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土地资源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n i 面i 人口快速增k 硐 土地数量与质量不断下降的中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遵义地区地处我幽西南喀斯特 生态脆弱区,由于贫困、紧张的人地关系和典型的喀斯特环境所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 和土地问题,已成为影响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凼素,迫切需要寻找生念上合 理、技术上可行的上地可持续利用途径。本文莳九从理论:探讨了土地可持续利j 1j 的 涵义,剖析了生态环境建1 5 ; 与土地可持续利用之m 的关系,认为良好的生念环境条件 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保障,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义可以起到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即生态建设o j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相互影响、十日互 促进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实质是十地利用生态系统的l u 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之h 分析了遵义地区上地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从巡耕还林、治理水i :流失进行生态建 设,囚地制宜调整土地利川结构和产业析i 局、发展立体农业矛多种经营,采用可持续 发展的人口政策等七个力面提出了实现遵义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土地可持续利用生态建设喀斯特遵义地区 1 引言 1 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士地是一切资源和环境要素的载体,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劳动对象,是人类 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对于人类具有不u 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我国土地生态环境的状况令人担忧。由于毁林玎荒、滥垦草原、围湖造i t l 和陡坡耕作等j j h , 冒0 了自然灾害对土地的损毁,加速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全口习水 土流失面积已达3 6 8 力平方公罩,占国土面积的3 8 3 ,每年有5 0 多亿吨的泷沙流 入江河湖海,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面积约占金幽耕地总而积的1 3 :全国荒漠化j j 地面积已达1 6 2 2 万平方公单,占国土面积的2 7 3 ,而且每年还以2 4 6 0 平方公里的 速度在扩展,受荒漠化影响的农 _ | 有1 5 0 0 万公顷、草原1 0 0 0 万公顷【1 , 2 , 3 1 。 我困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大都集中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既是生态环境恶化 区又是贫困区。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 t - 态环境恶化与贫困有着紧密的联系,我 国学者将这种主要山于生态环境恶化而导致的贫困称为生态贫困。我国的生态贫困【= ! ! : 主要集中在西南喀斯特地区、西北黄土高原区、秦巴贫困山区以及青减高原区,这些 地区集中了我国绝大部分生态贫困人口其致贫的主导因素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山于 生念系统是一个丌放的系统如果恶化了的m 念环境得不到及时的治理,就会危及周 边和其他地区。因此,研究西部生态贫困地区牛态环境建i 发和上地的町持续利用,既 是这些地区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需要,i 司时对于整个西部地区的生态恢复和重建、 促进全国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遵义地区位于贵州省北部,介于东经1 0 5 。3 6 - - 1 0 8 。1 3 和北纬2 7 。- - 2 9 。1 27 之 阳j ,地处云贵高原向湖南、四j i i 的过渡地带,长江的主要支流乌江和赤水河的:游。 全区辖十三个县( 市) ,总面积3 0 7 6 2 平方公里,占贵州省土地总面积的1 7 4 6 人 口7 8 2 2 5 万,占贵州总人_ :| 的2 1 3 9 ,是贵州省地域最大、人i s i 最多的地区,也是 贵州矿j “资源富集地和粮、油、烟、畜等主要农产品的主产区,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此外,遵义还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区内居住着汉族、仡佬族、 苗族、士家族、布依族、彝族、回族、侗族等3 0 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l 的1 0 。 然而,遵义地处喀斯特比较发育的石灰岩l 【i 区,喀斯特环境和喀斯特问题都很突 出,是典型的脆弱生态区。区内山高坡陡,切割极深加之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坡耕 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土壤流失殆尽、裸岩出露的石化、彳i 漠化。持续的生念恶化不仅使当地陷入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区内有国 家级贫困县四个,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2 0 左右) ,而且危及长江 j 卜游地区的生态 安全。因此,加强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雨i 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对于长江上游生 态屏障的建设,促进该地区和贵州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小康,均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可为我国西南喀斯特卜态贫困区的生态恢复和土地的可持续 和用提供借鉴。 1 2 研究的特点与方法 本文以马克思唯物主义为指导,峰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与遵 义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分析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j t 地利用巾存在的问题,将 农民的脱贫致富、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综合起来进行考虑,进而 提出遵义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土地可持续利门】f i , l x , l 策j 措施。