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和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doc_第1页
人民币汇率和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doc_第2页
人民币汇率和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doc_第3页
人民币汇率和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doc_第4页
人民币汇率和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民币汇率和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原创人民币汇率和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作者:孔善广 2004年9月12日于佛山Email: 近年来,国际社会不断向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中国始终没有同意,还是保持着与美元基本固定的汇率(8.27:1)。按照人民币的购买力来算,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确实是低估了,因此国际社会都认为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和前景。然而,人民币没有对外升值,其实质是在国内贬值了,与对外面临升值压力刚好相反,在国内正面临贬值的压力。当前的宏观调控和汇率两种政策混在一起执行,并非相得益彰,而是相互抵触,相互化解效果,政府必须引起重视,宏观调控的对象应该要从地方政府入手。人民币对外升值的背景2003年1月28日,日本读卖新闻发表文章,指责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日本国内的通货紧缩。2月22日,日本财长盐川正十郎在OECD七国集团会议上向其他六国提交通过提案,要求通过一项与1985年针对日元的广场协议类似的文件逼迫人民币升值。3月2日,日本经济新闻发表文章称“中国向亚洲国家输出了通货紧缩”。3月6日,日本国会某参议员发表言论,提出中国应将人民币升值,以减轻因输出通货紧缩而对日本和全世界经济的影响。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但以美国、日本为首的部分国家不愿意看到的,并由于我国出口60%以上集中在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中国和欧美之间存在的大量顺差,使双方贸易摩擦大幅上升,试图借口汇率打击并抑制中国,人民币汇率成了攻击的靶子。美国国内的制造业正纠集政治力量,组成“健全美元联盟”力促政府动用贸易关税条款迫使人民币升值。尤其是2002年美国对华贸易赤字达1030亿美元,2003年中美方逆差达1240亿美元(中方统计为586亿美元),美国2002年失业率为5.6%, 2003年平均失业率为6%,美国失业率达九年新高,“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抢了美国人的饭碗”有了政治上的诉求。其他发达国家认为中国向世界输出了通货紧缩。在全球性通缩的背景下,由于“中国制造”字样的产品在全世界都可见到,似乎中国成了世界的“制造工厂”,由日本炮制的“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言论有了市场,数亿廉价的劳动力便成了指责中国输出通缩的托词,并将人民币汇率问题政治化,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提出中国应将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在国际上有升值的压力,而在使国内却有贬值的压力。原因之一:国外的“热钱”流入。按照世界金融机构测算的结果,按购买力的评价算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约为3元人民币兑1美元,大多数人认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人民币肯定会升值,而且美元、日元、港元的利率低于人民币的利率,如人民币一年定期利率约为2%,而美元约为0.7%、港元约为0.2%、日元低至0.01%左右(2003年)。与人民币的利率差和预期人民币升值,导致大量的外汇“热钱”通过某些途径流入国内。中华工商时报报道称,2003年上半年,中国的贸易顺差是 45亿美元,而实际的外资的流入是 303亿美元,加起来不到350亿。但外汇储备增长了 601亿,那么250亿除了央行的外汇的资产的收益以外,多余200亿美元从哪来的呢?一个解释就是由于人民币存在强劲的升值预期,有潜在套利,因为外币认为人民币要升值,所以把钱流入换成人民币,等人民币升值后再进行兑换。国家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4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达4706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加673亿美元;2004年1-6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5229.7亿美元,其中:出口2580.8亿美元,进口2649.0亿美元,进出口逆差68.2亿美元,而公布的1-2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才83.19亿美元,。673-(-68.2)=741.2,741.2-3X83.19=491.63,也就是说,六个月就有741亿美元的余额进入境内,其中有近500亿美元(4000亿人民币)是通过其他渠道流进来的。从以上数据得出,中国的银行平均每天要用投放30多亿人民币来买进超过4亿的美元。这些资金可能有部分是存在银行吃利息,但相信更多的是成为了投资的资金。一方面是巨额“热钱”的流入,一方面是政府减低人民币升值压力,央行加大货币的投放量,而造成人民币在国内的贬值。举个例子,假如国内有一百个苹果的商品在流通,也发行了一百元人民币,在其他条件不变下,苹果价格是每个一元;现在多发行了五十元,那么苹果的价格就变为1.5元一个。物价上涨了,人民币也就贬值了。格林斯潘有一句话,“如果他们(中国)坚持不升值,他们自己的货币就会出问题”。