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北魏太后干政现象研究.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北魏太后干政现象研究.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北魏太后干政现象研究.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北魏太后干政现象研究.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北魏太后干政现象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 要 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结束了十六国以来我国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对 当时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各民族间的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北魏从兴起到衰落的 过程中,太后干政一直贯穿其中,是北魏政治发展、变化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对 北魏太后的研究多局限于文明太后冯氏一个人身上,对其他太后的研究涉及较少。 本文试图对北魏一朝出现的太后干政现象作一个总体的阐述,以便从另一个角度对 北魏政治的发展轨迹有个清晰的认识 。其中,正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时间先后顺序,分拓跋鲜卑时期、北魏前期、北魏中期、北魏后 期四个阶段对北魏太后的干政情况加以说明。其中,以常太后、冯太后、胡太后的 干政为主要介绍对象。 第二部分:从母系氏族社会遗俗的影响、北魏政治制度的缺陷、嗣君幼小、太 后个人能力出众等几个方面对北魏太后干政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找出几位太后能 够“临朝听政”的相同之处。 第三部分:阐述北魏太后干政对北魏政权产生的一些积极作用。主要涉及到促 进政局的稳定、孝悌观念的确立以及“子贵母死”制度的革除三个方面。 第四部分:结语。总结全文,试图通过北魏太后的干政来把握北魏政权的发展 脉络和特点。 关键词:北魏政治; 太后干政; 民族关系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north wei, one dynasty founded by tuoba regime of xian bei nation, ended the separation by 16 states ruling in north of china and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and culture at that times and merge of each nation. empress working as emperor was happening during the history of north wei , no matter in good times and bad times. it was one of part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s and changes in north wei. however, most studies about empress dowagers are concerned about culture emperor dowager feng rather than other empress dowagers. the thesis tries best to describe all empresses working as emperors in north wei to mak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history of north wei from another point of view. the thesis have parts as follows: part one describes the phenomena that empresses worked as emperors in times of tuoba xianbei, the early, the middle,the late time of beiwei. the main subjects are empress chang, empress feng, and empress hu . part two explains the phenomena that empresses working as emperors in north wei from the points of influences of matriarchal clan, deficits of political system in north wei, young emperors, and competent empresses in order to find out similarities in phenomena that empresses working as an emperor. part three demonstrates the positive role played by empresses worked as emperors, including stability of state power, foundation of filial piety, and removement of the system that empresses would be killed if the sons got power. part four draws conclusions and summarizes the thesis to show the clue of developments and the features of history in north wei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empresses working as emperors in north wei. key words: northern wei dynasty political; empress interfered government affairs; ethnic relations.