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江南传统建筑技术的理论化(1520—1920).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缸南传统建筑技术的理论化( 1 5 2 0 - - 1 9 2 0 ) 中文提要 中文提要 本文对明清江南建筑技术的理论化问题进行专门研究。重点探讨江南传统建筑技术理论 化的过程与表现,并分析工业技术理论化与江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揭示江南早期工 业化过程中工业技术现代转型的特点与意义文章主要运用。技术科学化”理论,兼用技术 史学与历史文献学相结合的理论与方法,构建明清江南建筑技术发展及其理论化的解释框架。 同时采用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方法探讨江南地区工业技术转型及其地域特色认为江南传 统建筑技术的现代转型至迟在明代中后期已经开始,到清末民初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局部 性转型这个转型体现为江南传统建筑技术的文本化、则例化和学科化等发展过程。在这三 个演变过程中,传统建筑技术实数化和数理化之问的互动,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江南传统建筑技术理论化 作者:马峰燕 指导老师:余同元教授 a b s t r a c tt h e o r i z a l i o n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c h i a n g n a n ( f r o m1 5 2 0 s t 0 1 9 2 0 s ) t h e o r i z a t i o n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 i nc h i a n g n a n ( f r o m15 2 0 st o19 2 0 s ) a b s t r a c t t h i sa r t i c l ei n q u i r i e si n t ot h et h e o r i z a t i o ni s s u eo fw a d i t i o n a lc o n s l r u c f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i n c h i a n g n a na md u r i n gm i n ga n dq i n gd y l a s t i e st i m e , e s p e c i a l l y d i s c u s s e st h ep r o c e s sa n d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o ft h i st h e o r i z a t i o n m o l e o v e r , t h ea r t i c l ea n a l y s e st h er e l a t i o l lb e t w f 2 nt h e t h e o r i z a t i o no fh f l d l l s u yt e c h n o l o g ya n dt h e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i nc h i a n g n a nr e g i o n , a n d p r o m u l g a t e st h ec h a r a c t 鲥s 6 ca n ds i g m f i c a n c eo f t h ei n d u s t r yt e c h n o l o g ym o d e m r e f o r m i n gi nt h e c h i a n g n a ne a r l yt i m e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p r o c e s s 。t h i sa r t i c l em a i n l yu t i l i z et h e t e c h n i c a ls c i e a t i f i c s t y l e ”t h e o r y , a n di j s ct h et h e o r ya n dm e t h o do ft h et e c h n i c a lh i s t o r ya n dt h eh i s t o r i c a lp h i l o l o g y , t oc o n s h u c tt h ee x p l a n a t i o nf l a m eo f t h ep r o c e s so f t h et h e o r i z a f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e o n s m j c 6 0 n l e c h n o l o g yi nc h i a n g n a n 搠d u r i n gm i n g a n dq i n gd y i 嗡s t i 船t i m e s i m u l t a n e o 璐l y , t h i sa r t i c l eh a s u s e dt h er e s e a r c ht e c t m i q u eo fr e g i o ns o c i e t ye c , o n o m i eh i s t o r yt od i s c u s sc h i a n g n a ni n d u s t r y t e c h n o l o 目i rw a n s f o r m a t i o na n di t sr e g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t h i s a r t i c l eb e u e v c dt h a tt h em o d e m r