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林业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木材这一重要资源的 生产与流通严重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就产生了林产 品的国际贸易,至今为止已有 160 多年的历史。对我国近现代木材流通所处的社会经 济背景进行描述,对木材流通的市场、贸易状况、影响因素以及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 等等诸类问题进行探讨,不仅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木材流通的整体状况,还能 够揭示我国近现代木材流通发展变迁的内在规律, 进而对当今我国发展木材贸易提供 历史经验的借鉴。 本文以我国近现代木材商品为研究对象,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一 历史时期木材的对内和对外贸易状况进行梳理,并综合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区域经济 理论以及交易费用等理论对影响木材贸易的因素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根据木材市 场的特点将近代我国国内贸易中的主要木材市场进行了分类描述, 并以其为主线介绍 了近现代时期我国木材对内贸易的演变规律, 指出木材市场的形成过程一般是与木材 的运输方式相联系的, 随着铁路的修建以及近代通商口岸的发展形成了许多新兴的木 材市场。通过对我国木材进出口数量的分析,指出在近代我国的木材进口数量远大于 出口量,并且入超数额逐年增加,主要的贸易国是日本、美国和俄国,国际贸易很大 程度上受到侵略国的控制与影响。建国以后,东北国有林区和南方集体林区是木材的 主要产区, 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国内木材流通受到严格限制, 对外经济交往也较少, 木材商品主要是国内生产并按指令性计划进行调拨。 在对木材贸易发展历史进行描述 的基础上,提出了木材贸易主要受到历史背景因素、自然条件因素、税收政策因素、 经济需求因素和木材流通自身的特性五个因素的影响。 本论文试图从方法和内容两个角度突破已有的研究范式,主要的创新之处体现 于:第一,在对以往研究成果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木材市场的发展演变来说明我国木 材对内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进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第二,提出了影响我国近现代 木材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制度变迁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对这些因素进行了 分析,第三,首次对我国近现代时期的木材贸易状况进行了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 了相关领域的空白。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木材贸易,影响因素 the analysis about timber trad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odern china author: li ming-yang major: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utor: prof. wang ai-min abstract forestry industr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and,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ource, timber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influence china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eriously. since the opium war, our country has had the forest product international trade, until today its history is more than 160 years. the description of the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in modern china which located to timber circulation, and the discussion of timber markets, trade conditions, the impact of facto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eriods and so on various kind of questions,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modern timber flow the overall situation, but also able to reveal the flow of chinas modern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timber of the inherent law, then develops the timber-trade to our country to provide historic experiences model now. this article take our modern country timber commodity as the object of study, in profited from formerly in the research results foundation, combed internal and the foreign trade condition carried on to this historical period timber, and integrated used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ory, regional economic theory as well as transaction