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陶渊明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陶渊明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陶渊明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陶渊明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陶渊明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 s t r a c t ab s t r a c t t a o y u a n - m i n g ( 3 6 5 -4 2 7 ) , w h o i n i t i a t e d p a s t o r a l p o e t ry i n a n c i e n t c h i n a , w a s a s a c u l t u r a l s y m b o l o f h e r m i t . i n t h e t i m e o f t a o y u a n- ming , v a rio u s s c h o o l s o f th o u g h t i n fl u e n c e d e a c h o t h e r : c o n f u c i a n s c h o o l c o n t e n d e d w it h t a o i s t s c h o o l a n d e a c h a b s o r b e d t h o u g h t s o f t h e o t h e r , b u d d h i s m a n d t a o i s m w e re p r o s p e r o u s , c o n f u c i a n s c h o l a r s w e r e f a s c in a t e d b y l a o z i a n d z h u a n g z i , a n d t a o i s m p r i e s t s c o n t a c t e d w i t h b u d d h i s m d i s c i p le s . i n t h i s 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 , t h e o p e n - m i n d e d t a o y u a n - m i n g m a d e g r e a t e ff o r t t o i n c o r p o ra t e fl e x i b l y v a r i o u s s c h o o l s o f t h o u g h t r e l e v a n t t h h i s e x p e r ie n c e s a n d f o r m e d h i s t h o u g h t s . f o r t h i s p u r p o s e , t a o y u a n - m i n g n e i t h e r a d h e r e d t o o n e s c h o o l o f t h o u g h t p r e t e n d i n g t o b e d e a f a n d b l i n d t o o t h e r s c h o o l s n o r a c c e p t e d a l l s c h o o l s w i t h o u t d i s c e rn i n g o r c h o o s i n g . t h i s t h e s i s i s c o m p o s e d o f t h r e e c h a p t e r s : t h e f i r s t c h a p t e r t i t l e d f r o m b e i n g f a r a w a y fr o m r e a l i ty t o p l a c i n g h o p e o n i d e a l , t h e s e c o n d o n e l i f e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a n d c o n c e r n i n g f o r i n d i v id u a l s p i r i t , a n d t h e t h i r d o n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t a o y u a n - m in g a n d j i k a n g . i n t h e f i r s t c h a p t e r , t h e c a u s e w h y t i m e a n d a g a i n t a o y u a n - m i n g l e ft h o m e t o b e a n o ff i c i a l i s e x p l o r e 氏t h e r i c h c o n n o t a t io n o f s i n c e r ity i s a n a l y z e d a s c o m b i n a t io n o f c o n f u c i a n t h o u g h t a n d c o n c e p t o f t a o i s t s c h o o l , a n d t h o u g h t s o f d i ff e r e n t s c h o o l s i m p l i e d i n t h e s o c i e t y n a m e d a s p e a c h - b lo s s o m e