e f o r m i n go f c h i a n g n a n t r a d i t i o n a le o 删o nt e c h n o l o g yh a ds t a r t e di nt h el a t e rm i n gd y n a s t ya t l e a s t , a n dt h ec h i a n g n a ac o n s 奸u c d t e e l m o l o g yh a sf i n a l l y r e a l i z e d p a r t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f r o m t r a d i t i o ni ol n o d e r l l d u r i n gt h el a s ts t a g eo fq i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t h er e p u b l i co f c h i n a t h i s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h a sm a n i f e s t e dt h es u c c e s s i o n a lv a r i a t i o np r o c e s st h a tt h ec h i a n g _ t u m t r a d i t i o n a lc n s t n a c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h a sc h a n g e df r o mt h e 吼t h er o l et ot h ed i s c i p l i n e i nt h e s e t h e es u c c e s s i o n a lv a r i a t i o n 讲“始强e s ,t h ei n t e m e t i o n , w h i c hb e t w e e nt h em a t h e m a t i c a l q u a n t i f i c a t i o na n d t h e m a t h o f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c o n s n 删l e e l m o l o g y , h a v e p l a y e d t h e k e y r o l e k e y w o r d s :a l i a 唱咖,t r a d i t i o n a lc o n s m a c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 , t h e o d z a t i o n w r i t t e nb y :m af e n g y a n s u p e r v i s e db y :p r o f y ut o n g y u a n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墨垒整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盟 俎=盐丛 撒缸 蚴 猢 虢 郸 江南传统建筑技术的理论化( 1 5 2 0 - - - 1 9 2 0 ) 绪论 绪论 本文重点讨论明清时期江南建筑技术的理论化过程,并分析工业技术理论化与江南区域 经济发展的关系,以揭示江南早期工业化过程中工业技术现代转型的特点与意义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论文主要依据。技术科学化8 理论进行研究,该理论来自于业师余同元教授的文章传 统工匠的现代转型 传统工匠的现代转型一文解释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区域经 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表现,针对传统工匠向现代技术工人,工程师及技术理论家转变过 程中的技术转型与角色转换两个方面,提出了。技术科学化5 和“科学技术化”的科学与技 术互化的技术转型理论所谓。技术科学化”是指。经验性技术或技术的经验形态向理论知 识形态转变”,属于早期工业化的重要标志;而。科学技术化”是指。新的理论知识通过教育 等手段转化为新的技术”,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本文重点讨论江南传统建筑技术的理论 化问题,主要属于。技术科学化”的历史过程这研究范畴 在余先生的博士论文中国传统工匠现代转型问题研究 中专门有( 1 5 2 0 - - 1 f f 2 0 年代江 南工匠技术的理论化趋势 一章其中第三节 与营造法原 对传统建筑理论的总 结专门讲述了明代中后期至民国初年在江南地区流传的鲁班经 和营造法原 两种建 筑技术文献的成书过程,以此论证江南传统建筑技术现代转型及其理论化过程根据这个研 究思路,本文选取明清时期在江南流传的建筑技术及其专业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勾勒明清江 南建筑技术的发展源流,论证明清江南建筑技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理论化的过程,揭示 该理论化过程中所蕴涵的主要规律。 鉴于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构建筑为主的,故此本文主要探讨传统木构建筑技术的理论化 目题中国木构建筑的起源很早,但现存关于木构建筑技术的文献数量却不多,出现的时间 也较晚,而对于建筑技术发展及其理论化过程的研究则更为少见,因而对此问题的研究是十 分必要的 在明清江南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早期工业化,而传统工业技术的 理论化是早期工业化的重要因素。本文探讨的明清时期江南建筑技术的发展及其理论化过程, 正是传统工业技术理论化的一个表现。