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会计学专业论文)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基于深市上市公司数据的经验检验.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 i 摘 要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是影响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 的两大因素而且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可以减少管理者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 称程度降低投资者投资风险和提高股票的流动性以前许多学者研究了信息披 露与信息不对称之间的关系以及盈余管理与信息不对称之间的关系本文在借鉴 和综合关于信息披露信息不对称与盈余管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 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检验 学术界针对信息披露与信息不对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分析与检验发现 信息披露同信息不对称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随着盈余管理的不断发展和盛 行学者们开始研究盈余管理与信息不对称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以及实证检验 发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小就倾向于披露更多的信息本文沿着这两条路线 假设信息披露质量同盈余管理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我们选取 2001年到 2006 年我 国深市发行 a 股的上市公司相关数据为样本数据采用权威机构对上市公司的评 级来衡量信息披露质量运用 daniel bergstresser 和 thomas philippon(2006)的方法 计算盈余管理指标对本文提出的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通过理论模型与实 证分析研究并分析了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1.从 2001 年到 2006 年样本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普遍得到 了提高信息披露质量高的样本企业大多是低杠杆债务融资结构好利息保障倍 数高表明企业收入支付完利息后会有着越多的剩余现金流较为丰裕信息披露 质量高的企业一般绩效较好盈利能力较强公司绩效好的可信度较高2.从 2001 年至 2006 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有递减的趋势盈余管理程度较低的企 业的绩效明显好于盈余管理程度较高的企业的绩效这表明盈余管理程度较低的企 业盈利能力比较稳定盈余管理的动机较少3.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程度成负 相关关系从股权结构的角度看盈余管理程度同大股东持股比例成正相关关系 第二大股东至第六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同盈余管理之间也呈现了正相关的关系资 产质量高的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相对较低 关键词信息披露质量 盈余管理 应计利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 ii abstract financial report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f listed companies are two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managers and investors. in general, economic theories and anecdotal evidences suggest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closure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prior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greater disclosure level reduces information asymmetry level, and demonst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disclosure quality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based on prior research. prior researches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closure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find that greater disclosure level reduces information asymmetry level. the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arnings management, they begin to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disclosure quality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based on prior research. we selected shenzhen listed corporations as research objects, use ratings published by shenzhen stock exchange, and discretionary accruals from the modified jones model to measure earnings management. we research the effec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closur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on efficiency of capital market.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disclosure research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research in three respects: 1.the disclosure levels of chinese listed corporations increased from 2001 to 2006.the greater disclosure level corporations have low leverage and good performance. 2.