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论北魏中期的改革.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论北魏中期的改革.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论北魏中期的改革.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论北魏中期的改革.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论北魏中期的改革.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蔓盘l 嫜日期:垫年! 旦璺p f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壹:封嫜_ 一日期:强辱! 日生望 删签名:碰日 么芝垒尹 论北魏中期的改革 中文摘要 论北魏中期的改革 摘要 北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王朝,其中期改革在中国历史上具 有重要意义。然而,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迄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完全忽略拓跋溶 对北魏社会从武功到文治转变的重要作用;二是对冯太后和孝文帝在改革中所起的作 用偏执一辞,存在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现象。本文试图对这种情况有所纠正,正确 而辨正地认识这场改革,并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训与启示。 本文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以史料来说明文成帝拓跋潜的改革,客观上是历 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他主观上顺应历史潮流,促进历史发展的结果。文成帝时期 北魏社会由武而文的转变,为后来的统治者进一步的改革提供了条件但是,由于他 享国日短,其改革是不系统不完全的,而实现其遗志的是其妻冯太后及其孙孝文帝拓 跋宏。 中篇从改革的理论思路和实践效果来说明北魏中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孝文帝 改革思想和冯太后改革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下篇说明孝文帝在冯太后去世后,奉行全面汉化,坚持为礼乐而礼乐的原则,结 果使改革很大一部分流于形式, 因而不能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导致了北 魏后期的危机与衰落。 关键词:北魏中期改革 作者:苏利嫦 指导老师:张承宗教授 论北魏中期的改革 详细摘要 北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王朝,其中期改革在中国历史上具 有重要意义。然而,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迄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完全忽略拓跋溶 对北魏社会从武功到文治转变的重要作用:二是对冯太后和孝文帝在改革中所起的作 用偏执一辞,存在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现象。本文试图对这种情况有所纠正,正确 而辨正地认识这场改革,并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训与启示。 本文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以史料来说明文成帝拓跋溶的改革,客观上是历 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他主观上顺应历史潮流,促进历史发展的结果。文成帝时期 北魏社会由武而文的转变,为后来的统治者迸一步的改革提供了条件。但是,由于他 享国日短,其改革是不系统不完全的,而实现其遗志的是其妻冯太后及其孙孝文帝拓 跋宏。 中篇从改革的理论思路和实践效果来说明北魏中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孝文帝 改革思想和冯太后改革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冯氏从实践功效出发支持改革,而孝文帝 无论是改革理论还是改革实践,处处以“宪章旧典”为准则,这既可以使他从中吸收 营养,提出许多适合拓跋鲜卑社会的改革新思路,也可能使得他受经典限制,单纯模 仿,为改革而改革,不能真正做到“随时之宜”。在太和十四年( 4 9 0 年) 前,孝文 帝的改革理论与冯太后的实干精神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因而这一时期的改革大大地促 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下篇说明孝文帝在冯太后去世后改革的主客观方面的效果。孝文帝在冯氏的培育 下,拥有深厚的汉文化修养,这种修养使他能够借鉴吸收汉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并对 其加以采纳,用来改革拓跋社会。