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纲要(2012版)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新媒体研究中心 【1】本资料仅供参阅交流,涉及商业目的均需作者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2】本资料总结的均是学术界较为权威或者较为新颖的观点,不代表作者观点 【3】各理论观点中均尽量标注出原作者或者发展该理论的主要作者 【4】研究使用时,敬请查阅原作者文献或原始文献 【5】在Word视图选项中可以点击“文档结构图”,便于浏览目录 【6】欢迎转载引用,请注明为转载或者引用 【7】本资料难免遗漏诸多理论观点和相关知识点,敬请批评指正 【8】纲要目录基本上以拼音为序,便于查找 【9】其余事宜请发邮件到 目 录 015W模式702CI传播过程703CI传播形式704C霍夫兰805CH库利806H拉斯韦尔907K卢因908P拉扎斯菲尔德909SNS网络特点1010WL施拉姆1011本能论1112参与式文化1113沉默的螺旋理论1214初级群体1315传播1316传播个人主义1317传播功能1418传播模式1419传播效果影响因素1420传播学发展阶段1521传播学派1522传播学主要研究方法1523传者与受众1624创新扩散论1625大众媒介功能说1626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特点1727蛋式传播模式1828第一媒体1829第二媒体1830第三人效果理论1831第三媒体1932第三者效果理论1933第四媒体1934第四权力2035第五媒体2036电子传播时代2037多级传播理论2138儿童媒体识读教育理论发展阶段2139反“客里空”运动2440泛传播理论2441高校网络亚传播圈2542公共领域2543公民新闻2544公民新闻目标2645公共新闻学2646共振2747观念论2748官方网络舆论场2749互联网推播2750集体无意识现象2851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运动2852家庭媒介素养教育内涵2853价值心理形式2854解释性报道2955解释性报道说2956镜中我理论(The Looking Glass Self)2957客观报道3058客观报道说3059客观主义新闻思潮3060口语传播时代3061框架理论3162拉斯韦尔模式3263里德定律3264两个环境理论3365两级传播理论3366六度空间理论3367麦克卢汉媒介理论3568梅罗维茨媒介理论3669媒介(Media)3770媒介集中化3771媒介全球化3872媒介三分法3873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3874媒介素养层次3975媒介素养教学模式4076媒介素养教育发展阶段4177媒介素养教育理念4178媒介素养教育目的4279媒介素养教育目标4380媒介素养教育内涵(media literacy education)4481媒介素养教育内容4482媒介素养教育维度4583媒介素养基本原理4584媒介素养教育现实批判4585媒介素养教育与信息时代关系4586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环节4687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广层面4688媒介素养教育作用4789媒介技术发展阶段4790媒介现实4791媒介信息4792媒介与教育模式变化4893拟态环境4894求实4895求新4896全媒体4897全媒体信息环境特点4998群体5099群体传播50100群体传播特点50101群体分类51102群体功能51103群体规模影响51104群体极化52105群体结构52106群体特点53107群体压力53108群体要素53109群体行动53110群体行为要素53111群体形成与解体53112群体动力论54113群体性事件54114人际传播54115人内传播54116人内传播决定环节55117人内传播特点55118人内传播要素55119认同55120三种社会性56121社会隔离56122社会认知理论56123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基本方针57124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基本原则57125事实与新闻事实58126首因效应59127受众59128受众的感觉59129受众的理解59130受众的心理特征59131受众的知觉59132受众理论60133受众特点61134受众新闻价值判断特点61135天性论61136托马斯公理62137象征性互动理论62138新媒体63139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64140新媒体内涵64141新媒体批判64142新媒体时代特征65143新媒体素养教育内容65144新媒体特征65145新媒体信息67146新媒体信息传播模式67147新媒体信息特征67148新媒体舆论引导模式68149新闻70150新闻传播70151新闻传播过程价值体系70152新闻传播过程体系70153新闻传播的反馈71154新闻传播的组成部分71155新闻传播反馈特点71156新闻传播效果71157新闻传播效果层次71158新闻的基本特征72159新闻观72160新闻价值72161新闻价值观72162新闻价值评价72163新闻媒介72164新闻媒介的特点73165新闻思维73166新闻事实73167新闻事实价值标准73168新闻事业74169新闻实践74170新闻学研究对象74171新闻自由74172新闻自由的社会控制74173新闻自律75174新闻政策75175新闻专业主义75176新闻专业主义特点75177新闻作品语言分类76178信息能力概念(information literacy)76179信息能力层次划分77180信息能力内涵77181信息能力指标体系80182兴趣论80183虚拟社区理论80184选择性定律81185意志论81186印刷传播时代81187英国媒介素养教育运动85188英尼斯媒介理论86189网络群体性事件特点87190网络社群87191网络社群发展模式88192网络社群分类88193网络社群结构89194网络社群要素89195网络社群运行机制90196威廉斯媒介理论90197文字传播时代91198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特点92199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新闻观92200自媒体93201自媒体特点93202自媒体的政治社会学意义95203自我互动理论96204自我实现理论97205正向媒介素养教育97206知识共享特征97207知识沟理论98208中国媒介素养教育体系99209中国大陆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历程99210资讯获取与分享理论100211组织传播100212附媒介素养教育经典著作10301 5W模式【1】拉斯韦尔在传播过程研究中提出“5W”模式: 谁在传播? 