本文采用了实地调查与 资料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突:| i 了系统分析法的运用。 本文遵循从理论到实际的逻辑原则,先从理论上闸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明确 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涵义,然后分析了生态建设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系。笔者认为, 良好的生念环境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丽提剌基础,生态环境建设i j _ 以促进土地的 可持续利用:相应的,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又一j 。以促进化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可 持续利用与生态建没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最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遵 义地区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了实现该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2 生态建设与土地可持续利用 2 1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涵义 2 1 1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想源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人类“环境 哲学”的重大进步。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历了2 0 世纪中期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 后,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同益突出之时,关注生态环境问题、芙注未来发展,反 思现代经济发展方式而提出来的,是人类必然的理性选择。川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 的发展理论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并在人类的卜产生活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目前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是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代 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 9 8 7 年所作的长篇调查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束 中提出的。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一i 对后代人满足其 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了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从和伦 特兰夫人所给出的定义中不难看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4 i 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m 调,从而使社会的发 展获得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在生态能力持 续、社会公丁f 和人们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i i l l l j 2 ;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 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剥后代人 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因此,可持续发展i i 婴包括了三个方而n 勺内容:1 ) 既然是发展,那么必然要有 经济的增长,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2 ) 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实现 经济、环境与资源协调致发展:3 ) 社会经济发展应与生态发展i 办调一致,社会经 济的发展应以生念承载力为基础。总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资源的永续利用、体制的公平合理、社会的耵n 皆共_ ! 、传统文化的延续及自然活力的 维系。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为实现生念、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寻找到了新的思 路与突破口,尤其是寻找到了以土地资源的i , j 持续年r jj i j 来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 叮持 续发展这个基本出发点。 2 1 2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涵义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慰是1 9 9 0 年2j j 在新德i | i := | j 度农业研究会( i c a r ) 、美蚓 农业部( u s d a ) 和美国r o d a l e 研究巾心其l i d 纠1 1 5 l 刽j :的酋次幽际上地持续利用系统 研讨会上正式确认的。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与发展,一卜地司持续利用的思想已经被绝火 多数专家和学者所接受。但对于土地可持续干t j j t j 涵义的诠释,f i 同研究方向的学者有 不同的理解。 ( 1 ) 国外学者刈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诠释 国外参与土地可持续利j _ f j 研究的学者包含了经济学、社会学、,l 态学、地理学、 农学、资源等方面的专家,以及土地利用管理者、利h 者、政府领导等,他们都从各 i h 的角度阐述土地可持续利用思想。美国学者y o n g 从十地科学角度出发给出的定义 是“获得最高的收获产量,j i :保护土壤赖以生产的资源,从而维持其永久的生产力”的 土地利用1 6 j 。h a r t 和s a n d s 从系统科学j 发,将二j :地l l j 持续利_ | | | 定义为“ l jj l j 自然和礼 会经济资源,生产n i i j 社会经济环境价值超过商品性投入的产:品的同时,能维持将来 的土地生产力及自然资源环境”f 。