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论文)知识产权折现率研究.pdf_第1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知识产权折现率研究.pdf_第2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知识产权折现率研究.pdf_第3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知识产权折现率研究.pdf_第4页
(会计学专业论文)知识产权折现率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会计学专业论文)知识产权折现率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 密级:公开密级:公开 学科分类号:学科分类号: 论 文 编 号论 文 编 号 : 1045620070118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知识产权折现率研究 作者姓名 田 溪 申请学位级别 管理学硕士 指导教师姓名 张志红 职 称 副 教 授 学科专业 会计学 研究方向 资产评估 学习时间 自 2007 年 9 月 1 日起 至 2010 年 7 月 1 日止 论文提交日期 2010 年 3 月 25 日 论文答辩日期 2010 年 月 日 学位授予单位 山东经济学院 学位授予日期 2010 年 月 日 study on discount rate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evaluation candidate:tian xi supervisor:prof. zhang zhihong accounting institute shandong economic university, jinan, china 山东经济学院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山东经济学院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山东经济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 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山东经济学院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山东经济学院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同意山东经济学院有权使用本学位论文(包括但不限于其印刷版和电子 版) ,使用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保留学位论文,按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以学术交流为目的赠送和交换学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借阅和复印, 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 手段保存学位论文。 保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的使用授权同上。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i 摘 要 当代社会,知识产权成为了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生产要素和技术创新竞争优势的基 础。我国已经认识到“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影响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 ,并且 着手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这就对知识产权资产评估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知 识产权评估中,收益法是最受青睐的评估方法。但在这一方法中面临着折现率选取这 一瓶颈,只有掌握较为精准的折现率才能得到更为合理的评估结果。因此,折现率的 确定对知识产权评估意义重大。然而折现率的确定方法尚待完善。 因此,本文首先结合国内外文献对知识产权评估方法及折现率的确定方法进行了 梳理评述,并以此为基础围绕折现率展开了深入探讨;其次,本文一方面从折现率的 内涵、影响因素和确定原则的角度对折现率作了详尽分析,并且将其与知识产权的经 济特性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对收益法的传统和改进模型作出了细致评述,从而证明了 折现率在收益法应用中的重要性;最后,通过评析总结收益法的各种评估模型,本文 根据折现率的内在特性提出了基于时间序列预测的折现率预测方法。经过对实际案例 的分析,证实了时间序列预测法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通过研究发现,知识产权独特的经济特性对折现率的确定影响较大,应用收益法 评估知识产权的关键是确定折现率这一重要参数,应用时间序列预测法测算出的折现 率不但满足知识产权独特的经济特性需要,而且其评估结果更加贴近经济现实。 关键词:知识产权评估 折现率 收益法 时间序列预测法 ii abstract at pres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has become the production elements of the develope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t provides the foundation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china has recognized that intellectual property has become a key factor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modernization, and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has been brought into effect. it makes strict demands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evaluation because of such situation. as all