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evels of chinese listed corporations decreased from 2001 to 2006.the lower earnings management level corporations have good performance.3.this papers empirical result suggested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disclosure quality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key wordsinformation disclosure earnings management accruals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今所呈交的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基于深 市上市公司数据的经验检验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尽我所知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 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内容及科研成果也 不包含为获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 过的材料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有关 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借阅 或网络索引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影印 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 第 1 页 共 52 页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自 fama(1970)提出资本市场的信息有效性假设以来资本市场信息不完备以 及信息不对称性成为了财务学家们关注的重点随着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 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理论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从而信息披露理论成为财务学研 究中的重要领域1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投资者和信息使用者获取企业信息的重要来源是投 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对信息 披露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上市公司为了获取公司的利益想尽办法对会计盈余 进行修饰从而违背了信息披露中立性的原则影响了投资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全 面准确的了解企业的真实运作和经营情况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我国近几年媒体曝光的银广厦琼民源棱光实业康赛集团和郑百文事件 让广大投资者为之震惊其行为均与上市公司滥用盈余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方 发达国家近几年也曝露了安然公司世通公司还有施乐公司等一系列的财务丑闻 这反映了盈余管理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上市公司通过任意变更会计政策 操纵应计利润 隐藏利好或利坏消息等手段调整公司会计盈余 侵害中小股东利益 对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这一现象已经成为影响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巨大障碍因 此如何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减少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空间提高上市公司 信息披露的质量和透明度2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成为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 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信息披露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意义在于(1)对于准则制定者有着非常 重要的意义证明信息披露质量和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将为准则制定以及 披露提供理论基础(2)对于投资者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投资者可以从更透明 的信息披露里寻找投资价值更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3)对于上市公司监管 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应当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格式和内容 进行监管进而减少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1 汪玮 2005指出信息披露理论是金融学财务学中一个新兴的重要领域也是发展最快的分支前沿之一 关于信息披露理论的综述性讨论可以参见 healycore(2001)这两篇文章眼下被视为信息披露领 域内的扛鼎之作 2 在资本市场中 透明度理论分为公司透明度和交易透明度两种理论本文主要是基于信息披露质量的研究目 的因此本文中所涉及到的透明度均指公司透明度公司透明度涉及的信息披露主要包括公司定期公告和临时 公告等各种相关信息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 第 2 页 共 52 页 1.2问题的提出 盈余管理一直是会计界比较重视的课题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 healy 和 wahlen(1998)指出如何抑制盈余管理行为减少盈余管理空间是当前盈余 管理理论研究中相对薄弱的方面也是今后盈余管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领域 而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影响现代股份公司制度以及资本市场有效 运转的主要障碍3由于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滋生了上市公司盈 余管理行为阻碍了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因此为了减小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 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的质量各国都建立了一系 列法规制度 会计准则独立审计准则财务报告制度独立审计制度以及对虚假会计信息 的惩罚制度是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主要手段对于信息披露而言由于独立审计在 其中可以发挥的作用有限在很大程度上披露质量是依靠信息披露规则对虚假 信息披露的惩罚制度来保证的经过 10 多年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已经逐步建立 起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体系会计准则独立审计准则和信息披露规则 不断完善同时初步建立了对低质量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的惩罚制度healy 和 wahlen(1998)认为准则制定者在资本市场中扮演了制定企业管理层会计规则的角 色而管理层正是通过会计语言与外部投资者和企业股东进行交流而财务报告可 以使经营较好的企业同经营较差的企业区分开来 因此 通过不断完善准则的制定 