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论文)农村道路对减缓贫困的影响分析——重庆贫困地区扶贫项目实证研究.pdf_第1页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论文)农村道路对减缓贫困的影响分析——重庆贫困地区扶贫项目实证研究.pdf_第2页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论文)农村道路对减缓贫困的影响分析——重庆贫困地区扶贫项目实证研究.pdf_第3页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论文)农村道路对减缓贫困的影响分析——重庆贫困地区扶贫项目实证研究.pdf_第4页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论文)农村道路对减缓贫困的影响分析——重庆贫困地区扶贫项目实证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论文)农村道路对减缓贫困的影响分析——重庆贫困地区扶贫项目实证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b s t r a c t d e a n gw i mp o v e n yi s s u e s ,t h i sd i s s e n a o nf a l l s i n t oc a t e g o r yo fs o c ms c i e n c e s 蛆d a 鲥c u l t u r a lb c o n o m i c sm a f l a g e “圮n t 1 1 l ed i s s e r t a n o ni s 卸e m p i r i c a ls t i l d yo nt 1 1 ei i i 】【p a c to f “姐lr o a dp r o g r a mu p o np o v e qr e d u 嘶o n t h ec h i n e s eg o v e m m e n c 甜a c h e sg r e a ti i n p o r t a n c et on l ei m p a c co fr o a dp r o g 蹦糙i n p o v e r t y - s 廿i c k e nr e g i o n so ne c o n o i i l i cd c v c l o p m e n t 吼dp o v e n yr e d u c 吐0 n w e s td e v e l 叩m 即li n p a n i c u l a lh a sp u tm r a li n f h s m i c t l l r ec o n s 廿u c 吐o ni n t oa nu n p m c e d 即t e db 1 0 0 m h o w e v e tb o w m u c hi m p a c cd o e si n 触s 扛u c t u r ec o n s t m c n o ni n c l u d i n gr o a dp r o d u c e 衄p o v e r t yr c d u c n o ni n p o v e r t y 一螂 c k e nr e g i o n s ,w h a ta r et h o s ee h a n n e l sb yw h i c ht h ep o v e r t yr e d u c n o ni m p a c tb e i n g p r o d u c e d ? w h a ta r et h eb e n c 行c i a r yg m u p s ? h o wa b o u tt h ee 舫c i e n c yo fp o v e r t yr 甜u c t i o n i n v e s t m c n t ? n e s ea f et h ei s s u e s 锄o n gi m n yo 血e r st 1 1 a tn c e ds c f i o u s 锄a l y s i 8a n de v a l u a t i o n t h i sw i g e n e r a t cc n l c i a li i 玎p a c to ni i i l p o r t a r i tg o v e m i i 圮td e c i s i o n so nt i l es c a l e ,d i r e c n o na n d t a f g e to f p o 徊母r 酣u c n o ni n v e s t i i 硷n kw h e r 髓se v a l u a o n 觚da n a l y s i sw o r ko np o v e n yr e d u c t j o n p r o g r a m si nc h i i l ar 哪a i n st ob es 缸e n g t h c f 嘲 t h ep u r p o s eo f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st 0 蛐a l y z e 廿l ei i n p a c to fr o a dp m g r a mc a m e do u tb e t w e e n 2 0 0 l 粕d2 0 0 40 np o v e r t yi _ e d u 嘶o ni nt h ef i v ep o v e n y s m c k e nd i s m c t s ( c o u n d e s ) o fc h o n g q i n g 1 h em s s c n a t i o nm a i n l ya d o p t sq u a n t n 撕v e a n a l y s i s m e t h o d si n c l u d i d gd o u b l e - d i 仃e r e n c e c o m p 撕s o n ,p a n i c i p a i o r ye v a l u a i i o n 蛆de c o n o r r i e i cm o d e l d o u b l e - d i 骶r e n c ea n a l y s i sm c t h o d c a nn i c e l yw i p eo f ! fo t h e rf a c t o r 8 i i i l p a c to np o v e r t yr e d u c n o nb yc o m p 枷n gp r o g r 锄v i l l a g ea i l d c 咖仃d lv i l l a g e ,t i l e r c f b r et h i si l 】e t h o di su s 酣f o rd e s c d p “v ea l l a l y s i so fh o u s c h o l dc h 锄g e s b m u g h ta b o u tb yr o a dp r 。