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魏晋南北朝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研究.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魏晋南北朝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研究.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魏晋南北朝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研究.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魏晋南北朝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研究.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魏晋南北朝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魏晋南北朝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条件之一, “生态条件的变化,在一定 意义上有时曾经改变了社会史的进程”。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及生态环境 变迁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了生态环境变迁与魏晋南北朝社会的相互影响。从东汉至隋唐的 这一时期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寒冷期,是一个气候异常期。经过先秦两汉的开发与无 数次战争的涂炭,平原地区已无森林可言,深山地区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该期水 资源甚为丰富,野生动物也广为分布,但也呈下降态势。 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 的时期,频数最高的是水旱之灾,其次为地震、风灾、霜雪、疫灾、蝗灾等。除了 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觑。人为地对生态的破坏有战 乱狩猎、垦田伐木等人类行为,这些行为较之自然因素为害之烈更加严重。 该期寒冷干旱的气候直接影响着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使其不得不向南迁移, 从而加剧了与汉族社会的矛盾。气候的变迁对农业社会的影响更加严重,因农业欠 收,兵祸连绵,中原地区农业人口或死于天灾人祸,或逃往他乡,人口急剧下降。 游牧民族重又迁入,经济再次由农转牧。由于畜牧经济发展需要,使一些被开垦的 地方重新成为牧场,使秦汉以来形成的农耕景观又恢复为草原景观,客观上对自然 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 本文还以北魏由平城迁都洛阳为例,进行了气候学原因的分析。北魏的迁都, 由北而南,从生产生活方式来说,是由游牧社会渐转为农耕社会的过程。北方少数 民族移民南下的根本目的是希冀通过新的经济活动空间的开拓,调节由于气候变迁 引起的自然条件的恶化,造成人口相对过剩与生产资料来源相对缩减的矛盾,缓解 游牧民族为此而面临的生存危机。 关键字关键字:魏晋南北朝;北方;生态环境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e-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n a certain aspect, the chang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metimes changed the process of the history of society” .it is of extremely important meaning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to study the impa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chang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o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history .according to study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north area in wei, j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y, we hope to improve the study on this issu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fluence the chang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society of wei, j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from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is the cold period of the second in chinese history, and is a period of abnormal weather.