可以提高财务报告的准确性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 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然而在我国证券市场上资源配置方式长期以来一直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 彩例如新股发行制度增发和配股制度暂停上市和退市制度等管制政策往往 依赖于公司的特定财务指标4这些管制政策不仅可能扭曲公司的目标在很大程 度上也诱导了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时上市公司因为信息披露质量不高而被证 券交易所公开谴责的大量事实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也不容乐观关 于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与后果海内外已有不少研究 (蒋义宏1998aharonylee 和 wong 2000chen 和 yuan2001等等)而关于信息披露质量低下的原因 与后果以及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则少有实证研究一个有趣的问题 是公司是否通过降低信息披露质量来配合盈余管理 3 信息是现代资本市场最核心的要素 信息有效性构成了资本市场效率评价的基础而资本市场信息的产生 发布传递和扩散流动则依赖于其高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因此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影响现 代股份公司制度以及资本市场有效运转的主要障碍 4 我国之前对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规定 最近 3 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 roe平均在 10%以上任何一年的 roe 不 得低于 6%或者最近 3 个完整会计年度的 roe平均在 6%以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 第 3 页 共 52 页 夏立军鹿小楠2005认为盈余管理与会计的客观性原则相悖可能误导投 资者和监管部门的决策因此监管部门力求控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时 监管部门也要求上市公司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以减少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 不对称如果实证研究能够表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存在负相关 关系那么意味着可以通过强化信息披露制度有效遏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泛滥状 况对于投资者来说则可以通过考察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水平来判断其盈余管理 的程度进而判断其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高投资决策水平更为重要的是通过 考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和信息披露质量的相关性还可以更好地理解上市公司的财 务报告行为和信息披露行为以及两者的关系 那么检验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有两层关系需要检验一层 关系是检验信息披露水平与信息不对称之间的关系另一层关系是检验信息披露与 信 息 不 对 称 之 间 的 关 系glostensengupta,1998;healy 等,1999;francis 等,2002曾颖陆正飞2006 的方法用权威机构对的评级来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进行衡量以确保评级的 全面性和公正性盈余管理指标的计算运用 daniel bergstresser 和 thomas philippon(2006)的方法 第四章实证分析主要内容结合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的基础理论以及文献 回顾对于我国资本股票市场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的问题进行分析首先进行 了描述性统计分别针对信息披露和盈余管理进行了公司特征的描述性统计然后 运用 spss统计软件对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进行了回归分析 第五章结论主要内容总结上面实证分析的结论并且针对结论提出自己 的政策与建议然后陈述本文的局限性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1.4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文章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与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不同信息披露质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2文章采用深交所权威机构的评级作为信息披露质量的衡量标准对其与盈 余管理进行了实证分析 3文章同时运用资产负债表法与现金流量表法两种方法计算了我国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水平 4文章针对不同的信息披露质量水平和盈余管理程度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 了公司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1.4.2 不足点 本文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盈余管理的计算仍然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希望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 学者们能够提出一个公认的精确的标准的估算盈余管理的公式以供投资者企业 界政府部门和学者们参考 2本文未发现和证明资产负债表法与现金流量表法两种方法哪一种更适合我 国国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 第 6 页 共 52 页 3实证方法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目前的研究不足主要体现在 第一样本时限短无法运用时间序列模型数据少不能代表中国全部的上 市公司 第二实证研究中选择的线性回归模型可能与实际不相符合 第三文章中影响盈余管理的因素可能考虑的不够周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 第 7 页 共 52 页 2 文献回顾 2.1 盈余管理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国内外学术界一直未达成一致的观点国 外的文献中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大致可以归结为四种 第一种 scott(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在公认会计准则许可的范围内通过会 计政策选择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和公司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第二种davidson, stickney和 wei(1987)将盈余管理定义为在公认会计准 则约束条件下采取有意识的步骤来获取期望报告盈余的过程 第三种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当局为了获取某些私人利益而 