进教 育均衡发展的主要策略。 包括政府应该对于郊区教育加大经费支持力 度,如何进行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调整招生政策来实现教育公平, 完善学校的督导评估机制, 加强对于农民工同住子女的教育问题的关 注等等。本文试图从财政政策、教师政策、择校政策等方面提出系列 实现上海城乡之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以期促进上 海市教育的均衡发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关键词 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郊区教育资源优化的探究 3 reserch for education resource optimization in shanghai suburb abstract with many years effort, we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education. nine-year-compulsory education has been gained around and young person are mostly educated now. but the imbalance development is also existed, the education resource is imbalance in districts, cities and schools; floating population in cities and vulnerable group dont have the enough chances to be educated. with the modernization driving and information age coming, requirements are raised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resource distribution and balance the development. balanc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s a new education idea and education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it is also the key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balanc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means government provides every educatee the same study conditions, right and chance and let all the educatees well educated. and now, balance development can only be proved gradually. in shanghai, the first step is to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郊区教育资源优化的探究 4 realize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resource distribution. this paper takes nanhui district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ory analyze and the problems now exists in education resource distribution, to raise the suggestions of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resource and balanc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shanghai. in the introduction, the background and meaning of this paper, the content and method for research are explained.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ur country pay attention to the teacher resource distribution, summarize the develop policy in america, the support policy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education resource standardization policy in japan, and inspiration to our country. the second and third part are “the meaning and attribute of education resource” and distribution and distribution methods of education resource”, expound the theory and definition. the forth part is “conception of balanc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explain the meaning of it, and analyze the targets of proving the balanc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in cities. the fifth part is “the problems of resource distribution exist in suburbs”, expound the issues needs to solve in the balanc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shanghai nanhui district form education finance, teacher resource, school chosen problem and the education problem of floating popul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root causes of each problem are raised. the sixth part is “countermeasures of optimizing the education resource”, against the problems in third part, explain the main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郊区教育资源优化的探究 5 policy to do the distribution in cities and prove the balanc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powerful support for the education finance,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teacher resource, adjust