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pdf_第1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pdf_第2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pdf_第3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pdf_第4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 - iii - 论论 文文 摘摘 要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重要战略资源。企 业知识管理是运用集体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实现知识 的资本化,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管理战略。 在科技兴国重要战略方针的指引下, 我国高科技企业蓬勃发展,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作为高科技企业的雏形,在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 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然而,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 在诸多问题,影响了企业的成长。由于知识密集和技术创新是高科 技企业的重要特征,这就引发了我们对知识管理战略应用于中小型 高科技企业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问题的探讨。 本文通过对知识管理相关理论的综述,明确了知识的概念,阐 述了知识管理完整内涵。通过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历程以及 现存问题的研究,探讨了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应用知识管理战略促进 其发展的必要性。根据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特点和依据传统战略制 定方法,分析总结出适合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知识管理战略模 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用知识地图、知识库、知识社区等措施进 行知识管理的具体方法。本文最后应用三角模糊数理论构建了中小 型高科技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以实 例证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中小型高科技企业 知识管理 战略模式 绩效评价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iii- abstract knowledge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 of enterprise in knowledge economy age. enterprise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a series of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using unit wisdom. it aims at improving strain capacity,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realizing knowledge capitalization, strengthening competitive edge of enterprise.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important strategy “building the nation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tech enterprise is in full flourish. middle and small-sized enterprises play the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echnology as the rudiment of hi-tech.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which blocked their growth. knowledge denseness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re two important characters, so it leads us to the discussion of apply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y to middle and small-sized enterprises to improving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etitive edge. in this essay, i gave a clear definition for knowledge and stated the complete intension meaning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by comprehensive statement of correlative theories about knowledge management. i discussed the necessity for middle and small-sized hi-tech enterprises to apply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y to accelerate their development , by the research about their developing process and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s of middle and small-sized enterprises and the tradition in which we contribute schemes, i analyzed