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中的披露管 理对定义稍加拓展将包括真实的盈余管理如通过改变企业投资的时 间安排或其他财务决策来改变报告盈余 第四种healy 和 wahlen(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发生在这样一种情形下当 企业经理人员在制定财务报告或规划交易过程中利用个人的判断改变财务报告会计 数字以达到或误导利益相关者队公司潜在经济状况的认识或者影响依赖于财务 报告数字的合同结果的目的 我国学者在盈余管理定义的问题上也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比如陆建桥2002 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 大化和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做出得会计选择章永奎刘峰2002则认为 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为特定的目的而针对盈利进行操纵的行为并且盈余管 理并非限制在公认会计准则或会计方法之内 从上面的综述来看作者认为针对盈余管理定义7主要存在的分歧不外乎两点 (1)是否要将盈余管理限定在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和(2)盈余管理的手段是 否包含非会计手段由于本文的着眼点在于信息披露质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是在 会计准则的范围内考察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因此作者认为本文盈 余管理的定义应当为企业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 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择 8 7本文中研究的盈余管理不同于 财务舞弊虽然在现实工作中很难区分财务舞弊和盈余管理但是本文严 格区分两者的性质 8本文采用了 scott(2000)的定义 将盈余管理的定义限定在准则许可的范围之内而且不包括非会计手段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 第 8 页 共 52 页 2.2 信息披露与信息不对称 关于信息不对称9存在的原因hayek(1948)及后人做了简单的概括第一人 的知识和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再加上社会分工就造成不同市场参与者获取信息和认 识信息的能力不对称第二搜寻信息需要成本只要市场参与者认为信息搜寻成 本高于预期收益就不会发生搜寻行为第三存在信息优势方对信息的垄断因 此在资本市场中投资信息的不对称成了市场各参与方的共同认识信息的 不对称性被认为是常态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以及和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影响了 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因此大量的学者针对信息披露和信息不对称进行了研究 glostensengupta,1998;healy 等,1999;francis 等,2002因为权威机构提供 的评级一般比较全面可以反应信息披露的很多方面而且比较客观容易被他人 接受但是作者一般很难准确的理解权威部门这些评级的依据以及参与评级的分析 师的动机如果权威部门评级存在系统性的偏见则会给研究带来一定的问题为 了克服权威部门评级带来的问题部分学者采用自己构建计量指标对企业信息披 露质量进行打分botosan,1997;bhattacharya,2003;汪玮蒋高峰2004但是 学者自己构建计量体系需要证明其评分表设计的信度和效度打分的客观公正性 容易受到质疑 本文采用 lang等 1993,1996 welker,1995;sengupta,1998;healy等,1999;francis 等,2002曾颖陆正飞2006的方法用权威机构对的评级来对上市公司信息 披露质量进行衡量以确保评级的全面性和公正性因此本文采用深交所对上市 公司的评级作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衡量标准 3.2.2 信息质量的衡量方法 深圳证券交易所对深圳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制定了评分标准跟踪 上市公司全年的信息披露行为包括强制性信息披露和自愿性信息披露对其信 息披露质量包括信息披露的数量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特征等做出全面评价其 关键的信息披露质量特征包括披露的合规性真实性及时性可比性一贯性 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 第 15 页 共 52 页 深圳证券交易所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对深圳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进行评 级分为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四个等级我们采用曾颖陆正飞2006 的方法将其量化13将评级不及格量化为 1评级为及格的量化为 2评级良好的 量化为 3评级为优秀的量化为 4 3.3 盈余管理的计量 对于盈余管理的计量主要有三种方法应计利润分离法分布检测法和特殊 项目法这三种方法各有优劣但是在国内外盈余管理有关研究中用得较多的是 应计利润分离法因此本文选取应计利润分离法来衡量盈余管理 在应计利润分离法中由于估计正常性应计利润的方法不同又分为不同的盈 余管理计量模型主要有 deangeld(1986)模型healy(1985)模型jones(1991)模型 修正的 jones模型(dechow,sloan和 sweenev,1995)等subramanyam(1996)经过实证 分析发现修正的 jones模型能够更好的反映盈余管理水平我国学者夏立军(2003) 对根据国外衡量盈余管理的几个主要计量模型运用我国股票市场上数据进行了实 证检验结果发现在我国使用横截面数据并分行业估计的 jones 模型经过一定调 整后能够较好的揭示出盈余管理的程度因此本文使用 dechow(1995)的方法(经 常被我们称为修正的 jones模型)来衡量盈余管理的程度 dechow(1995)认为正常应计利润项目是超出 ceo 控制范围的项目非正常 性应计利润是 ceo 可以控制的项目因此非正常性应计利润可以反映盈余管理程 度subramanyam(1996)指出运用应计利润分离法计算得到的非正常性应计利润已 经被市场所定位实证结果显示在相当大程度上正常应计利润的系数小于非正 常性应计利润的系数这表明投资者认为非正常性应计利润是公司盈余中很不可靠 的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管理层的控制因此它可以反映企业的盈余管 理程度本文主要采用非正常性应计利润来反映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 非正常性应计利润是通过总应计利润减去正常应计利润得到计算总应计利 润目前学术界有两种方法资产负债表法和现金流量法过去大部分的学术研究 运用了传统的资产负债表法计算总应计利润资产负债表法的公式如下 1, /)( += tititititititi adepstdcashclcata (3.1) 其中ta 是公司 i在 t时间的总应计利润总应计利润是经营利润与经营现金 流之差 ca代表公司 i在 t时间与 t-1时间流动资产变动差额 cl代表公司 i在 t时间与 t-1时间流动负债变动差额 13 陆正飞 2006按照深交所的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四个等级分别量化为 2345本文选择将 其量化为 1234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 第 16 页 共 52 页 cash代表公司 i在 t 时间与 t-1时间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变动差额14 