know, income approach is the most popular method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evaluation. income method can not be effectively used, only if the discount rate has been reasonably determined. thus, determining the discount rate of income approach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to intellectual property assessment. there is much improvement about how to reasonably use the discount rate of income approach. firstly, according to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methods are summarized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assessment and how to determine the discount rate, meanwhile a deep discussion is done about the related theory of discount rate. secondly, the discount rate is analyzed from the point of its nature, impact factors and principles. besides, to prove the importance of the discount rate, traditional model and improved model have been carefully analyzed. thirdly, after summing up some models, time series forecasting method for income approach is proposed. at last, after the analysis of an actual case, the reliability and operability of time series forecasting method is proved.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iscount rate, and how to determine the discount rate has the most significant influence in using the income method. meanwhile, the discount rate calculated by time series forecasting method is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evaluation and the case results show that its forecasting is more reliable than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dcf(discounted cash flow ). key words: intellectual property evaluation discount rate income approach time series forecasting method iii 目目 录录 第一章 绪论 . 1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 1.1.1 选题背景. 1 1.1.2 选题意义. 1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 1.2.1 知识产权评估方法研究 . 2 1.2.2 折现率实质探讨 . 4 1.2.3 折现率确定方法研究 . 5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7 1.3.1 研究方法. 7 1.3.2 技术路线. 8 1.4 论文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8 1.4.1 本文研究思路和过程 . 8 1.4.2 论文的结构安排 .11 1.4.3 论文创新点 . 12 第二章 知识产权折现率的确定 . 13 2.1 知识产权的经济特性分析 . 13 2.2 折现率的内涵 . 14 2.3 折现率的确定原则 . 14 2.4 影响知识产权折现率的因素分析 . 15 2.4.1 无风险报酬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15 2.4.2 风险报酬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16 2.4.3 通货膨胀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18 第三章 知识产权评估中收益法的应用基础及其相关模型 . 19 3.1 收益法的理论基础 . 19 3.1.1 效用价值论 . 19 3.1.2 边际效用价值论 . 19 3.1.3 收益法理论的发展 . 20 3.2 收益法的应用条件 . 21 iv 3.3 收益法的一般确定方法 . 22 3.3.1 收益法的一般模型 . 22 3.3.2 参数确定. 23 3.4 改进的评估方法 . 24 3.4.1 十二因素评估框架的应用 . 24 3.4.2 蒙特卡洛模拟法 . 26 3.4.3 动态的确定方法 . 26 第四章 知识产权折现率的改进方法时间序列预测法 . 28 4.1 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的相关参数 . 28 4.2 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的建立 . 29 4.2.1 累加生成. 29 4.2.2 移动平均数的生成 . 29 4.2.3 模型的建立 . 29 4.2.4 预测值的求解 . 30 4.2.5 计算后验差比值c . 30 4.2.6 外推预测. 30 第五章 案例应用 . 31 5.1 案例概况. 31 5.2 两种评估方法的应用 . 32 5.2.1 收益现值法 . 32 5.2.2 时间序列预测法 . 35 5.3 评估结果对比分析 . 38 结论 . 40 参考文献 . 4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44 致谢 . 