g r 帅si np r o g f 帅v i l l a g e p a n i c i p a t o r ye v “u a n o nm e t i l o di si n 订o d u c 酣 t oi n t e r p f c tt t l eb a c k g r o u n d 曲dp m c e s sw h i c hp m d u c et h o s ed u t p u t si nd e s c r i p t i v e 柚a i y s i s 卸d m a k et h er e s u l t sm o f ec o n v i n c i n g i na d d i 在o n ,e c o n o m o t r i cm o d e lc a nc o n t r o lt 1 1 ei m p a c t0 fo t h e r i n v e 咄n e m 帆p o v e f t y d u c t i o ns 协c ca no 出e f1 ,i 1 1 a g ei n v e 蝴td a t ai n d u d i n gr o a di n v e s t m e n t i sa v a i l a b l e ,m u sm ep o v e r t yr e d u c 廿o ni m p a c to fr o a di n v e s t m e n tc a nb ee m m a t c dm o r e s c i e n 廿f i c a y a 1 1 de x a c yt h ee c o n o m e 扛i c 眦t h o dc 锄a l s ov e r i f yr e s u l t sf 如md e s c r i p t i v c a n a l y s i s d a t af b r ( l ed i s s e n a d 锄c o m e sf r o mt w o r o u n dh o u s e h o l ds u r v e y sf o r6 1 9h o u s e h o l d s , t h r e ec a s es u r v e y sa i l dv i l l a g ei n v e ts u r 裙yc o n d 删证2 0 0 l a n d 拟) 4 , f b u rm j d r 吼a l y s i sc o n c l u s i o n sc o f 肿o u t f i r s t l y r o a dp r o g r a mg r n yi m p r o v e dp o v e r t y s i t u a n o n so fp m g r a mv i l l a g e p o v e f t yi n c i d e n c e ,p o v e r c yd 印t hi n d e xa i l dp a v e r t ys e v 酣t yi n d e x d e c i i n e ds i g i l i f l c 卸n yc o 唧a 日e dt oc o n 廿o lv i u a g e s e c o n d l y ,c h a l l g e si nn l ep o o rp o p u l a 廿o f ia r e t h eg 删e s t 孙t e r mo fc h 邪群茂曲ep o o rw e r em es u p r e 1 eb e n e f i c i a r yo fr o a dp m g r 锄n i r d l y r o a dp f o g r a mr e d u c e dp o v e n yb yw a yo fe h a n c i n ga g d c u l m r a lp m d u c 廿v i 吼f a c i l n a 廿n ge 蜥伊a c c e m p l o y m e n tf o rm r a lh o u s e h d l de s p e c i a n yp o o fh o u s e h o l d s ,口o i n o 吐n gp d v a t eb u s i n e s s ,a n d i i t l p m v i n gd c v e l o p i m n tc a p a b m t yf o rr u r a lh o u s e h o l d s f o u r t h l y ,c o n s t n l c t i n gn l r a lr o a d si nt b e f i v ep 0 0 rd i s t r i c t s ( c o u n t i e s ) i nw u l i i l gm o u n t a i no fc m o n g q i n gc 柚r e c e i v er c l 撕v e l yh i g hr e t u m s t h e s ec o n c l u s i 伽sh a v ei m p o r t a l l tp 0 1 i c yi m p c a d o n s ,n a m e l y c o n s t l l l c d o no f1 0 w - g r a d e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图表目录 图表目录 图3 11 9 7 8 2 0 0 4 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规模和人口比重1 8 图4 1 农户需求排序 图6 1 项目村农户贫困状况的变化 