out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suitable for middle and small-sized enterprises. in this base, i advanced some material means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such as applying knowledge map, knowledge base and knowledge community, etc. at the end of this essay, i constructed 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odel which is proved to be practical and easy-operated by real example. keywords: small and middle hi-tech enterprise,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y mode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引言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1 研究意义 随着企业创新和科技进步浪潮汹涌而至, 我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发展迅速。 据统计,截止 1998 年底已有 79477 家,1999 年已发展到 10 万多家,技工贸总 收入 1.05 亿元;实现利润 683 亿元;上缴税金 599 亿元 。许多地方尤其是知 识密集型的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地,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表现出强劲的势头, 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兼具中小企业与高科技企业双重特性。一方面,作为一 个知识密集型组织,对于快速响应能力、创新能力、信息利用和运作效率这些 与知识管理相关的指标都有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中小企业来说, 又存在对市场信息了解不够、应变能力差、资金少、人员缺乏等问题,特别是 无法应用昂贵的管理系统实现组织工作的数字化、信息化。因此,中小型的高 科技企业在管理上就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例如:组织单薄、员工人数少并且流 动率高;一项关键技术可能仅仅掌握在一名员工手中,当其离开必将带走该项 关键技术,造成核心技术流失,最终可能致使企业濒临破产等。中小型高科技 企业通常以委托加工和技术外包为主营业务,由于人员缺乏等问题,员工为了 更好满足客户需求,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但是知识内部流通共享性差的现 实,往往导致学习成本增加;结果是造成人力与知识的浪费,增加企业的经营 管理成本,这也是现在多数中小型科技企业不能发展壮大的一个主要瓶颈。 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探讨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通 过知识地图、知识库、知识社区等措施,实现知识共享,促进知识在企业中的 有效传播和流动,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中 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 12 研究现状 12 研究现状 “知识管理”是近几年讨论的热门话题。实际上国外学者对于知识的重要 性的探讨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有“现代管理学之父”桂冠的彼得德 鲁克(p f drucker)就已预见“知识将取代资本、机器、原料与劳动力等 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 即知识经济的到来。 知识经济又称为 “新经济” 。 1996 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发表的知识经济报告中,认为以“知 该数据来源与参考文献44:吴友军.论科技兴中小企业的知识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03(4)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 2 识为核心的新经济将改变全球经济发展的形态” 。 随着数字技术与经济全球化的 发展,企业越来越关注到知识的重要性,关注到知识成为企业资本具有很高的 经济价值,开始了对知识管理以及知识管理应用的探索。 从知识管理的发展模式探讨来看,美国埃米特蒂瓦纳(atriwana)所 著知识管理十步走一书成为第一部系统指导知识管理具体实施的经典著作, 作者介绍了对知识优势、战略分析、知识审计和知识查询的调查分析方法,给 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提出实施知识管理的具体方针和策略。著名知识管理研究 学者尤克强教授指出:企业知识管理的战略重点必须参考企业的竞争环境: “知 识地图”用来协助寻找和整理知识来源; “知识库”用来储存知识内容; “知识 社区”则是利用知识、并创造新的知识价值的主体。国内著名的信息化和管理 学专家王广宇在其著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一书中,提出 k9 知识 链的含义,即从业务流程角度将知识的管理划为 9 项活动,并由这 9 项活动共 同构成了知识的基础管理体系。 从对知识管理的评价指标以及方法的探讨来看,北欧最大的保险与金融服 务公司斯堪地亚集团的智力资本总监列弗艾文森所领导的会计与财务专家, 于 1995 年 5 月,提出第一套智力资本的组成元素报告,这份报告的核心观念就 是,绝大多数公司的智力资本(知识资本)是可以用实证的指标加以具体地表 现的。此后,大部分公司应用此套指标体系进行知识资本评价。国内学者如东 北大学的张昕光对知识管理的风险进行评价;重庆大学的郑景丽对知识管理水 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南开大学的韩经纶对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和评 价方法进行探讨;浙江大学朱启宏提出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对企业知识管理进行 评价;华北电力大学的邢棉提出将多级模糊评价应用于企业知识管理评估中。 从知识管理的发展来看,长期以来人们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大企业(如 ibm、微 软等)的知识管理上,而忽视了中小企业的知识管理。