但是,孝文帝对汉文化采用的是全盘接收的策略, 不加以甄别,不能对它加以消化改造以适应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致太和后期的改革 走上了为礼乐而礼乐的改革思路。这一改革思路,决定其后的改革具有两种实际社会 效果,一种是改制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另一种则出于对汉族士族不加区别的模仿阻碍 了北魏自身的发展。 o nn o r t h e r nw e i d y n a s t ym i d d l et e r mr e f o r m a b s t r a c t 1 1 1 en o r t h e r n 翻d y n a s t yw a sar o y a lc o u r tb u i l tb ym i n o r i t yn a t i o n a l i t yi nc h i n e s e h i s t o r y , w h o s em i d d l et e r mr e f o r m sh a v ei m p o r t a n tm e a n i n g i nt h e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 , h o w e v e r , t h e r ea r et w op r o b l e m si ni t sr e s e a r c h o n ei st h a ti ti 弘o r e dt u ob a - j u n s i m p o r t a n tp o l ed u r i n gt h et r a n s f o r mf r o mm i l i t a r yf o r c es o c i a l i n t oc i v i ls o c i a l ,t h eo t h e r i st h a ti th a dap r d u d i e ea g a i n tq u e e nm o t h e rf e i l ga n de m p e r o rx i a ow e n s o m eh o l dt h e t o t a lr e p u d i a t i o na t t i t u d ea n do t h e r sh o l dt h et o t a la f f i r m a t i o n t l l i st e x tt r i e st or e c t i f yt o t h i s “n do f c i r c u m s t a n c ea n da b s o r be x p e r i e n c ea n dl e s s o nf o r mi t t h e r ea 糟t h r e ep a r t si nt h i st e x t t h ef i r s tp a r tt r yt oi l l u m i n a t et h es t a t e m e n tw i t i l 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t h a tr e f o r md i r e c t e db ye m p e r o rw e n c h e n gw a sn o to n l yn e c e s s a r yb u t a l s oar e s u l t ,w h i c hc o m p l i e dw i t hh i s t o r ya n dp m m o t e d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e m p e r o r w e n c h e n gr e a l i z e dt h et r a n s f o r mf r o mm i l i t a r yf o r c ei n t oc i v i l ,w h i c hs u p p l yf a v o r a b l e c o n d i t i o n sf o rh i ss u c c e s s o r s r e f o r m h o w e v e r , e m p e r o rw e n c h e n gd i e da tt h ea g eo f2 6 , s 0h i sr e f o r mi sn o ts y s t e m a t i co rc o m p i l e t h er e m a i n d e rw a sf i n i s h e db yh i s 研f e a n dh i s g r a n d s o n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l l u m i n a t et h es t a t e m e n tt h a tq u e e nm o t h e rf e n ga n de m p e m r x i a o w e nm a i n t a i n e dt h es a n ea t t i t u d et o w a r d sr e f o r m t l l i sp a p e r si l l u s t r a t et h ef a c tt h a t t h eg r e a ta c h i e v e m e n td u r i n gt h em i d d l et e r mr e f o r mw a st h er e s u l to fc o m b i n i n