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我国企业学习取向与创新能力研究.pdf_第1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我国企业学习取向与创新能力研究.pdf_第2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我国企业学习取向与创新能力研究.pdf_第3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我国企业学习取向与创新能力研究.pdf_第4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我国企业学习取向与创新能力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摘 要 随着竞争环境的日益加剧, 企业如何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保持竞争力成 为重中之重的问题。国内外研究和实践证明,组织的学习在这一环节中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于是,组织学习成为近年学者和管理家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其研究 的目的就是为企业更好的学习提供指导, 使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挖掘学习机 制,不断提升学习能力乃至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然而,当前对组织学习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尚缺乏系统性,尽管大多数学者都 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但是却只是停留在一个较为宏观的层面, 缺 乏较为微观的研究,并且也缺乏对整体环境的综合考虑,例如缺乏学习取向和创 新方式上的研究。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结合当前经济呈现“动态化” 、 “知识化”的特 点,把经典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型综合整合后推导出一个以知识库为中心,以动态 环境为外部条件的学习过程, 这其中每个学习阶段都暗含了学习导向与创新方式 之间的关系。作者试图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通过理论推导学习取向和创新方式 的关系来间接揭示学习取向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论文在提出四个理论假设后运用 历史数据和深度访谈以及文献综述等相结合的方法对理论假设进行了检验和修 正,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内部学习更有利于企业的渐进式创新,而外部学习则更 大的推动了突变式创新;学习投入对创新方式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实践中,我 国企业偏好于开发性的学习方式,从而更大程度上进行渐进式创新,并且非正式 的传播渠道更多的产生渐进式创新。 关键词:组织学习,学习取向,创新能力,创新方式 ii abstract with the competition becoming fiercer and fiercer, how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keep competitive is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lot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s have assure that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play a key role in this process, so,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frontiers scholars has been researching on to provide enterprises guidance to build a learning mechanism for enhancing learning ability, innovational ability and competition. however, research on organization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s short of systematization. many scholars have had demonstrations to exemplif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 though; all of them are still stay on the macro-level. there is a lack of micro-level researching and considering the whole environment, e.g. learning orientation, innovation style. this thesis deducts a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process model which has knowledge database as a center and dynamic environment as a condition after considering the point of “knowledge” and “dynamic”. each stage implies the relation between learning orientation and innovation style. the author tries to deduce the relation through theory to reveal the relation between