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专业论文)论社会保障中的道德因素.pdf_第1页
(社会保障专业论文)论社会保障中的道德因素.pdf_第2页
(社会保障专业论文)论社会保障中的道德因素.pdf_第3页
(社会保障专业论文)论社会保障中的道德因素.pdf_第4页
(社会保障专业论文)论社会保障中的道德因素.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充满道德底蕴的制度体系,它的建立是现代社会发展和文 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道德进步的标志。在社会保障产生、发展及运行的过程中, 道德因素的作用显而易见,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最后也产生了相互间的 双重影响。因此,研究社会保障中的道德因素对社会保障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大的 理论意义。全文共分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论部分,主要包括该论题研究状况的综述以及文章中相关概念的 定义,是后文写作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是论述社会保障思想中的道德因素,主要从中国和西方社会保障思想 中所包含的道德因素出发,阐述各学派对社会保障的设想以及对制度本身所持有的 不同态度。 第三部分是论述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道德因素,社会保障作为制度存在是从 1601 年英国政府所颁发的济贫法开始的,本部分主要论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道德内 涵以及不同层次的道德目标。 第四部分是论述社会保障制度运行过程中的道德因素,社会保障对道德有双重 影响即促进作用和破坏作用。本部分主要论述了社会保障运行过程中道德缺失的主 要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第五部分是论述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过程中的道德因素,主要对制度内和制度外 道德因素的强调,提出了作者对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一些思考和建议。最后,指出 了文章研究的基本结论和主要不足。 关键词 关键词:社会保障 道德因素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s a system which is filled with moral foundation. its establishment is a signal of moder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civilization as well as social morality. in the process of emergence,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of social security, the role of moral factors is obvious. social security and morality influence and restrain each other, hence having produced mutual impact in the end.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f moral factors in social security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this paper comprises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introduction, including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definition of related constructs. it i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present paper.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moral factors in social security thought. starting from the moral factors embedded in the thought of social security in china and the west, it elaborates on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 the conception and system of social security. part three concerns moral factors in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e firs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originated from poor law issued by the british government in 1601. this part mainly focuses on the moral content of the system and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moral target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e fourth part discusses moral factors in the operational process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ocial security has a dual impact of promoting as well as damaging morality. this section addresses the main manifestation of moral imperfection in the operational process of social security, and its reasons are also analyzed part five discusses moral factors in the improvement process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emphasizing mainly moral factor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ystem.