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祈天忧人——祈雨与宋代文人心态研究.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祈天忧人——祈雨与宋代文人心态研究.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祈天忧人——祈雨与宋代文人心态研究.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祈天忧人——祈雨与宋代文人心态研究.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祈天忧人——祈雨与宋代文人心态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祈天忧人——祈雨与宋代文人心态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雨水在传统社会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自古而然,降雨量的多寡直接影 响民众的生产生活,同时也与整个王朝的经济、政治运作密切相关。祈雨现象折射 出了民众对风调雨顺的期盼,寄托了农民沉重的渴望。本文拟从宋代官方与民间的 祈雨方术入手,考察宋代祈雨行为的一般状况。进而以宋代文人作为研究对象,分 析其在整个祈雨过程中的所观所感以及复杂心态,以期探索发现宋代文人的另一侧 面,勾勒宋代社会的另一番光景。文章对祈雨在抗旱救灾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深入分 析,指出其延误救灾消极的一面,同时也对祈雨人虔诚敬天的精神给予了积极肯定。 关键词:祈雨,宋代文人,心态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所谓祈雨,又称为祷雨、求雨、乞雨,是民众借助一定的仪式、方法,祈祷上 天降雨,试图影响雨水时空分布的行为。有宋文人,其中不乏地方官,常常是祈雨 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同时祈雨活动离不开民众的参与,因此祈雨成为各种力量 交汇的场合。探究文人心态是近年来流行的语辞,宋代文人作为一个群体,其内心 世界、所言所行往往与现世大有关联。儒家文化用立德、立功、立言来概括人生的 价值追求,我们可以看到有宋文人祈雨之前的虔诚,祈雨过程中书写祈雨文,祈雨 后得雨,这些行为正与之一一对应。在共同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人, 不自觉地继承了某种共同的哲学理想和审美趣味。虽经时代风气变换,似乎没有改 变古人一些代代相沿的精神追求,没有改变精神追求中伴随的种种矛盾心态。以祈 雨与宋代文人为切入点,我们大略可以发现宋代文人的另一侧面,窥视宋代社会的 另一番光景。 首先是绪论,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祈雨现象的流变进行简要论述,指出 祈雨对古代社会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介绍当前史学界的研究现状,提出研究本课 题的原因和价值;第三部分为史料说明,厘定重要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并指出文章 的史料来源。 第一章,分析宋代官方祈雨与民间祈雨的类型以及特点,指出宋代祈雨行为处 在正祀与淫祀这一中间地带。通过归纳总结,认为宋代官方祈雨仪式繁琐复杂,但 又井然有序,严格按照标准化操作,而民间祈雨大都简单易行、不拘形式、因地制 宜、灵活机动,具有随意性以及浓厚的巫术色彩等特点。 第二章,重点考察宋代文人的祈雨目的以及在祈雨前后的表现,指出文人祈雨 目的之复杂多元性,祈雨前后行为之多样性,分析文人在祈雨过程中的复杂心态, 指出文人祈雨并非一个简单的现象,其不同心态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生 活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三章,分析宋代文人祈雨失效的归因。文人寻找不降雨的原因,给出了纷繁 复杂的解释,文中将祈雨失效归因分为主客观归因与理论归因两个部分进行论述。 主观归因是文人在思想层面作出的解释,客观归因是文人把不雨原因归于客观的物 体与行为事件,理论归因则是文人对天气变化、气候差异抽象的推演。 第四章,介绍宋代的旱灾应急处理机制,分析祈雨在旱灾处理机制中的作用。 m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指出文人祈雨行为稳定社会、安定人心的积极作用,但消极的一面却耽误了抗旱的 最佳时机。 最后为余论。通过考察宋代文人的祈雨行为,认为祈雨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社 会的政治、宗教、科技、艺术以及习俗等各个方面。同时指出,在当今自然环境急 剧恶化的形势下,古代祈雨人引疚自省的态度对现世的积极意义。 