表3 1 绝对贫困线标准以及相应入口规模 表3 22 0 0 3 年基础设施状况 表3 3 中国农村扶贫资金表 表4 1 全国公路投资完成额 表4 2 全国农村公路里程表 表4 32 0 0 3 年全国农村公路技术等级 表4 42 0 0 3 年县、乡、村公路技术等级 表4 52 0 0 3 年西部1 0 省农村公路等级 表4 6 全国农村公路通达状况 表4 7 生产资料用量表 表5 12 0 0 4 年重庆市五区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表5 2 重庆5 区县样本村及样本户 表5 32 0 0 2 2 0 0 4 年样本村投资概况 表6 12 0 0 1 年离家最近公路的距离及路面状况 表6 22 0 0 1 年距市场及各种服务机构的距离 表6 32 0 0 1 年农户家庭通讯及电力状况 表6 42 0 0 1 年项目村和对照村农户人均财产和消费情况 表6 52 0 0 1 年项目村、对照村农户收入。 表6 62 0 0 1 年人均纯收入结构 表6 72 0 0 1 年项目村、对照村贫困状况 表6 8 回归变量解释及期望符号 表6 9 回归变量的统计描述 表6 1 02 0 0 1 年贫困成因估计 3 5 0 1 8 1 9 2 2 3 4 3 5 3 6 嬲弱粥2号昕计缸 盯 耵 弘 弘 蛆 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图表目录 表6 一“不同收入农户分组,4 3 表6 1 2 项目村农户距最近道路的距离变化、,4 4 表6 1 3 项目村农户距晟近道路路面变化,4 4 表6 1 4 项目村不同收入农户最近道路路面变化,4 4 表6 1 5 农户距市场及各种服务机构的距离4 5 表6 1 6 农户财产、消费支出变化,4 5 表6 一1 72 0 0 卜2 0 0 4 年不同收入农户财产及消费支出增长率4 6 表6 1 82 0 0 卜2 0 0 4 年农户家庭耐用消费品结构变化,4 6 表6 一1 92 0 0 4 年农户入均纯收入及增长率。4 7 表6 2 02 0 0 卜2 0 0 4 年不同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增长率4 7 表6 2 12 0 0 4 年收入结构及变化4 8 表6 2 22 0 0 卜2 0 0 4 年不同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结构变化4 9 表6 2 32 0 0 卜2 0 0 4 贫阻状况变化4 9 表6 2 42 0 0 卜2 0 0 4 年贫困状况5 0 表6 2 52 0 0 卜2 0 0 4 年脱贫返贫状况,5 1 表7 表7 表7 表7 表7 表7 表7 表7 表7 表7 表7 表7 表7 表7 表7 表7 表7 表7 1 各种收入增量对人均纯收入增量的贡献率 2 种植业总成本变化 3 修路前后农户购买化肥成本变化。 42 0 0 卜2 0 0 4 年项目村和对照村户均农作物商品率变化 52 0 0 卜2 0 0 4 年不同收入农户户均商品率变化 62 0 0 卜2 0 0 4 年项目村对照村种植业亩均现金收入变化 72 0 0 卜2 0 0 4 年不同收入农户每亩现金收入变化 8 畜牧业成本变化 9 修路前后农户销售生猪成本变化 1 02 0 0 1 2 0 0 4 年项目村对照村户均畜产品商晶率变化, 1 l2 0 0 卜2 0 0 4 年不同收入农户户均主牲畜商品率及变化 1 22 0 0 卜2 0 0 4 年项目村对照村户均畜牧业现金变化幅度及增长率 1 32 0 0 卜2 0 0 4 年不同收入农户户均畜牧业现金变化幅度及增长率 1 42 0 0 卜2 0 0 4 年项目村、对照村外出打工者比例变化 1 52 0 0 卜2 0 0 4 年不同收入农户外出打工者比例变化差异 1 62 0 0 1 2 0 0 4 年外出打工者在外平均时间及变化 1 72 0 0 1 2 0 0 4 年不同收入的外出打工者在外时间变化 , 1 82 0 0 卜2 0 0 4 年在外时间不同的打工者人数占外出打工者的比例 4 雅 雅 弱 弱 弱 弱 弱 盯 盯 弱 鹃 勰 的 叭 n 虬 睨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图表目录 表7 一l g2 0 0 卜2 0 0 4 年不同收入、且在外时间不同的打工者人数6 2 表7 2 02 0 0 l - 2 0 0 4 年人均私营活动收入增长率。6 3 表7 2 1 不同收入农户2 0 0 卜2 0 0 4 年人均私营活动收入增长率6 4 表7 2 22 0 0 卜2 0 0 4 年从事个体商业和运输业农户户数变化及差异6 4 表7 2 32 0 0 卜2 0 0 4 年不同收入农户从事个体商业和运输业增长率及差异6 4 表7 2 42 0 0 卜2 0 0 4 年人均其他纯收入的增长率6 6 表7 2 5 农户访问市场及各种服务机构的交通工具变化6 7 表7 2 6 不同收入农户访问市场及各种服务机构的交通工具变化6 8 表7 一z 7 到市场及各种服务机构所需往返时间及变化6 9 表7 2 8 不同收入农户到集市及各种服务机构所需往返时间及变化6 9 表7 2 92 0 0 卜2 0 0 4 年农户获取通讯及电力服务及变化7 0 表7 3 02 0 0 卜2 0 0 4 年农户获得技术培训的变化及差异7 1 表7 3 12 0 0 卜2 0 0 4 年不同收入农户获得技术培训的变化及差异7 1 表7 3 22 0 0 卜2 0 0 4 年农户信息来源变化7 2 表7 3 32 0 0 卜2 0 0 4 年农户获取信贷服务的变化7 3 表7 3 42 0 0 卜2 0 0 4 年不同收入农户获取信贷服务的变化,7 3 表8 1 模型一和模型二的变量含义、变量处理及期望符号 表8 2 模型一和模型二变量的统计描述 表8 3 模型三的变量含义、变量处理及期望符号 表8 4 模型三变量的统计描述 表8 5 模型一回归结果 表8 6 模型二回归结果 表8 7 模型三同归结果 表8 8 道路投资的边际收益 鲫虬跎盼附 踮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或其它教育机 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 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o 羚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农业科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中国农 业科学院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中国农业科学院可以用 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论文作者签名 新签名:i 蕞 吣阃t 妒 年占旯弦日 时间: o g 年( )月2 。