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utter misery of countless war during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ere havent forest on plain areas; mountains region began the destruction of vegetation. there are an abundanc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wild animals are also widely distributed. however, it is a downward trend. there are the main natural factors and human factors to affect the ecology. the dynasties is a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 of the period. in addition to natural factors, man-made factors affecting can not be more. man-made factors of damaged the ecology is war、 hunting、 to reclaim、 felling of trees and so on . these acts are more serious harm than the natural factors. the hordes were forced to move to south area by the cold and dry climate, and that speed up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han group and the pastoral group. the impact the climate change had on agricultural society was even more severe, because of the inadequa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wars that never ended,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converted to pastoral economy. the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uses of changes of the capital of beiwei dynasty. the dynasty changed their capital from pengcheng to luoyang. it was a process a pastoral society converted to a agricultural society.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minority groups south-moving was to expand the economic space, to relie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overpopulation and the inadequacy of production assets which was caused by the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that s caused by the climate change and finally to resolve the surviving crisis the pastoral group were forced to face. key words: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the north;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1 承承 诺诺 书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 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 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资 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 2009 年 6 月 10 日 绪 论 1 绪 论 1、选题意义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以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 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且直接或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 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地理环境、气候、物产、资源等客观存在。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条件之一, “生态条件的变化,在一定 意义上有时曾经改变了社会史的进程。以农业和牧业作为主体经济形式的社会更是 如此。回顾历史可以发现,生产力水平越低下,则生态条件对社会发展的制约越显 著。 ” 自然条件制约着人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相对应的,生态史必然也会影响 社会史。因此而言,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生态环境及生态环境变迁对历史进程 的影响,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和动荡的时期,而北方地区则是遭受战乱侵 扰的重灾区。经过长期战乱后,北方地区出现了长期萧条的局面,虽有西晋的昙花 一现和北魏时期的短暂统一,但长期的战争和社会动荡必然会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 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有数据显示,自秦汉以降,森林覆盖率逐渐减少,生态环境 逐渐恶化。