i v 摘要 a b s t r a c t r a i n w a t e ri s 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i nt r a d i t i o n a ls o c i e t y sa g r i c u l t u r a lp r o d u c t i o np r o c e s s , t h ea m o u n to fr a i n f a l ln o to n l yp r o d u c e sad i r e c t i m p a c to np e o p l e sl i v e l i h o o d ,b u t c l o s e l yr e l a t e st ot h ee n t i r ek i n g d o m se c o n o m y , p o l i t i c so p e r a t i o n r a i n - p r a y i n gr e f l e c t s t h ep u b l i c se x p e c t a t i o n so ff a v o r a b l ew e a t h e r , a n dr e p o s eah e a v yd e s i r ef o rt h e p e a s a n t s t h i se s s a yt r yt oi n s p e c tt h eg e n e r a ls t a t eo f r a i n p r a y i n gi ns o n gd y n a s t y , f r o m a n a l y z i n g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o f f i c i a la n df o l kr a i n - p r a y i n gw i t c h c r a f t a n dt h e nt a k et h e s o n gd y n a s t y s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a st h eo b j e c t ,a n a l y z ew h a tt h e ys e ea n df e e la n dt h e c o m p l e xm e n t a l i t yi nt h ew h o l ep r o c e s so fr a i n - p r a y i n g ,w i t hav i e wt oe x p l o r et h eo t h e r a s p e c to f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s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a n do u t l i n e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s o c i e t ya n o t h e r s i g h t t h ea r t i c l ea n a l y z e sr a i n p r a y i n g sf u n c t i o ni nd r o u g h tr e l i e f , p o i n t i n go u tt h ed e l a y i n d i s a s t e rr e l i e fo fi t s n e g a t i v es i d e ,t h eo t h e rs i d e ,g i v i n gap o s i t i v ee v a l u a t i o nt o r a i n - p r a y e r sa b o u tt h e i rs i n c e r ea t t i t u d e k e y w o r d s r a i n p r a y i n g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i ns o n gd y n a s t y m e n t a l i t y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 姓名) 童丞揎学号型塑盟 专业 兰型吏所呈 交的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两次忧尺一新雨与瓤文厶,心态研制) 是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 除论文中已特别标明引用和致谢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 个人或集体,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由此产生的一切 法律结果均由本人承担。 本人完全了解福建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福建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学位论文( 含纸质版和电子版) ,并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福建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并按国家 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或机构( 如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 所等) 送交学位论文( 含纸质版和电子版) 。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亦遵守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嗜灰掂 签字日期: 1 年多月日 将教师躲栉阐予 签字日期:矽叩年乡月7 日 绪论 绪论 一、主题相关 祈雨,意即“祈求天空降雨,是民众在久雨不下,危及农业生产生活时向上天 祈祷下雨的行为。雨水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自古而然。雨水的多寡,直接 影响农业收成的好坏。汤因比就认为中国古代“所要应付的自然环境的挑战要比两 河流域和尼罗河的挑战严重得多。”这些挑战“除了有沼泽、丛林和洪水的灾难之外, 还有更大得多的气候上的灾难”。