d e n a r e i n q u i r e d in t o . i n t h e s e c o n d c h a p t e r , t a o y u a n - m i n g s l if e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w i t h m a n y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 i s e x p l a i n e 氏t h e r e aso n w h y t a o y u a n - m i n g f e l t s e n t i m e n t a l a n d m e a n i n g l e s s i s re v e a l e d , a n d h i s t h o u g h t l e v e l , b e i n g o p t i m i s t i c t o l i f e a n d p l a i n t o f a t e , i s a l s o d e m o n s t r a t e d . i n t h e t h i r d c h a p t e r , t a o y u a n - mi n g a n d j i k a n g a r e v i e w e d a s t h e t w o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s o f s c h o l a r s i n t h e i r r e s p e c t i v e t i m e , t h r o u g h d e e p - g o i n g c o m p a r i s o n b e t w e e n t h e m , s i m i l a r i t i e s a n d d i ff e re n c e s o f a tt i t u d e s t o w a r d s p o l i t i c a l a ff a i r s , c h o i c e s i n r e a l ity , a n d o u t l o o k s o n l i f e a r e s t u d i e d s o t h a t c h a n g e s i n t h e h i s t o ry o f m e t a p h y s ic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c a n b e o b s e r v e d . w i t h t h e s p re a d o f t a o y u a n - m i n g s l i t e r a ry w o r k s , h e w as g r a d u a l l y re g a r d e d as a h e r m i t . b y a n a l y z i n g h i s p o e m s , i t c a n b e f o u n d t h a t t a o y u a n - m i n g i n h i s t o r i c a l c o n t e x t w as a n a u t h e n t i c t h i n k e r . i n s p i t e o f c o n fl i c t s e x i s t e d i n t a o y u a n - m i n g s i i ab s t r a c t _ t h o u g h t s , h i s c o m p l e x b u t c o m p l e t e w o r l d o f t h o u g h t s w i l l b e d e m o n s t r a t e d . k e y w o r d s : t a o y u a n - m i n g l i f e c o n s c io u s n e s s s i n c e ri ty m e t a p h y s i c s a k a n g i i i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 解南开 大学关于收集、 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 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 扫描、 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 学校有权提供目 录检索以 及提供 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 子版;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 提下,学校可以 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 容用于学术活动。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刘明牌 、 问年 5 月 3日 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 张奉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h明i 解密时间:年月日 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 n lk * 1碑鬓 幕 味 一拓 幸 苏 ; 和 谷抓 共传 5 ig 巍夏 4f , 私 i z _ f- 价扭 味拼 公 * 20 (z i : 20 i - 召孟 _ 二 了 户可少领城手 鑫 簇 拼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 经注明引 用的内 容外, 本学 位论文 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 己 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 作品的内 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 体, 均己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 法律责任 由本人承担。