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产业集群网络特性对其创新的影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侨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产业集群网络特性对其创新的影响研究 i 论文摘要论文摘要 创新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动力,集群创新问题已成为学术研究 的前沿。创新模式经历了技术推动模式、需求拉动模式、交互模式、 综合模式后已经发展到网络式创新为主导的第五代创新模式。 而网络 式创新在不同的层次有不同内涵,在国家层次称为国家创新系统;在 区域层次称为区域创新系统或网络,应用到产业集群中,就形成了集 群创新网络的概念。本文以“网络”作为研究视角,也作为主要的分 析工具,一是将网络作为集群内行为主体间关系的分析工具;二是将 网络作为集群的组织形态。从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视角,首先分析了 集群网络的构成要素,以及他们之间的层次和作用机制。其次,分析 产业集群的强关系和弱关系、 正式关系和非正式关系等关系属性是如 何影响集群内创新资源(知识、信息、技术)传播、扩散;分析网络 的部分结构特征如中心性、 网络密度等位置变量和规模变量如何通过 影响集群内的集体学习、创新资源流通和分配来影响集群的创新效 率、创新能力。同时,指出集群的网络特性对其创新的作用具有双面 性,网络关系失衡将导致集群内创新的退化和各种风险。最后,以上 述理论研究为基础, 通过专业的网络分析软件模拟仿真两类具有代表 性的集群网络形态,分析两种不同网络形态内网络特性对创新的影 响。 关键词:关键词:产业集群;网络关系;网络结构;创新;知识 abstract ii abstract innovation is the mechanism for the growth of cluster.(baptista secondly used to explore the structural and organizational status. accord with viewpoint of the ontology and methodology,firstly analysis the inscape of cluster network,the level of them,and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between them. then analysis the relation attribute such as strong and weak ties,formal ties and informal ties, and so on, how to influence the spread of clusters innovative resource(knowledge,information,technology) ;study structural character such as structural position and scale attribute,which including network centrality、density,and so on,how to influence the 华侨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产业集群网络特性对其创新的影响研究 iii cluster learning, spreading and distribution of innovative resources, and further influence clusters innovative efficiency and ability. then point out that clusters networking attribute has both positive and passive influence to clusters innovation,unbalanced networking relation will result in the obsolescence of ties,and various risks. at last,based on the above studying , imitating two different networking structure and configuration of cluster,analysis the networking structure how to influence the choice of innovative tactics. key words: clusters;networking relation;networking structure; innovation;knowledge 原创性声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成 果。论文写作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内容,如参考 他人或集体的科研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说明。本人依法享 有和承担由此论文所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授权华侨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机关或机构送交学位 论文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签 名 日 期 : 签 名 日 期: 华侨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产业集群网络特性对其创新的影响研究 1 第第 1 章章 绪论绪论 产业集群的创新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前沿, 本文将从网络的视角对集群 创新进行研究。第一章重点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方法及相关理论回顾。 