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一r 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f ,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卢明井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董。车荔 r期:业q 4 生县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董垂塞一 日期: 2 q q g 生旦 内容提要 六朝时期,灾患频仍,使得人口流亡,经济衰凋,社会秩序动 荡,人民生活困苦。为了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六朝 - t 各代政权都实施了一系列荒政措施。这些措施基本齐备,加上统治阶 级对各荒、救荒较为重视,使得六朝荒政在保护国家稳定、维持社会 再生产正常进行、调节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二者关系上起到了积极 作用。但六朝荒政制度也并不是始终有效的,不但本身存在不少弊病, 而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使得荒政与实际效果 形成了很大反差,许多措施难以奏效。除了在宋、齐的前期,尤其是 “永嘉之治”和“永明之治”时期,社会安定,吏治清明,财力丰实, 保证荒政取到了良好的效果外,在六朝其它大部分时间里,战乱频仍, 吏治败坏,财政虚竭,严重影响了荒政的效果。历史的经验表明,如 果没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没有清明的吏治及丰实的财力作保障, 再完备的荒政制度都难以奏效,只会是徒具虚文。 关键词:灾荒;荒政;吏治;财政;评价 a b s t r a c t d u r i n gt h es i xd y n a s t i e s ,f a m i n ec a m ei nq u i c ks u c c e s s i o n t h e n t h ee c o n o m yd e c l i n e d ,t h ep u b l i co r d e rw a si nt u r m o i l ,m a n yp e o p l eh a d t o g o i n t oe x i l ea n dl i v e p o v e r t y s t r i c k e n l i v e s i no r d e rt o d e v e l o p 4 e c o n o m y , s t a b i l i z ep u b l i c o r d e ra n d s o l i d i f y t h e i r r u l e ,a l l 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 sh a de n f o r c e das e r i e so fr e l i e fp o l i c y t h ep o l i c yw a sa l l r e a d y , a n dt h er u l i n gc l a s sa t t a c h e di n t or e l i e v i n g o nt h ew h o l e ,w h i c h m a d et h en a t i o ns t a b l e ,t h e r e p r o d u c t i o ni n o r d e r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p e a c e f u lb e t w e e nt h er u l i n ga n dt h er u l e dc l a s s b u tt h er e l i e fw a sn o t e f f i c a c i o u sf r o mb e g i n n i n gt oe n d n o to n l yw a si tw i t hd r a w b a c k ,b u t a l s ow a si n s t r i k i n gc o n t r a s tw i t hi t s a c t u a le f f e c ta n dd i f f i c u l tt op r o v e e f f e c t i v e d u r i n g t h e e a r l ys t a g e s o ft h e s o n g a n d q id y n a s t i e s , 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 p e r i o d so f “y o n g j i a s o v e r e i g n ”a n d “y o n g m i n g s o v e r e i g n ”,i tb r o u g h ta b o u tas t r i k i n ge f f e c tt h a tt h ep u b l i co r d e rw a s s t a b l e ,t h el o c a l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s t r a i g h t a n dt h ef i n a n c i a lr e s o u r c e s p l e n t i f u l b u td u r i n gt h eo t h e rp e r i o d so ft h es i xd y n a s t i e s ,t h ew a r t u r m o