以往对木构建筑技术的研究,多是通过对木构建筑实 物测绘后的一种技术总结或复原;对于建筑技术文献的研究,多是对文献内容的考订和注释, 或是对版本源流的研究这两种静态的研究都是本文进一步进行动态研究的基础本文试图 将这两种研究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动态的明清建筑技术理论化的解释框架,以弥补以往研究 的不足。 1 参见光明日报,2 0 0 5 年7 月3 0 日理论版 绪论 江南传统建筑技术的理论化( 1 5 2 0 - - 1 9 2 0 ) 二、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 i 、国内 国内有关建筑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始于1 9 3 0 年中国营造学社成立,当时研究的目的在于 开拓中国建筑史的研究道路,主要从文献和实物调查两个方面进行,这是中国建筑技术研究 的第一阶段学社成立之初,由朱启钤等人对营造法式) 的版本进行考证,后由粱思成等 人对营造法式作注释工作,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梁先生去世后,这项 工作陷于停顿现有的营造法式注释) 是一个没有注释完整的本子。梁思成还将营造学社 搜集的曾在清代各地流传的建筑技术抄本,整理成营造算例。于1 9 3 4 年出版营造学社 在文献研究工作方面,还对园冶 、梓人遗制 、( - i - 段营造录 、一家言居室器玩部 、 营造法原k 清内廷工程档案等文献进行校订、编辑和出版在1 9 3 0 年至1 9 3 7 年之间 营造学社调查了2 7 8 3 处古建筑,测绘了重要古建筑2 0 6 组1 。这部分研究成果在1 9 3 0 年至1 9 4 5 年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各期上陆续发表其中关于江南传统建筑的研究有梁思成杭州六 合塔复原状计划 2 和刘敦桢苏州古建筑调查记 等这些研究为构建中国建筑史理论体系,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 9 4 4 年梁思成完成中国建筑史 4 的编写工作,此书是对营造学社研究 工作的总结 上世纪5 0 至印年代中期,中国建筑史的研究进入高潮,这是中国建筑技术研究的第二 阶段。当时建筑科学研究院组织了各方面的专家,完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 的编著工作当 时的主要研究成果是粱思成中国建筑史 ( 第二版) 和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 书稿) 6 这一时期研究的特点是,在编写过程中力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 历史时期建筑技术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在中国建筑史研究进入高潮之际,1 9 5 9 年刘敦桢先生 开始倡导研究东方建筑,即将建筑理解为一个文化载体,从哲学、宗教信仰、社会制度、艺 术美学、科学技术以及生产经济活动等多角度展开研究刘先生的门生郭湖生曾撰我们为 什么要研究东方建筑 一文,对此作具体阐述7 提出研究“东方建筑”标志着中国传统建筑 技术研究之第三阶段的开始此阶段关于江南传统建筑技术的研究文章有齐铉试论形成苏 州园林艺术风格与布局手法的几个问题 和郭黛垣,张锦秋苏州留园的建筑空间二者 均从艺术美学的角度,分析了江南传统建筑技术在园林空问布局上的特点,反映了当时研究 的新动向 i 林洙著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杜史略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杜1 9 9 5 年版第1 2 4 页 2 参见营造学社汇刊) 第五卷第三期,中国营造学社1 9 3 5 年3 月版 1 参见营造学社汇刊) 第六卷第三期,中国营造学社1 9 3 6 年9 月版 4 此书后经陈明运先生校注今有粱思成著中国建筑史) r 百花文艺出版社1 9 9 8 年版可供参考在粱先生 中国建筑史 完成之前国内尚有乐嘉蕞中国建筑史 - 然而此书编写质量较差,粱先生中国建筑史附 文 中,对此书已作批评,此处不再赘述乐嘉蒹中国建筑史) 现有团结出版社2 0 0 5 年版可供参考 5 即粱恩成中国建筑史,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教材编审处1 9 5 5 年版 此书初稿于1 9 6 6 年之前完成参见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8 4 年版,说明 第一页上世纪加年代后期刘叙杰、傅熹年、郭黛姬、潘谷西、孙大章等人对刘先生中国古代建筑史 进行内容的扩充后来出版了中国古代建筑史) ( 五卷集) 现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0 1 年版可供参考 1 林沫著叩开鲁班的大门一中国营造学社史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9 5 年i 氍,第1 2 8 页 。两篇文章均写于上世纪6 0 年代初参见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论文集 第一辑,清华大学出版社1 9 8 3 年 版,第3 4 页和5 5 页 2 江南传统建筑技术的理论化( 1 5 2 0 - - 1 9 2 0 )绪论 1 9 7 6 年4 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召集学者编写中国古代建筑科技史 ,至 1 9 7 9 年完稿该书中第十五章对曾经在江南流传的营造法式 、( g - 班经,和园冶三部 文献,作了细致的研究并且对江南工匠蒯祥等作了详细介绍潘谷西中国建筑史) 稿本, 成书于1 9 7 9 年2 该书第六章部分内容从建筑布局方面讨论了江南传统建筑技术上世纪舳 年代以后,专门化的研究成果迅速增加陈明达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 3 对营造法式) 大 木作部分作专门研究井庆升清式大木作操作工艺4 和王天古代大木作静力初探 均完 稿于1 9 8 4 年前者填补了以往在传统营造做法研究方面的漏洞,后者则从结构力学的角度对 营造法式) 大木作部分进行系统研究这两个研究成果为建筑技术研究增添了活力郭华 瑜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研究 一书,则利用现存明代营造资料构建了明代北方官式建筑技 术发展的解释框架研究江南木构建筑技术的著作有吴肇韦i j 夺天工中国园林理论、艺 术、营造文集7 ,吴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蒯祥与香山帮建筑 。