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ystem. finally, the conclusion and main limitations of the article are addressed. keyword: social security moral factors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 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导论导论 马克思说: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宗教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他律。 ” (马克思 恩格斯,1960:15)道德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社会意识形式,它贯穿 于人类社会的各个形态之中,在几乎所有人类存在和活动的领域中发生着广泛而深 刻的影响,而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也都要受到道德的监督与评判,道德对社会制度的 评判不同会影响人们的不同行为,最终也会影响社会制度的变化和发展。 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荣誉和耻辱、正义与非正义等问题的观念、原则以及 根据这些观念原则而形成的人们相互行为的某种准则、规范。这种准则、规范可以 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制度安排,有的内容还可能上升到法律制度的层次,从而对整个 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道德是影响社会保障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道德观念的理论中都蕴含着 某种社会保障制度的设想,同时,任何社会保障制度也总是渗透着相应的道德观念。 一方面,作为规范人际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观念总是作为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因素发 挥其作用。社会保障制度从来都受道德观念影响,从最初的社会救济到现代福利社 会的发展过程既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也反映了社会道德观念的变迁;同时, 不同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同形式和特点也同本国特有的道德原则相关。另一方面, 社会保障作为一项现代制度,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也不可避免地对道德产生着双重 的影响。作为一项基于道德目标的产物,它既促进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提升, 使人们能够相互帮助相互友爱,创造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不 良的社会影响,导致了新的社会问题,进而对社会道德产生消极的影响。 社会保障与道德的关系是多维的,建设与发展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正确认识 道德因素的影响,才能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最终也会促进道德的发展。 1.1 选题意义选题意义 社会保障学是一门新型的综合性学科,而社会保障作为现代社会一项基础性的 社会制度,更是涉及到伦理道德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作为政治制度,它的形成与政治权力和民族国家等特殊历史条件密切相关;作为经 济制度,它不仅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和每一个普通公民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个人利益有着直接的联系;作为公共政策,社会保障具有促进就业、调节经济、稳 定社会等的功能。 但是,目前对社会保障的研究却还存在一些偏颇, “偏重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 制度对策的研究,忽视对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理论的研究;偏重于从经济学角度进行 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忽视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跨学科研究;偏重于社会保障制度内 容构成与基金运营的研究,忽视社会保障中责权关系的研究;偏重于对当代西方国 家社会保障现状的研究, 忽视对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演进的研究。 ” (丁建定, 2002) 道德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和变迁的精神力量,但却很少有人从伦理道德层次研 究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发展和改革,但事实上,不管是作为制度化的社会保障还 是非制度化的社会保障,都与道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在相互影响、相互促 进中得到共同发展。本文是从伦理学的角度,着重从“道德”这个因素出发,详细 论述了社会保障制度从产生到发展,从一种非制度化的存在发展到各国都十分重视 的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从单一的保险制度到多项保险制度的集合,以及各种社会 保障制度对社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论述。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相关概念的陈述;第二部分论述了社会保障思 想中的道德因素;第三、四部分分析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和运行过程中的道德 因素;第五部分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中道德因素的思考和建议。 