从气候方面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恰逢气候学所说的寒冷期,气候的异 常势必影响生态环境并进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如此这般的天人关系,为何在魏晋 南北朝时期发展到了极致。由此,笔者想到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生态环境 的变迁,对于我们全面认识魏晋南北朝社会应该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2、学术史回顾 历史是人类社会史和自然环境史的总和,传统史学侧重于以历史事件、历史进 程为主要研究对象。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自然环境的发展为条件的,在当前全球 性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新思潮的影响下,中国历史学者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史研究的 意义。20 世纪以来,渐有学者注意到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并且学术界已 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史念海先生的河山集、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黄 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和历史经济地理等都是海内外 公认的属于环境史方面的著作。而从宏观上研究中国生态环境史,王玉德、张全明 教授合著的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堪称国内系统研究生态环境史的开山之作, 王子今: 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 9 月,第 2 页。 魏晋南北朝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研究 2 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较强的示范功效。研究断代生态环境史的有胡阿祥教授的魏 晋南北朝时期的生态环境,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气候形势、自然灾害、动植物资 源、河流湖泊、海岸推移进行了研究。并指出这是一个天灾人祸并作的时期,而天 灾与人祸之间,又往往存在着种种复杂的联系。王子今教授的秦汉时期生态环境 研究从气候、水资源、野生动物分布、植被、人为因素等几个方面讨论了秦汉时 期生态环境条件的基本形势,也从思想史和观念史的角度阐述了秦汉人的生态环境 观、生态环境与秦汉社会历史的关系。刘春香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对生态学的认识 及其利用主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生态环境的思想 观念及生态意识,以及当时人们利用气候与土壤等生态资源进行生产生活活动。对 于黄河流域古代植被的变迁,则有史念海先生的黄河流域森林及水文历史变迁、 黄河中游森林变迁的研究及相关的一些问题、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等, 马雪芹教授的历史时期黄河中游地区森林与草原的变迁,桑广书教授的黄土 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等。都具有经典意义。另外还有朱士光教授的历史时期 华北平原植被变迁,以华北平原为例,通过探明其历史时期植被变迁之曲折历程, 说明植被变迁在整个环境变迁中所处的地位,揭示其与人类活动所具有的双向制约 机理,为研究历史时期植被变迁,乃至整个环境变迁作出新的尝试。区域植被研究 有翟旺先生的太原森林与生态史,其书厘清了从上古直到解放后太原地区森林 植被的变迁,从宏观上对该区的森林植被变迁作了概括,可以说是研究太原地区生 态史的第一书。对于水资源变迁的著述有史念海先生的黄河流域诸河流的演变与 治理、谭其骧先生的长水粹编对黄河及其支流河道、水文的变迁做了精辟考 论,在对区域水文历史变迁的研究方面,田世英教授的历史时期山西水文的变迁 及其与耕牧业更替的关系专文讨论了历史上山西地区的水资源环境。王利华教授 的中古华北水资源状况的初步考察,认为“从几千年的历史变迁过程来看,华 北原本并不严重缺水,当地水资源逐渐走向匮乏,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盲目活动的 结果, 与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变迁密切相关, 华北平原深受黄土高原生态破坏之累。 ” 而从薛瑞泽教授的北魏的内河航运也可窥见北魏时期北方的水资源状况。王利 华教授的中古时期北方地区畜牧业的变动对中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畜牧业 变动进行分析,发现畜牧业经济比重曾有明显上升,畜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其变动与人口密度的升降和游牧民族的内徙直接相关,是农耕和畜牧两种具有不同 生态适应性和能量生产效率的经济生产方式不断竞争消长的结果,与所谓“胡化” 和“汉化”过程互为表理。 绪 论 3 以上的专著和论文从不同角度对魏晋南北朝的生态环境进行了探讨,有的以 生态环境的某一方面(气候、森林植被、水资源、野生动物等)做为研究对象;有 的以生态通史或断代史的形式对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论证;有的则是区 域生态史,如翟旺先生的太原森林与生态史其书对上古直到解放后太原地区森 林植被的变迁进行了宏观上概述。 