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洲弓 释 y“ 一年 多 月b 日 绪论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陶渊明 ( 3 6 5 - 4 2 7年) ,字 元亮, 又名潜,卒后溢靖节先生,东晋时期著名 诗人。 陶渊明被誉为“ 古今隐 逸诗人之宗”, 其文学艺术成就甚为可观; 然而, 长期以来,渊明诗文中蕴含着的思想内 容却未得到充分阐发。近人陈寅烙评曰: “ 渊明实为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岂仅文学品节居古今之第一流,为后世 所共知者而已 哉! ” 陶渊明 跨晋、宋两朝,当时佛教与 道教兴盛, 玄学之风犹 存,儒、道、墨、 法等各家思想也在不同 程度上影响着士人。思想的传承与衍 变绝非简单的诵读先哲文籍,而是在个体的社会实践和人生思考中进行。陶渊 明既接受过良 好的儒家传统教育,又通过博览群书和社会生活接触到其他思想 流派, 处于如此多 元的思 想背景中, 他“ 兼采” 而不“ 偏执” , 将其整合为独 具特色的陶渊明思想体系。袁行需先生这样评价陶渊明的诗文:“ 陶渊明的诗, 不论是哲理性的,或者是抒情描写之作,常常透露着他特有的观察宇宙、人生 的智慧, 许多诗都可以 看作一位哲人以 诗的形式写成的 哲学著作。 ”本文把 陶渊明视为一位思想家,主要以陶渊明诗文为依据,并辅之以其他相关历史资 料,阐释陶渊明丰富的思想世界。 陶渊明曾经一度徘徊于仕隐之间,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态度极为复杂,这客 观上导致历代学者多有 “ 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之弊 ,因此对陶渊明的评价更 是歧见丛生。一类观点认定陶渊明是实至名归的 “ 隐逸诗人之宗” ,是超脱现 实、高蹈放逸的典型隐者形象;另有观点与之截然相反,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恰 恰是挂怀人事、愤世嫉俗的表现,他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者,因为他身居 田园心系俗世,并未做到超然物外,遗忘世事;再一类观点无视陶渊明思想的 复杂性和深刻性,生硬地割裂其思想内部的有机联系,热衷于简单片面地把陶 渊明思想划入某一流派, 或者归结为若干思想流派的机械组合。本文将陶渊明 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加以 观察,注意他与相关思想家的联系,以此研究陶渊 明在思想史上承前启后的 作用。 陈寅格: 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 之关系, 见 金明 馆丛稿初编, 上海古籍出 版社,1 9 8 0 年8 月第1 版,第2 0 5 页。 袁行需: 陶渊明的哲学思考,见 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7 月第1 版,第2 页。 绪论 二 学术史回 顾 学术界业已存在诸多研究陶渊明的著述,其中专治文学的学人大多注重分 析陶渊明诗文的文学艺术性,虽然对陶渊明思想略有论述,但是一般缺乏理论 深度:史学界和哲学界也不乏关注陶渊明的学者,却甚少将其当作中古时代的 思想家进行系统化研究。以下简单回顾研究陶渊明思想的学术成果: 首先,学者的争论焦点集中在陶渊明的主导思想是儒家还是道家,二者在 陶渊明思想体系中有何关系。近人陈寅格先生认为: “ 渊明之思想为承袭魏晋清 谈演变之结果 及依据 家世信仰道教之自 然说, 而创改之新自 然说。 ” 寅 j陷 先生 进而指出“ 故渊明 之为 人实外儒而内 道, 舍释迎而宗天师者也。 ” 景蜀慧受此 “ 新自 然观”影响,认同陶渊明家世有信奉儒学和道教的传统,而道教具有的 实践精神使陶渊明得以融合 “ 三玄” 及自 身的生命体验,从道家的自然理论中 发展出 “ 新自然观” ,为其儒学信仰建构了天道自然观基础。因此,景蜀慧认 为虽然陶渊明兼具儒道二家特色,但是在其思想深处仍然坚定地信奉儒学。 。 其次,陶渊明是否接受了佛教思想的影响,学者们对此存在不同意见。宋 代以降,有人称陶诗“ 默契禅宗” ,其根据是陶诗的“ 言约旨 远” 类似于禅宗 的 “ 不立文字” 。有学者认为陶渊明的苦难观和生死观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无法 找到根源,而佛学的苦谛说支撑陶渊明固守穷节, 十二因缘体系可以合理解释 陶渊明面对生死的豁达态度。 龚斌先生认为陶 渊明虽然与名僧慧远交游, 但 是他的哲学思想与慧远的佛教思想无法调和,故此拒绝加入庐山僧团。此外, 龚斌先生从形式到内容对陶渊明诗文和佛经佛曲作了比较研究,论证陶渊明与 佛教并不存在思想上的关联性。 再次,有学者提出 陶渊明具有墨家思想倾向。 景蜀慧认为陶渊明不仅甘愿 亲事耕作并以此为荣,而且明确在诗文中高扬选贤任能、重才贵士的理念,这 与墨家思想相合; 陶渊明描写神话故事表达其社会正义感, 这其实是受墨家“ 赏 陈寅格: 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见 金明馆丛稿初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8 月第1 版,第2 0 4 页。 