i lc a m ei n q u i c ks u c c e s s i o n ,t h e l o c a l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b e c a m e c o r r u p ta n dt h ef i n a n c i a lr e s o u r c e sw e r ei np o o r w h i c hg r e a t l ya f f e c t e d t h er e l i e f h i s t o r i c a le x p e r i e n c ep r o v e d ,i f t h e r ew e r en o tp e a c e f u ls o c i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s t r a i g h t l o c a l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a n d p l e n t i f u l f i n a n c i n r e s o u r c e sa s g u a r a n t e e ,h o w e v e rc o m p l e t et h er e l i e fw a s ,i tw o u l db e d i f f i c u l tt op r o v ee f f e c t i v eo n l yi nn a m e k e yw o r d s :f a m i n e ,r e l i e fp o l i c y , l o c a l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f i n a n c e e v a l u a t e 2 绪言 一、研究的前提和缘起 荒政是历代统治者施政的重要内容之一。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学 术界对此有了愈来愈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人们往往更注重对大 一统时期的秦汉、唐宋、明清荒政进行总结研究。而对分裂时期的六朝荒政则 研究较少,不仅无专著问世,论文也见之寥寥。涉及六朝荒政的学术专著主要 有:邓拓的中国救荒史( 北京出版社,1 9 9 8 年) 、孟昭华的中国灾荒史记 ( 中国社会出版社,1 9 9 9 年) 、高文学的中国自然灾害史( 地震出版社,1 9 9 7 年) 、吕恩勉的两晋南北朝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年) 、高敏的魏晋南 北朝经济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版) 等。有关的论文主要有:杨钰侠的 试论南北朝时期的赈灾之政( 中国农史,2 0 0 0 年第2 期) 、拙文刘宋朝 救荒措施述评(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哲社版) ,2 0 0 2 年第4 期) 、张敏的魏 晋南朝抚恤制度述论( 文史哲,2 0 0 1 年第5 期) 、王亚利的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灾害思想初探( 四川大学学报,2 0 0 3 年第1 期) 及论儒家思想对魏 晋南北朝救灾理念的主导作用( 社会科学研究,2 0 0 3 年第4 期) 等数篇。 其实,六朝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灾荒多发时期。接连不断的自然灾害,加 上频繁的战乱,使得人口流亡,经济衰凋,社会秩序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为 了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六朝各代政权都实施了一系列荒政措 施。但这些荒政措施究竟有什么特点、有何发展创新、发挥了什么作用或起到 了什么实际效果以及有些什么弊端等,学术界对此都没有进行过系统、深刻的 考察论述。目前的研究只是对六朝荒政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及简单的评价。其研 究状况归纳起来大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六朝荒政进行了一定的总绪,但没有将六朝荒政作为一个专题进 行研究。目前的研究都对六朝荒政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总结,从灾前的预防措施 到灾中的救援措旌到灾后的恢复措施。都一一进行了分类叙述。但这些总结不 仅显得简略,而且没有将六朝荒政作为一个专题进行研究。而只是将魏晋南北 朝荒政进行断代研究。如邓拓的中国救荒史、孟昭华的中国灾荒史记、 杨钰侠的试论南北朝时期的赈灾之政、张敏的魏晋南朝抚恤制度述论; 也有将六朝中的某一个朝代的荒政进行专门研究如拙文刘宋朝救荒措施述 评a 由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分属不同政权统治下的南北地区的备荒救荒肯 定存在差异,应该各具特色。只是将六朝荒政进行断代研究,不易体现当时荒 政的系统性、地区性的特点。 第二,对六朝荒政的评价过于简单片面。多数学者只是简单地认为六朝荒 政措施薄弱,起到的作用非常微小,如孟昭华的中国灾荒史记、高敏的魏 晋南北朝经济史。也有人认为六朝荒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着十分积极的影 响。如杨钰侠的试论南北朝时期的赈灾之政、拙文刘宋朝救荒措施述评。 