从总体来看,他们都认为土地可持续利用应起码满 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保持土地在长期均处于可用状态,且生产力保持稳定状念;二 是与土地有关的自然资源环境在长期具有稳定性。至今,国际上普遍接受的是联合国 粮农组织( f a o ) 拟定的持续土地管驯评价大纲一”对持续土地管理所下的定义, 即:“持续土地管理是将投术、政策和能够使社会经济原则与环境考虑融为一体i l j t j : 为结合起来,以便同时实现保持或提高q - ) “与服务( 9 :产性) ,包括农业的和非农业 的土地生产力以及环境美学方面的效益:降低生产j x t , i 硷( 安仝性) ,即有利于降低土 地资源利用可能带来的风险,使土地产出稳定:保护i 1 然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 的退化( 保护性) ,即在土地利用过程。l 必须保护:j 二地资源j 水资源的质与量,以公 平地给予后代:经济上合理可行( 可行性) ,如果某+ 土地利用方式在当地是可行的, 那么这利l 土地利用一定有经济效益,能促进经济增长,t 曾d n 人们的福利,否则肯定一i 能存在下去;社会可按受( 接受性) ,如采某种:也利用方式不能为社会所接受,那 么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必然失败。生产性、安全。睫、保抄肚、一u 行e 脚f 接受性构成了| : 地可持续g j l t j 的基本要求也必须以这l 点米榆验干雌测i :地足中r 止1 1 _ j 持续利刚( i j ” m j 。 ( 2 ) 国内学者对土地ic r t 1 续利用的诠释 与固外相比,我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理解, 也是众说纷纭,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亓i 角度提小自止j 观点,r 卜要侧重于尘态、经济、 技术、社会、空间、人与自然相协调、世代伦理等方面。伊君认为,土地资源可持续 利用是在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也不损害后代人发展剥土地资源利用的情况卜,使 土地资源资本量( 包括人力资本即知谚 技术、人造资小和自然环境资本) 不断增长; 或保持土地资源的生产性能和生态功能,保i f , 土地资源数量雨i 质量,提高土地资源承 载力,使土地资源环境资本最增值,使i - i b 资源利川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不断提 高,永续满足社会发展需求i i o j7 i g j 民等认为,j :地资源”j 持续4 a j , r l j 足指人类剥卜上电 资源的利用过程在一个无限长的时期内,可以永远地保持下去,在刈人类社会有意义 的时问和空问尺度上土地资源不仅没有数量和质量的减少,反而能长期维持和保证 土地资源生产力和承载力的稳定或提高i i l lo 谢俊奇认为,l i b i q 持续利用就足使土地 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丌发、整治雨i 保护,实现二扛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与社会、经 济、资源环境的潍调发展,4 i 断满足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达到最佳的社会、资 源环境和经济效益。陈茭球提出了i 【:地健伙的概念,将l :地町持续利用与土地健康 结合起来,认为土地可持续利用即是追求土地在利用- i 的1 :5 | 护,目r i x , j 土地的保护不只 是土壤的维护,还包括水分管理、物种保护等晰多方f f :1 i 仪仅是维持土地的自然状 态而是视土地为一个有 j l i f j i - 命体,替重土地牛态系统的;i :j t l 4 t , f 酣功能,把维持十地 生态系统存在的各种能量循环和物质转换等同于人体的j i 液循环和营养转换,保证土 地自我恢复能力,维护土地的健康【l 。 ( 3 ) 本文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理解 基于国内外学者对二j = = 地町持续利用的研究和笔者对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理解,本 文认为土地川持续利用并= 怍仅仅是指土地资源本身的肥力和生产力不发生退化,而应 该是二1 :地资源以及土地所处的生态环境即整个土地1 i - 念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为要维 持上地的生产水平,仪仪保持土壤的肥力是不够的,二【= 壤肥力的充分发挥,必须要有 协调的水热关系和气候条件,而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爿+ 能保证土壤肥力的持续发挥, 实现土地产出的持续和稳定增民。土地可持续利用即是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 展,是在充分尊重土地牛念系统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刈土地的一种理性和科学的使用 过程,是人与土地之问、土地系统中生命与生命之问、生命体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生、 互生、再生过程得到持续发展,其实质是人地关系的共荣与和谐发展。具体表现为通 过发挥土地资源与其所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与再生能力,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 和稳定性,保证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获取最大的产值、利润或土地收益, 同时又不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他人利益的损害。在生念上表现为土地质量无退化和 土地生态系统保持平衡,使二匕地资源持续地保持较高生产力,即生态持续:在经济上 表现为十地不断地被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从面积一定的土地上产出尽可能多的经济 效益,同时要能维持土地的这种高效产出功能,即经济持续;在社会上表现为土地能 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能不断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并与社会进步相适 应,即社会持续。三者之i h j ,l - 目互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 社会持续是目的( 见图1 ) 。 稳定的十壤肥力 一鬻护卜 满足人类需求l 良好的生态环境 j 奋。奈各 图1 可持续土地利用原理周 因此,本文对土地可持续利用涵义的理解为:土地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平衡状态并 能持续高效地为人类提供符合人们需要的农产品。 2 2 生态建设与土地可持续利用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生念环境蒯 题的实质是资源代谢在时削上、空间尺度上的滞留或耗竭,社会行为在经济和生态关 系上的冲突和失调而导致的生态失衡。