45 山东经济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的 竞争性质,知识产权成为了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生产要素和技术创新竞争优势的基础。 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已成为衡量国家、企业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知 识产权竞争也将成为企业竞争的最高形式。 目前绝大多数领域的科技制高点已被发达国家所控制,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在全 球 r&d 投入中,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占 86%;在国际技术贸易收支方面, 高收入国家获得全球技术转让和许可收入的 98%。世界上约有 1/3 的人口既无法在国 内进行技术创新,也无力采用国外先进技术,而仅占全球 15%的富国人口却拥有世界 上几乎所有的技术创新成果。面对这一形势,我国已经认识到“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影 响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知识产权战略” ,以期 实现我国知识产权从单一“保护”到全面“战略”的历史跨越。 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知识产权的有效运用,具体来说就是提 高市场经济主体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和产 业化,实现和提高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可见,知识产权战略的成功实施需要两方面 保障,一是充分发挥技术市场的作用,形成信息充分、交易活跃、秩序良好的知识产 权交易体系;二是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简化交易程序,降低交易成本,提供优 质服务。所有这些,都是以知识产权评估为基础的,都与知识产权评估事业的发展紧 密相连,都需要一个健全完善、功能完备的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体系来支撑。可以说,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对知识产权资产评估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1.2 选题意义 在我国,知识产权评估事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对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一直是资产 评估学术界和实践界面临的共同难题。 归其原因,从客观方面来看,首先由于知识产权成果本身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等 特征,并涉及技术、法律、经济等多种要素,具有不易估价的特点;其次加上知识产 权评估主要强调未来收益,重视的是知识产权的潜在价值,这无疑给知识产权价值的 第一章 绪论 2 合理估价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从主观方面来看,资产评估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 知识产权评估业的发展更是如此,尽管我国的学者和实践工作者一直尝试着使用较受 西方评估界青睐的收益法评估知识产权价值, 但因受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制约, 收益法模型中的重要参数折现率一直无法得到合理的估计,从而使得知识产权评估 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因此建立估计折现率的模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对折现率的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理论上,根据收益法模型,折现率的细微变化会导致评估结果的巨大差异。因 此对折现率的合理计量意义重大,只有合理确定折现率,才能得到合理的评估值。清 除知识产权的评估障碍,才能使知识产权战略顺利贯彻落实,从而保护知识产权所有 者的合法利益,加快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发展,维护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平稳运 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体制。 从实践角度来看,目前,评估界极度缺乏折现率估计技术,使得当前无形资产的 评估业务处于一种有类似于无的状态。所以折现率估计模型为评估实务提供了操作途 径,从而可以有效地推动评估机构做大做强,这也与 2009 年 12 月颁布的“财政部关 于推动评估机构做大做强做优的指导意见”相一致。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知识产权评估方法研究 无形资产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具体化实践,基于无形资产过去、现在、未来三个 不同时期而建立的基本评估方法(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趋 于成熟。而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估方法要在无形资产评估的 基础上具体化、规范化。因此,无形资产的基本评估方法(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 应借鉴到知识产权的评估当中。 (一)成本法 关于成本法,中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在理论方面,rand s.j.(1990)对成本 法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详细阐述了成本法的具体应用对象及应用方法 1;james l. kuhle 和 josef d. moorehea(1992)基于前人的研究,首次将统计方法运 用到成本法中2;于玉林(2001)基于成本法在评估无形资产的不适用性时,提出了 改进的成本法复合成本法3。在实践方面,mark g. dotzour(1990)结合以往的研 究成果,基于实践角度对成本法的可靠性与准确性进行了分析4;treadwell donald h. 