【l 】从文献记载来看,夏代就已经有了祈雨活动, 时至周代,祈雨习俗已然相当盛行,形成了固定的制度。总体而言,唐代以前官方 的祈雨活动巫术成分比较浓厚,这与上古时期特定的历史环境有直接关系。唐宋以 后,祭祀祈雨与巫术祈雨分道扬镳。官方祈雨一般采取祭祀形式,祈雨巫术则主要 流行于民间。元代帝王不行雩礼,明清两代,朝廷祈雨止旱只是祭祀宗庙、社稷, 祈祷山川、龙神等,不再见有采用祈雨巫术的记录。民间巫术祈雨则自上古延续至 近现代,尤以唐宋以降最为明显。民间祈雨仪式花样纷繁,它们寄托着民众对风调 雨顺的期盼。 祈雨行为从殷商时期到近现代一直不曾间断,而且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与农业 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天气预报 水平的提高,农业科技的进步,祈雨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当然,祈雨行为在一些 地区还是零星可见,不过多带有娱乐性与表演性。而在北京举办奥运会之前,有记 者在2 0 0 8 年1 月3 0 号召开的“北京奥运会大型活动气象服务保障情况 新闻发布 会上提问,为保证北京八月的天气晴朗无雨,北京奥运期间是否会使用一些传统的 方法来对自然天气进行人为控制,比如祈雨? 【2 】羊城晚报则在同日发了标题为 奥运多面睇信科学不祈雨的文章,c 3 1 现今看来已是古老的祈雨行为再次进入 人们的视野。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知道雨水的获取与进行祈雨没有丝毫关联,但 除开祈雨迷信的一面,它是否还有更深刻的内涵? 在古代社会它又扮演了什么角 色? 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在传统农业中,雨水不可或缺。而依此生存的是占社会主体的广大农民,时至 今日,仍然如此。祈雨活动作为农民对风调雨顺的期盼,寄托了农民沉重的渴望。 【1 】( 英) 阿诺德- 汤因比( 曹未风译) :历史研究,p 9 2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版 【2 】2长江商报2 0 0 8 年2 月1 日刊,胛c h a n g j i a n g t i m e s c o m 【3 】h t t p :w w w y e w b c o m y c w b 2 0 0 8 0 2 0 1 c o n t e n t _ 1 7 7 9 5 5 5 h t m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往对祈雨的研究,大都关注祈雨仪式本身,或是考辨祈雨过程中媒介物的象征意 义,而未发现将祈雨行为与一个群体结合起来研究的先例。于是我选取祈雨与宋代 文人作为研究的对象,宋代文人,当然其中很多就是地方官员,他们与农民有着最 亲密的接触。在他们的笔下,绘出了一幅幅祈雨图景,他们的所观、所感则为人们 提供想像的空间。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宋代文人的另一侧面,宋代社会的另一番光景。 祈雨活动一直被定性为迷信活动,本文的书写,希望能改变这一过于简单的看法。 二,学术史回顾 2 0 世纪以降,祈雨成为民俗学者关注的重要话题,已有学者在这一方面作出有 益探讨。如:程云祥的潮州求雨的风俗、【1 】陈文轩的祈雨与祈晴、【2 】欧阳 飞云的漳卅i 祈雨的风俗、【3 】樊恭炬的祀龙祈雨考【4 】等等。 近期的祈雨研究则更为多元深入。从原始信仰、断代、区域专题等角度入手, 涉及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地理学、音乐学等众多学科。 简易介绍性文字的代表文章有:陶思炎的祈雨扫晴摭谈、【5 】李伯星的雨 的祈求我国古代的求雨风俗【6 】等。陶文将祈雨类型分为敬神型、娱神型、诱 惑型、驱使型。 涉及原始信仰、性巫术祈雨研究方面的论文主要有:洪之渊以豕祈雨”探秘、 【7 】张艳辉性巫术祈雨仪式流变考、嘲朱学忠董仲舒的“开阴求雨与女性诱 雨的人类学经验、1 9 】肖兵论原始( 九歌) 和招风祈雨的关系、 t 0 1 杨树森焚 巫祭月祈雨( 诗月出) 新探、 1 1 】国光红关于古代的祈雨兼释有 关的几个古文字。【1 2 】国光红文论及性巫术祈雨,“焚巫”之见解与上述杨文不同, 该文认为巫师并非以自焚感化求雨,烈火燃烧于巫坛之下,而女巫在坛之上,其目 的在于引诱并取悦上天雨师。与“自焚说 相较,更有几分道理。 民俗周刊1 9 2 8 年第1 3 、1 4 期 礼俗1 9 3 1 年第5 期 中央日报民风副刊1 9 3 7 年第3 5 期 新中华第l l 卷第4 期,1 9 4 8 年 农业文化研究1 9 9 5 年第3 期 治淮1 9 9 6 年第l o 、1 1 期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9 9 5 年第1 期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0 4 年第3 期 学术月刊,1 9 9 9 年第6 期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9 8 0 年第6 期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 9 9 4 年第l 期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9 9 4 年第3 期 2 ,j 1 j 1 j 1 j 1 j 1 j 1 j 1 j 1 j n v 1 c 二 n口ph陋口陋pnun 绪论 断代研究方面的论文主要有:崔华、牛耕从汉画中的水早神画像看我国汉代 的祈雨风俗、【1 】张健彬唐代的祈雨风俗、【2 】雷闻祈雨与唐代社会研究、【3 】周 致元明代君臣祷雨的宗教阐释、【4 】张同胜“水浒文化与祈雨风俗 5 1 等等。 