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核心城市对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核心城市对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研究 核心城市对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研究 摘 要 摘 要 在改革开放的 20 多年来,长三角以惊人的速度走在发展的前端,而位于环渤海经济 带核心层的京津冀地区却被远远落在了后面。长三角因为有了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浦东 的开发开放成为 20 世纪 90 年代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而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发展并 没有因为紧邻首都而得到更快的发展,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并没有起到核心城市的带动 作用。因此,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研究视角集中在了核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作用上。运用增长极理论和系统 理论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从政府合作政策、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和外商投资四个 方面阐述增长极对区域经济系统的影响。在阐述上海与长三角区域经济以上四个方面的发 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上海对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提出了上海从四个方面对长 三角区域经济的影响模式。然后,从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外商投资和政府合作四个方面 对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北京和天津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 不足,并针对这四个方面的不足,借鉴上海带动长三角发展的经验,根据京津冀区域的特 点,提出京津带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 关键词:关键词:核心城市,区域经济一体化,长三角区域,京津冀区域 核心城市对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研究 ii impacts of core city i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bstract during the last 20years of innovation in china, economy of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was front of chinese economy with astonishing development. however, jing-jin-ji region is missing compared with yangtze river delta. because of the economic center position of shanghai,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becomes the leader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however, the economy of jing-jin-ji region didnt get the faster development due to close to the capital of china, two core cities didnt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jing-jin-ji region. so, many specialists and professors pay attention to these problems. this thesis is concentrate on the impacts of core city for regional economy. 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on the basis of growth pole theory and system theory, and expounds the impacts of growth pole on regional economy from government cooperate,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dustry structure and outside investment. 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impacts of shanghai on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on the basis of upwards four aspects , and set up influencing mode from four aspects. then, this thesis analyses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jing-jin-ji region from four aspects, and indicates beijing and tianjin dont work out to jing-jin-ji region, and give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 core city,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jing-jin-ji region 原仓i j 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 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 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它个人 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套蛹桶同期:2 舶7 三 关于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 li _ , l k 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 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 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 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 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 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 名: 吞嘏蛹同期:2 内夕1z 同期:2 彬7 ,2 c芝 毛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 1 章 绪论 第 1 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回顾 20 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蓦然发现在“长三角”向着现代化迈进的同时,位于环渤海经济带 核心层的京津冀地区却在不知不觉中落伍了。 