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绍兴市人才资源开发策略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绍兴市 人才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摘 要 人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某方面的专业知识, 在工作实践中有较强的工作能 力和创造能力,对社会能做出较大贡献的人的总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经济增长和 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能否拥有和保持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事关一个 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兴衰成败。当前,绍兴市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和挑战,而 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直接依赖于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通过对绍兴产业结 构调整状况和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分析与思考,加快人才资源开发步伐,为绍兴产业 结构调整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文首先介绍了人才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等基本概念,阐述了人才资源开发 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城市发展战略与人才资源开发的匹配理论,产业 竞争优势构成体系的钻石理论与人才资源开发的关系,以及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接着对绍兴市产业发展和人才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 从近年来绍兴市产出结构和 就业结构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 第二产业依然是绍兴市人才资源集聚的主要领域和人 才资源开发的重点部门; 从总体来看, 绍兴市的人才资源总量偏低, 且创新能力较差; 虽然近年来绍兴市在人才资源开发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 但还存在人才资源开发投资 较少、人才培养能力薄弱、人才吸附能力不足、人才战略思路不够清晰等问题。 论文还分析了影响绍兴市人才资源开发的相关因素,从企业人才需求、人才紧缺 度、人才资源开发的产业基础、区位影响等方面,综合分析了绍兴市人才资源开发所 面临的形势。 最后,提出了绍兴市人才资源开发的对策。绍兴市人才资源开发的总体思路是: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诱引战略和投资战略相结合,对需要加速发展的最重要 领域或产业人才采取诱引战略,用有限的资金吸引最需要的人才;同时加大全社会的 人才资源投资, 全面提升绍兴市人才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具体来说, 可采取三条途径: 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实现人才资源可持续开发;二是加强人才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人 才资源质量;三是积极探索人才引进新思路,系统构筑人才新高地。 关键词:人才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绍兴 the research of strategy about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based on adjustment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shaoxing abstract human resource refer to the people who are professional in certain area, has great capabilities of work and creative in practice and make a large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ety in a country or an area.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human resource are the key factor in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hether you keep a group of talents will determine the success of a country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nowdays,shaoxing come to face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rom the adjustment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upgrade and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depend on the exploi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 so its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adjust the statu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 analyze and conside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 expedite the step of human resource exploitation.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ion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the adjustment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first, expound the significance of human resource exploitation to the adjustment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it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matching with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ship of advantages in industrial competition and human resource exploitation,and it gives a introduction of the situation about the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then it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human resource of shaoxing.analyzing the changes in output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we got a conclusion: second industry is still the main area of gathering human resource and the main