costs theory, theory of factors impact on the timber trade for a more detailed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ber market, this article described the trade in modern chinas major timber classified described the market and introduced the main line with its modern period of chinas timber trade in the evolution of domestic law, pointed out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timber market and timber is generally modes of transport associat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railways and port development in modern times many of the emerging shape of the timber market. by the analysis of chinas timber import and export number, this article pointed out that in modern times the number of chinas timber imports than exports, and the amount of trade deficit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he major trade nations are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receives the imperialism to a large extent by the empire and the control and influence.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nation, the northeast national forest area and the south collective forest region is the timber main production area, but under the planned economy system, the domestic timber circulation receives the strict limit, the foreign economical contact are also few, the timber commodity is mainly the home production and carries on the appropriation according to the allocation plan. in carrying on the description to the timber-trad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the foundation, this article proposed the timber-trade mainly receives five factors the influences: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factor, the natural condition factor, the tax policy factor, the economic needs factor and the timber circulates the own characteristic. the paper attempts to approach and content from two perspectives has been a breakthrough research paradigm, the main innovation is embodied in: first, in used for reference to formerly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foundation, the union timber-markets development evolution showed that our country timber internal and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condition, then promulgates its law of development; second, this article proposed affects our country near modern timber foreign trade the influencing factor, and unified the system vicissitude theory, the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and so on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to these factors. key words: modern china;timber trade;influencing factors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 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 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 本人授权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电话: 通讯地址: 邮编: 中国近现代木材贸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依赖于重要的战略性物资的资源安全保障,木材等战略资源严重影 响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林业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春 秋战国的奴隶社会,就已有了关于林木贡赋、林木采伐和运输等方面的记录,木材在房屋建筑、 陵墓修建中大量使用,林业经营在封建时代取得了较大发展。