崔文通过汉代画像石、砖及壁画图案,分析虎吃女魃、风伯雨师、雷神、虹神、河 伯、龙神、蟾蜍等形像,对我国汉代的祈雨及风俗有了一个较深入的认识。雷文并 非研究祈雨仪式本身,而是与当时社会相结合,开拓了新的视野。周文指出祈雨禳 灾是帝王向民众昭示君权神授的绝好时机,也是士大夫向农民宣扬尊卑有别的难得 机会。制度化的祈雨活动有利于制约昏君暴政、抑制官吏胡作非为。张文则述明末 江南一种特殊的祈雨风俗。 区域性专题类的研究则以社会科学院的苑利为代表。他对华北地区的祈雨活动 进行综合考察。其论文主要有;晒龙王祈雨仪式研究( 民间文化,2 0 0 1 年第1 期) 、华北地区祈雨活动中取水仪式研究( 民族艺术,2 0 0 1 年第2 期) 、华北 地区祈雨活动中旱魃与斩旱魃仪式( 思想战线,2 0 0 1 年第3 期) 、华北地区祈 雨碑文的特点、分类与功能( 甘肃民族研究,2 0 0 2 年第2 期) 、华北地区祈雨 谣辞研究( 思想战线,2 0 0 2 年第3 期) 、华北地区祈雨活动中的旱祷仪式( 甘 肃民族研究,2 0 0 3 年第1 期) 、华北地区祈雨祈雨仪式中的男性社会组织。( 西 北民族研究,2 0 0 3 年第3 期) 、华北地区女性祈雨研究( 青海民族研究,2 0 0 3 年第4 期) 。其它涉及区域研究的论文也不少,主要有:高中华广西祈雨民俗与雨 神崇拜、【6 】李昕回族民间传说中祈雨事象的文化释义、【7 】马颖生云南回族 祈雨文化探微、【8 】王利华唐宋以来江南地区的农业巫术述论、【9 】林涓祈雨 习俗及其地域差异以传统社会后期的江南地区为中心、 t o 】史耀增关中东府 民间祈雨风俗透视、e 1 1 】董传岭近代山东地区的祈雨活动【1 2 】等等。马文展示 了回族祈雨与汉族祈雨的异同。王文则根据大量地方文献和现代民俗学者的实地调 中原文物,1 9 9 6 年第3 期 民俗研究,2 0 0 1 年第4 期 国学研究第8 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2 年第1 期 民俗研究2 0 0 6 年第3 期 农业考古,2 0 0 2 年第3 期 固原师专学报,2 0 0 5 年第l 期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7 年第5 期 中国农史,1 9 9 6 年第4 期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 0 0 3 年第1 期 古今农业,2 0 0 4 年第1 期 广西社会科学,2 0 0 5 年第9 期 3 】u勰 口口p h p 口必p u n n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查,对唐宋以来江南地区与农业有关的各种巫术和禁忌,如农事占验、祈雨、祈晴 等进行系统清理,结果表明,尽管唐宋以来江南的经济文化水平居于全国之首,但 产生于原始时代的巫术在当地农业生产中依然长期盛行。史文研究关中一带民间清 朝以来祈雨风俗。董文详述祈雨对象的选择,如龙王、观音、城隍、人格神等,与 林涓文有相似之处。 其它研究。如:郑衡泌的( 水经注) 中一段祈雨记载的分析则从地理学的视 角,认为水经注中的祈雨形式有一定科学道理,似乎可以看作一种利用地形人 为制造“热山效应 ,并播撒炭粉的人工降雨方式。【1 】( 日) 井口淳子中国黄土 高原杨家沟村的( 祈雨调) 则从音乐学的角度导入了人类文化学的“音文化理论, 文章别具新意。【2 】王卫东夸父原型新探:远古新祈雨文化研究从神话中分析民 俗,认为夸父是曝晒以求雨的神巫。【3 】 专著中有提及祈雨的章节,举例如下: ( 英) 弗雷泽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第五章,巫术与天气,专述西方 祈雨习俗。【4 】 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之第三章宗教礼俗,比较系统 地介绍上古求雨的四种类型:舞雩、焚巫挺、作龙与舞龙、闭阳纵阴的厌胜术。其 中厌胜术一节与国光红文、朱学忠文内容有相通之处。此外,作者还从纵向对商、 周、汉三代的祈雨活动进行考察。【5 】 张紫晨中国巫术论及宋代仍有造土龙求雨的风俗。 6 】 严耀中中国东南佛教史第九章密宗的流入与演变提及唐宋以降祈雨、 祈晴、驱蝗等咒语密术进入寺院,佛道之间相互融合的情况。【7 】 刘仲宇道教法术内有提到道士在祈雨过程中的科仪。【8 】 论文初稿完成之际,有幸读到皮庆生的新作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皮文第 四章为祈雨与宋代社会,共分为四节,分别是形式多样的祈雨方法、祈雨实践一 朝廷、地方官员的祈雨实践、对祈雨“异端 的批评。皮文的一些论点对本文的写 1 】福建地理,2 0 0 4 年第6 期 2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 9 9 7 年第3 期 3 】惠州大学学报,2 0 0 1 年第2 期 【4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 9 8 7 年版 【5 】江苏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版 6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9 0 年版 【7 】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 8 】上海文化出版社,2 0 0 2 年版 4 绪论 作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国外研究动态 1 8 7 1 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提出“万物有灵论 理论。以此理论分析世界 各地祈雨风俗的文章并不少见。