ge m p e m r x i a o w e n st h e o r ya n dq u e e nm o t h e rf e n g sp r a c t i c ep e r f e c t l y 1 1 l et h i r dp a r tt r yt os h o wt h ef a c t st h a ta f t e rq u e e nm o t h e rf e n g d e a t h e m p e r o r x i a o w e nh o l dw h o l e s a l eh a n i z a t i o ne n dp u r s u e dt h ep r i n c i p l ew h i c h w a sj u s tf o r c o n f u c i a n t h u sav e r yb i gp a r to fr e f o r mb e c a m ef o r m a l i s t i ca n dh i sl a t e rr e f o r m a t i o n c o u l dn o tp m m o t ct h e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b yt h er o o ta n ds p e du pt h ec o r r u p t i o no f n o r t h e mw j id ”a s t y k e yw o r d :n o r t h e mw e id y n a s t ym i d d l et e r m r e f o r m w r i t t e n b y s ul i c h a n g s u p e r v i s e db yz h a n gc h e n g z o n g 论北魏中期的改革引言 论北魏中期的改革 引言 北魏自建国伊始,始终面i 临两个问题,一是汉化,一是封建化。在当时的历史条 件下,由于汉民族处于文化中心的先进地位,而拓跋鲜卑起源于边境游牧民族,封建 制度还没有确立。在这种情况下,汉化与封建化是合二为一的,拓跋鲜卑的封建化即 为向汉族的经济、文化、制度看齐与靠拢,因而封建化也是汉化。 北魏开国君主拓跋硅和统一中原的拓跋焘,均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拓跋鲜 卑的汉化与封建化,以达到“廓定四表,混一戎华”的目的。拓跋琏极为重视使用汉 人,利用汉人的先进文化发展北魏社会,“诸士大夫诣军门者,无少长,皆引入赐见, 存问周悉,人得自尽,苟有微能,咸蒙叙用”1 :在打败敌手后,尽量留用其有用人 才,如参合陂破后燕军后,“择燕臣之有才用者留之”。在这些汉族士大夫辅佐之下, 拓跋硅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政治改革,在得到并州后,开始设立中原形式大政治机构, 撰定各种礼仪制度,“典官制,立爵品,定律吕,协音乐”2 ;文化上“五经群书各置 博士,增国子太学生员三千人”3 ;经济上,分土定居,计口授田,劝课农桑,史书 称其“虽冠履不暇,栖遑外土,而制作经谟,咸存长世”4 。在汉化和封建化道路上 迈出了一大步。 拓跋嗣“隆基固本,内和外缉”主要倾向于文治。他用长孙嵩、拓跋屈、安同等 八大臣共听朝政,在中央政府组成鲜、汉联合的臣僚团体。他在地方上以“察举守宰 不法”和“选贤任能”两条建设吏治,前者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后者有利于汉族地 主的进一步吸收。明元帝拓跋嗣在位1 5 年,除晚年与刘宋有战事外,其余时间都与 刘宋、后秦两大势力基本保持和睦关系,对北部柔然也采取怀服态度。明元帝在道武 帝、太武帝两个军事时代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和平的巩固时期,为北魏的进一步成长做 了准备。 拓跋焘的自觉汉化与封建化又超过前两者,汉人中有才能者,他都加以利用,其 中佼佼者崔浩,便是他的第一谋主。据魏书卷三十五崔浩传记载,拓跋焘“曾 魏书 卷2 太祖纪 , 2 魏书 眷2 太祖纪) 1 魏书,眷2 太担纪) 4 魏书,奋2 太祖纪,。 页 ” 第 f以版 年 瓣强中第第第 论北魏中期的改革引言 敕诸尚书日:凡军国大计,卿等所不能决,皆先咨浩,然后旌行”可见他对崔浩的 信任。拓跋焘曾数次下诏征辟贤良,把大批中原人士安排在朝廷内外;对南方投降过 来的人士如王慧龙。司马楚之等,也都委以重任,而且深信不疑。 拓跋鲜卑向中原的扩张,及其在更大范围内与汉民族接触,既为鲜卑族的汉化与 封建化提供了条件,也为其采用更加系统的措施来适应与促进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 要求。 当“畜牧迁徙”的拓跋部族,在具有较高程度的汉族农业地区内定居下来,并部 分地转向农耕生活时,“畜牧射猎”已不能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统治者也就 不得不注意到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道武帝天兴元年( 3 9 8 年) ,“诏 给内徙新户民耕牛,计口授田”5 :明元帝永兴五年( 4 1 3 年) “置新民于大宁川( 今 内蒙宁城西) 给农器,计口授田:太武帝正平元年( 4 5 1 年) 攻打刘宋,掳掠汉民, “以降民五万余家分置近畿”7 ,其目的都在发展京畿地区的农耕经济,而农耕经济 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上层建筑的改革。 