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绪 论 (1)论文选题的原因和意义 后妃是中国封建社会女性中的特殊阶层,她们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唯一有可能参 与政治的女性群体。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和政治制度中,既有从制度上强调男权 中心、排斥否定女权的一面,又因“孝道”观念、君主制度的基本缺陷等因素而存 在着肯定母权、依赖母权的一面,由此形成一方面谴责防范后妃干政,一方面后妃 干政又层出迭见的局面。蔡一平先生指出: “可以说,女主现象是与中国封建社会 的历史相始终的。探讨女主政治可以为深入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结 构,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变迁提供一个有益的新视角” 。1 由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在公元 439 年灭北凉,最终统一了北方,结束了自淝 水之战后,北方分裂、割据、混战的局面,推动了我国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同 时加速了汉族与鲜卑族以及其它少数民族融合的进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 光辉的一页。因此,对北魏太后干政的研究,无论是对魏晋南北朝史,还是中国历 史尤其是女主政治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有关北魏的史料,主要保存在汉籍史书当中,以正史为主,主要是魏书 。 此外还有后汉书 、 三国志 、 晋书 、 北史 、 宋书和南齐书等中的专 传和散见史料。由于史料的缺乏,目前学术界对于北魏“太后干政”现象以及干政 太后的研究论著不多,深度也不够。 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太后干政既有中原汉族政权太后干政的一般特 点,又有拓跋鲜卑本民族自己的一些特点。因此,对北魏太后干政的研究有以下几 个意义:通过对北魏太后干政的研究可以折射出北魏政权的发展脉络;通过对北魏 太后干政的研究可以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政权中上层妇女的面貌以及拓跋鲜 卑特有的一些风俗习惯;通过对北魏太后干政的研究可以了解这些太后对北魏政权 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1 蔡一平: 汉宋女主的比较 , 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4 年第 3 期,第 38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2)文献综述 近些年来有关北魏一朝的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诸多方面,也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就“北魏太后干政”这个现象的研究还显得非常薄弱,不 少著作只是略为涉及了一些。如刘学铫鲜卑史论 、杜士铎的北魏史 。研究比 较透彻的著作有田余庆先生的拓跋史探 、李凭先生的北魏平城时代 。在拓 跋史探 “拓跋部早期君位传承中后妃的作用”一节中有对拓跋部早期母权干政的 论述。 北魏平城时代一书中有较大篇幅对昭太后常氏、文明太后冯氏干政情况 的考证和论述,不仅材料丰富而且论证详细,说服力强。其他的相关研究主要反映 在对“皇帝制度”以及“后宫制度”的研究中。如朱子彦后宫制度研究中就有 专门“后妃干政“的章节,指出“后妃干政”存在的合理性,并且指出, “后世常 将后妃、外戚擅政干政放在一起论述,其实这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还不能完全 等同” 。 2秦海轩、卢路著的中国皇帝制度3也有专门的“太后临朝称制”的小节, 回顾了从秦开始的“太后临朝”的历史过程,对这一制度的发展演变作出了具体的 说明。另外,研究中国政治制度的论著,也一般都有辟出专门的章节来对“后妃专 政”以及“太后临朝”这一现象作出说明和阐述。但由于这些论著一般都以整个中 国古代历史作为背景,所以叙述较为简略,并且没有突出各个时代不同的特点。 在北魏太后这个问题上,虽然还没有相关单独阐述北魏太后干政的论著,但在 一些通俗读物上,我们能看到对于几个太后的生平及性格等方面的介绍。如李安瑜 的中国历代皇后全书 ,4即分别讲述了冯氏、胡氏两位皇后,并对她们作出简要 的评价。 朱学勤主编的 中国皇帝皇后百传冯太后、 万贵妃 5以及周思源著 文 明太后 6都对冯太后的生平作了详细的介绍。