school admission system to realize the fairness of educ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problem of floating population. this paper try to present the methods to realize the education resource distribution optimization in shanghai form finance policy, teacher policy and school chosen policy etc, in order to prove the balanc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shanghai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 for good education resource with the social progress. keywords education, resource distribution, balance development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郊区教育资源优化的探究 8 一、绪论 一、绪论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世界各个国家民众共同关注的话题,亦是不同历史阶段关 注的共同话题之一。中国古代改革家范仲淹把教育当作“王政之本” ,思想家苏辙认为“致 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美国近代教育家杜威也 指出: “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必由之路” 。在现代文明社会和知识经济的语境中,教 育更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繁荣昌盛,立足于世界之林的根本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辉煌的成绩。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 育实践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浮出水面。 教育与医疗、 房产被戏称为老百姓头上 新的“三座大山” ,不断遭到了来自理论界及现实实践者的批判和质疑,尤其是教育资源配 置问题,受到了社会各方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发展,教育资源的分配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主要表现在: 一是地区差别,最典型的就是东、西部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二是城乡差别,城市与农村 在教育设施、教育质量和教育机会上的不均衡;三是家庭差别,即家庭经济状况不同所造成 的教育机会不均等。 目前我国教育的非均衡发展现象中尤以东部与西部、 民族地区与汉族地 区的教育非均衡发展较为明显。 上海作为现代化的大都市,在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文革结束至今,在长达 30多年的时间内,其教育在历届政府的重视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先后经历了3轮大 规模的建设改造。 第一轮改造是在1985年一1993年间, 主要目标是解决历史欠帐和办学中突 出的困难与矛盾;第二轮改造是1994年一1998年间实施的“薄弱学校更新工程”;1992年一 2002年实施的“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简称“达标工程”)是上海市中小学第三轮的改造 建设。经过这三轮改造,上海市的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处在全国领先地位。 但就上海市各个区县教育的发展来看, 教育资源也还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 这些不均衡 主要表现在市区与郊区之间的差别、郊区内城区与远郊农村间、校际间的差别等,但尤以市 区与郊区之间的差别较为突出,在远郊区县、农村地区教育发展还较困难,弱势群体接受义 务教育的权利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郊区教育资源优化的探究 9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目前,上海郊区及农村教育正成为 本市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何发展郊区的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与此发展紧密相关的是教育资源的配置及优化问题,因为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有效,将 直接关系到教育能否正常健康发展。然而,郊区教育的资源短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这 种不合理已经给郊区教育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 以南汇区为例,一方面南汇相对于上海其他区经济底子薄弱,农村人口比重大;另一方 面,南汇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在其社会经济各方面发展过程中,教育问题日益显现, 师生比例偏低和资源配置的不平衡、 教育经费的使用结构不合理以及物力资源投入不足、 弱 势群体享受不到优质教育等等新问题不断出现。 本文将对南汇区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 实进行剖析,对于其资源配置的现状进行考察,对于现行的教育经费投入、师资配置、农民 工同住子女教育政策存在的缺陷和问题等进行深入的讨论, 并提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系 列政策建议。这对于南汇区的教育资源优化,乃至整个上海市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缩小教育发展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也受到国内许多学者的关注,发表了许多研究成果,主要 集中在以下方面。 (1)完善教育的投资体制)完善教育的投资体制 为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资体制, 首先需要从经济学角度对教育在市场经济中的性 质进行界定。 按照产品或服务在消费和利益占有上是否具有排他性, 可以把市场经济中全部 产品和服务分为“公共产品” 、 “私人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教育就整体而言属于“准公 共产品” ,相对而言,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或靠近“公共产品”的“准公共产品” ,非 义务教育则属于靠近“私人产品”的“准公共产品” 。 “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提供, “私人产 品”应由市场提供, “准公共产品”则应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为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 率,应继续改革教育经费的预算编制、分配、管理和监督制度。 (2)寻求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公平和效率)寻求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公平和效率 谈松华认为,我国现阶段教育资源供给的短缺,既有总量性短缺,又有财政性、体制性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郊区教育资源优化的探究 1谈松华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若干趋势中国教育学刊 1997 年第 4 期。 2张玉林中国农村教育的困境决策咨询 2002 年第 11 期。 3杨东平对我国教育公平的认识与思考教育发展研究 2000 第 8 期。 4谢华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公平性研究现代教育科学 2003 年第 3 期 10 和结构性短缺。为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平衡,当前要把重点放在解决财政性、体制性和结 构性短缺上, 因此, 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与财政支出结构, 扩大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参与, 强化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调节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作用。 对于义务教育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1,张玉林认为,教育不平等的根源在于制度安排与资源配置,中国教育制度的最大缺陷 在于它的二元分割性,它是一种双重的二元教育制度。其表现形式是,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进 行整体分割,形成“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天壤之别;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教育阶 段实行内部分割,形成“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两个世界2。杨东平则认为,由于重点 学校制度和应试教育模式,造成学校之间的巨大差距,将学校和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是完全 违背义务教育的宗旨和教育公平价值的,也是当前推行免试升入小学、初中政策,实行素质 教育的实际障碍。他指出,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要以“改善教育品质、提高教 育质量”为主,通过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使人人平等地享 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追求教育质量公平。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应当确立 新的资源配置的理念:在发展中缩小差距,增加公平。在照顾各地历史形成的实际差距时, 应当将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作为重要原则之一。各地在本地区内,同样应遵循这一 原则,至少不能人为地拉大这种差距。教育新的发展布局、教育的增量部分应向薄弱地区倾 斜,增加其教育机会3。还有学者主张,公平性是我们配置教育资源时应该遵循的原则, 要进一步把基础教育的“义务性”凸显出来4。 (3)实施多样化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实施多样化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有政府、市场、自主三种方式。有学者提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相适应,应建立计划调节与市 场调节相结合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以保证实现教育供求的均衡。 但有的学者从公共经济学 的理论视角,指出义务教育属于公共物品,政府应免费提供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不能通过市 场交换提供,其供求由法律调节,不能由市场调节或价格调节。有的学者认为,在义务教育 阶段可以允许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并存, 但在提供方式上必须是免费的。 即使是私立学校的 学生,国家也应给予与公立学校相当的学费补贴,某些学校的高收费,其学费差额部分再由 学生自己承担。毛寿龙教授认为,在教育领域过分强调市场化的情况下,教育的公共性和专 业性往往会被市场性和经济利益所淹没,对教育本身造成伤害。其结果是,教育的数量和规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郊区教育资源优化的探究 1 华平生再城市化:农民工同住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对上海市闵行区的案例调查华东师范大学 2005 年 11 模虽然增长和扩大, 但是教育的个人支付成本越来越昂贵; 各级教育的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 最好水平,但同时,教育价值失衡,教育行为失范,教育品质恶化。 2、国外研究现状 我们注意到,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均衡问题,已经成为各国学者共同关注的公共话题, 也不约而同地成为一些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选择。例如: (1) 美国的学校均衡发展政策 (1) 美国的学校均衡发展政策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开始关注学校的均衡发展问题。1965年颁布的初等与中等教 育法就规定:联邦政府必须为低收入的社区学校提供资助和支持,使贫困学生也能提高知 识和技能水平。1988年布什在总统竞选时提出了“教育复兴”的竞选口号,向选民承诺将致 力于教育改革以提高公立学校教育质量,建立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90年代出台的2000 年目标对“弱势群体”特别关注,教育改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为所有贫穷儿童提供帮助, 使他们提高入学质量,受到适合发展性学前计划所要求的教育。1993年,克林顿政府提出了 中小学改进法,更是集中体现了政府对由于各种原因而造成的弱校、差生的特殊关注。 新法案提出:要保证有二分之一的资助致力于全国最贫困的地区,联邦政府在1995年财政年 度增拨5000万美元用于落实该项法案。进入21世纪,布什总统公布了一个名为不让一个儿 童落后的教育规划蓝图,并由此推出了本届政府的教育新政策。