learning orientation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fter proposing four theory hypotheses, the author uses deep interview and datum to verify the front proposition, and then concludes that: inner learning is good at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and outer learning is beneficial to exploration innovation; learning devotion has no certain relation to innovation style; chinese enterprises tend to develop exploitative learning style to have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and informal communication channel could produce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keywords:organizational learning, learning orient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innovation style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 果。 对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 人承担。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 果。 对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 人承担。 特此声明特此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年 月月 日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 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 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 校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 在以不 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 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 容用于学术活动。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本人完全了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 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 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 校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 在以不 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 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 容用于学术活动。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年 月月 日日 导师签名:导师签名: 年年 月月 日日 1 第1章 绪论第1章 绪论 21 世纪人类社会已经呈现出两大特点,一个是以知识为主导,知识正在逐 步取代传统的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和土地)成为企业最主要的资源,企业成为 知识经济时代最具活力的细胞;另一个是环境的竞争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强,可 以称之为动态的环境。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其经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 造价值,而不断地创新以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的价值已经是其生存和发展 的必要条件。国内外研究和实践证明,对企业的价值创造发挥重要作用的组织的 学习,在企业价值提升的过程中无疑正扮演着一个极为关键的角色。因此,组织 学习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管理学者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 越来越成为理论界和企业 界关注的焦点。 1.1 研究背景 1.1.1 组织学习的重要性 20 世纪 90 年代,组织学习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此后,国内组织学习研 究迅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表 1.1 反映了 1995 年到 2005 年我国组 织学习研究的学术状况 1: 表 1.1 组织学习著作及论文数量年度分布表 2001 以前20012002200320042005 总计 著作数量(部) 0 4 7 15 11 - 37 比例(%) 0 10.818.940.629.7- 100 论文数量(篇) 36 26 46 78 97 87 370 比例(%) 9.7 7.0 12.421.126.223.5 100 这说明国内的组织学习研究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引入到 2000 年左右逐渐 引起大家的关注有一个过程;2001 年至 2002 年,研究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增 长期,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论著或博硕士论文发表, 组织学习受到持续关注; 2003 年起,增长迅速, 2003、2004 两年的发表量就占了总量的二分之一以上,说明 组织学习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成为关注的焦点。 