长江三角洲依靠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 浦东的开发开放和 民营经济的发展成为 20 世纪 90 年代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而京津冀地区拥有优越的城市发展平 台,无与伦比的政策、资源、人才、技术优势,但其经济发展已经滞后于 “长三角” 。2005 年,北京、 天津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 45444 元和 35783 元, 远低于上海的 51474 元; 河北省的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为 14782 元,远低于江苏、浙江的 24560 元和 27703 元。同期,上海市外贸进出口商品总额(按经 营单位所在地分)达到 1863.4 亿元,分别是北京、天津的 1.5 倍和 3.5 倍 1。作为中国三大经济增长 区域之一, 京津冀区域的发展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中占有着重要地位。 但目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 程相对缓慢,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来看,仍然明显落后于长三角区域,在市场化程度、国际化程度等方 面尤其存在较大差距。但是,在 20 多年的改革开放期间,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并不缺乏关注, 也不缺乏规划。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仍处于自然发展阶段,区域内部的行政区 经济分散化大于一体化,分割强于依存,排斥多于合作,城市群体之间形成的一些不合理、不公平等因 素仍然在发挥作用,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引发了诸多矛盾和问题。 尤其是河北省的发展与京津地区的 发展比起来相差甚远。 京津冀区域的中北京、 天津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对河北省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 的带动作用,河北省的发展还与北京、天津地区的发展脱节,没有形成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从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看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核心城市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核心城 市的集聚与扩散作用十分重要。区域经济的发展,往往需要一个或几个经济实力较强、对区域经济发展 起重要作用的核心城市。核心城市经济实力强、市场范围广、服务功能全、信急交流频繁、扩散作用显 著,容易发挥增长极的作用,带动区域中其他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 上海就有效发挥了增长极的作用, 充分显示出了显著的对地区经济的拉 动效能。有了上海的发展和浦东的开发开放,才有了长三角区域经济的整体快速发展,上海对于长三角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挥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而拥有着相对优越的经济合作发展平台的以京津为核心层的京 津冀都市圈却远滞后于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北京和天津的发展始终难以发挥其辐射、带动效应。河北省 并没有因为紧邻首都而得到比别的省份更好的待遇, 相反, 北京和天津的两个中心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还 制约了河北省的发展。 有了上海带动长三角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我们就应该借鉴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 来, 使北京和天津在京津冀区域中发挥出自己中心城市的作用。 但是京津冀区域又有其自己的发展特点, 要根据京津冀区域自身的特点借鉴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来指导京津冀区域的发展, 改变京津冀区 核心城市对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研究 2 域一直以来河北省与京津地区经济长期脱节的现状, 使河北省摆脱落后的局面, 形成京津冀区域经济一 体化发展的格局。 1-2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1-2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论文从增长极理论和系统论的角度研究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对其区域经济系统 发展的影响。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明确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二章,核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理。介绍了区域、都市圈、核心城市等相 关概念,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简单阐述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增长极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在系统理论中 又以自组织理论中的耗散结构理论为重点。 第三章,核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在增长极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核 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 将区域经济发展与系统的耗散结构相结合, 得到了区域经济 系统本身就是一个耗散结构体。 提出核心城市在区域经济系统中的作用, 从四个方面分析核心城市对区 域经济系统的影响。 第四章,上海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影响。