但这些评价几乎都未经过对荒政的实际效果及弊端进行全面、系统、深刻的考 察论述,只是用寥寥数语片面地进行肯定或否定,虽然也有人一分为二地进行 评价,但还是远远不够全面、系统、深刻。而且多数学者认为六朝荒政只是对 前朝的简单继承,并没有些许创新。 第三,对六朝的救荒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以王亚利为代表, 近两年他先后发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灾害思想初探及论儒家思想对魏 晋南北朝救灾理念的主导作用等数篇论文。尽管他并没有对六朝荒政进行直 接的研究,却理清了六朝荒政制定和实施的思想脉络,对理解六朝荒政是很有 裨益的。 所以,从当前的研究状况看,六朝荒政仍有系统深入研究的必要。 众所周知,六朝指的是以建康( 今南京市) 为都城的东吴、东晋、宋、齐、 粱、陈六个前后相承的王朝,始于公元2 2 2 年孙权称王,终于公元5 8 9 年隋军渡 江灭陈,大约经历了四个世纪。六朝的大部分疆域都在长江以南,尤其是以长江 中下游地区为立国之本。所以,从时间和空间来看,六朝荒政在魏晋南北朝史中 是可以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不但具有地区特色,而且具有历史连续性。因此, 将六朝荒政作为一个专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及现实借鉴意义。既有 助于我们通过对六朝荒政问题的探讨,更全面地认识六朝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丰 富六朝史研究的内容;同时,也可以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当代国情,为我国 尤其是南方地区的抗灾救灾工作,提供些许参考借鉴。 二、研究的主旨和内容 本文在简要叙述六朝灾荒及系统总结荒政措麓的基础上,重点通过论述六朝 荒政与吏治、六朝荒政与财政的关系,来考察六朝荒政的实际效果及弊端,并做 出适当的评价。本文认为:从制度和政簧来看,六朝荒政措旌基本齐备,统治阶 级对备荒、救荒较为重视,使得六朝荒政在保护国家稳定、维持社会再生产正常 进行、调节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二者关系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六朝荒政制度 也并不是始终有效的,不但本身存在不少弊病,而且在具体实施中往往受到各种 因素影响。使得荒政与实际效果形成了很大反差,许多措施难以奏效。除了在宋、 齐的前期,尤其是“永嘉之治”和“永明之治”时期,社会安定,吏治清明,财 力丰实,保证荒政取到了良好的效果外,在六朝其它大部分时间里,战乱频仍, 吏治败坏,财政虚竭,严重影响了荒政的效果。 4 本文研究内容拟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章对六朝灾荒进行概述。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六朝灾况概览、六朝灾 荒发生的原因、六朝灾荒的危害和影响。 第二章对六朝荒政措旋进行系统总结。分灾前的预防措施、灾中的救援措施、 灾后的恢复措施三个部分。具体的荒政措施有:重视农业、储粮备荒、兴修水利、 巫术、赈济、调粟、抚恤、节约、蠲缓、安辑、放贷a 第三章论述六朝荒政与吏治的关系,即从吏治上来考察六朝荒政的实际效 果。包括六朝救荒的用人制度、六朝荒政与吏治奖惩、六朝荒政与吏治的关系三 个部分。 第四章论述六朝荒政与财政的关系,即从财政上考察六朝荒政的实际效果。 包括六朝备荒救荒的财政来源、六朝荒政与财政的关系两个部分。 第五章对六朝荒政进行总体评价。即分别从荒政本身、荒政的影响效果以及 六朝统治阶级实施荒政的目的等方面论述和评价六朝荒政。 三、研究的方法及资料来源 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及辩证法思想为指导,综合 利用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由于 研究对象囿于六朝统治地区的灾荒及荒政,因此特别注重运用历史地理学的方 法来考察灾荒的地理分布及荒政实施的地区差异对比;从社会控制的研究角度 看,研究各代政权对灾荒控制等问题,又需要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加以解 析;经济学方法在研究六朝荒政与财政的关系时更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研究的资料主要是文献资料,包括正史、古籍以及近、现代学人的论 著、论文。由于这一历史时期,战乱频仍,政权又更迭频繁,历史上遗留下来 的荒政资料很不完整也很不系统,尤其是缺少可供参考的扎实的数据资料以及 荒政措施的具体实施过程的资料。加上众多的人为因素影响,很难准确揭示六 朝荒政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致对荒政实际效果及弊端的考察及其评价难 免会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准确性。更由于笔者学识浅薄,文中错谬定有不少, 敬企方家赐教指正。 第一章六朝灾荒概述 一、六朝灾况概览 关于六朝灾况,由于史籍记载不详,不便按州郡县统计来反映灾荒的空间 分布状况及成灾面积大小,本文只以次为计量单位来进行统计、分析,即凡见于 记载的各种灾害,不论灾情的轻重及灾睡的广狭,只要是在一年中同时或连续发 生的,都作为一次计算。