1.1.2 组织学习研究内容 国内外大量的学者从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角度, 对组织学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 研究。综合起来,20 世纪 90 年代前的研究多为规范式研究,强调理念、立场与 1 原欣伟,伊景冰, 近年来国内组织学习研究概要 , 科学学研究,第 24 卷增刊,2006 年 8 月 2 重要性,可操作性很差;之后,随着战略管理研究尤其对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 的研究进入高潮,以 peter senge(彼得圣吉)为代表的组织学习理论研究者 以组织学习能力测量、组织学习过程、学习型组织介绍等为主题展开了操作性层 次的研究;近几年来,组织学习的研究出现整合的特点,例如将其与创新、领导 力、组织文化整合,同时,学者们开始深入到组织学习与绩效的实证研究。国内 部分学者针对中国企业特定的环境, 对中国企业的组织学习进行了一下理论和实 证研究,完善了组织学习的过程模型,也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学习能力测度指 标。图 1.1 归纳了组织学习研究的几个主要内容。 图 1.1 组织学习研究的主要内容 1.2 问题的提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我国企业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取得一席之位 已经破在眉睫。 很多学者相信组织创新在组织学习与组织绩效之间起了中介作用, 组织学习、创新、绩效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并且也有越来越多的学 者通过实证研究来给出三者的相关关系。但是我国许多企业在具体的实践中,却 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这与理论研究中的抽象化有一定的联系。本文在知识经济 和动态环境的平台上开展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以企业的学习取向为角度,讨 论组织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取向对学习能力的影响,进而对组织创新能力的影响, 试图为企业采取有效的组织学习方式提供一点思路。 1.3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国内对组织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晚,而对学习取向的研究尚存在很大的空 组织学习过程研究 组织学 能力及 测度研 究 组织学习研究 创建学习型组织 组织 学习 方式 研究 创新 与组 织学 习的 关系 研究 领导 与组 织学 习的 关系 研究 合作 组织 学习 研究 组织 学习 障碍 研究 3 白,因此本论文的研究是对我国组织学习研究领域的理论扩展和补充。 2 实践意义: 针对目前对组织学习的研究大都比较抽象,使企业在实际借鉴中带有一 定的盲目性。本论文研究的学习取向是组织学习状况的最好描述,也就说它可 以帮助企业理解其组织学习的过程以及对创新能力的影响过程,对企业如何进 行自身有效的学习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 1.4 主要创新点 1 学科的融合 本论文是融合组织学习、 知识创新领域以及企业创新能力理论领域等当前研 究的成果之上开展的,研究的结合点是将组织学习看作是知识的开发、传播、共 享和应用,把创新作为提升组织竞争能力的中间变量。进行有效的知识创新就是 进行有效的组织学习,进而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 2 研究角度新颖 本论文紧扣当前经济的两大特点:知识化和动态化,以知识贯穿整个学习的 动态过程,研究企业的学习取向在这一动态过程中的运行机制。在理论推导中,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把学习取向、知识、动态环境结合起来,构建了研究的理 论模型。 3 应用前景 在处于探索阶段的企业学习实践中, 找到适合企业实际的学习方式, 以规范、 指导企业的学习实践,无疑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学习效率,这是企业在学习实践 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以我国企业为对象,以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取向作为 研究因素,通过调查、访谈分析证实其对组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直接和间接 影响,这一成果不仅对组织学习与创新的理论研究具有创新性和补充性,而且对 企业界来说是寻找到了发展适合自身条件的学习模式的新途径, 这对我国企业提 高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1.5 研究框架 基于对组织学习和组织创新能力理论两个领域的文献分析, 作者认为组织有 效的学习对组织的创新能力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这方面已经有大量的实证研 究,但是,从它们各自涵盖的元素出发的理论推导和实证研究还是比较少的。作 者认为企业的学习是紧密围绕着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两个层面进行 (团队学习是 中间的过渡,本文中尚不考虑) ,整个学习其实就是知识的创造、传播、共享和 应用,个人和组织持续不断的进行反馈(动态的过程)从而增强了创新的发生, 而学习取向则是贯穿整个过程的每一个元素, 它比较全面的体现了企业学习的原 4 则。