北魏前期经过开国几代君主的努力,汉化封建化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这些君 主偏重于武功,志在开疆拓土,在推行汉化与封建化措施的同时,也保留了拓跋先世 以来“百官无禄”等陋习,迫使文臣靠贪污为生,军人以掳掠为业。君主把大量掳掠 来的人口与财物赏赐给文臣与军人,使奴隶制生产关系继续存在。在政权建设方面, 尚未完全摆脱部落制的残余,县以下的基层行政组织还很不健全。经济政策方面,田 制混乱,缺乏稳定的赋税制度。这类问题的存在,潜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迫使拓跋 鲜卑统治者不得不采取措旌来加快汉化与封建化的步伐。 拓跋焘在位时虽然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但是他“经略四方,内颇虚耗”,又加上 晚年失误,社会进步不大,因而没有完成北魏社会的汉化与封建化任务。 促使拓跋鲜卑从武功转向文治的第一个人物是文成帝拓跋溶,自文成帝开始,北 魏才真正着手推行系统的汉化与封建化的政策。 5 奠书) 卷2 太祖纪) 第3 2 页 奠书) 卷3 太宗纪) 第5 3 页 7 奠书) 卷4 世祖纪下) 。第1 0 页 论北魏中期的改革 上篇:拓跬墙的文治政策 上篇:拓跋溶的文治政策 北魏文成帝拓跋溶是北魏中期8 从武功到文治转变期间的一位重要的过渡性人 物,他在位时奉行文治思想,开启了一代新风,其时治内有“讴歌之声”,“野夫有击 壤之欢”,“奏金石之乐”外有刘宋遣使“修聘问之义”,是一派与民休息,内安外睦 的太平景象9 。究其文治思想的形成,有其外部环境和内部原因;察其治国成就则在 完善管理体制与稳定社会秩序相结合,并在文化风俗上为民族融合创造了较为宽松的 环境,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一、“承基继业”,巩固统治 北魏政权自道武帝拓跋琏建国伊始,就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如何开疆拓土,打 破敌对势力的干扰和破坏,维护北魏政权;二是如何尽快摆脱游牧民族的习俗,完成 汉化和封建化的进程。从道武帝开始,历明元帝拓跋嗣,到太武帝拓跋焘,终于统一 了北方,与刘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然而。由于拓跋焘晚年的失误,激化了各种 矛盾。延缓了这一进程,各种矛盾最终激化为一系列宫廷政变,从而把他的孙子拓跋 淆提前推上了历史舞台。 拓跋溶本是皇太子拓跋晃之子。拓跋晃之卒早于其父拓跋焘,是宫廷政变的牺牲 品先是,太武帝拓跋焘为了培养太子处理事物的能力,早在太平真君年间就令拓跋 晃以太子身份监国,总百揆。史载:“太子为政精察,而中常侍宗爱,性险暴,多不 法,太子恶之给事中仇尼道盛,侍郎任平城有宠于太子,颇用事,皆与爱不协。o 宗爱交恶于拓跋晃,恐日后为其所不容,因而在拓跋焘面前诋毁拓跋晃,拓跋焘听信 谗言,于正平元年( 4 5 1 年) “斩道盛等于都街,东宫官属多坐死,帝怒甚。戊辰, 太子以忧卒。”“拓跋晃之死,表面看来是宗爱挑拨的结果,其真正原因还在于太子 以监国之便,培植东宫集团,逐渐形成与皇权抗衡的势力,从而遭到皇权的残酷打击。 拓跋晃以太子身份薨于东宫,拓跋焘又于正平二年( 4 5 2 年) 二月被中常侍宗爱所杀, 。北u 自太祖道武帝建国至孝武帝亡历时1 4 8 年,共十二帝本文把道武帝到太武帝分为前期帝王以“武功” 见长把文成帝至孝文帝分为中期。帝王以。文治”见长把宜武帝到孝武帝分为后期,北魏从衰落走向灭亡 山西考古研究所、曼丘县文物局山西曼丘魏文成帝南巡碑) 文物 1 9 9 7 年1 2 期第7 0 页- 7 9 页碑文记载孝 文帝南巡过程 m 资治通鉴 卷1 2 6 柬纪j r , l , 文帝元矗二十八年中华书局1 9 7 6 年版,以下同第3 9 7 1 页 “t 壹治通鉴卷1 2 6 宋纪k i , 文帝元矗二十八年,第3 9 7 1 页 论北魏中期的改革上篇:拓跋涪的文治政策 此时拓跋涪才1 3 岁。在这场权力之争中,拓跋涪显然是弱者。北魏前期尚无稳定的 嫡长子继承制。早期的“兄终弟及”制还有一定的影响,制度的缺陷给拓跋溶即位带 来极大的困难。拓跋晃死时,拓跋焘还有四子:秦王翰,南安王余,广阳王建,临淮 王谭。这四位叔王的存在,无疑是拓跋溶登位的极大障碍。宗爱杀太武帝,因“素恶 秦王翰,善南安王余”“,因此他杀拓跋翰而迎拓跋余。拓跋余为太武庶出,威望不 足以登位,又不满宗爱独揽大权,密谋夺权,事泄被杀。宗爱几次弑逆。引起朝中大 臣不满。羽林郎中刘尼与南部侍郎陆丽、禁军将领长孙渴侯发动兵变,杀死宗爱,迎 接拓跋潜即位,是为文成帝。 拓跋涪即位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一,拓跋漕与生俱来的个人魅力和拓跋焘对他的 着意栽培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文成帝以拥戴之功奖赏陆丽时。陆丽推辞说:“陛下以 正统之重,承基继业。至于奉迎守顺,臣职之常,岂敢冒昧以干大典。”n 陆丽说文 成帝是“以正统之重,承基继业”,这并非夸大之辞。先是,拓跋溶为东宫之子,血 统高贵并从小受到拓跋焘喜爱:“帝少聪达,世祖爱之,常置左右,号世嫡皇孙。”1 4 “世嫡皇孙”之谓确立了名分,又“常置左右”着意加以栽培:“年五岁,世宗北巡, 帝从在后,逢虏帅桎一奴欲加其罚,帝谓之日:奴今遭我,汝宜释之。帅奉命解缚, 世祖闻之,日:此儿虽小,欲以天子自处。意奇之。”又正平元年( 4 5 1 年) 拓跋 溶与四位叔王同时封王,这次封王事件耐人寻味,初,“魏主封景穆太子之子溶为高 阳王,既而以皇孙世嫡,不当为藩王,乃止。”胡三省评日:“观此,则北魏世祖立孙 之意定矣。”从这些方面来看,迎立拓跋涪也可以说是众望所归。