进入近代以后,伴随着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文化的传入,促进了林政的改革和近代林业的兴起,推动了林业经营的发展 和变革。近代中国森林经营除外商直接投资者外,还有中外合资、官办、官商合办、官僚资本、 集资经营及私人资本等形式,既有以造林为主的垦殖公司、树艺公司,也有以采伐制材为主的伐 木业和制材业,木材的国内和国际贸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对当今林业和林产品贸易的发 展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知古可以鉴今。学者一直以来都较为重视对经济史的研究,从而为当今提供经验与借鉴。对 中国近代以及建国以来的经济史的研究多集中于财政、金融等政策以及市场、所有权等制度的变 迁和农业、工商业等一个产业的发展演变方面。在林业经济研究领域中,关于林业经济史的研究 则是以林权制度演变及林业政策的变迁为主,对林产品贸易尤其是木材贸易的研究屈指可数。任 何经济事件以及经济实践都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与结果。因而,在林产品贸易蓬勃发展的 今天,对我国近现代的木材贸易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2 研究意义 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就产生了林产品的国际贸易,至今为止已有 160 多年的历史。但截至 目前,对林业经济史的专门研究十分欠缺,对林产品贸易的系统研究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很有 必要对我国林产品贸易的发展史进行梳理。木材在林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我国木材贸易的 发展历史将为林产品贸易的研究提供借鉴。对我国近现代木材流通所处的社会经济背景进行描 述,对木材流通的市场、贸易状况、影响因素以及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等等诸类问题进行探讨, 不仅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木材流通的整体状况,还能够揭示我国近现代木材流通发展变迁 的内在规律,进而对当今我国发展木材贸易提供历史经验的借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在国际上和一些发达国家, 专门设立林业史研究机构开展学术研究1。 美国于 1964 年创立林 业史学会,有关林业史的杂志主要有四种:林业古今(forest history today)、林业和资 源保护史 (forest and conservation history)、 林业史杂志 (journal of forest history)、 林 业史通讯(the forest history cruiser)。德国对林业史的研究也较为重视,关于世界林业史和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2 林政史方面都有著作出版,其中,哥廷根大学的 r.zundel 教授 1985 年出版的费莱堡市林业管 理历史是对林业经济史研究的最显著的成就。在亚洲,日本不仅重视对本国林业史的研究,也 对外国林业史展开相关的研究。日本林业经济研究所等研究机构都出版了与林业史相关的著作, 研究范围包括林政、林业文化等众多方面。日本林业调查会 1990 年出版的日本近代林政发展 过程是与林业经济史研究关系最为密切的一本著作,该著作对日本近代林业政策的演变进行了 较为全面的总结。除此之外,澳大利亚的 l.t.carron 教授于 1985 年出版澳大利亚的林业历史 (carron l t 1985),英国也有名为欧洲森林和林业文化历史研究(watkins,c., 1998)的著 作问世。 国外对林业历史的研究多集中在林业政策演变方面。日本的研究表明,日本的森林组合制度 创立于 1907 年,作为民有林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它与森林计划制度、保安林制度相 并列,构成了日本民有林政策的主干。首先,明确了森林组合作为小生产者(林农)的经济合作组 织的性质,强调了民主合作的原则,在组织上实行加入、退出自由,对经营方针实行一人一票的 表决制,对职员实行民主选举制。其次,明确了“森林组合联合会”的法律地位,确立了以“全 国森林组合联合会都道府县森林组合联合会森林组合组合员(会员)”为核心的组织体系。 2瑞典的林业政策变迁研究者指出, 在 1948 年制定的森林法当中, 瑞典把森林的经济利用明确定 位为比其他功能更为优先的位置,促使林业生产急速向集约化、机械化方向迈进,其结果是皆伐 作业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更新方法。在 1963 年以后环境保护运动空前高涨,之后又加上森林游憩 的利用者增多,到了 70 年代开始出现了禁止使用除草剂、制定“禁止皆伐法”的动向。70 年代 环境保护运动针对的中心是核武器和原子能问题,但把林业也当作环境破坏问题的主要制造者之 一。 80 年代由于外来速生树种的引入问题和针对老龄林的采伐问题的争论, 政府渐渐强化采伐限 额,1974 年提出的“林业共同环境政策纲要”中明确了皆伐申请制度,1983 年制定了特定重要 阔叶树林法等 90 年代,生物多样性危机感加重,制定了木材生产和环境保护同等重视的新的森 林法, 可以说至 1994 年瑞典具备了比较完善的能够实现可持续森林经营的林业政策体系。 3法国 学者指出:法国早在 1827 年制定的以生产、保护、游憩利用三方面对等处置的森林规则一直沿 用至今。1946 年设立的国家森林基金(nff)推动了当时的造林运动。1964 年经过林业行政组织的 改革创设了独立自主的国有林组织(onf)。 从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增加森林游憩利用时期开始兴起 森林保护主义,70 年代推行了国有林施业的集约化并强化采伐限额。1976 年制定了自然保护法, 1977 年导入了环境省参与国有林经营规划的过程,还大力增加了阔叶树的栽种,为了推进“近自 然林业的发展在 1990 年设立了 p ro-silva france, 从 1998 年开始着手策定的旨在把所有的森林基 本上都变为多目的利用为宗旨的新森林法自 2001 年起开始施行。4 由此可见,国外对林业历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并且大部分研究机构侧重于对整个 林业历史的研究,而对林业经济史的研究较少。这些研究成果中,关于林业经济史的研究成果主 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林业方针政策的演变进行描述和总结。林业问题的到各国的普 遍关注,尤其在林业发达的国家,有关本国林政史的论著较多,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为不断改 进林业的政策提供借鉴。