1.1 研究背景 1.1 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与本地化并存的世界经济中,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空间组 织形态,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经济体系中起着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来自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也开始倍受人们的关注。经济合作组织 (oecd)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已经对发达国家的产业集群及其产业 政策进行了专门研究,产业集群的重要性在国际上得到公认。相对来说,发达国 家比较早关注产业集群的问题。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西方学者斯多普和斯格特 (stoper&seott)在研究意大利的艾米利亚一罗马格纳(emilia 一 romagna)和美国 的加利福尼亚的硅谷等地时就发现, 这些地区均存在专业化的中小企业集群即己 形成一种产业集群。它们彼此之间开展了高效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形成了高度专 业化的生产协作网络, 通过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持续的创新促进新的知识和技术迅 速运用于生产过程,从而保持和提升了企业和区域的竞争优势。众所周知,硅谷 的企业不仅仅在空间上群集, 更是根植于区域并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联系构成互 惠互利、相互依存的地区网络。产业的集中使区域内的行为主体互动联系加强, 形成有效的集群区域创新网络。各个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地方政 府等组织及其个人)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过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 能够促进创新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创新功能不断加强,从而真正实现了持 续的创新,此时, “知识密集+创新网络”模式取代了“劳动密集+集聚经济”的 传统产业集群模式。 在学术界,产业集群的发展,使得产业集群理论成为产业经济学、经济地理 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的普遍热点。目前产业集群研究主要集中在集群的 形成机理、集群的优势、集群的演化与发展等方面。长期以来,创新都被认为是 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马歇尔、 第 1 章 绪论 2 凯恩斯等人都肯定了知识积累、技术进步、组织创新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贡 献(吴德进,2006) 。baptista 和 swann(1998)指出创新是集群发展的动力,集 群的长远发展依赖于创新的强度。 因此, 创新对集群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集群创新的问题也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 在产业集群研究领域内,凡是涉及到创新问题的研究者,无不强调创新对于 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性。 创新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源泉, 是产业集群的生命线, 创新能力的培育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长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 是贯穿其生命周 期全过程的重要命题。波特(1998)认为:如果一个集群在一段时间内不能在主要 的新技术领域或需扶持的公司和机构方面构筑其创新能力, 它就会丧失竞争力而 导致失败。iked 的学者们认为:创新是产业集群概念的七个关键要素之一,任 何集群的出现首先与创新是内在相关的。国外在集群创新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以 nelson、gremi(欧洲区域创新环境研究组)为代表的创新系统学派(袁志刚, 2005) ,他们强调区域创新文化及环境存在对集群创新的促进作用,认为集群优 势在于区域内部网络资源的系统性和整合。 与集群创新相关的另一理论是创新网 络理论。rothwell(1992)指出,网络式创新是经历了技术推动模式、需求拉动模 式、交互模式、综合模式后的第五代创新模式,也是未来创新研究的主导方向。 网络式创新在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涵义,国家层次称为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层次 称为区域创新系统或网络, 而我国很多学者把集群层次的创新网络称为集群创新 网络或集群式创新。 集群网络式创新是指不同的创新主体通过正式的合约或非正式的安排形成 协同群体,共同参加新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共同参与创新的开发与扩散, 通过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建立起科学、 技术、 市场间的关系(rolf stermberg, 2000)。 作为一种适应新的知识生产模式的组织形式, 网络式创新对产业集群内部形成优 势互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与风险、增强集体学习机制、赋予产业集群创新活力 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集群具备长期竞争优势,对企业、集群、区域乃至国家 的竞争力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已成为近一、二十年的研究前沿之一。 