因此,生态建设就是通过调整人类的生活和生 产方式来改变人类利用资源的方式,实现资源利用和资源再生之阳j 的和谐发展,增加 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作为生态系统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 的土地资源,其可持续利用与生念环境之问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生态环境一方面通 过其内部的光、热、水、气等因子直接影响土地上植被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剥土地 的产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土地对生态系统的稳定也具有直接作用,吖i 态环境的优化和破坏与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紧密千阿关,人类通过_ 十地政策、制度和l : 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和地表覆盖物的影响来影响生态环境1 1 4 】。凼此,生态环境与土地利 用是密切相关,互为影响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基本保障,相应 的,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也会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2 2 1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保障 土地是其有三维空问的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包括了地貌、气候、生物、土壤、 岩石、水文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因素在内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时州卜具 有动念变化的自然一社会综合体。土地最基本的一个特征是具有生产力,土地的生产 力决定于土地的质量。土地质量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十地利用价值的大小,是一定叫 期下土地资源的气候、水文、土壤、岩石、植被、地形及所处区位环境的综合表现, 即光、温、水、土、地形等在质和量上的构成和配比,这些条件的综合即我们通常所 说的土地生态环境条件。土地生态环境的优劣主要表现在抵御外界1 二扰能力的大小, 取决于土地生念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能量循环和物质转换的途径及效率等诸多因素, 具体表现为土地生态系统的环境因子对生物因子,j l 三要是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外部条 件的满足程度。 人类对土地利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满足人类需要n 勺农产品,如粮食、蔬菜、 水果、纤维、木材、油料等,这些生物的生长发育除了卣接从土壤中吸收所需要的n 、 p 、k ,矿物质及其他养分外,还需要合适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降水等条件,这螳 条件主要来源于土地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土地的质量和产山。良好的 生态环境条件能够满足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温度等条件,能充分发挥上壤本身的 潜力;相反,恶劣的生念环境条件会限制土壤潜力的发挥大大降低土地的产出,甚 至使具备良好肥力的土地颗粒无收。如干旱、洪涝、千热风、低温等都会使肥沃的_ : 地减产甚至绝收。因此,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基本条件和 保证。 任何不适当的人类活动都会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其巾也包括农业土地利用 的外部效应,如毁林丌荒、陡坡耕种、滥施化肥和农药,除了会直接引发水土流失、 使土壤肥力降低,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外,还山于森林的减少,使森林涵养水源、 调节大气温度和湿度的功能f 降而导致洪涝和干旱的加刷以及低温冻害和干热风等 灾害性天气的增加。生态环境的恶化不利于人类的健康生存,妨碍其他人类活动的 : 常进行,而且农业生物生长条件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到农j i k 土地利用的效果。此外,农 业土地利用所占掘、丌发的自然生态系统可能具有的氏远的、全球性的环境意义和社 会文化价值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因此,应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作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根本条件和切入 点,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持续稳定地保持土地生产力,保证十地产出,实现十地的可 持续利用。 2 2 2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是实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要受其所处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相应的,人类对土地的利 用过程也改变着生态环境。作为生态系统重要构成要素的上地资源,其丌发利用与生 态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对维系生态平衡起着直接和关键的作用。土地是人类赖以生 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史,而人类对土地的利用 过程也就是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干预过程。自从有了人类活动,土地生态系统中自然发 生的物质和能量转化过程就不断受到影响,并山此改变了生念环境变化的速度和方 向。当今世界的生念环境问题主要是森林过伐、超载放牧、草地“i 化”( 退化、沙 化、碱化) 、水土流失等等,多数是因为土地利用1 i 当造成的土地生态环境问题。 土地利用作为环境变化的动力使生态环境的质量发生币向或逆向变化。如果土地 利用方式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就是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入类在对土地的丌发和利 用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有意识地改变土地所处的生态环境,改善 土地的质量,提高其利用率使土地生态系统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比如,退 耕还林使森林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并向良性方向发展,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功能得到 8 发挥,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_ 卜- 地生,“力的提高。