从西文引用圣经相关文字,从中分析得出西方 的祈雨风俗,又是一大特色。国外对中国祈雨的研究有日本大坂音乐大学的井口淳 子中国黄土高原杨家沟村的( 祈雨调) ,国人亦有对非洲、南美等地祈雨风俗进 行初探。汤文琪神秘的黑非洲祈雨仪式就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祈雨进行知识性 介绍。【1 】国外研究专著首推英国学者弗雷泽的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其它 如:米尔希埃利亚德,宋立道,鲁奇译神秘主义、巫术与文化风尚,【2 】玛格丽 特穆礼,黄建人译女巫与巫术【3 】等书亦有涉及。 祈雨现象涉及农业文明的多方面内容,多学科交差是其必然趋势。如地理学可 研究干旱的天气系统,祈雨中的科学因素;音乐学可研究祈雨歌谣这一人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祈雨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是今后此论题的一个方向。 三、史料说明 ( 一) 关于文人 “文人 是我国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又极其特殊的一个团体。说到古代文人, 我们都明白它的所指,但要给文人一个明确的界定却非易事。论文中屡屡提及宋代 文人,但文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曹丕在典论中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 这里的文人当指写诗作文章的人。苏轼的“文人字画论”指出文人字画与一般匠人 的字画有别,文人字画透着思想气息。由此可见,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 人们对文人的理解和界说颇为不同。 文人存在于各个社会等级当中,上至卿相权贵、下至布衣平民,都有文人的踪 影,文人也非一种职业,有身居官位者、执教育人者、归农躬耕者,不一而足。就 有宋而言,广大通过科举取士进入仕途的文官、士大夫都可称为文人,更为宽泛地 讲,宋代受过正统儒学教育,注重伦理道德,追求以内化的道德力量来约束自己、 塑造自我人格,在儒家学说熏陶之下的读书人当在文人之列。 【1 】世界2 0 0 6 年第7 期 【2 】光明日报出版社,1 9 9 0 年版 【3 】漓江出版社,1 9 9 2 年版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文人与今日所说的知识分子又有所不同。当今所称的知识 分子是指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主要以创造、积累、传播、管理及应用科学文 化知识为职业的脑力劳动者,显然古代缺乏这样的教育环境,但是在“读书明 理方面,古代文人与现代知识分子又有相通之处。我们也不难发现众多书籍将古 代文人与知识分子当作等同概念叙述,称之为“古代知识分子”。因此,在“文人 这一词汇的翻译上,我亦将其对等为“知识分子。 ( - - ) 史料来源 本文的写作主要依靠历史文献来展开。其中的官方文献,3 6 0 册的全宋文 是本文写作的最重要材料来源,全宋文汇集宋史、宋会要辑稿、宋大诏令 集、资治通鉴等,这些材料基本是可信的,是研究的基石。另外,在文人笔记 小说中也有大量的祈雨记录,不管是亲身经历还是道听途说,除去因果报应、神怪 灵异的成分之外,材料还是大体可信的,而从中可以窥视文人祈雨的心态,所以文 人笔记文集也是不可或缺的材料。 由于宋代民间祈雨术本身的复杂性,许多文献材料同时具有多重意义。因此, 有些材料会重复引用,但针对不同的问题援引。 6 第一章宋代祈雨术 第一章宋代祈雨术 在传统社会,雨水是农业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降雨量的适度与否直接关 系着农业收成的丰歉和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成败。祈雨现象是农业文明的反映,祈 雨以求风调雨顺是农人亘古不变的追求。经过长期的积淀,天旱求雨与施行法术的 行为,逐渐演化成相对固定的祈雨方式。宋代祈雨术有着前代深刻的印痕,但也存 在独特之处。宋代以降,民间祈雨活动中往往出现官方行为,这体现了国家积极参 与地方事务的姿态。 第一节官方祈雨术 一、宋代官方祈雨一般流程 ( 一) 常祀 常祀是一年定时,按部就班举行的祭祀活动,官方对祭祀日期、祭祀对象都有 严格规定。常规祭祀前一般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规模与仪式比较隆重。从下面 宋代中央祭祀可以窥视二二: 凡祀典皆领于太常。岁之大祀三十:正月上辛祈谷,孟夏雩祀,季秋大享 明堂,冬至圜丘祭昊天上帝,正月上辛又祀感生帝,四立及土王日祀五方帝, 春分朝日,秋分夕月,东西太一,腊日大蜡祭百神,夏至祭皇地祗,孟冬祭神 州地祗,四孟、季冬荐享太庙、后庙,彳m x - - 仲及腊日祭太社、太稷,二仲九 宫贵神。中祀九:仲春祭五龙,立春后丑e l 祀风师、亥日享先农,季春巳目享 先蚕,立夏后申日祀雨师,春秋二仲上丁释奠文宣王、上戊释奠武成王。n 1 其中我们不难看到祈雨祭祀的影子。春夏两季祀风师雨师、孟夏雩祀,这些祈 丰祈雨的祭祀方式,都表达了官方对丰调雨顺的渴望。中央选择祭祀的日子不乏岁 时节气,这种定时的祭祀方式,经过长时间的执行后,往往演化成节日。 地方常规祭祀虽大中小祀祭祀的时间及对象有所变动,但我们还是大致可窥其 貌。不论中央还是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出祈雨祭祀的重要性: 其诸州奉祀,则五郊迎气日祭岳、镇、海、渎,春秋二仲享先代帝王及周 六庙,并如中祀。州县祭社稷,奠文宣王,祀风雨,并如小祀。