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专业论文)我国信息产业链的结构及其优化研究.pdf_第1页
(图书馆学专业论文)我国信息产业链的结构及其优化研究.pdf_第2页
(图书馆学专业论文)我国信息产业链的结构及其优化研究.pdf_第3页
(图书馆学专业论文)我国信息产业链的结构及其优化研究.pdf_第4页
(图书馆学专业论文)我国信息产业链的结构及其优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 摘 要 信息资源是信息时代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资源共享成 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主要音符之一。然而,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信息资源需求 的持续增长而言,我国信息资源的共享仍是一个最薄弱的环节。 大量实践经验表明,产业化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助推器”和“加速器” ,利 用市场机制能有效引导全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产业链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 组织管理模式,其内在经济性和外在带动效应能促进信息资源的真正普遍共享。 文章从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入手,首先梳理了信息产业和产业链的基本理论: 对信息产业的概念和范畴做出了新的界定,对产业链的定义、结构、特点和经济 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对信息产业链的认识,对信息产业 链的概念、结构以及信息产业链的信息资源共享功能等内容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然后,文章分别从逻辑层面和物理层面,分析了我国信息产业链结构的现状及存 在的问题。最后,文章提出了我国信息产业链结构优化的构想,在这一部分内容 中,首先结合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全球信息产业链结构的调整动态,以及我国 信息产业链结构现状及优化潜力, 对我国信息产业链结构的优化进行针对性地发 展定位,然后重点提出我国信息产业链结构优化的路径的设想,最后阐述我国信 息产业链结构优化所需的配套环境。 对我国信息产业链的结构及其优化的系统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信息产 业、产业链和信息产业链的相关理论,还对如何利用产业链组织理论指导我国信 息产业链结构的优化以及推动信息资源的真正共享等现实问题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信息产业;产业链;信息产业链;产业链结构;信息资源共享 iii abstract information resource is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ing and the national economy developing in the information era.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opposite to sustaining information resource demands of economy and society developing, however,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of our country is still a weak link. large members of experiences indicate that, industrialization is “the auxiliary booster” and “the accelerator”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the market mechanism can guide effectively the entire soci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as a new mode of industry organized and managed,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chain, can promote the true and universal shar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by its inherent efficiency and external impetus effects. from summarizing the predecessors researches, the article combs the elementary theory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and industry chain. it gives a new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and the extension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and proposes the own opinion on the definition,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and efficiency of industry chain. in this foundation, it elaborates the concept, the structure, and the func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to information industry chain. then,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nt problems of the structure of our countrys information industry chain from logical angel as well as physical angel. finally, the article proposes an imagination on