std 代表公司 i 在 t 时间与 t-1 时间长期负债与流动负债中到期债务变动差 额 dep代表公司 i在 t时间的折旧与摊销变动总额 然而collins 和 hribar(1999)指出运用资产负债表法计算得到的总应计利润 存在显著的计量误差而有证据显示与资产负债表法相比由现金流量法计算得 到总应计利润更准确现金流量法具体公式为 1, /)( = titititi aocfebitta (3.2) 其中 ebit为息税前利润ocf 为经营现金流量净额 daniel bergstresser和 thomas philippon(2006)指出应用 tai,t和tai,t来计 量管理层的盈余管理程度因为盈余管理不仅包括从当期向以后期限转移的会计 盈余也包括从以后期限向当期转移的会计盈余tai,t可以衡量上市公司盈余 管理转移盈余的总数而不用考虑该公司当期盈余转移的数额为正或为负 正常应计利润的计算公式如下 )/()/()/1 ( 1,31,21,10, += titititititi appearevanda (3.3) 其中nda代表公司 i在 t时间的正常应计利润 a代表公司 i在 t-1时间的期末总资产 rev代表公司 i在 t 时间与 t-1时间主营业务收入变动差额 ppe代表公司 i在 t时间的固定资产原值 其中系数 0123是采用 jones(1991)模型估算得到 我们采用模 型(6)用最小二乘法估算每一年的系数值具体计算公式是 tititititititi appearevata ,1,31,21,10, )/()/()/1(+= (3.4) 公式中所有变量如前所述 最终我们用总应计利润减去正常应计利润得到非正常性应计利润 tititi ndatada , = (3.5) 其中da表示非正常性应计利润 14由于财务报表中缺少关于长期负债与流动负债中到期债务的数额 因此我们采用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与流 动负债作为到期债务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 第 17 页 共 52 页 3.4 控制变量 表 3.3 指标选取与计算公式表 指标选取计算公式 短期资产负债率期末短期负债/期末总资产 长期资产负债率期末长期负债/期末总资产 总资产负债率期末总负债/期末总资产 杠杆作用 利息保障倍数期末息税前利润/利息支付 总资产收益率 净利润/期末总资产 总资产收入率 营业收入/期末总资产 每股收益净利润/期末总股本 企业绩效 每股经营现金流经营现金流流量/期末总股本 每股股利现金股利/期末总股本股利支付 股利支付率每股股利/每股收益 大股东持股比例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结构 第 2-6 大股东持股第 2 股东+第 3 股东+第 4 股东+第 5 股东+第 6 股东持股比例 资产质量资产质量期末应收账款/期末总资产 企业规模企业规模ln期初总资产的账面价值 1.杠杆作用在企业的杠杆作用中本文选取负债率(debt)和利息保障倍数 (ebit/int)两个指标其中负债率包括了短期资产负债率长期资产负债率和总资 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是用息税前利润ebit与利息支付的比率来表示根 据 mm 理论我们知道企业负债率越高则企业面临的破产风险也会越大当企 业面临财务困境或压力的时候企业往往采用盈余管理来避免由财务问题而遭受损 失但是deangelo(1994),defond verrecchia, f.a.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increased disclosure.2000,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0, 38(supplement):91-124 27 marquardt, c.a.; wiedman, c.i.voluntary disclosure,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insider selling through secondary equity offering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98, 15(4):505-537 28 richardson, v.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some evidence. working paper, 1998, university of kansas 29 schipper, k.corporate disclosure quality and the cost of debt. accounting horizons, 1989, 3:91-102 30 schipper, k.academic accounting research and the standard setting process. accounting horizons, 1994, 12:61-73 31 sengupta, k.corporate disclosure quality and the cost of debt.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8, 73:459-474 32 trueman, b.and s.titman.1988.an explanation for a ccounting income smooth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6(supplement):127-139. 33 verrecchia, r.e.discretionary disclosure.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3, 5(december):179-194 34 verrecchia, r.e.endogenous proprietary costs through firm interdependence.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0a, 12(january):245-250 35 verrecchia, r.e.information quality and discretionary accrual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0b, 12:365-380 36 welker, m.disclosure policy,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liquidity in equity market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95, 11:801-827 37 段清泉.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股权结构相关性研究. 学位论文.浙江浙江大学2005 38 傅蕴英.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基于审计意见的研究.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4 39 高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中美比较的视角.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科院2002 40 葛家澍.财务会计理论方法准则探讨.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1 韩慧博.公司治理信息披露透明度与盈余管理.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 42 何佳孔翔.中外信息披露制度及实际效果比较研究 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课题,2002 43 何玉张天西. 信息披露信息不对称与资本成本.会计研究,2006,6:80-86 44 黄菊徐文学.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商场现代化 200710 349-350 45 黄新建.