原因之二:地方的过度投资。我国连续多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都在两位数,并且速度明显高于GDP的增长幅度。2003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5118亿元,增长是GDP增长率的近三倍,占116694亿元GDP的47.2%,实质上是用固定资产投资加大并靠这种投资来拉动GDP增长。下面是从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资料搜集并计算的数据(2004年为1-7月份数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长率与GDP急增长率的对比(亿元):年度 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长率 GDP及增长率 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例2003 55118 26.7% 116694 9.1% 47.2%2002 43202 16.1% 102398 8% 42.2%2001 36898 12.1% 95933 7.3% 38.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及中央与地方投入完成情况:年度 总额/增幅 中央项目/占总额/增幅 地方项目/占总额/增幅2001 27826.62/13.7% 6548.30/23.5%/3.7% 21278.32/76.5%/17.1%2002 32941.76/17.4% 6374.29/19.4%/-4.6% 26567.47/80.6%/23.4%2003 42643.42/28.4% 6079.22/14.2%/-2.7% 36564.21/85.3%/36.2%2004 27115.80/31.1% 4273.86/15.8%/5.7% 22841.94/84.2%/37.2%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和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例:年度 房地产开发投资 增长率 占固定投资总额比例1999 4103.20 13.53% 13.74%2000 4984.05 21.5% 14.86%2001 6245.48 25.3% 22.4%2002 7736.42 21.9% 23.5% 2003 10106. 12 29.7% 23.6% (数据从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资料搜集并计算)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连续几年在增长,但中央项目是有下降趋势,2003年占14.2%/,增幅-2.7%;而地方项目无论是投资总额或占总额比例还是增长幅度都不断上升,2003年占85.3%,增幅36.2%,2004年1-7月份增幅达37.2%。房地产的投资也在快速增长,2003年的增长率占固定资金投资比例是1999年的两倍多,近30%的增长率,连续三年占固定投资总额比例超过20%。2004年头两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3%,中央项目投资只增长12.1%,而地方项目投资增长却高达64.9%,增幅同比提高24.7个百分点。而对地方过度投资起推波助澜作用的,是一些地方在经济发展思路上还没有完全摆脱盲目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思维模式。于是,造成了地区之间相互攀比,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兴建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大广场、宽马路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结果造成了经济虚热与资源浪费(21世纪经济报道) 。各地这种以行政主导加大投资、靠投资来拉动GDP增长的方式,必然导致土地、电力、能源、交通及其它资源的供应紧张,更要求货币投放量的增大及导致物价的上升,即货币的贬值。这也是政府出台宏观调控政策的原因之一。地方政府对GDP着迷般的追求,最根本的是与我们现行的财政税收体制有关,并引发的严重后果。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从财政包干体制变为分税制,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作为第一大税种,增值税按七五、二五比例中央和地方共享,而正是这部分税款,对于地方的财政开支来说,是举足轻重的。如果争取到更多的投资项目,当地的财政收入自然扩大,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就能得到较大的改观,同时也突现出政府的政绩。各地方政府为了确保财源,自然是想方设法加大投资上项目,甚至想方设法争取大项目,造成各地在招商引资方面引发竞争,如土地价格的优惠、税收的优惠(可以在二五分帐之中和地方税之中减免)等等。因为其他方有项目而自己没有,或有项目而自己竞争不过其他地方,最终损失的还是自己当地的财源。例如,当地增加一个年纳税一千万的企业,当地就增加250万的财政收入,还有属于地方税的收入和带动当地的其它产业和就业等间接的地方收益。有些政府官员说,“不讲GDP的就是傻瓜”,这是最好的写照。如果国内的银根收缩,地方政府必然将眼光来看重境外的投资资金。在现有的财政税收体制下,地方必然着迷于追求GDP的增长,也就必然导致重复建设(其它地方上马的项目他们也要上)、地方保护主义(不让其它地方的商品进入当地参与竞争以保证当地GDP)、农民在土地上的利益受损(降低征用土地价格来降低投资者的投资成本)、政绩工程的泛滥(也可以增加GDP)、银行坏帐的增多(用行政干预等方法取得贷款来进行政府的投资或当地企业的投资)等一系列的问题。而更严重的还是导致地方政府的权利与资本(包括境外的资本)结合在一起,导致腐败现象的不断发生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受损,影响政府和执政党的执政声誉。铁本事件就是一个实例。铁本自有资金只有10多亿元,却要上投资一百多亿元、占地多亩的项目,没有地方政府的从中将项目化整为零办理审批手续,没有地方政府动用行政资源来参与征用土地,没有地方政府协助获得项目所需银行贷款,这一切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地方投资的快速膨胀,继而引起信贷和土地占用失控,并导致煤电油运钢材紧张,最后物价上涨。