以上就是近年来关于生态环境史的学术史回顾,对于魏晋南北朝生态环境的研 究,虽然以前的学者做了不少的工作,在这方面的研究己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 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待于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探讨,翻阅了上述论文论著后,笔 者发现:少有学者对北方生态环境进行断代性质的整体论述,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方生态环境整体性的研究还无人述及。放眼今日北方的生态环境,满目濯濯童山, 河水干涸,草场退化,现状令人堪忧。那么历史时期的北方生态环境是否如斯,认 真考察我国北方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过程,探讨当时的生态状况,对于认识和解决 今天的生态危机无疑很具现实意义。本文拟在此前诸学者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个人 的一些思考,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生态环境状况以及与当时社会的相互影响等问 题作一比较综合的论述。 3、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魏晋南北朝为研究时段,以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即今日之北方概念为研 究地域范围,并不包括西北、东北地区,以森林、草原、农牧业界线分布、水资源 以及野生动物的历史变迁为研究对象。旨在说明: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 要的自然条件之一。社会史会改变生态史,而生态条件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有时 曾经改变了社会史的进程。从而得出结论: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生态环境 的变迁,对于我们全面认识生态环境变迁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有重 要意义。 本文应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大量史料,站在历史的层面看生态环境的变 迁。结合生态学、气候学、环境学的研究方法,对生态环境变迁与人类社会的相互 影响进行细致的分析。 4、创新之处 长期以来,史学界的研究着重于对历史事件、历史进程的研究,而对生态环境 史的研究还略显不足,本文主要以各种史籍、诗赋、经籍等史料所反应的生态状况, 来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生态环境,认识环境的客观性和人与自然的协调性, 历史研究不应将人地关系过分割离,应注重从自然和社会两个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魏晋南北朝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研究 4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概述 1.1 魏晋时期生态环境概述 据竺可桢先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历史上的气 候变化,从公元前 3000 年到公元 600 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公元前 3000 年到前 1000 左右为第一温暖期; (2)公元前 1000 年左右到前 850 年左右为第一寒冷期; (3)公元前 770 年到公元初为第二温暖期; (4)公元初到公元 600 年为第二寒冷期。 距今 5000-3000 年我国北方地区平均气温约比现在高 2至 5,降水量也 比较丰沛。至西周初年,气候迅速变冷,不久又进入了温暖期,且持续了 700 多 年,到东汉初年气候再次变冷,一直持续到隋唐初年。秦汉时期是第二温暖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第二个寒冷期。 据考证, 在温暖期内, 中国北方地区温暖湿润, 雨水充沛,水土资源条件优越,植被丛生,野生动物资源丰富。 1.1.1 气候变为干冷 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基本以寒冷为主要特征。但是近四百年间,气候 特征是否一直以寒冷为主, 气温变化幅度有多大?满志敏等统计了魏晋南北朝时 期每十年记载的寒冷事件,从多项拟合曲线 可以知道该寒冷时期由两个冷谷构 成, “魏晋南北朝的温度存在冷-暖-冷世纪波动;其中两个冷谷为 270s350s 及 450s530s” ,由此可知西晋至前秦时期(270s350s)即为第二寒冷期的 竺可桢: 竺可桢文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年,第 475498 页。 满志敏等: 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渡带影响的个例研究 , 地理研究 ,2000 年第 2 期,第 142 页。 郑景云 满志敏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东部温度变化 , 第四纪研究2005 年第 2 期,第 129 页。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生态环境概述 5 第一冷谷。 其实从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就有趋于寒冷的趋势。大致在公元 前 50 年至公元 70 年这 120 年之间, 有关气候异常寒冷所致灾异的历史记录多达 20 余起。东汉中晚期,类似的异常气象更为频繁, 后汉书陈忠传记汉安帝 永初年间事,有陈忠以“季暑大寒”而“寒气错时” , “煖气不效”慷慨议政的情 节。 