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中的盈余管理研究. 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3 46 蒋义宏.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实证研究.中国证券报1998319-20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 第 41 页 共 52 页 47 林有志张雅芳.信息透明度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会计研究2007926-34 48 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9 罗伟岭.上市公司自愿信息披露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学位论文.黑龙江哈尔滨工 业大学2006 50 米勒莫迪格莱尼著. 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51 秦海映.新会计准则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学位论文.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52 任春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制定.学位论文.福建厦门大学2004 53 沈烈张西萍.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07252-58 54 汪康懋卢唐军.托宾 q 与财务杠杆规模业绩现金流的相关性研究.金融与会计学 学位论文汪氏范本,2005, 21 55 王华 张程睿.信息不对称与 ipo 筹资成本来自中国一级市场的经验数据.经济管理,2005,6 56 汪平.财务理论.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57 汪平.中级财务管理.北京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58 汪炜.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资本市场效率.学位论文.浙江浙江大学2005 59 汪炜蒋高峰. 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资本成本.经济研究,2004,7:107-114 60 夏立军鹿小楠.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信息披露质量相关性研究.当代经济与管理2005 61 姚海鑫.经济政策的博弈论分析.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62 杨飞.信息披露透明度与公司绩效基于 2002-2005 年深市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世界经 济情况2007866-70 63 尹泽.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新会计准则对其的影响.商场现代化2007661-62 64 曾颖陆正飞. 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经济研究,2006,2:69-79 65 张国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机制关系的实证研究.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 学2006 66 张学谦.从部分上市公司 20012003 年 eps和 foe 统计分析看盈余管理,统计与决策,2006 67 章永奎刘峰.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相关性实证研究.中国会计与财物研究200211-13 68 张宗新杨飞袁庆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提升能否改进公司绩效-基于 2002-2005 年深市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会计研究,2007,10 69 张正忠.中国证券市场退市制度与公司盈余管理关系之实证研究.学位论文.广东暨南大 学2005 70 赵治纲.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848-56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 第 42 页 共 52 页 补充说明 25 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2006 年 2 月 15 日财政部同时发布新的会计准则这标志着我国市场经济 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即将建立面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 展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的趋同新准则的颁布对于现实市场中愈演愈烈的上市公 司盈余管理行为有何影响本部分将对此问题进行阐述 一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盈余管理指企业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 或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择 26 在企业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盈余管 理是实施企业既定的经营战略和管理战略的重要也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 标志但是实际总有一些企业任意改变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恶意设置秘密准备 认为地进行利润操纵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侵犯报表使用者的利益甚至危机社会 安定再加上我国会计准则在某些方面的不完全性以及独立审计的不完善性等因 素也滋生了盈余管理现象 任春艳2004指出会计准则外部审计公司治理结构等因素制约了上市公 司盈余管理的发生但同时会计准则的不完善又是产生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可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会计准则有力 地遏制了盈余管理的发生但另一方面会计准则又无法消除盈余管理甚至可能 引发盈余管理 二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的主要变化和启示 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包括 1 项基本准则体系38 项会计准则以及相关应用 指南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 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并为我国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 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的跨越和突破其中新旧会计准则 比较的主要变化包括(1)增加了公允价值的会计计量属性(2)对发出存货的计价 方法进行了修订(3)取消了资产减值损失转回(4)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 入(5)所得税会计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6)变革合并会计处理方法(7)对 