控制分析传播什么? 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传播? 媒介分析向谁传播? 对象分析传播效果如何? 效果分析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即: 谁( who) 、说什么( what) 、对谁说( to whom) 、通过什么渠道( in which channel) 、取得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 。拉氏简单的线性传播模式,后来演变成传播学研究的五大传播研究领域,即传播者、媒体、传播内容、受众及传播效果-美拉斯韦尔02 CI传播过程【1】在CI传播的过程中,如何在社会正式组织内设计人际传播的最佳网络,达到公平与效率的同时最优,确实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从企业内部来说,CI的传播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由上至下的人际传播网络可以通过各种文件、指示、计划、指标、会议备忘录等形式进行消息传递,下边也可以通过汇报、总结、反映情况等形式反馈信息。公平体现在每个组织的成员具有同等的传播权利和地位,最大限度的投入到CI传播中来。效率体现在传播效率与速度的提高,能够准确的传递CI信息。通行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内部的非正式传播往往比正式传播更有力。通常在一个企业中有这样几种人。一是“包打听”和“小广播”;二是“元老”和“老师傅”;三是非正式集团的小头头;四是领导的“红人”或朋友;五是经常接触领导的秘书。他们是企业非正式传播的最活跃因素,自发的形成了企业非正式传播网络。企业内部的CI传播工作可以巧妙的利用这些网络,通过他们,传播CI信息,了解CI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甚至可以有意识的透露一些CI信息,由他们自发的去传播,以达到控制舆论,扩大传播效果的目的。但同时也要防止和抑制非正式传播的负面效果,有意识的引导和加以间接调控,使得那些私下交谈、小道消息、马路新闻能够传播有利于CI推行的正面信息。03 CI传播形式【1】人际传播是CI的传播的主要形式,表现在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企业的外部公众之间的沟通。人际传播的具体形式很多,如与员工的交谈,与客户的交流或电话联络,企业举办的报告会、恳谈会、洽谈会、联欢会、演讲会、座谈会等等。应当根据不同的传播目的、对象、内容、情境等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人际传播形式。04 C霍夫兰C霍夫兰(1912-196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也是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着眼于微观层次,对传播的具体技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总结。主要采用的是“控制实验法”,使之成为传播学的又一种基本研究方法。代表作有:传播与劝服、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等05 CH库利【1】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是美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也是美国传播学研究的鼻祖。1887年获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1894年获该校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密歇根大学执教。曾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库利理论研究的重点是探讨个人如何社会化,并贯穿于他的三部极具分量的著作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1902)、社会组织(1909)和社会过程(1918)之中。由于健康不佳,他费了七年才完成密西根大学学士学位。他的双亲经济宽裕,让他得以在美国全境和欧洲长途旅行,到 1890 年他获得工程学学士学位时,库利已经做过好几份工作,先后任职于“州际商业委员会”和政府的人口普查局,担任统计员。尽管如此,年届二十六的他对未来仍无明确计划。 1890 年,他进入密西根大学主修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1894 年他以论文交通理论(The Theory of Transportation, 1894)完成经济学和社会学博士学位,并在密西根大学度过其学术生涯。1892 年在密西根大学任政治经济学讲师,1899 年他成为社会学的助理教授,1907 年获得教授职位,1918 年被选为美国社会学会主席,该学会是他在 1905 年帮助建立的。 由于库利很少做定量操作,因此如同 W.詹姆斯是理论心理学家一样,他一般被归为理论社会学家。随着定量运动的普及,库利的观点进入了被忽视的时期。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他的自我观点,由于他强调原始团体的重要性,由于他对社会过程和制度分析的评论,他的著作又开始为人们所引述。 库利对于自我的观念有重要的贡献。他认为心智不但不是像笛卡儿所认为的超然于外在的世界,反倒是个人与世界互动的产物。 他以“镜像自我”(looking-glass self, 1902)来形容自我是与别人面对面互动的产物。别人好像一面镜子。我的自我意识是我从别人的心里看到别人怎么看的我。