郎觊传也载汉顺帝阳嘉二年(133) “立春之后” , “寒过其节” , “当温而 寒” 。 寇荣传记载寇荣上书汉桓帝,也涉及当时的气候异常现象“臣奔走以来, 三离寒暑, 阴阳易位, 当煖反寒, 春常凄风, 夏降霜雹, 又连年大风, 折拔树木。 ” 据资治通鉴卷五五,可知事在延熹七年(164)十二月。当时最为突出的气 候异象,是所谓“庶征之恒寒” , 后汉书五行志二列举史例二则: “灵帝光 和六年冬,大寒,北海、东莱、琅邪井中冰厚尽余” , “献帝初平四年六月,寒风 如冬时。 ”众多的极端天气,体现出东汉晚期气候急剧转冷之趋势。 三国时代曹操(公元155200年)在铜雀台种橘,只开花不结果,气候更 加寒冷。曹丕在公元225年到淮河广陵(今之淮阴)视察十多万士兵演习,由于 严寒,淮河忽然冻结,演习不得不停止 。这是距今所知的第一次有记载的淮河 结冰。这种寒冷气候持续到第三世纪后半叶,特别是公元280289年的十年间达 到顶点,当时每年阴历四月还有(等于阳历五月份)降霜 。从图1也可看出公元 300年左右,寒冷事件更加频繁多发。仅从太康元年到太康十年的十年间就发生 大范围的陨霜七次 。如下表: 时间 事件 记载出处 太康元年三月(280年) 河东高平霜(河南中北部、山西南部、 山东南部) 晋书五行志 太康二年三月甲午(281年) 河东陨霜害桑(河南中北部) 晋书五行志 太康五年九月(284年) 大雪(四川乐山等地) 晋书五行志 太康六年三月戊辰(285年) 陨霜(河北中部、山东中部) 晋书五行志 太康八年四月(287年) 齐国,天水二郡陨霜 晋书五行志 太康九年四月(288年) 陇西陨霜,伤宿麦 晋书武帝纪 太康十年四月(289年) 陨霜(山西,河北大部) 晋书五行志 三国志卷 2魏书文帝纪 :黄初六年(公元 225 年) “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 余万,旌旗数百里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 ” 晋书五行志 。 魏晋南北朝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研究 6 综上所述,魏晋时期已进入中国第二个寒冷期,这种寒冷的气候直接导致 了游牧民族的南下,进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的长期的混乱,本文将在第 三章详细论述。 1.1.2 森林覆盖率趋于下降 植被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也是生态环境中最敏感的一个要素, 最易受其他生态环境要素变化与人为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历史上的北方本来有非常良好的植被覆盖,先秦时代以前,华北地区天然 植被状况良好,黄土高原的秦岭以北、关中左右、豫西丘陵山地、冀晋山地等均 是森林密布,沿边则是水草丰美的草原和成片的森林。据诗经大雅绵记 述, “周原瞴瞴,堇荼如饴。 ” 诗经大雅皇矣写到“作之屏之,其菑其翳。 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髹其柘。 ”生动地描 写了周人在定居周原以后,使周原开始出现一片农业景观。但当时这里的森林很 多,若干年之后,这里还是野鹿成群,野鸡栖息,树木葱茏,生态环境还相当良 好。 经过先秦两汉的开发与无数次战争的涂炭,长安、洛阳附近地区的林木已 损耗殆尽,至魏晋时平原地区已无森林可可言。 三国时,鼎立的各政权为发展军事,壮大国力,俱大力发展屯田,以曹魏 发展最早。曹操于建安元年(196年)即“募百姓屯田於许下” ,又于黄初二年下 诏(221年)“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立石表,西界宜阳,北循太 行,东北界阳平,南循鲁阳,东界郯,为中都之地” 。既定此五地为“中都之 地” ,在当地大力农业,因此在这些地方已难见森林的影子。 由于该时期长期征战不已, 社会不宁, 大量土地抛荒, 使植被覆盖有所恢复, 但已变成了次生草原与灌丛。公元207年,曹操平定乌丸返回邺城,途经昌黎碣 石山时作了观沧海一诗,诗中写到: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 波涌起。 ”诗词对景物的描写一般都会夸大,但也相去不会太远,说明此地已变成 次生林与灌丛从生的景观。魏明帝时(227-239年) ,荥阳附近千余里因人口耗减, 土地荒芜,林木获得发展,野生动物如狼、虎、狐、麋、鹿又得以栖息。 而西晋一朝一统江山后,发布了“占田”之制,鼓励大力发展农业,规定 每户每人应种田若干亩,并非实授这个数额的田地,而是按此田数征收租税。占 三国志卷 16魏书任仲传 。 三国志卷 2魏书文帝纪裴注引魏略 。 三国志卷 24魏书高柔传 。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生态环境概述 7 田制规定每户负担一百亩的租税,而不论实种多少,以此督促农户开荒,增加田 亩。西晋著名诗人左思在魏都赋中云:“西门溉其前,史起灌其后,墩流十 二,同源异口。畜为屯云,泄为行雨,水澎粳稌,陆葑稷黍。黝黝桑柘,油油麻 纻,均田画畴,蕃庐错列。 ”生动地描绘出邺地先进的水利设施和发达的农业经 济。 总而言之,魏晋时期北方地区宜农区的森林已荡然无存,而山地地区则存 在着大量林木,其中不乏大木之材。西晋郭璞的游仙诗十四首,说吕梁山南 段的姑射山是“山林隐遯栖”、“绿萝结高林,蒙笼盖一山”、“女萝辞松柏”、 “古来山林客”、“琼林笼藻膄,碧村扶英翘” 等。吕梁中段,森林相当茂密, 边山尚有许多森林。吕梁山西侧广大山丘的木材,顺三川河而入黄河,北朝后期 供应长安、洛阳等地,人们又开始向山林进发斫取伐木。 1.1.3 魏晋时期的水资源状况 水经注所载黄淮海平原地区的湖沼达190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 的水资源还是较为丰富的,山西境内的湖泊也多达十四五个。 从历史文献上看,上古时期北方地区水资源是相当丰富的。据尚书禹 贡冀州记载,鲧的儿子禹治平九州之水,就是从冀州开始的: “既载壶口,治 梁及岐。既修大原,至于岳阳。 ”说明上古时代的山西是一个河泊广布,河川盈 溢的水乡泽国。至魏晋时华北地区也是河泽广布,王利华教授在其中古华北水 资源状况的初步考察中指出, “中古时期(约公元39世纪) ,华北地区仍然具 有良好的水环境,大小河流在枯水季节亦能维持可观流量,湖泊沼泽众多,丘陵 山地来水丰富,与当代严重缺水的情况迥然有别。