门岿的专制变奏曲从吕后到慈 禧 7一书,不仅介绍了各朝代专制太后的情况,同时还附有冯氏、胡氏活动的大事 2 朱子彦: 后宫制度研究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第 389 页。 3 秦海轩、卢路:中国皇帝制度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年版。 4 李安瑜: 中国历代皇后全书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90 年版。 5 朱学勤: 中国皇帝皇后百传冯太后、万贵妃 ,北京:远方出版社,2005 年版。 6 周思源: 文明太后 ,海口:海南出版公司,2004 年版。 7 门岿: 专制变奏曲从吕后到慈禧 ,济南:济南出版社,2002 年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记图表。此外,安作璋主编的后妃传 ,8向斯的宫禁后妃宫廷实录9等都有对 文明太后冯氏生平的介绍,但这些论著大多属于通俗性的读物,并且内容也都较为 相近,只能起到介绍性的作用,没有太多研究性的内容。 研究“北魏太后干政”专门的著作虽然没有,但近几年来,随着女性研究的升 温,却也出现为数不少的相关论文。 一是整体把握中国女主政治的论文,比较典型的是陈恩虎和杜芳琴的研究。陈 恩虎的简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后妃参政 、 中国封建社会皇帝后妃问题初探以 及中国封建社会后妃来源探析等都是这方面的文章,在简论中国古代历史上 的后妃参政一文中,作者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后妃参政的历史作用进行了分析。 同时,本文还分析了少数民族政权后妃参政的历史作用,这可以和汉族的后妃参政 进行比较,从而从新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但是对北魏干政的太后也只是提 到了平文皇后王氏、桓帝皇后祁连氏。杜芳琴的中国古代女主政治略论一文让 人受益匪浅。作者分析了古代女主掌权干政的情况后指出,皇帝的母、后、妃、妾 常常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参与最高权力的交接和分配。这种状况的产生和 发展,与封建社会最高统治层的婚姻状况、权力结构以及一定的社会文化风习息息 相关。此外,张星久的母权与帝制中国的后妃政治 ,从君主专制对“母权”的 依赖来论述后妃干政。刘筱红的后妃与政治则指出在评价女主政治的时候,要 排除传统的男性主体文化对后妃政治的性别偏见,又要看到产生这种偏见的文化环 境对后妃政治的影响。这一些整体研究中国后妃政治的论文,由于有一定的理论作 为基奠,整体水平较高。 二是以“北魏女主”为研究对象的文章也主要集中在文明太后一个人身上,而 关于其他几位干政太后的文章并不多见。赵玉钟、张玉勤论冯太后在北魏太和改 革中的主导作用 对冯太后在北魏太和年间确立了汉化改革的国策, 主持汉化改革, 培养了持续汉化改革的接班人,进行了全面的了论述,主要篇幅为冯太后改革时所 推行的一些政策。姚红艳孝文帝个性心理与北魏太和改革一文中有涉及到冯太 8 安作璋: 后妃传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 9 向斯: 宫禁后妃宫廷实录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1 年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后对孝文帝个性心理的影响。吕炘的简论北魏皇室“子将为储贰,其母皆赐死” 制度 ,其中有较大篇幅阐述了冯太后利用“子贵母死”制度临朝听政情况。张承 宗两晋南北朝妇女参政考一文对北魏三位干政太后常氏、冯氏和胡氏的干 政情况都有一定的介绍。马望英北魏末年灵胡太后述论则对胡太后的生平事迹 作了详细的介绍。 总的来说,对于北魏“太后干政”现象以及干政的几位太后的研究在整体上是 不足的。在这些研究的论著中,虽然“太后干政”作为一个突出的历史现象屡被提 到,但却很少进行独立的研究。在专门开辟的对中国女主政治的研究中,通俗性的 读物只是简单的介绍各个太后的生平,没有深入分析时代的背景和人物的性格。而 一些有影响力的研究,如杜芳琴等人的研究,也只是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背景来分 析女主政治,对于北魏一朝关注不够。而在对单个太后的研究中,也只有文明太后 冯氏受到重视, 其余的几位太后的生平及介绍, 在通俗读物中有时都难以找到踪影, 更不用说对她们进行专门研究了。其实,北魏其它几位太后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关 注和研究的地方。在基于前人诸多研究成果上,本人试图就北魏太后干政作一个全 面、系统的论述,力求对北魏太后干政有个正确的把握。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1 北魏太后干政情况 后妃干政是我国古代中央政治体制运行的一种常见模式,后妃在执政过程中往 往更多地借助外戚或内侍的力量,形成一姓王朝的异己势力集团,进而威胁到一姓 皇位的继承。同样的,北魏一朝出现的后权干政,也是太后通过培植自己的势力集 团得以实现的。但是,北魏的太后干政在主幼国艰之际,力扶危局,克服了权力真 空,保证了皇权传递到皇帝嫡系手中,不至旁落,使统治机器在君权幼弱的情况下 得以正常运转。 1.1 拓跋鲜卑时期的后权干政 拓跋鲜卑,相对于北方其他胡族来说兴起的较晚,是一个发展缓慢的部族。东 汉桓帝时拓跋南迁, “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 , 1 0 群体组织庞大而松散。东汉末 年拓跋部逐渐强大,成为联盟领袖,由于“百世不婚”的原则,其后妃必取之于其 他部族, “因此,在一定的时间内,可能出现一些与拓跋部世代为婚的部族,形成 与拓跋部的特殊关系” 。 