这是由于中小企业种类 繁多,管理模式多种多样,经营领域广泛,更由于知识管理从管理理念到管理 技术均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管理的模式。作为知识密集型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其 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还很缺乏,现有的知识管理理论和运作模式更多的是应用 于一般性质的中小企业,并没有将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作为针对性的研究对象。 从中小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的探讨来看,国内的一些学者也有对中小企业的 知识管理模式进行了理论探讨,如: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小企业首席顾问俞阳指 出中小企业知识管理主要是四个方面的管理:知识资产管理、信息管理、业务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流程管理、知识工作方式管理;吴丽军提出中小企业进行知识管理运作是要保 持创新,包括:企业制度创新、企业组织创新、企业营销创新、企业技术创新 和企业文化创新几方面;黄健在对中小企业知识管理应用分析时指出中小企业 知识管理将面临五大障碍:投资软硬件成本昂贵、闭门造车的企业文化、缺乏 知识整合性的管理者、不重视文件档案管理、主管者形式大于内容;浙江大学 的葛昌跃提出企业集群中的知识共享机制;等等。目前,对于中小型高科技企 业的知识管理运作模式的探讨还很少,仅有武汉科技大学的吴友军在其发表的 题目为论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管理一文中提到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 理的基本措施包括:进行知识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为知识获取与共享创造条件, 构建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加强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提高其积极性;另外, 复旦大学 2001 届毕业生姚向辉在他的硕士论文中提出用一个称之为扩展企业 门户系统(extended enterprise portal-eep)的一体化办公-管理-知识管理 平台来管理中小型高科技企业。 知识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对其优势以及必要性的探讨还在继续,在讨 论其战略应用模式时可以关注到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对知识管理的迫切需求,通 过知识管理促进企业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使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发 展壮大成为高科技企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企业。 13 研究内容 13 研究内容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首先对 知识管理的内涵、地位和作用给与简要论述,这是本文探讨研究的理论基础。 其次,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通过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 现状及特点的分析,找出其现存困境,指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是 提高其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增加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力的必要途径。第三,重 点分析了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应用知识缺口理论、竞争优势 矩阵等理论构造出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矩阵,从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特点出发, 分析得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应采用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中 小型高科技企业知识管理六种策略。第四,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知识管理绩效 进行综合评价,内容包括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方法的介绍,并以某一中 小型高科技企业为例对其知识管理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最后,给出论文总 结。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 4 2 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 2 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知识管理的提出 21 知识管理的提出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经济迎来了大规模技术革新和全面复兴的时代。 技术进步特别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为整个世界经济 体系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使全球经济得以迅速增长,并迈进了以信息经济、网 络经济、知识经济为主的新经济时代。 按照联合国经济合作组织(oecd)公布的定义,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是由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技术所带动的新的经济形式。在以信息技术为 中心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下,世界经济正在经受信息技术的巨大冲击,信息技术 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成为知识经济最为突出的特征。 