department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with the analysis of human resource, we find out that the main problem of shaoxings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s the lowness of quantity and the weakness of creative capability. although it has got a great achievement in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shaoxing,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public expenditure in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being weak in culturing human resource, falling short of attracting human resource, being blind in human resource strategy. thirdly it analyzes some elments what effect the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shaoxing, including the need of corporate human resource, the lack of human resource, the industrial basement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so on. it analyzes the conditions and advantages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of shaoxing completely. it analyzes comprehensively the situation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facing in shaoxing. finally, it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of shaoxing. the general idea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of shaoxing is using the strategy of tempting and investing to attract more talents into the most important area or industry of expediting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we should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of human resource in the whole society and upgrade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human resource of shaoxing. generally speaking, we can manage to it in three ways. first,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of education, actualiz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eco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ng human resource capability, upgrade the quality of human resource. third, search after a new way to fetch in talents, setting up the land of talent. keywords: human resource sevelopment, adjustment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shaoxing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 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 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姚 锐 日期: 2007 年 6 月 3 日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姚 锐 指导教师签名:郭俊华 日期:2007 年 6 月 3 日 日期:2007 年 6 月 3 日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绍兴市人才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我国加入 wto 后,区域经济的国际 化、市场化特征更为明显。长三角经济圈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干地带之一,经济一 体化趋势不断增强。在此背景下,如何根据经济发展变化的态势和趋势,从提高区域 综合竞争力的角度出发,来探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带来的人才资源开发问题,是新 时期条件下实现绍兴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人才资源开发的相关概念 (一)人才的概念 现代社会的人才概念,不仅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观点,而且即使是在同 一国家、同一地区也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精确的人才定义,不同部门、阶层,甚至不 同个人对人才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教育部门或教育学一般认为,经过中专或中专以上学校培养,在德、智、体等方 面达到相应的素质要求,能够初步适应某项专门工作需要的人,即可称之为人才。这 种人才概念以“毕业”为边界条件,文凭和学历成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人事部门是我国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综合行政管理部门, 为便于人才的统计分 析和分类管理,长期以来把人才界定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的人” 。近年来,随着人才开发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又把社会上凡是具有一技之长 或懂经营、善管理的人纳入了人才范畴。 王通讯认为,人才是创造性、进步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是对社会作出较大贡献的 人 1。 罗洪铁认为,人才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内在素质,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不断 1 王通讯人才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0.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绍兴市人才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2 地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对社会进步和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人 1。 