其二,乳母常氏 的支持与保护文成帝拓跋溶的乳母常氏,在文成帝的一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常氏 能以乳母的身份影响拓跋涪的一生,这是与北魏的“子贵母死”制度相联系的。这一 制度源于道武帝,目的为“不令妇人后与国政,使外家为乱”。 按照这一制度,凡 立为太子的王子,其生母便被处死,由于丧母的储君往往幼小,需要人抚养,因而“子 贵母死”制度自然而然地派生出了由乳母或保姆抚养储君的惯例”。拓跋潜乳母常氏 就是依循这一惯例走上政治舞台的:“高宗乳母常氏,本辽西人。太延中,以事入宫, 资治通鉴) 卷1 2 6 宋纪八 文帝元嘉二十九年第3 9 7 4 页 魏书 卷4 0 陆俟附陆丽传,。第9 0 7 页 囊书) 卷5 高宗纪) 第“i 页 奠书 卷5 高宗纪) 第l i i 页 囊泊通鉴卷1 2 6 宋纪八 文帝元嘉二十八年胡三省注,第3 9 7 2 页 奠书卷3 太宗纪) ,第4 9 页 关于文成帝生母的死请参孵车凭北魏平城时代) 第三章乳母干政)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0 年版 论北魏中期的改革上篇:拓跋潦的文治政策 世祖选乳高宗。慈和履顺,有劬劳保护之功。“劬劳”之功是指对拓跋涪从襁褓之 时到登位这一时间段的抚养:“保护”之功当指正平事变时的保护了。拓跋潜作为太 子拓跋晃之子,能在正平事变及以后的宦官之乱中保全性命,这不能不说其中很大一 部分功劳应归于乳母常氏,因为其时拓跋涪正在乳母常氏的卵翼之下:“于是( 源) 贺与尚书长孙渴侯严兵守卫,( 刘) 尼与( 陆) 丽迎高宗于苑中。”这个“苑中”当 是乳母常氏与文成帝共同居住之所。又,初,“宗爱既杀南安王余于东庙,秘之,惟 尼知状。尼劝爱立高宗。爱自以负罪于景穆,闻而惊日:君大痴人,皇孙若立,岂 忘正平时事呼? ”2 1 可见宗爱没能杀害拓跋潜,其中肯定有乳母常氏的保护作用。其 三,当时社会环境中的汉化与封建化气氛。游牧民族完成汉化与封建化的重要标志之 一就是皇位父子相承制的确立。拓跋鲜卑由落后的游牧民族建立政权,“兄终弟及” 制度在明元帝拓跋嗣即位前还有一定的影响,父子相承制没有得到鲜卑贵族们的首 肯,故拓跋绍在政变时有此问:“我有叔父,亦有兄,公卿欲从谁? ”2 后来拓跋嗣通 过政变,处死拓跋绍,夺取政权,又试图以“太子监国”制度保证皇位的父子相承。 自太武帝拓跋焘开始,北魏皇位传递才开始有了父子相承制,从而在拓跋焘清除东宫 集团后,仍有立“皇孙”之举,但此时的父子相承制尚不是一种很稳定的制度。 拓跋溶登上王位后,着手进行皇权建设,挡在他面前的有宗室诸王中的叔王及因 拥戴而居功的官僚,这些都威胁到文成帝的权威。 宗室诸王中,叔王是对皇权的最大威胁,其一,因其血统高贵,容易成为反对皇 权的旗帜:其二,这些叔王年富力强,势力庞大,有谋反的能力。四大叔王中,秦王 翰,南安王余死于宗爱之手,余下的还有广阳王建和临淮王谭。在除去宗爱后,铲除 这两位叔王成为拓跋涪首先面临的问题。史载:兴安元年( 4 5 2 年) “癸末,魏广阳 简王建,临淮宣王谭皆卒。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两位叔王同时无疾而终,个中原 因是不言而喻的。 拓跋溶巩固统治的进一步措施,是剪除异己并培植新的官僚集团。 太武朝时,司徒古弼和太尉张梨是重臣,但是,这两人在宦官宗爱之乱中却畏惧 不前,无所作为,甚至为宗爱所用,因而遭到文成帝的嫌恶,先以“意不合旨,黜为 魏书 卷1 3 皇后景穆蒂皇后郁久闾氏附高宗乳母常氏传) 第3 2 7 页 魏书 卷3 0 刘尼传 第7 2 1 页 魏书 卷3 0 刘尼传,第7 2 1 页 瓷治运鉴 卷1 1 5 晋纪三十七 安帝义熙五年,第3 6 2 3 页 赉治通整) 卷1 2 6 束纪八l 文帝元嘉二十九年,第3 9 8 2 页 论北魏中期的改革上篇:拓跋港的文治政策 外都大官”2 4 ,后又“坐有怨言,且家人告其为巫蛊,皆被诛 2 5 。对此,资治通鉴 胡三省注评:“古弼,张梨,魏世祖之所亲任者也,宗爱弑逆,不能声其罪而诛之; 南安之立首居公位,虽不为巫蛊,罪固不容于死矣。2 6 所谓“巫蛊”与否,那只是文 成帝诛除的借口,两人被诛的真正原因是其先“不能声其罪”,后又充任南安王“公位”, 这其中任何一点都足以构成死罪。 在王权更替中涌现的新贵同样构成对皇权的威胁,因此扫除这些居功自傲的新权 贵,也是加强皇权的必要手段。 拓跋寿乐、长孙渴侯与陆丽、源贺同有迎立之功,事后,寿乐、渴侯傲而陆丽、 源贺谦,从而有两种不同的结局。文成帝即位“以骠骑大将军拓跋寿乐为太宰、都督 中外诸军,录尚书事,长孙渴侯为尚书令,加仪恩三司”,”这是文成帝“赏定策之功”, 但是两人自恃有拥戴之功,争权夺利,有碍文成帝加强王权,因而“并赐死”。与这两 人相比,陆丽、源贺要谨慎得多,陆丽称文成帝为“国之正统”,自己的迎立只是“臣 职之常”,力辞赏赐。源贺对文成帝“任意取之”的赏赐,以“南北未宾,府库不可虚也” 为托词,唯取“戎马一匹”。两人以谦虚谨慎而获得文成帝的信任,成为政治上的核心 人物。 二、“偃武修文”,开启新风 拓跋潜在陆丽、源贺等一批官员的帮助下登上帝位,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其权 威。此后,如何治理国家,就成为拓跋溶面临的首要问题,又由于当时北方已经统一, 客观上也要求文成帝维持魏宋之间边疆的安定局面,而在内部则由武功转向文治。 1 改进政治制度 ( 1 ) 以州郡制取代分部制 分部制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官氏制度,它是以传统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而州郡制的基本特点则是以地域为单位进行管理。