新兴的信息产业是一种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低耗高效产业,知识经济是以 知识和智力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和其他高科技为工具,推动生产的各个环节, 从而提升经济快速增长。在知识经济时代,其主导产业必然是信息产业,知识、 智力和信息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 同时,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这是由信息技术自身的特 点决定的。高科技和信息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信息技术在初期研发需要数额 巨大的投资,但一旦技术或产品取得突破性进展,它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产品 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使价格不断下降,刺激需求增加,这就促使企业投入更 多的资金用来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这并不一定会刺激通货膨胀和导致 经济过热出现,最终可能形成消费和需求的良性循环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各 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产业本身不断改进,必将 持续不断地提升消费需求,进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智力资源已经代替了物质资源和货币资本,成为 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掌握知识技术和信息的人成为生产的关键要素。正如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 f drucker)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所指 出的一样:“知识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 企业、 公司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作为知识经济微观层面的知识管理也成为学术界研 究的课题之一;而企业界也正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 代的新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见参考文献25:王广宇. 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6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22 知识管理的内容 221 知识的定义 22 知识管理的内容 221 知识的定义 现代知识管理之父托马斯h达文波特(t h davenport)对知识的定 义如下:知识是结构化的经验、价值、语境信息、专家见解和直觉的非固定混 合体,它为评估和利用新经验与信息提供了环境和框架。它源于所知者的头脑, 并为之应用。在组织中,知识不仅常常内嵌在文件或存储库中,而且还存在于 日常活动、流程和规范中。 从这个定义,可以延伸出以下几个层面: (1)知识不相等同于信息或数据 数据是离散的、互不相关的事实,通常为反映客观实体的属性值,或对客 观事物的记载。数据表现为可以鉴别的符号,如数字、文字、声音、图像或图 形等。数据本身无特定含义,只是记录事物的性质、形态、数量特征的抽象符 号。尽管组织的决策来源于原始数据,就数据本身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并不 能直接得出合理正确的决策,同时也不能保证数据全部有效。对组织来说,数 据并非越多越好,面对大量繁杂冗余的数据,很难发掘其中的价值,无法形成 信息,可能导致决策无法及时准确制定,或者制定出的决策脱离真实情况,从 而给组织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信息是指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后的有用数据。信息是可以清楚、明晰、简 单表述的,通常信息以结构化的形式存在于企业数据库中,企业信息系统可以 很好地对其进行管理。信息与数据的最大不同在于信息是有价值的,可以对组 织决策产生有效影响。信息从数据中提炼出来,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而 得。 知识是可用于行动的信息。知识能够帮助组织预测、诊断、分析,而信息 只是给与一些事实的陈述。知识一般指的是经验、价值观、直觉等,与信息不 同,知识通常是混乱、模糊的,部分知识未被结构化,很难使用语言、文字以 及结构化形式表述。因此,大部分知识都不在组织的数据库中,而是在组织中 人的头脑中。知识需要联系、交流、对话、推算、判断、归纳总结转化而来。 可见,数据和信息是基础,必须通过学习过程才能成为知识。形成知识的过程 是价值不断升华的过程。 本人在托马斯h达文波特(t h davenport)提出的将数据转化为信 息的 5c 过滤器模型基础上,扩展到信息转化为知识的 5c 转化模型,形成数据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 6 信息知识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模型,如图 2.1 所示。 图 2.1 数据信息知识转化模型 (2)知识的存在过程是运动的而非一成不变的 知识是一个动态过程。知识是以价值观、经验、直觉、专家意识等形式存 在,知识通过交流、交谈、联系、分析而产生,经过知识所有者的交流、共享, 实现知识在组织内的流通,形成组织知识。在知识流通过程以及知识应用过程 中,知识吸收者或使用者对接收到的知识加入个人经验以及理性分析等元素, 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并且可能产生新的知识,新的知识又经过共享和流通在 组织内存在,再经过知识吸收者的理解和深化形成的新的知识。以此,形成知 识的良性循环,生生不息,这个过程是不断学习的过程,知识即被使用,又在 不断地生成和更新。 (3)知识的特性 理解知识的特性是利用知识创造价值的基础,也是组织进行知识管理的基 数据 比较(compare) 计算(caulate) 关联 (conjunction) 分类(classify) 修正(conect) 信息 联系(contact) 交流(communicate) 分析(construe) 推算(compute) 总结(conclude) 知识 5c 过滤器,实现数据到信息转化 有价值的数据 5c 过滤器,实现信息到知识转化 应用于行动的信息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础。