从产业结构、外商投资、创新功能和政府政策 四个方面阐述了上海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说明了上海在长三角区域经济系统发展中的重要作 用,促进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建立了上海对长三角区域经济系统影响的模式图。 第五章,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从产业结构、外商投资、创新功能和政府政策四个方 面阐述了京津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现状, 指出北京天津对河北省的辐射并没有充分发挥, 京津 的核心城市的功能并没有带动整个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第六章, 京津带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对京津带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提出建议, 在借鉴上海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基础上, 建立了京津带动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模 式。强调要加强政府间的合作,形成良好的产业梯度和产业链,充分发挥北京的创新能力,河北省要利 用北京和天津吸引外商投资这个机遇。 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 1.1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问题的提出 增长极理论 系统论中的自组织理论 核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系统影响的理论分析 上海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影响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状 对京津带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出建议 产 业 结 构 创 新 能 力 政 府 政 策 外 商 投 资 产 业 结 构 创 新 能 力 政 府 政 策 外 商 投 资 图 1.1 论文研究框架 fig. 1.1 framework of the thesis 3 核心城市对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研究 4 第 2 章 核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第 2 章 核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2-1 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概念 2-1 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概念 2-1-1 区域区域 经济学关于区域的概念尚未有明确的定义,目前影响较大的定义是由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 (e .m.hoover)于 1970 年给出的。他认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 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内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2。概括起 来,区域就是指便于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经济活动而以整体加以考虑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 织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能力, 常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 一定数量的中小城市以及广大乡村 地区所组成 3。 “区域”既是一个实体概念,又是一个抽象、观念上的空间概念。 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区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4: 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尽管划分的标准不同,但各种类型的区域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地理单元。 区域特征的内聚性和同质性。 即主要表现为区域在功能一体化方面的内聚性和区域内部经济、 社会、 文化、自然等条件(基本质量、指标)的同质性(或均质性) 。 区域特性的相对性。即主要表现为区域是为了某种研究目的而划定的。 从空间结构的角度看,区域有三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5: 一是经济中心。任何一个经济区都必然有自己的经济中心,并往往是一个大城市或一组城市。经济 中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其集聚和辐射效果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是经济腹地。 经济腹地是一个与经济中心或核心城市相对应的概念。 其内涵是经济中心的吸收和 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地域范围。 如果没有经济腹地, 经济中心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 的基础,而没有经济腹地,也就无所谓经济中心。 三是经济联系。经济联系是指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之间劳动力、技术、资金、信息、商品的流通, 这种要素和商品的流动是建立在一定的制度体系和不断完善的交通运输、 通讯网络体系的基础上。 经济 区内的经济联系越紧密,经济区的一体化程度也就越高。 2-1-2 都市圈都市圈 在对大都市圈的研究中,有三个概念值得我们关注,即核心城市、大都市圈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核 心城市和区域经济关系密切。核心城市位于任一发展地区的心脏地带。核心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没 有用于集聚各种经济活动的核心城市的发展,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不可能超出一般水平。 世界上任何事 物的发展都不是孤立进行的, 核心城市的发展也不例外, 每个核心城市的发展都与其邻近区域的城市(或 城镇)有着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上,从而形成其最高形式大都市圈 6。 