how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our countrys information industry chain. this chapter, first carry on a localization to the structure of our countrys information industry chain on the base of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ing tendency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and the structure adjustment of the whole worlds information industry chain, as well a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potential optimiz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our countrys information industry chain. then it proposes a pointed approach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our countrys information industry chain. finally it expatiates the needed environments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our countrys information industry chain. the systemic researches on the structure and its optimization of our countrys information industry chain, may not only further enrich the related theories on information industry, industry chain and information industry chain, but also provide iv practical references to the realistic problems such as how to direct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our countrys information industry chain then achieve the really and truly shar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key words: information industry; industry chain; information industry chain; the structure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i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 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第一章 绪 论 1.1 选题来源 本文选题来源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用市场机制引导全社会信息资源共 享研究” (项目编号:05btq008) 。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信息资 源正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然而,数字鸿沟有所扩大, 国内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网络普及程度很不平 衡,城乡、区域和行业的差距呈扩大趋势,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的新因素。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 发展战略中,信息资源共享被提升到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方针高度。信息资 源共享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课题。 国外对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摸 索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我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但这 一问题从未得到过较好的解决。 信息资源共享作为学术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学者和专家的 高度重视,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研究内容,并且在社会实践中 得到广泛应用,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研究课题。回顾对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 可将之归纳为如下三种主张:主张在信息资源拥有者之间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例如图书馆界开展的合作馆藏建设、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一系列共享活动。不 难看出只有参与馆才有资格享受这些共享服务, 非参与馆或非参与馆的读者是被 排除在外的。这种所谓的共享显然是在有限范围内进行的,它没有将非信息资源 拥有者考虑在内。主张在信息资源拥有者之间实现共享时,不考虑信息资源拥 有者的具体信息实力。 例如图书馆联盟在成立时, 一般很少考虑各合作馆的大小、 藏书量的多少、开放资源能力的大小等,一旦成为联盟体的成员馆就享有同等的 地位和权利。对那些在管理人才、技术和资源积累方面比较有优势的大馆来说, 这是不公平的。 这种共享不考虑信息资源拥有者之间所拥有的信息资源量的多少 和价值的大小,也就是说信息资源拥有者之间进行的是不等价的利益交换,这将 会打击某些信息资源提供者的积极性。主张共建共享,即共同出资建设、共同 享用,如“九五”期间由国家投资建设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 、 科技部成立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 、文化部组织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 2 共享工程等等。