1 1 由于当时的拓跋部尚处在部落联盟的状态,并没建立像汉 族政权那样完整的封建官僚体制,在这种情况下,君权无从自立,拓跋后妃也就自 然而然地在拓跋部落联盟中起着联络作用。拓跋部的后妃有部族背景,就很难与拓 跋君长在利益上始终保持一致。后妃的部族通过后妃,既可以稳定拓跋君长在联盟 中的统治地位,也可以破坏联盟原有的平衡和安定。尤其是当拓跋君长初死、新君 尚未产生之时,为了竞夺君位,或者制约君权,后妃的部族往往成为举足轻重的力 量。处在部落联盟时期的拓跋部,母权干预部落联盟事务的现象已有不少,其中, 较早、较突出的事例是桓帝之后祁氏摄国之事。 “昭皇帝讳禄官立” , “分国为三部” : 1 2 昭帝自以一部居东,在上谷北,濡源之西,东接宇文部;桓帝统一部居于代郡之 参合陂北;穆帝统一部,居定襄之盛乐之故城。桓帝、昭帝相继去世后,穆帝猗卢 10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1 页。 11 田余庆: 拓跋史探 ,上海:三联书店,2003 年版,第 24- 25 页。 12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5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遂总摄三部,以为一统” 。 1 3 但是,穆帝末年发生内乱,穆帝猗卢被杀, “( 猗卢死 后) 普根立月余而薨,普根子始生,桓帝后( 祁氏) 立之。其冬,普根子又薨” 。 1 4 普 根之子死后,思帝之子郁律继位,在他统治时期,拓跋部“西兼乌孙故地,东吞勿 吉以西,控弦上马将有百万” 。 1 5 但是, “桓帝后( 祁氏) 以帝( 郁律) 得众心,恐不利 于己子,害帝,遂崩” 。自此之后, “太后( 祁氏) 临朝,遗使与石勒通和,时人谓之 女国使” 。 1 6 祁后之后,又出现了平文帝郁律皇后王氏干预拓跋部最高权力的事情。平文帝 死后,王皇后之子什翼犍尚在襁褓中。 “时国有内难,将害诸皇子。后匿帝于袴中” , “得免于难” 。 1 7 在后来的拓跋君位之争中,皇后王氏“着力排斥介入拓跋君位之争 的贺兰部” , 1 8 保证了昭成帝什翼犍顺利即位。在什翼犍当政初期,郁律皇后王氏干 政则更为明显, “昭成初欲定都于灅源川,筑城郭,起宫室,议不决。后闻之,曰: 国自上世,迁徙为业。今事难之后,基业未固。若城郭而居,一旦寇来,难卒迁 动。 乃止。烈帝之崩,国祚殆危,兴复大业,后之力也” 。 1 9 从郁律皇后王氏亲自 过问、决断一些国家大事来看, “时身为太后的王氏已经具有了左右最高权利的力 量” , 2 0 而且为国家的振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一时期的鲜卑族拓跋部虽然建立起了代国,不过它与同期其他游牧民族在中 原建立的政权并不相同,它没有较为完整的国家机器和各类相关制度,实际上只是 一个以拓跋部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加上现有史料对这一时期太后的生平事迹的记载 都较为简略,因此这一时期太后干政的现象并不那么明显,他们对拓跋部的影响相 对于后来的临朝太后也要小的多。 13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7 页. 14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9 页。 15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9 页。 16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10 页。 17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323 页。 18 田余庆: 拓跋史探 ,上海:三联书店,2003 年版,第 28 页。 19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97 年版,第 323 页。 20 李凭: 北魏平城时代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40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1.2 北魏前期的太后干政 道武帝为了防止皇权受到母后势力的干涉,遂称仿效汉武帝,建立了“子贵母 死”制度,并依照制度杀死了明元帝母刘贵人。北魏王朝诸君之母的死“大多数直 接或间接地与子贵母死制度相关”。 2 1 但是被除去母后的储君往往年幼,需要有乳 母或保母抚养,所以由保母抚养未来太子的制度伴随着“子贵母死”制度产生,并 一起逐渐成为后宫的常制,也为北魏后来的统治者所延续。公元 4 2 3 年,拓跋焘继 承皇位,是为太武帝,并于 4 3 9 年以太子拓跋晃为监国,授其以执政和皇位继承权 力,但是结果却导致了一场父子相残的悲剧,即著名的“正平事变” 。正平事变的 结果,皇权与东宫集团两败俱伤。太子晃死后不久,太武帝也被宦官宗爱所杀。于 是,原本被压制的后权乘虚伸张,开始出现了乳母干政。 文成帝生母郁久闾氏“生文成帝而薨” , 2 2 而文成帝的乳母常氏, “太延中,以 事入宫,世祖选乳高宗(文成帝) ” 。 2 3 文成继位,尊为保太后,后尊为皇太后。这 样,常氏便将年幼的文成帝控制在手中,干预北魏政治十年左右,权倾内外。 文成帝继位前后,其生母郁久闾氏、太武帝皇后赫连氏都先后死去,昭太后自 然成为执掌后宫的唯一人选,加之常氏“有劬劳保护之功” , 2 4 地位极为尊崇。此时 献文帝生母李氏,虽然顺利产下献文帝,并被拜为贵人,成为文成帝的宠妃,但是 终被昭太后常氏“令依故事”杀死。虽然是贯彻执行先人制定的“子贵母死”制度, 但是文成帝时期的内外形势早已不同于道武帝时期了。制度本来就是由人制定、执 行的,况且此时的子贵母死制度已经背离了它的初衷,并没有起到防止后权干政的 目的,李氏的生死实际多取决于大权在握的昭太后手中。李氏死后一个月,即“立 皇后冯氏” , “将冯氏置于皇后宝座上的必定是昭太后了” 。 