1957 年戈特曼提出大都市圈(megalopolis)的经济学说,在他看来,大都市圈形成的基本条件和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标准有五个: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核心城市与各都市 区外围地区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有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核心城市连接起来, 各都市区之间没有 间隔,且联系密切;必须达到相当大的总规模,人口在 2500 万以上;属于国家的核心区域,具有 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7。 都市圈是以核心城市为核心、以便捷的交通通道为依托、以城市职能的空间扩散为条件、以城市之 间以及城市与区域间的整合为结果、 以城市日常生活圈的空间范围为界限的高度区域一体化的城市功能 区。构建都市圈的本质在于淡化行政区划,从区域角度强化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形成经济、市场高度一 体化的发展态势;协调城镇之间发展的关系,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保护并合理利用各类资 源,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8。 按照戈特曼提出的大都市圈形成的基本标准,中国目前称得上“大都市圈”的地区只有三个:京津 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个都市圈将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方向,并成为辐射带动相关区域经济社会发 展的龙头。 大都市圈的基本特征是具有核心城市、 圈内各城市之间具有高度发达的分工协作关系以及具有巨大 的整体效益。 核心城市的建立必将会对所在的区位及其周围空间产生一定的经济效应。 这种效应是一个 非常复杂的经济过程,并且经过一定的时间才显露出来。g罗宾逊和 kb萨利认为:增长模型所描 述的经济动力的传递是由两组相反方向的力所组成。 一方面是在某些中心逐渐出现增长态势的同时, 使 这些周围地区的经济受到侵蚀。另一方面,在中心地区因增长而使得经济动力扩散到周围整个地区。两 种力量在中心及周围地区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了一定的经济空间类型。 构成这种效应的力有两种, 一 种被称为扩散,另一种被称为聚集。通过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这一核心区域将成为整个空间系统发展 的原动力,周围其他区域的繁荣与该区域息息相关。 大都市圈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 由不同等级的规模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区域体。 核心城市与周围区 域密切的经济联系则是典型的扩散与聚集相互作用的结果。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圈已经日渐成为 国家的经济命脉,日益显示出强大的优越性和发展潜力。 2-1-3 核心城市核心城市 核心城市是相对于经济区和城镇体系而言的, 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范围内, 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居于 重要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它具有较强的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 力, 能够影响这一地域经济发展的大、 中型城市 9。 核心城市一般是城市体系中具备相对最有利的自然、 经济、社会、政治条件的城市 10。核心城市最初的形成往往是与其自身所特有的资源禀赋密切相关的, 那些自然资源丰富、地理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并且能够集散各种生产要素的在区域经济活动中具 有重大影响和起主导作用的特大城市或大城市往往是城市体系的核心城市。核心城市的功能是综合性 的,主要是经济集散、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不同的城市因其规模、性质、资源禀赋、发展水平等方面 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城市功能水平。 而核心城市经济功能也会由于影响城市功能诸因素耦合的情况不 同而有所不同。 作为区域经济枢纽的核心城市规模大而且经济集中的程度高, 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 其生产总值和 核心城市对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研究 6 人均生产总值均高于区域的平均水平。核心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势是其在区域经济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基 础。 专业分工协作和主导产业优势不仅使核心城市本身的要素集聚起来, 而且延伸到周边的城市和更远 的区域, 与其它城市的分工和协作增强了区域性核心城市的发展能力, 竞争能力和组织区域经济的能力。 2-1-4 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毗连的城市或地区,充分发挥经济发展方向的同一性、 产业结构互补性的特点,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加速产业的整合与重组,实行地区经济联合与协作, 从而以整体优势参与对外竞争 11。区域经济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开放经济。 要有效的完成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即从发育、生长到成熟,必然依靠生产要素的区内循环,形 成一种区内分工和协作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由于合理的区内分工和协作会给区域各成员带来共同的利 益,他们就会联合起来,最后形成一个统一的地域经济组织,即区域经济共同体。这种体现在区域分工 协作过程中, 通过生产要素的地域流功, 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地域过程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过 程。 它是一种区域经济联合, 是一种紧密型的、 具有内在必然性的联合行为; 是一种在市场规律作用下, 以市场导向为主,受利益机制支配的、能给区域内各成员带来超额利润的区域经济联合行为;是一种开 放型的区域联合。 2-2 核心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研究综述 2-2 核心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研究综述 区域经济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对象, 区域经济的发展往往都是在一个或两个核心城市的带动下发展起 来的。核心城市是区域的商业流通中心、交通运输中心、工业生产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教文卫中心、 信息中心, 是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火车头。 