当拓跋珐即代王位时,“南北犹置 大人,对治两部”。南部和北部为北魏建国之初所设两部。后来随着道武帝军事征 战范围的扩大,人口和领土大增,又增设了天部和中部,随即四部又扩大为八部,分 瓷治通鉴 卷1 2 6 束纪八 文帝元矗二十九年,第3 9 8 2 页 赉沿通鉴,卷1 2 6 束纪j k ) 文帝元矗二十九年,第3 9 跎页 盎治通鉴卷1 2 6 来纪八 文帝元嘉二十九年胡三省注,第3 9 8 页 赉治通鉴 卷1 2 6 宋纪八,文帝元嘉二十九年第3 9 8 2 页 t 蠢治遵鉴 卷1 2 6 束纪八文帝元毫二十九年胡三省注,第3 9 8 2 页 赉治通鉴 卷1 2 6 宋纪八,文帝元熹= 十九年,第3 9 8 3 页 奠书 卷1 1 3 官氏患 第2 9 7 2 页 论北魏中期的改革上篇:拓跋潦的文治政簟 置于平城四周,“其八部大夫于皇城四方四维各置一人,以拟八座,谓之八国”1 ,其 职责是统领八部,“劝课农桑”,发展农业生产。八部大夫是八部的最高长宫,以治理 八部为主。与之相类似的,明元帝拓跋嗣又在中央置八大人官:“置八大人官,大人 下属三属宫,总理万机,故世号八公云”,八部大夫为部落首领,八大人官是中央 要官,二官各有统领,这两者的差异是两种官制的差异产生的。后随着北魏封建化和 汉化的加深,二者有合二为一的趋势,从而产生六部大人官:“置六部大人官,有天 部,地部,东,西,南,北部,皆以诸公为之,大人置三属官”。3 3 六部大人以“诸公 为之”,表明其既是中央要官,又是部落首领,使分部制逐渐向州郡制靠拢。 随着封建化的加深,北魏统治者越来越认识到魏晋官制对加强经济、军事、政治 诸方面的重要性在被统治的汉族地区沿用州郡制的基础上,逐渐向其他民族居住的 地区推广。从太武帝起,就开始以地理方位命名的尚书取代按部而治的分部大人制: “南部大人知南边州郡,北部大人知北边州郡”“,从而由南北尚书统摄各地方行政 单位,不再有分部制。州郡制取代分部制也导致了州郡的行政长官取代了分部制的部 落首领,南北尚书取代六部大人,太守取代原负责监护诸部的行政长官护军。太安三 年( 4 5 7 年) ,文成帝对此作出明文规定:“以诸部护军为太守。”“至此,州郡制正式 取代分部制。 ( 2 ) 完善官吏的选拔与考核制度 北魏前期官吏的选举主要有招纳,中正铨选,征辟等方式。道武帝拓跋蛙统治 期间,已有招纳制和中正铨选制度。魏书卷二太祖纪皇始元年( 3 9 6 年) 条 载“帝初拓平原,留心慰纳,诸士大夫诣军门者,无少长,皆引入赐见,存问周悉, 人得自尽,苟有微能,咸蒙叙用”。通过这种招纳方式,许多汉族官吏进入北魏政 权。后又:“以八国姓族难分,故国立大师,小师,令辩其宗党,品举人才。”其实 质类似于魏晋的中正制。永兴五年( 4 1 3 年) 明元帝拓跋嗣利用征辟方式选拔官吏: “分遣使者巡求俊逸,其豪门强族为州闾所推者,及有文武才干,临疑能决,或有先 贤世胄,德行清美,学优义博,可为人师者,各令诣京师,当随才叙用,以赞庶政。” 魏书 卷1 1 3 官氏击) 第2 9 7 2 页。 魏书) 卷1 1 3 官氏志 ,第2 9 7 5 页 魏书,卷1 1 3 官氏志第2 9 7 5 页 魏书 卷1 1 3 官志,。第2 9 7 2 页 藏书) 卷1 1 3 官氏毒 ,第2 9 7 5 页 魏书 卷2太祖纪第2 7 页 矗书 卷1 1 3 官氏志第2 9 7 4 页 奠书 卷3 太寨纪 第5 2 页 7 论北魏中期的改革上篇:拓跋潜的文治政策 北魏前期通过这几种方式选拔大量人才进入统治阶层,然而北魏前期宫吏的选举 方式没有制度化,缺少稳定性和持续性,朝廷“数革官号”。,官员旋迸旋出,因而 影响到官吏的实际选拔和任用。前期的选才标准多侧重武功,居高官要职的多是武将, 只有尚书郎以下的官吏才用文人,史称:“初建台省,置百官,封拜公侯、将军、剌 使、太守,尚书郎以下悉用文人。” 文成朝时,经历代君主的锐意开拓,国力大为发展,需要新的统治策略来稳定社 会秩序。这就要求官吏具有文治才能,以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并且要求有 一定的制度来保证文治人才进入统治集团。文成帝于和平三年( 4 6 2 年) 下诏:“夫 三代之隆,莫不崇尚年齿,今选举之官,多不以次,令班白处后,晚进居先。岂所谓 彝伦攸叙者也! 诸曹选补,宜各先尽劳旧才能。“1 这种“先尽劳旧才能”的标准,开 始使官吏的任命升迁遵循一定的程序,是北魏官吏选举制度的一个重要进步。 太安元年( 4 5 5 年) ,北魏政府派遣尚书穆伏真等十三人巡行郡县,观察民风,以 力、才、恩、刑、政五条。来考察任期内地方官吏,这些标准是与以“文治”代替“武 功”的官吏选拔标准相适应的。在文治思想下,地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政治 的清明较武功条件下疆土的扩张变得更为重要,因而对官吏的考核标准也相应的发生 变化。太安元年( 4 5 5 年) 的州郡巡行取得一定成效,史称“自此牧守颇改前弊,民 以安业。” 文成帝太安五年( 4 5 9 年) ,对官吏的考核作出制度化、系统化规定,又令:“夫 褒赏必于有功,刑罚审于有罪。自今诸迁代者,仰例在职殿最,案制治罪。 主者名为条例。以为常楷。“3 正式建立起对地方官员的定期考核制度,使考核走上制 度化。文成帝在制度上对考核作出规定,同时也付诸实践:“诏南部尚书黄卢头,李 敷等考课诸州”,取得很好的成绩。 文成帝在太安、和平年间着重整饬地方,诏责“牧守莅民,侵食百姓,以营家业” 的贪污之风,遣使巡行郡县,以力、才、恩、刑、政五条考核官吏。这些措施有效地 加强了对官吏的管理,但因为当时没能建立俸禄制度,因而只能惩治贪污,而不能从 根本上扭转贪污。俸禄制的最终确立和贪污之风的扭转还有待更有作为的君主的努力。 ”魏书,卷2 太柜纪 。