陈寅格: 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见 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8 月第1 版,第2 0 5 页。 参见景蜀慧 陶渊明的“ 新自 然观”当论,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2 / 0 4 . 参见蔡锦军 东晋佛学思想对陶渊明苦难观和生死观的影响,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 版),1 9 9 4 / 0 3 . 参见龚斌 陶渊明与慧远关系之探# 9 a,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 0 0 0 / 0 4 :龚斌 陶 渊明受佛教影响说质疑), 九江师专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1 9 9 9 / 0 4 . 绪论 善罚恶” 思想的影响。 陶渊明写了大量关于 “ 酒”的诗文, 流露出“ 及时行 乐”的思想,因此,有些学者认为陶渊明受列子思想影响颇重。 最后,有学者认为陶渊明兼综儒、道、释三家思想并分别吸取其有益资源, 最后塑成儒、 释、 道辩证统一的人格。 。袁行需先生认为“ 陶渊明 思想中既有 道家成分, 又有儒家成分,还有他本人从生活中体悟出来的道理,三者并不互 相排斥,不可执一端而非其他”袁行需先生把陶渊明思想归结为两大主题, 即 “ 保真” 与“ 顺化” ,李锦全先生也认为陶渊明的人生观是任真自 得、直道 而行,并着重论述了陶渊明的自 然观。 以上是陶渊明思想研究成果的学术史回顾,虽然难免有挂一漏万之缺,但 是大体展现了以往陶渊明思想研究的概况。通过梳理学术史可以发现,陶渊明 思想研究中存在一定偏差和学术空白地带。第一,给思想贴上 “ 儒、道、墨、 释”等不同标签是为了学理分析的方便,现实中绝无纯粹属于某个流派的思想 家,因此,不可寻章摘句地论证陶渊明属于哪一思想流派。第二,陶渊明吸纳 各流派思想,结合个人实际生活通过理性思考将之贯通,但是陶渊明思想体系 不是和谐自 洽的,其中充满了种种矛盾,有些矛盾自 始至终都难以调和。论者 应当正视陶渊明思想的 “ 驳杂”特征,不回避陶渊明思想中的冲突矛盾,不妄 言其思想体 系是 “ 辩证统一”的 ,而应当 谋求真实地展现其思想原貌,探寻矛 盾产生的深层原因。第三,以往学者多把陶渊明看作特立独行的隐士,忽略了 时代思潮与陶渊明的内在联系,更少把他作为思想史发展过程中一个承前启后 的人物来看待,因此巫待进行相关研究。 三 创新观点 1 . 陶渊明生平以隐居田园, 躬耕陇亩为主, 被誉为“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但是反复出世和入世的人生经历反映出他在政治关怀和生命关怀之间难以抉 择、仿徨不定的心态。本文对儒家与道家各自 的 “ 隐逸”思想追根溯源,剖析 致使陶渊明归隐的社会现实和思想动因,探究儒、道二家 “ 隐逸”思想对陶渊 明的双重影响,着重阐述儒家 “ 隐逸观” 对陶渊明的影响,从而厘清“ 儒家入 世,道家出世” 这种习见对陶渊明思想研究造成的误导。 参见 景 蜀惫 读 ( 山 海 经 十三首 与陶 渊明 思想中 的墨 派倾向 , 中国史 研究 ,1 9 9 9 / 0 1 . 参见高 华平 陶渊明儒、释、 道辩证统一的艺 术人格,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2 / 0 3 . 袁行霖: 陶 渊明 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 月 版,第 1 页. 绪论 z .本文认为陶渊明并不持 “ 无君论”观点,他描写的 “ 桃花源”是极具理 想色彩的批判工具,其目 的是借以鞭挞黑暗的现实社会,为 “ 避秦时乱” 而匿 于桃花源是人们对残暴统治的反叛和逃避。中国古代有主张抨击暴君和规制君 权的政治思想,但是历史上不曾产生过根本上异于君主制的政体,也不可能出 现彻底否定君权的思想, 只是多有对“ 明 君” 和 “ 仁政” 的向 往。 本文认为“ 桃 花源” 不是 “ 小国寡民”的老调重弹, 而具有孟子 “ 仁政”与黄老无为思想的 特征。 _ 3 . 陶 渊明 跨 晋 宋 二 朝 , 经 历 易 代 之 乱 , 而 魏 晋时 的 稽 康 也 生 逢险 恶 之 世, 二人处在有着密切联系的不同时代,分别代表着各自时代的士人心态和风貌。 魏晋易代时血腥斗争不断,许多维护纲常名教的名士选择抨击司马氏集团的恶 劣行径,由此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催难。稽康对司马氏的不合作态度带有明显 的反抗色彩,因此慷慨就义。及至晋宋,士人不再固执于政治生活,在 “ 出” 和“ 入方 之间显得比 较自 如。 本文深入比 较研究陶渊明和 稚康, 从而管窥时代 思潮发展的脉络。 第一章 从疏离现实到寄情理想 第一章 从疏离现实到寄情理想 第一节 反复仕隐的思想根源 1 . 1 . 1 陶渊明生平 查阅正史, 有关陶渊明生平的资料确实不多。 颜延之 陶征士谦 、 宋书 隐 逸传 、 晋书 隐逸传 、萧统 陶渊明传等有部分记载,参证涉及陶渊明行 迹的 诗文, 大 致将陶 渊明 生 平 划分为以 下三 个阶 段: 第一阶段,陶渊明2 9岁之前,即晋哀帝兴宁三年 ( 3 6 5 )至晋孝武帝太和 十八年 ( 3 9 3 ) 。此时,陶渊明过着简单的耕读生活。 宋书 隐逸传载:“ 陶 潜, 字渊明。 或云 渊明 字 元 亮。 寻阳 柴桑 人 也。曾 祖 侃, 晋大 司马。 ” 。陶 渊明 祖上显赫,后来家道中落,至陶渊明幼时家境几近贫寒。 