笔者以此为标准,根据三国志、晋书、宋书、 南齐书、梁书、陈书之五行志的记载,并用各朝会要、资治通鉴等 为补充,另参考陈高佣的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邓拓的中国救荒史、高文 学的中国自然灾害史,将六朝时期的灾害分水、旱、风、雹、虫、霜雪、地 震、疾疫等八个灾种,其余的灾种包括灾种不明者则归入“其它”项内,编制出 六朝灾况统计简表( 表1 - 1 ) 和六朝历年灾况统计表( 附表) 。各朝正史五行志 中所载自然现象之变异,一般不造成直接明显的灾害,表中未加收录。史籍中记 载的歉收饥馑,不管是战乱引起的,还是灾荒引起的,均不做灾况计入。尽管以 次为单位来统计分析灾害,反映灾况并不够具体、准确和直观,但大致仍可反映 出六朝灾荒的基本情况。 表1 1 六朝灾况统计简表 单位:次、 卜 水 县 风 雹霜地虫疾 其合计 灾灾灾灾雪震灾疫它次年发生 灾数 誊( ) i东吴 735235o453 45 7 6 i东晋5 04 92 52 21 34 76 62 32 4 12 3 1 7 f宋 2 61 21 7661 2l559 01 5 2 5 齐1 242 23230065 22 1 6 7 l梁73 42 61 4o364 58 0 4 陈 41 64l30032 26 6 7 合次数1 0 67 27 93 93 l8 471 84 84 8 41 4 5 8 计 比率( )2 1 91 4 91 6 _ 38 16 41 7 43 71 49 91 0 0 从表l 1 中可见,六朝时期灾种比较齐全,其中最大的灾种是水灾,共1 0 6 次,占全部灾况的2 1 9 ;其次是地震,共8 4 次,占全部灾况的1 7 4 ;第三 大灾种是风灾,共7 9 次,占灾况的1 6 3 ;第四大灾种是旱灾,共7 2 次,占灾 况的1 4 9 。以下依次为雹灾,占8 1 ;霜雪灾,占6 4 ;疫灾,占3 7 ;虫 灾,占1 4 ;其它灾种及灾种不明的灾害,占9 9 。 六朝灾荒在时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连续性和集中性特点。从表1 1 中可 以看出,灾害十分频繁,各种灾害共发生4 8 4 次,年发生率达1 4 5 8 ,即平均 两年内即约有三次灾害发生。大部分灾害集中在东晋、宋、齐时期,尤其是东晋、 齐时期,灾害年发生率高达2 0 0 以上,即在这两个时期内,平均每年至少有两 次灾害发生。而且这些灾害又高度集中在一些时段内,从附表中可以看出,在公 元3 2 0 3 2 9 年1 0 年内,就有3 6 次灾害,其它超过2 0 次以上的时段还有3 5 0 3 5 9 年、3 7 0 3 7 9 年、3 8 0 3 8 9 年、3 9 0 - 3 9 9 年、4 0 0 4 0 9 年、4 1 0 4 1 9 年、4 7 0 4 7 9 年、 4 8 0 4 8 9 年、4 9 0 - 4 9 9 年,这些时段绝大多数在东晋、萧齐时期。 另外,从史籍的记载来看,六朝灾害的空间分布也是十分广泛的。不仅在 六朝辖区内各郡县几乎都发生过灾荒,而且许多灾荒波及的范围也是很广的。如, 东晋成帝咸和四年( 公元3 2 9 年) “秋七月,会稽、吴兴、宣城、丹阳大水。” 。刘宋元嘉十二年( 4 3 5 年) 六月,“丹阳、淮南、吴、吴兴、义兴五郡大水,京 邑乘船。”。萧齐建元二年( 4 8 0 年) ,吴、吴兴、义兴三郡大水。 二、六朝灾荒发生的原因 灾害发生的最基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某些具体条件的影响。中国是以季风 气候为主的国家。4 0 0 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线大致从大兴安岭西麓南下,经太行山 向西南延伸到青藏高原,由东北斜贯西南,把全国分为东南、西北两半。六朝统 治辖区正处于东南部。在这一区域内,近海地区在海洋季风影响下,年降水量在 4 0 0 至2 0 0 0 毫米左右,降水年际变率很大,温度年际变化也很大,而且各年间 降水量存在很大差异。于是,水、早、霜雪、雹、台风等农业气象灾害频率高。 湘、鄂、赣、浙及苏、皖南部晚春初夏暴雨连绵,雨量大,势头猛,时间长,水 灾时有发生。至盛夏又几乎年年伏旱。五、六月华南地区,七、八月西南地区, 洪涝患难。东南沿海当台风活动盛期,每年不同程度有风雨灾害。晚秋以后至次 年初春,又常有寒潮由北方南下,形成大风或雨雪天气,引起农作物低温霜冻。 据竺可桢研究表明,六朝时期是古代气候的低温寒冷时期,是秦汉、隋唐两个温 暖气候高峰中的一个坡谷。因此,这一时期有较多风雨霜雪灾害。剡城庐江 带和东南沿海带两条地震带又纵横跨过这一区域,尽管这两条地震带属于浅震源 。晋书卷七成帝纪,第1 7 4 页。 。宋书卷三三五行志四,第9 5 7 页。 9 南齐书卷一高帝纪,第3 8 4 页。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 9 7 2 年第l 期,第2 1 2 2 页。 7 地震带,地震造成的破坏力相对较小,但发生的频率很高。此外,太阳黑子、地 质构造等,也是造成灾害的重要因素。 灾害起因于自然环境条件,但灾害的危害程度与社会内部政治经济条件很 有关系。战争、内乱、苛政、腐败、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往往是引发或加重灾害的 重要因素。六朝灾荒的发生也存在这样的社会因素。由于六朝统治者的暴敛侵掠, 致使百姓挣扎在贫困的泥潭之中,很少粮食物资储备。在沉重的封建剥削下,“百 姓单贫,役调深刻,”国就连历来富庶的益州地区这时也是“百家为村,不过数家 有食,穷追之人十有八九。”圆甚者还造成百姓为缴纳赋税而“质卖妻儿,以充此 限,道路穷愁,不可闻见”。的惨景。百姓这样贫困无积蓄,必然缺乏防灾抗灾 能力,诚如谢灵运在其诗白石岩下径行田中所说:“小邑居易贫,灾年民无 生。” 