第二,从思想文化的角度研究林业的历史。森林对于人类的发展至关重 要,人们对森林的依赖和利用标志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因而,森林观念和林业经营思想是林业 经济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对林业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即林业贸易尤其是木材贸易 的研究较为欠缺,较少的有专门的论著或文章对贸易状况进行论述。 中国近现代木材贸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 对木材贸易历史的研究 中国的林业史研究与近代林学同时起步,始于本世纪初5。对林产品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 社会经济和森林资源状况、林业税收、市场交易等政策法规特征和不同时期的木材市场的研究以 及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贸易状况的研究。 对我国近代林业史进行研究的专著主要有:熊大桐著的中国近代林业史、王长富的东 北近代林业经济史和中国林业经济史,三本专著主要描述了近代我国和东北地区森林资源 的变迁状况、清朝末年及民国时期我国木材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以及日本、沙皇俄国等侵略者 对我国林业发展所造成的影响。研究指出,历史上我国森林资源极为丰富,但是进入近代后资本 主义国家入侵中国,侵占了我国大面积森林资源并且对我国森林资源进行了掠夺式开发,加上战 争毁林以及民间生产生活的开垦,森林资源急剧减少6。进入近代以来,我国的木材市场得到了 一定程度的发展,早期木材市场多与水运相联系,形成于江河的河口处和交汇处,随着铁路的修 建和陆路交通的发展,木材市场相继增多7。在近代时期,我国的木材贸易始终处于进口大于出 口的劣势,并且很大程度上受到侵略者的控制与影响8。 对木材经营者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明清时期江西婺源地区的木商展开的, 研究指出: 明清时期, 全国十大商帮以徽商居首。木材贸易是徽商的一个传统经营项目,而经营木材的商人又以婺源人 为多。9婺源商人都经营木材贸易的原因主要是当地山多地少,农业生产条件受到限制,但是山 中层林密布具有丰富的木材资源10;并且婺源地处新安江畔,水域交通发达,长江三角洲消费市 场广阔,具有开展木材经营的有利的地理位置11;同时,宗族的支持为婺源商人提供了雄厚的经 营资本,婺源木材经营得以快速发展12。婺源的木材经营度当地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 包括:婺源木商依靠宗族力量进行经营使他们很重视对宗族的回报,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家乡宗 族建设,宗族是封建社会维护基层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宗族的强化是对封建势力的加固13;婺 源木商的置工造林、管理,在树木成材后再砍伐货卖的方式,使得徽州人民的林木栽培、养护措 施有了很大的提高14;在木商的生产与经营中引入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起到了推动作用,并进一步推动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繁荣15。 对我国木材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清水江流域和鸭绿江流域所形成的木材市场,研究表明, 这些地方早期形成木材市场主要是依托当地丰富的林木资源以及靠近江河的便利交通16。 鸭绿江 流域的安东木材市场的形成,与进入这一流域的大量流民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木材运输和贸 易的主力17。 由此可见,对我国林业经济史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还较为欠缺,对木材经营的研究仅仅限于对 木商和木材市场的研究,并且只是选取了一个较小的区域,范围十分狭窄,并不能清楚展现近代 时期我国木材流通的状况。同时,这些研究多是对事实进行了分类描述,没有的现象的原因做出 经济学上的解释,并且没能够探索出我国近代时期木材流通的特点与规律。 (2)对当今林产品贸易的研究 在林业研究方面,由于近些年我国已成为林产品进口的超级大国之一,我国学者对林产品贸 易相关领域的研究日渐增多,文献数量也不断增长。对我国林产品贸易的研究多集中于我国当前 林产品贸易格局以及国际竞争力方面,并提出了我国发展林业贸易的战略选择。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4 对我国林产品贸易现状的研究指出,由于国内经济建设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木材需求增 加,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又对木材采伐形成了约束,我国木材供需矛盾突出,木材进口量急 剧增长18;相对我国林产品口进口额而言,各类林产品的出口规模较小,主要是由于国内供需矛 盾较大引起进口额快速增长,且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出口额19;我国木质林产品进出口贸易主要集 中于亚洲和北美的少数国家与地区,林产品前五位出口贸易伙伴国分别是美国、日本、香港、韩 国和英国,这五国市场份额占总出口额的 71.32%,木质林产品前五位进口伙伴国分别是印尼、俄 罗斯、美国、马来西亚和加拿大,这五国市场份额占总进口额的 52.35%20;我国出口的产品中, 以劳动密集为代表的加工业比较优势显著,板材产品(胶合板、单板)出口增加,由于技术水平不 高,导致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很低21。 对我国发展林产品贸易的战略选择的研究早在 90 年代就已大量出现,基于外部环境和国内 环境的变化,学术界对我国林业贸易战略选择所持的观点也发生了转变。学术界对我国林业贸易 战略选择主要持三种观点:(l)以进口导向为主,出口导向为辅的战略。持这一观点的主要是南京 林业大学聂影。 聂影认为22: 从要建立和不断加强我国的独立、 完整的林业经济体系这个角度看, 应选择进口替代模式;从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充分利用国外条件,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论,又 应选择出口替代模式,以出口导向来促进林业及木材工业生产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带动木材 工业和林业经济的发展。