2003 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对新时期人才的定义重新进行了阐述,认为人才“一 是有知识能力,二是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三是在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 设中做出贡献的人。 ”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人才是指人类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和品德,能进 行创造性劳动,并取得较好成绩,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人。 (二)人才资源的概念 首先提出“人才资源”概念的是邓小平同志,他在 1983 年 5 月,在全国教育工 作会议上讲话时,他第一次使用了“人才资源”这个词汇。在领导中国进行改革开放 的二十几年里,他以政治家特有的眼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组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论述,形成了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 2001 年 3 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一次把“开发人才资源”作为国家战略写进 “十五”计划纲要 。同年 8 月,江泽民同志在北戴河与部分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 家座谈时第一次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论断。 人才资源是与自然资源相对应的社会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 “人才” 与 “资 源”两个概念的有机组合。其中,人才是指社会生产中综合素质和文化层次较高的那 部分劳动者,他们具有最伟大的创造力。资源则是指物资和财产的来源,是能给人们 带来新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客观存在物。把人才的知识、智慧、才能和创造力作为一 种能给人们带来新的使用价值的创造物,人才也就成为了一种有别于自然资源的资 源,即人才资源。 因此,人才资源就是存在于人才本身,能够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可供开发利用 的人才体和知识技能的总和。 (三)人才资源与人口资源、人力资源的关系 人口资源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所有人口的总称,即全部的自然人。任何一个国家 和地区,都存在一定数量的人口,人口规模的大小决定着人口资源的多少。 人力资源是指投入和将要投入社会财富创造过程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 1 罗洪铁再论人才定义的实质问题j中国人才,2002, (3) :24.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绍兴市人才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3 1。即适龄劳动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资源,和行将进入适龄劳动人口的那一部 分非劳动人口,如在学在培的非劳动人口。 结合前面所述的人才资源的概念,可以看出,人口资源、人力资源、人才资源三 者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口资源是人力资源的自然基础,它决定着一个国家 和地区人力资源的多少。人力资源是人口资源中具有劳动能力的那部分资源,能够创 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中层次较高的那部分,是人力资源 中起决定作用的力量和核心(如图 1-1) 。 图 1-1 人口资源、人力资源、人才资源三者关系示意图 (四)人才资源开发 人才资源开发,就是按照一定的计划和目标,对人才资源进行有效发掘、培养、 引进、配置和利用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人才资源开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人才 资源量的开发,也就是根据人才资源和物质资源的自然配置及其规律性变化,通过政 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在宏观上把握人才资源的预测与规划、 培养与使用、 配置与管理, 使人才资源的数量、规模与物质资源的需求量保持最佳比例的配置和有机结合,确保 人才资源和物质资源都能够发挥最佳效益。二是对人才资源质的开发。从微观的角度 看,它又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提高人的内在素质,另一方面是激发人的外在活力。 提高人的内在素质,就是以在校教育、在岗培训等现代化的科学方法,来提高人才的 思想品质、知识水平、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水准,最终达到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增强人才资源竞争优势的目的;激发人的外在活力,就是以竞争激励和薪金奖励等精 神鼓励一或物质奖励的方法,来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人才为建设现代化 1 滕玉成,俞宪忠公共部门人才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 人口 资源 人力 资源 人才资源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绍兴市人才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4 强国而奋斗的热情。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概念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加入“wto”后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都是以人才资源 的开发为前提条件的。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对经济结构的演变、产业结构的 调整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一)产业结构的概念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核心与基础。 它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基本 态势以及经济增长的基本途径。产业结构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产业构成,产业间 的技术经济联系,及其发生作用的方式和途径,最直观的外在表现为产业间量的比例 关系。 产业间的这种联系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察:一是从“内在作用”的角度动态地揭 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及其作用方式演化的规律,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民经济各 产业部门中主导或支柱部门的替代演进规律,及其结构效益;二是从“量及比例关系” 的角度静态的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技术经济数量的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 “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通过揭示产业关联的效应来研究产业结构的效益。产业结 构在实质上反映产业间生产、交换、消费等方面的相互联系,这里既包括产品在产业 间的互换方式和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流动方式,也包括技术进步的方向、效果在产业 间的传递方式。在量上反映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往往表现为各产业产值在 gnp 中所占 比重的大小。