战争也是促发六朝灾荒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时期,由于阶级矛盾、民族 矛盾尖锐,战争内乱纷起,给社会生产力以沉重打击,仅一次“侯景之乱”,就 使富庶的江南变成“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o 的人间地狱。经 过战争的破坏,劳动人口大量伤亡,农业衰竭,加以当时战争中还常“以水代兵”, 人为制造灾害,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破坏,其抵御灾荒的能力便大为降 低。另外,当时官府豪强封山占水,伐采森林,加上战争的影响,使得生态环境 受到破坏,以致酿成水旱灾害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三、六朝灾荒的危害和影响 六朝时期的自然灾害不仅频繁,而且危害十分严重。当时受灾程度几乎超 过前代,后果相当可观。 首先,导致人口死亡,财产损失,经济衰落。每次灾害,常使家畜、草木、 禾稼尽绝,如宋书五行志四载:“文帝元嘉三十年( 公元4 5 3 年) ,正月, 大风,拔木;雨,冻杀牛马无数。”房屋倒塌毁坏,例如,“( 宋) 孝武帝大明六 年( 4 6 2 年) ,秋七月,甲申,地震,有声自河北来。鲁郡山摇地动;彭城城女 墙四百八十丈,屋室倾倒,泉涌二年不已。” 人口伤亡更是惨重,如晋明帝太元 元年( 3 7 6 年) ,“饶安、东光、安陵三县灾,烧七千余家,死者万五人” ,又 如梁武帝天监元年( 5 0 2 年) ,“大早,米斗五千,人多饿死。” 在这种情况下, 晋书卷六四会稽文孝王道子传,第1 7 3 3 页, 南史卷五五邓元起传附罗研传,第1 3 6 9 页。 南齐书卷二六王敬则传,第4 8 4 页。 李运富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 9 9 9 年版,第5 8 页。 南史卷八0 贼臣传侯景传,第2 0 0 9 页。 宋书卷三四五行志五,第9 9 6 员。 晋书卷六明帝纪,第1 5 9 - 1 6 0 页。 梁书卷三武帝纪下,第5 3 页。 3 更是出现“莓蔷横海外,芜秽积颓龄”。的田地荒芜境况。由于劳动力锐减,生 产生活工具受损,土地出现荒芜,粮食产量也随之减少,农业势必受到极大破坏。 正如三国志吴书孙休抟所说:“良田渐废,米谷渐少。”另外,由于粮食 产量减少,生产生活物资欠缺,必然又会造成物价上涨,市场秩序受到扰乱。如 晋书卷七成帝纪所载,咸康元年( 3 3 5 年) “大旱,会稽余姚尤甚,米 斗五百价,人相卖。”又如南史卷二宋前废帝本纪载“孝武帝大明七年 ( 4 6 3 年) ,东诸郡大旱,甚者米一升数百,京邑亦至百余,饥死者十有六七。” 所以,在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六朝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势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 衰落。例如,在灾害发生相对频繁的东晋、萧梁时期,其经济发展一度处于衰落 状态,这与当时频繁发生的灾害是不无关系的。 其次,又导致人民生活困苦,无以为生的饥民使纷纷进行反抗斗争,破坏 社会秩序,直至爆发起义。诚如邓拓先生所言:“历史上累次发生农民暴动,无 论其范围大小,或其时间之久暂,实无一而非由灾荒所促发,即无不以荒年为背 景,此殆己成为历史之公例。”。六朝时期,纷争割据的形势本就旷日持久,政治 废弛,屡发的自然灾害致使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饥民被迫起来反抗。东吴骆统曾 上疏指出:“今强敌未殄,海内未刈,三军有无已之役,江境不释之备,徽赋调 数由来积纪,加以殃疫死丧之灾,郡县荒虚,田畴无旷百姓虚竭,嗷然愁扰, 愁扰则不营业,不营业则致穷困,致穷困则不禾生,故口腹急,则好心动携叛多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整个六朝时期就爆发了大小百余次农民起义 ,社 会动荡不安。如三国志卷四七吴主孙权传载:“吴大帝黄武四年( 2 2 5 年) ,鄱阳彭绮,自称将军,攻没诸县。众数万人。”三国志卷四八吴三嗣 主传说:“太平二年( 2 5 7 年) 八月会稽南部反,杀都尉,鄱阳、新都民乱。” 尤其是东晋末年的孙恩卢循起义、刘宋元嘉时期的益州农民起义和南齐永明年间 的唐寅之起义,规模较大,使六朝封建政权受到沉重打击。 总之,在六朝时期,战乱频繁,灾荒不断,使得人口流亡,经济衰凋,社 会秩序动荡,人民生活鲜有安宁之日,在很长的岁月中处于天灾人祸的威胁痛苦 之中。 :白石岩下径行田,李运富洼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 9 9 9 年版,第5 8 页。 。中国救荒史第1 4 4 页。 。三国志卷五七骆统传第1 3 3 5 1 3 3 6 页。 。参阅张泽咸、朱大渭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9 第二章六朝的备荒、救荒措施 面对频繁而又严重的灾患,六朝各代统治者尤其是起自匹庶、懂得民事之 艰难的开国君主,对民生民计不得不关心,对自然灾害不得不重视。为了发展生 产,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不得不施行荒政,使其成为一项既定国策。六朝 政府从灾前预防、灾中救援到灾后恢复,都实摘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旌。具体说来, 当时推行的备荒、救荒措施包括以下诸考面。 一、灾前的预防措施 f 一1 重视农业 六朝统治者奉行的是“农本主义”的重农理论,他们认识到发展农业生产 是解决灾荒问题的根本办法,于是在救荒实践上推行了一系列的重农政策。 劝课是当时主要的重农政策,各代皇帝曾多次下诏责成政府官员尽力劝课, 考核勤惰。