不让一个儿童落后将 “消除差距,促进平等”列为重要的政策目标,要求各州、学区和学校必须负责确保包括处 境不利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达到较高的学术水准, 各州必须建立奖惩制度以使学区和学校对 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负责,那些减少了学生学业成绩差距及全面提高学生成绩的州将得到 “教育成就基金” 的奖励, 那些在提高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业成绩方面取得最大进步的成功学 校,将获得“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津贴计划的奖励。同时,对那些未能实现绩效日标的州和 学校将进行惩罚1。 (2)法国的义务教育特别扶持制度 (2)法国的义务教育特别扶持制度 法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之一。 在农村偏远地区和山区普遍开设单班小学 和在大中城市处境不利社区广泛建立优先教育区, 是法国的义务教育特别扶持制度中两个十 分重要而有效的措施。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郊区教育资源优化的探究 1 高如峰法国义务教育的特别扶持制度法国教育研究 1999 年第六期 2 高如峰法国义务教育的特别扶持制度法国教育研究 1999 年第六期 12 从上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 法国单班小学的普遍开设, 为义务教育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在 偏远地区和山区的普及, 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法国国民教育部统计, 1960年一1961 年全国公立单班小学占全国公立总数的25.6%1。 为了缩小不同社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 解决处境不利社区内学校教育质量与学业 失败问题。法国政府于1981年又制定了一项被称作“优先教育区”的政策。“优先教育区” 从1982年初建,1995年一1996年,全国本土共建有优先教育区558个,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 的郊区,几乎涵盖了法国境内所有处境不利的社区。政府对优先教育区在教学、师资等方面 给予特别支持。 主要措施有:减少优先教育区内每个教学班的学生人数;在优先教育区内鼓励 2岁儿童入幼儿学校;提高在优先教育区任教教师的工资待遇。同时,法国政府对处境不利 群体制定了一系列特别扶持的政策与措施。当前主要形式有:国家助学金制度;开学补贴制 度;上学交通补贴制度;教科书免费提供制度;午餐补贴制度等2。 (3) 日本的教育资源规范化政策 (3) 日本的教育资源规范化政策 日本重视政府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政府保证了充足的义务教育经费, 使各校教学 条件、教学设施都达到了规范化。在日本,只要是一所学校,无论这所学校规模大小,在校 学生人数多少,学校都必须具备办学的必备条件和设施,执行统一、规范的教学要求;教师 和校长由政府机构进行轮换调整, 保证了各校师资力量和管理水平的相对均衡。 日本的中小 学教师都由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并拥有教师资格。公立学校的教员属于地方公务员,一般3 至5年内, 各校间进行师资轮换调整。 日本的教育地方法规规定:一个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 工作不得超过5年。通过师资轮换调整,保证了各校间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相对均衡; 另外,日本重视校长的经历,一般到50岁左右,才有可能选任校长。校长任期2年,连任者, 需在校际之间轮换。 从校长到教员的轮换制, 既保证了各中小学教学管理与教学水平的均衡 性,又有利于各校办学经验的交流。 研究表明, 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受到了各国政府和社会各方的重 视和关注。同样,国内对于这个问题的关注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郊区教育资源优化的探究 13 二、教育资源的内涵及其属性 二、教育资源的内涵及其属性 (一)教育资源的内涵 (一)教育资源的内涵 教育资源是一个颇富争议的概念。教育资源是由教育和资源构成的合成词。因此,要理 解教育资源的概念,首先要明确资源的概念。 1、资源的概念 辞海中的“资”是指资财、供给、资助, “源”是从水流所出,引申为事物的来源, “资源”则指财富的来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资源”被解释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 料的天然来源”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考察, “资源”的最初涵义主要指向满足人们生存需要 的自然物质来源,如阳光、水、风力、矿产资源等。从资源的一般形态上,可分为可再生资 源(如阳光)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矿产) 。而随着人类谋生经验的积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资源的获取手段得到改进, 资源再生产能力形成和增强, 使可支配性资源的数量逐渐超出了 基本生存需要,导致了生存资源与剩余资源的分离。这种分离使资源的涵义超出了“生存” 的局限,进入了意义的丰富化和多样化过程。 世界图书词典中就囊括了更广泛的资源含 义,其中“来源”是指“事物所从来,或所从获得的地方” , “提供信息的人、书本、文件、 资料等。 ” “资源”则指“供满足需要的东西” , “储藏以备需要时提取” 。在中国资源科学 百科全书资源科学中,资源进一步被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类。自然资源是指人类 可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 社会资源指人类通过自身劳动,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 程中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资源的含义被拓展到了社会生活领域, “资源”一词也开始作为一 个专有名词被各个学科所关注。经济学中把资源主要看作“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 界中可被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一切物质” 。而社会学中对资源的定义则不尽相同。如吉登 斯将资源分成配置性资源 (指权力生成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资源, 包括自然环境与人工物质 产品, 来源于人对自然的支配) 和权威性资源 (主要指权力生成过程中所需要的非物质资源, 来源于驾驭任何活动的能力,即“capabilities of making things happen” ) 。有些人也将资源理 解为某种物质性的或非物质性的财产。 例如霍曼斯认为, 社会互动和社会行为基本上可以被 理解为物质性或非物质性财产的交换。 韦伯将社会互动相应的定义为 “交换伙伴之间的利益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郊区教育资源优化的探究 14 妥协,通过这种利益妥协,财产和机会被作为相互的报酬而给予” 。科尔曼则对资源作了更 宽泛的理解,资源被认为是那些能满足人们需要和利益的物品、非物品(例如信息)以及事 件(例如选举) 。 