与传统知识相同,组织知识具有共享性、隐含性、资源性;此外,在知识 的应用过程中,知识的增值性和“波粒二相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知识的共享性 与其他资产不同,知识不具有独占性,当知识从所有者一方传送给别人后, 知识的所有者仍然拥有该项知识;通过互动交流方式,知识所有者可以深化对 已有知识的理解,以及接受别人的新的知识,其拥有的知识不但不会减少,反 而还会增加。知识的非消耗性与知识的共享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会由于共 享而减少或消失。在这一点上,知识不同于能量和物质,物质与能量在共享中 存在潜在的竞争性与冲突性。 知识的隐含性 知识的隐含性主要体现了作为客体的知识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之间的不可 分割性。简单的说,知识就是认识主体的人知道和了解的事件。而理解必须是 个人的、主体的、特殊的、难以充分交流的,或者说知识是属于某个个人的。 这就决定了知识的隐含性。 知识的资源性 知识资源具有非损耗性和再生性,存在与所有者的头脑中,通常难以模仿 和交流,并且知识的复制成本低廉,并不符合传统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递减规 律,因此,知识与物质、能量共同构成人类社会的要素。当前,世界经济正在 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经济增长中不再是“外 生变量” ,而成为内在的核心因素。这将使经济的增长方式发生根本变化,使人 类对物质资源的依赖逐渐减弱;知识作为一种独特的生产要素将在经济发展中 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知识的边际收益递增性 1986 年,经济学家保罗罗默(bromar)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 收益递增和长期增长一文,提出了“边干边学”模式,并指出知识和技术 是经济增长的内在推动力,它们不仅可以使自身获得收益,而且能够促进其他 要素收益的增长,从而保证了长期的经济增长。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越来越 多的学者都提出边际收益递增现象普遍存在于知识依赖型经济中。 知识边际收益递增理论主要观点是:在知识依赖型经济中,随着知识要素 投入的增加,产出越多,生产者的收益呈递增趋势。也就是说明,知识这种资 源不会因为使用者越多价值减少,相反,使用某种知识的人越多,即知识共享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 8 范围越广(在企业内部) ,其价值发挥作用越大,而且知识的重复使用价值不变 的同时复用成本几乎为零,这样就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越多。 知识的“波粒二相性” 知识的“波粒二相性”是维娜艾莉(wallee)1998 年在知识的进化 一书中提出,现已普遍被学术界所接受。 作为实体的特性。 知识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因此, 可以将知识看成某种 “东 西” 。首先,东西一般都被某个人所拥有,具有产权,而知识也有产权,类似于 一种财产;其次,东西需要储藏和维护,而知识的积累也需要人们付出种种努 力。这种将知识“实体化”的看法,促使人们致力于应用信息手段实现知识编 码,并成为“知识产权”的理论基础。承认了知识的实体性,自然产生了知识 的识别、组织、收集和评估等一系列问题。 作为过程的特性。根据“知识是一个过程”的看法,知识领域的重点就发 生了变化,也就是说,应该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于知识的动态方面,例如知识 的共享、创造、学习、运用和沟通。有学者将知识概括为“一种能更好地描述 为认知过程的活动” ,将人们获取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描述为“认识的过程” 。 而认识是在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一种持续不断的流动过程,因此,就引发了共享 和沟通等问题。 知识的“二相性”实际上是对知识的两种考察方法各有侧重和用途。当我 们对知识进行分类、组织甚至测评时,是将知识作为实体考虑;再对知识进行 创造、提高以及应用的持续过程中,知识又具有了过程的性质。这两者的矛盾 统一,构成了知识的性质。而所谓“实体”和“过程” ,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4)知识的分类 从知识层次上,可以将知识分为四个层次 know-what(知道是什么)、 know-how(知道如何做)、know-why(知道为什么做)、know-who(知道谁来做), 这些层次的重要性是逐级增加的。 know-what:指认知知识,掌握有关事实的理论知识。 know-how: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结果的能力,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 包括从事实际工作的技能、经验、各种行动准则等。 know-why:代表着对知识的系统理解。经验、技能、行动准则这些规律 性知识也许已经成为常识,要想在竞争中有所超越,必须从 know-how(知道怎 见参考文献22:王德禄.知识管理的 it 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么做)提升到 know-why(为什么做)的层次。know-how 是以信息处理为中心, 将已有知识应用于实践,仅是技术、经验、规律的应用,know-why 是从目的出 发,从效益效能出发,了解这么做的效果是什么。在实践中,应该有目的指导 行动,所以 know-why 是高于 know-how 的。 know-who:知识载体即人的信息,通过人的学习将形成个人知识,经过 组织内部的交流,个人知识在组织内传播形成组织知识。 从知识的形式上,可以将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这两类知识都蕴含着价值。 所谓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是指可以通过语言方式传播的知识。 典型的显性知识主要是以专利、科学发明和特殊技术形式存在的知识。 所谓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往往是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 的知识,通常不易用语言表达,也难以传播。比如:经验、直觉、创意等。 隐性知识虽然难以发觉、传播、共享,却是组织智力的最主要源泉。