于是,一级一级的影响,最终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道路,这就是本 论文的研究思路。 本论文需要对已有文献按照不同主题分别进行归纳总结,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 上推导出本论文的观点。为此,本论文第二章对理论文献进行了评述,包括组织 学习的理论和创新能力理论;第三章从研究目的出发,对前人的组织学习模型进 行补充,并推导出模型中的相互关系和假设;第四章则是通过深度访谈对前述模 型及假设进行实证研究,以访谈的分析结果对前面的模型和推论进行验证;第五 章是结论的总结以及对研究的展望。本论文的研究框架如图 1.2 所示。 图 1.2 本论文的研究框架 绪论:提出问题 (第 1 章) 理论回顾和文献综述(第二章) 模型假设及理论推导(第三章) 通过深度访谈进行验证(第四章) 研究成果及展望(第五章) 5 第 2 章 理论研究回顾和文献综述 第 2 章 理论研究回顾和文献综述 2.1 关于组织学习的研究回顾 2.1.1 组织学习的概念 组织学习的概念是 argyris 和 schon 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提出的, 是指 “发 现错误,并通过重新建构组织的使用理论(theories-in-use)(人们行为背 后的假设,却常常不被意识到)而加以改正的过程” 。因此,argyris 被誉为组 织学习之父。自那以后,这个概念就不断得到发展,其他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 对“组织学习”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根据国内外学者对组织学习定义的基本出发 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见表 2.1) 。 表 2.1 国内外学者对组织学习概念的界定分类 分类 主要观点 代表学者 系统和行为观点 把组织看作是一个系统, 而把 组织对环境的反应看作是组织的 学习行为; 侧重组织整体与环境的交互 作用,看到组织层次上的学习; 忽略了组织学习的其他层次; argyris p. 21. 24 ettlie, john e organizational policy and innovation among suppliers to the food processing sector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 26 issue 1, p27,18p, 3 charts, 1 diagram 25 penrose, e.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m. basil b lackwell, lodon, 1959 26 kelly, dawn; amburgey, terry l. organizational inertia and momentum: a dynamic models of strategic chan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sep1, vol34 issue 3, p591, 22p, 3charts, 1diagram, 1graph. 20 效率,原来没有掌握的技能也有可能成为现实,动态环境下企业需要不断地更新 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但是企业依靠自身的努力无法在内部迅速发展新的能 力,而且也无法经常获取外部高度模糊的技能和知识,而外部学习使组织有机会 接触其他组织的知识和技能,并有条件去进行模仿和应用;同时这种技能、知识 进入企业后可能被企业用来增加知识的存量或改进已有知识和技能, 或者将这些 外部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内部原有知识和技能结合, 建立起一种新的知识和能力体 系,这种知识和能力的逐步积累则可能引发质的飞跃。总之,外部学习有利于知 识在组织之间共享、 转移以及新知识的产生 27,它能够避免组织只在某个路径上积 累知识和能力而形成的能力刚性问题,从而迅速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 假设:内部学习更有利于企业的渐进式创新,而外部学习对企业的渐进式 创新和突变式创新都有正面的推动作用。 3.2.2 传播模式(正式、非正式)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假设 在组织中,正式的渠道局限于组织纵向的各个部门,暗示了知识在传播的过 程中会被选择性的筛选,例如在传播过程中会被调整为个体所专长的特殊领域的 知识。 结果, 这种传播增加了现存知识的深度而不是广度, 组织个体增强了修正、 改进其特定领域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应对结构化问题的能力,即在这种影响下, 个体和组织习惯于遵从惯例或原有的原则来处理问题, 从而具备提高现存活动的 效率的条件,于是通过这种既定范围内知识的不断积累加深,使个体对其拥有的 技能和知识进行反思调整,有利于渐进式创新的产生;同时,由于正式的渠道对 新产生的各种想法或者说创新的思维能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指导, 有助于推进创 新的实现。而非正式的渠道则是一种较为开放的方式,它容许不同观点和思想的 撞击而不是像正式渠道那般按照组织标准化的原则来传播各种知识和技能。 在这 种渠道中,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随机的,不可预见的,并且它注重的是对现有活 动质的改变而非量的改变。于是,个体很有可能在实践中了解到更广泛更新颖的 相关知识和技能,这无疑补充了其已有的知识体系,从而拓宽了创新的思路,更 易产生突变式创新。 假设:正式的传播渠道更有利于渐进式创新,而非正式的传播渠道则有利 于突变式创新。 3.2.3 学习幅度(开发性-探索性)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假设 开发性学习(渐进式学习)和探索性学习(变革式学习)是组织学习的两种 幅度,开发性学习定义为对现有能力的应用和发展,是运用企业已经拥有的资源 的活动,而探索性学习是追求构建新竞争力,是产生新技能的活动。