日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本文属于社会科学领域、农业经济管理范畴内的有关贫困问题的研究,是一项关于农村遵 路项目对减缓贫困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题目:农村道路对减缓贫困的影响分析一重庆贫困地 区扶贫项目实证研究。 1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自上世纪8 0 年代开始,中国政府致力于农村扶贫工作,经过2 0 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1 9 9 4 2 0 0 0 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我国贫困入口己由1 9 7 8 年的2 5 亿,减少到2 0 0 0 年的3 0 0 0 万。中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瓤世纪后,中国政府又制定了中 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刚要”明确指出,从2 0 0 1 年起,集中力量,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 进程,争取在2 0 1 0 年,用1 0 年的时间,解决剩余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差的山区,尽管造成贫困的原因很 多,但道路交通落后是共同的事实。据有关资料统计,到2 0 0 3 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 2 7 1 7 9 万公里) 中,将近一半的公路属于技术等级标准低、质量差的等外公路。另外,公路的通达深度 虽然在不断增加,但农村仍还有8 1 的行政村不通公路1 。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市场设施 落后等因素影响,不仅造成农户在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销售方面的极端不便,导致农业生 产率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低f 。同时,也给非农产业发展和就业带来严重影响,使本来生存和经 营条件就差的贫困地区的农户收入受到进一步制约。因此,要提高贫困地区农户收入和减缓贫困, 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至关重要。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道路对经济发展和减缓贫困的作用( 董焰等,2 0 0 4 ) 。1 9 8 4 年开始, 就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在贫困地区开展农田、水利、县乡公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八七扶 贫攻坚计划”期间,以工代赈项目覆盖了几乎所有5 9 2 个国家级贫困县。1 9 9 9 年又出台了包括 西部大开发等旨在缩小地区差距,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旺盛发展时期。2 0 0 3 年叉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县际农村公路建设,推动了全 国农村道路建设的迅速发展。 包括道路在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减缓贫困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 对它的研究,却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国际上对于发展中国家道路等基础设施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研 究是从上个世纪6 0 年代逐渐开始的,而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对减缓贫困的影响分析是最近儿十 1 资料来源,交通部:2 0 0 3 年交通统计资料汇编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第三三章农村贫困及反贫困3 1 1 2 中国农村绝对贫豳人口和怔收入人口的变化 图31反映了19782004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规模和人口比重。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绝对贫困人口约2 5 亿,占总人口的2 0 左右。但仅经过7 年,到1 9 8 5 年绝对贫困人口大幅 下降到1 2 5 亿,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到1 0 以下。之后,贫困人口的减少持续稳步下降。2 0 0 i 蠹 萎髫喜翳鍪零搏盈b ! 