它们在一定范围内推动了我国信息资源共享前进的步伐,但这些 共享是在一定区域和部门内的共享,它们同样是在狭小的利益圈子里进行的,只 是信息拥有者之间的信息资源交换,不符合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 “用市场机制引导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研究”这一课题对于到底什么是信息 资源共享、怎么样才能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做出了正确的理解。它认为共 享是指信息资源拥有者必须承担向全社会开放自己信息资源的义务, 让全社会有 获得信息资源拥有者所拥有的信息资源的可能性, 但不是无偿提供信息资源服务 的义务,即信息资源共享是一种经济活动,其经济实质就是使信息资源拥有者的 私有信息通过共享进入公共领域的过程。 信息资源拥有者之间在市场机制的引导 下,通过付费共享,取代以往的“以物换物”的利益交换式的共享,以达到利益 平衡,使信息资源拥有者和非信息资源拥有者都能利用全社会的信息资源。信息 资源拥有者提供的信息资源越多,其自身就越能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信息资源 生态环境,这才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可持续发展之计。概括来说就是用市场机制引 导全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这就是本文研究的课题来源。 “我国信息产业链的结构及其优化研究”就是基于这一前提而展开的,文章 的研究旨在通过培育和优化我国信息产业链, 提升我国信息产业链和信息产业发 展的高度,通过产业化的道路,利用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和信息产业链固有的资 源共享功能,来驱动我国信息资源在全社会之间的真正普遍共享。对“我国信息 产业链的结构及其优化研究”的系统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信息产业和产业 链的相关理论,对信息产业的概念和范围,产业链的定义、特征、结构和功能都 将有新的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并能填补信息产业链相关理论专门研究的空白;还 对如何利用产业链组织理论指导我国信息产业链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及推动我 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实现信息资源的真正共享等现实问题提供了参考。 1.3 相关研究及成果综述 信息产业是上世纪 4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我国信息产业的起步 则更晚,其发展不过半个世纪的历史。随着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地位的 不断提高,我国信息产业研究人员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 合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实际, 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产业的概念和范围提出了自 己独特的见解,并对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途径提出了各自的优化对策。但由于我 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尚处于摸索和借鉴阶段, 我国信息产业研究人员对信息产业的 概念和范围的论述是各抒己见。由于对信息产业的基础理论研究缺乏统一,导致 信息产业发展的实践研究出现众说纷纭的状况。 产业链理论是在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产业链是一个中国 化的名词,是傅国华于 1990-1993 年在立题研究海南热带农业发展课题中,受到 3 海南热带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启迪而提出来的。 1 产业链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 式,我国已有不少组建成功的例子,如在全社会有重要影响力的四川“煤-电- 冶”产业链。现阶段,我国各类型企业也正纷纷建设本行业产业链来谋求行业或 产业的发展,诸如汽车产业链、农业产业链、纺织产业链、文化产业链、手机产 业链、服装产业链、网络电视产业链等名词正不断充斥人们的耳朵,并在实践中 得到很好的应用。我国学术界也有不少文献应用了“产业链”这个词语,并对产 业链的含义、特征、结构和功能做出了各种表述,但学者们对产业链相关理论的 研究是百花齐放、各表一枝,且大多系从某个角度进行的泛泛而谈,从理论上全 面深入系统研究的文献不多,产业链理论体系并没有形成。 信息产业链也是一个中国特色的名词。近年来,在信息产业界、图书情报档 案界, “信息产业链”这个名词常被提及,信息产业链经常被认为是发展我国信 息产业、推动信息资源共享的一种有效模式。但到底什么是信息产业链,信息产 业链的结构、特征和功能是什么,它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和促进信息资源共享的内 在机理是什么,国内外均无专家和学者对此进行过专门、系统研究。这一方面是 因为我国信息产业概念和范围没有统一, 另一方面是因为产业链理论发展的不成 熟,二者共同导致我国信息产业链理论研究体系的不完整。 1.4 文章框架和研究内容 我国信息产业链的结构及其优化研究, 就是针对我国信息产业链的结构现状 及存在问题,利用产业链这一产业组织理论和工具对其进行调整和优化,来培育 具有持续创新力和竞争优势的信息产业链,从而推动我国的信息资源共享。本文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概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文章的选题来源、研究背景及研究 意义、相关研究及成果综述、文章框架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为信息产业链概述。第一节介绍信息产业的概念,并界定了信息产业 的范围;第二节介绍产业链的定义、结构、特点及其经济性;第三节阐述信息产 业链的概念和结构;第四节分析信息产业链的信息资源共享功能。 第三章为我国信息产业链结构分析。