1.2 研究状况综述研究状况综述 研究社会保障的道德问题的专著和文献主要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对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伦理道德的思考。郑功成(2000)他在它的社 会保障学一书中指出,大同社会论、社会互助论、后备仓储论和社会救济论构成 了古代中国社会保障的思想基础。在从慈悲到正义之路谈社会保障的发展问 题一文中,他认为,在社会保障领域伦理道德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而社会保障 的发展进程如果从道德伦理角度讲,就是从慈悲到正义之路。与他持相同观点的还 有熊玲君(2004)和李亮学(2004) 。周弘(1998)在其福利的解析来自欧美 的启示中认为“伦理道德即是由慈善活动的提供者制定的,是慈善家们对自己的 慈善行为的肯定” 。 第二类是对社会福利思想的研究。丁建定(2005)在其社会福利思想中系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统阐述了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萌芽形成和发展,其中涉及到社会保障与道德方面的 内容。王卫平(1999)在他的论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则是对我国古代 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作了很好的研究,王君南(2003)的基于救助的社会保障体 系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论纲的重点则是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第三类是研究社会保障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丁成荣(2002)在社会保障 制度的道德思考中指出,社会道德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重要前提,社会道德对 社会保障制度有支持作用。张海仁(2002)的社会保障与道德建设认为,社会 保障对社会道德建设是起促进作用的,同时,社会道德的发展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推 进也有着很大的作用。吉昱华、史仕新、黄国平(2002)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 道德选择中则着重强调人性、公平和权利。 第四类则是研究社会保障制度对道德的消极影响。黎民(2004)在他的社会 保障领域的道德风险及其规避中指出,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运用过程中出现的许 多问题,都与道德风险或相关问题有关。林光祺(2003)在中国社会保障瓶颈及 其对策研究是从制度建设的理念以及制度建设本身来阐述要确立以公平为基本价 值取向的社会保障理念。 1.3 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 本文属于对社会保障的理论、制度、运行和完善各个方面的理论性研究,全文 基本上运用的是定性研究。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以文献研究法为基础,结合大量的数据和实例,运用哲学、 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理论的分析工具,对社会保障中的道德因素进行了描述 性的研究。 1.4 相关定义相关定义 “道德”是社会人伦秩序与个体品德修养两者的统一,它包括规范准则、风俗 习惯、品质修养、善恶评价等含义,更加宽泛的道德概念指行为规范体系、个人美 德、文化精神、社会价值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生活理想。世界上各民族、各文化对道 德的解释有相当多的差别,但是牺牲自利以帮助他人则是各种道德观中的共同成分, 也是大家共同尊重和推崇的行为。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1.4.1 道德道德 在我国春秋及战国初期, “道”与“德”本是两个概念。 “道”最初的含义是四 通八达的路,后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或规律,引申为做人做事应该遵循的原则、 规范和途径。它主要指一种外在要求,具有某种客观性。而“德”的含义偏重于主 观方面,一般指主体对“道”的获得和把握。德,最初的字形是表示直立行走而前 视之义,意即把心思放正。后引申为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恰当合适,使自己 和他人都有所得。到战国后期,道德二字连为一词并逐渐具有了丰富的含义,不仅 指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有时也指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道德品质、 道德修养、善恶评价和风俗习惯等。 在西方, 道德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的“moralis”, 具有“风尚”、 “习俗”、 “性 格”、“品质”等意思,引申后也有规范、准则等意义。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 特中所用道德一词,表示一群人共居之地,以后其含义扩展到这群人的性格、气 质以及风俗习惯。道德一词也就特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 美国学者蒂洛说: “道德基本上是讨论人的问题的,讨论人同其它存在的物(包 括人和非人)的关系如何。道德讨论人如何对待其它存在物,以促进共同的福利、 发展和创造性,努力争取善良战胜丑恶、正确战胜错误。 ” (j.p.蒂洛,1985:9) 前苏联学者基塔连科认为: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把道德理解为人们相互之间的随 历史变化的社会联系的形式” , “把它看作是个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一种形式, 看作人们之间的现实联系。 ” (a.n. 基塔连科,1984:21) 1989 年的辞海 “道德”词下注有两义:其一,在中国哲学史上,指“道”与 “德”的关系。孔子主张: “志于道,据于德。 ” 1。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 社会图景, “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因儒家以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故也以 仁义道德并称。 