如宋文帝曾下诏“考核勤惰,行其诛赏,观察能殿,严加黜陟”。 齐武帝在永明三年( 4 8 5 年) 诏“守宰亲民之要,刺史案部所先,宜严课农桑”。 梁武帝于天监十五年( 5 1 6 年) ,诏“长吏劝课,躬履堤防,勿有不修,致妨农 事” ,陈文帝也曾诏令“守宰明加劝课,务急农桑”。 为了克服灾害,增加粮食产量,六朝统治者还因地制宜,设法移植推广麦、 粟、菽等北方耐旱、耐寒作物,如刘宋元嘉二十一年( 4 4 4 年) ,朝廷诏令在南 推广种三麦:“比年谷稼伤损,淫亢成灾,亦由播殖之宜,尚有未尽。南徐、兖、 豫及扬州、浙江西属郡,自令悉督种麦 证了六朝政权和广大人民粮食的需求 , 以助阙乏。” 北方旱田作物的推广,保 对六朝的防灾救灾具有积极的意义。 另外,六朝政府还注重对耕牛的保护。东晋政府有“杀牛有禁,买者不得 辄屠”。的规定,刘宋政府也多次重申杀牛禁令,如宋武帝永初元年( 4 2 0 年) 下令“停废虏车牛,不得以官威假借” ,孝武帝大明二年( 4 5 8 年) “以田农要 月,太官停杀牛” ,明帝泰始三年( 4 6 7 年) “以农役将兴,太官停宰牛” 。 束书卷五文帝纪,第9 0 - 9 1 页。 南齐书卷三武帝纪,第5 0 页。 粱书卷三武帝纪下,第5 5 页。 陈书卷三高祖纪,第4 9 页。 宋书卷五文帝纪,第9 2 页。 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旱田作物的南移,魏晋南北朝史论,第1 0 7 页。 晋书卷七八丁潭传附张茂传,第2 0 6 4 页。 末书卷三武帝纪,第5 8 页。 宋书卷六孝武帝纪,第1 2 1 页。 束书卷八明帝纪,第1 6 0 页。 六朝重农政策的推行,大大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发展,尤其是粮食产量大大 增加。在刘宋时期出现“从江以南,( 稻米) 千斛为货”。的景象,几乎超过北方 了。农业的发展为六朝的防灾救灾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 二) 储粮备荒 为了充实粮食的积蓄,六朝政府在各地建立了大量的仓库储存粮食,尤其 是州郡及县的多级正仓系统在东晋就已粗具规模 。据隋书卷二四食货志 载,萧粱时,京都建康就有龙首仓( 即石头津仓) 、台城内仓、南塘仓、常平仓、 东大仓、西大仓,在外则有豫章仓、钓矾仓、钱塘仓。六朝时期的粮仓,尽管由 于战乱等原因时常出现空虚,但在有些时候还是较为充实的。如上述的豫章仓、 钓矾仓、钱塘仓,储备一般还是比较充实的。宋书卷四五刘粹传附道济传 称,元嘉十年( 4 3 3 年) ,益州赵广起义,众十余万围攻刘道济婴守的成都,“道 济粜太仓谷,贼以九月末围城,至十二月末,廪粮便尽。”足足维持了三个月, 可见太仓的粮食储备是十分充实的。当时富人其私人的储粮也经常是很充实的, 如南史卷五一梁宗室上正德传载:梁临驾王正德,“聚蓄米粟,宅内 五十问室,并以为仓”。当遭受自然灾害后,政府便动用粮食储备,适时救济灾 民。如东吴赤鸟三年( 2 4 0 年) ,“民饥,诏开仓廪以振贫穷。” 东晋咸康二年( 3 3 6 年) “秋七月,扬州、会稽饥,开仓振给。”又如宋元嘉二十年( 4 4 3 年) ,“诸 州郡水旱伤稼,民大饥,遣使开仓赈恤。” 另外,政府还鼓励民间储粮各荒,对捐粮者进行奖励。例如南史卷三 宋明帝本纪载,“明帝泰始三年( 4 6 7 年) 癸卯,令人入米七百石者除郡, 减此各有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萧梁安仁内史范岫还创立了钧折行仓 ,由官 民共同储备,共同管理,用于备荒和扶助生产,具有后来社仓的某些性质。 总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六朝政府积极储粮备荒,为当时经常性的救 荒活动,准备了基本的物质条件。 ( 三) 兴修水利 兴修水利是防治水早最为有力的措施,既可用来引水灌溉,又可用以分泄 洪涝因此,六朝政府非常重视兴修水利,曾组织民众筑湖堤、开塘河、疏河道、 修堰陂,兴修了大批水利工程,如赤山塘、东沿湖堤、新丰塘、苟陂、吴兴塘、 芍陂、马人陂、六门堰、获湖、九里堤、巴西故渠、缘淮塘等。 宋书卷八二周郎传,第2 0 9 3 页。 张弓:唐朝仓廪制度初探,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3 页。 三国志卷四七吴主孙权传,第1 1 4 4 页。 晋书卷七成帝纪,第1 8 0 页。 宋书卷五文帝纪,第9 l 页。 南史卷六十范岫传,第1 4 6 8 页。 各地兴利治水成效显著,如东晋张间出补晋陵内史,“立曲阿新丰塘,溉田 八百余顷,每岁车稔。”。又如宋元嘉二十一年( 4 4 4 年) ,“襄阳有六门堰,良田 数千顷,堰久决壤,公私废业,孝武遣( 刘) 秀之修复。雍部由是大丰。”。尤其 是当时修建的吴兴塘,灌田三千余顷,使得会稽一带变成了富饶之地,“一岁或 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亩值千金。”。 六朝政府兴修水利,又为抗旱排涝准备了极其重要的基础设施。 二、灾中的救援措旌 4 ( - - ) 巫术 与历代封建帝王一样,六朝各代皇帝也笃信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灾异说,认 为一切自然灾害、生产的丰歉,都是由天帝决定的,人间的一切灾害饥荒,都 是天意降罚于人类的。因此,每有灾患发生,统治者往往用这种观点来解释,并 用巫术救灾。尤其是遇有久旱不雨,更是大行雩礼求雨,这在六朝已成为定制。 据隋书卷六礼仪志二载,六朝时,四月后旱,则祈雨,并行七事:第一, 理冤狱及失职者;第二,赈鳏寡孤独者;第三,省徭轻赋;第四,举进贤良:第 五,黜退贪邪;第六,命令男女,恤怨旷;第七,撤膳羞,弛乐悬而不作。在地 方郡国县,各级政府亦有祈雨的责任。遇早则五事并行:第,理冤狱及失职者; 第二,存鳏寡孤独;第三,省徭轻赋:第四,进贤良;第五,退贪邪。 