和苏州民族建筑学会 等编的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 等此外,对江南传统建筑技术研究的文章有杨鸿勋略论 中国江南古典园林艺术 ”、张十庆南方上昂与挑斡作法探析) “、 的技术源流 及其与江南建筑的关联探析 ”等这些著作和文章表明学术界已经逐渐注重对江南传统建筑 技术的研究,且重点放在园林设计理论和文献研究上 正当大陆学者热衷于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技术史的时候,台湾和香港的一些学者却在刘敦 桢所提出的研究“东方建筑”的道路上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上世纪8 0 年代,台湾学者汉宝德 经过多年研究出版了建筑的精神向度 ”一书,该书主要收集了他在上世纪5 0 至年代论 述传统建筑文化的1 6 篇文章,内容包括建筑思想与情感、建筑理论及历史等方面之后,他 陆续出版了环境心理学建筑之行为因素 “等多部著作与汉宝德研究角度相似的还有 香港学者李允稣所作的研究,李先生在其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一书 中,通过对比东西方建筑设计理念存在的差异,总结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驳斥了少数 西方人傲慢、狭隘的片面学术观点( 主要是英国人佛莱切尔的。欧洲中心论”) ,批评了某些 人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西化倾向这部著作证明了中国古典建筑的设计和规划理论中,有许多 方面的内容在世界上都居于领先地位,充分肯定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结晶,在世界建筑文化艺术中有重要的地位 1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科学出版社1 9 8 5 年版,前言 第2 页 2 潘谷西编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杜2 0 0 1 年版前言) 第3 页 现有陈明达著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 上、下册,文物出版社1 9 8 1 年版可供参考 井庆升著请式大术作操作工艺,文物出版社1 9 8 5 年版前言 第2 页 王天著古代大木作静力初探) 文物出版杜1 9 9 2 年版,序) 第2 页 成稿于2 0 0 1 年现有题名是明代官式建筑大术作 ,东南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可供参考 7 现有吴肇钊夺天工中国园林理论、艺术、营造文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9 2 年版可供参考 现有吴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蒯祥与香山帮建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9 3 年版可供参考 9 现有苏州民族建筑学会等编苏州古典固林营造录)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0 3 年版可供参考 m 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史论文集 第十辑清华大学出版杜1 9 8 8 年版第醯页 ”张复合编建筑史论文集,第十六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3 i 页 n 张复合编建筑史论文集 第十七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1 页 ”现有汉宝德著建筑的精神向度 境与象出版社( 台北) 1 9 8 3 年版可供参考 ”现有汉宝德编环境心理学建筑之行为因素,境与象出版社( 台中) 1 9 8 6 年版可供参考 ”该书最早由广角镜出版社( 香港) 1 9 8 2 年出版1 9 8 4 年曾经再版一次2 0 0 5 年经广角镜出版杜的授权, 天津大学出版社将之再度出版( 悉改为简体字) ,是现在通行的版本 , 绪论 江南传统建筑技术的理论化( 1 5 2 0 - - 1 9 2 0 ) 新的研究依赖于新发现的资料自上世纪9 0 年代以来,台湾的李乾朗等人致力于搜寻新 的史科以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技术( 主要是台湾地区) 。李乾朗从1 9 9 5 年开始陆续出版台湾 传统建筑匠艺 ,至2 0 0 5 年已经出版了八辑1 徐裕健则通过访谈的方式,从传统匠师那里收 集了不少的图稿和文字史料。对传统建筑技术文献作了深入的研究。徐裕健台湾传统建筑 大木匠艺史料图文手稿架构之剖析以清末来台大木匠师王益顺匠派为个案 2 一文,就是 这个方面研究的一个缩影 2 ,国外 国外学者有关中国传统建筑技术的研究著作也比较多1 3 世纪以来,欧美学者对中国建 筑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3 :第一阶段是1 8 至1 9 世纪。