因而,结合二者考虑建立一种进口替代为主的进出口替代相结合的综合 模式,即选择一种以进口替代为主,出口导向为辅的综合发展战略。(2)进口替代战略。这一观点 主要以王焕良23为代表,他认为:由我国森林资源相对贫乏,林业工业竞争力低下的基本林情决 定了我国主要林产品无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也缺乏进入国际市场的潜力。因此,出口导向 型战略在整体上与我国林情不符, 不能成为选择的对象, 进口替代战略在整体上与我国林情相符, 也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参与更广泛国际市场竞争后指导林业发展的需要。(3)开放型战略。这一 战略以肖更生24为代表,认为:由于我国可采资源贫乏、林产品市场庞大、林产品进出口结构复 杂以及森林资源培育周期长等特点,我国林业外贸发展战略不宜采用“出口导向”的战略,而应 采用外向开放型出口战略,多渠道大规模地进口木材资源;借此调整、充实、优化林产工业结构, 充分释放我国现有产业生产能力,丰富、占领国内林产品消费市场和进入国际林产品市场。(4) 外向型复合式战略25。其实质是政府适度保护下的对外开放型贸易战略,其核心是“复合”,即 适度的进口替代与温和的出口鼓励政策相结合,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依托,以国 际木材资源和国内市场需求的充分利用为保障。这一观点认为:充分发挥现有比较优势,继续大 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家具制造业等),积极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逐步推进出口结构的 升级;政府有选择地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造纸行业)进行适度保护,加速这一行业的进口替 代过程,从而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出口产品结构升级奠定基础;重视发挥国内市场的作用,通过多 种途径增加国内需求以加快国内需求拉动型行业的增长;多渠道大规模地进口木材资源,保证我 国木材产业的原料供应,从而促进木材产业生产能力的释放和生产技术的提高。 对我国木材贸易比较优势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杨红强26从木材工业角度分析我 国木材产品的竞争力,他认为中国以低价原料支撑木材工业的时代己经结束,在国际比较中已不 具优势,强调木材加工业素质及整体水平是影响竞争力的关键,同时指出一国在无资源优势,但 有较高的工业素质,在国际市场有较充分的低价原料的情况下,也可使一国获得加工产品的比较 优势;程宝栋、宋维明27指出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在劳动密集型木材产品上有 中国近现代木材贸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 一定的比较优势,通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指数的计量分析,得出我国在胶合板、纸和 纸板上具有显性比较优势,家具具有贸易竞争优势,而资源与资本密集型产品比较劣势较大,同 时提出了创造和维持我国木材贸易比较优势的对策;宋维明28从我国森林资源的稀缺性分析,指 出我国木材生产是建立在劣势资源的基础上的,因此我国木材生产难以参与国际竞争。但同时学 者认为通过发展木材产品的国际贸易,将相对便宜的国际资源同国内相对便宜的劳动成本结合起 来,也可以形成木材制成品生产和出口的相对优势29;王晓栋3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评价我 国木材产业国际竞争的指标体系,通过实证分析指出,木材产业的要素条件、市场和贸易结构是 影响木材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我国的环境政策和贸易政策的影响力居于第二位,天然林保护 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对木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了负面影响,随着木材产业国际化程度的提高, 进出口关税不断下降,政策环境好转使木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所提升,社会环境是居于第三位 的影响因素,随着我国木材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程度不断提高和保护知识产权力度的加大,社会 环境好转利于木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现有对我国林产品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木质林产品领域,分析了这类林产品贸 易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外林产品贸易状况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我国林产品贸易所应选取的战略。近些年的研究逐渐转向我国林产品贸易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及竞 争力,学者纷纷结合比较优势指数等国际贸易理论与方法或主成分分析法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 国林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影响因素。 总之, 以上国内外研究现状表明, 对于林产品贸易以及林业经济史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对历史的研究更多的是侧重对林业经济历史整体的研究,而对林业经济各方面的单项研究较 少,而国内对林业经济史的研究侧重于对史料的收集与整理,缺乏对其中规律的总结,研究还有 待进一步深入。 1.4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由于研究内容的需要,本文采取了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利用的方式,涉及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以下几种: 历史与逻辑分析方法。我国近现代林产品贸易格局的演变是一个历史过程,与当时的社会经 济状况紧密联系。