尽管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对资源的界定不同,但也存在一些基本共识:首先资源是相对 于主体而言的, 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 人是最现实的主体。 其次, 资源是对人类的有用物, 也就是说,在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有用物即资源,无用物即非资源。再次,多数资源都是 稀缺的,人类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有限的资源。 综合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资源内涵和外延的不断丰富和拓展,资源的解释结构 开始形成,人将意义赋予、象征解释引入了资源领域,其重要结果是资源的社会性涵义得以 发生并不断丰富。反过来,资源意义的丰富化又拓展了资源本身的范畴。财富、权力、地位、 身份甚至人的魅力、能力等个人特征也逐渐获得了资源意义,被纳入了资源范畴。由此,资 源分化为自然性资源、产品性资源和社会性资源,形成了自身的基本结构。资源结构化使得 自然性资源、产品性资源和社会性资源形成了不断转换和再生产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某种 资源形态和意义可以转换或再生产出其他的资源形态或意义。某些资源具有支配性的作用, 对这类资源的拥有具有“战略性”涵义(因为它可以转换或生产出对其他资源的拥有) ,因 而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对象。 2、教育资源的概念 对教育资源概念的理解也存在一个逐渐拓展和深化的过程。 教育资源一词最早产生于教 育经济学领域, 因此从它一产生就带有明显的经济学特征。 按照顾明远主编的 教育大辞典 的解释:教育资源亦称“教育经济条件” ,教育过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 财力资源,即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总和。人力资源包括教育者人力资源和受教 育者人力资源等。物力资源是指学校中的固定资产、材料和低值易耗物品等。财力资源是指 人力、物力的货币形式,包括人员消耗部分和公用消费部分。在我国的教育研究领域,对教 育资源的界定基本都是以此为基础的,如范国睿、范先佐、王善迈等把教育资源概括为人、 财、物三个方面。随着资源内涵的丰富化和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资源的概念也逐渐丰 富,如台湾学者胡梦鲸提出,所谓教育资源是指学生所能享受到之教育经费、活动空间、教 学设备、师资及其教学活动方案等资源而言。学者 ljones 认为教育资源指会以某种方式 影响学生学习的人、财、物、事投入的总和,包括教师、家长、管理人员、课本、文具、校 舍、教学时间、教育经费等,在一切教育资源中,教育经费可以看作是几乎所有其他资源必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郊区教育资源优化的探究 15 须依赖的基础性资源。李祖超认为: “教育资源是指社会经济资源中,输入教育过程的人力、 物力、财力、信息和时间资源的总称。 ”康宁则把教育资源的概念进一步拓展为人力资源、 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时空资源、制度资源等几个方面。 教育首先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对教育的研究也应该放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下进行, 因 此,本研究对“资源”赋予了比较宽泛的社会学意义。所谓的教育资源,指维持、组成、参 与并服务于教育系统的一切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时空资源、信息资 源、文化资源、权力资源、制度资源、政策资源、关系资源等,这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 资源系统。在教育资源系统中,人、财、物等物质性资源是最基础的教育资源,也是教育得 以运转的基础和前提。 时空资源是物质性资源的存在方式。 信息资源作为一种非物质性资源, 在教育资源系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信息化成为时代发展越来越凸 显的主题,特别是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资源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将部分地取代人、财、物 的功能,使优质资源共享成为可能。文化资源、权力资源、制度资源、政策资源、关系资源 等非物质社会性资源虽然不能作为独立的要素直接参与到教育过程中, 但这些资源在教育资 源系统中往往具有支配性地位,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支配着人、财、物等物质性资源的 获取,也可以转换成物质性资源,因此,这些教育资源有时甚至更为重要。非物质性资源分 配的不均衡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更隐蔽方式,也是教育发展失衡的深层根源。此外,课 程资源是近年来一个常见的概念,课程资源是指供给课程活动,满足课程需要的一切。它包 括构成课程目标、内容的来源和保障课程活动进行的设备和材料,即所谓“素材性课程资源 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因此,课程资源是集财、物、信息、文化等资源于一身的混合资源。 (二)教育资源的属性 (二)教育资源的属性 1、教育资源的一般属性 (1)稀缺性)稀缺性 同一般的社会资源一样,稀缺性是教育资源的一个最基本特征。 “稀缺并不意味着某些 东西的数量少或只有几件东西, 它应该包括另外一层意思, 最起码不能认为它表明的只是一 种吝啬或自然界的不慷慨。稀缺的意思是欲望及其可行性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相对于 人类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稀缺的。同样,教育资源的数量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也总是稀 缺的,无论哪一时代、哪一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教育资源数量的有限性与人们对教育需求 的无限性的矛盾,尤其是优质的教育资源,稀缺的表征更为明显。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有两层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郊区教育资源优化的探究 16 含义: 一是指作为资源的教育本身是稀缺的, 如学校数量的有限性难以满足人们上学接受教 育的需要,高等教育规模的有限性使许多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被挡在高等学校大门之外, 等等;二是指使教育得以进行的各种社会资源的稀缺,直接的表现是教育经费的短缺,以及 保证教育活动有效运作的制度安排的缺失。 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使得围绕获取教育资源特别是 优质的教育资源展开的竞争不可避免,各种矛盾和冲突也由此产生。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 配置和使用教育资源成了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也由此展开。 (2)流动性)流动性 资源的配置是在资源的流动过程中进行的。 