中国热”( c h i n o i s e r i c ) 时期,主 要是英国人钱伯斯( s i r w c h a m b e r s ) 在1 7 5 7 年出版的中国人的房屋、家具,服装机器 与器皿之设计) ( d e s i g n so fc h i n e s eb u i d i n g s , f u r n i t u r e ,d r e s s e s ,m a c h i n e sa n du t e n s i l s ) 以及 1 7 7 3 年出版的东方园艺论 ( ad i s s c n a t i 仰0 1 1o r i e n t a lg a r d e n i n g ) 。第二阶段是1 9 世纪末至 。二战”结束,主要是英国人佛莱切尔( s i r b a n i s t e r f l e t e h e r ) 1 8 9 6 年出版世界建筑史 ( h i s t o r y o f a r c h i t e c l m eo nt h ec o m p a r a t i v em e t h o df o r t h es t u d e n tc r a f t s m a na n d a m e n t e n r ) ,此书至1 9 9 6 年已经再版2 0 次。逐渐修改了原先轻视欧洲以外地区建筑的观点第三阶段是2 0 世纪7 0 年 代以来的全面研究时期,主要有英国人李约瑟( s i r j n e e d l u m d1 9 7 1 年出版的中国科学技 术史( s c i e n c ea n dc i v i l i z a t i o ni nc h i n a ) ,丹麦人格朗恩( e l s eo l a h n ) ( 女) 1 9 8 1 年发表的( 1 2 世纪时的中国建筑规范 ( c h i n e s e b u i d i n g s t a n d a r d s i n t h e1 严c e n t u r y ) ,荷兰人鲁腾比克( k l a s s b e e k ) 1 9 9 3 年出版了其翻译和注解的。鲁班经”,名为中国古代晚期的木工与营造) ( c a r p e n u ya n db u i d i n g ml a t e ri m p e r i a lc h i n a ) ,以及美国人斯戴哈德( n a n c ys h a t y m a n s t e i n h a r d t ) ( 女) 1 9 9 7 年出版的辽代建筑( l i a o a r c h i l e c t u r e ,等等上世纪7 0 年代以来, 国外学者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大量吸收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开始朝着专门化的方向发展。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建筑的著作比较早的是伊东忠太所编的中国建筑史,其中对中国建 筑的研究时间范围从先秦一直到南北朝时期,他是从艺术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建筑史的4 与伊 东忠太同时代的还有关野贞,他和常盘大定在1 9 2 5 年合作出版了支那佛教史迹 ,经修改 后于1 9 3 9 年更名支那文化史迹,成为当时日本的中国建筑大全5 。2 0 世纪4 0 年代之后, 日本学者对中国建筑研究的兴趣发生变化,转而注重对现存日本国内的中国式建筑6 的研究 2 0 世纪5 0 至6 0 年代陆续出版了浅野清法隆寺建筑综观 ( 便利堂,1 9 5 3 年) 、大森健二所 o 台湾传统建筑匠艺 共分成八辑由燕楼古建筑出版社( 台北) 在1 9 9 5 年至2 0 0 5 年之同陆续出版这 部书现藏于中国台北市立图书馆 2 该文章收录于陈捷先等主编清史论集,( 上、下卷) ,人民出版牡2 0 0 6 年9 月版第3 3 5 至3 5 0 页 赵辰域内外中国建筑研究思考) 见时代建筑 同济大学时代建筑编辑部1 9 9 8 年第4 期第4 6 页该 文章对欧美学者研究中国建筑的概况介绍得比较详细,本文在此以为参照;然对日本学者的中国建筑研究 动志较少涉及 4 伊东忠太中国建筑史) ,上海书店1 9 8 4 年版总论) 第4 页。此书最早有商务印书馆1 9 3 7 年版 5 崔勇著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5 2 页 6 在唐代以前就传八日本的中国建筑样式被称为。和式”唐以后传入日本的被称为。唐样”或。禅宗样” 这两种样式在中国是前后相承的关系,而在日本却成为互相独立的两大建筑样式体系。和式4 建筑没有补 间铺作,。唐式”建筑有补同铺作这是它们的最大区别参见张十庆古代建筑的设计技术及其比较 试论从 营造法式) 至( 工程做法) 建筑设计技术的演变和发展) ,见华中建筑) 1 9 9 9 年第1 7 卷第4 期 第9 3 页 4 江南传统建筑技术的理论化( 1 5 2 0 - - 1 9 2 0 )绪论 著中世建筑构造与技法的发达) ( 私家版,1 9 6 6 年) 和横山秀哉禅。建筑 ( 彰国社,1 9 6 7 年) 以及关口欣也所著中世禅宗样建筑的研究) ( 私家版,1 9 6 9 年) 近年来研究日本国内 的中国式建筑的成果主要是川端俊一郎所著的法隆寺o o l ( 日本:1 - ,书房, 2 0 0 4 年) 这部著作常被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学的学者所关注 三、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1 、研究范围 本文研究的时间范围主要是明中后期至清末民初,部分内容涉及到明初以前由于文章 中涉及的鲁班经形成时间以及南宋绍兴刊本营造法式 开始在江南流传的时问都早于 明初,对这部分内容作为。溯源”加以保留:另外,清代民间流传的建筑技术抄本和稿本, 不少是民国时期才整理出来的所以文章借用民国时期的整理成果,来研究清代的建筑技术 本文空间范围则采用广义的江南,即除。八府一州”。