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相互协调的角度看,产业结构其实是资源转换器,即 通过产业间的有效运转,把社会各种资源的总和不断转化为各种产品和劳务,以满足 社会总需求。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概念 产业结构调整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 的需求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性要求是建立高效率、有优势的主导产业发展的 一种产业结构协调关系,或者说,调整的产业结构就是以高效率的、有优势的主导产 业为核心构筑起的各产业相互协调的产业体系,形成“优势互补,专业化分工协作” 的产业发展格局。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是指产业结构水平的绝对高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绍兴市人才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5 低,而是在国民经济效益最优的目标下,根据本国(本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 经济发展阶段、科学技术水平、人口规模等特点,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分析和调整,使 之达到与上述条件相适应的各产业协调发展的状态。 具体到区域而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是指从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入手, 以一定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通过一系列深入细致的定性、定量研究,得出区域 产业结构调整的模型和方案。在此基础上,制订和实施相应的产业政策,来调整调整 区域产业内、产业间比例关系和关联方式,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各种资源 的最佳配置,最终取得最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根据区位产业结构与区位效益的对称性原理, 即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有什么样 的区位比较效益。实现区位产业结构的调整,其首要前提是不断提高区位比较效益和 不断改变区位比较优势。因此,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的研究必须结合区位资源禀赋的 比较优势和提高区位比较效益来进行。 第二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从表面上看是 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的竞争, 但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特别是人才资源的竞争。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正从以物力资源开发为中心转向以人才资源开发为中心。 合理开发 人才资源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面临世界 经济发展的这一严峻挑战,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的发展中国家, 为了振兴民族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必须重视人才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以使我 国由人力资源丰富的大国,逐步变成具有人才资源优势的强国。这就要求不断提高劳 动者的素质,扩大人才资源存量,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又反映人才资源开发的发达程度。发达国家 的信息服务业占其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产 业仍占主要部分,第三产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仍居次要的甚至无足轻重的地位,这种 差别固然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悬殊的结果,同时也与人才资源开发的发达程度分不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绍兴市人才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6 开。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素质的人才资源的缺乏,第三产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就 不可能有大规模的发展。 绍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西接杭州,东临宁波,北濒杭州湾, 下辖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和越城区,面积 8256 平方公里,人 口 435 万。 “十五”期间, 绍兴市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gdp 年均增速呈逐年加快趋势。 到 2005 年,绍兴市 gdp 达 1440.48 亿元,人均 gdp 为 3.31 万元,均居浙江省第 4 位。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列全国的 41 位、浙江省第 3 位。2005 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达到 17516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7704 元。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居全国第 18 位,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居全省第 2 位,被誉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最 佳中国魅力城市”。 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将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 高效益和降低消耗”。“十五”期间,绍兴市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 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结构 过于单一,偏重传统轻纺产业,整体产业层次不高;二是农业产业化尚处初步阶段, 农业综合效益和综合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缓,第三产业比 重相对偏低;四是企业规模相对偏小,行业龙头带动作用不强;五是主导产品档次不 高,缺乏有科技支撑的核心技术。绍兴既要按照中央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又要应对长三角区域其他城市的竞争, 通过走可持续集约发展之路而提升城市长期的 竞争能力, 因此, 加快人才资源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6) 2分析,绍兴人才本体竞争力排名 39 位。存在的劣势是人才知识水平较低,科技创 新人才比例与综合就业机会增长有趋缓的迹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绍兴的人才资源 开发问题,既有针对性,又有必要性。 第三节 人才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城市发展战略与人才资源开发的匹配理论 1 根据绍兴市政府门户网站 “走进绍兴”栏目内容整理eb/ol. 2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no.4m北京:社会文献科学出版社,2006.580.