镜像自我有三方面的要素: 我以为别人看到我什么。这并不一定就是别人真的看到我这些什么,而是我以为他看到的。 我以为别人看到我的这些什么后会有什么想法。这也并不真的就是别人有的想法,而是我以为他有的想法。 我对我以为的别人的想法有什么想法。 在他看来,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他的“镜像自我”表明,我们形成其他人在我们身上所看到的形象,就像我们在镜子看自己一样。他曾承认,“镜像自我”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詹姆斯论社会自我的观点(“有多少人认识他,这个人就有多少个自我”),也可追溯到 J.鲍德温的自我观点,鲍德温认为自我是作为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而发展的。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我这一课题重新恢复兴趣,特别是对团体行为的广泛研究,库利的著作又一次为人们所关注。 他的另外两个重要概念是初级团体和次级团体。他从社会学角度将小团体划分为初级团体(primary group, 1909)与次级团体(secondary group),初级团体的特征有以下四点: 团体成员间有感情存在,不是藉以达到其他目标的手段; 成员交往是长期与全面的; 成员是独特的,不可取代的; 成员间彼此深入了解。 初级团体和次级团体的差别在于前者规模较小,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亲密合作与面对面的沟通关系”;而次级团体则规模较大,并且“分工互赖,以非情感的依赖相结合”,有明显的阶层。例如家庭、朋友、私党等属于初级团体,而公司,军队,政府机构,学校等则为次级团体。06 H拉斯韦尔H拉斯韦尔(1902-1977)美国政治学家。从政治学或实际政治的角度研究传播,起特点在于:一是对政治传播尤其是战争宣传进行了比较系统、详尽的分析,为前人所不及;二是不单对政治传播,进而对整个人类传播也发生了浓厚兴趣,并深入钻研,取得重大成就,为传播学的创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体现为:提出传播的“5W”模式,不仅首次较为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还首次较为完整地划分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确立了总体构架,开辟了广阔道路; 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课题;倡导并亲身实践(作为传播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的)内容分析法,以其精确定量的特色,为使传播学成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而立下又一功勋。代表作有: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等。07 K卢因.K卢因(1890-1947) 原籍德国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启示:一是媒介欲对“个体”施加影响,必须考虑到起身后的“群体”的强大制约技能;二是提出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等概念,有力地促进了传播学的科学研究。代表作有:解决社会矛盾等08 P拉扎斯菲尔德P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原籍奥地利的美国社会学家。主要贡献是:一是创建“两级传播”理论,破除“魔弹论”,使深入讨论传播的效果和机制成为可能;二是倡导并确立“实地调查法”作为传播学又一基本研究方法的地位。代表作有:人民的选择、人际影响等09 SNS网络特点【1】SNS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实名制注册,增强了网络环境的真实性。 实名制注册是SNS社交网站的重要特点,这样就保证了用户的真实性,打破了 网络的虚拟性给人造成的不安全感。由于受众都属于同一群体,因此传者和受者有同质性,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并且一旦注册成功,网站会根据用户所填的个人资料信息将同一所学校或同乡的用户推荐出来,这就增加了找到曾经的同窗好友的可能性。 2、“一对多”的传播方式,适应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在SNS网络中,每个用户,每个传播者都是一个中心,这就满足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需求。由于每个用户都是一个中心,在他们周围都有自己的同学圈,朋友圈,自己就好像同心圆的中心,这就满足了每个个体希望被重视的心态。而且任何一个个体也是相互独立的,可以独立撰写日志,上传相册,分享视频,玩游戏等,而且可以自由设计自己喜欢的网页的形式、内容,对于受众来说,个性化得到了很好的满足。 3、打破了传统的网络交流模式,更加方便资源共享。 与传统的QQ、MSN不同,国内的SNS网站起初是专门针对学生群体设计的,因此网站特点符合学生们的口味。由于打破了传统“点对点”的交流模式, SNS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帮助用户建立强大的人脉关系网络。 4、程序功能多样化,满足用户多样性需求。 SNS网络的特点之一,就是程序功能多样化,在这里大学生能够找到老同学,结识新朋友,用日志和相册记录生活点滴,与朋友们分享照片、喜欢的群组、音乐、电影、书籍等讯息,第一时间了解身边好友的最新动态,结识兴趣相投的朋友;通过完善高中、初中和小学的资料,找到失散已久的老同学等等。而且随着“开心农场”“天黑请闭眼”“狗狗”“我的餐厅”“德克萨斯扑克”等迎合大学生喜好的应用程序相继被推出,SNS社交网站的娱乐功能进一步得到加强,满足了用户的多样性需求。 另外,针对目前人们对手机终端的依赖,大多数SNS社交网站开发了手机终端服务功能,用户可以用手机连接互联网直接登录SNS网站,操作自己的主页。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用户登录网站的时空限制,满足了不同用户对SNS的使用习惯。 -SNS与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路径探析10 WL施拉姆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第一个抱有创建“传播学”这一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不懈奋斗终生的人。将掐人的成果集中起来,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完善化,最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崛起于学术的“殿堂”。先后在伊利诺伊大学、斯坦福大学、衣阿华大学、夏威夷东西方中心建立了4个专门的传播研究机构,由此培养了大批人才。 出版了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自己的代表作则有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等。首先,他把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创立传播学是其最大的功绩。1949年编撰其第一本权威性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标志着传播学的创立。 其次,他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壮大,主要有大众传播学、报刊的四种理论(即集权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维埃主义理论)。 第三,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培养了众多知名学者,形成了“施拉姆学派”。威尔伯L施拉姆 1907年出生于美国,1987年去世。他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大学传播学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是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和教授。建立的传播学研究机构有 衣阿华大学舆论调查中心、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夏威夷东西方中心传播研究所。一生著述颇丰,是美国传播学的主要奠基人和集大成者,被誉为“传播学之父”“传播学的鼻祖”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那时候还没有媒介传播的影响,只有在教堂里面才有信息传播的痕迹,因此,施拉姆很注重大众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善于演奏长笛,曾在音乐学院学习,是马里塔学院的学士、哈佛大学的硕士、衣阿华大学的博士。毕业之后曾在波士顿先驱报和美联社做记者和编辑,后期转向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和教学,曾任衣阿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 青年时期,成就主要在文学创作方面,在如大西洋月刊上发表很多短篇小说,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俄国作家契科夫一起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曾经获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 中年时期,目光转向新闻传播学,1949年出版大众传媒。收录了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新闻学第一部经典教科书。1956年出书报刊的四种理论是对他研究的传播学的总结制作。60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要他写出大众媒介与国家发展的书籍。 晚年来到夏威夷,创建夏威夷东西方中心传播研究机构,培养了一大批传播学人才,形成了“施拉姆学派”。在夏威夷完成了传播学概论是第一部系统的阐述传播学理论的著述,是他一生在构建和完善传播学体系的心血结晶。11 本能论【1】认为新闻起源于人的本能,人类的本能是富于“新闻欲”的,人类需要新闻,传播新闻是群居动物的本能,这一观点是唯心主义新闻观的理论支柱,它否定了人的社会性,把人完全降低为一种动物,混淆了人同动物的区别,是完全错误的。12 参与式文化【1】美国的詹金斯教授认为,所谓参与式文化指的是这样一种文化:(1)艺术表达与市民参与的门槛相对较低;(2)强力支持创作和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作品;(3)诸多非正式的富有经验的“导师”,能够将其所知传承给新来者;(4)会员们相信他们的付出是值得的;(5)会员们会感觉到与其他成员之间多少有一些社会联系(至少他们会比较乎其他成员对自己创作内容的评价)。根据詹金斯的理解,“参与”是一个贯穿教育实践、创造性过程、社区活动、民主公民等概念的术语。 其目标是鼓励年轻人成为当代文化的全面参与者而发展他们的技能、知识、伦理框架及其所需要的自信。 这种参与式文化主要是通过身份认同(以各种不同形式媒体为中心的在线社区中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会员身份)、 信息表达(创作新颖、富有创意的媒介文本)、协作解决问题(通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团队来共同解决问题和开发新的知识)、信息传播(通过播客、博客等形式)等手段和方式共同创造出来的。 同时,在参与式文化中, 并不是每一位会员都应该有所付出;但当他们准备好了的时候,他们是可以付出的,而且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针对中国国情,我们认为,所谓“参与式文化”,主要指的是以新媒体为交流平台,以自媒体互播的模式,以青少年为主体,通过身份认同、信息表达和传播以及问题解决方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参与、交互、对等、包容、共享的新型媒体文化样式。