颜延之在 陶征士诛 中记述陶渊明 “ 少而贫病” , 陶渊明在 有会而作中也自 述 “ 弱年逢家乏, 老至更长饥” ,在 与子俨等疏 中说 “ 余年过五十,少而贫苦” 。虽然如 此,陶渊明仍然接受了良好的儒家传统教育,他在 饮酒中自称 “ 少年罕人 事,游好在六经” 。陶渊明在 归园田居其一中回顾少年时光:“ 少无适俗 韵,性本爱丘山” .儒家功业思想在陶渊明少年时期就铭刻于心,同时,优美 的山水风光陶冶了他追求心性自由的性格,陶渊明试图将二者统一于己身。陶 诗中富于奋发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他在 杂诗其五中有 “ 忆我少壮时, 无乐自 欣豫。 猛志逸四海, 寄翩思远霭”, 在 拟古 其八中有“ 少时壮且厉, 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与幽州。 饥食首阳薇, 渴饮易水流。 ” 诗中所 言之 “ 壮志”即渴望收复被异族侵占的北方土地,饱含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勃 勃 激 情。 在 与 子 俨 等 疏 中 自 述: “ 少 学 琴 书 , 偶 爱 闲 静 。 开 卷有 得, 便 欣 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一 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 遇凉风暂至,自 谓是羲皇上人。 ” 这一阶段的陶渊明同时孕育着两种情嗦- 对大自 然和自由 心性的热爱和对博取功名的渴望。 第二阶段,陶渊明2 9 - 4 1 岁之间,即晋孝武帝 太和十八年 ( 3 9 3 ) 至晋安 帝义熙元年 ( 4 0 5 ) .在此期间,他先后有过五次仕宦经历。第一次出仕发生在 宋书 隐逸传, 宋书第八册卷九十三,中华书 局,1 9 7 4 年1 0 月 版, 第2 2 8 6 页。 第一章 从疏离现实到寄情理想 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癸巳 ( 3 9 3 ) ,陶渊明时年 2 9岁, 宋书 隐逸传记载: “ 亲老家贫, 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 解归。州召主簿,不就。 ” 。其 后,陶渊明尚 有四次出 仕。义熙元年 ( 4 0 5 ) 八月,陶渊明时年 4 1岁,就任彭 泽令,这是他第五次 也是最后一次出仕。陶渊明自己 解释说: “ 于时风波未静, 心惮远役, 彭泽去 家百 里,公田 之利, 足以 为 酒, 故便求之。 ”. 宋书 隐 逸 传载: “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 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 乡里小人。 即日 解印 缓去职。 ” 经过反复仕隐之后,陶渊明最终决定远离宦 途,归返田园。 第三个阶段,陶 渊明 4 2 -6 3岁,即晋安帝义熙二年 ( 4 0 6 )至宋文帝元嘉 四年 ( 4 2 7 ) ,陶渊明 人生的最后二十余年又重新在山水田园中生活。归隐之后, 陶渊明“ 绝州郡勤渴” ,而且简单到了“ 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 游观而己 ” 。 陶 渊明 情愿过着“ 草 庐寄穷巷, 甘以 辞华轩”的清贫生活。 观陶渊明 一生, 他2 9 岁就任江州祭酒之职,上任不久便辞官归隐。 之后又 在江州刺史桓玄及镇军参军刘裕门下做过几任短暂的参军。最后一次仕宦是出 任彭泽令,但上任8 0 余天后弃官归乡,自 此彻底与官场绝缘,归隐田园终其余 生。 1 . 1 .2仕隐动因 看陶渊明生平,在他2 9 -4 1 岁之间先后五次出仕,陶渊明这样解释出仕原 因: “ 畴昔苦长饥, 投来去学仕。 ”。颜延之在 陶征士讳 中也说陶渊明 家“ 黎 寂不给, 母老子幼” 。陶渊明屡次自 陈出 仕是由于生计所迫,如 归去来兮 辞并序 : “ 余家贫, 耕植不足以自 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 其术。 ”陶渊明 进入仕途固然与 “ 家贫”相关, 但最主要是受 “ 猛志逸四海,蓦 翩思远霭” 思想的驱策;数次宦途失意之后陶渊明对 “ 政治参与” 彻底心灰意 冷,后来,即便晚年在贫病交加的困窘中也拒绝做官以补贴家用。袁行需先生 对此有过允当评论: “ 陶渊明虽然是一个本性恬静的 人,但毕竟也像封建时代许 宋书 隐逸传, 宋书第八册卷九十三,中华书局, 1 9 7 4 年1 0 月版,第2 2 8 7 页. 归去来兮辞井序, 陶 渊明集笺注卷五,中华书局, 2 0 0 3 年4 月版, 第4 6 0 页. 宋书 隐逸传, 宋书第八册卷九十三,中华书局,1 9 7 4 年1 0 月版,第2 2 8 7 页。 6 晋书. 隐逸传, 晋书第八册卷九十四,中华书局,1 9 7 4 年1 1 月版,第2 4 6 2 页。 饮酒其十九, 陶渊明 集笺注卷三,中 华书局, 2 0 0 3 年4 月 版, 第2 7 8 页。 颜延之: 陶征士 谏 , 文选 第六册卷五十七, 上海古籍出 版社,1 9 8 6 年8 月第1 版, 第2 4 7 0 - 2 4 7 1 第一章 从疏离现实到寄情理想 多士大夫一样,怀有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壮志。在晋末政治最动荡的时期,他 自 愿地投身于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作了 几番尝试,知道己 不可为,才毅然归 隐。 ” 。 “ 仕”和 “ 隐” 的数次反复不是陶渊明的轻率之举,而是他内心矛盾心态 的外化。 后汉书 逸民传归结了几大逸民类型:“ 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 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 其清。 ” 。天生的隐士是不存在的, 看陶渊明生平, 也绝不是自 始至终都甘作“ 逸 民” ,察陶渊明的思想发展历程,他是在 “ 兼济天下” 而不得的情况下退而 “ 独善其身” 的。 传统看法认为,儒家思想主张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采取积极入世的 人生态度,主张建功立业、行道济世、希望参与改造社会而名垂青史,陶渊明 概莫能外;对于陶渊明归隐的动因,历来多有学者认为陶渊明深受老庄思想影 响,由 “ 厌世”而发展为 “ 弃世” 。道家从根本上否认现实社会的合理性,崇 尚绝对自 然主义的庄子有 “ 离世”思想,但是陶渊明的归隐与老庄的超脱现实 消极避世不同。鲁迅先生曾经论道: “ 据我的意思,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 全超于政治的所谓 田园士人 , 山水诗人 ,是没有的。完全超于人间世的, 也是没有的。 ” 观陶渊明之用典, 其中多处论及典故, 举例如下: 路若经商山, 为我少踌躇.多谢绮与角, 精爽今何如?飞 ( 赠羊长 史) 咄咄 俗中愚, 且当 从黄绮.( 饮酒二十首之六 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桃花源 _诗) 夷皓 有安归 之叹,三间 发已 矣之哀,悲 夫! (感士不遇赋序) 陶渊明用“ 四皓”典故吐露其心曲, 他有意仿效此类的隐士。 何谓“ 四皓”? 汉书 王吉传前小序记载: “汉兴有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 此四人者,当秦之世,避而入商洛深山,以待天下之定也。自高祖闻而召之, 不至。其后吕后用留侯计,使皇太子卑辞束帛致礼,安车迎而致之。 ” “ 四皓” 袁行露: 陶渊明与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见 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7 月.第 1 0 6页。 后汉书 逸民 传, 后汉书第十册卷八十三,中 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第1 版,第2 7 5 5 页. 鲁迅: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鲁迅全集第三卷 而己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 1 1 月版,第5 3 8 页. 汉书 王吉传, 汉书第十册卷七十二.中华书局,1 9 6 2 年6月版,第3 0 5 6 页。 第一章 从疏离现实到寄情理想 避乱归隐以保身全体,修性待时以入世为宦,正合陶渊明心声.陶渊明被誉为 “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他的诗文具有浓厚的隐逸色彩. 答庞参军: “ 朝 为灌园,夕堰蓬庐。” 戊申 岁六月遇火 :“ 既己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扇上画赞 : “ 蔑彼结胭,甘此灌园。”以上三处重复提到 “ 淤陵子灌园” 的典故, 可见陶渊明对“ 放陵子”的赞赏之情。 刘向 古列女传 楚龄陵妻 : “ 楚王闻焚陵子终贤,欲以为相。妻曰: 夫子织履以为食,左琴右书, 乐亦在其中矣。 遂相与 逃而为 人灌园。” 。陶渊明自 比 贤人龄陵子,德才 一 兼 备而不累于俗,竟然无视楚王之请而逃官归隐。 扇上画赞尹“ 辽辽沮溺, 祸耕自 欣。” 劝农:“ 冀缺携俪,沮溺结祸。” “ 沮溺 ”典故可参看 论 语 微子 :长沮、架溺祸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 “ 夫执舆 者为谁?”子路曰: “ 为孔丘。 ”曰:“ 是鲁孔丘与?”曰: “ 是也。 ”曰:“ 是知 津矣! ” 问于架溺, 架溺曰: “ 子为谁?” 日: “ 为仲由。 ” 曰: “ 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 “ 然。 ” 曰: “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耕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抚然曰: “ 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 陶渊明 认为自 己 如同 长沮, 架溺,都是 “ 辟世之士” 。同类诗句还有 “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和 “ 遥 谢荷筱翁, 聊得从君栖”。 陶渊明在 咏贫士 七首集中歌颂他所崇敬的贫士, 在其它诗文中也可见陶公对贫士形象的钟爱之情。 陶渊明为何如此频繁地吟咏隐居的贤人贫士,其实是以此激励自己、安慰 自己,从贫士高尚的人格魅力中汲取精神给养。陶渊明对坚持贫贱生活有时是 矛盾的, 咏贫士其五: “ 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咏贫士其三: “ 岂 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 陶渊明为了保持气节而过着贫贱的生活, 但他心中 也时常怀疑自 我。如何解决自己心理失衡的问题呢? 咏贫士其七: “ 谁云固 穷难?邀哉此前修。” 咏贫士其二: “ 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这些 贫士不是老庄式的弃世者, 恰恰相反,他们大多是热切关注现实而又怀才不遇 的贤人,正如 命子中 所说“ 凤隐于林,幽人在丘”。 南史 隐逸上开 宗明 义: “ 夫独往之人,皆 察偏介之性, 不能摧志屈道, 借誉期通。 