其时,华北内河航运发达,水 稻种植规模可观,水力加工在若干地区曾一度相当兴旺,河湖之滨的渔业具有一 定经济意义,这些均因丰富的水资源为这提供了环境支持。 ” 从内河航运也可看出该期水资源状况的一些端倪。当时不仅黄河和后来的 大运河可以通航,其他较大河流亦均可通行船只,泾、渭、汾、伊、洛、汴、颖、 涡、汝、淮、泗、清、济、淇、滹沱、桑干诸水,均曾充当漕船和兵船航道;一 些河流甚至在枯水季节仍可通行船只。东汉末建安年间,曹操为征伐乌丸和控制 河北地区,在河北平原上大兴运河工程,主持兴修了白沟、利漕渠、平虏渠、泉 州渠、新河以后,河北平原上增添了一条贯通南北,起自河南淇门东北直达今天 文选郭璞 。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 王利华: 中古华北水资源状况的初步考察 , 南开学报2007 年第 3 期,第 44 页。 魏晋南北朝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研究 8 津并东抵滦河下游的水运航线,使黄淮海平原的水运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 说,魏晋时北方地区水资源状况良好,甚至有的地区其景观可与江南水乡媲美 。 综上所述,魏晋时期北方地区生态环境还维持一个较好的水平,森林覆盖 率虽比之前代有所下降,但山区森林覆盖还保持良好。虽处于气候的干冷期,但 水资源还是较为丰富。 1.1.4 鹿多为患 鹿,是大型陆地野生食草动物,是形成完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重要的经济动物,历史上鹿曾对华北居民的经济生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鹿类动物处于食物链的中端,大量鹿类动物的存在必然以相当广袤的山林 草地为生存基础,同时也为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大型食肉动物提供能量。而大型食 肉动物的栖息繁衍,也需以大面积的山林草地为前提。鹿的分布很大程度上能够 反映当时自然环境的状况,所以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鹿类动物,对于研究该期 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据诗经等文献的记载,直到商周时期,黄河中下游的沼泽地带仍有大 量的麋鹿栖息繁衍,山丘林地中也是獐鹿成群,北方地区是处处“呦呦鹿鸣” , 成群的鹿觅食徜徉于苹、蒿草丛之中。 根据近年考古发掘的动物骨骼可知,行至魏晋南北朝时,华北地区仍分布 有数量众多的鹿。与春秋时代以前的情况相比,鹿的种群数量与分布区域明显减 缩, 但与晚近时代相比, 则仍称可观。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随葬品中有食品多种, 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脊椎动物分类区系研究室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的 动 物骨骼鉴定报告数据显示:梅花鹿的数量仅次于家鸡,位列第二 。而高耀亭 马王堆一号汉墓随葬品中供食用的兽类分析也道“记载哺乳动物的竹简共50 余片,牛、猪最多;鹿次之,竟有8片,可见当时食鹿并非罕见之事。 ” 从该期狩猎、土贡及各地官员关于“白鹿祥瑞”的报告情况可推测出当时 鹿类动物的大致活动范围。记载可见,唐代华北共有 28 个州 所贡鹿类产品,主 要是麝香。一般来说,能上贡麝香的地区,即有麝的栖息。这 28 个州在华北地 区横跨太行山以西、青藏高原以东的各州郡。但黄河下游地区,则不见有贡麝香 水经注卷 11滱水 。 诗经小雅鹿鸣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脊椎动物分类区系研究室、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 动物骨骼鉴定报告 , 长沙马 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动植物标本的研究 ,文物出版社 1978 年 8 月版,第 67-68 页。 高耀亭: 马王堆一号汉墓随葬品中供食用的兽类 , 文物1973 年 9 期,第 57 页。 王利华教授根据在唐六典户部 、 通典食货典 、 新唐书地理志和元和郡县志统计成“唐代 华北各地土贡鹿产品表” ( 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第 39-41 页) 。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生态环境概述 9 的记载,说明唐代在这一地区很少分布或没有分布。那么唐代以前的魏晋南北朝 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土地荒芜,人口大量减少,那么麝的活动范围必定比唐代 广泛。 据文献记载,魏晋时河南荥阳附近的鹿是非常多的,以至于大批的鹿在乡 村奔窜,时常为害庄稼。政府不得已允许百姓捕鹿, 资治通鉴卷七十三记载 高柔的上疏: “群鹿犯暴,殘食生苗,处处为害,所伤不訾,民虽障防,力不能 御。至如荥阳左右,周数百里,岁略不收。方今天下生财者甚少,而麋鹿之损者 甚多,卒有兵戎之役,凶年之灾,将无以待之。惟陛下宽放民间,使得捕鹿,遂 除其禁,则众庶永济,莫不悦豫矣。” 鹿多为患,说明魏晋时中原的生态适宜 鹿的存在,植被覆盖比现在要好得多。 1.2 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概述 1.2.1 气候寒冷加剧 行至北朝时期气候比魏晋时更加寒冷,各种极端灾害性天气更加多见诸于 史籍,据资治通鉴记载, “安帝义熙十一(415)年九月,魏比岁霜旱,云代之 民多饥死” ,说明公元 415 年前的一些年份连年遭受陨霜之害,谷苗多冻死, 民众无粮可食,因而“多饥死” ;又真君八年五月(447 年) “北镇寒雪,人畜冻 死” ,历史记载的月份多为阴历,当时的五月相当于现在的六月份。现代的六月 份北方地区已完全进入夏季, 竟然还发生了 “人畜冻死” 的现象, 所以当局说 “是 时为政严急” 。