对我国近现代木材贸易进行分析,有必要对 1840 年鸦片战争到 1978 年改革开 放时止的我国木材贸易状况进行详尽描述, 并且在描述史实的基础之上, 还要揭示其变迁的路径, 探寻其发展规律,将“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系统分析方法。与林产品贸易相关的林业经济理论及贸易理论是相互关联的,从理论角度需 要进行系统分析;同时,林产品贸易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包含着贸易主体,存在着一系列的影响 因素等许多相互关联的方面,因而也需要进行系统分析。 比较分析方法。以时间为线索,将不同历史时期的林产品贸易的条件、特征、结构等进行比 较,纵向的比较有利于揭示不同时期林产品贸易的背景以及变迁状况;在进行纵向比较的同时, 将东北地区与南方林区的贸易状况进行横向比较,有利于揭示不同地区间林产品贸易的不同。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6 1.4.2 研究内容 我国木材贸易发展历史悠久,在明清时期,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口增加,生产生活 对木材的需求量有所增加,并且,在我国的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社会 经济发展也刺激了木材商品的需求,木材的国内贸易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同治七年(1868 年)我 国开始进口木材,光绪 29 年(1903 年),我国始有木材出口。本文对我国近现代木材贸易的研究 仅限于 1840 年中国进入近代史至 1978 年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这一历史时期,以我国近现代木材 商品的对内和对外贸易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区域经济理论以及交易费用理论等 对这一历史时期木材的对内和对外贸易状况进行梳理,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研究内容主要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我国近现代木材市场根据其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类,并对其发展演变进行分 析与总结; (2)以木材市场的发展为主线,对我国木材商品的对内贸易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 (3)对我国近现代木材对外贸易状况进行梳理,并对在对外贸易中的主要木材市场的状况 进行分析; (4)结合我国近现代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对影响木材贸易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1.4.3 创新点 关于我国木材贸易的相关研究的文献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资料,本论文试 图从方法和内容两个角度突破已有的研究范式,主要的创新之处体现于: 第一,在对以往研究成果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木材市场的发展演变来说明我国木材对内和对 外贸易的发展状况,进而揭示其发展规律; 第二,提出了影响我国近现代木材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制度变迁理论、交易费用理 论等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分析; 第三,首次对我国近现代木材贸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 中国近现代木材贸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7 2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区域结构理论 区域经济主要研究本区域内的协调发展和双赢策略,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 享。区域经济理论是在区位论与发展经济学有关理论的基础上逐渐演化发展而来的31。它形成于 20 世纪 50 年代,20 世纪在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区位选择与区位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理论的两大主题,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理性的区位选择导 致经济活动在某一优势区位的聚集和扩散,在中观和宏观上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理论 的形成和演进始终沿着区位论和区域经济发展两条线索进行的32。 古典区位论奠定了区域经济理论的学科基础。其中,农业区位论和工业区位论立足于单个厂 商的区位选择, 着眼于成本和运费的最低33。 中心地理论和市场区位论立足于一定的区域或市场, 着眼于市场的扩大和优化34。现代区位理论将古典区位论动态化、综合化,开始立足于整个国民 经济,着眼于地域空间经济活动的最优组织,但其理论框架仍然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竞争和规 模报酬不便的假设,这极大地影响了现代区位论对现实区域经济问题和区域运行的解释力35。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强调部门和产业间的平衡发展、同步发展。而且强调区域间或内部的平 衡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36。随着要素的区际流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平衡,因此区 域均衡发展理论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齐头并进。 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37。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理论虽然正确指出了不同区域间经济增长率 的差异,但不能因此而断定区际差异必然会不可逆转地不断扩大,因为它忽视了空间距离、社会 行为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意义38。 