2 5 虽然文明太后冯氏被立 为贵人的确切时间和背景很难知道,但是可以肯定此事与文成帝生母郁久闾氏和太 武帝皇后赫连氏均无关系,因为此时郁久闾氏、赫连氏都早已死去。那么,立冯氏 21 李凭: 北魏平城时代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74 页。 22 李延寿: 北史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494 页。 23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327 页。 24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327 页。 25 李凭: 北魏平城时代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82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为贵人只能是出于被立为皇太后不久常氏的意志了。 于此同时,常氏在宫内、外朝大力扶植党羽,发展自己的势力。林金闾就是昭 太后常氏势力在宫内的代表。 “孝文贞皇后林氏,平原人也。叔父金闾,起自阉官, 有宠于常太后,官至尚书、平凉公” 。 2 6 林金闾正是由于得到常氏的宠幸,才官至显 赫。常氏家族中的很多成员也都在北魏政权中央或地方任重要官职,则是常氏外朝 势力的代表。其兄常英, “自肥如令超为散骑常侍、镇军大将军,赐爵辽西公。第 喜,镇东大将军、祠曹尚书、带方公。三妹皆封县君,妹夫王睹为平州刺史、辽东 公” , 2 7 并对常英的祖、父及母亲都进行了追赠。后来,常英的官职也是一升再升, 常英“进爵为王” ,并兼领了太师、评尚书事、刺史等多个官职;常喜,任“左光 禄大夫,改封燕郡” 。 2 8 他们的诸子及其从兄泰,也都得以高官厚禄,有的还晋阶为 侯。这样常氏家族从中央到地方都形成一股强大势力,左右政局,为昭太后常氏干 政、后权的向外伸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实,在昭太后之前北魏政权已经出现了母权太后干政的现象。惠太后窦氏因 太武帝生母杜氏被赐死而受元明帝命抚养太武帝。保母窦氏虽是外姓妇女,但是因 其“性仁慈,勤抚导。世祖(太武帝)感其恩训,奉养不异所生。及即位,尊为保 太后,后尊为皇太后,封其弟漏头为辽东王” 。 2 9 惠太后窦氏不仅得以跻身于北魏统 治集团的核心, 而且拥有一定的发言权。 当年太武帝西征凉州欲以统一中国北方时, 都城平城兵力空虚,蠕蠕吴提乘机进犯,危机时刻,正是惠太后窦氏命令诸将出击, 蠕蠕大败而走,北魏政权由此得以保全。由于惠太后窦氏并没有像昭太后常氏那样 长期把持朝政,所以她对北魏政局的影响十分有限。 1.3 北魏中期的太后干政 文明太后冯氏一生有两次临朝听政。第一次临朝听政是在献文帝继位,被尊为 26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332 页。 27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1817 页。 28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1817 页。 29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326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皇太后,丞相乙浑谋逆, “太后密定大计,诛浑,遂临朝听政” 。 3 0 但是这次临朝听 政时间很短,仅过了一年,皇子拓跋宏出世了,冯氏亲自抚养, “罢令不听政事。 ” 3 1 承明元年(4 7 6年)冯氏被尊为太皇太后,再次临朝听政,此次控制北魏最高 统治权达 1 5年之久,一直到她去世为止。此次临朝听政期间,最重要的莫过于文 明太后冯氏在太和年间主持的改制了。此次改革主要涉及北魏政治和经济两个方 面。政治改革主要涉及整顿吏治和实行三长制两个方面。整顿吏治主要是通过实行 俸禄制和严惩贪官污吏来实现的。北魏建国后,没有实行俸禄制,官员们的收入和 奖励很多是靠战时的掠夺得以维持。北方统一后,与南朝战争暂告平息。战时的掳 掠方式便不复存在,这时官员的贪污就凸显出来。虽然,北魏前期的几朝皇帝都曾 大力惩治贪官污吏,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并且有的惩罚过于严厉, “受羊一口、酒 一斛者,罪至大辟,与者以从坐论” , 3 2 实在过于苛酷。到了文明太后当政时期,她 果断地实行汉族的“班禄酬廉”制度,并继续严厉惩办各类贪官,北魏的吏治在这 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清明的气息。为了与豪强地主争夺人口,冯太后采纳了李沖的建 议,创立了三长制度,即汉族的什伍组织代替了原有的“宗主督护”制度。三长制 的实行,使得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百姓负担减轻了,同时加 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经济改革主要是制定和推行均田制。 继给官吏们班行傣禄之后, 冯太后又于 4 8 5 年颁行了均田制。均田制的实行,不仅解决了当时北魏土地荒芜、 粮食短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北魏政权从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重要转化。 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北魏政权不仅巩固了统治,缓解了改革前的统治危机,同时也 使北魏的经济获得了一定地发展。 在两次临朝听政时,文明太后也是仿效昭太后常氏的作法,广为网络亲信,建 立自己的集团势力,掌控朝局。