一种资源由于它的稀缺性特征及用途的可选 择性特征,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它会流向各种可被选择的用途,并在各种用途上发挥着资源 的效率,实现资源的价值。因此,资源的流动性是促使各种要素不断得到重组、资源配置不 断得到优化、供求关系不断得到调整的重要因素。流动性也是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教 育资源的流动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教育资源在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流动; 二是教育资 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及其各子系统之间的流动(主要是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流动) ;三是教育 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流动。 (3)多用性)多用性 资源一般都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可满足多方面的需要, 往往不同的行业或部门对同一种 资源存在着共同的需求; 同一行业或同一部门的不同经济单位存在着对同一种资源的共同需 求。 由于资源存在多样性, 所以要求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多用性也是教育资源的一个特征。 人、财、物、信息等资源既可以投入教育领域,也可以投入其他经济社会领域,同样,教育 资源在教育部门内部也可以有不同的分配。 因此, 教育资源配置一方面应考虑使有限的资源 能满足不同教育部门(或不同教育阶段)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应考虑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 有效的利用。 (4)不均衡性)不均衡性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资源优势。教育资源的 分布也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 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在我国目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地区 不均衡、城乡不均衡、阶层不均衡。为了达到经济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必然要求教育资源 配置逐步实现均衡化。但不均衡是绝对的,是教育资源存在的一种常态,均衡则是相对的, 均衡和不均衡之间应保持适度的张力。 (5)潜在性)潜在性 由于人的认识能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局限, 使得资源呈现出潜在性特征。 这种潜在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郊区教育资源优化的探究 17 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有些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尚未被认识和发现; 二是已经发现的 资源的功能未被充分开发。资源的这种潜在性,要求人类不断地进行资源开发和利用。但值 得重视的是,资源同时也是有限的,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合理适度,否则,就会受到 自然的惩罚。教育资源同样具有这样的属性。 2、教育资源的特性 教育资源除了具有社会资源的一般属性外, 还具有一些自身的独特属性, 这也是教育资 源区别于其它社会资源的特征所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复杂性)复杂性 教育资源区别于其它社会资源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于它的复杂性。 教育资源的复杂性首先 表现在投入产出的复杂性上。 投入教育的资源既包括物质性的资源, 也包括非物质性的资源, 教育的“产出”既包括经济的产出,也包括精神的、文化的产出。正是这种复杂性,使得教 育投入与产出难以有严格的标准, 同时要求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时要有长远规划的思想, 综合 考虑教育资源投入的效率与公平。 教育资源的复杂性还表现在教育资源配置影响因素的复杂 性上。教育资源配置既受教育自身规律的制约,又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 约。而一般的物质生产领域,生产正常运转所需的人、财、物等资源的数量、规格往往是非 常明确的,这些资源投入到生产过程后,产出的也是有一定规格的产品或服务(很多产品有 严格的质量认证标准,如 iso9000 认证体系) 。物质生产领域主要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其资源配置主要受价值规律制约。 教育资源的配置则没有这么简单明了。 (2)外部性)外部性 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教育的社会效益是大家都公认的。公益性、外部性是教育资源的 一个基本特征。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所谓“外部性”也称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主要 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有关各方以价格为基础的 交换中发生的,因此其影响是外在的;如果给旁观者带来的是福利增加(收益) ,则可称之 为“正外部性” ;反之,如果给旁观者带来的是福利损失(成本) ,可称之为“负外部性” 。 很明显, 教育是一种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的产品, 投入到教育中的资源带来的学生素质的提 高,不仅会使个人受益,而且会使社会和国家受益,不仅会使当地受益,而且也会使其它地 区受益。在义务教育阶段,这种外部性表现得尤为明显。也正是因为教育资源的这种外部性 特征,使“搭便车”现象得以产生,教育投资收益错位也随即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 投资者(地方和个人)的投资热情。因此,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纷纷把教育(尤其是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郊区教育资源优化的探究 18 义务教育)列入国家重点福利项目,保证优先实施。 (3)投入回报的迟效性和长效性)投入回报的迟效性和长效性 常言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是潜在的、间接的生产力,其成果一般要通过受 教育者的实际生产活动才能转化为直接的、物化的生产力。因此,教育投入成效不能立竿见 影,需要经过较长的人才培养周期,才能收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义务教育在教育体系中 处于基础位置, 其投资效益的取得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正是由于教育资源投入回 报的这种间接性和迟效性特征, 才使得人们对教育投入问题往往重视不够, 导致教育投入不 足。同时,教育资源投入还具有长效性的特征。