文章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第一节分析 信息产业链的逻辑结构,第二节分析信息产业链的地理结构。 第四章为我国信息产业链结构的优化,是本文的重点和落脚点。第一节对我 国信息产业链的发展进行定位,第二节提出我国信息产业链优化的路径建议,第 三节提出完善信息产业链配套服务支撑体系的对策。 4 第二章 信息产业链概述 2.1 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是二战后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它已发展成 为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九十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力度,进 一步推进了信息产业的腾飞,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全面向信息化社会推 进。在信息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各国对其投入和发展的侧重点各不相同,理论 学术界对其关注的重点也随之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并且,信息产业涉及社会各个 行业和各个领域, 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 不同领域和行业的研究人员在研究 “信 息产业”问题时,往往具有不同的研究视角,导致对信息产业概念的表述不尽相 同,信息产业的内涵和范围的界定一直未能得以明确和统一。 2.1.1 信息产业概念的提出 研究信息经济学和研究信息产业的所有学者普遍认为,美国经济学家费里 茨马克卢普(fritz machlup)教授最早于 1962 年在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 中引入了与信息产业概念相近的“知识产业” ,他把教育、研究与开发、传播业、 信息设备与信息服务五个部门称为“知识产业” 。 2马克卢普定义的知识产业虽 然在边界范围上与现在流行的信息产业有所出入, 但基本上反映了信息产业的主 要特征。 日本学者 tadao umesao(梅卓忠夫)于 1963 年 1 月在 hoso asahi( 朝日 放送 )杂志上发表的论情报产业一文中,提出了“情报产业” ,它与信息产 业的概念也很相近,日语中没有“信息”这个词,通常所说的“信息”一般叫做 “情报” 。 3在 tadao umesao(梅卓忠夫)发表了上文之后,日本掀起了研究与 “情报产业”相关概念的一次热潮。 1977 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克优里波拉特(marc u.porat)博士在信 息经济中正式提出了信息产业的概念,并将信息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基本产业框 架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的 “四次产业”划分方 法。此外,他还把信息产业划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第一信息部门 是指直接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部门; 第二信息部门则是指只将信息劳务 和资本提供内部消耗,不进入市场的信息服务部门。 4 1981 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信息活动:电子和电讯技术中 将信息产业划分为 4 个行业, 即信息生产行业、 加工行业、 传播行业和基础行业。 5至此,信息产业的概念得以明确提出。 5 2.1.2 信息产业的定义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一直十分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早在 1980 年邓小平 同志就发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的号召。目前,信息产业已经由一 个新兴产业门类发展成为我国的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 信息产业的发展在引起党中央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同时, 也成为学术理论界研 究的一个焦点问题。马费成认为,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活动中与信息产品和信息 服务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直接相关的相关产业的集合。 6倪波认为,信息 产业实质上是一组产业群,主要从事信息生产、传递并进行服务,主要包括四个 方面,一是信息设备制造领域,包括计算机硬件、通讯机械、广播设备与装置等; 二是信息生产加工领域,包括新闻、出版、软件开发等;三是信息服务领域,包 括咨询业、广告、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心、档案馆等;四是信息传递领域,包括 电讯、邮政等。 7刘昭东认为,信息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信息技术设备制 造业,二是信息服务业。 8 总结已有的关于信息产业的定义,可将之归纳为如下两种观点:大信息产业 观和小信息产业观。大信息产业观认为,信息产业是指一切与信息生产、加工、 传递和利用有关的产业,它不仅包括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还包括新闻、 出版、金融、教育、科研、邮政等。小信息产业观认为,信息产业仅包括信息技 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其中,信息技术产业包括硬件产业、软件及服务产业、通 信设备产业和通信服务产业;信息服务业包括信息咨询业、广告业、图书馆、信 息服务中心和档案馆等从事信息产品加工和服务的行业。 对一个产业门类进行定义,其目的是为了认识产业发展的规律性,以指导产 业发展的方向。基于此考虑,我国传统的信息产业,主要是指由信息产业部作为 全国性行业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的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而在新的发展时期, 信息产业的概念也有所扩大,信息产业部在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 略中将信息产业的概念在原来主要指制造业、软件业、通讯业和 it 服务业的 基础上,扩充了文化、出版、广播、影视、市场信息、市场调查、游戏动漫等内 容,即以内容加工为对象,产品形式表现为信息形式的,都属于信息产业。