这两种不同 27 hamel g. com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partner learning with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1, 12: 83-103 21 的方式对组织的创新能力以及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 开发性学习的目的是不断的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以达到完善、补充和提 高现有体系,从而能够满足现有的组织发展需要,它是以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经 验为基础。正是因为它立足于对当前状况的不断反思,所以开发性学习有利于渐 进式创新的产生。相反地,探索性学习充满了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料性,它 更大程度上反映的是组织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而不仅仅是如何更有效的利用现有 知识。因此,本文做出以下假设: 假设:开发性学习更有利于渐进式创新,探索性学习则更有利于突变式创 新。 3.2.4 学习主体(个体-群体)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假设 组织学习可以在个体、群体和组织层次发生。个体学习是指个体从事某项工 作的能力和才能。simon认为,学习首先发生在个人头脑中,个人知识须向更高 的层次传播,包括团队和组织 28。kolb认为个人从经验学习始于个人的亲身经历, 然后对其经历反思并将其概念化,之后对形成的概念进行试验,完成一个学习的 周期。当其经历新的事物时,又开始新的学习周期 29。kim把个体学习定义为提高 个人采取有效行动的能力,通过学习,个人逐渐建立关于某一个领域的认知图 (cognitive map) 30。这些认知图是个体学习的存量,它代表个人的知识和能力, 具体包括获取知识、发挥自身技能和创造力、工作主动性以及发现、跟踪和模仿 技术等。 群体学习指群体的动态性和创建共同的理解。hedlund通过对创新和新产品 开发群体的研究发现,组织中大部分的知识传播和学习发生在团队 31。argyris 的研究表明,群体是组织中最佳的学习单元。彼德圣吉认为组织在今天尤其迫 切需要群体学习,因为现在几乎所有重要决定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群体做成,而 进一步付诸行动的。如果群体在学习,群体变成整个组织学习的一个小单位,他 们可将所得到的共识转化为行动,甚至可将这种群体学习技巧向别的群体推广, 进而建立起整个组织一起学习的风气与标准 32。具体说来,群体学习包括群体对 紧急情况的反应、 内外部信息交流、 对工作进度的控制、 发现、 跟踪和模仿技术、 资源调配、与其他部门的配合程度等。 假设:学习投入对创新方式没有必然的关系。 28 simon, h. bounded rationality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ning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1, 2(2): 125-134 29 kolb, d. a. experiential learning.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1984. 30 kim, d.h. the link between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7, winter special issue. 31 hedlund, g. a mode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n-form corpora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15(1): 73-90 32 彼得圣吉.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 郭进隆译,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98. 22 第4章 实证研究分析 第4章 实证研究分析 4.1 研究方案设计 本文是在前人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数据,进行了理论推 导提出了四个假设。 于是, 在对假设进行验证时, 作者运用已有的研究数据举证, 并辅以深度访谈对其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4.1.1 已有研究数据的说明 数据来源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cess)组织实施的“2005 中国企业经营者 问卷跟踪调查” 33。该项调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企业学习的现状(企业 经营者的个人学习和企业整体的组织学习) ,第二部分为影响企业学习的各种因 素, 第三部分为企业学习对创新成效和竞争优势的影响。 该项报告所采用的 2305 份最终统计分析数据,是从 3511 份有效的、在重点调查的题目上回答完整的问 卷中挑选出来的,其涵盖的行业、地域之广使其研究结果具有可代表性。下面列 示了本论文将会用到的数据和成果。 调查结果显示, (1)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在综合学习能力及获取知识能力 方面有显著差异,非国有企业强于国有企业; (2)不同规模的企业在综合学习能 力上有显著差异,大体趋势是企业规模越大,组织学习能力越强; (3)不同行业 的企业在获取知识能力和传递知识能力上有显著差异, 其中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 的企业获取知识能力最强, 信息传输、 计算机服务等企业传递知识能力最强; (4) 个人学习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的提升都对企业创新和竞争优势有显著和正面的 影响,其中组织学习能力的影响更大; (5)而且经营者个人学习能力和组织学习 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6)组织学习能力经营者个人学习能力时,企业综 合创新成效要比组织学习能力经营者个人学习能力的企业高。 