若使夫遇见 信之主, 逢时来之运, 岂 其放情江海, 取逸丘樊?不得己 而然故也。 ” 事实上, 袁行需: 陶渊明集笺注 ,中华书局,2 0 0 3 年4月版, 转引自 第2 9 页 ( 笺注)之五. 论语 南史 微子上 , 论语集释卷三十六,中华书局,1 9 9 0 年8 月第1 版, 第1 2 6 5 - 1 2 7 0 页。 隐逸上 , 南史第六册卷七十 六,中华书局,1 9 7 5 年6 月 版,第1 9 0 8 页。 第一章 从疏离现实到寄情理想 这些隐士和陶渊明一样是假借避 “ 世”以避 “ 时” ,他们其实是名隐实不隐身 隐而心难隐,仍旧关注世间社会人生。鲁迅先生明确指出: “ 由此可知陶潜总不 能超于尘世, 而且, 于 朝政还是留 心, 也不能 忘掉 死 , 这是他诗文中时时 提 起的。 ” 。这说明 陶渊明 与他所推崇的隐士并不 迁守“ 行道济世”的儒家信条, 他们根据现实情况灵活变通,这也是儒家的固有思想: “ 道不行,乘俘浮于海” , “ 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 邦有道, 贫且贱焉, 耻也; 邦无道, 富且贵焉, 耻也” , “ 隐 居以 求 其志,行义以 达其道” , “ 以 道事君,不可则止” 。 。 孟 子 尽心上论说更为明确: “ 古之人, 得志,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由此观之, 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儒家并不盲目 地鼓吹积极入世,而 是有条件地赞同“ 以 天下为己任” : 如果政治清明, 君主有道, 则入世以 干政; 倘若天下失道,个人政治抱负难得施展甚至还有性命之忧,则避世以蓄志保身。 陶渊明在 感士不遇赋序中告白: “ 自 真风告逝, 大伪斯兴,阁阎懈廉退 之节, 市 朝 驱易 进 之 心。 怀正 志 道 之 士, 或 潜 玉 于当 年 ; 洁己 清 操之 人, 或 没 世以 徒勤。 故夷皓有 安归 之叹, 三间发 己 矣 之哀。 ” 对于先贤的高尚 节操和行道精神陶渊明虽则心向往之: “ 先师有遗训, 忧道不忧贫。 瞻望邀难逮, 转欲志长勤。 ” 。然而, 遭逢黑暗的社会政治,由 于吏治腐败民生凋敝,统治阶 级内 部 争 权夺 利 的 斗 争 异 常 残 酷, 众 多 士 人“ 怀玉” 而“ 被 褐” , 为 逃 避 朝 不 保夕的危机,归隐成为士人的无奈之举。 渊明 之所以 屡次踏入仕途,正是他力 图实现 “ 大济苍生”之宏愿的多次尝试, , 但是最终明白自己的品性与社会格格 不入,自己的行动只是蝗臂当车而已,陶渊明最终只得“ 击壤以自 欢”了。非 但如此,陶渊明的归隐除了因为不得志,还有远祸保身的意图.魏晋南北朝时 期,中国历史持续着大混乱、 。 大分裂、杀伐不已的 状态,为角逐权力而开展的- 政治军事冲突异常惨烈。魏晋时期行为怪诞、言论乖张之辈较多,或嗜酒如命 疯疯癫癫,或喜怒无常怪异狂放,该时期士人时有如履薄冰之感,他们只得掩 饰自己 对现实政治的真实看法, 因此乐于“ 口 不减否人物”和“ 喜怒不形于色”。 陶渊明在 感士不遇赋中说: “ 密网裁而鱼骇, 宏罗制而鸟惊。 彼达人之善觉, 鲁迅: 魏晋风度及文章 与药及酒之关系, 鲁迅全集第 三卷 而已 集,人民文学出 版社, 2 0 0 5 年1 1 月版,第5 3 8 页. 论语 公 冶上, 论 语集 释,中 华 书局,1 9 9 0 年8 月 第1 版, 第2 9 9 页。- 论语 泰伯下, 论 语集释。中华书局,1 9 9 0 年8 月 第1 版, 第5 4 0 页。 论语 季氏, 论语 集释,中华书局,1 9 9 0 年8 月第1 版,第1 1 6 2 贞。 论语 先 进下, 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 9 9 0 年8 月第1 版, 第9 7 2 页。 感士不遇赋序, 陶 渊明集笺注卷五,中华书局, 2 0 0 3 年4 月 版, 第4 3 1 页.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 舍二首, 陶渊明集笺注卷三,中 华书局, 2 0 0 3 年4 月版, 第2 0 3 页 第一章 从疏离现实到寄情理想 乃逃禄而归耕。 ” 值此凶险之时,陶渊明等贤士抛官弃禄、归耕田园,否则迟早 将殃及己身。 袁行需先生指出: “ 政治旋涡里各种力量的争斗形成一种相当 危险 的局面,特别是当易代之际,稍有不慎就会遭杀身之祸。对魏末稽康、阮籍的 忧虑,陶渊明 深有同感。 蹭缴奚施,己 卷安劳就隐含着这样的心情。 ” 面 对 “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的现实,唯有排遣对污浊现实的忧愤之情才可 以让心绪平静, 杂诗其二蕴含着浓烈的愤感和悲哀:“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 获骋; 念此怀悲凄, 终晓不能静。 ” 其中的“ 志”正是儒家关注现实积极入世的 理念,苦于无法践履,坐看光阴流逝,使他在归隐田园后心绪也无法平静,这 正是陶渊明内心 “ 入世”与 “ 出世”两种思想在激烈斗争。 陶公与其笔下的贤士都实践着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信条, 儒家的归隐思想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古代士人的人生抉择,在仕宦受阻、大志 难酬之时为他们的人生走向提供变通性方案。 第二节 “ 真”的内涵与践行 1 .2 . 1“ 真”的特殊内涵 陶渊明对现实社会时常持消极否定态度,品读其诗其文,从中可以窥见陶 渊明内心深处存在两个有着巨大反差的社会模式:一个是充斥着虚伪、险恶、 诡诈、贪欲的现实社会,另一个则是淳朴、友善、自 然、悠闲自 得的理想社会。 前者令陶渊明憎恶并躲避,后者则在陶渊明诗文当中被反复颂扬。