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doc_第1页
《桃花源记》教案.doc_第2页
《桃花源记》教案.doc_第3页
《桃花源记》教案.doc_第4页
《桃花源记》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 2把握课文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3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 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 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 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强调以下内容: 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 长。 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 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 俨然豁然阡陌垂髫 恰然邑人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 理。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向,对 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具答之:详细地 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 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 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 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现在指神情庄重或假装正经的样子。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更不用说。现在用作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说如此:像这样。现在指这样。 芳草鲜美:鲜嫩美丽。现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练习五,了解主语、宾语的省略情形。 五、诵读训练。(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 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 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问今是问世,乃不知有汉 伏;第句与句间停顿略久,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己朗读。 教师点评,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3自由朗读,鼓励学生力争有所提高进步。 4若时间允许,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恰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 二、结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发现桃花源(第1段);进访桃花源(第2、3段):寻找桃花源(第4、5段)。 2齐读第1段,思考: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 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说明是在偶然的情 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 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3请一位同学们朗读第2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 致? 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 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乐,说明桃花源 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 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4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段,思考: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 .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民风纯朴。 皆叹惋说明了什么?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 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5默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 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 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三、齐读全文,讨论总结以下内容。 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说明主要从情节的曲折离奇,悬念迭出这一方面来考虑,如学生有其他方面的体 会,也应认同肯定。 情节的曲折、跌宕的表现在:渔人迷路了,会怎样?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 神奇之地。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 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 这般自由幸福?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为什么 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 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以上为理解要点。 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理想社会?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 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短文。要求:设想你是渔人,写你进入桃花源后的见闻,不与课文雷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桃花源 (理想社会) 发现 进访 再寻 鲜美缤纷 忘逢异穷 平旷伊然良田美池桑竹 怡然大惊叹惋 处处志之 遂迷未果 (马骏) 教学设计(B)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 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 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 一刹,你会去遗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 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撞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 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简介作者。(要点同教学设计(A) 二、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后,对提出的疑惑的字词注音、释义。 2教师落实重要的字词注音、释义。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通假字、词性活用字。 3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如:交通、妻子、无论、如此、 严然、鲜美。 这部分可结合教学设计(A)的内容。 三、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 把握节奏,读出停顿之处。 带有感情,读出韵律。 l。渔人是怎行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2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情况了解吗? 3人们根据渔人作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给果怎样? 通过讨论这几个问题,搞清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黄发垂髦并治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无论魏晋。 3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五、根据以上问题,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从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的经过。 六、完成下列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俨然-阡陌-垂髫- 诣太守邑人刘子骥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芳草鲜美: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阡陌交通: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诣太守,说如此: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从树上落下的花瓣繁多鲜艳。() 闲适愉快,自得乐趣。() 比喻无人再未尝试或过问。() 4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第i段。 八、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自认为文中写得好的语句。 说明:让学生自己来谈感受,教师可稍作点拨。 例: 1第1段描写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词语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写出了花草的色泽、质地、形态,不仅花多、花美,而且奇特无比,突出了桃花林 的神奇之处;用四字句的形式,读起来铿锵和谐,节奏整齐,朗朗上口。 2第2段写桃花源居住的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勾勒出怎样的田园生活画面? 平旷指土地广阔平坦;俨然即整齐有序;良田美地桑竹三词并列,描写出田 地的肥沃,池塘环绕以及树木成阴的佳景;相闻则以动写静,既说明牲畜兴旺,又让 人感受乡村的宁谧,这些生动的用词勾画和展现出了桃源人安居乐业、闲适样和的生活 图画。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一词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态? 叹惋是感叹惋情之意,词语用得十分精当、传神,桃源人对世事变迁、人间沧桑 的慨叹和外面百姓生活的苦难的同情,跃然纸上,可见可感。 说明:可让学生具体设想模仿桃源人叹惋时各种不同的语言、神情、动作。 二、领会课文在情节处理上的特点。 思考讨论:课文描写的情节,处处体现出一个奇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说明: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发言。教师在总结时,可作如下启发。 1景倚,如:土地平旷,屋舍严然,等。 2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 人道也等等。 3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源,都一无所获,不见踪影。 这些奇异之处,使课文情节曲致跌宕,思念环生,充满了神秘感,更增强了人们对 挑花源的好奇和向往。 三、讨论分析: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 、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说明:应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联系课文内容加以比较说明。 例; 桃花源有着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环境,而外界却是战乱频频,峰火连三月, 背井离乡,国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砾。 桃花源鸡犬相闻,人们往来种作,恰然自乐,处处是人丁兴旺、洋和输 乐的氛围,而外界百姓却饱受战火磨难,过日如年,终日生活在痛苦之中。 总之,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阶级、人人平等自由、家家丰衣足食这样一个 安宁美好的理想社会,表达出身处黑暗、动乱社会之中的作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 寄托了作者渴求自由美满生活的强烈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