凡有大赦,则 1 】宋史志第五十一礼- - 7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令诸州祭岳、渎、名山、大川在境内者,及历代帝王、忠臣、烈士载祀典者, 仍禁近祠庙咸加祭。有不克定时日者,太卜署预择一季祠祭之日,谓之“画日 凡坛塘、牲器、玉帛、馔具、斋戒之制,皆具通礼。 1 3 ( 二) 非常祀 即便在丰年之际,官方也会定时举行祈雨祭祀,此时祭祀更多体现的是其象征 性的意义。与常规祭祀不同的是,非常规祭祀面对的是不定时突发的自然灾害,其 目的在于禳灾除害。官方对突发的水旱蝗等自然灾害的祭祀方式及祭祀对象亦有规 定: 周官:“太祝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示其福祥。 于是历代皆有袷 禁之事。宋因之,有祈、有报。祈,用酒、脯、醢,郊庙、社稷,或用少牢; 其报如常祀。或亲祷诸寺观,或再幸,或撤乐、减膳、进蔬馔,或分遣官告天 地、太庙、社稷、岳镇、海渎,或望祭于南北郊,或五龙堂、城隍庙、九龙堂、 浚沟庙,诸祠如子张、子夏、信陵君、段干木、扁鹊、张仪、吴起、单雄信等 庙亦祀之。凡旱、蝗、水潦、无雪,皆祭祷焉。乜3 随着造神运动的泛滥,祈雨神灵大量增长。祈雨对象已经不局限于上引文所列 名山大川、诸祠神灵。官方放宽了祈雨神灵的准入限制,地方神灵更易进入官方祀 典。从官方对祠庙封号的复杂规范,大致可以想像神灵的增长速度: 自开宝、皇祜以来,凡天下名在地志,功及生民,宫观陵庙,名山大川能 兴云雨者,并加崇饰,增入祀典。熙宁复诏应祠庙祈祷灵验,而未有爵号,并 以名闻。于是太常博士王古请:“自今诸神祠无爵号者赐庙额,已赐额者加封 爵,初封侯,再封公,次封王,生有爵位者从其本封。妇人之神封夫人,再封 妃。其封号者初二字,再加四字。如此,则锡命驭神,恩礼有序。1 官方祈雨祭祀的一般流程也逐渐明晰。斋戒、遴选道德高尚之人、前往名山大 川祭祀成为相对固定的祈雨方式: 熙宁元年正月,帝亲幸寺观祈雨,仍令在京差官分祷,各就本司先致斋三 日,然后行事。诸路择端诚修洁之士,分祷海镇、岳渎、名山、大川,洁斋行 【l 】宋史志第五十一礼一 【2 】宋史志第五十五 礼五 3 宋史志第五十八礼八 第一章宋代祈雨术 事,毋得出谒宴饮、贾贩及诸烦扰,令监司察访以闻。诸路神祠、灵迹、寺观, 虽不系祀典,祈求有应者,并委州县差官洁斋致祷。n 1 官方前往寺院宫观祈雨,其目的在于平衡正统宗教佛道之间的势力。而“诸路 神祠灵迹寺观不系祀典,祈求有应者 皆可祈求,则给官方判定的淫祀留下游刃有 余的生存空间。造神运动的泛滥,神灵的职能无限扩大,许多邪神亦赋与了祈雨之 职能。祈雨的功效在于稳定社会,官方在意的是祈雨是否有效,而非其是否为淫祀。 官方文本的这一规定给民间信仰留以生存的土壤。 二、官方祈雨术 祈雨术是在国家祀典之外,突发、严重旱情时祈雨过程中使用的方术,具有临 时性的特征,但当祈雨术使用灵验后,却往往能够成为官方专用法术。其中与龙有 关的祈雨术,如“造土龙祈雨法 、“画龙祈雨法、“投龙祈雨法等在宋代大 为流行。源自民间,从民间吸纳是官方祈雨术的基本特征。 ( 一) 造土龙祈雨法 成平二年旱,诏有司祠雷师、雨师。内出李邕祈雨法:以甲、乙日择东方 地作坛,取土造青龙,长吏斋三日,诣龙所,汲流水,设香案、茗果、餐饵, 率群吏、乡老日再至祝酹,不得用音乐、巫觋。雨足,送龙水中。余四方皆如 之,饰以方色。【2 】 造土龙祈雨法又称为李邕祈雨法,是唐人李邕总结前人祈雨方式后规范成型的 一种祈雨法术。事实上,造土龙祈雨法在汉代已然盛行,成为重要的祈雨方法。汉 代巫现参与祈雨,在官方看来,土龙制作简易,缺乏祭祀的崇高性。徐寿就用“土 龙刍狗形容曹丕称帝名不副实:“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 无 实) 也。 【3 】从引文可见宋代流行的“土龙祈雨法”与前朝有所不同:已不允许巫觋 参加,仪式中也不采用巫术中必用的音乐,而刻意强调庄重、肃穆的气氛,这说明 此时巫觋的地位在官方场合的影响较前代明显下降。 1 】 宋史志第五十五礼五 全宋文卷二四三八宋神宗二行望祭山川之礼诏熙宁元年正月二十 一日与上文类同,文字稍有差异,但指出祈雨祭祀名山大川的礼仪在熙宁元年得以恢复。今录其下:古者 有望祭山川i 之礼,今独阙此,宣令礼官讲求故事,以时举行。令在京差官分祷,宜各就本司先致斋三日,然 后行事。诸路择端诚修洁之士。分祷东海、四镇、五岳、四渎、名山大川i 。至祠所洁斋行事,毋得出谒宴饮 贾贩,及诸烦扰,仰监司察访闻奏。诸路神祠灵迹寺观不傈祀典,祈求有应者,并委州县差官洁斋致祷。 2 】2 宋史志第五十五礼五 3 】三国志蜀书杜微传 9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二) 画龙祈雨法 唐代,随着绘画艺术的长足发展,在沿用前代设土龙祈雨方式的同时,又出现 了画龙祈雨法。“画龙祈雨 可视为“造土龙祈雨 的巫术变形。宋代对这一祈雨 巫术依然追捧有加: 景德三年五月旱,又以画龙祈雨法付有司刊行。其法:择潭洞或湫泺 林木深邃之所,以庚、辛、壬、癸日,刺史、守令帅耆老斋洁,先以酒脯告社 令讫,筑方坛三级,高二尺,阔一丈三尺,坛外二十步,界以白绳。坛上植竹 枝,张画龙。其图以缣素,上画黑鱼左顾,环以天鼋十星;中为白龙,吐云黑 色;下画水波,有龟左顾,吐黑气如线,和金银朱丹饰龙形。又设皂幡,刎鹅 颈血置盘中,柳枝洒水龙上,俟雨足三e l ,祭以一狠,取画龙投水中。大中祥 符二年旱,遣司天少监史序祀玄冥五星于北郊,除地为坛,望告。已而雨足, 遣官报谢及社稷。n 1 上文详述画龙祈雨法的流程,宋代“画龙祈雨法 对龙纹图案的内容作了严格 规定,不再像前代由画家施展画技即兴发挥,而其画面上的龙纹存有道教符咒的色 彩,不再强调其艺术性。从引文中可见此法祈雨效果神乎其神,官方对其笃信不疑。 宋真宗颁布天下,将其列为国家专用祈雨法: 云禁之祭,礼经具存;禳袷之文,祠令攸载。朕顷居储贰,兼治王畿。虞 时雨之有愆,至千箱之失望。预防农害,常访异闻。或云画龙以祠,其术甚著。 屡因骄亢,尝事祷祈,灵感遄臻,嘉澍来应。宣颁寓县,以祜蒸黎。庶消旱暝 之灾,用慰忧勤之念。其画龙祈雨法,令付有司,宜令雕印颁下。