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论文)黑龙江省农机作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pdf_第1页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论文)黑龙江省农机作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pdf_第2页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论文)黑龙江省农机作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pdf_第3页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论文)黑龙江省农机作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pdf_第4页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论文)黑龙江省农机作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i 摘 要 农机作业合作社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农村出现的一种新生事物,是率先发展农民专业 合作组织的一种创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了新鲜经验。农 机作业合作社之所以首先出现在黑龙江广大农村,是因为具有以下前提条件:一是我国农业 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化总体上已进入了中级发展阶段。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填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快速度发展,农业生产正由过去主要 依赖人力和自然资源,转变为依赖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增机、育人、减员、增效、节 约、环保,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旋律。二是国家扶持“三农” 工作的政策体系、社会环境和长效机制已经形成。在党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 农业做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地位得到提升,农村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改善, 农业的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国家支持农业的力度和规模前所未有。三是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 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载体。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 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显著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益,从而成为保障国家粮 食安全的重要技术与物质支撑。四是黑龙江省作为国家商品粮战略基地和全国农业机械化程 度最高的省份,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进入新世纪以来,建设现代 农业的步伐明显加快。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和建设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 示范区为标志, 以土地连片规模经营为核心, 以推广大功率拖拉机及其配套农机具为切入点, 以建立和完善农机作业服务社会化体系为重点,拉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大 型农业机械的作用日益明显,从而迫切需要农业生产各环节加快实现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经 营。发展农机作业合作社这种新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我省农业实现机械化、规模化、 集约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本课题从农机作业合作社的研究动态分析入手,试图以全新的角度来研究我省农机作业 合作社的发展问题。在准确界定农机作业合作社的概念、内涵、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 内外农机作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研究现状、理论成果和经验教训,重点讨论我省农机作业合作 社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问题和主要原因,探讨了农机作业合作社运行机制的构 建问题,侧重研究治理结构的优化、决策机制的优化和分配机制的优化,进而提出了促进农 机作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最后得出相应结论。 关键词:关键词:农机作业合作社;现代农业;运行机制;对策建议 abstract i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operativ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bstract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operatives are a new thing emerging in rural areas since our province entered the new century. it is taking the lead in the development of farmer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as a major initiative, and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which has provided valuable experiences for the whole nation develops. the reason why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operatives first appears in extensive rural areas of heilongjiang is because the following premise conditions: first,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 is in the key period of changing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has entered the intermediate stage of development as a whole. along with the industrialization, the informationization, the city fill, the marketability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advancement quick speed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from the past to rely largely on the human and natural resources into a dependence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modern agricultural equipment, and by machine, educating people, downsizing, efficiency, conserv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become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the main the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second, the policy system,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persistent effect mechanism of the national supporting “three agriculture” have already formed. under central party committee a series of strong agricultural benefits and the promotion of agricultural policies, agriculture as the status of national economy basic industry obtains the promotion, and the rural economy has the fast development. the farmer lives is improved and the agricultural overall strength obviously strengthens. national support agricultures dynamics and the scale