之外,还包括现在江苏、安徽,江西, 浙江四省内与当时“八府一州”相邻近的地区( 如工段营造录 的作者李斗是江苏仪征人 等) 。总称为江南及其周边地区 关于木构建筑技术的界定所谓技术,一方面,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 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如石工技术、木工技术等;另一方面,除操作技能外, 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 相当于“物化”形态的技术) ,以及生产工艺 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作为狭义技术内容的。技能”,是指运用实践知识和经验进行有目的 活动的能力;通过反复练习达到迅速、精确、运用自如的技能则叫。熟练”熟练的形成既能 巩固和发展原有技能,又能形成新的技能技能和熟练只有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勤学苦练, 才能形成和发赓2 ,属于。人化”的技术在业师余同元先生中国传统工匠现代转型问题研 究以江南早期工业化过程中工匠技术转型与角色转换为中心) 一文中,则将辞海中 广义的技术理解为狭义的技术,包括由。物化”、。人化”和。知识”三种表现形态的自然科 学技术和生产技术:而广义的技术则包括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技术,如教育技术、语言技术等 相比而言,这是一种宏观的技术解释体系,而辞海中的是微观的技术解释体系因此, 本文的木构建筑技术,在微观解释体系中属于广义的概念,而在宏观解释体系中则属于狭义 的概念 明清时期,木构建筑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师徒口耳相传的实践经验,属于操作方法和技能 主要属于“人化”形态的技术;而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木构建筑技术主要是指文献中记录下 来的有关木构建筑营造的程序,方法,规则、算例等内容,是属于“知识”形态的技术由 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以大木4 为骨架,所以在建筑各工种中大木作是居首要地位的在第四 部分所列举的建筑技术文献中,多有关于大木作技术的记载。这些记载,因文献具有时代的 i 即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江宁( 应天) 、杭州、嘉兴和湖州八府,以及由苏州府析出的太仓州参见李 伯重著旺南的早期工业化( 1 5 5 0 - 1 8 5 0 年)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杜2 0 0 0 年版第1 9 页 2 参见辞海) 上册,上海辞书出版杜1 9 9 9 年版,第1 9 0 3 页。技术”、。技能”条 3 参见余同元中国传统工匠现代转型问题研究以江南早期工业化过程中工匠技术转型与角色转换为中 心,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 0 0 5 年博士论文,复旦大学图书馆博士文库电子版第5 7 页 4 大木是指建筑物一切骨干木架的总名称参见粱思成著清式营造则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8 1 年版, 第2 l 页 5 绪论 江南传统建筑技术的理论化( 1 5 2 0 - - 1 9 2 0 ) 延续性,而反映出传统建筑技术在明清时期转型的趋势。为了能从整体上论述建筑技术发展 及其理论化的过程,本文所讨论的木构建筑技术的范萄将以大木作技术为主,同时也包括其 他与营造相关的技术根据以上的界定,由于“知识”形态的技术包括经验型技术和理论型 技术o 。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恰是明清江南木构建筑技术发展及其理论化过程,所以这个理论 化过程就是经验型技术上升到理论型技术的技术科学化过程 2 、研究方法 本文除了采用。技术科学化”理论外,同时还采用技术史学与文献学相结合的理论与方 法,构建明清江南木构建筑技术的发展及其理论化过程的解释框架。同时也运用区域社会经 济史的研究方法探讨技术转型及其地域特色。 技术学起源于1 9 世纪西方学术界“技术哲学”概念的提出。技术学是关于技术整体性的 理论体系,以抽象的技术整体为研究对象,它具有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 的综合性质技术学的具体研究在于,通过考察技术体系的整体结构和功能,以及体系之间 各要素的关系,探讨技术体系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揭示技术进步的动力,从而认 识技术的本质、特征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条件下的表现技术学必须以技术史研究为 基础,以技术为研究对象 技术史是技术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技术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其特定的研究对 象和研究方法,技术学的研究需要交叉使用技术史的研究方法技术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 系统的科学方法2 这种方法就是要将技术发展的历史放置于社会政治、经济、意识、文化等 因素的互相作用之中,分析技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总结技术发展 的规律在技术史的具体研究过程中,还必须借助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的研 究方法和成果。才能得出比较接近技术发展事实的结论 本文中资料分析主要源自业师余同元先生的传统工业科技文献的研究3 。