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 本体。 “德”和“得”意义相近,指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 “道”的认识有得于己,亦称为“德” 。其二,指“依靠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息来 评价和调节人们的行为,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 服务,具有历史性,其内容和形式受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与利益密切相关, 它总是反映和维护一定的利益。 ” 中国学者罗国杰教授则认为: “所谓道德就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 定的,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一类社会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现象。 ” (罗国杰 马博宣 余进,1985:8)本文中道德的概念亦使用此定义。 1.4.2 道德因素道德因素 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在他的人性论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善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 也;善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 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 2 英国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同样也写道: “无论人如何被视为自私自 利,但是,在其本性中显然还存在有某些自然的倾向,使他能去关心别人的命运, 并以他人之幸福为自己的生活所必需,虽然除了看到他人的幸福时所感到的快乐外, 他别的一无所获。这就是怜悯和同情,当我们看到他人的痛苦,或只是因为栩栩如 生地想像到他人的痛苦时,都会有这样的情感。我们常常悲人之所悲,忧人之所忧, 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无需实例证明。 ” “设想或想象我们自己正遭逢这般境遇,这 也能激起某种程度的相同情感,其强烈程度则取决于观念的鲜明生动或模糊滞缓。 这就是我们对他人遭受苦难的同情感的根源所在,正是通过在想像中与受难者交换 位置, 我们要么能设想出他的感觉, 要么会被他的感觉所触动。 ” (亚当 斯密, 2003: 12) 社会保障产生和发展的道德因素,正是这样一种“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 之心、是非之心” 、 “其本性中显然还存在有某些自然的倾向” 、 “怜悯和同情” ,它使 人们出于本能去帮助那些生活遇到困难的人,虽然除了看到他人的幸福以外“一无 所获” 。当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正式被世界各国采纳和建立的时候,它所包含 的道德因素显然不是“慈悲”两字所能负担的了。现代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特点在 于它已成为全体公民的一种政治权利,现代社会保障的这些性质,使得社会保障的 性质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于是有人指出:社会保障及其不同模式是由追求正义的 道德情感、市场制度的变迁、社会心理和政治权力等现实因素共同塑造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2 社会保障思想中的道德因素社会保障思想中的道德因素 在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宗教团体或是官方或民间的慈善 活动,都含有一些道德行为的普遍原则,其中最突出的是乐善好施的慈善观念和人 道主义的观念。因为社会保障就其本质来说,是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和需要某种特 殊帮助者提供物质保护,这就使这一制度从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道德色彩。从济 贫法中对享受保障者的苛刻要求,发展到福利国家的“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 保障;从最初的只针对贫困者提供社会保障,发展到现在的针对全体国民的社会保 障;从社会保障最初的以经济为目标,发展到现在以道德本身的提升和进步为目标, 道德在其中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2.1 中国社会保障思想中的道德因素中国社会保障思想中的道德因素 社会保障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早在原始社会的人类,就已懂得团结互助, 同情和帮助弱者。无论是西方的宗教教义还是中国的诸子百家,都把帮助他人当作 一种高尚的德行加以肯定和推广,进而使其成为一种道德规范,这些规范对早期的 社会保障活动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2.1.1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中的道德因素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中的道德因素 (1)儒家的大同思想 儒家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是建立在以民为本的政治理论基础上, 二是建立在仁者 爱人的道德理论基础上。 礼记礼运借孔子之口说道: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 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孔子讲述的大同理想社会,奉行“天下为公”的原则,处处充溢着民主的气氛,人 人平等,团结友爱,诚实无欺,安居乐业;并且财产公有,自觉劳动,抚老爱幼, 各有所养,充满温馨。而季氏篇中“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 患贫而患不安” ,指的是国家要安定必须实行调均,这与现代社会保障所实行的收入 再分配有着相同的手段和目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孟子对大同社会也有自己的见解。孟子在对夏商周三代历史的分析中强调,能 否获得民心,决定着政权的兴亡。