强瑚。羹鎏悍葶鏊蠹辇i :j 塞。i i 耐套? 争娄船辇孵引葛拍誉暨参驽 噩g 誊; i 辫越蛩枢蝼羹懦善酗l l ;i 卵? 蠢饼嚣墨誊雾| ;霪; 晶覆辅瓤 i 之至i 引要髦飞 j 羲i 蓄萋茎薹奏墅冀囊孽薹耋菱耋羹善基萋篓霎量奏 誊荸 的言一ij ;i i 一;莽 鍪姜蘑蠡墓螯鲤蠹薯墓毒羹篓荔霉兽囊藿 i 毫萼 图 工具,包括绘制个人、社区和机构图等方式,辅助各种讨论,以便让文化层次较低的农村群众参 与;对问题、喜好和财富进行排序;趋势分析,一般采用历史图表、季节历法、日常活动表 等工具分析有关社会经济特征及其变动趋势。 1 22 3 主要研究结论 当代国内外相关研究中,从结论上来看,既有肯定农村道路对减缓贫困产生积极影响的,也 有表示怀疑的。认为道路等基础设施对减缓贫困有积极影响的研究主要是: 2 0 0 1年,英国国际发展部( d f m ) 发表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扶贫资金增长:近期研究的结 论”一文中,采用综合各个研究的方法,通过多个案例研究的结论对基础设施建设与促进农村 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村道路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率和农村工业的增长。生 活标准调查结果也同样显示,农村新道路的出现使得单位货币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并且促进了 贫困地区摆脱贫困。 2 ( x) 5 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根据w o r l d b a n k ( 1 9 9 6 ) ;f a n ,h a z e ,舳d t h o m t ( 1 9 9 9 ) ;f a i l ,动蛐窖。蛆d r a o ( 2 0 0 4 ) ;f a n ,z h 柚g ,dz l l g ( 2 0 0 2 ) 等研究,总结了摩洛哥和其他乡村公路对减缓贫困的影响, 该报告指出:在摩洛哥,由于翻新公路( 铺柏油路) ,使到达偏远地区市场的时间减少一半,运输 一卡车商品的成本也减少一半。在受益于翻新道路的地区,土地高产,农产品价值和产量都很高。 当装运产品变得容易而快捷时,农民们便将生产廉价的麦片换成生产高价的水果。随着越来越多 的商品进入农村,价格不断下降,农民们使用更多的肥料,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农业生产 的发展又带动了非农产业的发展。非农业就业的增长率是没有受益于道路改进地区的2 倍。道路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导论 董焰和樊桦在2 0 0 4 年提交给上海扶贫大会的案例分析报告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旖,增长与减 贫中指出,道路项目地区的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农民收入的增长都超过对照地区。同时农村 集贸市场和小城镇建设速度、乡村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速度也超过对照区。贫困发生率比对 照地区有大幅下降。 樊胜根、张林秀、张晓波在2 0 0 2 年发表的经济增长、地区差距与贫困一中国农村公共投 资研究一文中,对农业科研、灌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国家公共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地 区差距和减缓贫困三方面的影响效果进行了评估。该研究通过建立联立方程系统模型对不同领域 投资在这三方面的回报率以及途径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中国政府的道路投资对非农 g d p 增长的回报率最高。同时,农村通讯、电力和道路的投资对减缓有较大的积极影响,这些影 响主要是通过提高增加非农就业机会和提高农村工资率而产生的。 樊胜根和c o n n i ec h - k 9 2 0 0 5 年的研究”表明。低等级道路( 大多为农村道路) 对g d p 的效益一成本比约是高等级道路( 高速公路、等级路) 效益成本比的4 倍。就农业g d p 而言,高 等级道路不具有统计上显著性,而低等级道路不仅具有统计上的显著,而且每一元投资能产生 1 5 7 元的农业g d p 。对低等级道路的投资还会对农村非农g d p 产生高回报。对低等级道路每投 资一元,能产生约五元的农村非农g d p 。在减缓贫困方面,与高质道路相比较而言,低质道路能 使更多的农村和城市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该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当对中国不同地区,道路 投资可以使东部和中部地区产生了最高的g d p 经济同报。而在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道 路投资对减缓贫困的作用最大。 亚洲开发银行项目“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减缓贫困”( 项目号;唧a 6 0 7 3 ) 的结果表明, 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农村减贫具有积极作用。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对穷人最直接的积极影响就是 降低了劳动力的转移成本,并在长期进一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对道路等基础设施对减缓贫困的效果表示质疑或其他看法的研究主要有: h a i l gj a c o b y 在1 9 9 8 年1 2 月发表了“农村:走向集市和建设农村道路”。