陶渊明的社 会历史观与老庄思想相仿,他认为随着时代推进社会却在发生着无法遏制的倒 退。 对于社会的历史进程, 陶渊明描述道: “ 世流浪而遂祖, 物群分以相形。 ”因 此,理想社会只能存在于上古时代,陶渊明执着而热烈地追怀上古社会,他的 诗文中浸润着浓重的“ 复古情结” 。他在 赠羊长史中哀叹自己生不逢时: “ 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 ,在 时运中说 “ 黄唐莫逮,慨独在余”,足 见陶渊明对现实社会极为不满,他向往 劝农诗中 “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 傲然自 足,抱朴含真”那样的社会。陶渊明对 “ 真”钟爱有加: 真想初在襟, 谁谓行迹拘. (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作 ) 袁行需: 陶渊明与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见 陶渊明 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7 月 版,第 1 0 2页。 第一章 从疏离现实到寄情理想 养真 衡茅下, 庶以 善自 名。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 夜行涂口 )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连雨独饮 ) 此中 有真意,欲辨已 忘言. ( 饮酒其五) 羲 农去我久, 举世少复真!( 饮酒其二十) 儒家典籍中不提 真 ,道家思想却把 “ 真” 作为重要范畴。陶渊明追求 “ 保真”和 “ 养真” ,但他理解的 “ 真” 与道家思想中的 “ 真” 不同。老子 认为 “ 仁义道德”根本不是值得炫耀的人类文明,反而是人在丧 “ 真”之后被 迫套上的思想枷锁。 庄子将“ 真” 与“ 礼” 对立: “ 礼者, 世俗之所为也: 真者, 所以受于天也,自 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 法天而恤于 人;不知贵真, 禄禄 而受变于 俗,故不足。 ” 一 老子与庄子构设的理 想社会必须坚决剔除“ 仁义道德”, 一 他们认为这些梗桔并扭曲了 人的自 然本性。 陶 渊明 针对整个社会“ 仁义道德” 汾丧而宣称 “ 复真” :“ 如何绝世下,六籍 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 饮酒第二十)“ 六籍”负载的是 儒家的“ 仁义道德礼智信” 等伦理规范, 陶渊明对“ 仁义” 是孜孜以 求的, 他 在 咏贫士 其四中 表露心迹:“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陶渊明与孔子 在思想上血脉相连,他对孔子可谓 “ 心向往之”, 饮酒其二十诗中高度赞 扬孔子“ 复真” 的历史功绩: “ 汲汲鲁中夏,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 暂得新。”孔子生逢周天子大权旁落而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面对礼崩乐坏的 社会,他毕生之志便是恢复西周礼制。 在陶渊明眼中,春秋时代社会缺乏 “ 真” 和 “ 淳”, 孔子恢复西周礼乐制度暂时起到使社会 “ 归真”的作用。陶渊明深 感现实社会中仁义道德严重缺失,所以从道家思想中抢过来 “ 真” 这面大旗, 矢志不渝地宣扬 “ 返真”。 近人朱自 清先生论断:“ 真 和 淳 都是道家的观念, 而渊明却将 复 真 、 还淳的使命加在孔子身上。此所谓孔子学说的道家化,正是当时的趋 势。 所以陶诗里主要思想实在还是道家。” 不同流派的思想通过相互借鉴吸 收才得以发展, 当时也的确存在儒家思想道家化的 现象, 但是陶渊明提出的“ 真” 和“ 淳”并不能简单等同于道家思想: 他高 扬为人熟知的道家理念“ 真” , 庄子 朱自清: 渔父 , 庄子集解 卷八,中华书局,1 9 8 7 年t o 月 版,第2 7 6 页. 陶诗的深度 评古直,见 朱自 清序跋书评集, 三联书 店 1 9 8 3 年 版,第2 2 7 页. 第一章 从疏离现实到寄情理想 借此批判让人痛心疾首的恶风败俗,期待孔子式的人物再次出现来振纲常、化 风习,使得人性恢复真淳。 1 .2 .2“ 真”的实际践行 陶渊明贵 “ 真”:他出仕是为了学习 孔子 “ 弥缝使其淳”的精神,希望人 人遵奉仁义道德观念,他归隐田园是因为不愿听从 “ 一世皆尚同,愿君泊其泥” 的劝诫,陶公品行高洁,决不苟合,宁愿贫居田园以保己 之 “ 真”。陶渊明说: “ 纤髻诚可学,违己 诅非迷!” 他在诗文中多次述及他与世俗社会不合,其 症结在于他的 “ 拙”: 性刚才拙,与 物多怜.( 与子俨等 疏) 诚谬会以 取拙,且欣然而归止.( 感世不遇赋) 人事尽获宜, 拙生失其方. 杂诗其八) 陶 渊明 说自 己 性“ 拙”不 适宜 在世 俗社 会中 生活, 故 此隐 居田 园。 陶渊明 的“ 真”在污浊社会中 显得“ 拙” , 他自 贬为“ 拙”表明他对恶俗世风的忧 虑与无奈。陶渊明说自己“ 性本爱丘山”,在仕宦失意身心疲惫的状况下,诗 人为了洁身自爱而毅然决定: “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 饮酒其五:“ 山 气日 夕佳,飞鸟相与还。”在如此静谧悠然的自 然环境中,陶渊明可以“ 息交 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 和郭主薄二首其一)陶渊明隐居保真之志坚定 不移:“ 人事固以 拙,聊得长相从。” ( 咏贫士其六)陶渊明归隐后从事 农作,而他虽然像真正的农夫一样忙于劳作,但又不是简单的农夫心态,他的 劳作具有双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