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绍兴市人才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7 城市的人才资源开发是城市政府为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 根据城市 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 充分进行区域经济技术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而制定的城市人才资 源开发与管理的纲领性长远规划。一般而言,城市人才资源开发必须支持城市发展战 略目标的实现。为此,一个城市的人才资源开发应与该城市的经济发展尤其是产业结 构调整相匹配,才能不断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城市人才资源开发按其作用方式有三种类型: 诱引战略。 一个城市的政府为了短期或长期集聚大量的某行业或某专业人才资源 而通过各种优厚人才政策去吸引和培养所需的人才即为诱引战略的实施。 政府常用的 优厚政策包括提供创业支持、住房补助、特殊津贴、奖学金、家属及子女共享福利等 等。由于此战略的经济成本较高,故通常仅在短期内运用于对城市区域内极度缺乏或 对该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人才对象之上。 投资战略。 此战略以人才资本的理论为基础, 将人才资源投资视为人才资本投资, 注重对现有城市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培训, 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从其它地区吸引部分优秀 人才资源为己所用。此外,投资战略还特别注重教育投入,将教育作为一种长期的投 资,并将教育置于战略发展的高度来认识。 平衡控制战略。这种战略旨在谋求城市人才资源的相对稳定与平衡,既不大规模 地引入外地的人才资源,也尽力不使本地的人才大量外流。平衡控制战略注重城市的 人才素质的持续提高和结构平衡, 主要通过发展职业培训和人才交流市场来平衡本地 人才资源的供求关系。 任何一个城市,其人才资源战略只有真正围绕该城市的总体发展目标,且充分体 现城市的竞争优势并切实符合市场经济的总体要求,才能有助于储备、吸引、开发、 集聚更多本市发展所需的各类高素质人才, 城市经济持续稳步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得 以保证。 二、产业竞争优势构成体系的钻石理论与人才资源开发 钻石理论是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关于产业竞争优势构成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绍兴市人才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8 体系的著名理论。 1波特认为: 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 实际上是国家的产业竞争优势; 而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 等四大关键要素和机会、政府两大影响因素,一起构成了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 在一个地区或城市系统中, 钻石体系的各要素同样存在并发挥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作 用,因此,钻石理论不仅适用于整个国家的产业发展,同样适用于地区或城市的产业 发展,钻石体系各要素对一个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有重要影响。 人才资源开发与构成钻石体系的各关键要素和影响因素都有密切关系。其中,最 重要的是人才资源开发与生产要素的关系。钻石理论认为:企业只有借助高级生产要 素,才能以独树一帜的产品或独特的生产技术等获得高层次竞争优势。而人才资源是 高级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人才资源开发对构成钻石体系的其他要素也有重 要影响作用,如:一个地区或城市人才资源的开发是产业发展和产业竞争优势升级的 动力;与一个地区或城市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竞争优势的升级关系甚密;人才资源开发 也会带来本地竞争水平的不断升级, 对企业乃至产业发展推动作用巨大; 等等。 总之, 按照钻石理论,人才资源开发不仅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要素支持,而且对促进产业升级 具有引领作用。 将钻石理论中的经典思想, 对照城市战略与人才资源战略匹配理论所提出的城市 人才资源战略,可以认为,尽管诱引战略在短期内对集聚紧缺人才有重要意义,但投 资战略,由于有可能建设起人才资源的创造和发展机制,对一个地区或城市,尤其是 人才吸附能力和集聚能力尚不突出的地区或城市的发展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因此,重视人才引进和人才资源开发的机制建设,一定会极大地完善地区或城市的钻 石体系,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对地区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无可估量的效应。 第四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概况 西方国家普遍重视人才智力的开发使用工作,很早就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 1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7.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绍兴市人才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9 管理”的思想,并在如何提高人的素质,激发人才潜能,发挥人的作用等方面形成了 一整套较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和管理方法。不过,西方国家研究和关注的重点不只是我 们所指的人才或人才资源,而是包括着普通劳动者的人力资源。在对待“人才” 、 “人 才资源”和“人力” 、 “人力资源”四个概念的问题上,我国和西方国家有着明显的区 别。在我国,人才、人才资源和人力、人力资源是紧密联系而又有本质区别的概念, 在实际工作中更重视人才培养,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西方国家普遍使用的 是人力资源的概念,很少提到或者说基本上不存在人才资源这一概念,在实际工作中 注重的是包含人才资源在内的整个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 西方国家普通使用的是“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这样的概念,没有“人才资源” 的概念。 近年来,人力资源理论提出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问题。2001 年年亚太经合组织 专门召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从国家高度共同研究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把 人力资源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大大推进一步。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人 力资本投资 (1960 年)提出:在国民经济中,人力资源收益的份额正在迅速超过自 然资源和资本资源。由此,获得 197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加里.贝克尔提出了“人力 资源的微观经济分析理论” ,爱德华.丹尼森则从经济统计分析的角度,提出了“人力 资源的经济统计分析” 。 二、国内研究概况 在领导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以政治家特有的眼光,提出了一系列 改革组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论述, 形成了邓小平人才资源思想。 