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理论将时序问题引入了区域空间结构变 动分析,其特征在于均衡与增长之间的替代关系依时间的推移而呈非线性变化39。 林产品贸易上的区域结构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进行林产品贸易活动中进出口商品 的国别(地区)分布情况40。合理的区域贸易结构可以引进本区域缺乏的生产要素和产品,扩大区 域生产和消费领域,提高生产效率41;其他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成为本区域扩大的市场和新的投 资来源,可以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竞争和区域的发展,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由于贸易的区域 结构会受到自然资源、生产要素、科学技术、消费者偏好以及规模经济效益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这种结构现状也会不断的发生变化42。 也正是这种动态的发展又会引起林产品贸易结构的变 化。 2.1.2 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它的实质是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 的替代过程43。制度变迁是制度稳定性、环境变动性和不确定性及利益极大化追求三者之间持久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8 冲突的结果,这是一个必然的和合理的过程44。诺斯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 在获利机会的自发交替过程;林毅夫认为制度变迁是人们在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 发变迁(诱致性变迁)与国家在追求租金最大化和产出最大化目标下,通过政策法令实施强制性 变迁的过程45。 戴维斯和诺斯是制度变迁的最早的研究者之一。他们认为,一项新的制度安排之所以能够出 现,是因为人们对它的预期收益超过了预期成本,只有当这一条件得到满足时,我们才可望发现 在一个社会内改变现有制度和产权结构的企图46。很多的外部事件都能够导致利润的形成,但是 现有的经济制度的安排又不可能使我们获得这些利润。只有通过制度创新形成规模经济、使外部 性内部化、规避风险和降低交易费用,才能使人们总收入增加,创新者才可能在不损失任何人利 益的情况下获取收益47。 拉坦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拉坦从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的历史关系中,提出由于对于经济 增长相联系更为有效的制度需求48,或是由于经济行为和组织知识的进步引起了制度变迁,认为 科学和技术知识的进步以及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增长能够降低制度变迁形成的新收入流的成本, 成本的降低可以引发制度变迁。拉坦除了制度变迁与技术变迁相互关系的原因外,还就诱致性的 制度变迁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提出制度变迁可能是由对与经济增长相联系的更为有效地制度 绩效的需求索引值的49。 林毅夫的制度变迁理论。他认为,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 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一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强制性制 度变迁则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如果新制度安排仅仅靠诱致性创新的话,那么一个社 会中的制度安排就会满足不了需求,因此需要国家干预以补偿制度安排供给的不足50。林毅夫提 出“需求供给”理论框架下的制度变迁模型。在需求方面,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动力来源于制 度的非均衡性, 当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 会出现自发性反应, 从而引发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 在供给方面,强制性制度变迁是通过国家一些立法和行政来实现的,制度的公共物品特性使得制 度的自发供给常常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因此,由国家提供制度比私人生产更有效51。 布罗姆利是从制度交易的角度来分析和探讨制度变迁理论的。人们因为有自己的对制度交易 的偏好和选择,当他为增加自身的利益而且预期新制度安排能够带来足够的利益时,就会反对现 行的制度结构,改变现存的制度安排,提出一种新的行为准则或所有权结构,以此作为社会经济 活动的法律基础。布罗姆利沿用的仍是戴维斯和诺斯等人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是引起制度变 迁原因的观点,但是他从人们的制度交易行为来谈制度变迁的理论却是富有新意的。52 上述制度变迁理论提出了两个基本观点: 其一, 制度变迁的动因在于主体期望获得最大的 “潜 在利润”,变迁后的收益大于变迁成本。“获利能力无法在现在的安排结构内实现,才导致了新 的制度安排的形成”53;二是国家和政府是制度的供给者,国家和意识形态在制度变迁中起着重 要的作用,国家的主要功能是实施和界定产权。 2.1.3 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的思想最早来自科斯。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要付出的费 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的契约费用。他提出只有得大于失的行为才是人们所追求的。但是,当各 中国近现代木材贸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9 自改变决策的前提下,对各种社会格局进行选择时,必须注意到导致某些决策的改善的现行制度 变化也会导致其它决策的失误,而且必须考虑各种社会格局的运行成本和改变为一种新制度的成 本,在设计和选择社会格局时,应考虑总的社会效果。