和昭太后相比,文明太后冯氏周围聚集了更多各类 人群为其操纵北魏政权服务。首先,在宦官方面有杞道德、王遇、张佑、符承祖等 人为代表,他们均“拔自微阉,岁中而至王公” 。 3 3 他们虽带罪出身成为阉官,但是 30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328 页。 31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328 页。 32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616 页。 33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329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由于得到文明太后的宠幸都得以剧升高位,进爵为公或侯并兼领一些军、政职务, 同时还得到大量钱财、奴婢的赏赐。阉官在宫中地位很低,但由于他们直接服务于 皇宫,因而有时候发挥的作用比朝中大臣都大,甚至形成谓的“阉官之祸” ,这在 历朝历代中都有例可证。文明太后深知阉官的重要性, “时文明太后临朝,中官用 事” 。 3 4 她恩威并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宦官们的作用,使绝大部分宦官成为自己的 心腹。再次,有以李沖为代表的汉族士人官僚很好地围绕在她周围。文明太后二次 临朝听政不久,李沖就官迁内秘书令、南部给事中,上书谏议创建三长制度代替北 魏原有的宗主督护制,三长制确立、推行后又加官进爵,渐渐的“沖为文明太后所 幸,恩宠日盛,赏赐月至数十万,进爵陇西公,密致珍宝御物以充其第” 。 3 5 除了三 长制度以外,太和年间的方针、政策与制度大多都有李沖的参与策划或制定,成为 文明太后推行太和改制的得力助手。此外,还有游明根、高闾汉族文人, “以儒老 学业,特被礼遇” , 3 6 在朝为官多年。高闾不仅因为文才的出众得到文明太后的赏识, 授以要职,后来更是“委以机密” , 3 7 命其撰写各类文书。在文明太后第二次临朝听 政时期,受到重用和礼遇的汉族士人还有不少。最后,文明太后冯氏的外戚势力, 则是以其兄冯熙为代表。文明太后第二次临朝听政后, “高祖乃承旨皇太后,以熙 为侍中、太师、中书监、领秘书事” 。 3 8 即便冯熙自己要求外任,但仍然兼领侍中太 师要职。其二子冯诞、冯脩由于家族的原因,都进爵为公,任军、政要职,地位显 赫。为了更好控制孝文帝,文明太后先后让冯熙的三个女儿进宫,其中“二为后, 一为左昭仪。由是冯氏宠贵益隆,赏赐累巨万” 。 3 9 也为冯氏更好的掌控朝政提供了 间接的筹码。总之,和昭太后常氏干政相比,文明太后的临朝听政时间更长、干政 更为明显、产生的影响也大的多、深远的多,有过之而无不及。 34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2020 页。 35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1180 页。 36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1215 页。 37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1198 页。 38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1819 页。 39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1820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1.4 北魏后期的太后干政 延昌四年( 5 1 5 年) 正月, 宣武帝病逝, 崔光等奉太子元诩至太极殿, 即皇帝位, 是为孝明帝。此时孝明帝虽登帝位,朝政大权却落入于忠之手, “权倾一时” ,独断 横行,诛杀无辜, “朝野冤怒, 莫不切齿” 。 4 0 胡太后乘机加紧夺权活动。延昌四年八 月,胡太妃被尊为太后,取得了“临朝称制”的合法身份。随后她便重组中枢机构, 解除了于忠的尚书令职务,结束了于忠八个月左右的擅权,最后“临朝称制” 。神 龟三年( 5 2 0 年) ,此时胡太后临朝称制已有 5 年了。七月,爆发了元叉、刘腾为首 的宫廷政变,杀清河王元怿,幽囚胡太后, 宣称“还政于帝” 。实际上朝政由元叉、 刘腾联合掌控长达 5 年之久。至此胡太后结束了第一次临朝听政。 正光六年(5 2 5 年) ,司空刘腾病卒。胡太后与高阳王雍 “定图叉之计” 。要求 元叉“以余官辅政” , 4 1 以表示忠于朝廷。迫使元叉辞去领军将军职务,交出兵权。 接着元叉又被贬为庶民,后被赐死于家中。刘腾被追削官爵,没收财产。胡太后于 孝昌元年( 5 2 5年) ,再次临朝摄政。胡太后此次临朝称制时,北魏国内形势非常紧 张。葛荣、杜洛周领导的两支农民起义军,击杀了王元融和王元深后,势力大盛。 至孝昌三年( 5 2 7年) ,横扫河北,兵锋直逼洛阳。同时南梁军队北攻淮泗,南线告 急,而北线的柔然也挥师南下。更严重的是雄居北方的尔朱荣集团崛起,军力强大, 虎视眈眈。与此同时胡太后继续崇信佛教,大肆兴建佛寺,百姓劳役繁重, “于是 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自中国之有佛法,未之有 也。略而计之,僧尼大众二百万矣,其寺三万有余” 。 4 2 劳动力流失,土地荒芜, 破坏了北魏生存的经济基础均田制,加之水旱灾害,连年征战, “国用耗竭, 预征六年租调,犹不足,乃罢百官所给酒肉,又税入市者人一钱,及邸店皆用税, 百姓嗟怨” 。 4 3 百姓只有为“盗贼”了,别无出路。武泰元年( 5 2 8年) 二月,年仅 1 9 岁的孝明帝被毒杀。孝明帝之死全国震惊,一时间胡太后等成为众矢之的,最 40 司马光: 资治通鉴 ,北京:中华书局,1956 年版,第 4617 页。 41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406 页。 