-美詹金斯13 沉默的螺旋理论【1】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依曼对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研究后,提出了“沉默的螺旋”假说,其基本思想是, 如果人们觉得自己的观点无人或很少人理会,自己是公众中的少数派,他们将不愿意传播自己的看法,并保持沉默;而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看法与大多数人一致,并且受到广泛欢迎,他们就会积极参与进来,勇敢地说出来,使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得到发表和扩散。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 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诺伊曼通过“沉默的螺旋”假说,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它包括了以下几个要点。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引发社会生活中占压倒性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沉默的螺旋_理论在大学生网络亚传播圈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2】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德国女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ENoelle-Neumann)在对历史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又经过多年的民意调查实证研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一种描述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一词最早见于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她在1980年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The Spiral of Silence:Publ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一文中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 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的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根据诺依曼的观点,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的“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意见环境”的形成来自:所处的社会环境、大众传媒,而后者的作用更强大。 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揭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 (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14 初级群体【1】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著作社会组织中,提出了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的概念,又被称为“首属群体”。是指成员间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的群体是一个直接的、自然的关系世界。初级群体是人性形成与发展的土壤。在初级群体中,个人情感“将获得共鸣而被社会化,并且受共同精神的约束。个人可能雄心勃勃,但他的志向的主要目标是和其他人的思想相一致的。”初级群体是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基础。在初级群体中,人际关系是友谊关系而不是利益关系。他说:“在初级群体中,人性逐渐产生。人性不是生来就有的,人只有通过交往才能得到人性,而人性又可以在孤立中失去。”他认为,一般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其中的某种资源,只有在初级群体的人际交往中才不存在这种功利性。个体成功、社会统一、自由等一些和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思想,以及忠诚、真理、服务、友善、合法等和谐社会的优良品质也只有在初级群体中才能形成。15 传播1.“共享说” 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2.“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3.“符号(信息)说” 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所谓“传播”,即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16 传播个人主义【1】传播个人主义即个人自主传播,它意味着最低限度的国家干预与组织限制,也意味着最大限度的个人自由表达。“自媒体”的出现激活了无数潜在的信源,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使信源、媒介、受众与传播者等诸多传播要素融为一体。自媒体最大限度地突显了平民的力量、个体的力量,促成传播的个人主义革命。它削平了精英与平民之间的权力距离,近似地实践着话语民主与传播平等。自媒体革命也带给我们充分的政治社会学想象,它有效地克服了传播失灵,降低了集体行动的成本,促成了政治沟通的改善与政治治理模式的转变。但自媒体同样受制于真实的制度环境,它能否创造一个基于个人主义的交互式公共领域,还有待时间检验。17 传播功能【1】二功能说。工具性和消遣性【2】三功能说。个人层次。从工具性传播的角度看,传播的主要作用是了解环境变动,学习社会规范和各种知识;从消遣性传播的角度看,则是调节身心。