山东经济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3 (1988)分析了成本法在应用中的复杂性,并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些疑问,认 为成本法不适用于对未来收益的评估5;王敏芳(2006)结合实务,对复合成本法给 予了实际证明6。 纵观中外学者对成本法的研究,对成本法的认可主要集中在有形资产方面,大都 不支持其在知识产权评估方面的应用,如蒋荣兵(2003)通过分析无形资产的特殊性, 认为其投入与产出是弱对应的,用投入成本来衡量无形资产的价值是不适当的7。曹 洪军(2005)等认为知识产权型无形资产的生产是一次性的,价值缺乏横向可比性, 不适合用成本法评估8。刘凤朝等(2001)认为成本法不适合评估知识产权的原因在 于,知识产权较快的更新换代速度和智力劳动的异质性使得其在不同技术、经济条件 下,取得(重置)相同知识资产的花费具有较大差异9。russell l.parr(2003)则举了 一个较典型的例子: 美国政府在 1950 年曾花费数百万美元研发核能飞机引擎, 引擎经 过了测试并制造了样机。飞机被设计出来,同时开发费用飙升。然而,不幸的是,核 能飞机引擎从未能产生使飞机飞行所需的推动力。可以说,该核能飞机引擎技术的价 值可以被认为是低的,或者说是零10。 (二)市场法 对于市场法,中外学者有的从理论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newman 和 timothy d. (1984) 对市场法中的直接法进行了研究11, 认为市场法在理论上是较为合理的方法, 但需要大量的市场数据作支持;ellsworth 和 richard k.(2001)对市场法中的比较法 进行了研究12,认为比较法较为直观、简单,但对参照物的要求较高;mitchell phillip s.(1993)则对比较法中的比较指标进行了研究13,认为只有最为贴切的比较指标才 使得比较法具有现实意义;张莹(2005)对市场法所涉及的各个因素进行了细致分析 14。 有的基于实务角度进行了相关论证, 在joy hearn和sra (2001) 的 how to analyze land values in the luxury marker ,richard ellsworth(2000)的the sales comparison approach and the appraisal of complete facilities中都有相关研究,证实了在有市场资 料作支持的前提下,市场法是较为实用的评估方法。 市场法在诸如北美等发达国家较为适用,但却无法“移植”到我国,主要是由于 实施条件和环境原因。贾亮、张方杰(2006)认为,尽管市场法是一种较好的评估方 法,但我国目前不具备其使用的前提条件15。王清丽(2002)提出,市场上知识产权 交易(转让、许可等)的信息大都保密性很强,通常只掌握在合同当事人之间,一般 第一章 绪论 4 并不轻易公开,这就为市场法的实施增加了难度16。 (三)收益法 收益法是中外学者最为青睐的无形资产评估方法。它是指将无形资产终止使用前 发生的收益按照适当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值,并将各现值累积相加,进而得到无形资产 价值的方法。 简单地说, 就是将收益折成现值17。 理论方面, reilly 和 dandekar (2001) 对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各类无形资产评估的适用方法作过较详细的分类,其研究成果 显示,已批准的专利、商标与商誉、版权(计算机软件除外)的评估主要都是采用收 益法18。陈耀明、钟登华(2004)基于无形资产价值动态变化的特点,对收益法进行 了改进,建立了待估无形资产未来净收益的动态预测模型19。张淑焕(2005)在其文 章中指出了收益法评估无形资产的难点,并且针对这些难点提出将分成测算法细分为 以利润为基数的分成法和以销售收入为基数的分成法20。 实务方面,王少豪、郭强(2003)等都认为收益法中的有些数据与结论通过一般 的方法难以被解释和论证,而蒙特卡洛模拟法则弥补了这一缺陷,该法的运用可增强 收益法的说服力,此外他们还通过实证研究对该法的可靠性给予了证明21-22。龚刚敏 (2000)针对收益法参数选取过于主观随意的问题,定义了参数弹性,并结合实际评 估案例对预期收益弹性、折现率弹性和收益期限弹性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对这些 参数弹性的取值范围与极限做了一般性的数学证明23;李家媛(2002)应用收益法对 无形资产进行了实务分析24。 收益法在知识产权评估中优势显著。doherty j.(1996)对收益法的优点做了深入 探讨,并认为收益法是最适合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25;刘剑波(2005)对无形资产的 各个影响要素进行分析后指出,收益法是与无形资产评估最匹配的方法26;周红波 (2007)认为以未来收益为基础进行无形资产评估,符合买卖双方交易的意图,评估 的结果也易为买卖双方所接受27。 从中外学者对三种基本评估方法的分析可知,尽管从理论上讲市场法是评估知识 产权最好的方法,但基于现实原因,在我国,收益法在知识产权评估中优势明显。 1.2.2 折现率实质探讨 折现率的微小变化都会使评估结果产生巨大差异, 对收益法的评估结果影响很大, 基于这种特殊地位,国内外学术界对折现率的实质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国外学者对折现率实质的认识主要有几种观点。linterne(1965)经研究认为当采 山东经济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5 用权益现金流量进行折现时,权益现金流量的折现率应该是考虑风险的收益率28, stephen ross(1976)等人的套利定价理论也证明了这种观点29。kaplan(1995)认为, 在运用自由现金流量进行评估时,由于自由现金流量表示的是可以向所有资本供应者 提供的现金,因此作为与自由现金流量对应的折现率要反映通货膨胀、风险和资本结 构的变化,应该用各种资本来源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作为折现率30。 欧洲评估准则 中规定“折现率应当与现金流预测中的假设相匹配,尤其应当反映投资资本的成本” 31。 国内对于折现率实质的探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发布的相关准 则指出,折现率是将未来收益折成现值的比率,反映资产与其未来运营收益现值之间 的比例关系,它由评估人员根据社会、行业、企业和评估对象的资产收益水平综合分 析确定。具体评估时,可以行业资产收益水平为基础,结合企业、评估对象、社会的 资产收益水平及其未来变化情况进行确定32。