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集群自身内部和所处区位、以及外部环境的力量可能 会带来变化,导致对集群持续发展的挑战。成功地维持强有力的创新条件对于避 免衰退和停止,以及集群的最终存活非常重要。国内对产业集群网络式创新的研 华侨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产业集群网络特性对其创新的影响研究 3 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产业集群网络的特性、网络内的创新机制、动态演化等方 面研究也比较匮乏,而且我国产业集群在网络的构建的上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充 分发挥网络的协同创新优势,普遍存在网络不健全、创新过程不健全等问题,甚 至有的集群出现了网络的失衡和创新退化,可以想见,深入研究和认识产业集群 创新理论,对于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提升产业集群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 1.2 理论回顾 1.2 理论回顾 网络之于产业集群具有双重涵义: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二是方法论意义上 的。从本体论的意义出发,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金融机 构、中介组织等各种成员可以被看作网络结构的节点,而集群内部成员之间的各 种正式和非正式联系,则可以被看作是网络结构的连边:正因为从本体论的意义 出发,产业集群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可以被看作一种网络结构,因此,从方法论 的意义出发,可以使用社会学中的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方法、 新近兴起的复杂网络(complex network)工具, 以及近年来涌现出的众多网络分析 软件等手段和工具如 ucinet6.0、 network 等来对产业集群的网络特性与创新间的 关系进行研究。 一、本体上关于产业集群的网络特性对集群创新的影响,学者们开展了许多 研究,首先列举几个国外学者的代表性研究: 马歇尔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地理接近性理论的,企业和其他创新系 统成员之间的地理接近性增加了网络化的机会。 企业与客户、 供应商、 其他企业、 研究机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创新系统成员之间的交互构成了企业的社会资 本,这使得企业能够获得更强的创新能力 (landry, amara and lamari,2002)。 becattini(1992)指出,产业集群是一种网络组织形式,是一个社会经济 生产系统, 需要综合社会网络理论和企业网络理论对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性质进 行理解。 granovetter 从社会学角度研究了产业集群中独特环境和根植性的社会网络 发展之间的关系, 并认为这种社会网络可能超越公司和产业的边界来促进产业集 群的创新。 第 1 章 绪论 4 joseph 与 rugman 指出,产业集群可以协调彼此的网络利益,构建紧密互惠 合作网络关系、通过共享内外部资源,共同研发新产品或新技术、降低研发成本 与风险。 steiul & schiel 认为产业集群中创新主要通过组织间的互动实现知识的产生、 传递和积累过程,这种新的模式可以称之为网络式创新。 dahl et al (2004) 在研究产业集群中的非正式网络对知识转移的作用时发现: 集群中的非正式网络已经成为知识扩散的重要渠道, 从业人员的确能够从非正式 网络中获取非常有价值的知识。在集群网络中,不同企业的研究人员会跨越组织 边界为对方提供知识,他们甚至会交流企业的专用知识,尽管这些关键信息的公 开会对企业不利。他们互相交流建议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希望会在未来获益。 hotz-hart(2000)总结了交互网络对网络内的企业创新具有以下的潜在收益: 更好地接近信息、知识、技能和经验;改进网络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提高反 应能力、减少风险、道德风险、信息和交易成本;提高信任和社会凝聚。 在国内,关于网络对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也已经有很多学者作过研究: 蔡铂(2003)认为产业集群由于社会网络增进了信任和联系,促进了信息和 知识的流动,有利于隐含知识和敏感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技术创新的优势。 刘琼芳(2003)对集群创新网络的宏观构架进行了研究,认为集群创新网络 应有核心网络、外围支撑网络等几个层次组成,并对集群创新网络的运行环境进 行了分析。 魏江(2003)在研究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时,认为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价值根 本性地体现在如何应对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创新过程复杂性上。 许庆瑞等(2003)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一种特殊的集群网络形式龙头企业网 络,他们认为这种网络之所以能够促进企业集群内的创新,是因为它有利于知识 的创造、扩散和应用。 蔡宁等(2004)认为,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地方根植性网络,一个关键性特征就 是内部企业、供应商、顾客以及其他机构间的互动、互补,通过给予企业集群内 企业广泛尝试机会、降低创新成本与风险、增强集体学习机制、扶持企业衍生, 赋予企业集群创新活力,最终形成地方化知识和能力体系,成为集群长期竞争优 势的基础。 