第3 7 页 柏魏书卷2 太祖纪 ,第2 7 页 ”魏书,卷5 高宗纪 ,第1 2 0 页 4 2 关于力、才、恩、刑、政。奠书) 卷5 高宗纪) 载,太安元年夏六月癸酉诏日:“入其境农不垦殖,田 亩多荒,则福役不时。废于力也;青老饭蔬食,少壮无农福则聚敛烦敦。匮于财也;闾里空虚民多流敲 劓绥导无方琉于息也;盗贼公行,劫夺不息剐戚禁不设失于刑也i 众谤并兴昏于政也。第1 1 4 页 耵魏书 卷5高寨纪 ,第1 1 7 页- 第1 1 8 页 论北魏中期的改革上篇:拓跋潜的文治政策 ( 3 ) 加强法制建设 北魏法制建设有一个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严到宽的发展过程。拓跋琏进行法 制建设:“既定中原,患前代刑网峻密,乃命三公郎王德除其法之酷确于民者,约定 科令,大崇简易。”4 拓跋焘考虑到刑网太密犯者太众,也要求“有不便于民者增损之” 6 。经过这些修改,北魏法制有所改变,封建性质加强。但是北魏前期,一直进行军 事扩张,需要严刑峻法来压制反对力量,巩固统治,因而严刑峻法处死人口的现象仍 常有发生;并且,前期军事扩张掳掠了大量人口,补充了劳动力,从而严刑峻法处死 劳动人口与农业所需人口之间的矛盾相对缓和,因此,北魏前期法制依然采取从严的 原则。 文成朝时社会渐趋稳定,需要相对宽松的法律来缓和社会矛盾,同时战争减少, 掳掠的人口相对减少,而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针对这种情况,兴安元年( 4 5 2 年) ,源贺上奏说:“谋反之家,男子十三以下本不欲谋者,宜免死没官。”“文成帝采 纳了源贺建议,族诛范围减少;后源贺又上奏说:“今劲寇游魂于北,狡贼负险于南, 其在疆场,犹须防戍。臣愚以为自非大逆、赤手杀人之罪,皆可原命,谪守边 境,是则以断之体,更受全生之恩,徭役之家,渐蒙休息之惠。”文成帝采纳这个意 见,放宽刑罚,以流刑代替死刑,这是对北魏法制的重要改革,反映了文成帝的文治 思想,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在社会实践中起了很好的作用。史称:“源贺劝朕宥诸死刑, 徙充北番诸戍,自尔至今,一岁所活殊为不少,生济之理既多,边戍之兵有益。” 文成帝一方面改革法制,另一方面又用法制来维护统治。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在利 用法律手段来检还奴隶,“前以民遭饥寒,不自存济,有卖鬻男女者,尽仰还其家。 今仰精究,不听取赎,有犯加罪。若仍不检还,听其父兄上诉,以掠人论。”平民沦 为奴隶必然减少政府的赋役收入,因而检还奴隶一方面增加了自由民的数量,保证了 政府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也是对奴隶制的一种限制,大大加快北魏的封建化进程。 2 协调民族关系 文成朝时,总体奉行“与民休息,静以镇之”的政策,希望通过“养威布德”来 怀辑中外,但其正值多事之秋,战争不可能完全避免。文成朝内进行的这些战争,目 魏书 卷1 1 1 刑罚志第2 8 7 3 页 魏书 卷1 1 i 刑罚志) 第2 8 7 5 页 直治通鉴 卷1 2 6 末纪八 文帝元嘉= 十九年,第3 9 8 4 页。 奠书 卷4 i 源贺传 ,第9 2 0 页- 9 2 1 页 t 奠书) 卷4 i 浮贺传) 第9 2 i 页 奠书,卷5 高宗纪) ,第1 2 1 页 论北魏中期的改革上篇:拓跋涪的文治政策 的在于通过战争来消除内部离心力量,维护边疆的安宁,为北魏的发展赢得和平的内 外环境,其意已不在开疆拓土。 文成帝即位伊始,就有陇西屠各豪姓王氏之乱,“陇西屠各王景文恃险窃命,私 署王侯”5 0 ,叛魏自立。为了消除地方豪族对中央的离心力量,维护社会安定,文成 帝果断下令,命统万镇将、南阳王惠寿与外都大官于洛拔,督统秦、雍、河、凉四州 军队平定叛乱。为了防止王氏豪族死灰复燃,又将叛乱的“恶党”三千余家,迁到赵 魏之地,严加控制。和平元年( 4 6 0 年) 河西胡及和平三年( 4 6 2 年) 石楼胡贺略 孙反,均被平定,有力地维护了统一的中央集权。 柔然与拓跋魏的矛盾,一直伴随着北魏的建立和发展。史载:“世祖征伐之后, 意存休息,蠕蠕亦怖威北窜,不敢复南。”h 但这是指柔然对北魏大规模攻伐而言, 小的骚扰抢掠不可能完全断绝。为了消灭柔然的有生力量,变被动为主动,文成帝于 太安四年( 4 5 8 年) 大举北伐柔然。当大军进至阴山时,遇大雨雪,天寒地冻,文 成帝想退军,尉眷进谏说:“今动大众以威北狄,去都不远而车驾遽还,虏必疑我有 内难,将士虽寒,不可不进。”娃文成帝依计迸军,却柔然处罗可汗千余里,莫弗乌 珠贺颓率千余家内附,从而取得对柔然的又一次大的胜利。 柔然南进受阻转而向西,势力达于西域。太平真君六年( 4 4 5 年) “西方诸国, 今皆已属蠕蠕”,而其中伊吾城是北魏与西域的交通枢纽,争夺西域的关键。先是伊 吾和敦煌在西凉李氏后裔的率领下降魏,李宝入朝后,伊吾于太安二年( 4 5 6 年) 叛魏自立。文成帝为了能继续通好西域,派平西将军尉眷“击伊吾,克其城,大获而 还”。s 3 重新占领伊吾,摆脱了柔然通过伊吾进而控制西域的命运,保证了西域与北 魏的通好。 北魏与刘宋在文成朝大体保持交好状态,除太安四年( 4 5 8 年) 冬的一次边界冲 突,很少战事,从和平元年( 4 6 0 年) 开始,双方每年还互派使节,促进了南北经济 与文化的交流。 尽管文成朝时还存在战争,但是北魏处理周边各族的关系以及境内各民族的关系 时,始终奉行“养威布德”的政策,从而各种关系中主流仍然是睦邻友好。正因为有 了这种政策,才使契丹、波斯、高丽等国遣使朝贡或交通往来,保证了境内文治建设 蛐魏书) 卷3 l 于粟碑附子于洛拔传 。