42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3048 页。 43 司马光: 资治通鉴 ,北京:中华书局,1956 年版,第 4718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终引发了北魏末年的政治大变局,即著名的“河阴之变” 。 这场大屠杀,使北魏统 治层中精英人士丧失殆尽,元氏皇族死亡惨重,北魏从此名存实亡,胡太后也因此 丧命。 胡太后为了更好的掌控朝局,大量网络各种亲信,建立自己的集团势力。在宦 官方面以杨范、王温为代表。胡太后第一次临朝听政后, “征(杨范)为常侍、崇 训太仆卿,领中尝药典御,赐爵华阴子。为平西将军、华州刺史” 。 4 4 后来杨范父子 犯事, “为御史所纠” , “遂废于家” 。 但是“后灵太后念范勤旧。乃以范为中侍中、 安南将军,寻进镇南将军、崇训太仆、华州大中正。卒,赠征西将军、秦州刺史” 。 4 5 可见杨范在胡太后临朝听政时期,深得胡太后的器重,身兼数职,死后还得到追 赠。而王温在胡太后临朝听政时期,官职也是一升再升,兼领诸多要职。胡太后第 一次临朝听政后不久, “征还(王温)为中常侍、光禄大夫,赐爵栾城伯,安东将 军,领崇训太仆少卿。特除使持节、散骑常侍、抚军将军、瀛州刺史。还,除中侍 中,进号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迁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光禄勋卿,侍中如 故。孝昌二年(胡太后第二次临朝听政) ,封栾城县开国食,邑六百户。温后自陈 本阳平武阳人,于是改封武阳县开国侯,邑如故” 。 4 6 与此同时胡太后在两次临朝称 制期间,任用一批汉族士人为其服务,这其中以崔光为首。崔光自孝文帝时就在朝 为官,关心百姓,擅长辞令,常以委婉之词规谏皇帝。宣武帝病逝后,大力支持胡 贵嫔( 胡太后) 和太子元诩,保证了孝明帝顺利登基。在高太后企图谋害胡贵嫔时, 立即采取措施“置贵嫔于别所,严加守卫” , 4 7 粉碎了高太后的阴谋, “有德于灵太 后” 。 4 8 胡太后临朝听政时期,崔光仍然多次上表,对胡太后的一些不当做法进行委 婉规劝,尽心尽责。在胡太后第二次临朝听政时,她重用了一批无德有才或无德无 才的大臣,主要郑俨、徐纥、李神轨等。徐纥“性浮动,慕权利,外似謇正,内实 谄媚” , “与郑俨、李神轨宠任相亚,时称徐郑焉。然无经国大体,好行小数”。 4 9 这 44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2029- 2030 页。 45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2030 页。 46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2031 页。 47 司马光: 资治通鉴 ,北京:中华书局,1956 年版,第 4612 页。 48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1492 页。 49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2008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批佞臣“一二年中,位总禁要,手握王爵,轻重在心,宣淫于朝,为四方之所厌秽” , 5 0 加速了北魏的衰败。胡太后的外戚势力主要以其父胡国珍为代表。胡国珍出身官 宦之家,父亲胡渊魏世祖时赐爵武始侯。 “国珍少好学,雅尚清俭。太和十五年袭 爵,例降为伯” 。 “灵太后临朝,加侍中,封安定郡公,给甲第,赐帛布绵谷奴婢车 马牛甚厚。追崇国珍妻皇甫氏为京兆郡君,置守冢十户” 。 5 1 一时间就平步青云、加 官进爵,备受重用。后来任城王澄上奏, “安定公(胡国珍)属尊望重,亲贤群瞩, 宜出入禁中,参谘大务” 。胡太后于是“诏可。乃令入决万几” 。 5 2 而胡国珍对胡太 后也是忠心辅佐,数次上表细陈刑事、政治改革诸多事宜,太后一一下诏施行,可 谓对国政悉心尽力。此外,灵太后胡氏还亲自为孝明帝制定婚事,在皇帝身边安插 眼线,方便其掌控朝局。 “孝明皇后胡氏,灵太后从兄冀州刺史盛之女。灵太后欲 荣重门族,故立为皇后” 。胡太后虽然两度临朝摄政,时间长达八年之久,但是在 其掌权期间并没有继续延续北魏中期的繁荣与稳定,反而在其第二次临朝听政时期 任用大批佞臣,使得北魏政权“文武解体,所在乱逆,土崩鱼烂” , 5 3 直接加速了北 魏的灭亡。 50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339 页。 51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1833 页。 52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1833 页。 53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339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2 北魏太后干政原因 2.1 母权制遗俗的影响 北魏一朝出现的后权干政现象, “这与拓跋部离开母系氏族社会为时不久因而 社会尊崇母权密切相关” 。 5 4 “在母系氏族中,氏族成员对担负这全氏族兴亡的生育 和管理组织责任的妇女特别尊崇” 。 5 5 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 倍受尊崇, “经常被选为氏族的主持者和领导者” 。 5 6 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较其他北 方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入主中原要晚一些,相对要落后一些,脱离原始社会的时间 不长,因而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还十分浓厚。