【2 】 ( 三) 投龙祈雨法 投龙活动乃是道教科仪,它源于道教的天、地、水三官信仰,刘宋时已初步形 成仪式,其一般方式是将写有愿望的文简和玉璧、金龙、金钮用青丝捆扎,举行醮 仪后,投入名山大川、岳渎水府,作为升度之信,以奏告三元。到了唐代,由于国 家奉行崇道政策,使国家的岳滨祭祀与投龙仪式结合起来。嘲时至宋代,投龙祈雨 依然兴盛不衰。范镇在其东斋记事中记录了裁减后的投龙祈雨处: 道家有金龙玉简,学士院撰文,具一岁中斋醮数,投于名山洞府。天圣中, 【l 】宋史志第五十五礼五 【2 】全宋文卷二二七宋真宗一六 颁画龙祈雨法诏景德三年五月丙辰 3 荣新江主编: 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0 3 年,p 6 5 1 0 第一章宋代祈雨术 仁宗皇帝以其险远穷僻,难赍送醮祭之具,颇为州县之扰,乃下道绿院裁损, 才留二十余处,余悉罢之。河南府平阳洞、台州赤城山玉京洞、江宁府华阳洞、 舒州潜山司真洞、杭州大滁洞、鼎州桃源洞、常州张公洞、南康军庐山泳真洞、 建州武夷山升真洞、潭州南岳朱陵洞、江州马当山上水府、太平州中水府、润 州金山下水府、杭州钱塘江水府、河阳济渎北海水府、凤翔圣湫仙游潭、河中 府百丈泓龙潭、杭州天目山龙潭、华州车箱潭。所罢处不可悉记。予尝于学士 取金龙玉简视之,金龙以铜制,玉简以阶石制。【1 】 我们可以想像限制规范祈雨地点之前投龙场所的泛滥,道家祈雨方式成为国家 祭典之一,我们从中不难发现道教势力的膨胀。而一些中央罢免之后的投龙祈雨场 所往往被地方继续使用: 君山虎洞石穴,夏秋不涨即没,春冬水落即露。朝廷尝遣使投龙于此,岁 旱,邦人往往祈祷焉。【2 】 立入祀典的祈雨场所具有正统性,由此可见官方祈雨术对民间的影响。地方也 乐于仿效、吸纳,期待天降雨水的奇效,唯灵是信的心态于此一览无余。 ( 四) 蜥蜴祈雨法 根据“龙能成云致雨 的想像,洧生出了诸多与龙有关的祈雨法术。而蜥蜴与 想像中的龙外形相似,文人普遍认为以蜥蜴作为龙的替代物进行祈雨也应有降雨的 奇效。事实上,蜥蜴祈雨法在宋代非常流行,宋初杨德以蜥蜴祈雨法得雨,欣喜之 余,极力向朝廷推荐此法: 臣忽记忆往年在院供职日,适值岁旱,学士承旨宋白为臣言:今御史中丞 魏庠三十年前,尝薄游关辅,寓居佛舍。会天久不雨,村民数干辈诣寺祈祷, 僧有善胡法者,捕蜥蜴十数枚,置一瓮中,渍之以水,蒙之以杂树桑。取童男 数人,衣青衣,青涂面及手足。人持柳枝,沾衣散洒,且祝曰:“蜥蜴蜥蜴,兴 云吐雾。雨今滂沲,汝今归去。”如是者无昼夜,婴绕而言,明日大雨,远近皆 足。 蜥蜴者,亦龙之类也。臣既获嘉应,敢不上言,干冒宸严,伏增战越云云。 3 】 【1 】范镇东斋记事卷一 【2 】范致明岳阳风土记 【3 】全宋文卷二八七杨僚六奏雨状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蜥蜴祈雨法昔日流传民间,官方因灵应从之,成为国家祈雨法。在杨德之后, 我们仍然可以看见官方在干旱之时使用此术: 熙宁十年四月,以夏旱,内出蜥蜴祈雨法:捕蜥蜴数十纳瓮中,渍之 以杂木叶,择童男十三岁下、十岁上者二十八人,分两番,衣青衣,以青饰面 及手足,人持柳枝沾水散洒,昼夜环绕,。诵咒曰:“蜥蜴蜥蜴,兴云吐雾,雨 令滂沱,令汝归去! ”雨足。 1 1 从上引文可以看出在施行蜥蜴祈雨法术时所念的咒语大同小异。实则以蜥蜴祈 雨在唐代便已出现。全唐诗中蜥蜴求雨歌序云:“唐时求雨法,以土实巨 瓮,作木蜥蜴,小童操青竹、衣青衣以舞,歌云云。其歌云: 蜥蜴蜥蜴,兴云吐 雾。雨若滂沱,放汝归去。 乜1 蜥蜴祈雨法前溯至唐,这一点毋庸置疑。 第二节民间祈雨术 宋初,官方便对能成云致雨的诸神不加限制,鼓励地方修庙崇奉。“自开宝、 皇祜以来,凡天下名在地志,功及生民,宫观陵庙,名山大川能兴云雨者,并加崇 饰,增入祀典”。口3 在得到官方首肯之后,兼具祈雨职能的民间俗神大量涌现。在 福建,清水祖师、妈祖、陈靖姑等神灵都将祈雨纳入自己的职能之内。“1 时至南宋, 此类造神运动仍在持续: 自春入夏,雨泽愆期,夙夜疚怀,靡遑宁处。已令遍祷群祀,虽获感应, 尚未霈足。应诸路阙雨州县灵迹、神祠、寺观,虽祀典所不载,而水旱应祷者, 各委郡长吏差官洁斋祈祷。【5 】 官方与民间互为推手,重旱之下,无神不祷。不仅仅是地方名人,城隍,龙王 ( 龙洞,龙潭) ,地方名山,灵验之处,也多具有了祈雨功能。缺水是旱情最直接 的表现,得到雨水成了农人热切的期盼。而在“能兴云雨者的选择上,民众不约 而同把目光投向“能成云致雨”的龙。但宋人对龙本身的形象却大都语焉不详,或 无法进行具体的描述。曾巩就说“龙之变化无方,而其有功于人者,则在于能兴云 【l 】宋史志第五十五礼五 【2 】 全唐诗十二函第八册歌之蜥蜴求雨歌 【3 】宋史志第五十八礼八 【4 】参见林国平、彭文字福建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 【5 】 全宋文卷六九零五宋宁宗一七令阙雨诸州县差官诣灵迹神祠寺观祈雨御笔嘉定八年五月十五日 1 2 第一章宋代祈雨术 雨 ,e l 】而王安石眼中龙的形象更加变幻莫n - 龙之为物,能合能散,能潜能见,能弱能强,能微能章。惟不可见,所以 莫知其乡;惟不可畜,所以异于牛羊。变而不可测,动而不可驯,则常出乎害 人;而未始出乎害人,夫此所以为仁。为仁无止,则常至乎丧己;而未始至乎 丧己,夫此所以为智。止则身安,日惟知几;动则物利,日惟知时。然则龙终 不可见乎? 曰:与为类者常见之。【2 】 龙的形象虽无定形,但广大文人相信它们的存在。民众却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 出了龙王。官方正式向龙王祈雨,唐代便有记载。此后随着绘画技法的长足进步, 加之民众的想像力及创造力,龙王的形象逐渐丰满充实。宋代,掌管河泽云雨之神 “龙王”终于得到朝廷的认可,文献通考卷九零载:宋徽宗大观四年八月, 诏封群龙为王,青龙为广仁王,赤龙为广泽王,黄龙为孚应王,白龙为义济王,黑 龙为灵泽王。每遇较大的旱灾,朝廷便派遣官吏到各大寺庙祈拜“龙王”降雨。此 后,几乎有水之处,便有龙王庙。向龙王祈雨,成为有宋民间祈雨最常见的方式之 一。