相反的, 滥砍滥伐、毁林丌荒则会引发水土流失、干旱、洪涝、泥石流等,不仅破坏了生念环 境,也直接导致土地质量的下降。所以说,人类利用土地的方式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就是充分尊重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并在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 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寻找平衡点,力求综合效益最大,即达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实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以土地生态环境的改善作为切入点,从 改善土地的外部环境入手,通过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建立农田防护林嘲改善农 阳小气候等方式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条件。而土地生态环境条件改善的同时也提高了 土地生产力,土地的产出增加并因此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为土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提 供更多的资金,由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状念,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也最终达到生 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说,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可持 续发展。 3 遵义地区土地问题分析 遵义地区位于贵州省的北部,其西部和北部同四川接壤,南部和东部与贵州省内 的毕节、安顺、黔南、黔东南、铜仁五个地、州相邻。东西长2 4 7 5 公芈,南北宽2 3 2 5 公里,总土地面积3 0 7 6 2 平方公里。全区辖遵义市、赤水r 仃、仁怀市以及遵义县、桐 梓县、习水县、绥阳县、f 安县、湄潭县、凤i = i 日县、余庆县、务川仡佬族苘族自治县、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等1 3 个县( 市) ,2 0 0 2 年底总人口7 8 2 2 5 万人,人口密度2 5 4 人平方公里。区内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压力大,毁林丌荒、水土流失严重,石 化和石漠化现象普遍。生态环境恶化和人地矛盾突山已成为影响本地区经济社会,叮持 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3 1 地形高差大,山高坡陡,切割极深 遵义地区位于云贵高原的东北部,处于中国大地构造单元扬子准地台中的上扬子 台褶带。海拔高度一般在8 0 0 - - 1 0 0 0 米,处于全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境内大娄山脉 从东北向西南横亘中部垂直高度从2 0 7 8 米的堇坝大山到2 2 1 米的习水河入川界处, 相对高差达1 8 7 5 米。从乌江谷缘到大娄山脉,形成明显的三级台地:最低一级海拔 高度1 0 0 0 - - 2 0 0 0 米,中间一级1 3 0 0 - - 1 5 0 0 米,最高一级1 5 0 0 一1 6 0 0 米,形成独特 的喀斯特高原峡谷地貌,境内山地面积1 9 0 55 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6 1 9 :丘 陵9 4 3 3 6 平方公里,占3 0 7 ;山间平坝2 273 7 甲方公罩,仪占7 4 。地势起伏大, 山高坡陡,切割深度大,坡地广为发育,给流水侵蚀作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地表植 被一旦被破坏,流水冲刷侵蚀即刻发生,坡面水土流失也随之产生。 3 2 瞎斯特地貌发育,水土分离,土壤缺乏,生态系统脆弱 3 2 1 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水大量渗漏,干早发生频率高 本区地貌类型以碳酸盐岩、可溶岩经地表、地下水长期溶蚀而形成的喀斯特溶蚀、 溶蚀构造地貌为主,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 5 。虽然遵义常年降水量在1 1 0 0 毫米 左右,但由于平均每平方公罩分布3 4 个漏斗、落水洞,岩石裂隙、洞穴与地下管 道广泛分布,降水的4 0 以上渗漏,地下水埋深一般在3 0 一5 0 米,深者达百余米, 形成了不完善的地表水系和纵横交错的地下水系同时存在的二元结构。在喀斯特洼 地,暴雨时因降水集中,渗漏排泄不及,形成暂时性积斟而造成内涝;降雨一旦停止, 积水很快漏失,加上降雨量季节分配不均,极易形成特有的i 客斯特干旱。同时,i i i i 基 常有低温冷害、暴雨、洪灾、大风、冰雹以及坍塌、滑坡、泥石流等,这些灾害每年 都给本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 3 2 2 母岩造壤能力差,土壤资源缺乏 区内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碳酸盐岩物理风化速度极慢,风化层缺乏或很薄,f i j l 位面积可侵蚀固体量相应较少,但它易在含有c 0 2 的水的作用下而溶蚀。山于母岩不 可溶物质甚少( 低于2 0 ) ,所以溶蚀物质的绝大部分随水流失,仅有5 的物质残留 下来形成土壤。一般来况,溶解3 0 立方米石灰岩爿能发育1 直方米的土壤,形成1 厘米厚的土壤需4 0 0 0 - - 5 0 0 0 年,成土模数为4 5 7 5 吨平方公里年,而本区砂页岩 风化形成l 厘米厚的土壤仅需1 0 0 2 0 0 年。因此,喀斯特地区土壤资源缺乏、土被 薄且不连续,遵义地区坡耕地土壤耕层普遍较薄,7 7 8 9 f l j 坡耕地土壤耕层小于2 0 厘米( 见表1 ) 。 表1遵义地区土壤耕层厚度面积统计表 单位:万公顷; 资料来源:遵义地区土地利t 【 调查数据集 0 3 2 3 植被生长缓慢,生态系统脆弱 碳酸盐岩层钙镁离子含量高,形成偏碱性的土壤环境,降低了土壤中锰、铁、磷、 锌等元素的有效性,造成本区土壤肥力低下、生物量小、生境先天不足。石灰土具有 富钙、易板结、持水力低等特点,不利于作物和树木根系伸展,喜酸、喜湿、喜肥的 植物在这罩难以生长,大多数植物在此水土条件下i 三长缓慢。一旦森林被毁,空气和 土壤中水分大大降低。坡地地下水位下降,植被结构简化,旱生性草本、灌木及落1 1 i - 木本植物比例增加,植被调节径流和改善环境的功能降低,新生树木难以成活,形成 新的石山、半石山,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见图2 ) 一一垫堡盟型一 一 不可逆a l - - - 圆酉匿囡圆圈 l 黑色彳i 灰土li 黄色十i 灰土i 黄色j i 灰十li 黄色t i 灰1 :ll 相骨_ i 灰十l 化 十地堪化过科 图2 喀斯特地区森林破坏导致的土地退化过程( 蔡运龙,1 9 9 9 ) 3 3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3 3 1 遵义地区土地利用现状 根掘遵义1 9 9 9 年土地利用变更资料,其土地利用现状见f 表。 