知识 管理中一个重要观点就是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能创造价值,隐性知识的挖掘 和利用能力是一个和组织获得成功的关键。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模式(seci 模式) ,如图 2.2 所示。 图 2.2 seci 模型 seci 模型被认为是一种用来描述组织中知识产生、传递以及更新途径的严 谨而且使用的方法。简单地说,这一模型包括: a. 两种知识形式 (显性知识, explicit knowledge 和隐性知识, tacit knowledge) ; b. 一种互动力(传递, transfer) ; 郁次郎和竹内广孝. 创造知识的公司. 1998 社会化 外化 内化 融合 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 i i iiii iiii ii igig igigii io ig i:个人 g:群体 o :组织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 10 c. 三个层面的知识主体 (个人, individual; 群体, group; 组织, organization) ; d. 四个过程 (社会化, socialization; 外化, externalization; 融合, combination; 内化,internalization) 。 该模型给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的转化经过四个过程: 社会化:个人知识存在于个人的头脑中,通过共同活动或接触、交流实 现隐性知识在个人之间的共享,不为个人独有,而是为社会个体所有,即社会 化的过程。 外化:个人所有的隐性知识在群体中通过交流会议、头脑风暴等形式公 开,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掌握的显性知识,即隐性知识外化过程。 融合:组织内不同群体之间的知识由零散向系统转化,即知识的传递、 交流、协调和系统化的过程,形成组织知识。 内化:将共享和流通中的显性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个体通过 思考、学习、钻研,加深已有知识的理解并可能领悟到新的知识,再次形成个 人隐性知识。进而需要再次的 seci 过程。 在 seci 模型中,不同组织层次上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不断转化所产生 的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知识创造和再创造的关键。组织应充分认 识这种动力的重要性,并主动在组织中创造并利用这种机制。 222 知识管理及其特征 222 知识管理及其特征 目前,知识管理的定义并未达成一致,就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现 状,可以简单化归为三个学派:技术学派、行为学派和综合学派 。 技术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和专家 们一般都有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教育背景。他们将信息管理系统、人工 智能、重组和群件等理论应用于知识管理,对他们来讲,知识等于对象,并可 以在信息系统当中存储、分析和处理,简单的说就是知识管理也等同于信息管 理。 行为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和专家一 般都有着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或商业管理的教育背景。他们的主要观点认为, 知识等于过程,人是知识的所有者,对知识的管理应着重于对人的管理,通常, 这些专家热衷于对个体能力的学习和管理方面或者对组织结构方面进行研究。 见参考文献30:左美云.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 科学决策. 2000(3)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综合学派认为“知识管理不仅要对信息和人进行管理,还要将信息和人连 接起来进行管理;知识管理要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相互结合,增强 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组成该学派的专家既对信息技术有很好的理解和把 握,又有着丰富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他们推动着技术学派和行为学派互相 交流、互相学习从而融合为自己所属的综合学派。由于综合学派能用系统的、 全面的观点实施知识管理,所以能很快被企业界接受。 知识的“波粒二相性”也决定了知识管理并不能单从技术层面或者行为层 面进行定义,而应该是作为“实体”和 “过程”两方面有效结合。正是从这角 度出发,本人给出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包括组织知识的识别、获取、存储、传播、转移、整合、应用、 测试、更新和创新等环节,并通过知识的积累管理、共享管理、应用管理、创 新管理,为组织构建有效的途径和机制,以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 创新能力,实现知识的资本化,提升组织核心竞争力,增强竞争优势。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知识管理的以下特征: (1)企业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的管理,以知识生产管理为前提。知识的生产 不同于其它物质和服务产品,它是在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存储、传播、转移、 整合、应用、测试、更新和创新的全过程中进行的,在这些过程中,知识既被 使用,又在不断地产生、形成和发展。新的知识在产生,原有的知识在发展。 (2)知识管理是以信息管理为基础,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信息管理 只是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以一定的方式汇总、组织起来,方便人们利用计算机来 查询和检索,利用技术来进行信息采集、存贮和控制。而知识管理则是利用技 术去分享知识并把它们作为创新的手段或杠杆。知识管理是通过一组解决方案 的集合寻找和识别与问题有关的关键性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提取,形成对 某一问题的专门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据。知识管理就是把信息转化为知识,用 知识指导决策并付诸行动,再将该行动转化为利润。 (3)企业的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实现知识的显性化和共享寻找新的途径。 知识从形式上看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主要是指员工的创造性 的知识,只存在于人的头脑中,难于被他人观察了解,如何管理它已成为知识 管理的一大难题。为此,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继而实现共享,在知 识管理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它是知识创新永不衰竭的动力和源泉。 (4)企业的知识管理是一个过程。知识管理就是要管理企业的“知识过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 12 程”,企业的知识流动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知识所有者在相互 地交流中达到知识的传播、进化和创造,然后开始新的一轮知识应用和创新过 程。 (5)企业的知识管理基本原则是信任、交流、学习和分享。信任是企业组 织文化的基础,是实现知识交流、使用与共享的前提,有了企业内外成员之间 的信任,才能建立知识的良性循环,并朝着知识交流和共享的方向螺旋式上升; 反之,则会出现知识的恶性循环,而呈螺旋式下降。交流是加强信任、引发合 作、促进知识的创新与共享,增强知识使用和创造力的手段。没有交流,将会 使知识降低甚至失去效应和创新。学习是获取知识、促进发展、催动创造的必 由之路,也会促进成员间的信任和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共享是知识发展和创新 的关键,是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途径。企业的知识管理,就是在互相信任、公 开交流、相互学习的良性循环中,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6)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是提高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竞争说 到底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强于其他竞争者的特定 的优势,是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能力。核心竞争力并不等同于企业竞争力,而 只是竞争力的关键部分和突出环节,它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是许多不 同部门或个人相互作用产生的。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可以通过学习积累得到的, 也是不断动态调整的,当外部环境发生剧变或内部管理不善时,企业在此阶段 的核心竞争力就会慢慢贬值成一般能力甚至流失,因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 与及时的保护、调整和创新相对应的。 223 知识管理的内涵研究 223 知识管理的内涵研究 知识管理与企业的决策、管理和执行密切相关,从知识管理的定义以及知 识的二相性可以看出,知识管理的内涵包含实体知识即知识的基础管理:组织 知识的识别、获取、存储、传播、转移、整合、应用、测试、更新和创新;过 程知识即知识管理的执行环节:积累管理、共享管理、应用管理、创新管理; 以及知识管理的核心要素人、技术、组织的管理。这三方面构成了知识管理的 内涵。 (1)知识管理的基础流程 知识管理的基础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前提。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从知 本人参考王广宇于 2004 年提出的 k9 知识链基础上,提出知识管理的 10-4-3 模式。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识的“实体”性划分,知识管理可以划分为 10 项活动,即知识识别、知识获取、 知识存储、知识传播、知识转移、知识整合、知识应用、知识测试、知识更新 和知识创新。这十个部分之间相互关联,并不是简单的单线过程,而是成循环 运动,在循环中不断进化和提高,形成螺旋式上升。在此过程中,知识实现价 值提升。 (2)知识管理的执行环节(scai 模型) 知识的基础管理,仅是将知识作为实体进行管理,而将知识作为过程的管 理,即知识管理的执行过程,是企业从执行层面,推进和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 知识管理的执行,可以划分为知识积累管理(stockpile) 、共享管理 (communion) 、应用管理(application) 、创新管理(innovate) 。 scai 模型的四个环节,紧密相联,层次分明。知识积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 基础;知识共享管理是知识在企业内部传播、流通的关键,是企业知识资源合 理配置的途径,是知识价值实现的基础;知识应用管理是在知识积累、知识共 享基础上,使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是知识价值的实现过程;知识创新管 理是知识管理执行过程的最高层次,在此实现知识价值并发展和创造出新的知 识,进入下一轮的知识管理。 (3)知识管理的核心要素 知识管理的发展始终围绕着组织、人和信息技术这三个要素。在实际中, 人们往往对信息技术的推动和对人的潜质的开发比较重视,而对组织知识管理 的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知识管理的环境组织 随着知识管理在企业发展战略地位的提升,企业的组织形态必然做出相应 的调整以适应这一变化。1997 年,卡尔e斯威比(kesveiby)在新 组织财富管理与度量以知识为基础的资产一书中指出,现在的时代已经是 知识组织的时代,我们必须能够以这种时代的眼光来考察组织,即把组织视为 一种知识组织。这种组织的雇员大多数为知识员工,知识组织的生存需要外界 因素的支持,比如客户关系、供应商关系等。知识成为知识组织重要的核心资 源;知识或智力资本成为组织创造价值的核心资产;知识管理成为组织管理的 重要管理战略。 从组织结构方面,组织结构趋向于扁平化,最高层与基层之间的中间层比 见参考文献22:王德禄.知识管理的 it 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 14 较少,知识是呈“自下而上”流动的。这种“自下而上”是从知识源的角度考 虑。组织中的知识是在基层创造,并在很大程度上由基层控制,所以组织知识 管理的好坏,主要是由组织中的下层知识管理水平决定的。最高层的管理者很 少发布命令和指令,他们更多的是充当知识创造和创新的基层员工的支持者。 