而孝文帝迁都后的景明元年(500 年)六月丁亥(阳历 8 月 1 日)和八月乙亥(阳历 9 月 18 日)所发生的陨霜事件更为严重,波及范围更加 广泛,雍、并、朔、夏、汾、司等州均发生了大范围异常的暴风陨霜。 从附表2可看出,诸如“人马多冻死” 、 “人畜冻死” 、 “禾豆尽死” 、 “杀桑麦” 等极端灾害性天气更加频繁发生,所产生的影响更加恶劣,极端后果频频见诸于 史。有学者研究指出,450s530s为第二寒冷期的第二个冷谷 , “235年、279 年、297年等及500年、504年、505年、506年、507年、516年、537年、540年等) 甚至超出现代极端值40天以上,个别年份还达70天以上。若以整个时段的发生概 率计,超过现代极端值的异常霜雪已近10年一遇” , “其中最冷的30年(480s500s) 资治通鉴卷 73魏纪五烈祖明皇帝中之下 。 资治通鉴卷 117晋纪三十九 。 魏书卷 112灵征志上。 郑景云 满志敏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东部温度变化 , 第四纪研究2005 年第 2 期,第 129 页。 魏晋南北朝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研究 10 较现代约低1.2,特别是450s以后的气候转冷甚至还影响了北魏的迁都” 由以上得出结论,行至北朝时期,极端灾害性天气更为频繁发生,显示出 气候变得更为寒冷,北魏统治者不得不迁都洛阳以应对频发的自然灾害。 1.2.2 植被覆盖率有所上升 该期北方地区动乱历时长且战争十分激烈残酷,而华北平原作为当时主要 的生产及生活区域之一,所遭受的损失更是惨重,城市及平原地区森林已严重减 少。史念海先生在其河山集中说过“北魏由代迁到洛阳,虽说是因袭晋旧居, 实际上是从头别建新都。由今传世的洛阳伽兰记可以看到,期间规模制度完 全与旧日不同,为当时黄河流域少有的都会。建设这样规模宏大的都城,其所需 材木都远取之于当时的西河之地,也就是吕梁山上。 ” 说明长安、洛阳附近已无 可造宫室的“大材” ,但同时也说明吕梁山上还是森林广布,且大木较多。但因 游牧民族的进入,其生产方式从以农耕为主演而为以畜牧为主,所以,某些地方 的植被还是有所恢复。 作为一个从游牧部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北魏的畜牧业生产相当繁荣,在我 国畜牧史占有显著的地位。像公元 429 年,太武帝北征柔然,一次性掠获戎马 500 万匹, 一时呈现出“畜牧车庐,弥漫山谷”的景象。北魏的畜牧业生产在其 经济生产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安置那些掠夺而来的马牛羊等战利品,同 时也为了频繁而长期的统一战争的需要, 加之北方地区一百多年来长期处于战乱 分裂的局面,人烟稀少,土地荒芜,于是国营牧场便应运而生了,这种形式的牧 场在北魏畜牧业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和影响。 北魏曾先后设立了四处大型官牧场。 牧场 位置 牲畜头数 代郡牧场 南起台阴,北距长城东包白登,西 至西山 马 35 万余匹,牛羊 160 余万头 漠南牧场 东至濡源,西暨阴山,东西三千里 马牛羊 600 余 河西牧场 凉州到黄河河套地区 马 200 余万匹,骆驼 100 余万 河阳牧场 汲郡为中心,东至东郡的石济,西 至河内郡,南距黄河十里 戎马 10 万匹,每年还从别处迁 入 郑景云 满志敏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东部温度变化 , 第四纪研究2005 年第 2 期,第 132-135 页。 史念海: 河山集(二集) ,北京:三联书店 1981 年,第 261 页。 魏书卷 103蠕蠕传 。 魏书卷 2太祖纪 、卷 103高车传 。 魏书卷 4世祖纪上、卷 103高车传 。 魏书卷 110食货志 。 魏书卷 44宇文福传载: “时仍迁洛,敕(宇文)福检行牧马之所。福规石济以西、河内以东,拒黄 河南北千里为牧地。事寻施行,今之马场是也。及从代移杂畜于牧所,福善于将养,并无损耗” , “恒置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生态环境概述 11 早在道武帝天兴二年(399 年)即在平城附近地区开鹿苑牧场,至明元帝泰 常六年(421 年),又“发京师六千人筑苑,起自旧苑,东包白登,周回三十余里” ,对旧牧场进行扩建,形成代郡牧场;若干年后,太武帝拓跋焘在鄂尔多斯以 南地区大兴官牧,建立了规模最为庞大的河西牧场。 魏书卷 110食货志 称: “世祖之平统万,定秦陇,以河西 水草善,乃以为牧地。畜产滋息,马至二 百余万匹,橐驼将半之,牛羊则无数。 ”其后又于漠南建立牧场。 北魏迁洛之后,为满足京师洛阳军事警备的需要,以及习惯于游牧生活。 孝文帝命宇文福主持兴建河阳牧场,牧场的范围东至石济水(今河南延津县) , 西至河内(今河南沁阳县) ,南濒于黄河, 这里原来正是农业发展的地区,更将 国营畜牧经济推进到中原腹心地带。 北魏贵族集团将华北这一区域划作猎场与牧 场,因此这一区域尽管还保留有一部分农田,但也间杂有广阔的牧场与猎场,使 原有的相当一部分农田变成了次生草原与灌丛植被。 除了四大牧场外, 还间有一些小型牧场, 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445)十一月, “河东蜀薛永宗聚党盗官马数千匹,驱三千余人入汾曲,西通盖吴,受其位号。 ” 到次年正月方才平定。 薛永宗能在河东盗马数千匹,说明这里有一定规模的畜 牧业。 魏书 (卷 24)引燕凤的话说: “云中川(在今忻县北) ,自东山至西河 二百里,北山至南山百有余里,每岁孟秋,马常大集,略为满川。 ”说明山西雁 北的忻定盆地及其周围拥有广大的牧场,秋高马肥, “略为满川”说明了当时畜 牧业繁盛的景象。 北魏将河西牧场的马匹转往河阳牧场时,为让马匹习于水土, “每岁自河西 徙牧于并州,以渐南转,欲其习水土而无死伤也” ,可见北魏时期,山西必然 有广大的牧场以转养河西来的大量马匹。 总体来说,受自然条件与人为活动的影响,北朝时期,该区森林覆盖率趋 于下降,次生林与灌丛植被覆盖率呈上升趋势,并且因植被恢复,黄河一度出现 戎马十万匹,以拟京师军警之备。每岁自河西徙牧于并州,以渐南转,欲其习水土而无死伤也。 ”对于“拒 黄河南北千里为牧地”这一说法,蒋福亚教授表示不能苟同,他引用了资治通鉴卷 139 齐明帝建武 元年(494 年)条的说法: “魏主敕后将军宇文福行牧地。