他说: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他进一步指出,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 也,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 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3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天下,而 要得到天下,就要保证民众的生存需求,实行保民爱民的仁政。 儒家社会保障思想的形成, “仁”是其理论基础。儒家指出,仁是人的存在的本 质属性的规定,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4仁,既是指人之所以为人应具 有的仁爱道德,又是指社会运行发展应实施的仁政德治人道。它表现于人的存在的 各个方面,贯穿于社会活动的所有领域。 论语为政载: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 孔子认为,爱人是人的仁德的核心特征。他进一步说: “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 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士;不能安士,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 能成其身。 ”5由此仁德出发,儒家指出,实施社会保障,关心民众生存特别是社会 弱势群体的生存,是人所应具有的仁德,是人道社会的基本特征。而后世历代统治 者和思想家,无不从“民为邦本”的指导思想出发,强调赈贫恤患,救助老幼孤寡 即慈善活动的重要性。 (2)道家的无为思想 老子针对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现实,提出“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 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 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 意思是,对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处于强势地位的统治 者予以限制,保护老百姓的利益;富人拿出一点资源,补贴给难以维生的穷人,这 才合乎“天之道” 。这种“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平均主义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被压迫、被剥削的贫苦劳动者的愿望,是弥足珍贵的。 “损有余而补不足”也成为了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原则。 (3)法家的实利思想 管子是法家的重要思想家,在记录他思想的著作管子中,有很多关于社会救 助和福利的论述,比如“九惠之教”强调了对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穷困之人的生活 救助,而“六德”则要求改善生产环境和生活质量。 管子的社会保障思想以养生丧死、安老怀少为主。他认为国家对老人和孩子 应该负起责任,因为老人是社会的财富,而孩子却是国家的未来,管子这种进步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的氏族社会。 管子中还有济贫和赈灾救济的思想。 管子主张富民,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6认为富民是强国的基础, “民富君 无以贫,民贫君无以富。 ” 7国富民强,社会保障才有基础。社会的发展必然产生贫 富差距,针对这种现象, 管子提出了济贫的思想,力图做到社会公平。他强调国 家的官员要到乡间了解民情, “问邑之贫人债而食者几何家?” “问乡之贫人,何 族之别也?”8,而国家依此为根据来发放救济品, “民贫且罢,牧民者发仓廪、山 林、薮泽以共其财。 ” 9更值得一提的是, 管子中就有国家运用行政手段“调通 民利” , “富能夺,贫能予” 10, “散积聚,均羡不足,分并财利而调民事也” 11的 论述,通过这种手段来缩小贫富差距从而保障下层民众的基本生活。 (4)墨家的兼爱思想 兼爱是墨子哲学的中心概念,这种道德观就是,在他们的团体内“有福同享, 有祸同当” ,以这种团体的概念为基础,墨子极力扩大它,方法是宣扬兼爱学说,即 天下的每个人都应该同等地、无差别地爱所有其他人。 墨子在其中首先区别他所谓的“兼”与“别” 。坚持兼爱的人他名之为“兼士” , 坚持爱有差别的人他名之为“别士” 。 “别士之言曰:吾岂能为吾友之身若为吾身, 为吾友之亲若为吾亲” ,他为他的朋友做的事也就很少。兼士则不然,他“必为其友 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 ,他为他的朋友做到他能做的一切。墨子用他 的“三表”来判断兼与别的是非。所谓三表,就是“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 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 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 12三表之中, 最后一表最重要。 “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是墨子判定一切价值的标准。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 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 13“今吾将正求兴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为正。是以聪 耳明目相与视听乎!是以股肱毕强相为动宰乎!而有道肆相教诲。是以老而无妻子 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今唯毋以兼为 正,即若其利也。 ” 14这也就是墨子的理想世界,它只能通过实行兼爱而创造出来。 (5)其他的社会保障思想 中国的统治者很早就有官方涉足社会保障领域的记录,早在三千多年以前,中国 即已出现了后世所谓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在周礼地官司徒 “大司徒”的职 责中提到: “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赈)穷,四曰恤贫,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这六项政策正是保安蕃息民众的重要内容。 中国赈灾救济的思想源于夏朝,历代统治者都很注意赈灾,并积累了丰富的经 验。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仓储制度,即建立专门的粮仓,储存粮食,用来稳定粮 定粮价,借贷或放粮救荒、济贫。