54 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观点有:(1)市场和企业是相互替代而不是相同的交易机制,因而企业可 以取代市场实现交易;(2)企业取代市场实现交易有可能减少交易的费用;(3)因此,市场交易费用 的存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4)企业在“内化”市场交易的同时产生额外管理费用,当管理费用增 加与交易费用节省的数量相等时,企业的边界趋于平衡;(5)现代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交易费用的存 在及企业节省交易费用的努力是资本主义企业结构演变的唯一动力。 2.2 相关概念 2.2.1 木材市场 木材市场是木材商品交换的环境和条件的总和。在木材市场中,木材商品完成从生产领域到 消费领域的流通过程,实现木材商品价值和完成木材商品使用价值的转换。木材市场具有以下的 特点55: 一是供给的约束性。木材商品的生产基础是林木资源,林木资源的供给受其生长量和生长周 期的约束,同时林木资源的供给还受到用于林木生长的林业用地有限性的制约。正是由于受到这 些条件的制约,木材的供给不能像其他许多产品那样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而较大幅度的增加 供给。木材生产还要考虑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也是木材的市场供给受到限制。 二是木材产品供给的地域性。森林资源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一方面,土地的边际效益导致森 林资源不可能均匀分布;另一方面,历史和人口等因素也造成了森林分布的不均匀。这种森林资 源分布的不均匀性必然造成木材的供给地域性,由此又形成木材市场的另外两个特点:其一是木 材运输成为木材流通中的关键环节,运输能力和流向成为制约木材供给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二是 木材运输成本在木材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而对木材的市场价格影响也较大。 三是木材价格对供求的影响速度和强度较低。价格机制对消费品市场的调节较为迅速,而对 生产资料市场的调节相对迟缓,由于生产周期长和生产受资源和供给及技术状况影响,木材生产 企业要对价格做出反应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另外价格机制对不同的市场的调节强度也不同,在 消费资料市场,供求关系对价格的法应较强,而在生产资料市场上,价格变动的影响较弱。 2.2.2 木材贸易 木材贸易是指以各类木材为对象的各种商品交换活动56。木材贸易是社会分工的表现形式, 随着社会贸易活动的发展而发展。木材贸易在生产过程中处于生产与生产、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中 介地位,是再生产的中间环节。木材贸易制约着木材商品的消费,决定了消费获得产品的数量和 品种;木材贸易还决定着分配,它不仅影响着用户的消费,还制约着木材产品的生产的规模和品 种,并对与之有关的各部门、单位、个人经济利益和分配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57。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10 2.2.3 木材供给与需求 木材供给,原则上是指生产者在某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给市场 的木材商品的数量。木材供给是由国内供给和国外进口量构成。国内的供给量是由年生产量、生 产库存量以及流通领域的存量构成。由于我国资源不足,而人口众多,造成我国的木材产量与国 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求有很大距离。木材商品的国内供给不足,而国民经济对木材的需求量又 比较大,因此,木材产业以及进口得以迅速发展,进而使林产品的需求结构和偏好发生改变,并 最终对木材的供给产生深远影响。影响木材供给因素主要有:第一,资源状况,包括森林资源的 总蓄积量、森林资源的生长量、成过熟林的蓄积量、材种结构;第二,木材的生产状况,包括木 材的生产能力、生产企业存储量,资源利用水平等;第三,生产成本;第四,流通领域的存量; 第五,市场需求量;第六,市场价格水平;第七,国际林产品产量;第八,对未来的预测。58 木材需求,原则上是指消费者和使用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 够购买的木材商品量。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福州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含答案详解(综合卷)
- 2025年通辽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带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年白城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附答案详解(培优b卷)
- 2025年西安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详解(基础+提升)
- 2025年贺州辅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a卷)
- 2025年邯郸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附答案详解(轻巧夺冠)
- 2025年鹤岗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详解(全优)
- 2025年福州辅警招聘考试真题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蚌埠辅警招聘考试题库附答案详解(满分必刷)
- 2025年湖北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有完整答案详解
- 《初中八年级家长会》课件模板(五套)
- 煤中碱金属(钾、钠)含量分级
- 2022室外排水设施设计与施工-钢筋混凝土化粪池22S702
- 机械制图(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家长会: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课件
- 空调水系统完整版本
- 胃癌(英文版)课件
- 混凝土抗渗检测报告
- 品管圈QCC成果汇报提高药物指导知晓率
- 村庄基本情况调查表
- 新制度经济学课件-第4讲-契约理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