福表石济以西,河内以东,距河凡十里。魏主自 代徙杂畜置其地,使福掌之。 ”虽是一字之差,实相差 990 里。 ( 对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中若干问题的 认识 ) 。 魏书卷 3太宗纪 。 王利华教授认为: “此河西指自今山西渡黄河而西的鄂尔多斯东南地区,非河西走廊。 ” ( 中古时期 北方地区畜牧业的变动 ) 。 魏书卷 44宇文福传 。 魏书卷 4 下世祖纪下 。 魏书卷 44宇文福传 。 魏晋南北朝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研究 12 了东汉以后长期安流的局面 。 1.2.3 北朝时期水资源略为减少 这一时期,黄淮海平原地区的湖沼(包括湖、泽、淀、泊、池、陂、渚、 薮、堰、塘、渊、潭等)达190个,一些湖泊水面还相当广阔,如齐、青之间的 巨野泽还是“湖泽广大,南通洙、泗,北连青、齐” 。因这一带湖泽广大,南 朝刘宋时期曾在此部署水军、设置屏障,以阻挡北朝军队南下。据元和郡县图 志所载,该区直到唐代仍有总面积不下10000平方公里的大小湖泊。 尔雅释地 、 周礼职方等提到昭余祁薮,说它是全国著名的“十 薮”或“九薮”之一,足见它的面积相当大。这个古湖薮位于晋中盆地介休以北, 平遥、祁县、太谷以西,文水、汾阳以东 ,方园数百里,烟波浩渺,是山西境 内最大的湖荡。到了北魏郦道元写水经注时,指出邬泽和祁薮即“ 尔雅 所谓昭余祁矣。 ”面积已大缩小。除此二薮外, 水经注中记载的山西境内的湖 泊还有汾陂、文湖、淳湖、王泽、方泽、董泽、盐池、晋兴泽、张泽、天池、神 池、漩鸿池、南池等,总计多达十四五个。北魏以后,这些湖泊都在缩小,逐渐 消失。成书于唐代的元和郡县志则只记载了邬城泊、盐池、天池、濩泽、董泽、 文湖和晋兴泽等七个大小湖泊,大致可以看出,从东汉到隋唐的四五百年间,山 西的湖泊确实在逐渐缩小、消失。 这一时期北方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也甚为丰富,见于记载的泉水之名不下100 个。 水经注记载的泉水甚多,仅卷十七至卷十九渭水所载秦岭近侧的泉 水即多达20余个,其中包括著名的郦山温泉。 北魏的内河航运也较为发达,北魏时期的邺城“平原千里,漕运四通” 。 而洛阳濒临黄河,又兼伊、洛诸水之利,水运事业历来较为发达。据洛阳伽蓝 记记载,当时洛阳城内外“青林垂影,绿水为文” 、 “濯波浮浪” 、 “萑蒲菱藕, 水物生焉” 与江南水城无异;位于关中地区的长安,号称“八水绕长安” ,隋唐 时代周围河流的航运相当繁忙,经由水道的物流量数额巨大。 因此,从该期如此多地上与地下水资源状况可看出,虽比之魏晋时略为减 少,但当时水资源还是较为丰富的。 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 , 学术月刊1962 年第 2 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 王尚义: 太碑盆地昭余古湖的变迁及湮塞 , 地理学报1997 年第 3 期,第 262 页。 太平御览卷 161 引后魏书载崔光语。 杨衔之洛阳伽蓝记 。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生态环境概述 13 1.2.4 鹿群数量的变化 北魏前期,都城平城以北地区、特别是今阴山一带,多有鹿类及其它野兽 栖息,为获得充足的生活资源,当地居民经常进行大小规模的围猎活动,魏王也 常亲自出马。据统计:北魏前期5帝在位的85年间,共计出猎67次,平均每1年零 3个月即出猎1次 ,每次围猎都是收获甚丰,鹿类动物乃是最重要的围捕对象; 魏书卷4上世祖太武帝纪更称: “神瑞四年(公元431年)冬十一月丙辰, 北部敕勒莫弗库若于帅所部数万骑,驱鹿数百万,诣行在所,帝因而大狩以赐从 者。 ”虽然这一记载可能有较大夸张成分,但即使没有数百万而只有数十万,其 场面也是极为壮观的。同书卷28古弼传又载:公元444年, “魏帝复畋于山北, 大获麋鹿数千头,诏尚书发车牛五百乘以运之。 ”一次围猎活动能有如此大的鹿 类捕获量,对于今人来说,是无法想象的,说明狩猎地区的鹿类种群数量十分庞 大惊人,同时也说明鹿类动物在该地区的分布之广。 但是,到了北魏中后期孝文帝至北魏末年狩猎活动突然停止,除了因逐渐 汉化而生活方式改变的因素外,可能动物资源的减少也是一个原因。这一点,在 北魏文成帝和平四年(463年)的狩猎活动之后,文成帝在诏书中就己经指出了, 他说:“联顺时畋猎,而从官杀获过度,既殚禽兽,乖不合围之义。其敕从官及 典围将校,自今已后,不听滥杀。其畋获皮肉,别自颁赉” 。 这就说明,狩猎区 动物开始有减少现象,这是北魏政权长期以来过度狩猎的结果。 所以,从北魏时期的狩猎记载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 当时动物资源的丰富,生态环境状况良好,二是北魏政权对动物资源的掠夺性索 取, 而这种掠夺性索取, 正是北魏后期狩猎活动突然减少以至于停止的原因之一, 也是当时北方生态环境已经遭到破坏的证明。 黎虎: 魏晋南北朝史论 ,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2 年第 1 期,第 138 页。 魏书卷 5高宗纪 。 魏晋南北朝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研究 14 第二章 影响魏晋南北朝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因素 2.1 寒冷干旱的气候 本文在第一章第一节已述及魏晋南北朝正是气候由温暖湿润转变为寒冷干燥的 时期,学界对魏晋南北朝期间气候变为干冷早有定论,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在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运用我国非常丰富的历史文献研 究我国古代气候,根据历史和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我国在近五千年中出现过几次大 的气候变动, 其中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是我国气候的第二个寒冷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