are unprecedented. third, the mecha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lready became the transformation traditional farming the important carrier. the mechanization of agriculture new technology,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achinery, significantly improv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land productivity and agricultural commodity rate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order to ensure national food secur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echnical and material support. fourth, heilongjiang province as the national commodity grain strategic base and the highest province of nation mechanization of agriculture degree, based on big agri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agricultural machinery has an irreplaceable advantage. the step building modern agricultures since entering the new century, is accelerated obviously.thousand hundred million catties of grai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capacity songnen 东北农业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plain, sanjiang plain general modern agriculture demonstration area for signs, scale of land management as the core of lace, to promote and support high-power agricultural tractor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o set up and 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as the keystone, promote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labor transfer. the role of large-scale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s increasingly clear, thus an urgent need is to speed up the implementation aspect of society a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servic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operatives this new type of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is our province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implement mechanization, formalization, intensific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study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operatives dynamic analysis approach, trying a new angle to study heilongjiang provinces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operatives questions. on the basis of accurate definition of concept,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analyzes the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which the theory achievement and experienc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organization develops, focus on our provinces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operatives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existence main restriction factor, question and primary causes. and it has discussed the issue on operational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operatives, focusing on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he optimization of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and the optimal allocation mechanism, and then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operat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inally draws the corresponding conclusion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operative; modern agriculture; operational mechanism; countermeasure suggestion candidate: zhang yuanzheng speciality: agricultural economic management supervisor: associate prof. wang yong prof. guo xiangyu 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声明和使用授权书 独 创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未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 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 师 签 名: 日期: 年 月 日 引 言 - 1 -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我国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 巨大变化。我国农村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户的市场 经营主体地位也因此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 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迈上几个大台阶,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 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转变。农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农民生 活明显改善。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减免赋税、增加 补贴,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使得我国农业连续 5 年获得大丰收,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为我国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农业已 经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是 因为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明确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 现代农业建设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 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2008 年 10 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 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 革和制度创新,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调整不适应农村社会生产 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同时指出: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 经营方式转变。