表2 遵义地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单位:万公顷: 项目 幅员面积耕地l 嗣地林地牧草地居k 点及交通j h水域术利川 l :矿川地地地 面积3 0 7 68 6 6 61 4 99 9 1 48 3 0 82 2 0 41 5 45 0 31 0 0 l 比重 1 0 02 8 1 70 0 43 2 2 32 7 0 l 7 1 6o 51 6 43 2 5 表中数据表明,本区耕地比例过大,而林地比例偏小,这与遵义以山地为主的地 形条件是极不适应。根据1 9 9 9 年土地资源的评价结果,遵义适合农垦的土地面积约 为5 1 ,5 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 7 ;适合于发展林业的土地1 3 8 7 万公顷,占 地总面积的4 5 1 :适合于发展牧业的土地8 8 2 8 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 8 7 。 实际的土地利用配置与遵义以l u 地为主的自然条件严重失调( 图3 ) 。 l i 塞堕匣积口适宜面积 耕地一宜农地林地一宜林地 草地一宜牧地 图3 遵义地区各业用地面积与土地适宜性面积对比图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的增长较怏。区内人口从1 9 4 9 年到2 0 0 2 年增加了l - 8 倍,人口密度高达2 5 4 人平方公罩,远远大于目日“生产技术 水平下喀斯特地区平均约1 5 0 人平方公里的合理人口承载量。在人口快速增k 的压 力下,导致滥砍滥伐、毁林开荒,耕地面积从1 9 4 9 年的4 40 3 万公顷增) j n 蟊j1 9 9 9 年 的8 6 6 6 万公顷,增加了近一倍( 图4 ) 。 1 9 4 9 年1 9 5 7 年1 9 6 5 年1 9 7 5 年1 9 8 9 1 1 i1 9 9 1 年1 9 9 9 年 图4 遵义耕地面积变化图 3 3 2 陡坡耕地比重大 毁林丌荒的另一结果是坡耕地增多。遵义土地可垦率低,因此增加的耕地中8 0 以上为坡地。截止1 9 9 9 年,区内坡耕地面积已达4 6 8 l 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 5 4 4 0 ,其中2 5 。以上坡耕地面积1 2 9 l 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 4 9 。陡坡耕地 跚蚰加0 凳对r一器旧 舳 如 船 。 凳由k 鼷旧 的增加是引发区内大面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3 3 3 林草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生产效率低 毁林开荒还导致区域内林草覆盖率持续下降。建国初期遵义有森林近1 8 0 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达到5 8 左右,到1 9 9 9 年森林面积只有6 0 0 6 万公顷,5 0 年间森林面积减 少了6 7 。而且虽然遵义雨热丰沛且同季,是多种优良牧草和草食家畜生长发育的适 宜区,但出于长期以来重农业、轻林牧业,林草地资源丌发利_ | = l j 很不充分。陔区林草 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6 0 ,但其林牧业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3 6 3 ,其中尤以林业 产值低下,仅占农业总产值的3 2 ,占农业总产值3 3 1 的畜牧业,则主要来自于家 庭养殖,利用牧草资源的放牧业所占比例极小,生产效率甚为低下。 3 4 水土流失严重 遵义地区降水较丰富,年平均降雨量1 0 9 9 毫米,降雨多集中在4 1 1 月份,加 之地形坡度大、陡坡丌垦、植被破坏严重,是贵州省水一 :流失最f l f f 重的地区之一。掘 统计,全区水土流失面积1 2 8 3 2 平方公里,占士地总面积的4 1 7 1 ( 表3 ) 。 表3 遵义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统计表 单位:平方公里; 资料米源 1 9 9 9 年遵义地区陆地l ! 星遥感统计数据 全区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3 7 2 9 吨平方公里,年平均外泄泥沙4 7 8 5 8 9 万吨, 相当于每年6 3 万亩耕地5q + 厚的肥沃表土被流失,水土流失8 0 以上来源于陡坡耕 种的土地。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了土地的石化和石漠化。据1 9 9 9 年贵州省石漠化遥 感调查统计,全区坡耕地石漠化面积4 5 4 1 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 4 7 ,其。 j , 轻度石漠化面积3 1 3 4 平方公罩、中度1 3 6 9 平方公罩、强度3 8 平方公罩,潜在石漠 化面积9 9 5 5 平方公里,形势相当严峻。 3 5 农业用地质量较差 遵义地区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农业用地质量较差。1 9 9 9 年遵义地区土地资源等 级面积统计如表4 。 表4遵义地区土地资源等级面积统计表 单位:万公顷; 资料来源:遵义地区十地利_ l j 调商数据集 表中数据表明,全区3 0 7 6 2 万公顷土地中,质量较好,土地等级在三级以下目 适合于发展种植业的面积为5 1 4 7 力公顷,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 7 ;土地等级为四到 六级且适合发展林牧业的土地面积2 1 1 6 4 万公顷,1 与6 8 8 ;质量极差,很难利_ 目 | 的 土地面积3 8 4 1 万公顷,占1 2 5 。土壤质地普遍较差,粘质、砾质和砾石土壤占耕地 面积的5 0 以上( 表5 ) 。土壤养分不足全磷和速效钟含量低,有6 5 7 5 的土壤磷 素不足和极度缺磷,4 5 5 的土壤缺钟全区土壤养分含量在四级以上的土地面积占 总土地面积的4 0 以上( 表6 ) 。 表5 遵义地区耕地土壤质地面积统计表 单位:万公顷: 资料米源:遵义地区土地利凋奇数据集 4 表6遵义地区土壤养分状况表 资料来源:遵义地区士地利j _ l j 调奇数据集 据土壤普查统计全区有中低产田1 9 5 7 万公顷,占水f 日的7 0 3 2 :中低产土 3 1 7 5 万公顷,占早地的7 8 4 9 。区内一般稻r f l 产量为3 0 0 0 - - 4 5 0 0 公斤公顷,为全 国平均水平的6 4 5 ;早地产量为1 5 0 0 - - 3 0 0 0 公斤公顷,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 6 2 。 土地质量差、产量低,导致土地的人口承载能力低,进一步激化了人地矛盾。 3 6 社会经济条件支持能力弱 3 6 1 人口增长快、文化素质低,科技人才缺乏 遵义人口增长比较快。总人口1 9 4 9 年为2 7 6 8 8 j 人,2 0 0 2 年底为7 8 2 2 5 万人, 5 3 年阃年平均递增1 9 8 。人口和劳动力文化素质比较低,2 0 0 0 年全区文盲、半文 宜占总人口的1 9 ,1 ,商出全国平均水平近1 2 个百分点。2 0 0 2 年,全区共有农村劳 动力3 2 5 1 9 万人,其中具有高中、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分别占1 4 4 2 、 3 8 3 4 、3 6 6 4 ,文盲、半文盲所占比例高达2 1 6 。农业科技人员缺乏,平均每百 万农业人口中,只有科技人员4 8 人,而且科技水平低,全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巾, 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仅占1 0 左右。