第7 3 7 页 ”冀书 卷1 0 3 蠕蠕传) 第2 2 9 5 页 鳃资治逼鉴,眷1 2 8 来纪十 孝武帝大明二年第4 0 3 9 页 ”赉治进鉴 卷1 2 8宋纪十,孝武帝孝建三年,第如2 6 页 1 0 论北魏中期的改革 上篇:拓跋涪的文治政策 的良好环境。 3 “与民休息”,发展经济 文成帝即位以后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注意减轻对农民的赋役剥削和徭役干 扰,同时,采取一定的手段救荒,安定社会生产生活。 文成朝时救荒有史可查。兴安元年( 4 5 2 年) ,“癸亥,诏以营州蝗,开仓赈恤”5 4 : 太安三年( 4 5 7 年) ,“以州镇五蝗,民饥,使使者开仓以赈之”的。这些救荒还只是 传统意义上的封建朝廷救荒形式,单纯以发放粮食的方法救济灾民。太安五年( 4 5 9 年) 的 救灾方法有所改变,“六镇,云中,高平,二雍,秦州,遍遇灾旱,年谷不收,其遣 开仓廪以赈之。有流徙者,谕还桑梓。欲市籴他界,为关旁郡,通其交易之路”5 6 。 这就改变了单纯依靠政府力量救荒的方法,允许粮食在区域间自由流通,以此地之有 余补彼地之不足,增强了民间自身的抗灾能力。 北魏前期,长期的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赋役负担,文成帝有感于“民多流散”,“田 亩多荒”,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因而以宽政息民为其总的经济方针,“屡下宽大之旨, 蠲除烦苛,去诸不急,欲令物获其所,人安其业”5 7 ;“薄赋敛以实其财,轻徭役以 纾其力,欲令百姓修业,人不匮乏”。 以“轻徭薄役”为指导,文成帝几次下令废除烦苛。兴安元年( 4 5 2 年) ,诏“与 民杂调十五”。杂调是北魏前期常赋之外,向农民额外征收的赋役。关于文成帝“与 民杂调十五”史事的可靠性可从魏书卷十五昭成子孙素传中得到佐证:“高 宗即位,务崇宽征,罢诸杂调。有司奏国用不足,固请复之,惟素日:臣闻 百姓不 足,君孰与足 ,帝善而从之。”魏书卷一一0 食货志又载:先是太安中,高 宗以常赋之外杂调十五,颇为烦重,将与除之。尚书毛法寿日:“此是军国之用,今 顿罢之,臣愚以为不可”。帝日:“使地利无穷,民力不竭,百姓有余,吾孰与不足”, 遂免之。这里的“太安中”,据杜士铎主编北魏史考证,当为“兴安中”之讹, 因魏书卷五高宗纪太安四年( 4 5 8 年) 条下,文成诏令中有“国家之制,赋 役乃轻,比年以来,杂调减省”,这里的“杂调减轻”,应是指“与民杂调十五”。 为了保证这种政策得以推行到地方州郡,文成帝采取一系列措施,扫除地方官吏 的赔中破坏。 高宗纪,第1 1 2 页 高宗纪) ,第1 1 6 页 赢宗纪 ,第1 1 s 页 赢宗纪 第1 1 6 页 高宗纪) 第1 1 8 页 5 5 5 5 5 卷卷卷奄卷,书书书书书魏囊奠奠魏 论北魏中期的改革上篇:拓跋潜的文治政策 太安四年( 4 5 8 年) 令:“牧守百里,不能宣扬恩意,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 于己,使课调悬少自今常调不充,民不安业,宰民之徒,加以死罪。”s 9 和平二 年( 4 6 1 年) ,又令:“自顷每因发调,逼民假货,大商富贾,要射日利,旬日之间, 增赢十倍。故编户之家,困于冻馁,豪富之门,日有兼积。其一切禁绝, 犯者十疋以上皆死。”采取严厉手段禁止官吏利用征收赋役的机会,强制百姓向高 官富贾借贷,禁绝官商勾结的高利贷盘剥,防止贫富差距过大,百姓破产,而流离失 所,影响社会安定。 在封建社会中,官吏私自无偿使用劳力,占用农民的生产时间,势必打乱正常的 生产生活规律这种对劳动力的剥削也是加在百姓身上的一项沉重负担,鉴于此,文 成帝和平四年下令:“当厉以竭诚,务省徭役,使兵民优逸,家给人赡。今内外 诸司、州镇守宰,侵使兵民,劳役非一。自今擅有召役,逼雇不程,皆论同枉法。”s 文成帝不仅严禁官吏贪赃枉法,侵扰百姓,而且,自己也以身作则,很少兴建土 木工程,滥用民力。给事中郭善明劝文成帝大起宫室,高允劝谏:“今建国已久,宫 室已备,。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 年可讫。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诚圣主所宜思量”。6 2 文成帝 采纳这个意见,取消了广修宫室的计划,又于和平四年( 4 6 3 年) 下诏:“所幸之处, 必立宫坛,糜费之功,劳损非一。宜仍旧贯,何必改作也。”邱由此可见文成帝的节俭。 4 复兴佛教,提倡文化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内地,受到历代皇帝的尊崇和提倡,北魏历代君主除太武帝 外均信奉佛教,认为佛教有“济益之功”,利于统治。道武帝建国,不仅在平城建立 寺院,而且封沙门法果为道人统,管理僧徒。法果依附政权,改变以往“沙门不礼俗” 的习惯,礼拜皇帝。“初,法果每言,太祖明睿好道,即是当今如来沙门宜应尽礼, 遂常致拜。谓人日: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也。“视道武帝为“当今如来”,从而 解决了拜佛与忠君的关系。佛教经过道武帝、明元帝的大力提倡,到太武帝时,已经 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普及程度。从京城到四方建立图像,沙门也可“敷导民俗”, 佛教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大量劳动力遁入佛门,侵占了大量人力与物力。太 魏书) 卷5 高宗纪) 第1 1 7 页 魏书,卷5 高宗纪第1 1 9 页 魏书 卷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