一方面,遇有灾害,各朝君主便进行弭灾,召集百宫上封事,极言得失, 寻求己过,同时,审决重囚,申理冤狱,减膳罢役,倡导节俭。例如,晋书 卷六元帝纪载,建武元年( 3 1 7 年) 诏日:“雷震暴雨,盖天灾谴戒,所以 彰朕之不德也。群公卿士,其各上封事,具陈得失,无有所讳,将亲览焉。”又 如宋书文帝纪载,宋文帝曾诏日:“加顷阴阳违序,旱疾成患,仰惟灾戒, 责深在予。思所以侧身克念,议狱详刑,上答天谴,下恤民瘴。群后百司,其各 献谠言,指陈得失,勿有所讳。” 另一方面,君主又亲自或派人祭祀五岳、四渎、名山大川及京城寺观,祈求 神灵的保佑。如宋文帝元嘉八年( 4 3 1 年) 三月,大雩。六月,旱故,又大雩固。 梁天监四年( 5 0 5 年) ,荆州大旱,刺史始兴王儋使祠于天井 。又如陈武帝永定 三年( 5 5 9 年) 久不雨,武帝亲自到钟山祠蒋帝庙 。 六朝巫术救灾的措施,在今天看来大都与救灾毫不相干,它是封建迷信恩 晋书卷七六张闾传,第2 0 1 8 页。 柬书卷八刘秀之传,第2 0 7 3 2 0 7 4 页。 宋书卷五四孔季恭传史臣日。第1 5 4 0 页。 南史卷二宋文帝纪,第4 i 贾。 南史卷五二粱宗室下始兴王儋传,第1 2 8 1 页。 陈书卷三高祖纪,第3 9 页。 想的体现,这种措施往往会导致贻误救灾时机,有时也成为统治者消极救灾的借 口,对广大人民充满欺骗性,这些都不利于救灾的顺利进行。但这种救灾措施毕 竟包括了自省过失、申理冤狱、倡导节俭、体恤民情等有利于救荒的积极内容, 至少也能引起人们对救灾的重视,督促各级官吏加紧防灾救灾;同时也能稳定民 心,激励民众积极投入到救灾实践中去。从这个意义上说,巫术救灾还是有一定 作用的。 ( 二) 赈济 赈济是六朝时期流行的救荒措施,通常是以官储实物无偿救济灾民,以钱 粮为主,兼以布、帛、柴等生活必需品。例如,宋书文帝纪载,元嘉二十 九年( 5 5 2 年) 正月,“诏经寇六州,居业未立,仍值灾涝,优量救恤。五月, 京邑雨水。六月己酉,遣部司巡行,赐樵米,给船。”梁书王珍国传载:“时 郡境苦饥,( 王珍国) 乃发米散财,以拯穷乏。”当时赈济尤其注重照顾老幼病残, 并且各有分别。如晋书卷九孝武帝纪载,宁康二年( 3 7 4 年) ,“以比岁 荒俭,大赦,自太元三年以逋租宿债皆蠲除之,其鳏寡孤老不能自存者,人赐米 斛。”又如南齐书卷二高帝纪载,建元六年( 4 8 4 年) “吴兴、义兴水潦 被水之乡,赐痼疾笃口二斛,老疾一斛,小口五斗。” 六朝赈济的另一种形式是煮赈,也即赈粥,史籍中有不少记载。例如东吴 余姚长朱桓“往遇疫疠,谷食荒贵,( 朱) 桓分部良吏,隐亲医药,餮粥相继, 士民感戴。”。萧梁南兖州刺史萧景“会年( 5 0 2 年) 荒,计口赈恤,为镳粥于路 以赋之,死者给棺具,人甚赖焉。”六朝政府在广行赈济的基础上施以煮赈,为 更多的灾民提供了就食条件,济活者甚众,取到了一定效果。据晋书卷六五 王导传附荟传载:“时年饥粟贵,人多饿死,( 王) 荟以私米作锂粥,以饴饿 者,所济活者甚众。”另如,南史卷五九任防传载,义兴太守任防,“岁 荒民散,以私奉米豆为粥,活三千余人。” ( 三) 调粟 古代调粟政策大致有移民就粟、移粟就民和平粜等三种形式。六朝主要实 行的是移粟就民和平粜两种形式。调粟的方式由于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所以在六朝并不十分普遍,主要在刘宋朝实施得较多,也更为完善。 移民就粟就是菜一地区发生较大灾荒之际,当地无食则将灾民暂迁富粮地 区就食避难。六朝时期,政府一般听任灾民“因饥逐食,离乡去土” 。更多实 行的是移粟就民的形式,即将其它地方的粮食运往灾区赈济。例如,“元嘉十二 。三国志卷五六朱桓传,第1 3 1 2 页。 。粱书卷二四萧景传,第3 6 9 页。 。粱书卷三武帝纪,第8 9 页。 年( 4 3 5 年) 六月,丹阳、淮南、吴兴、义兴大水,以徐豫南充三州、 会稽宣域二郡米数百万斛赐五郡遭水民。” 另外,还有平粜形式,即将丰收之年籴进的粮食储备起来,在凶荒之年减 时价粜出周济灾民,以减少他们遭受商人高利贷盘剥。例如文献通考卷二一 载:“元嘉中,三吴水潦,谷贵人饥。彭城王义康立议:以东土灾荒人调谷踊, 富商蓄米,曰成其价。宜班下所在,隐其虚实,令积蓄之家,昕留一年储,余皆 勒使粜贷,为制平价。即并实行。”彭城王义康所立的就是调不足给有余的平粜 之法。 ( 四) 抚恤 抚恤是治理灾荒的一项慈善事业,受到六朝政府的重视,其实施除了东吴、 东晋时期外,在其他时期都较为常见。六朝政府抚恤政策形式多样,包括收容、 抚婴、给药、收埋等。 在灾患期间,六朝政府一般要派官员深入灾区,慰抚民众。例如,宋书文 帝纪载:元嘉五年( 4 2 8 年) ,“京邑大火,遣使巡慰赈赐。”宋书卷九后 废帝纪载:元徽元年( 4 7 3 年) ,“寿阳大水。己未,遣殿中将军赈恤慰劳。” 陈太建六年( 5 7 4 年) ,“饥馑疾疫”,“遣大使精加慰抚”。派员慰抚有助于安抚 灾民,稳定民心,指导灾患救援,所以,对当时的救灾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六朝时每有灾患,灾民便流离失所,无以容身,政府及官员有时便立馆收 容灾民。例如,萧齐文惠太子萧长懋与竟陵王萧子良,曾立六疾馆以养穷民。齐 永明九年( 4 9 1 年) ,“京邑大水,吴兴偏剧,( 竟陵王) 子良开仓救贫病不能立 者,于第北立廨收养,给衣及药。” 对于刚出生或无家属抚养的婴儿,政府还给予特别的抚恤。如宋书沈 演之传载:元嘉十二年( 4 3 5 年) ,丹阳、淮南、吴兴、义兴大水,派沈演 之巡行拯恤,“开仓廪以赈饥民,民有生子者,口赐米一斗。” 灾害往往诱发疫疾流行,危及人民生命。为此,政府还对灾民给予医药治 疗,尤其对死而无人收埋者,官府为之掩埋,甚至还赐予棺器。如宋元嘉四年( 4 2 7 年) ,“京邑疾疫。遣使存问,给医药,死者若无家属,赐以棺器” 宋大明元年 ( 4 5 7 年) ,“京邑疾疫,丙申,遣使按行,赐给医药。死而无收敛者,官为敛埋。” 。