华侨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产业集群网络特性对其创新的影响研究 5 李正卫等(2005)在研究产业集群网络学习与创新关系时,从集体学习的角 度出发,认为集群网络平台之所以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根本原因在于集群网 络为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知识密集并且易于溢出与共享的知识平 台。 范太胜(2008)认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通过协同创新机制,可以增强产业技 术创新网络和社会创新网络的网络关系强度,通过创新共生的信任合作关系,以 成员间价值联盟关系形成的创新协同氛围,增加了网络中资源交流的丰富度。这 样的集群创新网络协同创新机制进而可以促进创新网络的创新密度、创新规模、 创新强度和创新速度,最终提升集群的创新绩效。 雷如桥、陈继祥纺织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形成演化机理研究 (2005)讨论 了各种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并从正式的经济网络和非正式的社会网络两个 方面分析了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演化机理。魏江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知识溢 出效应分析 (2003)对小企业集群网络的知识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中 小企业集群网络产生和网络中知识溢出的经济性和存在意义。 何秀玲、 熊义杰 关 于产业集群内的创新网络形成的动因分析 (2004)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对集群创 新网络的形成进行了剖析。魏旭集群式创新的社会资本优势分析 (2003)从 社会资本的角度探讨集群式创新模式的效率,分析了集群式创新的社会资本优 势。 通过上述文献回顾可知,学者们在思考产业集群的创新问题时,已经关注到 了产业集群网络特性的重要性。 二、网络分析方法的演进 自从人们已经认识到现代创新活动的网络特性以后,经济地理领域的研究己 经表现出了对网络的兴趣。之所以能够涌现出许多基于网络视角的集群创新文 献,是因为学者们认识到:网络是集群的本质特征,集群的创新过程是在网络上 发生的,网络视角能够为小企业理论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洞见,而且对于政策形成 和管理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 网络方析方法的引入,帮助学者们进一步接近了产业集群创新的微观机制 和本质特征。但如波特所言,虽然人们认识到了由独立的和非正式联系的企业和 机构组成的地理上临近的集群代表一种在市场和科层机构之间强大的组织形式, 第 1 章 绪论 6 但学界在这方面的探讨还非常有限。关于集群网络的研究还很不深刻,仍然有许 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kratke(2002)认为:目前集群研究领域的弱点是缺少 了对集群网络关系的分析。traeey & clark(2003)认为:虽然集群网络领域涌 现出一些文献, 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 这个领域所涌现出的大量文献都是零碎的, 不系统的,包含了太多的理论立场和研究视角。 网络理论将网络作为一资源和方法的统一,强调网络分析方法对于理解社 会、经济行为的重要性。博特、林南和恩德斯克等社会学学者在研究社会地位、 非正式的经济与社会资本时都以网络作为基础, 经济学学者将网络作为有别于企 业和市场的第三种资源配置方式和组织形式, 管理学学者则将网络作为运用的战 略和资源。理论界对网络的概念并没有统一,但网络作为一种结构功能分析方法 被广泛认同,并得到不断的完善。米切尔(mitchell,1969)曾构建了描述网络 特征和要素体系,认为网络研究应该考虑网络规模、结构、互动关系及其过程。 其中,网络结构又包括四个维度:被称为anchorage的网络调查焦点,网络成 员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和难易程度,网络成员社会异质性范围。网络成员的互动关 系包括:关系所包括的内容、强度、频率、持续性、方向等(周立新、李传昭, 2003) 。这种网络特征分析方法同时考虑了网络的规模和结构特性,也同时考虑 了网络的静态和动态特征,总体上奠定了网络作为一种结构功能分析方法的地 位。博特结合分析单元和分析方法两个维度总结出了和一种典型的网络分析模 型: 表 1-1 博特的网络分析模型 分 析 单 元 单个行为者 网络层次的多 个行为者 结构化体系的 次群体 关系 广延的、密集的或多元的 个人网络 作为网络派系 的初级群体 密集的、可转 移的体制化结 构 分 析 方 法 位置 作为一个中心或声望占 据一个网络位置 地位或角色 群:一组结构 平等的行为者 地位或角色 群:分化的体 制结构 华侨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产业集群网络特性对其创新的影响研究 7 分析方法分为关系分析法和位置分析法两种,前者分析行为者之间的关系密 度,可以描述行动者牵涉有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关系,分析时可不考虑其它关系的 影响,后者则是分析行为者之间的关系模式,这种模式界定了行为者在行为体系 中的位置,必须考虑各种关系的影响。 受到博特等人网络分析模型的启发,格兰诺维特(grannovetter,1973)从嵌 入性这个形成网络的核心出发,将嵌入性分为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两种,丰富了 网络分析方法。关系嵌入是指经济行为、产出和制度受行为者个个之间的关系影 响;结构嵌入是指经济行为、产出和制度受全体网络关系结构的影响。这种方法 与博特的“关系位置”网络分析方法类同。 综上所述, 作为一种结构功能分析框架, 网络分析的基本维度是关系和结构, 这里的关系包括成员间的联系,结构则是关系之间的分布情况。