该论文评估了 尼泊尔道路建设项目对农户收益的影响。分析发现,改善通向农产品市场的道路状况可以带来较 大的收益,这些收益被大部分非贫困农户获得,使他们的收入水平得以提高。而少数贫困农户仍 然得不到收益。因此,农村道路建设并不是解决贫困问题的灵丹妙药,对缩小收入差距问题效果 并不明显。 j o c e l y n a s o n g c o ,根据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公共事务学院及世界银行越南分行对越南的研究, 2 0 0 2 年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给贫困人口带来实惠吗”? ”这篇文章指出,越南农村地区进行农 村道路基础设施投资后,除了通往城市的摩托车有所增加外,农村地区公共汽车及出租车并未增 加。而在其他一些案例中也表明对农村道路方面的投入并没有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 如教育、健康、 1 6 资料来源:樊胜根、c o n n i ec h a i l k a n g :中国的道路发展、经茸f 增长和减少贫困中国农业吡版杜,2 0 0 6 年 1 7 瓷料来源: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网站,研究报告和出版物栏目 1 8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址网站,研究报告和出版物栏目 9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研究框架 第二章研究框架 2 1 基本概念界定 2 1 1 农村道路 从广义上讲,农村道路应当包括县、乡、村道路以及通过县、乡、村的干线公路如国道和省 道等。但县、乡、村道路是农村道路的主体,而干线公路在农村分布较少。而且无法获得有关干 线公路在乡村地区的分布数据,因此,本文中所指的农村道路主要为县、乡、村道路。 但在不同的章节也有不同所指。在使用统计数字时,农村道路是指列入交通部统计中按行政 等级分类的县、乡、村道路。根据交通部的定义,县道是指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行政服务 的公路。包括连接县城和县内主要乡镇、主要商品生产和集散地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国道、省道 的县际间公路。乡道是指主要为乡镇经济、文化、行政服务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县道及县以上道 路的乡与乡之间、乡与外部联络的公路”。村道是指不属于乡道及以上行政等级、主要为村( 含 自然村) 经济、文化、行政服务的村与村之间及村与外部联系的公路。从技术等级来看,1 - 4 级 公路都达到交通部颁布的公路技术标准,凡低于4 级公路标准的公路,在统计中都归为等外路。 在对重庆市5 个贫困区县的道路建设对减缓贫困影响的分析时,农村道路则主要指通往行政 村或行政村内自然村之间的道路。这些道路中,有新建或扩建的技术等级较低的等外路。路宽一 般是4 米多,砂石路面。还有一些若干年前修的,但因保养不善,已经蜕化成土路的农村道路。 另外也有少数是柏油或水泥路。 2 1 2 贫困 什么是贫困? 至今为止国内外对贫困的定义仍然争论不休。为贫困工作做出开创性工作, 并于1 9 9 8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印度经济学教授阿玛蒂亚森( a m a n y as e n ) 认为,贫困不 仅仅是相对地比别人穷,而且还基于得不到某些基本物质福利的机会,既不拥有某些最低限度的 能力”,他认为,贫困是能力不足而不仅是收入低下“。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 9 昕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将人类贫困定义为:失去或者被剥夺享受 人类发展最基本福利的机会和选择性。并增设了人类贫困指数,强调了贫困的多元化性质。其指 数涵盖的内容不仅仅包括收入水平,还包括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经济供虑上的被剥夺或被排 2 l 资料来源:董焰、樊桦:中国的交通基础设埔增长与减贫,提交给上海扶贫人舍的案例分析报告,2 0 0 4 年 2 2 资料来源: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 王宇、王文玉译) ,商务印书馆,2 0 0 l n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研究框架 2 5 论文构成 围绕上述研究目标,本文由九个部分组成;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农村道路与减缓贫困的基础理论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二章,研究框架。论述基本概念的界 定;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构成及资料来源。第三章,农村贫困与反贫困。 重点叙述我国的贫困标准、贫困人口数量及变化、贫困人口分布区域以及贫困人口生存状态等。 同时就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反贫困的不同阶段、组织体系、中央政府主要扶贫计划、贫困地区 农村道路建设等进行系统描述。第四章,农村道路供给与需求。叙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道路 建设取得的成就以及目前的现状。同时,描述广大农村居民在生活和生产经营方面对农村道路的 需求第五章,调查地区背景介绍。详细介绍调查地区宏观背景、样本村和样本农户的基本情况 以及道路建设基本情况。第六章,道路项目对减缓贫困影响的描述性分析。包括道路项目实施之 前农户的贫困状况及贫困成因以及农村道路项目给农户的经济收入和贫困状况带来的变化。