国家信息中心发展部副主任徐宏源说:地方政府投资的高速增长可以说是这轮投资过热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地方政府的土地开发和“经营城市”的问题。按目前的财政税收体制,大部分地方政府其实只是吃饭财政,要加速当地经济发展和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突显政绩却很难有巨额资金来源,在现有政策下,土地无疑成为了唯一最快捷获得的资源和财源。因此,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一直快速增长(200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近1/4),使土地开发和“经营城市”的过度造成了因钢材、水泥的供应紧张而变得“虚热”,更引发其它行业的通货膨胀。例如大量的农田被征用,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产量的减少是造成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涨价的原因之一。从国家统计局网站获得的数据,2003年全年建设占用耕地22.9万公顷,灾毁耕地5.0万公顷。生态退耕223.7万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33.2万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1.1万公顷。全年净减少耕地253.7万公顷。也就是说,一年共有22.9万公顷(340多万亩)的耕地被占用于城市建设、开发区建设和其它用途。按照目前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我国今后每年的建设用地需要增加250万亩至300万亩。截至2003年12月底,国土资源部共清查各类开发区6015个,这些开发区规划面积达3.54万平方公里,超过了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据十个省(区市)的统计,在458.1万亩园区实际用地中,未经依法批准的用地占68.7%。1999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650多万亩,2000年减少近1500万亩,到了2002年,这个数字已经变成2500多万亩。国土资源部在今年2月通报2003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全年全国耕地净减少3806.61万亩。(以上资料来源于国土资源部网站)不少地区在“加快城镇化”、“经营城市”等口号下,一方面使失地农民数以千万计,另一方面有些地区的政府、官员、不法房地产商则从中渔利。而土地出让获得的资金,成了这些年不少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在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报告土地管理法执法检查情况时表示的说,以地生财已经成为一些地方征用农田、经营土地的重要驱动力。土地出让金的纯收入,过去主要用于城市建设,对改善城市环境、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起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出让土地获得的收益越来越大。这些收入并未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成为一些地方盲目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和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主要资金来源。据调查了解,有的省、市土地出让金收入超过了同级同期的财政收入,而对这部分资金使用又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 地方政府利用开发土地和经营城市这条捷径来追求地方经济增长和政绩,通过交易不透明的协议出让方式出让土地,出现地产商“圈地”“造城”令人咋舌的现象。在年月日国土资源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正式生效后,仍凭借着“历史遗留问题”这一理由以协议出让方式的“圈地”运动仍在继续,甚至所谓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只是一个牌子,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商同样有暗箱操作。地产商们以低廉的价格取得大片的土地后,通过地方政府的政府行为又成为国内商业银行重点扶持的对象,银行资金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入房地产市场。正是这些资金支撑起整个气势磅礴的“造城运动”,我们可以发现有不少楼盘达到了余万居民的规模,在北方,广东一家开发公司在一个城市一次就圈地亩但统计过全国万多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却高达以上。这些现象说明宏观调控首先应该是地方政府。近期房地产价格攀升的其中另一个重要原因对于近期房地产价格攀升,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土资源部71号令,8月31日是清理协议出让土地的大限。国土资源部有关部门负责人据透露,1993年以来,囤积于上海开发商手中的居住类用地,超过6000公顷即60平方公里,而全部闲置土地将远远大于6000公顷。据广州市政府有关部门今年3月公布的数字,自1997年广州市闲置土地处理办法推行以来,共清理过期用地946宗,面积1844公顷,亦即18.44平方公里。业内专家估计,该市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土地将远超过4000公顷即40平方公里。就在6月初,北京市国土资源的一个报告被提前披露,目前北京登记的历史遗留项目共1091宗,涉及土地面积为16362公顷,规划建筑面积约2.0189亿平方米。16362公顷即24万亩,亦即163.6平方公里,远远超出过去10年北京市的全部开发建设面积之和。