关系维度又包括 了关系的内容或类型、强度、持续性、方向等特征指标,结构维度主要是指网络 关系联接在整个网络中的位置、规模、密度等。关系和结构两个维度都代表了不 同丰裕程度的和不同品质的资源情况,因此,基于关系和结构两个维度的网络特 征分析方法对产业集群创新行为与创新绩效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目前在国内外 研究被普遍采用。goleman 认为,高密度网络联系会产生大量的集群内外企业间 的联系,网络内集群创新所需的信息和知识将更快速地流动;高密度的网络更容 易发展出相互信任关系、共享准则,以及共同的行为模式。simsek 等(2003): 强联系会促进知识共享、形成共享态度、主张及信念,这会有利于网络内创新资 源的深度沟通。 thorelli (1986) 指出, 网络紧密度会影响信息的流动; hsu (1997) 提出, 网络的强联系有助于组织间的深度互动对组织生产管理方式与技术创新的 能力产生影响。而弱联系学派学者认为,弱联系较之强联系更能获取创新资源, 尤其是有价值的异质信息和知识资源。以 burt 和 granovetter 为代表的学者认为 弱联系所带来的信息流动更具价值; 强联系所获取的信息, 多是重复或相类似的, 较少有创新的机会,而弱联系所提供的信息更为丰富。elfring(2002)研究了集群 网络内部强联系和弱联系对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创造和扩散的影响, 他发现强 联系非常有利于隐性知识的交流,而弱联系更有利于显性知识的交流,这种知识 可能来自集群内部,也可能来自集群之外。allison (2004)认为在讨论集群网络 的强、弱联系与资源的获取关系时,应该考虑集群内个体自身的资源储备状况, 第 1 章 绪论 8 即个体的创新资源存量。通过对自身资源的考察,才能清楚在什么情况下,他们 需要吸收什么样的资源,以及建立何种网络联系来获取这些资源等(增加创新资 源的流量)。 geoffrey(2005)研究了集群、网络以及创新三者的关系,从网络不同位置 分析创新优势; 嵇登科 (2006) 实证研究了网络结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meagher 等学者对网络的结构和功能对网络的聚合创新能力的影响做出了研究; 李志刚和 汤书昆(2007)等人通过实证分析集群网络的成员、联系、结构和功能,讨论网 络结构变量对集群创新能力和绩效的影响;还有部分学者从网络结构对集群学 习、创新资源如知识和信息的外溢、扩散等对创新效率和创新绩效的影响。 但是 20 世纪 90 年起,一些学者开始注意到产业集群的网络特性对创新可能 产生副作用并进行了相关研究网络关系与结构的失衡导致的集群网络路径 依赖、创新退化及各种创新风险(camagni,1991,becanttini and rullani1993; grabber,cantwell and iammarino,2003) 。单一、过强的集群网络关系可能导致 集群网络的高度同质性;过强的本地化联系可能带来集群网络“熵的死亡” ,使 集群失去新的创新资源的来源,被锁定在现在甚至落后的轨道上,从而日渐衰落 (林竞君,2005) ;网络关系不合理的组织排列导致的结构失衡也会阻碍集群创 新优势的有效发挥。格拉伯赫(grabher)关于德国鲁尔(ruhr)地区钢铁业产 业集群的研究展现了集群的网络特性对集群创新的负效应:功能锁定、认识锁定 等。hippel(1988) 、swedberg and grannoveter (1992) 、rogers(1995) 、uzzi (1997)等也对网络的关系、网络结构对集群创新的负效应做了大量研究,表明 了网络特性之于集群创新的双刃性。andersson(2004)认为集群网络在创新过 程面临的风险主要有:网络脆弱性、网络关系锁定效应、网络结构僵化、自满足 综合症、内生性衰减等。这些研究为辩证的认识集群网络的正负效应有着重要的 意义。 除以上经济社会学、经济地理学的网络分析领域外,其它学科如系统论、随 机网络理论、无尺度网络理论等对产业集群的创新研究都做了崭新的尝试。尽管 各学科领域研究网络的目的和出发点不同, 但都力图揭示以不同形式表现出的行 为主体之间的联系、互动与创新的关系。 华侨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产业集群网络特性对其创新的影响研究 9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本文主要研究产业集群网络在作为创新资源传播渠道, 发挥网络式协同创新 过程中,其网络关系的强度、密度、网络结构位置、整体形态等网络特性如何影 响网络个体和整体的创新能力、创新效率和创新行为策略的选取,并且探讨了集 群网络对于集群创新的负效应及可能的危险,以充分认识到网络“双刃性”;最 后结合网络分析工具模拟意大利式产业集群和轮轴式产业集群网络, 用图形和量 化的特征变量分析网络特性对这两类集群创新的影响。 本文内容的结构框架见图 1-1: 图 1-1 文章结构图 绪 论 网络关系的创新效应分析 网络结构的创新效应分析 集群网络创新功能与机制 集群网络体系的构成 网络本体论 网络方法论 轮轴式产业集群 意大利式产业集群 应 用 正负效应 正负效应 第 1 章 绪论 10 1.4 研究方法 1.4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方法 一般理论分析:本文测重于进行产业集群社会性的学理性探讨,所以一般理 论分析是本文的研究方法之一。第 2 章、第 3 章,第 4 章主要运用这一方法研究 产业集群的组织特性、网络式创新机制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其中涉及的学科 包括产业集群、新经济社会学、经济地理学、网络组织理论等。 网络分析方法:网络分析方法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从本体论视角刻画产 业集群网络视角的构成,用网络分析方法论分析关系变量、结构变量对集群中创 新活动的正负作用。其中借用了社会网络、复杂性网络等学科知识 (2)分析工具的应用 本文主要用仿真的方法,通过 ucinet6.0 和 netdraw 软件包作为分析工具, 探析产业集群网络关系、网络结构的内在规定性,以图形化、定量化研究集群的 相关网络特征变量。 