同 时,将农户按收入分成不同群体,分析道路项目使哪些群体受益最大。第七章,道路建设对减缓 贫困影响的途径分析。通过对农户收入结构以及在各种服务可获得性方面的变化,分析道路项目 对减缓贫困的影响途径。另外,利用案例调查报告对影响途径进行补充说明。第八章,道路投资 对减缓贫困的计量估计。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针对道路投资对所有农户的收入以及不同群 体农户收入的影响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对道路建设对减少贫困人口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 第九章结论与建议。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同时,指出本文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 6 资料来源 本文的主要资料来源于澳大利亚援助的“重庆综合扶贫项目( c c p a p ) ”的贫困影响评估资 料。该项目于2 0 0 2 2 0 0 5 年在重庆市5 个贫困区、县,即黔江区、彭水县、石柱县、酉阳县和秀 山县实施。它旨在通过道路、人畜饮水、小额信贷等项目的实施,帮助项目实施地区的农户提高 收入和生存发展能力以减缓贫困。 为了更好地掌握项目实施过程及成效,澳方委托中国专家小组负责对项目的效果进行跟踪式 评估。要求该专家小组在2 0 0 1 2 0 0 4 年对项目地区的农户进行4 次跟踪式问卷调查和3 次案例调 查。该小组由中国社科院农发所和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的研究人员组成,本人也作为专家小组成员 参与了项目的调查、计算和分析。 2 6 1 “t 庆综合扶贫项目( c c p a p ) ”评估样本村及样本户的确定 “重庆综合扶贫项目( c c p a p ) ”的样本村包括项目村和对照村。首先,专家小组在每个区、 县选择实施了澳大利亚援助的道路或人畜饮水或小额信贷等项目的乡作为项目乡,在项目乡实施 1 4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农村贫困及反贫困 瞩目的成就。下面分三个部分详细叙述中国政府的扶贫政策演变和组织系统、中央政府的主要扶 贫计划、贫困地区农村道路建设。 3 2 1 中国的扶贫政策和扶贫组织系统 3 2 1 1 中国主要扶贫政策的演变 1 9 7 8 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扶贫战略的演变历程可分为4 个阶段:第一阶段:1 9 7 8 - 1 9 8 5 年。主要实施了以促进经济增长为主,适当救济为辅的扶贫战略。农村家庭生产责任制的实施, 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经营权,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经济增长迅速,农民的生活也 发生了巨大的改进。农村贫困人口由1 9 7 8 年豹2 5 亿下降到1 9 8 5 年的1 2 5 亿。 第二阶段:1 9 8 6 1 9 9 3 年。主要实施了依靠区域经济增长来带动贫困地区以及开发式扶贫战 略,即在国家必要支持下,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性生产建设,逐步形成贫困地区 和贫困农户的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依靠自身力量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反贫困战略。到1 9 9 3 年贫困人口下降到8 0 0 0 万。 第三阶段:1 9 9 禾2 0 0 0 年“八七扶贫计划”阶段。政府开始认识到无法仅仅通过贫困地区区 域经济发展带动和辐射贫困人口解决温饱。而必须采取针对性更强的扶贫开发战略。为此,扶贫 资金更加集中投入到5 9 2 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并将种植业、养殖业等作为扶持重点。同时鼓 励劳务输出,让更多的贫困农民在非农产业就业。这种针对性更强的战略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到2 0 0 0 年,中国绝对贫困人口f 降到3 0 0 0 万左右。 第四阶段:2 0 0 1 一现在。2 0 0 0 年颁布实施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 0 0 l - 2 0 1 0 年) 中明 确指出了今后的扶贫开发战略。首先,扶贫任务在解决绝对贫困人口贫困的同时,也要帮助初步 解决温饱、但还不巩固的低收入人群的贫困。从此,扶贫对象从单一的绝对贫困人口扩展到绝对 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第二,坚持综合扶贫开发,全面发展的方针。除了解决收入贫困,在提 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机遇、权利等方面给也予大力扶持。2 0 0 4 年1 1 月全国扶贫工作会议 进一步制定了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开发式扶贫工作的三大新重点,即以实施“接村推进”扶贫规 划为切入点,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强化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切入点,努力促进贫 困地区生育劳动力转移;以扶持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努力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 3 0 1 2 政府挟贫的组织系统 中国农村扶贫组织体系主要分政府专职扶贫组织为主。