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 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 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培育农民新 型合作组织, 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 合作社,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 是全面实行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就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载体。农业机械是改造传统农 业最主要的手段。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机械化是现 代农业实现高效和规模化的必由之路。建设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必须用先进的机械 东北农业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 2 - 装备农业,用先进的技术改造农业,才能提高农业生产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能有效挖掘 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平衡增产和农业节本增效,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而全面实现农业 机械化,就要引导和依靠广大农民广泛推广使用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成果。提高农业生产率 和农业组织化程度,就要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农机作业服务社会化。农机作业 合作社是一种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实现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和社会化的必然 选择。 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以及规模化和市场化。突出表现是: 土地产出率高、资源利用率高、劳动生产率高。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三高”目标的关 键在于机械化。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要求使用大 型农业机械。而大型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的前提条件是要求土地实现规模经营。我国目前以一 家一户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 30 年改革历程中发挥了巨大作 用,但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大环境下,其体制和制度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也 日益突出。成片的土地因多户共同承包而划分得狭小而零散,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 资源浪费,农业生态条件恶化,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制约了适度规模经营, 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应用。 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在 20 世纪 60 年代先后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进而相继实现了农业 现代化。综观发达国家的发展,虽然各国在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道路和技术路线的选择有所不 同,但都无一例外的是先实现农业机械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比基 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早 10 年左右。这些国家在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时期,都将农业机械化的 发展列入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并纳入法制轨道,通过立法和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规范和促进 本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世界农业发展史表明,农业经济发展需要三个方面的支撑:产权、 效率和组织。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实施和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 广泛应用,较好地解决了农业经济中产权和效率的问题。然而,土地不能规模经营、大型农 业机械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所形成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实行产 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项作业环节迫切需要实现专业化、社会化 服务。现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不多、实力不强,功能不全的缺陷已成为制约农业又好又 快发展的“瓶颈” 。而发达国家先进的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积极推动了世界农业集团化、国 际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使农业由弱质转向强质,实现了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国外农业 产业组织的成功发展经验说明,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必须解决我国农机作业合作 社面临的问题,需要从大型农业机械应用和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两方面寻求出路,通过发 展农机服务业、特色农机技术及装备的研发与示范推广来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土地流 转,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我国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08 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 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中共中央国务 院关于 2009 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做好 2009 年农业农 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因此,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大局。解决好“三农”问题,要不断强化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统筹 引 言 - 3 - 城乡发展,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不断完善农 业支持保护体系;坚持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改善民生,不断解 决农民生产生活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 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而提 出“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 ,这都说明,在新的 历史发展时期,支持和鼓励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已经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代 表了农村新的生产力。农机作业合作社作为服务“三农”的新型农业经济组织,担负着发展 农村经济的重任。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发 展农机作业合作社的步伐,形成“建一个合作社,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 的发展格局,引导和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 我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 巨大贡献。 