当时,仓储称为“委积” ,意指除税收以外储蓄之 余财,其用途包括:济贫、救荒、供养征战阵亡者的老弱眷属、招待宾客等,属地 官司徒的职掌之一。自西周以来,仓储制度延续历朝历代而不衰,只是名称各异、 做法有别罢了。如战国时期叫平籴仓;汉代称常平仓;隋代设义仓、社仓;唐代设 常平仓和义仓;五代后周设惠民仓;宋代推广惠民仓、广惠仓、丰储仓;明代有预 备仓、济农仓;清代州、县设常平仓,市、镇设义仓,乡村设社仓等等。 (陈良谨, 1994:43)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孝道占据了特别重要的地位。 孝经中即认为: “夫孝, 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封建统治者也尤为关注孝的作用,认为可“求忠 臣于孝门” ,历来标榜“以孝治天下” 。作为孝道的具体表现,养老事业备受国家和 社会重视。在中国的各个朝代,对于古代官员有其专门的退休制度;一般贫民到达 一定年龄以后,也会有国家专门的照顾;至于那些鳏寡孤独废疾者,各朝统治者也 屡有推行“仁政” 、养恤这些社会的弱势群体,均有诸如济助贫病的机构,如宋代老 人救助机构有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和养济院等,而幼儿救助机构主要为婴儿局、 慈幼局和慈幼庄等。 2.1.2 中国近代社会保障思想中的道德因素中国近代社会保障思想中的道德因素 伴随着近代国门的打开,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传入中国,也引起了中国传统 社会保障思想的变革。甚至有人开始批判传统的“家庭保障”模式的狭隘性,开始 提倡“富国强民” 、 “以教代养” 、 “节制人口”等源于西方的进步思想和政策,希望 构建一个新的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他们对中国传统“宗族救济模式”提出批判。封建社会的家庭既是生产单 位,也是消费单位,它具有生产、消费、生育、抚幼和养老等多项功能,因此封建社 会的统治者十分强调家庭的保障作用,与此同时也就局限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康有为批评这种弊端并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 “人各私其家,则不能多得公费以多养 医生,以求人之健康,而疾病者多,人种不善。 ” “人各私其家,则无从以私产归公 产,无从公养全世界之人而多贫穷困苦之人。 ” “人各私其家,则不能多抽公费而办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公益,以举行育婴、慈幼、养老、恤贫诸事。 ” “人各私其家,则不能多得公费而治 道路、桥梁、山川、宫室,以求人生居处之乐。 ” (康有为,1956:189)康有为认为 正是这种各自为家的理想,使得各人多为“小家”而少为“大家” ,所以在中国举办 大众福利事业阻力重重,因此,必须打破宗族藩篱,施“博爱”于天下。康有为还 针对这种现状,提出了设计了一个“公养” 、 “公教” 、 “公恤”的“大同社会”的设 想。 孙中山更将“安老怀少” 、实现民生主义作为其理想社会的奋斗目标。他通过考 察欧美各国社会政策,进一步指出: “谋国者,无论美、英、德、法必有四大主旨: 一为国民谋饭吃; 二为谋穿衣; 三为国民谋居室; 四为国民谋走路。 ” (孙中山, 1973) “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不但是要把这四种需要弄到很便宜,并且要全国的人民都 能享受。所以我们要实行三民主义造成一个新世界,就要大家对于这四种需要,都 不可短少。 ” (孙中山 a,2000)孙中山曾将现代国家与传统国家比较后说: “新世界 国家,与以前国家不同,通常国家仅能保民,而不能教民养民,今日所抱改造 新世界之希望,则非徒保民而已,举凡教民养民,亦当引为国家之责任。 ” (孙中山, 1973)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需求, “一定要国家来担负这种责任” 。如果国家 做不到这一点, “任何人都可以来向国家要求” 。 (孙中山 a,2000) 2.2 西方社会保障思想中的道德因素西方社会保障思想中的道德因素 西方社会保障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宗教组织的教义发展到国家颁布 的法令,既有统治阶级出于自身统治目的的考量,同时也包含西方思想家、哲学家 社会保障思想理念的宣扬和推动。 2.2.1 西方早期社会保障思想中的道德因素西方早期社会保障思想中的道德因素 社会保障思想在中西方是同时产生的,在中国思想家幻想着自己美好家园的同 时,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也在各自的著作中描述了他们对美好社会的 设想,其中很多社会保障的内容与中国的思想家们有着不谋而合的相同之处。比如 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写到, “关于最优良的政体,有一点是大家明白的, 这必须是能使人人(无论其为专事深思或重于实践的人)尽其所能而得以过着幸福 生活的政治组织。 ” (亚里士多德,1965:342)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也为 大家描绘了一个他心目中的理想之国。在这个国家里,没有私有制,强调分工与互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助,追求共产制度与财产共有,主张确立公正原则、消除暴力与贫困对立,以及平 等和社会秩序和谐等,这些设想与中国的“大同社会”有着很多相同之处。 但是西方与中国不同的地方在于,早期的西方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宗教 密切相关的,甚至很多社会保障行为的具体实施也来自于教会的组织。西方早期的 社会救济正是利用宗教的力量来寻求解决人类基本的生活与社会需求,而对这种行 为起到突出号召作用的正是各类宗教的教义。 在旧约全书中,有着类似“严禁让穷人空手而走”和向不幸者行善的说教, 甚至还要求人们以一种坦诚和友好的表情、快乐和善意的心情对穷人提供慈善帮助。 圣经中就曾明确地把基督宗教的基本伦理原则,即“爱主”与“爱人如己”规 定为“一切道理的总纲” 。 15约翰福音也提及“行善者”复活得生。 根据基督教早期的教义, “贫困”不是罪恶,需求来自不幸,社会其他成员对于 不幸必须承担义务,这种义务不是慈善或者怜悯,而是正义的行动,是责任。需求 者有权得到帮助,而那些生活较好的人则有义务提供帮助。 “要你们的富余,现在可 以弥补他们的不足,使他们的富余,将来也可以弥补你们的不足,这样就均平了。 ” 16 这种思想告诉人们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相互弥补,这种思想也发展为现代社会保障 制度的基本原则。 