中国农村反贫困的组织结构。是一种 比较典型的以政府为主导、依靠行政组织体系自上而下的管理结构。这种管理结构实际上是政府 管理系统的延伸。 1 9 8 6 年中国政府成立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设国务院扶贫办公室( 简称扶贫办) 负 2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农村贫困及反贫困 责日常事务。同时在各个省、地( 市) 、县都设有扶贫办,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系统。 这一系统的主要工作是:制定扶贫的具体目标和对象。自豪定扶贫政策和计划。监督扶贫 资源分配和使用以及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但扶贫办系统不参与扶贫项目和资金的管理。 除了政府的一套扶贫组织体系外,还有其他的组织和部门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它们是:政 府非专职扶贫部门如交通、水利部、农业部内都设有扶贫办公室,参与中央定点扶贫、东西部地 区对口扶贫和省内扶贫活动。国内非政府组织如共青团中央的希望工程,全国妇联的幸福工程 等。国际发展援助机构,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 3 2 2 中央政府的主要扶贫计划 3 2 2 1 贫困县、贫困村的确定 “八七”扶贫计划中,确定了5 9 2 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线。范围覆盖全国2 7 个省。这些县 多集中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其中不少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和边区。涵盖了全国7 2 以上的农 村贫困人口。2 0 0 0 年,对全国5 9 2 个扶贫工作重点县进行了适当调整,但总数未变,覆盖了约 6 0 左右的贫困人口。 随着贫困人口的减少,以县为单位瞄准贫困人口的做法遇到挑战。2 0 0 0 年开始采取县、村两 级目标瞄准机制,确定了5 9 2 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1 4 8 万个重点村。共覆盖8 3 的贫困人 口。 3 2 2 2 扶贫投资 表3 3 为中国农村扶贫资金表。中国农村扶贫资金主要分三大块,一是贴息贷款,二是以工 代赈资金,三是财政扶贫资金。2 0 0 4 年贴息贷款占三大块资金总和的5 7 ,以工代赈资金占约 1 8 ,财政发展资金占2 5 。从变动来看,贴息贷款和阻工代赈资金自2 0 0 1 年开始,每年无增 加,财政发展资金近3 年增加较为明显。 裹3 3中国农村扶贫瓷金表单位:亿元 贴息贷款毗工代赈财政发展资金合计 2 0 0 01 5 05 04 82 4 8 2 0 0 11 8 56 04 02 8 5 2 0 0 21 8 56 04 62 9 1 2 0 0 31 8 56 07 43 1 9 2 0 0 41 8 56 08 2 3 2 7 扶贫投资中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相关的主要是以工代赈资金和财政发展资金。以工代赈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农村贫困及反贫困 资金的主要目标就是利用贫困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兴建道路、水利、农田等基础设施,同时为贫困 农户提供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从而提高农户的短期收入水平和长期发展能力。以工代赈资金是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来源。 考虑到中国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低水平使多数贫困县财政不能自给,财政支出远远大于财政 收入,县级财政完全没有投资能力。因此,财政发展资金的目的就是利用专项财政资金支持贫困 地区生产性建设项目。 3 3 3 贫困地区农村道路建设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道路对经济发展和减缓贫困的作用。1 9 8 4 年开始就采取以工代赈方 式在贫困地区开展农田、水利、县乡公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期间, 以工代赈项目覆盖了几乎所有的5 9 2 个国家级贫困县。1 9 9 9 年又出台了包括西部大开发等旨在缩 小地区差距,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旺 盛发展时期。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扶持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3 3 3 1 通过专项扶贫资金对贫田地区道路t 设钓扶持 针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1 9 8 4 年中国政府设立专 项扶贫资金( 以工代赈资金) ,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2 0 0 0 至2 0 0 2 年,国家投入以工 代赈资金2 9 0 多亿元。其中县乡公路建设投资1 1 0 多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公路1 0 万公里。通 过以工代赈项目拓展了就业渠道,增加贫困农民收入。据估算,每年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