笔者 以为,信息产业是从事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以及与信息的收集、处理、传播、存储、 流通、服务等直接相关的产业的总称。事实上,信息产业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 各个行业和领域,我们不能把与信息相关的所有产业和部门都纳入信息产业,而 只有那些与信息“直接相关”的产业和部门才属于信息产业范畴。 2.1.3 信息产业的范围 关于信息产业的构成至今没有明确的界定,更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各国在 计量信息产业对经济的影响时,各自采用了不同的分类和统计方法。例如,加拿 6 大政府提出的信息技术和电信(itt)分类法把电信、广播与计算机服务业以及 消费电子业、电信设备与计算机硬件业一起归为信息产业。日本把信息产业称为 信息通信产业,它包括邮政、电信、广播、计算机软件与出版服务业以及电信、 计算机与广播设备制造业。欧洲把信息产业按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归类,包 括电信服务、电信设备、计算机软硬件。国际电联(itu)把现代信息产业界定 为电信服务和设备,计算机软件、服务和设备,声音广播、电视广播、声像娱乐 和设备。在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02)中,没有独立的信息 产业类别, 信息产业部是从电子信息产业和通信产业两个行业来分别统计信息产 业发展各项数据的。 我国学术界对信息产业范畴的探究的代表性成果有:乌家培认为,信息产业 是一个庞大的产业群,它由信息技术产品制造业和信息内容提供服务业共同构 成,从中国先行的行业分类来看,信息产业的覆盖面相当于电子工业、邮电通信 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所包括的范围。 9萧琛认为,信息产业大体上可以分为两 个产业群,一是信息技术产业,即从事开发、制造和出售信息技术的硬件和软件 产品,以提供信息处理和传输过程所需要的媒介或载体的产业;二是信息商品化 产业,即使用计算机等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交换和分配等工作的产业。 10 左美云将信息产业的范围界定为三个方面: 信息工业、 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开发业, 信息工业包括计算机设备制造业(包括集成电路制造业) 、通信与网络设备制造 业以及其它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包括传统信息产业如信息咨询、出版、 邮政、电信等行业以及第二信息部门中提供有偿服务的那部分,信息开发业包括 软件业和信息内容业(包括数据库制作业、电子出版业和网上其它信息业) 。 11 综观国内外学者和组织对信息产业构成范围的研究, 可见他们对于信息产业 由信息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两大块构成并无太大分歧。而我国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将信息产业的概念在原来主要指制造业、软件业、通讯 业和 it 服务业的基础上,扩充了文化、出版、广播、影视、市场信息、市场调 查、游戏动漫等内容,即以内容加工为对象,产品形式表现为信息形式的,都属 于信息产业。笔者认为,我国信息产业的范畴应涵盖这些内容。鉴于对产业范围 的界定必须尊重产业发展的历史和规律,以及便于国际间进行交流和比较。笔者 以为我国信息产业由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内容业三大产业构成 (见表 2.1) 。信息设备制造业是指从事信息技术设备和元器件的开发和制造的 行业;信息服务业是指主要从事信息资源的传播和提供的行业,其传播的内容并 不是行业本身所涉及的,其提供的信息服务也不是以自身内容为主的;信息内容 业是指主要从事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开发、制造、包装和销售的行业,其产品特 征以信息为主。 7 表 2.1 我国信息产业的构成 信息设备制造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 信息服务业 邮政、出版、电信、计算机服务、软件服务、数据库 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信息中介服务以及其它信息传 输服务业 信息内容业 动画、游戏、影视、数字出版、数字创作、数字馆藏、 数字广告、互联网、信息内容服务、移动内容、数字 化教育、内容软件。 2.2 产业链 产业链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 对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已为实践 所证实。依据产业链理论,优化我国信息产业链结构,科学合理配置各区域经济 要素,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局面,能提高我国信息产业的整 体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我国信息强国的战略目标,推动信息资 源共享。 2.2.1 产业链的涵义 产业链是一个中国化的名词, 最早是由傅国华于 1990-1993 年立题研究海南 热带农业发展课题中,受到海南热带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启迪而提出来的。近 年来, “产业链”这个名词频繁地出现在书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和人们的 日常交谈中,如汽车产业链、手机产业链、动漫产业链等,比比皆是;我国也有 不少构建成功的例子,如四川煤电冶产业链。但关于产业链概念,目前大多 是一般性描述和常识性提及,且含义混杂,缺乏系统深入的论述。综观已有的关 于产业链的研究,代表性的定义有: 李仕明认为:企业经营要有好的“上家”和好的“下家” ,这种经营环境 中的上游-中游-下游,对企业而言,通常称为供应链,对于政府,则称为产业链。 杜公仆、夏大慰指出:产业链是构成同一产业内的所有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 的活动构成的价值链关系。