主要从文献的角 度分析营造技术发展及其理论化过程文献学按照研究对象时代的差异,可以分为古典文献 学和现当代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是文言文的古典文献,现当代文献学的研究对象 是白话文的当代文献本文对文献学知识的运用在于对比各个文献版本形成的时间、地点, 讨论文献中记载的木构建筑技术在历史上的流传和变化情况 四、研究资科 粱思成先生说:。中国古籍中关于建筑学的术书有两部,只有两部。清代工部所颁布的建 筑术书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和宋代遗留至今日一部宋营造法式 ”粱氏此说,是指中 国木构建筑的。文法”、。规矩”而言。除此之外,涉及木构建筑技术的文献还有:宋初著名 1 参见余同元中国传统工匠现代转型问题研究以江南早期工业化过程中工匠技术转型与角色转换为中 心)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 0 0 5 年博士论文,复旦大学图书馆博士文库电子版第5 3 页 2 全林编著技术史简论,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l 页 参见余同元明清江南及其周边地区产业技术的理论化 一文,复旦大学东方论坛 专题报告2 0 0 6 年5 月2 5 日此文中列举明清江南工业科技文献1 5 8 种,内容涵盖九大行业,分别讨论了当时各个行业中技末 发展和技术理论化的进程本文是对其中关于建筑营造行业技术发展和技术理论他的细化研究 4 天津师范大学中国文献学信息研究中心编中国古典文献学,国际炎黄文献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1 2 页 5 粱思成中国建筑之两部。文法”课本,第1 页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第七卷第二期。1 9 4 5 年版 6 江南传统建筑技术的理论化( 1 5 2 0 - - 1 9 2 0 )绪论 木工喻皓所撰的木经( 原书已佚,小部分内容保留在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 中,今 有说郛 本,为后人所依托) ,天一阁藏明代中叶刊本鲁般营造正式 1 ,明末造园专家计 成所撰的园冶,文震亨所撰的长物志 ,清初李渔所撰的一家言居室器玩部 ( 即闲 情偶寄居室部) ) ,清代中叶李斗所编的工段营造录,民国粱思成所整理的营造算例 和清式营造则例 ,以及姚承祖所撰的营造法原) 2 和 中有 一延楼栈道,鸡栖井干一的记载匿】3 :井千式构架: 井干式结构需用大量木材,在绝对尺度和开设门窗上 都受很大限制,因此通用程度不如抬粱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中国目前只在东北林区、西南 山区尚有个别使用这种结构建造的房屋云南南华井干式结构民居是井干式结构房屋的实例 它有平房和二层楼,平面都是长方形面阔两问,上覆悬山屋顶屋顶做法是左右侧壁项部 正中立短柱承脊檩,椽子搭在脊檫和前后檐墙顶的井干木上,房屋进深只有二椽 2 、屋顶结构的变化 屋顶的结构类型主要有庑殿项、歇山项、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五种主要形式 庑殿顶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处是房屋的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 垂脊,因此庑殿顶在明代中期以前被称为四阿项或五脊项。庑殿顶的内部构架主要有两个部 分:正身部分和山面与转角部分正身部分用抬粱式构架支撑前后坡屋面,山面与转角部分 则采用顺趴粱以支撑上部构架因为庑殷山面的桁榇是平行于正身粱架的,所以顺粱( 宋代 称为乳袱) 就是从正身粱架上引出的顺面宽方向之梁用以搭置山面桁檩的构件。顺粱在庑 殿项中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顺粱法”,一种是“趴梁法”顺梁法所用之粱与正身抬粱构架 中使用的粱形制相同,但是顺粱下面必须有柱子支撑它,如果没有柱子,那么就采用趴粱法 所谓趴粱( 宋代称为丁袱) ,是搭置在山面桁檩上的梁,它与顺梁的位置正好一上一下。顺梁 在山面桁橡之下,粱背外端剜成桁辘承接山面桁檩:趴梁外端扣在山面桁檩上面,内搭置在 正身粱架上趴粱上面再承接其它桁檩在庑殿顶中,顺粱和趴梁常常是结合起来使用的。 在各层搭交桁橡之间,用角粱和由俄相连接构成屋面垂脊的框架。另外,用抹角粱也可以 做成庑殿顶所谓抹角梁是两端搭在樽( 元代建筑中开始出现在明代建筑中,应用比较普 遍,且其两端有时搭在平身科中) 上,与角梁垂直的梁抹角粱上安放矮柱,矮柱上支撑正 面平樽和山面平樽以及角梁,根据建筑的具体要求,可以酌量使用抹角梁。最后抹角梁上的 1 2 江南传统建筑技术的理论化( 1 5 2 0 - - - 1 9 2 0 ) 第一章明清江南建筑技术的发展概况 矮柱承载平粱,平梁上立蜀柱托住屋脊,形成庑殿顶。 在庑殿项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推山的做法所谓推山,是指将两山屋面向外推出, 使正脊加长,两山屋面变陡推山后,屋面的四条垂脊不再是直线,它们在平面上的投影成 为向外侧弯曲的曲线( 折线) ,这就是推 山曲线推山做法虽然产生的时间比较 旱但是直到明代才渐渐普及推山产生 和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方面,在初期是出于 施工方便的需要到后来,就是出于建筑 美观的需要唐代建造的山西五台山佛光 寺东大殿就有正脊向两山推出的做法,这 种做法使角粱与屋脊形成4 5 角,以达 到方便施工的目的宋元时期,这种正脊 加长的推山做法时有时无处于缓慢的演 变过程中直到明代初期推山的做法尚 不普遍,但是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做法比 如,现存明代天顺、成化年问改作的苏州 府文庙大成殿,其庑殿顶的推山从檐步就 开始,即在角部利用重檐将上下屋架分 开,椽上部角梁从檐步起就接连向上伸至 脊步,形成高耸的山面这种做法与后来 形成的檐步方角不推山( 即第一步不推 山目的在于使山檐两面的第一步的步 架、举架相等,从而保证角粱4 5 。