北朝时,北方妇女社会地位较高, “邺 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 , “此乃恒代之遗风” 。 5 7 而“恒代”是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对 旧都平城京畿新建置的称呼。因此,此语不仅明显地反映出北朝社会中浓厚的母系 氏族制度的遗风,而且也指出了这些遗风与北魏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 北魏建国之前,鲜卑族拓跋部尚处于部落联盟时期。在“孝文帝汉制改革之前, 其社会组织结构是以拓跋鲜卑为主体的各氏族部落、各民族的集合体” 。 5 8 “胡风国 俗,杂相揉乱” 。 5 9 北魏政权带有很大的原始性, “虽参采古式,多违旧章” 。 6 0 这种 浓重的氏族残余,首先表现在官制上。部落联盟时期,联盟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诸部 大人议事。诸部大人议事有个常设机构负责处理联盟的日常事务,它最早叫作四部 大人。拓跋珪建国后,这个机构被扩大为八部大人,并比附汉人官制“以拟八座” 。 他们执掌朝柄,位高权重。这种带有氏族社会性质的部落大人制长期存在,直到太 武帝时, 其对朝政的影响力才开始慢慢减弱, 但是本民族成员依然拥有较多的特权, 真正的国家权力被操纵在拓跋鲜卑成员的手中。另外氏族残余还表现在兵制上。北 魏初期的兵带有部落兵的特征,虽然拓跋珪通过离散部落极大地削弱了除拓跋部以 54 李凭: 北魏平城时代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1 页。 55 杜芳琴: 中国社会性别的历史文化寻迹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年版,第 37 页。 56 王同勋: 社会发展简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第 24 页。 57 颜之推: 颜氏家训集解 ,北京:中华书局,1993 年版,第 48 页。 58 周建江: 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 页。 59 萧子显: 南齐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2 年版,第 990 页。 60 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 2811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外其他主要部族的势力,但是却很难割断部落兵内部的血缘关系,将领和士兵之间 不仅是统属关系,而且有亲缘关系。部落首领在军队中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可见,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政治体制方面仍然受到氏族部族一些制度的影响,这当有母 权制遗俗对北魏政权的影响。 “北魏国家所包含的有操有不同语言的部族、部落, 而拓跋部族是占统治地位的部族” , 6 1 “部族政治,初亦不離米鹽靡密,故亦多由女 子主之也” 。 6 2 推崇母权是包括鲜卑族在内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一贯习俗。魏晋南北 朝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重要的一支乌丸,其妇女的社会地位就很高。 “ (乌丸人) 怒则杀父兄,而终不害其母” , “计谋从用妇人,唯斗战之事乃自决之” 。 6 3 可见乌丸 妇女在乌丸社会里占据倍受尊崇的地位,除战争以外的,几乎所有的事情都由妇女 主持。 “乌丸与鲜卑族同属于东胡族” , 6 4 “乌桓,也作乌丸” 。 6 5 作为北魏政权建立 者的鲜卑人, “其语言习俗与乌桓同” ,同样应该具有北方民族的传统遗风,妇女在 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北魏建国之前,拓跋部落联盟中母权干预部落联盟 的现象就已经出现。其中,较为典型的当属前一章讲述的桓帝祁后摄国之事。虽然, 祁后在拓跋部尚处于部落联盟阶段的“太后临朝”与后来文明太后、胡太后的临朝 听政的性质有所不同,但都是受到了母权制遗俗的影响,是不同历史条件下对拓跋 社会中母权制遗俗的反映。 2.2 北魏官僚体制的缺陷为太后干政提供了条件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即创建了三公九卿的封建官僚制度,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 上。皇帝运用各种手段对各级官员进行有效的监控。与此同时,秦汉以来的官僚制 度对皇权也有一定的约束力。秦汉各级官员都有上谏的权力,甚至包括乡官、三老、 亭吏。秦汉时,有各种大夫掌议政。汉武帝太初年间,又设置了谏大夫,后改为谏 议大夫,专掌议政,在汉代议政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官僚行政中枢对皇权的约束 61 唐长孺: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上海:三联书店,1978 年版,第 135 页。 62 吕思勉: 吕思勉读史札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版,第 985 页。 63 刘学铫: 鲜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