教育是对人的身心素质的培养,受教育会使 人终身受益,教育对人的影响是长期的。因此,教育投入要具有超前性、先行性。而一般的 物质生产领域,资源投入回报的周期则相对较短,见效较快。 (4)基础性和主导性)基础性和主导性 现代社会学理论研究表明,经济资源、权力资源(或称之为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 有量决定了人们的综合性的社会经济地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文化资源的占有对人们社 会经济地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逐渐成为一种必要的准入性资源。 而文化资源常常通过教育 资源表现出来,因此,教育资源的地位性特征也日益明显。教育资源在整个资源系统中不仅 直接具有支配性的地位, 而且还很容易转换成其它经济社会资源, 从而间接地调控着人们的 社会经济地位。 也正是由于教育的这种基础性和主导性地位, 才使得人们对教育资源的争夺 日益激烈。对一国家而言,教育资源(或文化资源、知识资源)对其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也 具有重要影响,这也正是各国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的一个重要缘由。 现代社会中, 教育本身作为一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 正逐渐上升为各种资源分配 中的主导和具有一般等价物的属性并在交换其他资源时得到成倍的增值。 “教育通过增进人 们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深化我们对自身与世界的了解;通过人们的经验,丰富他们的内 心,并且优化他们作为消费者、生产者和公民所作出的各种选择。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生产 力,从而使人们更好地实现其自身及其家庭的各种欲望,并且增强其提高生活质量的可能; 教育还可以增强人们的信心和革新创造能力,从而增强取得个人和社会成就的机会。 ”教育 作为一个资源消耗过程和个人自我力量增强的过程, 它本身既是一种资源, 同时也是分配资 源的机制,具有“财富”的物质性与地位性的双重特性,同时也具有资源和资源转换能力的 双重特性, 这两种双重特性强化了群体与个人对教育利益的重视和关注, 也因此引发了不同 群体和个人对教育资源获取的争夺, 教育场域的资源竞争愈演愈烈, 如何合理的配置教育资 源也成为世界各国努力探寻的目标。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城市郊区教育资源优化的探究 19 三、教育资源配置与配置方式 三、教育资源配置与配置方式 (一)教育资源配置的概念与关涉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资源配置的概念与关涉的主要问题 1、教育资源配置的概念 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各种教育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时空、信息、文化、权力、 制度、政策、关系等等,在各种不同的使用方向之间的分配。这首先涉及到社会总资源对教 育系统的配给,然后是这些配给在各级教育之间的分配。资源一般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教 育系统的利益主体主要有政府、学校、企业、家庭、个人等。相对于这些利益主体而言,教 育资源配置主要是一组与教育资源分享有关的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的规则, 集中表现为对权 力的分配和使用,即人、财、物和事权的配置。因为资源总是稀缺的,如何使有限的教育资 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便成了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2、教育资源配置关涉的主要问题 教育资源配置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从有限的社会总资源中取得一定数量的教育资源, 以及以怎样的方式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或在不同子系统之间进行分配。 具体而言, 教 育资源配置主要关涉如下一些问题: 谁配置教育资源即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 也可以说是拥有教育资源配置权的集团或 个人,包括国家、企业、个人等。为了获取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同主体之间不断进行 利益博弈。教育资源配置格局的形成就是这些利益集团之间博弈的结果。 教育资源配置给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广西体育运动学校公开招聘编外聘用人员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2025年威海乳山市卫生健康局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4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工业和化局编制外人员招聘1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年中国混凝土配重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评估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中国回收金属制珠宝服务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评估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中国环丙基甲醇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评估前景预测报告
- 2025河南郑州一建集团校园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春季江苏省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公开招聘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绍兴市越城区孙端街道中心小学招聘校医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5贵州黔晨综合发展有限公司招聘观光车驾驶员及高压电工人员1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6年中考历史复习:非选择题 答题技巧
- 茅台镇酱酒文化课件
- 物业公司百家宴策划方案
- 药物分析 课件 唐倩 第1-7章 绪论、药物的性状检查与鉴别实验 -芳胺类及芳烃胺类药物的分析
- 《人为因素与航空法规》课件(共九章)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钢厂设备安全培训课件
-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护理讲课件
- 微信工作群规定管理制度
- 甲亢疾病案例分享会
- 2025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通关题库(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