4.1.2 深度访谈的设计 由于已经有权威机构用大样本对我国企业学习和创新问题进行了研究,因此 本文不再采用发放调查问卷, 而是采用深入访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 理解,找出企业学习取向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同时已有的调查数据和分析结果来 自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但是企业组织中,决策的实施者是中低层管理者,他们发 挥着桥梁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深度访谈的对象是中低层管理者。 基于访谈的目的,本次访谈的非结构化问题重点考察被访者的学习取向与其 在取向影响下的创新方向,共涉及 12 道问题,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mba 和同等 学历的学员发出 48 份邀请,实际被访人数 31 人。采取的形式是小组访谈和个人 33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 企业学习: 现状、问题及其对创新和竞争优势的影响, 2006 23 访谈相结合, 其中小组访谈是每 5-6 人一组, 访谈时间一般控制在 1.5-2 个小时, 尽量使每个被访者都能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而个人访谈时间则控制在 40 分钟 至 1 个小时间。 4.2 实证分析结果 从后期对访谈笔录资料和录音资料的整理中剔除了不合格的信息,最终整理 出的结论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 个体学习取向分析 个体在知识的来源上更偏向于内部获取,并且学习的目的更趋向于程序化问 题的有效解决(如表 4.1) ;在学习幅度上,几乎所有的被访者认为自己在实践 中偏好于开发性学习,因为循序渐进才能更稳健的进行企业运行,虽然他们认为 探索性的学习更能够带领创新,但是,由于这本身存在的高度不确定性,一般都 会回避(如表 4.2) ;传播方式中,大多数被访者都是通过正式渠道进行知识扩 散和缠,例如书面文件(如表 4.3) ;在学习投入上,每个人都表达个体学习对 企业组织的创新会有积极的作用,而组织层次创新是个体层次创新的推动者。 表 4.1 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亲身实践 参加 外部培训 与人交流 读书刊 和音像资料 总结 与反思 其他 69.9 25.5 30.2 21.1 47.1 0.4 表 4.2 个体学习幅度的选择 开发性学习 探索性学习 合计 人数 25 6 31 比例 80.64% 19.36% 表 4.3 知识的传播渠道 正式渠道 非正式渠道 书面报告、会议、文件、经验交流会平时的交流、模仿学习 人数 26 5 比例 83.87% 16.13% 24 (2) 创新方式 从被访者的谈话中,作者很清晰的感受到我国企业稳健的做事原则。被访者 能够深刻理解渐进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为企业组织带来的变化, 但是在具体实践 中,管理层或者组织层却将过去验证成功的方法视为解决问题的指导性原则。 4.3 对四个假设的检验和修正 4.3.1 知识来源(内部-外部)对创新能力的影响验证 组织个体获取知识的来源主要是内部实践和经验交流,正是因为企业个体关 注与内部知识的共享学习,思考问题的角度局限于组织内部现有的情况;而组织 个体这种学习的方向也使整个组织倾向于内部知识的流通、改进,获取知识的平 台在企业内部增加了其产生渐进式创新的机会。 外部学习使组织的学习更具有探 索性的特点,更关注全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和积累,企业更需要采取非常规的 行为准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但是通过访谈,作者发现外部学习对渐进式创新性的影响存在两个方面:首 先, 外部学习在提高应付动态环境的能力的情况下会削弱现有的运作能力; 其次, 对于只对现行技术或做微小或者简单调整的渐进创新而言, 尽管客观上外部学习 对渐进式创新有影响,但是,由于外部学习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作为“质押 品”来获得合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战略变化的灵活性,通过外部学习 来进行渐进创新,无疑是浪费资源和时间,使创新不经济。 假设:内部学习更有利于企业的渐进式创新,而外部学习对企业的渐进 式创新产生不经济,它对突变式创新有更大的推动作用。 4.3.2 传播模式(正式、非正式)对创新能力的影响验证 从组织层次来看,正式的传播渠道能够提供系统的宏观性的指导,使整个组 织的个体层次能够朝着既定的目标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这样保证了组织目标的顺 利实现,尤其是开发突变式创新,由于个体差异会造成这个过程中的消极力量更 大,因此,通过正式的渠道对个体进行解说或提升显得极其重要。而且,类似于 获取知识的来源,利用正式的传播渠道进行微小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不经 济。从访谈中,有部分被访者谈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会通过非正式的传播渠道来 提出自己的创新观念,尤其是具有一定变革性的观念,因为通过正式的渠道会遭 到相关利益者的抵制,而非正式的渠道氛围相对比较轻松,容易将个体的创新性 观念表达出来。 假设:实践中,正式的传播渠道能够为突变式创新提供有效的推动力, 但是有可能会因相关利益者的抵制而使一些创新无法顺利实施;相比之下,非正 式的渠道更多的能够产生渐进式创新。 4.3.3 学习幅度(开发性-探索性)对创新能力的影响验证 25 上面的假设其实是基于学习幅度和创新幅度的一致性。我国企业的组织学习 偏向开发性的学习方式,从表4.2也看到,被访者80.64%的人选择开发性学习, 尽管在谈话中,被访者认为探索性的学习更能激励企业组织进行创新变革,但是 实践中还是选择开发性的学习方式。 这表明我国企业文化略显保守的风格。 