人口增长伙和文化素质低直接影响了先进科 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制约了土地生产率,并阻碍了劳动力的转移和输出,致使大量剩 余劳动力滞留农村,更加剧了人地矛盾。 3 6 2 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建国以来,遵义地区的公路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交通升i 便的状况依然突 出。遵义是一个典型的多1 1 i 区域,公路运输占有重要的地位。出于境内地形崎岖,【| | 高谷深,限制了通车范围,交通建设的难度和投资大,盘山公路甚多,大大限制了行 车速度和运量,增大了运输的困难度。现有公路交通状况还不适应区域经济综合开发 和加速发展的需求,致使很多地区土地的丌发利用受到交通条件的限制。也f 是由十 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和交通不便,区内历来信息较为闭塞,这也是本区经济发 展迟缓落后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3 6 3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落后,农民收入低 2 0 0 2 年,全地区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 7 6 1 3 亿元,人均囤民生产总值3 8 0 8 元, 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 8 2 8 。而且,本区农业资源的利用仍停留在初级水, , 农业生产结构仍以种养业为主( 表7 ) 。 表7 遵义农业各业产值及结构 单位:亿元; 资料米源:贵州省统计年鉴( 2 0 0 3 ) 全国农、林、牧、渔各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5 4 5 、3 8 、3 0 9 、l o 8 , 种植业所占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8 个百分点,与遵义以t h 地为主,适合于农林牧 各业综合发展的自然条件极不适应土地资源的综合优辨未能发挥。对土地的低水平 使用和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始终徘徊不前。2 0 0 2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 8 1 8 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2 4 7 6 的7 3 ,全区年收入存 6 2 5 元以下的极贫人口3 5 6 3 万人,6 5 0 元以下的贫困人口5 8 5 3 万人,8 6 5 元以下的 低收入人口1 0 3 0 2 万人,分别占全区农业人口的5 9 、9 7 和1 7 1 。 1 6 3 6 4 对土地的投入少,生产条件差 建国以来,国家虽然对农业进行了火量投入,但l i i 于地方经济落后缺乏划农 1 k f i 9 有力支撑,实际投入与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相差甚远,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差,抵抗1 :t 然灾害能力脆弱。全区有2 1 2 万公顷旱地无水利殴施;1 9 2 万公顷稻丌1 中还有近6 7 万公顷望天嗣,没有灌溉条件,长期不能扭转靠天吃饭的局面。同时,由于农民普遍 比较贫困,缺乏再生产投入能力,长期对农地重用轻养,导致土壤养分含量低,氮、 磷、钾比例失调,土壤肥力下降。这些都影响了粮食产量的提高,2 0 0 2 年本区水稻! f 均单产为5 6 4 0 公斤公顷,而全国平均水平为6 1 9 5 公斤公顷。全区坡耕地3 6 6 万公 顷占早地面积的7 0 2 9 ,保水、保肥、保土力差,遇于早收成甚微:2 0 0 2 年,本 区小麦平均单产为2 3 8 5 公斤公顷,而全国平均水平为3 7 8 0 公斤公顷。 3 7 小结 遵义的土地问题主要归结于沉重的人口压力、贫困和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教育 缺乏、观念守旧和少数民族较多等社会原因造成本地区人口快速增氏形成沉重的人f 压力;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形破碎、土壤贫瘠、坡地多平地少等自然原因造成生态环 境比较脆弱:交通信息闭塞、生产力低下、人民收入低等经济原冈造成生产技术缺乏、 经营粗放、对土地的利用缺乏保护,土地利用不合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又加剧了 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土地产出下降,致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形成 了自然生态条件脆弱一贫困一人l i 过度增长一毁林丌荒一水土流失、生态恶化一贫圳 的p p e 怪圈。其具体的经济、社会、生态因子作用模式可用以下嘶模型反映( 见图5 ) 。 匦塔求雕暴悄慢姆羰匠熏嗣刊以划m匝 4 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l 实现遵义地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要树立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必须生态建设先行 的思想,将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作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切入点。同时要树立 商品生产和立体农业观念,按照不同的发展方向和途径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作物 布局,应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扬长避短, 发挥遵义的资源优势;建立以林业为生态屏障和长期经济支柱的、以粮食长期稳定 增长为基础的、以畜牧业为中期丌发重点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农村经济结构, 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1 切实做好退耕还林工作,确保生态的恢复和重建 遵义有2 5 。以上坡耕地面积1 2 9 1 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 4 9 。该区从2 0 0 0 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四年总计完成退耕还林7 4 3 力公顷,配套荒山造林7 6 7 万公顷,其中生态林1 4 0 4 公顷,占9 3 ;经济林1 0 6 万公顷,占7 ,工程总投资 4 0 4 亿元。截止2 0 0 3 年底,遵义地区2 5 。