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城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 作用,都把培育和发展大城市,尤其是核心城市作为推进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国民经济工业化、现代化的 一个重要手段,因而,产生了一些令人关注的理论、学说或发展模式,有的已转化为政策,产生令人满 意的效果。 2-2-1 国外的相关研究状况国外的相关研究状况 城市化首先在工业化国家产生, 研究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的理论主要在这些国家产生, 主 要包括以下理论: (1) 圈层结构理论 最初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j.h.thunen)于 1826 年在其名著孤立国中提出,认为城 市郊区的农业布局呈圈层分布,以城市为中心,分别为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轮作农业区、谷草农作区、 三圃农作区和畜牧业区。这种圈层空间结构模式,被誉为“杜能环” 。后来该理论被一些学者完善,认 为大城市圈层由中心地域、 城市周边区域和市郊外域的广阔腹地三大部分组成, 它们从市中心向外有序 排列。一般认为,城市及其区域从内向外至少可分为三区域,即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内圈层是中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心城区,是地区经济最核心部分;中圈是城市边缘区,是中心城区与乡村的过渡地带,呈半城市、半乡 村状态;外圈层是城市影响区,农业经济活动占明显优势,与城市景观有显著区别。每个城市都有自己 的圈层,圈层的大小与城市规模、城市对外交通便捷度、城市对外辐射强度成正比例的关系。圈层结构 理论已广泛用于城市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的研究,卫星城镇的规划和建设。在规划上,一般是围绕母城 由近及远地圈层状配置卧城、工业城、城市疏散点等,以解决特大城市过分拥挤的种种弊端 12。 (2) 中心地理论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期塔勒(w.christaller)用演绎和抽象方法,研究了南德中心地的空间秩序, 于 1933 年发表的南德的中心地一书中提出,它是关于一定区域内城市等级、规模、职能及其空间 结构的学说。 克氏认为: 城市位于区域的中心地点, 起着周围区域中心地的作用, 中心地依赖于收集、 输送地方产品,并向周围区居民提供所需物质的服务而存在。城市等级和体系受市场、交通、行政三 原则所支配。一个地区会形成一套中心地的等级体系,同等级的中心地有同样大小的服务范围,也称 市场区,市场区是六边形的。 后来, 德国经济家奥古期特.廖什、 贝里(b.j.l.berry)、 加里森(w.l.garrison)、 贝克曼(beckmann) 等人在中心地理论上也作出了各自的贡献,英国学者斯梅尔斯(a.smailes)和美国城市历史地理学家斯 金纳(g.w.skinner)先后进行了验证。中心地理论在国土规划、城市规划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前西 德的巴登符腾堡州的空间整治,把整个地域划分为五种类型,中心地划分为三个等级,其目的是使所 有的区域都能享受到城市的服务。日本从 1969 年开始,除大城市圈外,在全国设定了 179 个地方生活 圈,每个圈由四个等级的圈域组成,各个圈域有不同的中心城市 13。 (3)增长极理论 该理论酝酿于 1947 年前后,当时,法国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严重打击,急需恢复和发展国民经 济,1950 年,法国出现了“极” 、 “中心”等这样的术语。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 1954 年发表 了关于经济空间的论文,1955 年便正式提出了“增长极”这一术语。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 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 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开始,佩鲁增长极概念“极”并不具有空间涵义, “极”是指推动型的企 业及其相互依赖的产业部门,而不是地理空间的“极” 。后来,法国地理学家 j 布德维尔在 1957 年和其 他学者一道将极的概念引入地理空间,并提出“增长中心”这一空间概念。布德维尔给增长极下的定义 是:增长极是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这 样,增长极便同极化空间、城镇联系起来,具有空间意义。增长极理论将在下面一节中详细介绍。 (4) 核心边缘理论 这一理论由美国的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专家j.r.弗里德曼(frideman)于 1966 年在研究委内瑞拉 时系统提出,以后又进行了修改和提炼。在这个理论中, “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 “边 缘区域”指经济较为落后区域,弗里德曼认为,核心与边缘之间存在着极化与扩散的基本关系,共同组 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亦称为结节性区域 14。这一理论可以用于城市与乡镇、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 地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关系。在对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上,该理论认为,城市是核心, 乡镇是边缘,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核心对边缘区域进行控制,边缘区域依赖核心;但随着核心区域 扩散作用的加强,核心将带动、促进边缘区域的发展;边缘区域可以形成次级核心,甚至取代原核心的 核心城市对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研究 8 地位。这一理论还认为:任一区域一方面是更高层次核心的边缘区,另一方面又是较低层次区域的核心 区,不同层次结节区域的上下套接,形成一种等级扩散传播网络。如果各种传播扩散能够良性发展,就 可通过一系列有序的空间结构逐层转换,推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15。 2-2-2 国内的相关研究状况国内的相关研究状况 总的来讲,我国在(中心)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带动的研究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所应用的理论大多 是吸收、消化国外的理论,比较有创新的理论和观点有: (1)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此理论系我国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研究员在吸取波兰的伦萨巴和马利士的据点与轴线相结合开发 模式、增长极等理论思想后,于 1985 年提出的区域发展战略。 “点”是指区域的各级中心城市, “轴” 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依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全国或地区范围内,确定若干等级的、具有有利 发展条件的线状基础设施轴线, 对轴线地带的若干个点中心城市重点发展。 