华侨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产业集群网络特性对其创新的影响研究 11 第第 2 章章 产业集群网络的创新功能与机制产业集群网络的创新功能与机制 从网络本体论视角看,产业集群是一群各自拥有独特资源,也相互依赖对方 资源的企业组织以及科研机构、 政府组织、 中介机构等, 通过经济、 社会等关系, 凭借专业分工和资源互补,在要素投入等方面进行互动,长期所形成的正式或非 正式的互惠性往来关系,是一种介于市场与科层组织之间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因此,研究产业集群的网络的构成和功能,有助于对其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等行 为特征和机制的把握,就创新活动而言,网络为集群内不同行为主体提供了互动 的平台,降低了集群成员间的交易成本和创新风险、加快了集群内创新资源的扩 散、学习速度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2.1 产业集群与网络 2.1 产业集群与网络 2.1.1 网络网络 近年来,有关网络的文献成倍出现,有关网络组织理论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 的热点。网络分析的方法已经延伸到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组织 学 等社会科学领域。有关网络分析的文献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网络分析 作为方法对经济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另一种是以网络作为本体来研究网络的结 构、发展、演化和治理问题。 20 世纪 30 年代,罗斯里斯伯格(roothlisbegel)和迪克森(dickson)就指 出了解非正式网络的关系在组织中的重要性。进入 21 世纪后,知识经济、信息 经济、网络经济等新的经济和社会现象的出现和各种新的概念提出,使得知识、 信息、网络和创新成为了新世纪的特征。一般而言,网络都被理解为线和点连接 的组织形式,这里的线和点在不同的领域代表不同的涵义和内容。经济学领域认 为,企业网络是市场结构和企业等级结构以外的链接各种交易方的经济关系网, 它的节点是交易关系者(指与交易有关联的各种经济利益人),连接这些节点的 纽带是经济利益。社会学领域认为,社会网络是一种社会关系,其明显的特征是 交易双方共享多种长远的且稳定的利益,包括血缘、亲缘、地缘等关系。 按照 hakansson(1987)的观点,网络包括三个基本的组成要素:节点(具 第 2 章 产业集群网络的创新功能与机制 12 有自主决策能力的经济单位或行为主体)、活动(联结)、资源。行为主体不仅 包括个人、单个企业或企业群,而且在更广的范围上包括政府、中介组织机构、 教育和培训组织等;网络中的活动包括网络中行为主体内部知识、信息等的传递 活动、企业外部的交易活动、企业内部的传递活动、联接到企业外部的活动,以 及整个网络中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知识、技术等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流动等相关 活动;而资源则包括物质资源、金融资产和人力资源等。 网络的形成就是具有参与活动能力的行为主体, 在主动或被动地参与活动过 程中, 借助资源的流动, 所形成的彼此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总和(hakansson, 1987)。因此,网络就是各种行为主体之间在交换资源、传递资源活动过程中建 立的各种关系总和。 网络可以看作是一种介于纯市场组织和科层组织之间的中间 性组织,它比市场稳定,比层级组织灵活。学者们用网络的知识对各种经济、社 会现象进行了广泛的分析,因此延伸出一系列相关概念:企业网络、集群网络、 社会网络、产业网络、科学网络、知识网络、技术网络、学习网络、创新网络等。 正因为产业集群具备了网络的三个基本要素,因此可以将其看作是网络。 yamawaki(2002)和 bdtton(2003)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方式,证明了产业 集群内的成员关系的确以网络的形式存在, 而且集群内部的网络连接比区域间的 联系和国际间交易更占优势。 2.1.2 产业集群的网络体系构成产业集群的网络体系构成 根据前面介绍的网络的基本理论,一个网络从内容上来讲,主要是由节点、 联接、资源所构成。在产业集群中,这三个要素对应为:集群中的行为主体、行 为主体的联接、集群中的资源。 一、行为主体 (1)企业。企业的存在是集群产生的前提,如果没有对企业生产活动的需 求,产业集群就没有产生的必要,因此企业在产业集群中处于核心地位。 (2)大学和科研机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职能的转变,已从单纯地侧重于 生产和传播知识、研究开发新技术成果转向技术成果转让、中试和衍生企业、企 业咨询和培训等方面的,进而也实现了经济发展、技术创新与研究开发一体化。 (3)政府。政府在集群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为集群的形成提供初始动力; 华侨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产业集群网络特性对其创新的影响研究 13 培育环境,协调企业间关系;促进创新和创新扩散。 (4)中介服务机构。区域内的中介服务机构一般包括企业联盟、行业协会、 商会、等各种服务中心。中介服务机构是促进企业间网络联系、产学研结合的纽 带或桥梁。这些中介服务机构集聚了信息、技术、投资、管理等各方面的专家, 能够帮助企业获得市场机会和创新资源,能使集群内的成果迅速商品化。 (5)金融机构。现代创新活动所需要的高成本、高风险是单个企业所无法 承受的,金融机构则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研究表明,良好的资金供求体系 对于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很重要的作用, 对促进产业集群区域网络的形成 及创新能力的提升起着推动作用。 二、行为主体间的联接 产业集群网络中各节点的联接,既是信息、知识传递扩散的关键渠道、又是 知识、信息、技术等在扩散过程中创造价值及知识增值的价值链。由于集群 网络内部通过不同结点实现联接的关系链非常复杂, 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可能 与其它节点直接或间接地发生联系,这些联系是人才、资金等可见要素的流动, 更多的是知识、信息等不可见要素的流动。