我省同时也是农机使用大省, 2008 年田间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85% (全 口径包括农垦系统) ,在全国居首位。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省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粮食生产能力跨越式发展, 从 1982 年不足 1500 万 t, 1996 年突破 3000 万 t, 2008 年突破 4000 万 t 大关,达到 4225 万 t,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了 6.5%;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农 业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基础建设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 进步;农民收入不断增加,2008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4840 元,同比增长 17%,生活水平显著 提高;农村市场兴旺繁荣,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但是,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填化、市场 化和国际化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我省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困难同在。我省虽然 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虽然是农机大省,但农业机械化发展还不平衡;虽然具有巨 大的粮食增产潜能,但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虽然农民收入年年增加,但还远未达到小康 的程度。 因此,要从我国的国情和省情出发,从建设现代农业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我省农业在 全国的地位与作用,突出我省农业的优势与特点,探索我省又好又快发展现代农业之路。要 深入研究农机作业合作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总结其发展规律,不断创新其发展模式,用工 业化的思路发展大农业,对于全面提高黑龙江省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加速推进现代农业进 程,对于培育和提升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国家安全、可靠、长远的商品粮战 略基地,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现代农业需要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组织形式。黑龙江省大农业、大机械、大地 块的特点决定了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体现出高度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特色。以农机作 业合作社为载体,依靠农机作业合作社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 平,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使农业发挥持久的综合效益,是研究农机作业合作社发展经 验和发展规律的关键所在。 东北农业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 4 - 1.1.2 现实意义 农业机械化能够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社会化、产业化,能够使农业市场经济主体获得 规模经济。而促进农机作业合作社的发展是加速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组织形式。研究发展农机 作业合作社问题的意义表现如下: 1.理论意义 农村改革开放以来, 党中央确立了党在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 即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户的市场经营主体地位也因此确立。但是,由于经营规模小、 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农户在商品生产和经营中遇到很多困难。因此,组织起 来共同面对市场风险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分散经营的农民的必然选择。研究农机作业合作社 问题,有助于丰富农业产业化理论、农民组织化理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和农业宏观经 济调控理论。 2.实践意义 目前,由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被 转移,发展工业与稳定农业的矛盾十分突出。农机作业合作社的研究,为农村工业化和现代 农业协调发展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客观要求。对于推动农业生产,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深远意义。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农村经营体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 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和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有利于农机合作社吸纳更 多的劳动力就业;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产品市 场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推进基层民主管 理,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发达国家大多在 20 世纪 40-60 年代实现了农业机械化,20 世纪 60 年代前后相继实现了 全面机械化。 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 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市场化、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迅猛发 展。在美国和欧盟等现代农业发达国家,80%以上的农户都参加了 1 个以上的合作社,农民 33%以上的生产资料通过合作社采购,33%以上的农产品通过合作社销售。在亚洲,以日本、 韩国为代表,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在二战后有了快速发展。到 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农协总数 达到 1 万多个,入会农户占农户总数的 99%以上,通过农协销售的农产品、购买的生产资料 分别占 91.4%和 74.1%。 尽管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根据各自不同的国情和地区情 引 言 - 5 - 况,采取了不尽相同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但在发展过程中,一般都比较注重农机的合作 与共享,走专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路子,注重制定专门的法律和优惠政策,支持保护农 机合作组织和服务组织的发展。这些农机合作的组织和服务形式有:德国的农业机械跨企业 合作组织(农机环) ,法国的共同使用农业机械合作社(简称居马 cuma) ,我国台湾的谷物 烘干中心和农机代耕中心等,都是当地非常普遍的一种在农业生产领域进行农机合作的形 式。农户一个电话,农机服务组织就可以按要求完成农田作业等任务。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实 现机械化过程中,为鼓励农户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普遍采用了财政补贴、长期低息贷款、 减免税收、农业用油优惠、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政策措施。即使在全面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和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之后,欧美等国家仍然继续实行农业机械化促进政策。 美国伊利斯诺大学的学者曾建立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型,主要用于解释和评价直接与农业 机械化有关的因素,评估这些因素的相关重要性。通过对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力市场问题的研 究,分析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趋势,特别是劳动力资源问题、就业与失业问题、农业与非农业 发展趋势等。研究发现,农业机械化、生产率增长与劳动力转移密切相关,而且机械化农场 的总收入和纯收入都比较高。在劳动生产率研究方面,日本的早见雄次郎和美国的弗农拉 坦合著的农业发展:国际展望一书指出,从 1880 年到 1960 年间,农业机械化在美国农 业生产率增长中的作用约在 70%以上(早见雄次郎,弗农拉坦,1980) 。