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经济开发的重点逐渐由高等级点向低等级点延伸。 该理论既重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 又注意经济布局 与线状基础设施之间的最佳组合,一经提出,立刻为人们所接受。点轴开发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级 中心城镇的作用, 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 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 因而, 成为 “全 国国土规划纲要”空间发展战略的主体思想。类似观点还有弓箭形战略、 “t”字形战略、 “兀”字形战 略等。 (2) 中国城市经济区组建方案 顾朝林于 1989 年将图论原理与因子分析方法相结合,借助经济区划理论,提出我国城市经济区组 建方案。这个体系为:两大经济发展地带。由沈阳、京津、上海、武汉、广州五大城市经济区组成东 部经济发展地带;由重庆、西安、乌鲁木齐、拉萨四大城市经济区组成西部经济发展地带。三大经济 开发轴带。由沈阳、京津、上海、广州四大城市经济区组成沿海经济发展轴带;上海、武汉、重庆三大 城市经济区组成沿江经济发展轴带;京津和西安两大城市经济区组成黄河陇海铁路沿线经济发展轴 带。九大城市经济区。分别是:沈阳经济区、京津经济区、西安经济区、上海经济区、武汉经济区、 重庆经济区、广州经济区、乌鲁木齐经济区和拉萨经济区 16。 (3) 九大都市圈模式 受圈层结构理论的启发,1996 年,原国家计委研究所王建人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 题中,提出我国应该建立九大都市圈。即:京津冀、沪宁杭、珠江三角洲、沈大、吉黑、济青、成渝等 九大都市圈。通过几乎遍布全国的九大都市圈的带动,用 1520 年的时间,逐步将全国大分工式的区 域结构改变为都市圈式的城市经济结构。这个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重视大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 用。还有人提出过建立南中国海经济圈、东亚经济圈、环太平洋经济圈等圈层结构模式。 此外,刘宪江先生于 1997 年提出菱形发展战略,建议突出中心城市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培 育多个增长极,建立以水、陆路交通干线为本枢纽的区间经济技术联系经济空间,采取点状跳跃式的区 域开发模式,形成菱形网络式的发展格局。乔江林等(1999)探讨了提升武汉中心城市功能的构想。吕广 法(1998)研究中心城市对近郊县域经济的影响。汪前元(1998)分析了中心城市在转型中的功能、地位、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特点。 宁越敏、 施倩(1993)对我国中心城市不平衡发展进行了研究。 随着城市规模争论观点的逐渐一致, 理论界已有许多人转入研究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2-3 核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理论基础介绍 2-3 核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理论基础介绍 2-3-1 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是一种不平衡增长理论,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pux) 于 20 世纪 50 年代为了解决落后地区的开发问题而提出的, 后经众多经济学家完善的一个极有影响的理 论。 佩鲁提出的增长极概念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即“存在于经济元素之间的经济关系” 17。 佩鲁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 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18。无论是大的经济单元之间还是小 的经济单元之间都存在着不均等的相互影响,一些经济单元支配着另一些经济单元,这种“一个单元对 另一个单元所施加的不可逆或部分不可逆影响” 19被佩鲁称为支配效应。根据这种支配概念,佩鲁进 而引入了“推进型单元”概念。所谓推进型单元是一种优势经济单元,它自身的增长与创新会诱导其它 经济单元的增长。佩鲁明确指出,增长极是“给定环境中的一个推进型单元” 20,它是“与周围环境 相结合的一种推进型单元” 21。主导推进型产业的增长能使得前向、后向及旁侧联系的产业从外围经 济中受益,并以主导推进型产业为中心进行聚集,从而形成产业综合体。现实中的增长极多以产业综合 体的形式出现,所以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更多的把佩鲁式增长极看作是“以主导推进型产业为中心,通过 投入产出关系而紧密相连的大型产业群,这组产业群能比极以外的产业更快的步伐创新和增长” 22。 一些学者将增长极理论运用到地理单元中, 强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 曼在其代表作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就曾谈到:“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在每一处出现,而一旦出现,巨 大的动力将会使得经济增长围绕最初出发点集中”, 对于任何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经济来说, 它“必定 而且将会在一个或几个区域实力中心首先发展; 而在发展过程中, 增长点或增长极出现的必要性意味着 增长在国际间与区际间的不平等是增长本身不可避免的伴生物和条件” 23。这样, “增长极”对区域经 济增长的影响就变成了核心城市对周围腹地的影响。 核心城市对周围腹地的影响效应有两种, 即“涓滴 效应”和“极化效应”。 极化效应的产生是由于核心区存在的高工资、高利润、高效率及完善的生产 和投资环境,不断吸引边缘区的资本、技术和人才,从而使得边缘区经济趋于萎缩,两区域之间的经济 发展差距日益扩大。 而涓滴效应的产生, 则主要通过核心区对边缘区的购买力或投资增加以及边缘区向 核心区的移民而提高边缘区边际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消费水平的过程来实现, 涓滴效应的产生缩小了两地 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极化效应占主要地位,致使区域经济差异扩大;但从长期 来看,涓滴效应将区域差异缩小。 相应于赫希曼的“涓滴效应”和“极化效应” ,缪尔达尔提出了“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 ,并且 认为“回流效应”总是大于“扩散效应” 。他运用“循环累积因果关系” 说明了一国经济发展中地理二 元经济结构的成因,并提出了克服这种二元结构的政策建议 24。 核心城市对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研究 10 “增长极”是具有空间集聚特点的增长中的推动性工业的集合体, 是主导部门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企 业等生产要素和条件在空间上的集中, 它对其他地区的辐射作用主要表现在:(1)技术创新的示范和扩散 效应。 “增长极”中的产业部门利用有利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或从其他地区引进 技术和人才, 加强自身发展。 同时, 又把这些新技术推广到周边地区, 带动这些地区的技术和经济发展。 (2)资本的集中与扩散功能。 “增长极”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比较优势,从 其他地区吸引大量资本以扩大投资规模。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成为扩展市场和投资场所, “增长 极”又会向其他地区输出资木,客观上支持资本输入地区的经济发展。(3)产生规模效应。 “增长极”地 区的高速增长和技术进步, 促使企业不断追求规模经济效益, 而规模经济效益又会推动发展极更快的发 展。同时,要素的相对集中、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各种要素的获得便利,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产 生外部经济效益。 2-3-2 系统科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被借鉴到有关区域发展的研究中来,引发了地理学研究 的“系统革命” ,并直接导致了地理学中“区域研究的复兴” 25。 (1)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的兴起是本世纪科学发展的重大事件之一。二十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哲学和管理方面 变革性的发展,是系统科学赖以形成的背景和根源。系统科学是以系统及其机理为对象,研究系统的结 构、功能和演化发展的科学。系统科学的交叉性、横向性和综合性,使它带有一般方法论的性质。在现 代科学技术、 社会科学和哲学中, 系统科学的思想和理论占有特殊的地位,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它是彻底改变世界科学图景, 使当代科学思维方式发生革命性转变的最富有意义的成果之一。 它给自然 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界限,从整体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新范式、新思想和 新方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现代化工具。 按照现代系统研究开创者贝塔朗菲的定义,系统(systems)是“相互作用的多元素的复合体” 。它 的含义是说: 如果一个对象集合中至少有两个可以区分的对象, 所有对象按照可以辨认的特有方式相互 联系在一起,就称该集合为一个系统。此定义中包含了系统的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多元性,系统是 多样性的统一、 差异性的统一。 存在有差别的事物, 才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出现整合成为一个系统的要求, 组分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系统“生命力”的重要源泉。第二个特点是相关性或相关性,系统中不存在与 其他元素无关的孤立元素或组分, 所有元素或组分都按照该系统特有的、 足以与别的系统相区别的方式 彼此关联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激励,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相关性也是系统“生命力” 的重要源泉 26。 描述一个系统,人们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实验的结果,抽象出系统的一个图景,借助比喻和知 识模型,通过概念框图、语言表达、数学工具和模型,达到对系统的描述。然后,可以通过对所描述的 系统进行模拟,看其是否符合人们从经验和实验中所获得的对系统的认识 27。利用所取得描述模型, 人们可以通过改变系统内部单元性质、 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 外部环境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作用 关系,模拟系统的未来演化过程和情境,实现系统的预测与仿真。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系统科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一个大部门,作为一门综合的、横断的新兴科学技术部门,其 形成和发展与总的科学技术背景有关 28。系统科学的思想最早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由贝塔朗菲 1937 年提出来的。他认为现实是一个有组织的由实体构成的递阶秩序,在许多层次的叠加中从物理、化学系 统引向生物、社会系统。因此,不能把分割的部分的行为拼加成整体,必须考虑各个子系统和整个系统 之间的关系才能了解各部分的行为和整体 29。 系统论的兴起始于生物学领域。贝塔朗菲于 1925-1926 年提出了生物学的有机体概念,并在 1928 年出版的现代发展论和 1932 年出版的理论生物学中进行了全面总结,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般 系统理论。1937 年他首次提出了一般系统理论(general system theory) ,但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发表。 1945 年他的“关于一般系统论”在德国哲学周刊上正式发表,宣告了系统论的诞生。几乎在贝塔 朗菲创立了一般系统论的同时,信息论和控制论也诞生了。1948 年,美国应用数学家申农发表了通 信的数学理论一文,运用数学方法研究了信息的计量、传递、变换和贮存等问题。维纳提出了“关于 机器和生物的通信和控制的科学” ,把自动调节、通讯工程、计算机、神经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学科用数 学做纽带联系在一起,在相互渗透的基础上形成了控制论学科。 40 年代出现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等是早期的系统科学理论,而同时出现的系统工 程、系统分析、管理科学则是系统科学的工程应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般系统论、运筹学、控制论、 信息论,以及系统工程、系统分析和管理科学,相互渗透和融合,织出了一幅系统科学从自然界扩展到 人类社会,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应用的五彩缤纷的图景,写出了系统科学从诞生到成长的历程。20 世纪 下半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工业、农业、交通、生物、生态、军事和航天等 生产规模越来越大, 生产技术越来越复杂, 特别是科学研究涉及的专业越来越多以及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使信息与控制理论在工程技术、生产管理、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等许多领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代系统科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兴起的。