齐永元元年( 4 9 9 年) ,京师大水,死者众,诏赐死者材器,并赈恤。虽然上 宋书卷六三沈演之传,第1 6 8 5 页。 陈书卷五宣帝纪,第8 7 页。 南齐书卷二一文惠太子传,第4 0 1 页。 南齐书卷四十武帝十七王传竞陵王文宣王子良传,第7 0 0 页, 宋书卷五文帝纪,第7 6 页。 宋书卷七孝武帝纪,第1 1 9 页。 南齐书卷七东昏侯纪,第9 8 页。 1 4 述所说不一定全部落实,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对疫病的控制和缓解还是起到了 很大作用的。 三、灾后的恢复措施 ( 一) 节约 节约是六朝政府灾后恢复的重要措施。各朝帝王曾多次下诏厉行节约。例 如宋书文帝纪载,文帝于元嘉八年( 4 3 3 年) ,诏日:“宜存简约,以应事 实。内外可通共详恩,务令节俭。”更有君主身体力行,做出榜样,如宋武帝刘 裕“清简寡欲”,“内无私藏”,“内外奉禁,莫不节俭”。o 陈文帝陈蓓“起身艰难, 知百姓疾苦。国家资用,务从俭约。”。 六朝节约措施通常有减膳、禁酒、节用等内容。 六朝君主多是用减膳的行动以身作则,象征性地表示节约。如三国志吴 主孙权传载:赤乌五年( 2 4 2 年) ,禁进献御,减太官膳。晋成帝也曾两次诏 太官减膳 。又如宋书卷八明帝纪载,明帝在泰始三年( 4 6 7 年) 诏日: “太官供膳,可详所减撤,尚方御府雕文篆刻无益之物,一皆蠲省,务存简约”。 为了节约粮食,六朝政府还实行禁酒。如晋书卷十安帝纪载:隆 安五年( 4 0 1 年) ,“饥,禁酒。”宋书文帝纪载:元嘉十二年( 4 3 5 年) ,丹 阳、淮南、吴兴、义兴发大水,文帝下诏断酒;二十一年( 4 4 4 年) ,又诏令 南徐、南兖、南豫、扬州之浙西,并禁酒。 六朝的节用主要是节省御供、九亲供给、役费、游玩等费用。如宋书 卷九后废帝纪载,后废帝曾在元徽二年( 4 7 4 年) 诏:“国赋多骞,公储罕 给,凡诸游费,一皆禁断,外可详为科格”。陈文帝于天嘉元年( 5 6 0 年) 诏令 “维雕镂浮饰,非兵器及国容所须,金银珠玉,衣服杂玩,悉皆禁断”。 有时还 通过削减官俸、裁员简政等来节省费用。如晋书卷九孝武帝纪载,太元 三年( 3 7 8 年) ,大疫,诏:“其诏御所供,事从俭约,九亲供给,众官廪俸,权 可减半。凡诸役费,自非军国事要,皆宜停省,以周时务。”又于六年( 3 8 1 年) , 因“扬、荆、江三州大水”,“改制度,减烦费,损吏士员七百人。” ( 二) 蠲缓 欲使灾区的生产生活尽快恢复,就必须减轻灾民的负担。为此,六朝各朝 政府普遍采取了蠲缓政策,即对灾区人民停征或缓征赋役及缓刑、减刑等。 遇灾蠲缓赋役,是六朝救荒的重要措施。六朝蠲免赋役有几种情况,从地 。宋书卷三武帝纪第6 0 页。 。陈书卷三世祖纪,第6 l 页。 。晋书卷七成帝纪,第1 7 8 、1 8 0 页。 。陈书卷三世祖纪,第5 2 页。 区上来看,或是全国性减免,如陈后主至德元年( 5 8 4 年) ,诏白太建十四年,“望 丁租调逋未入者,并悉原除” 。或是局部地区减免,如陈太建六年( 5 7 4 年) , “豫章等六郡太建五年田租,可申半至秋” 。从减免幅度上看,一是免征,即 租调或徭役全免。如宋顺帝升明元年( 4 7 7 年) 七月,由于雍州大水而诏令蠲除 租调 。东晋咸康二年( 3 3 6 年) ,免所旱郡县徭役。二是减征,有的仅减田租, 如南齐高帝建元元年( 4 7 9 年) 九月,诏以二吴、义兴三郡遭水灾处,减去年田 租。有的仅减课调,如南齐明帝建武二年( 4 9 5 年) 十二月,诏令吴、晋陵二 郡失稔之乡,蠲三调有差 。有时减免还有对象之分,南齐书武帝纪载,永 明三年( 4 8 5 年) 五月,由于年谷歉乏,规定“凡单丁之身及茕独而秩养养孤者, 并蠲今年田租。”另外,还有缓征之举,如宋书文帝纪载,元嘉五年( 4 2 8 年) ,文帝诏曰:“南徐、兖- - n 去岁水潦伤民,民多困窭。逋租未入者,可申至 秋登。”又如南齐书武帝纪载,永明十一年( 4 9 3 年) 诏日:“水旱成灾, 谷稼伤弊,凡三调众逋,可申至秋登。” 六朝政府在蠲缓赋役的同时,也有遇灾缓刑、减刑之举。如东晋咸和九年 ( 3 3 4 年) 六月,大旱,诏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人力资源管理师实战面试题集
- 2025年房地产销售经理面试指南与模拟题解析
- 2025年燃气工程中级知识系统梳理与预测题解析
- 电力冬季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环境工程师高级专业模拟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财务会计实操技巧与面试预测题
- 2025年初入金融行业必-备知识金融分析师面试模拟题集
- 2025年煤气工程专业知识与考试热点预测
- 电信线路设备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外贸业务经理中级面试攻略与模拟题集全解
- 测量班部门管理制度
- 吉林:用水定额(DB22-T 389-2019)
- CJ/T 327-2010球墨铸铁复合树脂检查井盖
- 产品售后服务方案模板
- 防雷防静电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 混凝土索赔协议书
- 社保返还协议书
- 2025年湖南省国际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变电站施工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农机修理工岗位职业技能资格考试练习题库(附答案)
- 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治理典型案例与规范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