中央政府在土地、金融方面采取的一系列紧缩政策,使长期以来依赖银行贷款、通过划拨形式获得土地的房地产企业感受到了“釜底抽薪”式的双重压力,一批房地产发展商、一批项目将会垮掉。“大限”政策出台过迟或说与宏观调控政策同时进行,难以再获得原来较廉价得到的土地少和部分项目被清理及提高进入的门槛,必然导致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其次是土地的供应量减少,2003年2月28日国土资源部发出关于清理各类园区用地 加强土地供应调控的紧急通知,7月30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开始全面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其中有相当部分是用作房地产用途的,如高尔夫球场别墅、大学城建商品房等。中新网2004年8月19日电 据央视国际报道,全国清理整顿土地市场初见成效,到目前为止,全国撤并了三分之二以上开发区,核减开发区规划用地面积2.4万多平方公里,复耕1300多平方公里。另外,“热钱”的流入和民间的资金(如温州炒楼团)有相当部分进入房地产市场,引发房地产价格的虚高不下,加上目前股市低迷原因是股市本身历来就不正常(已经很多学者评论了),现在有加息预期,资金自然逃离往有升值前景的房地产业及其它行业,更刺激房地产价格上升。人民币汇率的两难选择,操纵汇率和宏观调控政策也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如将人民币对外升值,回归应有的汇率,中国商品出口的成本必然增加,在中国数亿廉价的劳动力形成世界的“制造工厂”,2003年1-12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8512.1亿美元,经济对外依存度达60%,其中出口4383.7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的情况下,也必然影响中国的对外出口和国内的就业。另外,人民币升值也打击境外投资者的信心,造成境外投资的减少。在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达535亿美元,境外投资的减少,同样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然而,维持现有的汇率政策不变,坚持人民币不升值,引发境外“热钱”的流入,必须投放大量的货币来购买这些“热钱”,造成国内贬值即物价上涨,人民币的购买力下降,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另外人民币被人为低估而对外不能升值,另到急需进口的能源、资源和材料、高科技产品价格也不能降下来,更加引发下一轮的通货膨胀即货币的贬值。也导致其他投资的进一步升温,如导致房地产的进一步“虚火”,因为在预期心理考虑的情况下,“热钱”投资到房地产中,无论今后是人民币升值汇率涨,还是国内贬值物价涨,房地产有较好的保值增值功能,房地产价格高企目前还很难控制。现在,政府采取宏观调控的办法来控制经济开始出现过热现象,无非采取一是提高银行准备金率,控制信贷规模,二是提高利率(正在争议中)这些办法。然而这些办法很难达到政府预定的目标,也会出现一些意料不到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控制信贷规模却控制不了境外的投资,而且国内银行利率一直高于境外的银行利率,境外的银根非常宽松,要寻求投资出路,加上地方政府对GDP的着迷般的追求,使在境内投资资金被压缩的情况下,将以更低的条件来吸引境外的投资,以稳定并提高地方的GDP增长率。另外,国内企业因缺乏资金而被抑制增长,竞争力进一步被削弱,而外资企业却在同时在扩张,差距进一步在拉大。如信贷风险最低的个人购房按揭贷款,不良贷款率不到0.5%,但行政命令的规定而使国内的银行被控制,而外资银行却趁机进入,多家外资银行正以不同方式快速接近这块令人垂涎的“蛋糕”,并且利率更低,服务更好;还有外资汽车公司也在大幅度增加投资,扩大产能,如大众系有长春的一汽大众、上海的上汽大众,同时参股金杯通用,近期正计划追加几十亿欧元的投资;丰田系虽然目前只有天津丰田和四川丰田,但马上天津二厂上马多条生产线,在广州也开始建厂生产佳美和皇冠;其他大的跨国汽车企业也正在继续对中国市场进行大规模投入。宏观调控还不能达到预定目的,反而导致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受到外资企业的更大冲击。近期美元连续加息,有减少热钱流入的作用,如我国用加息的办法控制经济过热,实质是间接将人民币升值,境外资金因获利前景看好流入速度不会降低,购买“热钱”会使国内人民币投放量加大。另外国因利率提高造成国内投资成本增加,反而导致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受到外资企业的更大冲击。而且利率提高,也会当前低迷的股市引发更大的震荡,更会将资金抽投到房地产等投机性强的行业,对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造成影响。汇率政策和宏观调控是一种补贴因为稳定人民币汇率和宏观调控政策,国内企业因缺乏资金而被抑制增长,竞争力进一步被削弱,而不能控制境外的投资,外资企业却趁机“圈地”,同时在扩张自己,造成差距进一步在拉大,“内退外进”,这已经是变相“补贴”给外资企业。另外,国家长期对出口企业实行退税补贴,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实行汇率稳定的政策,从另一角度来看同样是将国内的涨价来补贴出口。因为政府稳定汇率,才能使出口产品的出口换汇成本不上升,而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不得不投放大量的人民币来收购流进来的外汇,导致货币投放量过大而引起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后果最终由国内消费者来承担,实质上就是用国内承担通货膨胀来补贴出口,也可以说是“内销补贴出口”。近几个月,在实施宏观控制的情况下下,中国国内物价仍然上升。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全国物价水平呈总体上升趋势,国家统计局刚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5.3%,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4%。这些都有相当部分在补贴出口。物价上涨,其中有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