它是以系统及其机理为对象,研究系统的类型、一 般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基础理论、系统工程等应用学科以及近年来 发展起来的自组织理论。它具有横断科学的性质,与以往的结构科学(以研究“事物”为中心) 、演化 科学(以研究“过程”为中心)不同,它涉及许多学科研究对象中的某些共同方面。 (2)自组织理论 用系统观点从相互联系中考察一个系统, 特别是复杂系统从无序到有序, 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的 转变、过渡及其规律,逐渐形成了系统科学的一个新的领域,这就是 70 年代到 80 年发展起来的系统自 组织理论。作为现代系统科学理论之一,系统自组织理论是一种关于演化发展的一般理论,它无需外界 特定指令而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能够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有结构的系统。它不 同于传统的静态平衡理论, 突破了把静态平衡作为追求目标的狭隘范围, 为理解复杂系统的生机奥秘提 供了一个科学的依据。 自组织是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复杂系统演化时出现的一种现象。自组织理论认为:自组 织是开放的复杂系统的基本属性, 向系统注人能量使得一定的参数达到某个临界值, 系统往往会自动形 成某种秩序和模型, 亦即当系统演化无需外界的特定干扰, 仅依靠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协调便能自动 达到某种目标。科学家们提出“自组织”这一概念是基于发现了系统演化的一个显著特性非因果律 ( non-causality ),即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系统的外在力量并不能决定系统的内部行为,而是激励 核心城市对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研究 12 系统自发形成某种有序组织的内在、独立过程。自组织理论现已发展成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超循环 理论、突变论、混沌理论、分形理论、细胞自动机理论、沙堆理论(自组织临界理论)等自组织学科群 30。 从逻辑上看,组织是属概念,自组织和他组织是它下面的两个概念。自组织与他组织都是组织的真 子类 31。组织力来自系统内部的是自组织,组织力来自系统外部的是他组织。他组织的基本观点认为: 由系统以外的组织者,有预定的目标、计划、规划或方案等,组织者组织系统使其按事前确定的计划、 方案变化,达到预定的目标。他组织有指令性和诱导性两种。指令性的他组织力是强制性的,系统运行 的一切步骤、细节均为外部组织力严格控制和规定。诱导性的组织力不是强制性的,而是指导性的,如 指导性计划、政策性引导。 从效果上看, 自组织与他组织现象一样, 都是系统达到了一定的目的, 都是实现了某种确定的状态。 而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同样对于系统新状态的出现、新功能的形成和一定目的的达到,其原因不 同。对于他组织,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系统之外;对于自组织,直接原因在于系统的内部,与外界 无关。在实际情况中,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自组织与他组织行为的顺序及强度可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当然,一个系统必然与外界联系,每个系统的演化也是在一定外界环境中进行的。因此,系统的演化往 往是自组织和他组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3)耗散结构理论 比利时物理化学学家普利高津(iprigogine)于 1969 年提出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该理论是从热力学中产生并被严格证明的,但其思想和方法在物理、化学、乃至社会、经济 领域被广泛借用,成为人们考察系统自组织特性的工具。 在系统科学中, 通常用有序、 无序来描述客观事物的状态, 或指具有多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的状态。 所谓有序,指事物内部的诸要素之间有规则的联系或转化;无序,则指内部要素之间混乱、无规则的组 合,且在运动转化上的无规律性。自然界和社会都存在两种有序现象:一种是静态有序,其所形成的结 构称为平衡结构;一种是非平衡的有序或动态有序,所形成的结构称为非平衡结构。耗散结构理论指出 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信息和能量,在外界条件达到一定阈值时,就可 能从原先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空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即“耗散结构” 32。 一个系统要处于耗散结构, 即动态有序, 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系统必须开放; 远离平衡态; 非线性相互作用;涨落现象。上述条件是相互紧密联系的,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把耗散结构概括为: 在非平衡条件下产生的,依靠物质、能量、信息的不断输入和输出条件来维持其内部非线性相互作用的 有序系统 33。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第 3 章 核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概述 第 3 章 核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概述 3-1 核心城市的聚集和扩散效应 3-1 核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牙克石莫拐免渡河农牧场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有答案详解
- 景观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 熟料烧结工成本预算考核试卷及答案
- 金属探测考试题及答案
- 课件文案创作
- 有毒有害气体处理工职业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清扫工协同作业考核试卷及答案
- 足部按摩师成本控制考核试卷及答案
- 教师技能考试题及答案
- 胶带行业考试题及答案
- 《时尚品牌市场调研》课件
- 2025年一季度全院难免压疮风险评估上报总结分析(二篇)
- 网页设计的交互设计研究-洞察分析
- 微信零钱被冻结的保全复议申请书
- 《矿山安全技能培训》课件
-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入罪标准解读
- 2025年江苏南京市国企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公司管理安全奖惩制度(4篇)
- 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措施
- 三角函数性质与解三角形(解答题10种考法)
- 《怎样画科幻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