邓小平人才资源思想是我国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的 核心和精髓,是迄今为止关于人才问题最为全面、最为深刻、最为科学的论述,是新 时期我国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指南。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 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人才理论。1996 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科协 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时说:“在社会的各种资源中,人才资源是最宝贵最重要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绍兴市人才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10 的资源。 ” 1 国内专家学者主要有以下研究:陈登才,梁春鸿等在人才战略:强国富民兴党 的重要战略一书中全面论述人才战略思想的与时俱进,执政党领导人才的地位和作 用,完善和创新人才战略的科学机制。胡伟教授提出了加入 wto 后我国人力资源面临 的挑战和对策;赵建平根据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这一新命题,提出了人才资源共享的观 点;胡近教授对国际化大都市人力资源开发进行了比较研究;韩全廷对上海区域人力 资源开发进行了分析;周平分析了人力资源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之间的相互关系; 娄洁华、祝杰等人则把人力资源看作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和源泉;魏澄荣、阮晓莺等 人则探讨了人才资源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作用,丁晓君则从我国人力资源现状出 发, 提出了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力资源整合, 实现人力资源与产业协调发展的观点; 龚胤晖提出了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的具体途径;周丽、陈建 波从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角度,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李涛、宋兴光 的区域人才需求预测方法研究,则为本文中的人才需要预测提供了参考方法。赵建平 提出了人才资源共享的命题,则为解决人才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观点。 1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77.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绍兴市人才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11 第二章 绍兴市产业结构与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 第一节 绍兴市产业结构的现状 考察产业结构有两个基本的维度,一是以总产值或增加值表示的产业的产出结 构;二是产业的就业结构。根据浙江省统计年鉴的数据和绍兴市统计局提供的资料, 笔者从以增加值表示的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方面对绍兴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现 状做一综合分析。 一 、绍兴市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 (一)三次产业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 绍兴市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历年情况的统计数据显示(见表 21) ,自 1996 年 以来,产出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逐年降低且降幅明显;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在 59 左右;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但 2001 年以来稳定在 33左右。就业结构的变化 与产出结构的变化基本保持同步。值得注意的是,1996 年以来,尽管第二产业在产 出比重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就业比重逐渐上升,但是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的百分比 远远低于第一产业产出比重下降的百分比, 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幅度则大大低 于产出比重的上升幅度。 12005 年全国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 12.4%、47.3%、 40.3% 2,从表 2-1 来看,绍兴市第二产业产出比重与就业比重的比率较高,第三产 业产出比重与就业比重的比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一数据不仅显示绍兴市第三产业 劳动力的经济贡献率较低,而且说明,在绍兴的产结构调整中,第三产业的产出和就 业还大有潜力可挖。 1绍兴市统计局绍兴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37-67. 2 国家统计局2005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绍兴市人才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12 表 21 绍兴市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 (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的变化 从绍兴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的历年情况看(见表 2 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增加值比重不断上升,从 2001 年的 57.6%上升到 2005 年的 74.4%, 上升了 16.8 个百分点; 同期,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也稳步上升, 从 45.9%升至 62.7%,上升了 16.8 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说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吸 纳人才资源中的作用已超过规模以下工业企业。 表 22 绍兴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出比重和就业比重的变化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 增加值 比重 就业 比重 增加值 比重 就业 比重 增加值 比重 就业 比重 增加值 比重 就业 比重 增加值 比重 就业 比重 规模以上 工业企业 57.6% 45.9% 61.8% 45.4%66.8%50.3%71.1%58.4% 74.4% 62.7% 规模以下 工业企业 42.4% 54.1% 38.2% 54.6%33.2%49.7%28.9%41.6% 25.6% 37.3%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各行业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总体比较稳定(见表 2 3) 。其中,纺织业所占比重最大,2001 年以来均在 26%以上;其次为建筑业和机械 及设备制造业, 各约占 16%左右; 电子及通讯设备业所占比重最小, 仅为 1.11.2%。 