角的 位置和两侧檐口交圈。) 的规范不同,反映出明代中期以前建筑对庑殿推山做法的尝试由于 经过推山的庑殿顶显得十分巍峨,能够满足建筑物美观的需要,所以推山的做法被加以继承 和发展在推山做法没有普遍运用到庑殿项上的时代,庑殿顶不是建筑等级的标志,因此, 宋代低级的仓廒库屋上也可以使用庑殿项经过明代中期以前的发展,推山的庑殿顶逐渐成 为建筑等级的标志之一,其中重檐庑殿项被应用在最高等级的建筑上 歇山顶是木构古建筑中最常见的屋顶形式,在宋元时期的一些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上, 被大量应用重檐歇山顶因为有强烈的装饰效果而逐步取代单檐庑殿项至明代中期以前, 因为推山做法的运用使得重檐歇山顶的外形更加雄俊优美,逐渐成为仅次于重檐庑殿顶的最 高等级的屋顶样式歇山顶是清代的称呼,宋代称这种屋顶为“九脊殿”或“厦两头造从 外形上看歇山顶的上部是一个悬山顶,下部是一个庑殿顶( 或者是四角攒尖) 的边沿部分, 因此歇山顶兼有悬山顶和庑毁顶的某些特征歇山顶上部屋面分为前后两坡,梢间檩子向 山面挑出( 执山) ,檩子外端安装博风板:下部屋面有四个坡,山面两坡和檐面两坡相交成四 条脊歇山顶在明代中期以前已经有单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 即三重檐) 歇山、大屋 脊歇山、卷棚歇山、十字脊等形式 1 3 第一章明清江南建筑技术的发展概况江南传统建筑技术的理论化( 1 5 2 0 - - 1 9 2 0 ) 宋代歇山顶的做法是,在山面使用乳袱和丁袱。相当于后世的顺梁和趴梁。但是乳袱和 丁袱的安装方式不同于后世的顺趴梁做法它们是被安装在同一个平面上的,乳袱必须有柱 子支撑它,而丁袱则在没有柱子的地方才使用。因此,乳椴和丁袱的使用是与建筑柱网结构 有密切关系的。在乳报和丁楸上安装矮柱或斗拱等支撵构件,其上在安装与屋身粱架方向一 致的平樽( 即是檩子,演变为后世的采步金檩或采步金梁) ,以承担山面檐椽的上稍矮柱上 再施一层乳袱。乳袱上安装与屋身梁架平行的步架,以承担挑山的檩子,檩子外端钉上博风 板歇山顶的山面,往往采用山花板,将草架和穿梁封闭在里面,并在山花板上施以彩绘, 这种做法往往应用在等级较高的建筑上辽、金与元木构建筑的歇山顶做法也受到了宋代法 式的影响,没有太大的变化宋代歇山项的做法中乳袱和丁袱的安装方式到明代中期以前演 变为比较稳定的顺趴梁做法,在大木结构上是一个进步另外,明代中期以前的歇山项做法 中,也出现了抹角粱做法。这与庑殿顶做法的发展是一致的。 在明清江南地区,还存在着一种简易的歇山顶的做法这类建筑的梢间通常做得很窄, 建筑的前后均作轩( 即步廊) ,由戴直接搭在角柱和靠近角柱的金柱上,而山面的檐橡上梢则 钉在次间的梁架上山面的檩子可以执出,加钉博风板;也可以不挑出,做成硬山的样式 这种简易歇山顶的做法出现得比较晚,是民间工匠经过长期经验积累的一种创造,它使得歇 山顶更加轻巧活泼。 悬山顶( 挑山顶) 是屋面有前后两坡,且在两山部位的屋面悬出于山墙或者山面屋架的 屋顶形式,在宋代也称为。不厦两头造”悬山顶两端的檩子撬出山墙之外。挑出的部分被称 为。出梢“,在宋代称为。出际”,而悬山顶的博风板就钉在出际的檩子的外端。悬山顶是很 古老的屋顶形式,因为中国木构建筑的墙壁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采用泥土板筑两成,丙悬山 顶两端出际的部分能够有效地防止土质山墙受到雨水的侵蚀所以这种屋顶形式便流传下来 直到明代中期以前,悬山顶一直是被广泛应用的屋顶形式明代中期以后,随着造砖技术的 改进,砖产量的提高和广泛应用于木构建筑的墙壁,悬山项的防水功能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另外,悬山顶( 尤其是山面的博风板1 ) 也具有一定的装饰功能2 ,这也是它能够长期流传下来 的原因由于悬山项的装饰功能有限,使它在古典建筑的屋顶形式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演变 成为高等级的屋顶形式 悬山顶建筑的构架一般采用厅堂结构形式,因此可以视为在两山外攮子挑出并采取举折 做法的两坡顶总共可以分为三檩悬山,五檩悬山、七檩悬山、九至十一榇悬山等形式若 以屋面形式的差异,可以分为大屋脊悬山和卷棚悬山两种所谓大屋脊是指前后屋面相交 处是一条正脊,将屋面截然分成两坡。常见的有五檩、七檩、五檩中柱以及七檩中柱式悬山, 采用中柱的,多见于门房所谓卷棚,是指屋面脊部采用弯椽,形成陇脊常见的有四檩、 博风板下端常常削成。霸王拳等形象宋式建筑在背檩部位的博风板下施用垂鱼,在其他各檩部位的博 足扳下燕用惹草垂鱼的原型是鱼,惹草的原型是水草采用以水中之物为原型的装饰,是想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爆物品安全培训系统课件
- 初级电焊考试题库及答案
- 宝玉石基础考试题及答案
- 中式婚礼设计理念策划方案
- 民族舞蹈课件封面设计
- 新质生产力与海洋经济的联系
- 企业网络安全方案活动
- 民族理论常识说课课件
- 民族教育多彩的服饰课件
- 2025年口腔科常见口腔疾病处理技巧模拟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染织工艺知识培训课件
- 全屋定制家具安装规范
- 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提升学习总结
- 交通安全培训(摩托车电动车)
- 医院培训课件:《胰岛素规范化注射》
- 木材加工质量控制与验收考核试卷
- 《布病防控知识》课件
- 低空经济产业标准体系规划研究
- 保育员应掌握的工作技能(完整版)
- 贵州省遵义市(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部编版小升初模拟((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路灯安装工程项目实施的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