巴塔彻基(1953) , 速水(1969) ,速水、拉坦(1970) ,埃文森、基斯莱夫(1975) ,组延(1979) ,山田、拉坦 (1980) ,安泰儿(1980) ,芒得拉克、赫林豪森(1982)都先后利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 断面资料,计算总的农业生产函数,以所得生产弹性为加权值,统计多种投入因素的增加率, 从而计算各种因素在农业增长中的大小。通过研究,他们都得出农业机械化能够代替人力劳 动,大幅增加农业产出的结论。早见雄次郎、弗农拉坦根据 43 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料,计 算了 1960,1970,1980 年国际间的柯布一道格拉斯农业生产函数,并在此基础上对国际间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及其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说明,两者之 间农业劳动生产率不仅差别悬殊,而且差距进一步扩大。研究结果还表明,农业劳动生产率 差别的 30%是由化肥和机械投入的差别造成的,体现了农业机械化在发展农业生产中的作 用。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印尼的 gultom.b.handoko(1998)提出了立足于工程的农机化发 展观农业应该通过运用高效率生产技术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即是说,技术是关键,必须 贯穿产品生产始终。这样,印尼就需要制定适应有地方特性且是必需的机械化策略的农业机 械化发展观。raclunat.m.endiarto(1998)从社会经济和机械设备设计两个方面,对印尼过去 20 年内关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研究成果汇总在了一起, 这些成果表明: 在农业机械应用方面, 农机化应用的发展涉及到产出、就业、效率和可行性与伴生性问题,由最初专家间的争论转 变到了后来机械化生产必要性的认同;在农业机械生产方面,机械设备的设计也由最初仅适 用于粮食作物的收前作业发展到了后来垂直多样化的状态。wojcicki.z(1996)在考虑了农场 结构的调整、 农业技术设备、 系统内各部分和农业及农村地区的就业后, 对波兰在未来 20-25 年内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作出了趋势预测,认为:具有高生产能力的家庭农场、多农户型 农场和大型农场上,将会出现机械化高效投资和现代技术完美结合的效果。 目前,发达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效低投入农业模式和相应的生产方式 的研究上,以及近些年来可持续农业的生产手段与技术体系的研究上,相应地农业机械化技 东北农业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 6 - 术向精细化、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然而,西方对于农机合作社的专门研究较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其研究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1.2.2 国内研究动态 农机作业合作社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形式。2003 年黑龙江省率先在全国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其后在 2003 年到 2009 年六年间,全国掀起了 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的高潮,农机作业合作社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的“助推器”得到了有效的 发展。2002 年,宋法棠在视察黑龙江农垦九三分局时首先提出“在全省先行建几个规模大、 标准高的农机作业公司,进行跨区作业” 。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政策的指导,公众对农机作 业公司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 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一号文件, 提出了一系列解决 “三农” 问题的重大方针政策。 2004 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主线,提出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明确 规定对购置大型农机具予以补贴。 11 月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正式实行, 明确规定: “国家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使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作业率,降低 作业成本。 ” “农民、农业机械作业组织可以按照双方自愿、平等协商的原则,为本地或者外 地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各项有偿农业机械作业服务。有偿农业机械作业应当符合 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农业机械作业标准。 ”并且购买大型农机具享受国家的购机补贴资金, 激发了农民购机热情,有力的促进了农机合作社的发展。2005 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提高农业综 合生产能力为中心,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的实施力度。2006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三减免、三补贴” ,增加良种补贴和加大农 机购置补贴力度等支农惠农政策。2007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健全农业支持补 贴制度,通过 6 种新机制、5 种新补贴、8 项增加投入等具体措施,使支持“三农”的机制 更加完善。同时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 械,积极培养和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 。这些 政策措施的出台为农机作业合作社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环境。特别是对 大型农机具进行购机补贴,调动了农民应用大型机具的积极性,适应了耕作制度改革、农业 新技术推广和生产的需求, 进而促进了土地流转、 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机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通过推广大型机具作业和农机社会化服务,农民亲眼看到了大型机具具有高速、高效、高标 准和高收益的特点,看到了农村分工分业和劳动力从田间转移出来可以带给农民更多的致富 机会与机遇,从而为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和农村城镇化创造了条件,农机作业合作社这 个新生事物由此应运而生。7 月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开始施行,这部 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的第一部规范合作社发展的法律,被认为是农村合作组织有法可依 的积极信号。 在新的政策指导下,国内对农机作业合作社的研究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学者也都从 不同角度对农机作业合作社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想法和建议。研究的内容具体集中在以下几个 方面: 引 言 - 7 - 1.关于农机作业合作社概念、特征和作用的研究 不同学者、不同国家和不同国际机构对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已取得基本共识,但由于认 识角度和观点的不同,致使人们对合作社的具体阐述仍存在着分歧。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理论 与实践的基础上,我国学术界对合作社的理论问题也进行了积极地研究和探索。向德楷、杨 崇德把合作社定义为: “劳动群众为了谋求和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结 合起来从事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组织(向德楷等,1992) ” 。郭翔宇对合作社的定义是: “劳 动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社会经济利益,按照合作社特定的原则和价值,通过自愿联合而建立起 来的群众性经济组织(郭翔宇,1998) 。 ”胡胜德对合作社的观点则更加强调合作社主体的限 定性: “是处于经济弱势的农民为了维护自身的社会经济利益,出于满足生产经营和生活消 费的共同需要,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实行共同拥有、民主管理的群众性经济组 织。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合作社是社员联合所有、社员民主控制、社员经济参与并受益 的组织形式(胡胜德,2002) 。张立光认为,农机合作社是指农民为了维护自身社会经济利 益,通过多方筹资共同参与,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成员共同拥有、民 主管理的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张立光,2008) 。 