组织层次。从工具性传播的角度看,主要作用是为决策提供依据,协调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动;从消遣性传播角度看,是调节组织成员的情绪。社会层次。从工具性传播角度看,主要作用是监视环境,协调社会各部分,传承社会遗产;从消遣性传播角度看,是提供娱乐或者说调节社会大众身心。【3】四功能说。1.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 2.协调社会各部分。以“宣传”聚合社会各团体和个人对环境采取一致的、有效的行动。 3.传承社会遗产。通过“教育”使社会规范和知识等精神遗产代代相传。 4.调节身心。借助“娱乐”使整个社会获得休息以保持活力。18 传播模式【1】第一媒体、第二媒体、第三媒体一直是大众传播模式第四媒体开始由大众传播模式转向以人际传播模式为主第五媒体主要以人际传播模式【2】线性传播模式缺陷 拉斯韦尔模式 申农韦佛模式 控制论传播模式缺陷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梅尔文*德弗勒模式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纽科姆的对称模式 格伯纳的模式 系统传播模式 大众传播系统的自组织原理19 传播效果影响因素【1】新闻传播的效果,可以分为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两大类。显性效果是指受众在接收新闻传播之后,有明显的反应、变化,这种变化或表现在情绪、态度上,或表现在行为上。隐性效果是指受众接收新闻传播后,对其传播的内容、形式,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吸收、思考理解,然后才能做出反应,显示出情绪、态度、行为上的变化。从整个新闻传播的过程来说,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必然是一个互相联系、交互现实的过程20 传播学发展阶段【1】早期传播学研究第一阶段:(1920-30年代)重视传播效果,“枪弹论”盛行。第二阶段:(1949-50年代)各种传播模式纷纷建立,“有限效果论”出现。中期传播学研究(1960-70年代)传播学研究拓展到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不同派别的传播学涌现。当代传播学研究(1980年代以来)在60-70年代开始出现的欧洲传播学派以其对社会文化的批判性备受人们的关注,被称为“批判学派”,与注重实证分析,强调传播实践的美国传播学派对峙,人们称后者为“经验学派”。批判学派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一是“法兰克福学派”。这个学派是指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为主的一个学术派别。该学派主张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这一学派的学者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危机及现代西方文明进行批判。二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这是60年代开始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文化及意识形态等进行批判。-武烨21 传播学派【1】法兰克福学派政治经济学派意识形态学派社会文化学派【2】经验学派(传统) 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的差异 法兰克福学派 芝加哥学派22 传播学主要研究方法【1】大众社会,功能主义,多元主义(Mass Society, Functionalism , Pluralism)媒介效果(Media Effects)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公共领域(The Public Sphere)媒介职业和职业人员(Media Occupations and Professionals)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女权主义(Feminism)活动图像(Moving Image)新受众研究(New Audience Research)23 传者与受众【1】从静态的角度看,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者和受众是互相依存的,也就是说,他们是互为存在前提的,一方失掉另一方,必然导致自身的丧失。从新闻传播的动态的角度看,传者与受众是一种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关系。具体地说,传者虽然无法改变事实,但对于传播内容和倾向有着自主性,受众必然受制于传者。但作为接受主体的受众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表现在:一、受众对新闻媒介和一定的传播内容,有自选性,即受众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和需要去选择不同的媒介和传播内容,传者无法强迫和干预;二、受众对新闻的意义的理解有选择性。传者总是力图通过选择加工新闻事实,并赋予一定的意义来影响受众,而受众在接收新闻时,却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条件去作选择性的理解,这种理解的主观因素的存在,也表明了受众接收新闻时的自主性。受众的这种自主性,对传者也是一种制约。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者和受众总是互相制约的,这种互相制约,反映了传者和受众矛盾的一面,要实现新闻传播,传者必须根据受众的需要进行调整,以达到传播和接收的协调。这种协调,反映了传者和受众统一的一面。整个新闻传播过程,正是在这种互相制约有互相协调中,实现着传者和受众的矛盾统一。24 创新扩散论【1】互联网在我国的扩散研究(此文发表于2001年中国传播学会年会,2001年7月3日5日在香港召开)是运用EverettRogers创新扩散理论利用实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我国互联网发展的论文。