另外, 被访者无一例外的谈到其所在企业面临的激烈的竞争环境,那么,对于我国企业 来讲,在总体水平不高、世界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这应该也是比较好的 应对措施,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不要忘了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要多去进行探索式学 习,开发新的知识,以便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基础。 假设:实践中,我国企业不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偏好于开发性的学习 方式,从而更大程度上发展渐进式创新。 4.3.4 学习主体(个体-群体)对创新能力的影响验证 被访者在学习投入上,他们更多的是偏向个体的学习,认为个体学习是产生 创新的根本因素,而群体或组织学习只是为了辅助个体更好的学习。这两者之间 存在的差异表明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建立学习型组织时没有形成统一的学习文化, 没有更好的协调各个层面的学习机能以便组织的学习能力发挥到最大。 从组织学 习的四个阶段看,完成发现、创新、执行和推广阶段的相应职能(或任务)要求组 织成员或团队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或优势,例如,承担发现任务的成员要有对变 化的敏锐察觉和分析能力, 而对于承担创新任务的成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创 新思维能力等。为了充分发挥和利用成员及团队的学习能力,组织要通过组织文 化、组织结构等手段进行整合。但是在这两个导向对企业创新方式的选择上,仍 然没有反映出必然的联系。 于是, 可以推断学习投入是企业进行创新的基础要素。 假设:学习投入对创新方式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26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通过前面几章的内容,本文已经对企业学习取向与企业创新能力(从创新方 式体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接下来,本文将对前文的研究做出 总结, 阐明主要的研究结论, 此外, 也将对本文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局限进行说明, 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5.1 研究结果总结 通过上述的理论假设和检验,本文得出我国企业的学习取向和个体的学习取 向是相得益彰的,并且学习取向与创新能力有正相关性,而对创新方式的影响有 以下几个结论: (1)知识来源取向中,内部学习更有利于企业的渐进式创新,而外部学习 对企业的渐进式创新产生不经济,它对突变式创新有更大的推动作用。 (2)实践中,我国企业不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偏好于开发性的学习方式, 从而更大程度上发展渐进式创新。 (3)实践中,正式的传播渠道能够为突变式创新提供有效的推动力,但是 有可能会因相关利益者的抵制而使一些创新无法顺利实施;相比之下,非正式的 渠道更多的能够产生渐进式创新。 (4)学习投入对创新方式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不论是渐进式创新还是突变式创新,都存在一个度的概念,也就是说任何时 候都不能一概而论哪种方式更应该需要或者哪种方式多一些哪种方式少一些。 当 现存的知识和技能使企业中的成员更好的了解企业当前所处的市场情况, 那么最 优选择就是进行渐进式创新;相反,如果当前的知识和技能已经无法提供有价值 的观点和创意,那么当前的状态就需要改变,企业就要聚集足够多的新知识使企 业有一个大的跳跃,即突发式创新。总之,两种方式应该互相结合,使企业整体 的创新能力发挥到最大。 5.2 研究的局限 由于能力的局限和经验的不足,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本研究是基于文献综述上的一种理论推导,关注的是企业组织的整 体情况,缺乏对个案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没有将研究的结果进行案例验证。 (2) 本文在对访谈笔录和录音资料进行后期整理时,源于访谈本身的缺 点,使得最终很难对研究对象进行客观评价,致使后期处理中参杂了主观因素, 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3) 本文借鉴的部分数据是以企业的经营者作为研究对象,而深度访谈 选取的是企业的中层管理者,这两者的学习虽然都属于企业的个体学习层次,但 27 是两者由于职责的不同, 其互相之间的联系应该也会对整个企业的学习状况乃至 创新能力有所影响,本文没有在这方面进行进一步分析。 5.3 研究的展望 虽然我国对组织学习取向与创新能力的研究尚存在很大的空白,但可以肯定 随着理论界、企业界对创新问题的不断重视,与创新有关的组织学习的各个层面 都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关注。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组织的学习实践 也将会在我国企业中不断得到发展。针对目前理论界的研究状况和实践界的需 求,结合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作者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1) 结合知识理论和动态理论对组织学习过程进行深入研究 三个学科的融合,是顺应当前的市场环境和企业需求,能让企业更全面清晰 的了解组织学习和知识创造的内涵, 这对企业的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同时, 也是对原有组织学习过程模型的扩充,使其具有有效性,从而更具备研究和应用 的价值。 (2) 在组织间对组织学习取向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进行研究 组织学习的新趋势之一是研究组织之间的学习,因为组织间通过合作、联盟 等方式进行共同学习在降低学习费用的同时, 更有利于扩大其知识结构和推动创 新,但是这种合作式的学习有很多阻碍的因素,使学习的效果有所消减。