金融工具的计量与披露进行了规范(8)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 通过新准则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适应 了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求同时在趋同的基础之上也坚持了自己的观点而且新 25 补充说明部分包括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和本篇论文实证检验的过程 为了使本篇论文形成一 个完整的体系作者在补充说明部分添加了新准则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内容 26 本文采用 scott(2000)的定义 将盈余管理的定义限定在准则许可的范围之内而且不包括非会计手段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 第 43 页 共 52 页 会计准则更加强化了会计的功能明确了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提供决策 有用的会计信息的功能新准则也体现了对特定产业的政策扶持以无形资产 为例体现出了国家对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政策扶持 三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在旧准则的体系下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包括通过计提减 值准备变更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利用合并范围资产重组及资产转让进行盈余 管理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在新准则体系下秦海映(2006)等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空间减小尹泽 (2007)赵治纲(2007)等认为新准则的颁布提高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空间本 文同意沈烈张西萍(2007) 黄菊徐文学(2007)的观点认为在新准则体系下 盈余管理可借用的空间有消有长某些方面能够限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而有些方面 却扩大了盈余管理 新准则对盈余管理的限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限制上市公司利用存货计 价方法的改变来调节盈余新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 (2)限制 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盈余新准则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3) 限制上市公司利用企业合并调节盈余新准则规定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被合并方的资产和负债按照账面价值确认不在按公允价 值调整也不形成商誉 27(4)限制上市公司利用编制合并报表范围的变动调节盈余 新准则规定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都应当纳入合并范围包括小规模公司业务 性质特殊的子公司以及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对子公司的衡量标准是基于实 质上的控制而不再是股权比例 新准则体系下客观上增大了上市公司盈余空间的地方主要有(1)公允价值 使用面的拓展客观上增大了企业管理层有意识地借助公允价值新的运用领域进行 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2)利用无形资产开发费的处理及摊销进行盈余管理28 (3)利 用固定资产折旧进行盈余管理新准则规定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 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如果有差异应当调整固定资 产的使用寿命这样上市公司可以通过会计估计变更改变各期折旧费用对利润 进行调整 (4)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这样上市公司就可以在一般借款的 利息指出和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上调节当期盈余 (5)通过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 业合并转换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或者是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作为非同一 27 目前 我国的企业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对价如果按照原规定应该是双方确认的公允 价值公允价值需要经过中介机构评估确认人为操纵因素过多的干扰了公允价值的实现从而使得一些上市 公司通过合并重组一夜暴富甩掉亏损帽子 28 以前 将研发费用全部计入管理费用大大降低了对当期利润的冲击然而新准则将分为研究和开发两 个阶段这在实际工作中是非常难区分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 第 44 页 共 52 页 控制下的企业并处理来进行盈余管理 29 (6)通过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 新准则 规定由债权人让步债务人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利润表而且同 时引入了公允价值 (7) 上市公司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 来调节递延所得税费用进而调节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甚至有可能出现所得税 收益从而实现虚增或者是虚减当期净利润的操纵目的 (8) 利用金融工具30准则 进行盈余管理通过对金融资产的不正当分类再加上金融工具及套期工具以公允 价值计量为基础金融工具准则很可能成为金融类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 一 四盈余管理对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的启示 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息息相关会计准则约束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盈余管理对 会计准则建设也有很深的启发我国上市公司各种盈余管理行为不仅催生了我国最 初会计准则的制定而且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和完善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葛家澍(2002)指出虽然解决盈余管理的问题需要双管齐下但通过提高会计准 则的质量从源头上堵塞漏洞应当是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与要害因此高质量的会 计准则是防范盈余管理的根本为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 一加快制定特殊事项的会计准则第二健全对会计准则的解释机制第三会 计准则制定以规则为基础还是以原则为基础的权衡第四贯彻实质重于形式的原 则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作为首要目标第五减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