(关于节点间的联接关系在将在第 3 章详细分析) 三、集群中的资源 首先是资源本身,也称静态资源。静态的资源包括有形的资本、劳动力等, 无形的信息、知识、技术等所有影响到生产经营、研发、创新的要素。要素投入 是企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其次行为主体间的联系本身也是一种资源渠道资 源, 也称动态资源。 产业集群内部灵活的分工协作模式、 快速的创新和创新扩散, 以及规模报酬递增也都依赖于有形与无形资源的共享, 所以这些资源的存在以及 流动对于集群有重要意义。而资源在集群内部运动有其特殊的方式和渠道,这些 方式和渠道会影响到资源流动的效果, 进而影响集群内部活动的各个方面。 因此, 在静态资源的基础上,动态的资源还包括了静态资源的流动方式、流动渠道等内 容。 而且这些动态资源是产业集群所特有的资源、 是其它区域或集群难于模仿的, 并且这些资源本身也要面对不断的创新活动。 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高、集体行动效率最大化,最重要的就是促进各组成 部分的互动、组织形式的完善,推动集群网络的发展和演化,使集群的资源得到 第 2 章 产业集群网络的创新功能与机制 14 有效整合,产生网络式协同创新效应。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网络组织的基本构成模式如下图所示: 图 2-1 产业集群网络体系的基本构成模式 2.2 产业集群的结网创新优势 2.2 产业集群的结网创新优势 产业集群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是实现创新的有效温床和重要途径,其 区域集中、规模效应、协同创新的环境等优势促进了各行为主体结网创新。 第一、 集群的地域集中性和区域内创新环境和氛围是集群结网创新的前提条 件。集群内企业因为地理上的集中可以充分享受区域原材料、人力资源、信息资 源的优势,低成本地使用互补性资源,共享制度资源和公共资源。地理上的接近 减少了运输成本,可以使部分采购本地化,节约了库存成本。地域上的接近还有 助于学习和创新,集群内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人力资本的频繁流动使区域内形 成创新的“产业空气”,区域内良好的创新氛围,会促进企业和其他行为主体结 网和创新,使区域内各环节在高度信任的基础上相互合作,而且也有利于外界技 术、资金、企业的进入,促进知识、技术在区域内的进一步积累,形成区域创新 的源泉和动力。 第二、基于高度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规模经济的存在。创新的复杂性使得企 业间形成高度专业化协作分工成为可能, 专业化分工使得企业只选择具有核心竞 行为主体 行为主体拥有 的资源存量 行为主体 参与活动 通过资源流动 提高资源存量 活 动 资 源 集 群 网 络 华侨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产业集群网络特性对其创新的影响研究 15 争优势的部分,而把其他外包。这样一来企业可以降低组织成本,提高劳动生产 率,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整个产业集群就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和分工协作效应。 第三、高效的信息资源流动共享机制。由于集群的地域根植性,使得集群形 成了一种趋于一致的集群文化,集群内部人员流动受企业文化的限制较少,因此 集群内部人员相互交流频繁,加速了群内知识和信息的流动,大大提高了集群集 体学习的效率。而且集群内部存在各种经济网络和社会网络,使得群内各企业的 新思想、新的创新工艺、新的管理模式会迅速成为整个集群的共享信息,而信息 共享的过程又促进了创新。 第四、地域文化也会促进集群结网创新的形成。地域文化背景、群体的价值 观念、社会传统密切联系的,特定地域群体的家庭观念、教育观念、经济观念以 及接受挑战和冒险的意识、良好的合作传统等都会对集群区域内结网、创新行为 产生很大影响。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内存在大量有创新压力的企业和研究机构,然而创新是 一个复杂的过程,单个企业依靠自身能力取得较大技术进步越来越困难,必须通 过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 因此企业须与相应的机构联合形成创新资源与 能力互补的网络。产业集群具备这样的网络组织基础,而且集群内部企业由于长 期合作形成了长效信任机制、集群特有的文化、知识的溢出效应以及大量的非正 式交流等因素加快了知识与技术扩散速度,降低了创新的风险,提高了创新的成 功机率,而且拥有稳定的促进学习交流和进步的共生机制,从而促进了产业集群 结网创新。 2.3 产业集群网络的创新功能 2.3 产业集群网络的创新功能 集群网络内部控制方式是一种介于市场和科层之间的中间状态, 这种创新组 织形式,既不是完全的科层控制,也不是完全的市场控制,而是结合进了参与该 网络的“团队”成员的自我意识、共同语言、社会关系和价值观等控制手段,使 内部控制结构更加有效。集群的这种特点,带来了创新过程的变化,由于创新溢 出,导致创新过程的网络性和非单向性。产业集群网络对创新过程的影响,可以 具体表现在:创新基础加强、成员间创新互动、创新风险降低、创新过程加快等 第 2 章 产业集群网络的创新功能与机制 16 方面。 第一,产业集群网络为促进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弗里曼(freeman, 1987)和伦德威尔(lundvall,1992)等人认为,创新是一种交互过程,同时也 是一种社会过程,他的成功深化需要一种网络环境,其主要表现是通过知识和产 品链结合起来的独特公司组合。关于创新的研究还表明:一是创新链不同部分之 间的交互作用,特别是用户和中间产品生产商之间、公司企业和更广泛的研究机 构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于成功的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是创新根植于产业 集群的制度环境内。实证研究显示,通过创新群内公司间的交互作用,最有可能 有效地提升生产能力和产生创新(marceau,1997) 。 