因此, 在组织间进行这项研究能为我国企业如何更好的学习更好的创新提供新的途径, 也为组织学习理论起到了补充和丰富的作用。 (3) 进一步探索各种影响因素对企业组织学习能力的作用 企业的创新能力来自于企业的学习能力,那么要想获得组织学习的成功,单 靠组织学习导向的合理设计是不够的,因为影响企业学习状况的重要因素很多, 例如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等。由此可见全面深入的探索各种影响因素对理论和 实践都很有意义。 28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顾欣伟、覃正、伊景冰,国内组织学习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科技管理 研究,2006 年第 5 期, 38-44 页。 2 魏海泉, 企业文化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探析, 中外企业家, 2007 年 8 月, 46-49 页。 3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学习:现状、问题及其对创新和竞争优势的影响, 管理世界,2006 年第 6 期,71-83 页。 4 周玉泉、李垣,组织学习、能力与创新方式的选择关系研究,科学学研究, 2005 年 8 月,第 23 卷,第 4 期,525-531 页。 5 于海波、方俐洛、凌文辁,我国企业学习取向的初步研究,中国管理科学, 2003 年 12 月,第 11 卷第 6 期,95-100 页。 6 谢洪明、韩子天,组织学习与绩效的关系:创新是中介变量吗? 科研管理, 2005 年 9 月,第 26 卷,第 5 期,239-247 页。 7 石春生、辛冲,学习导向型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联关系研究,管理科学, 2007年8月,第20卷,第4期,111-118页。 8 于小涵, 组织学习过程模型的比较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 2005年第1期, 53-60 页。 9 邱昭良,组织学习研究领域的新进展u理论,企业发展论坛,2007年, 92-103页。 10 陈国权、马萌,组织学习的过程模型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0年第9期, 32-40页。 11 冯韬,从个体层面构筑组织学习的支持性机制,特区经济,2005年8月25, 371-375页。 12 李丹,我国企业组织学习能力与绩效关系研究基于对201家企业的实证 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5月,第26卷,第5期,72-75页。 13 陈国权、李赞斌,学习型组织中的“学习主体”类型与案例研究,管理科 学学报,2002年8月,第5卷,第4期,51-60页。 14 郭迟、 曾聪, 组织学习研究内容综述, 科技管理研究, 2007年第10期, 156-172 页。 15 林山、蓝海林、黄培伦,组织学习、知识创新与组织创新的互动研究,科 学管理研究,2004年10月,第22卷,第5期,26-29页。 16 冯建民,企业学习过程和学习机理初探,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年第3期, 45-48页。 17 秦发盈,国外组织学习理论综述与本土应答,继续教育研究,2004年第4 期,11-15页。 18 吴晓波,动态学习与企业的核心能力,管理工程学报,2000年12月,21-25 页。 19 于海波、郑晓明、方俐洛、凌文辁,组织学习内部推动因素的结构及其与 组织学习取向等关系,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12月,145-150页。 20 于海波、方俐洛、凌文辁,企业组织的学习结构,心理学报,2006年第4 期,590-597页。 29 21 刘震伟,企业创新的动因、途径和环境研究,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 报,2007年1月,第5卷第1期,36-42页。 22 于海波、方俐洛、凌文辁,我国企业学习取向的初步研究,中国管理科学, 2003年12月,第11卷,第6期,95-100页。 23 刘世敏,中外合资企业中的组织学习,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24 erwin danneels,“the dynamics of product innovation and firm competenc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 feb., pp36-51., 2000 25 ikujiro nonaka,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vol.5, no.1, feb., pp14-37., 1994 26 c. marlene fiol,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cademy of management, oct., pp803-813., 1985 27 c. annique un, “innovative capability development in u.s. and japanese firms”, 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 pp78-91., 2002 28 mary j. benner, michael l. tushman, “exploitation, exploration, and process management: the productivity dilemma revisited”,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s, vol.28, no.2, pp238-258., 2003 29 ahaker a. zahra, gerard george, “a review,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extensio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