但是,就业结构在 2003 年与 2004 年之间却有很大差异:纺织行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 由 7.3%猛升至 27%以上,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从不到 1%增 加至 7.6%;然而这一年内,上述两个行业就业人数的大量增加却没有使行业的产值 有所提高,反而有小幅的下降。这种变化如果不是因统计口径变化所致,则说明该此 期间,绍兴市纺织业和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劳动生产力的边际产出均为负值。 1996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 增加值 比重 就业 比重 增加值 比重 就业 比重 增加值 比重 就业 比重 增加值 比重 就业 比重 增加值 比重 就业 比重 增加值 比重 就业 比重 第一产业 12.9% 36.5% 9.8% 30.3%8.6% 28.7%7.6% 28.2%6.9% 26.4% 6.6% 22.7% 第二产业 59.6% 40.0% 58.1% 46.4%58.1% 47.6%59.2% 48.0%59.7% 49.1% 61.0% 51.8% 第三产业 27.5% 22.6% 32.1% 23.3%33.3% 23.7%33.2% 23.8%33.4% 24.5% 32.4% 25.5%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绍兴市人才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13 表 23 绍兴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 增加值 比重 就业 比重 增加值 比重 就业 比重 增加值 比重 就业 比重 增加值 比重 就业 比重 纺织业 26.9% 7.2% 28.0% 7.3% 26.5% 27.0% 29.7% 28.0%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 品制造业 5.9% 1.1% 5.2% 1.0% 4.8% 7.6% 4.9% 8.1% 化学纤维制造业 3.6% 0.3% 3.8% 0.4% 4.5% 1.6% 3.1% 1.5% 机械及设备制造业 15.6% 10.3% 15.3% 10.9% 15.7% 11.9% 16.9% 12.7% 化学原料及制品业 4.8% 2.0% 5.2% 2.3% 4.5% 2.3% 4.5% 2.3% 金属冶炼及加工业 2.9% 1.4% 2.6% 1.5% 3.5% 1.5% 4.4% 1.6% 医药制造业 2.3% 1.1% 2.2% 1.1% 2.4% 1.4% 2.4% 1.5% 电子及通讯设备业 1.2% 1.2% 1.2% 1.1% 1.2% 1.4% 1.1% 1.3% 食品饮料加工业 2.4% 1.8% 2.2% 1.6% 1.9% 1.5% 1.7% 1.4% 建筑业 16.8% 38.6% 16.4% 36.3% 16.0% 33.3% 15.2% 31.1% 其他 17.6% 35.0% 17.8% 36.4% 19.0% 10.4% 16.2% 10.6% (三)第三产业内部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 表 24 反映的是绍兴市第三产业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情况。表中数据显 示,以增加值反映的产出结构中,传统服务业的比重相对稳定,现代服务业的份额变 化不大。传统服务业中的批零贸易在增加值中的比重自 1996 年来虽有所下降,但仍 占第三产业的 30%左右。 房地产比重较小, 约占第三产业的 5%-8%; 金融业比重自 2003 年以来则一直保持在 12%左右。 从就业结构看,以批零贸易、餐饮业为主的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一直较大,金 融业与房地产业占很少比重,其中金融业就业人数在第三产业中只占 3%左右,房地 产就业人数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不到 0.5%。很显然,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 贡献率虽大,但尚未成为绍兴市吸引和集聚人才资源的主要领域。 表 24 绍兴市第三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情况 1996 年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 增加值 比重 就业 比重 增加值 比重 就业 比重 增加值 比重 就业 比重 增加值 比重 就业 比重 增加值 比重 就业 比重 批零贸易 37.6% 57.8% 34.5% 55.4%32.5%57.3%30.9%47.0% 29.7% 46.1% 金融业 19.0% 1.8% 10.5% 3.0% 11.2%2.9% 12.6%3.0% 12.7% 2.8% 房地产 5.6% 0.3% 6.8% 0.3% 6.8% 0.4% 6.6% 0.4% 7.5% 0.5% 其他 37.8% 40.0% 48.2% 41.2%49.5%39.4%49.8%49.7% 50.1% 50.6%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绍兴市人才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14 二、绍兴市产业结构横向比较 为了更为准确地对绍兴市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客观评价,笔者从两个视角对绍兴 市产业结构现状进行横向比较。一是选择了 8 个周边城市,就其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 与绍兴市进行横向比较,这些城市包括: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台州、嘉兴、金华以 及江苏省的无锡、苏州和常州;二是将绍兴市的产业结构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和地 区进行横向比较。 将绍兴市的三次产业结构进行横向的国际比较(见表 25) , 1可以看到,2004 年绍兴市人均 gni 3500 美元左右,与全国平均乃至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相比,第一 产业比重已明显低于相同发展水平国家的平均比重, 但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大大低于相 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 2-5 2004 年发展水平相当国家三次产业结构比较 三次产业比重(%) 国家或地区 人均 gni(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巴西 $3090 5.2 17.2 7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公务员重庆面试题及答案
- 个性化定制型个人门面租赁合同
- 全球科研资源整合模式-洞察及研究
- 护士面试题目及答案专业
- 专业写作面试题及答案
- 科协年度工作总结报告
- 2025至2030推土机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区域市场与投资报告
- 偏头痛的护理查房
- 2025年智能可穿戴设备跌倒检测技术在老年人生活照料中的技术创新
- 离婚子女房产权益保护与监护抚养责任合同
- DBJ04-T 344-2025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
- 职工养老保险政策讲解
- 肯德基产品讲解
- 国有企业财会监督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与机制创新
- 反邪教宣传教学课件
- 邢台市投资项目管理办法
- 第一章 有理数 单元测试(含解析)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
- 银行审计分局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业务数据提取管理制度
- 材料进场监理管理制度
- 2025AI时代健康睡眠白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