农机作业合作社的组建和运营,极大的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发挥 了重要作用。我国有学者认为,农机作业合作社的创办,实现了大型农业机械连片作业,打 破了家庭承包经营所形成的耕作方式(李桐,2006) ;有利于稳定家庭承包基本制度,创新 了农村经营新体制(周文奇,2006) 。有学者认为,农机作业合作社有助于推进农业生产标 准化(孙海明等,2008) ;有助于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杨丰力,2008) 。 有学者站在环境的角度上,提出农机作业合作社能有效优化耕作层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了 抗旱抗涝能力,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王勇,2008) ;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周 文奇,2006) 。 2.关于农机作业合作社运行的模式与困境研究 农机作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其运行的模式在全国各地不尽相 同。李桐(2006)提出,黑龙江省的农机作业合作社在试点初期,在运作方式上采取的是自 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股份制合作方式;在管理方式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建立了成本核算、机务管理、作业标准等项规章制度。在利益分配上,合作社收入在扣除公 积金、公益金等项支出后,按照参股人实际出资股份额度分配红利。钱华芳、葛桂祥(2007) 从宁波市鄞州区姜山三利农机作业合作社着手研究,认为比较合理的运营模式是农机作业合 作社通过“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 “股权分红、利益共享” , “生产经营、互助合作”等原则, 通过章程形式,把有机户组织起来,以集体或企业形式对外开展服务。 刘希成(2007)认为,农机作业合作社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发展速度较慢、不平衡,经营 管理机制不健全。马贵泽、高艳(2008)认为,相关从业人员素质提高难度大、非规模种植 加大了大型农机具作业的难度、在经营机制上还停留在集体机队的基础上、农机主管部门的 服务工作不到位。周文奇(2006)认为农机作业合作社面临的问题是“三难”和“三缺” , “三 难”既审批难、用地难、贷款难; “三缺”既社员缺法律知识、缺管理能力、缺技术。而谷 建中(2007)从金融的角度分析,认为农机作业合作社的发展“瓶颈”是农村金融服务弱化, 农村金融领域信贷投入的小额化不适应农机作业合作社规模化发展需求的结果。 东北农业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 8 - 3.关于农机作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研究 不少学者对我国当前农机作业合作社的发展对策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例如:韩玉福等 (2008)提出发展农机作业合作社应从系统化服务、市场化运行和经常化培训三方面入手。 许洪涛等(2008)认为,发展农机作业合作社要转变思想观念,使农民“认识到规模出效益 的道理” 。张立光(2008)则认为,农机作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家的政策扶持, 不断改革创新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并完善农机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并且要加强农机监管部门 的指挥监督作用。 1.3 本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课题的来源 本项研究来源于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重点与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06c001) 。 1.3.2 研究内容 全文主要内容包括七部分: 第一部分 引言。交代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文献综述及相关研 究进展、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 首先对农机作业合作社相关理论分析研究,包括农机作业合作社的概念、特 征、作用及农机作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分析和总结。 第三部分 分析了黑龙江省农机作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从国内外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 展概况,发展的外部环境,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发展过程,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农机 作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与发展模式,经济效益几方面,分析和总结了黑龙江省农机作业合作 社的发展现状,探索了发展规律。 第四部分 指出黑龙江省农机作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原 因。结合黑龙江省农机作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总结黑龙江省农机作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出现 的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第五部分 构建发展黑龙江省农机作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结合上述关于农机作业合作 社的理论研究,黑龙江省农机作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分析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探索构建发 展黑龙江省农机作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作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 第六部分 提出了黑龙江省农机作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构建的政策建议。从开展合作社 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机作业合作社人员素质、创新农机作业合作社发展模式、提高标准化作 业水平,增加经济效益、合理布局,优化配置结构、加强政策引导,改进服务等角度,为促 进黑龙江省农机作业合作社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引 言 - 9 - 第七部分 结论。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概括了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并对下一步研究进 行了展望。 1.3.3 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 2004 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 6 个一号文件为指导,以合作经 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农业政策学等为理论基础,以黑龙江省农机 作业合作社为研究对象,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前提,研究黑龙江省农机作业合作社理论、 运行机制与对策建议。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将采取以下方法: 1.理论分析和政策研究相结合 采用理论分析和政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念、组织形式等问题 进行理论探讨,并且对农机作业合作社运行机制进行构建。 2.定性分析为主,例证分析为辅 采用以定性分析为主,辅之以例证分析方法,探讨黑龙江省农机作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 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3.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农机作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进行研究,对治理结构、 决策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优化途径并进行政策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 10 - 2 农机作业合作社的基本理论 2.1 农机作业合作社的概念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就是处于经济弱势地位的农民,为了维护自身的社会经济利益,出于 满足生产经营和生活消费的共同需要,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实行共同拥有、民主 管理的群众性经济组织。农机作业大户、农机作业服务队、农机作业合作社、农机租赁公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