该研究从创新扩散的观点对互联网在我国的扩散过程进行了系统层面的分析。借用正交与均匀实验设计中用来描述S形生长曲线的Weibell模型,本研究在既有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求出了我国及其代表性的九个省、直辖市的互联网扩散回归方程,对我国及其多个地区的互联网扩散模式作了理论上的概括和描述。在此基础上,还对我国及其不同地区今后的互联网扩散情况进行了预测。根据该研究,我国不同地区在互联网扩散进程上差别很大,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现象;只有少数地区的互联网扩散已越过临界数量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初步扩散阶段;而我国的总体扩散水平尚未达到临界数量点。该研究预测,大约到2002年年底,我国的互联网扩散将在总体上达到临界数量点,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EverettRogers互联网在我国的扩散研究25 大众媒介功能说【1】拉斯韦尔提出三功能说监视环境 瞭望哨的作用协调社会 在有分工合作的社会各组织之间进行协调的统一传承文化 继承和创新使得社会得到发展【2】查尔斯赖特(Charles Wright Mills)从社会学角度补充了“娱乐”功能 1959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提出四功能说一、警戒外来威胁,满足常规性社会常规活动的信息需求。二、信息传播是为了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三、传播知识、价值和行为规范。四、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3】五功能说传递信息,监视环境;引导舆论,协调社会;传承文化,教育大众;提供娱乐;形成产业,创造财富。【4】斯拉姆的功能观1)政治功能。施拉姆将监视环境、协调社会、传授文化遗产归入政治功能范畴。2)一般社会功能。他把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归入一般社会功能范畴。3)经济功能。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斯拉姆的重要贡献)【5】拉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及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求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诸于世,能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拉氏和默顿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功能: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他们在读、看、思考,但他们把这些都当作行动的代替物,人们的精力由以前的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转变为现在的消极认识社会事件。26 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特点【1】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呈四个特点。首先,大学生在媒介接触动机和行为方面具有较强目的性、功利性,很多大学生把了解信息和消遣娱乐作为接触媒介的主要动机,对不良信息的自觉主动抵制力需要提高。大学生接触媒介渠道更加多元,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均有良好驾驭能力,网络在大学生媒介接触中排在第一位,但媒介消费还缺乏理性。其次,大学生对媒介道德规范和管理规定的认知还很模糊,对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不是很了解,对利用媒介进行信息传播、侵权盗版行为的自律意识较为薄弱。再次,大学生在利用媒介资源能力和参与媒介成品制作方面,对新闻、娱乐媒介工具较为熟悉,对学术资源工具的利用还较陌生。大学生盲目依赖网络、手机电视等新型媒介,对报刊、图书等传统媒介重视不够;许多学生虽能迅速快捷地获取信息,但却不能对媒介传播信息方式和信息本身做出更准确的评估,不能有效充分地利用媒介资源完善和发展自己。第四,大学生在媒介认知、批判方面对媒介类型和特点有一定感性认识,缺乏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指导;自发地对媒介知识进行了解和学习,对各类媒介信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升本培训班知识点课件
- 皮革制品行业时尚趋势与市场消费行为分析
- 2025深圳公寓租房合同
- 中国银行湖州市德清县2025秋招笔试会计学专练及答案
- 中国银行苏州市昆山市2025秋招笔试英语阅读理解题专练30题及答案
- 邮储银行太原市迎泽区2025秋招笔试金融学专练及答案
- 邮储银行佳木斯市郊区2025秋招笔试英语选词填空题专练50题及答案
- 邮储银行阜新市细河区2025秋招笔试计算机基础专练及答案
- 邮储银行邵阳市隆回县2025秋招笔试计算机基础专练及答案
- 中国银行长治市长子县2025秋招英文结构化面试题库含答案
- 板栗脱壳机设计说明书
- 《黑曼巴传奇》课件
- 《电气材料》课件
- 2025届高考作文素材积累:高中五册课本素材及运用
-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
- 《设备管理台账》
-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 Unit1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丽声北极星分级绘本五年级上教案:Stop!-Everyone-Stop
- 管理信息系统 课件 第6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
- PEP小学英语3-6年级单词(带音标)
- pymodbus-实例说明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