郑学益认为:产业链就是以市场前景比较好、科技 含量比较高、产品关联度比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通过这些链核, 以产品技术为联系,以资本为纽带,上下连接,向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的链条, 这样,一个企业的单体优势就转化为一个区域和产业的整体优势,从而形成这个 区域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蒋国俊、蒋明新提出:产业是指在一定的产业群聚 区内,由在某个产业中具有比较强国际竞争力(或国际竞争潜力)的企业,与其 相关产业中的企业构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链。 19卢明华认为:产业链是具有 8 某种内在联系的产业集合, 这种产业集合是由围绕服务于某种特定需求或进行特 定产品生产 (及提供服务) 所涉及到的一系列互为基础、 相互依存的产业所构成。 12 笔者以为,产业链应从两个词素入手进行定义:产业和链。产业是国民经济 中按照一定的社会分工原则,为满足社会某种需要而划分的、从事产品和劳务生 产及经营的各个部门。 13链,新华词典的释义是“用金属环节连套而成的索子” 。 产业链就是现实经济活动中若干相关产业部门基于经济活动内在的技术经济关 联, 客观形成的环环相扣、 首尾相连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14它具有如下内涵: 产业链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组织形式普遍存在,它是企业为了适应经济全球 化、知识化、信息化环境,而自觉改变自己的经营体系、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时 形成的。产业链是一种产业内的联盟和协作形式。各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 链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有一点上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即产业链是特定产业内 各环节之间紧密的联盟和协作关系。产业链是一个满足最终需要的渐进的过 程。从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开始,经过设计、生产,再到销售、后勤,最后到达消 费者手中, 产业链的上游-中游-下游产业环节和整个生命周期都是围绕满足消费 者的最终需求而运行的,它是一个起于自然资源,止于顾客需求的过程。 2.2.2 产业链的结构及特点 产业链的结构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描述:结点和环节。结点是产业链上的经济 活动主体,如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等,各结点之间基于内在的经济技术联系 进行紧密合作就构成了产业链。环节是产业链上的经济活动单元,如产品研发、 生产、销售、服务等,各环节根据产品生产周期的内在要求进行关联就构成了产 业链。 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地位是不相等的, 有关键环节、 基础环节、 辅助环节之分。 关键环节是产业链上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的若干个环节中处于核心地 位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基础环节是产业链上除关键环节以外、生产某种产品或提 供某种服务的其它环节。辅助环节是产业链上与关键环节和基础环节配套的上、 下游环节,如物流、中介环节。 关键环节在产业链上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与其它环节的关联关系紧密,能 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协调发展。一般而言,关键环节都是产业链上的高附 加价值、高利润、高增值环节,控制关键环节对掌握产业链的话语权具有关键意 义。关键环节具有漂移性特点,在不同发展时期不同经济条件下,产业链上的关 键环节不同,它随着产业链上最大价值增值环节的转移而不断地上下游动。 关键环节上规模较大,前向、后向、旁侧关联关系均较紧密,科技含量比较 高,市场前景比较好,增值能力比较强,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优势和竞争潜力的 9 结点就是链核,链核在产业链上处于领袖地位,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以谋 求在行业内的比较竞争优势。 从宏观空间或全球视角出发, 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 咬合紧密的, 各产业链的差别主要体现为链条类型的不同、链环内涵的差异与链环数量的多 寡,但都表现为一条条完整的产业链。从特定的地域空间来看,产业链一般不具 有完整性,通常是完整链条中的一段或相对分离的若干链环,其表现形态大多为 一些断链、短链或孤环。 2.2.3 产业链的经济性 一个犹太人在美国西部淘金, 第二个来此的犹太人就做起了出租淘金工具的 生意,第三个犹太人则主动做黄金分销的生意。他们由此形成了不可替代的各个 环节,从而使得淘金产业越做越大,每个人都有收获。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通过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一个高效协作的产业链所带来的巨大效应。 产业链的经济 性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专业化分工效益。根据经济学分工/专业化/收益递增原理,投入到生产过 程的每一单位要素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单位产品的成本就越小,由此带来收益的 增加。产业链是优势产业部门或企业组成的战略联盟,各结点都专注于发展自己 具有比较优势或有可能建立起竞争优势的产业环节,并增强在这些环节上的能 力,而将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环节交给产业链上其他合作伙伴去完成。因此, 一方面,企业或部门生产的技术熟练程度将不断提高,从而持续提高生产力;另 一方面,企业或部门在某一环节上的经验的日积月累,能促进技术和业务的不断 创新。这种分工协作必然能为产业链主体带来专业化分工效益,提高产业链的整 体生产力,并带来持续的创新。 2.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又称规模报酬递增,是指随着生产能力扩大,带来生 产的单位成本下降,收益上升。在产业链主体现有经济能力不变的条件下,各主 体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必然会促进其经济规模的扩大,获取规模经济。