在这种模式中,知识和知识型员工得到充分的重视,自由发挥潜能,为提高组 织核心知识能力作贡献。 知识管理的工具信息技术 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基础支持因素。知识管理的技术涉及到知识管理系统所 依赖的技术以及相关设备的管理,包括建立关系数据库、知识仓库、专家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协调系统、内部网络,以及系统的日常维护和疑难检索、交流 和共享平台等,使整个知识管理系统的实现基础和处理平台。 对一个企业来说,知识管理的技术支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设备的技术形 态,即固定资产部分;另一方面具有能动性的技术形态,即企业中的掌握技术 人员,他们拥有研发、维持技术、设备及协调系统正常运转的专业技能。设备 形态的技术基础和人力资源形态的技术人员有效地结合,才能是知识技术管理 真正发挥作用,使企业决策者、现有资源与知识、市场环境、技术设备和人力 资源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系统。 知识管理的主体人 对于知识管理而言,人是其中重要、最具能动性的因素。首先,人是知识 最重要的载体。人不仅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各种显性知识,而且是隐性知识的唯 一载体。所以,即使在现代社会中已存在众多的知识载体,人作为隐性知识的 唯一载体的特性决定了人在知识承载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人及其实践活 动是知识的来源。人的智慧和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归纳出各种有用 的经验、规律形成隐性知识;同样,人也能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作为隐性 知识唯一载体的人也是显性知识的重要来源。最后,人是应用知识创造价值的 主体。在新经济时代,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可取代,各种具有专业化 知识的人才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单纯地依靠及其规模化作业的方 式难以适应竞争需要,人始终是创造价值的主体。 人、信息技术和组织这三者的共同结合使得组织的知识积累、共享、应用、 创新得以实现,有助于企业增强组织智力资本、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快速响应 与组织知识化的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知识管理不仅简单的是知识的基础管理,还包括知识管理的执行环节以及 知识管理的三个核心要素,共同构成知识管理完整内涵。如图 2.3 是知识管理 完整内涵示意图。 图 2.3 知识管理完整内涵图 核心 竞争力 人 组织 信息技术 知识创新知 识 积 累 知识共享 知 识 应 用 识别 获 取 存 储 传 播 转移 整合 应 用 测 评 更 新 创新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 16 3 知识管理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3 知识管理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作为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在促进经济发展中 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知识密集和技术创新是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主要特征, 因此,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管理战略应用。本章从中小型高科 技企业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论述知识管理是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发展壮大 的必由之路。 31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311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界定 31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311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界定 根据 2002 年 7 月国家统计局印发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的通知 , 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包括航天航空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 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 对于中小型企业的界定,由于经济发展情况不同,世界各国的具体确认标 准也不同。一般对中小型企业的界定,可以分为“质”与“量”两方面的定义。 量的定义比较普遍,国际上所设定的参数一般有三种因素:实收资本;职工人 数;一定时期的经营额。 我国曾对企业按照规模进行多次分类。1962 年,根据企业的职工人数划分 企业类型。1978 年,为了加强对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国家经贸委根据企业的 综合生产能力对企业进行了重新划分。1988 年,划分企业类型的对象主要是工 业企业。划分的依据主要以实物产量反映生产能力和固定资产原值,企业划分 为四类六档:特大型、大型(大型一档、大型二档) 、中型(中型一档、中型二 档) 、小型。1999 年,我国又对企业类型进行重新划分,根据企业的销售额对 企业分类作了调整,依然保留四个层次。中小企业通常是指相对于大企业来说 经营规模比较小的经济主体。 需要说明的是,有人认为,中小型企业就是指独立经营、形式多样、规模 较小,在市场上不具有支配地位,在本行业中不居于市场主导地位的经济单位。 但是,随着企业向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知识、技术在企业生产经 营要素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因而企业竞争力及其外化一市场地位和影响 与劳力、资本规模的正相关关系已大为减弱,知识和创造力已成为更为重要的 竞争力源泉。也就是说,企业的竞争力及其市场地位和影响往往并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