2.2.2 西方近代社会保障思想中的道德因素西方近代社会保障思想中的道德因素 中世纪的欧洲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个时期,思想越来越开放, 反观中国,封建统治却越来越严酷,虽然社会保障的思想比先秦时期有了进步,但 却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国家。无论是 1601 年济贫法的产生,还是 1883 年 德国颁布第一部社会保险法律条例,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思想和制度的发展都领先于 世界。因此,在这些先进思想流派中,不仅可以找到他们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 也可以找到这些构建中对道德因素的强调。 (1)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中的道德因素 自由主义按时间发展顺序分为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产生于 1819 世纪,其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边沁、穆勒,他们都主张自由竞争,强调国家不 应干预经济,自由主义学派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强 调自由,强调有限的救济;第二是反对国家、政府、法律规定的限制人身自由与发 展的各种制度,突出表现为对济贫法的反对;第三是认为国家干预会对社会道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德产生不良影响;最后是主张提供对特定人群的救济。 亚当斯密坚决主张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他认为个人自己做主较之政府干预 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而这种思想也集中反映在他们对济贫法制度的否定上。李 嘉图和马尔萨斯都主张国家不要对社会与经济生活施加不必要的干预,他们都认为 济贫法制度不能改善贫民的生活状况,而只能使贫富双方的状况都趋向恶化,因此 坚决主张废除济贫法制度,强调贫民应该通过个人努力摆脱自己的困难状态。自由 主义的代表人物不约而同都对济贫法制度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主要原因在于自由主 义的理论强调自由,强调“无形的手”即市场的作用。他们认为“工资正像所有其 他契约一样,应当由市场上公平而自由的竞争决定,而决不应当用立法机关的干涉 加以统制。 ” (李嘉图,1962:88) “ 济贫法还经常对劳动力市场产生障碍,给那 些不依靠救济的自谋生计者增添许多麻烦。 ” (马尔萨斯,1992:36) 边沁是功利主义学说的奠基人,他认为人类的行为一般都具有趋向性和背离性, 人们总是趋向一种共同的目标,就是幸福。 “任何行动中导向幸福的趋向性我们称之 为它的功利,而其中的背离的倾向则称之为祸害。 ”边沁认为功利“是一切美德的难 和尺度,是忠诚的验证和尺度” ,同时指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正确与错误的 衡量标准” 。穆勒则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帮助,社会应对贫困人口实行救济。因 为“不管我们如何看待道德原则和社会团结的基础,我们都必须承认,人类是应该 相互帮助的,穷人更需要帮助,而更需要帮助的人则是正在挨饿的人。所以,由贫 困提出来的给予帮助的要求,显然最有充分的理由通过社会组织来救济亟待救济的 人。 ” (约翰穆勒,1991:558) 新自由主义出现在 19 世纪末期,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里奇、霍布豪斯、霍 布森。新自由主义学者在对传统自由主义批评的同时,提出了新的自由主义主张, 他们提出,社会经济应包含两个缺一不可的领域:一是能带来经济效率的市场,它 是社会财富增长的驱动力;二是能带来社会“公正” 、 “安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它 是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对特殊困难者予以救济,筑起社会安全的保障线,是顺 应人类文明和人性发展的起码的社会福利要求。他们强调要实现大众实利或是全民 福利,也就是要消灭社会贫富悬殊的现象,使全民都能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 成果。主张在社会保障领域,福利服务应实行市场化与自我负责,降低国家的作用, 让市场发挥基础性和主导性的作用。 作为新自由主义的代表,霍布豪斯的自由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个人自由与社会集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体的善之间的有机的互动关系。他认为,自由主义信念意味着只有以个人的“自我 指引力”为基础才能建立一个真正的社会,在其中“自由与其说是个人的权利,不 如说是个人的必需” 。 “自由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互相帮助的重要性并不次于互 相克制,集体行动的理论的基本原则性并不次于个人自由理论。 ” (霍布豪斯,1996: 62)由此可见,新旧自由主义在社会福利思想领域的主张是不同的,古典自由主义 对当时英国政府推行的济贫法大多是持反对态度的,这与当时社会所处的时代 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新自由主义所处的时代,资产阶段的统治已经稳固,但社 会问题却日益严重,因此新自由主义提倡的国家干预要求明显加强,这也成为现代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思想基础之一。 (2)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中的道德因素 民主社会主义学派是在“讲坛社会主义”和“费边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一支社会保障流派。 费边社会主义学派的核心观念是自由、平等和同胞爱,另外还强调民主参与和 人道主义。他们认为,贫穷不仅是个人的事,更是社会的事,摆脱穷困过上具有人 的尊严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力,必须保证每位国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政府是一个理 想的、可用来为社会服务的工具,政府有责任和义务组织各种社会服务。费边社会 主义者的理想是要创造一个互助与和谐的社会,要创造这样的社会,凭借的不仅仅 是人们的互助,还要有国家的福利政策来弥补社会的不公平。费边社认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