同时, 产业链主体能把自身的经济资源集中于某一环节,在这一环节上做大做强,从而 更易于采用新设备、应用新技术、吸收先进人才和管理方法,在降低单位成本、 提高收益的同时促进产业链的整体创新能力。 3.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是指产业链整体协调后所产生的整体功能的增强,表 现为“1+12” ,即产业链的整体价值增值大于各环节的价值增值之和。产业链 实质上是一种产业的联盟和协作形式,各结点和环节能共享诸多产业要素,包括 物资、人才、市场、技术和信息等。一方面,产业链能整合各主体的经济资源, 促进采购、生产、营销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协调统一,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升 流程能力,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生产力。另一方面,产业链上各结点连接着消费者 10 的需求和趋向,并与产业链上其他结点联系密切,因此能及早知道关于技术、先 进元件、原材料的供应以及服务和市场的概念,促使产业链的持续创新。此外, 各结点和环节的协同,可以使一项新的管理经验得以不断推广和创新,使一项新 的技术应用于相关或相似的经济活动中去,从而提高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延伸比 较竞争优势。 2.3 信息产业链 信息产业链、电子信息产业链、通信产业链,这些名词逐渐成为 21 世纪的 主流词,催生这些名词的是信息产业的日渐成长和壮大。信息产业发展的先进与 否,是信息时代衡量一国综合实力的关键。产业链之于产业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已经在很多产业实践中得到证实。信息产业链的培育和不断优化,将促进我国信 息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和区域信息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形成各具特色、 优势互补、 协调发展的产业新局面。 2.3.1 信息产业链的定义 信息产业是从事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以及与信息的收集、处理、传播、存储、 流通、服务等直接相关的产业的总称,由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内 容业三大产业构成。 信息产业链是指在信息产业 (信息设备制造业、 信息服务业、 信息内容业)的现实经济活动中,由相关的信息产业部门或企业基于产业活动内 在的经济技术联系,客观形成的环环相扣、首尾相连的链条式咬合关系。 2.3.2 信息产业链的结构 信息产业具有多元的复杂结构,由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内容 业三大产业构成。按照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信息设备制造业属于第二产 业, 信息服务业和内容业属于第三产业, 其产业运作方式和特点截然不同。 因此, 信息设备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和内容业的产业链结构也不相同。实质上,信息产 业链是由信息设备制造产业链、 信息服务产业链和信息内容产业链三个链条平行 构成的产业系统。从逻辑关系上看,信息设备制造产业链是信息产业链基础环节 和上游环节, 信息服务产业链和信息内容产业链是信息产业链的加工环节和下游 环节。 信息设备制造产业链包括产品研发与设计、 原材料与零部件提供、 产品生产、 营销、 售后服务等基本环节, 由信息设备研发设计机构、 原材料和零部件提供商、 制造商、营销商和消费者等结点构成(见图 2.1) 。其中,居于两端的产品研发 环节和营销环节是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11 图 2.1 信息设备制造产业链结构图 信息服务产业链一般由网络设备提供商、内容提供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系 统集成商、网络运营商、终端制造商和消费者群体等结点构成(见图 2.2) 。其 中,网络运营商掌握了最重要的客户和网络资源,自然地成为产业链上的核心。 图 2.2 信息服务产业链结构图 信息内容产业链一般由网络设备提供商、 信息资源提供商、 信息内容提供商、 系统集成商、网络运营商、终端提供商和消费者群体构成(见图 2.3) 。其中信 息内容提供商由于控制了最关键的信息内容资源, 理所当然地成为产业链上的核 心。 图 2.3 信息内容产业链结构图 在信息产业链的构成结点上,无论是信息设备制造产业链、信息服务产业链 还是信息内容产业链,除了上述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产业主体外,一般还包括各 类商会、协会、学会、贸易中心、学校、研究机构、政府等大量配套组织和机构。 2.4 信息产业链的信息资源共享功能 信息产业链与信息资源共享就像一对形影相随的孪生姐妹, 二者具有天然的 内在的联系。 信息产业链在实现各环节价值增值的同时能动地驱动着信息资源共 原材 料与 零部 件提 供商 原材 料与 零部 件提 供商 信息 设备 制造 商 信息 设备 制造 商 消 费 者 群 体 消 费 者 群 体 营 销 商 营 销 商 信息 设备 研发 设计 商 信息 设备 研发 设计 商 供应原材料、零部件等 制造、加工、封装等 销售 外型、性能设计 网络设备网络设备 提供商提供商 服务服务 提供商提供商 系统系统 集成商集成商 网络网络 运营商运营商 终端终端 提供商提供商 消费者消费者 群体群体 内容内容 提供商提供商 网络设备网络设备 提供商提供商 信息内容 提供商 信息内容 提供商 系统系统 集成商集成商 网络网络 运营商运营商 终端终端 提供商提供商 消费者消费者 群体群体 信息资源信息资源 提供商提供商 12 享,这种共享是具有现实性和实践性的全社会成员之间的普遍共享。信息产业链 实质上就是一条内在地、本能地推动信息资源共享的信息资源共享产业链。 2.4.1 信息产业链的内在经济性能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1.信息产业链的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分工效益能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产品 是一类特殊的产品,它既具有精神产品属性,同时又附着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具 有物质产品的属性。从信息产品的物质性出发,它要求一定人力、物力、财力的 投入,强调高效的产出。信息产业链的培育和优化,使得链上各个产业环节分工 进一步细化、专业化,按照经济学分工/专业化/收益递增原理,投入到生产过程 的每一单位要素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单位产品的成本就越小。