powell(1990)认为,网络形成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科层之间的中间组织。 网络可以让企业获得一些在市场上无法获得的资源,如信息。集群网络提供各结 点间的关系链条,既是信息、知识传递扩散的关键渠道,又是知识、信息、技术 等在扩散过程中创造价值或知识增值的“价值链” (porter,1990) 。现在创新研 究认为,创新显著依赖于基础科学知识的发源地,如大学、政府实验室和其他研 发机构,因为科学知识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新的技术机遇,如在硅谷,基础科学 知识最初的发源地就是斯坦福大学,而在 128 号公路,最初则是麻省理工学院。 尤其是处于中心城市、大城市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在地理上与知识机构的临近, 使知识利用集群网络能及时传播。 集群网络为成为提供信息、资源、技术和市场渠道,克服资源障碍的一个重 要途径(hitt,ireland,camp & sexton,2001) 。集群内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得大 量有价值的专业信息,das(1998)认为,每个企业至少为网络中的伙伴带来四种 潜在的资源:金融资源、技术资源、物理资源和管理资源。企业还带来了作为社 会资本的与其他企业交往的关系。 第二,集群网络为创新提供了动力机制。集群式创新网络结点的地理聚集, 即产、学、官、研的集聚,在协同作用中结网而创新,并融入到创新环境中而组 成创新系统,即创新网络与创新环境有效叠加,如此形成区域创新系统,其动力 来自于知识外溢的当地化特征。tainjychen(2002)的研究总结了台湾企业进 入网络的五个主要原因:接近新市场、获得互补性资源、学习新技术、.获得国 际化经验和构建战略伙伴关系,即获得集群式创新优势。因为这里有一个普遍被 华侨大学 2009 届硕士学位论文 产业集群网络特性对其创新的影响研究 17 认可的逻辑,就是创新过程涉及大量的隐性知识输入,而这类知识必须通过面对 面人际交流才能被有效地获取,因此为了提高创新收益,创新主体需要在地理上 与相关知识源邻近,从而能够与之进行频繁互动来获得所需要的隐性知识,因为 创新活动就是由创新主体在交流编码化知识和隐含经验类知识的过程中相互作 用所推动的。这一逻辑在费尔德曼(fedlman,1994)的创新地理学、伦德维尔 (lundvail,1992)的互动学习理论中都有所体现。 集群网络为企业提供了资源共享的平台, 企业彼此的接近和了解使它们的互 相影响加强.集群网络的各个结点都有可能发生创新,都可能是“创新源” 。当某 一观念、新技术或新需求在网络的某一结点产生之后,由于竞争障碍的减少和攀 比心理的作用,企业间的竞争会加剧,后进企业更容易模仿先进企业,先进企业 为保持竞争优势会更努力创新。尤其当一个强有力的新竞争者出现,就会沿网络 连线在整个网络中传递、反馈、形成振荡,在集群网络内形成追赶效应和拉拨效 应。 第三,集群网络促进了集群成员间创新互动。一般网络中的创新互动通过以 契约为基础的合作关系,但这并不可能做到非常完备,因为利益关系的复杂性、 沟通障碍、技术市场的不确定性等原因,往往很难建立契约关系或者很难持续, 经济理性会激励行为者实施机会主义以获得更多的利益。但在集群内部,经济交 易行为具有很强的“嵌入性” ,紧密地嵌入在由个体形成的社会关系中,由于相 互之间的了解、信任和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于技术合作更为方便,而且合作 成本低。由于成员间持续互动,实现了用户、供应商和生产者之间的创新合作。 通过网络,集群成员可以获取那些难以通过市场交易但能创造价值的要素,集群 成员解决了许多必须通过长时间积累才能获得某些核心要素。 集群网络还使信息 传递具有直接性、广泛性、集中性、动态性、及时性和互动性,因而可以促进各 企业之间信息的交流和使用,建立相互信任和沟通关系。 另外,集群网络各行为主体,其信息传递、技术扩散、知识传播等都具有双 向性的特征,其结点各个行为主体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在结点的 联结链条上进行交流,资源共享,这也促进了成员间的创新活动互动。 第四,集群网络降低了创新风险。集群网络可以有效地降低创新活动中的技 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克服单一企业在从事复杂技术系统创新时的能力局限,从 第 2 章 产业集群网络的创新功能与机制 18 而使其成员赢得正和游戏带来的收益增长(debresson & amesse,1991) 。集群 内成员之间通过网络可以实现紧密互动,以及在知识和信息上的共享,可以降低 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集群网络使企业容易发现创新所需的基本要 素,如集群内的生产服务业更加完备、本地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可以紧密地参与创 新各过程,确保与客户的需求一致,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职数学课件第七版
- 网络计划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 专题04 读后续写精彩结尾及主题升华仿写(讲义)原卷版-2025年高考英语二轮复习
- 数字化教育技术推动商业创新的驱动力
- 重庆七中2025届物理高一下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政策改革研究报告
- 教育机器人助力远程办公和在线教学
- 商业培训的在线教育平台界面人性化设计
- 智能教室技术点亮教育未来的明灯
- 教育机器人的发展对未来办公的启示
- 小猪佩奇中译英练习打印版
- 冯恩学田野考古学教案
- 20120309-奇瑞KD索赔培训材料(new)
- 社区获得性肺炎ppt
- 直流屏检修作业指导书(word文档)
- GB/T 19404-2003微波铁氧体器件主要性能测量方法
- GB/T 18418-2017家用卫生杀虫用品电热蚊香液
- GB/T 17456.2-2010球墨铸铁管外表面锌涂层第2部分:带终饰层的富锌涂料涂层
- 政府用地项目用地报批流程
- 高校毕业生学籍档案管理课件
- 徐健顺吟诵文集(.12.16)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