而它的影响也极为深远,在之后的王朝中,向龙王祈雨常见不衰。 官方立入祀典的祈雨术源于民间,但众多的民间祈雨术并未列入官方祀典。可 以肯定的是,官方立入祀典的祈雨术在民间大为流行。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与龙有关 的祈雨法在民间大行其道,只是在规模与仪式等方面不能与官方相提并论。除此之 外,民间还流传着众多独具特色的祈雨术。 一、驱旱魃 旱魃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位早神,传说它的存在能带来旱灾。诗经里 便有“旱魃为虐,如恢如焚”的记载。 3 j 在民间信仰中,旱魃是干旱的制造者,旱 魃不除,雨无法得,民无宁日。民间驱赶旱魃便成为祈雨的一种方式: 贞祜初,洛阳界夏旱甚,登封西四十里告成,人传有旱魃为虐。父老云: “旱魃至,必有火光随之。 命少年辈合昏后凭高望之,果见火光入一农民家, 随以大桔击之,火焰散乱,有声如驰。古人说:“旱魃长三尺,其行如风。”至 于有驰声,则不载也。 4 】 【l 】全宋文卷一二七四 曾巩四四祭五方龙祈雨文 【2 】全宋文卷一三六三王安石一龙赋 3 】诗经大雅云汉 4 】续夷坚志卷一告成旱魃 1 3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引文虽是记元初事,但与宋相距不远,理应有相同之处。宋代文人祈雨文中 亦不乏旱魃为虐的记录: 今岁自夏及秋,旱魃为虐,伏观某官忧劳癯悴,形于容貌,祷尔于山川之 神、境望之灵,曲尽虔祈,靡不备至。【1 】 有宋描述的早魃与汉代面目丑陋的旱魃相去甚远,旱魃在多数情况下已经与干 旱等同。在广大民众心中,旱魃已然没有具体的象形或是人物形象,往往抽象为旱 灾的代名词,文人描述的目的则在于加重对旱情的描述。上文驱旱魃过程中出现火 光,或许为流星现象的夸大。在夏季干燥的天气里,天朗气清,云层稀薄,更易观 察到殒石与大气层强烈摩擦的流星现象。 二、焚巫旭求雨 焚巫旭求雨是一种古老的祈雨方式。简言之,就是巫师以自残的方式以期感天 动地,获得雨泽。这种残酷的祈雨方式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渐渐淡出历史视线,但 宋代还保有焚巫旭求雨的遗风,宋太宗就在一次旱灾来临之时要求自焚以求雨: 元元何罪,天谴如是,盖朕不德之所致也。卿等当于文德殿前筑一台,朕 将暴露其上,三日不雨,卿等共焚朕以答天谴。f 2 】 不过宋太宗不可能真的自焚求雨,他身体层面的相许,只是一厢情愿的表演。 他的表态我们可视为是对上天的敬畏与雨水的无限渴望。不过,在民间还是不难发 现带有巫术成分遗留的焚巫旭求雨法: 时大旱,县人作土龙祷雨,张( 惠吉) 投牒请自祈袷,约明日午必雨,不 尔,愿焚躯以谢。即趺坐积薪上。民之轻僳祸贼者,争益薪。及明,烈日滋炽, 万众族观,至秉炬以须。如期,果大雨,四境藩足,邑人始谨事之。【3 】 三、以蛙占雨 农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青蛙的呜叫与雨前雨后的天气大有关联。源 自民间的以蛙占雨术摆脱了纯巫术的色彩,其中更多的是农民生活经验的浓缩。方 勺便记录下了不同类型的青蛙: 【l 】全宋文卷四一五张噪喜雨行诗序 2 】全宋文卷七三宋太宗一一旱蝗罪己诏吕蒙芷等淳化二年三月乙巳 【3 】夷坚志甲志卷第九惠吉异术 1 4 第一章宋代祈雨术 山间小青蛙,一名青凫,飞走竹树上,如履平地,与叶色无别,每鸣则雨 作。又一种,褐色而泽居,名旱渴,晴则呜,乡人以此卜之。【1 】 古代农人根据生活经验的积累来占卜雨水,现代科学则从青蛙的生活特性分析 雨前雨后喜好呜叫的原因,“青蛙肺小而薄,必须借助皮肤的帮助才能呜叫,而阴晴 旱涝都能影响青蛙的叫声,特别是在雨前和雨后青蛙叫声尤其频繁和响亮,使人们 感到青蛙的叫声是降雨的前兆。【2 】从祈雨效果的实用性上而言,以蛙占雨法得雨 的概率要高于前所述的驱旱魃与焚巫旭求雨法。 四、杂项怪异祈雨术 民间祈雨术丰富多彩,但也往往荒诞不经。但求雨下是其唯一目的,在祈雨方 式的选择上面,民间几乎不多考虑,无所不用。闻所未闻,独创的祈雨术层出不穷: 岳州崇阳县村巫周狗师者,能行禁祷小术,而嗜食狗肉,以是得名。最工 于致雨,其法以纸钱十数束,猪头鸡鸭之供,乘昏夜诣湫洞有水源处,而用大 竹插纸钱入水,谓之刺泉。凡以旱来请者,命列姓名及田畴亩步,具于疏内, 不移日,雨必降,惟名在祷疏者得雨,他或隔一塍越一堑,虽本出泉处,其旱 自若。村民方有求时,先持钱粟为饷,未能者至牵牛为质,及感应,则裔钱赎 取之。周所获不鲜,然但以买酒肉饮啖,所居则茅屋一区而已。其所刺泉穴, 或源水即时干竭,惺为彼民所抑,故必夜往。邑宰常苦旱,并走群祠,了不响 答,呼周使祷。周曰:“请知县与佐官皆诣某所,须携雨具以行,恐仓卒沾濡, 无以自蔽。”宰勉从之。施法甫毕,雨大至。临川眼医郑宗说尝游行到岳,识 其人,侮不捐囊装传其术也。刺泉之法,方策不载,他处亦未之有。 3 】 洪迈所记刺泉之法虽然荒诞,但至少巫师有祈雨相应道具,身体力行前往。而 众多巫师往往以简单的言行即断有无雨下: 宣德圣国寺狂僧,布衣蓝缕,独处暗室。夏月不浣濯,无秽气。常于寺家 厩舍,合爪向牛马言:“饱斋饱斋。”生徒大恶之。承安中,春早,州停田公问 何日当雨,僧言:“四月二十日雨足矣。”及期果然。刺史为中秋酿酒,僧云: “刺史即东去,何必酿为? ”十四日,除兴中尹,乘传之官他所。言多验。h 【1 方勺泊宅编卷七 2 】宋兆麟:中国生育信仰,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9 ,p 1 0 7 【3 】夷坚志支乙卷第三周狗师 4 】续夷坚志卷三宣德狂僧 1 5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宋文人喜欢记录预言性质的谶语,关于预言灵验的文字在笔记小说中屡屡可 见。实则,宋代虽以儒学立国,而“好巫尚鬼 的风气却丝毫没有减弱,上至官宦 下至平民,无一不对神异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