同时,信息产业链 是在一定的产业集群内进行生产,在产业能力不变的情况下,专业化分工必然促 进产业规模的扩大,根据经济学的规模经济效益原理,生产规模越大,单位产品 的成本就越小。可见,信息产业链具有实现低投入/高收益的功能,能有效体现 信息资源的物质消耗性特征,降低信息产品的价格和信息服务的收费水平,使信 息资源共享进入可操作层面。 2.信息产业链的资源配置效率能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在信息产业链的生产过 程中,信息资源作为劳动对象而被置于市场之中。这样,信息资源能够在市场规 律的调节下, 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企业自身利益的追逐在全社会自发地实 现有效配置和流通,而不仅仅是始终滞留在少数信息拥有者手中。因此,信息产 业链的资源配置能力, 能使信息资源在市场的作用下进行合理流通和实现真正共 享。 3.信息产业链面向消费者群体的经营方式能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在市场利益 驱动下, 信息产业链上产业部门的生产面向的消费者群体越多就越能获得经济利 益。按照市场过程原理,无论是信息设备制造商、信息服务提供商、信息内容提 供商、网络设备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系统集成商还是终端设备提供商,都必须 首先掌握消费者群体的需求, 让他们参与到生产过程中来, 对生产决策发表意见, 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市场。 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产品或服务就生产什么样的产 品或服务,这无形中推动了信息资源的社会化。 4.信息产业链的协同机制能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产业链上各产业部门或 企 业 之 间 是 战 略 联 盟 关 系 , 实 行 联 盟 体 资 源 计 划 ( urp, union resource planning) ,从采购到生产到物流配送到营销再到人力资源都进行统一的规划和 管理,以联盟体资源优化为目标,实时传递联盟体成员之间的信息,这在增强信 息产业链生产活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之外,也促进了联盟体内信息资源共享。此 外,在信息产业链上建立的良好的利益调节机制和沟通信任机制,能规避一般市 场交易中竞争与协作的固有矛盾(竞争与合作无法共存的矛盾) ,有效实现各产 13 业结点和各产业环节的良性竞争与精诚合作, 从而可以缩短信息产品或信息服务 的开发周期,降低生产成本,降低交易、决策成本。因此,可以把信息产品或服 务的价格定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使更多消费者群体有消费更多信息产品或信 息服务的购买力,最终推动信息资源共享。 15 2.4.2 信息产业链的带动效应能推动信息资源共享 1.信息产业链能广开“信源” ,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资源基础。在顾客是上 帝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谁能掌握市场的风向,谁就能获得收益。信息产业链的培 育和优化,能推动信息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培育出蓬勃壮大的信息产业 市场和消费者群体。一方面,信息产业是一个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门类,必然会 吸引众多以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加入。另一方面,我 国信息产业市场发展还很不成熟,有巨大的发掘潜力,发展前景可观,闻风而动 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商机。他们必然会不断拓展市场,为抓住并 留住消费者而千方百计地开发信息资源,在为自己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促进了信 息资源的开发,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活水源头和资源基础。 2.信息产业链能刺激信息人才的培养,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技术基础。在信 息产业链的驱动下,信息产业将不断发展壮大,大量工作岗位虚位以待,各类型 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应运而生, 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大量的专门的信息人才。 此外, 随着信息产业链的不断优化,我国信息产业市场将日益走向成熟,实现效益的能 力不断增强,可以改善信息人才的待遇,这有利于留住人才,改善我国信息人才 大量流失的窘况。有了掌握先进信息、通信、计算机等技术并具备持续创新意识 和能力的信息人才,在信息资源的搜集、处理、传播、利用中出现的技术层面的 问题就能得到较好的解决。信息人才的雄厚而持续的技术支撑,将解决共享信息 的渠道问题,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技术基础。 3.信息产业链能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能力, 拉动信息资源共享 需求,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需求基础。信息产业链的培育和不断优化将推动信息 产业的飞速发展,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渗透作用将日益显现,与人们日常生活 结合得将越来越紧密。为了紧跟时代的要求,国家不断加大信息化知识普及教育 的力度,人们自身也注重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水平,这将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信息 化意识和信息化能力。随着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不断增强,人们的信息需求将变 得更加突出,对信息摄取和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将变得更为迫切。在市场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