以上坡耕地面积减少了7 4 3 3 3 公顷,植 被覆盖率增加近5 个百分点,取得了一定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退耕还林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生态、社会经济系统工程,涉及到生态效益和经济 效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协调问题,关系到广大退耕户 的基本生产生活和今后的发展、地方财源培植、当地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而且退 耕以后对林地的管护、经营和土地的综合利用都直接关系到退耕的成果能否保证和 农民增收问题。根据遵义退耕还林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其自然、社会经济特点, 应当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切实做好退耕还林工作,确保生念的恢复和重建。 4 1 1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退耕还林要把生态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兼顾到经济和社会效益;既要确保实现 生态目标,同时也要关心农民生计,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吃饭、烧柴、增收等 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真f 做到“退得下,稳得住, 能致富、不反弹”。因此,除了保证一定数量的生态林,还应适当增加有较高经济效 益的果树、药材等经济林种。具体可以结合各县的自然条件,建设一批特色经济林 果生产基地,如在赤水组建荔枝、龙眼、香蕉等南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在湄潭、 风冈组建茶叶生产基地:在务川、道真组建核桃、板栗生产基地等:在正安、道真、 绥阳等县组建“三木”药材生产基地。同时,发挥遵义野生植物资源比较丰富的优 势,。进行绿色森林食品的开发。正安的野木瓜系列食品、习水的方竹笋、赤水的玉 兰片和简筒笋、绥阳的野生厥苔等都是遵义有名的绿色保健食品,以其无污染和优 良的品质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另外,遵义的药用植物资源也非常丰富,有国家 收购的中药材2 0 2 种,常年收购的有1 4 0 种,其中特色品种1 7 种、外销的5 0 种、 出口的有1 0 多种,品种多、质量好,有利于中药材基地建设租发展制药工业。 结合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工作,采用公司+ 农户+ 基地的模式,引进和培育龙头 企业,发展林产品加工业,既可以发展地方经济,又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发 展林业生产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建设与发展经济之问的矛盾,实现生态经 济的可持续发展。赤水的竹产业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赤水市政府与地方企业赤天 化集团共同实施“黔北2 0 万吨竹浆林纸一体化工程”,在赤水、j = j 水、仁怀发展以 慈竹、料慈竹、硬头黄竹为主的原料基地,为其纸浆:l 二程提供竹原料,在此基础上 又引进投资,发展多家竹业加工企业,进行竹地板、竹工艺品以及竹笋的加工,取 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 除了发展生态林和经济林,还应该规划布设一定比例的薪炭林,选用耐干旱、 瘠薄土壤且根系发育、茎再生能力强的桕、乌桕、麻栎、刺槐等树种作为薪炭林, 解决农民烧柴问题,避免过度樵采对生态林的破坏。 4 1 2 乔、灌、草结合 乔、灌、草混交立体造林方式在拦截降雨、涵养水源,增加地表郁闭度和预防 病虫害方面具有纯林无法相比的优势。遵义退耕还林中9 0 以上为油松、马尾松、 水杉、侧柏等纯林,由于纯林由单一树种组成,结构简单,难以充分利用环境条件, 且油松、马尾松纯林林下植被稀少,不利于保持水上,加之纯林有大面积爆发病虫 害的潜在危险。因此,应当采用乔、灌、草混交立体造林方式。在遵义可进行杉木 与檫木、樟树,油松与麻栎,侧柏与桤木,马尾松与相思等树种的混交造林。经济 林也可采用混交方式造林,针对石灰岩山地适宜杜仲等木本药柑生长的特点,依托 区内“三木”( 杜仲、厚朴、黄柏) 药材优势,采用林药结合模式进行立体混交造林, 如金银花与杉木、女贞、杜仲混交就是非常好的一种造林方式。对于已经完成造林 任务的退耕地,可以加强林下植被的培育工作,在杉木、湿地松、香椿、柳杉、女 贞等树种问混播耐旱的牧草,如黑麦草、白三叶、红三叶紫花苜蓿等。并采取圈养 为主、放养为辅的方式,合理配置畜( 禽) 数量,积极丌展种草养畜使农户在实 施退耕还林的同时,增加畜牧养殖收入。 2 0 4 1 :3 造林与管护并重,提高成活率 目前遵义退耕还林中普遍存在重造林、轻管护的思想,加之在造林过程中,出于 种苗质量、造林技术、时间安排等方面的原因,导致造林成活率刁i 高,有些地方矬 至只有1 5 ,成活率低已经成为影响退耕还林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此,应 解决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 1 ) 种苗供给问题 遵义地区2 0 0 2 年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5 1 万公顷,共需苗木1 4 5 4 4 4 万株, 当年区内育苗1 3 3 6 5 万株,缺种苗1 1 7 9 4 万株;2 0 0 3 年造林9 3 万公顷,需苗小 2 7 3 2 2 力株,当年育苗2 2 5 2 2 万株,缺口为4 8 0 0 万株,需要从外地调剂。如此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机器人技术应用与管理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全国基层产科医师培训项目专业理论考核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A级船舶检验专业实务)经典试题及答案一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A级船舶检验专业案例分析)全真冲刺试题及答案二
-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道德与法制试题及答案
-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道德与法制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陵园服务礼仪与沟通技巧面试题
- 2025年生态修复师中级考试模拟题答案
- 2025年环境工程师专业能力评估模拟题及解析
- 2025年银行信贷审批员招录笔试题目及专业解答公开
- 涂料行业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实施指南
- 2021年唐山迁安市教师进城考试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0进口关税税率表
- 三菱变频器d700说明书
- 涉外导游英语口语实训教程整套课件完整版PPT教学教程最全电子讲义教案(最新)
- 新疆新昊诚保温材料有限公司年产万吨岩棉生产线项目可
- 报刊分发工作总结
- 工伤知识培训(工伤待遇篇)课件
- 御剑江湖-仙剑奇侠传3吉他谱图片格式六线谱-吉他谱
- 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整套教学课件
- 建筑热工学基本知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