葛家澍、林志军(2001)指出,现值是 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结合,未来现金流量是估计值,折现率也可以是某个较为适 合的利率33。杨海明、王燕(1998)则认为,因为证券的现金流都在未来出现,所以 它们必须以适当的利率折为现值。折现率是投资者要求的应得的回报率,应该反映货 币时间价值和证券的风险34。王成秋(2002) 认为折现率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收益率, 说明资产取得该项收益的收益率水平,因此投资者对投资收益的期望、对投资风险的 态度,都将综合反映在折现率的确定上,同样的现金流量会由于折现率的高低不同而 使其内在价值出现巨大差异35。李延喜(2002)在总结了前人对折现率的相关评价之 后指出,折现率是机会成本,即投资者在相同期限和相同信用程度的类似证券中赚取 的现实市场利率36。郭复初(1994)提出为准确反映企业投资于无形资产所获收益的 大小,折现率还可用资金利润率表示37。 相对来说,国外学术界对折现率的认识较早,理论与实务研究结合较为密切。而 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思想的介绍和评价方面, 理论探讨较多, 实际成果较少。 1.2.3 折现率确定方法研究 在西方知识产权的经济分析中,对折现率的确定有三种经典常用模型。第一是 sharpe(1964) 、lintner(1965)提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模型) ,该模型以 系统风险作为被市场接受的唯一风险38-39;第二是 stephen ross(1976)提出的套利 定价理论模型(apt 模型) ,该模型的逻辑基础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类似,不同之处 第一章 绪论 6 在于,模型对风险的度量涉及了多个因素40;第三个是 modigliani 和 miller(1986) 提出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模型(wacc 模型) ,是从投资者要求回报率的角度测度折 现率的41。罗伯特.f.赖利等人(2004)结合实务对知识产权评估中折现率的上述确定 方法做了详细探讨,并认为三者的侧重点都在于对知识产权风险的度量上42;simon rowell(2008)等学者也指出若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运用于知识产权折现率的确定, 必须测算知识产权相对于市场的整体资产组合的风险程度43。 capm 模型、apt 模型和 wacc 模型的建立是以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为研究平 台的,对于它们在我国的使用程度,学者们看法不一。周海珍(2001)在浅论收益 法中折现率的确定 中提出,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 要利用现有股票市场, 同时借鉴capm 模型来确定权益期望收益率,条件还不成熟,并建议从三个角度来确定折现率,其一 是从投入角度分析折现率,这是应采用国外的 wacc 模型;其二从产出角度分析折现 率,对应采用资金利润率来反映;其三是进行风险利率分析44。高波(2003)在企 业价值评估中折现率确定及方法模型 中提出因我国证券市场不规范、 不发达, capm 模型中的风险报酬率在我国的评估实务中难以操作,并提出在行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的基础上,通过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与行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进行比较、 调整来确定折现率 45。崔劲(2003)在中美资产定价模型的实证比较研究中通过 实证研究发现,在中国证券市场,就中长期模型而言,capm 模型和 apt 模型对市场 的拟合程度与美国证券市场基本相当,这将为中国评估师解决收益法评估中的折现率 问题提供重要的方法与参数基础46。 汪海粟 (2005) 在 企业价值评估 中提出: capm 模型是一个有待实证检验的模型,因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只有十余年历史,成熟度 远比不上欧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市场的不稳定性强,因此,评估人员在利用我国 资本市场数据应用 capm 模型时,应谨慎检验模型的应用条件,并采用其他方法,结 合经验判断对 capm 模型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做出合理的判断47。 王少豪 (2005) 在 企 业价值评估:观点、方法与实务中指出,采用 capm 模型分析得出的折现率是在高 度流通的证券市场上,针对少数股权交易情况分析所得出的,故 capm 模型估算出的 折现率仅适于高度流通的少数股权状况,而关于投资控股和缺乏流通性的考虑需要在 求出基础价值后单独考虑48。 从国内学者对各个模型的评析可以看出,尽管这些折现率模型较受西方评估界青 睐,但在我国缺乏适用条件,因此必须找到适合我国的折现率确定方法。国内不少学 者同时也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张强(2001)等参照国际通行的折现率估算方 山东经济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7 法结合我国实际给出了一种适合我国的折现率估算方法,并结合实务进行了验证49。 2001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的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 ,对无形资产评估的折现率作 了“预期收益口径与折现率口径保持一致”的规定;陈耀明、钟登华(2004)基于无 形资产价值动态变化的特点,建立了未来折现率的动态预测模型50;常丽(2005)认 为知识产权的收益率往往具有波动性,所以其折现率也应该是动态变化的,传统的静 态分析方法对折现率的估测不够准确,只有运用动态研究方法估测无形资产的折现率 才有积极意义51;王晶等(2006)指出评估人员经常根据个人偏好选择无形资产折现 率的确定方法,这很容易丧失其评估的客观性52;李红娟(2007)认为较受西方国家 青睐的折现率确定方法,在我国不适用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信息资源的极度短缺,并指 出将模型分析和因素分析结合使用才会确定出适合我国无形资产评估需求的折现率 53。 国内外学者对折现率的探讨,一方面揭示了折现率的合理确定对知识产权评估的 重要性;另一方面说明折现率确定的难度相当大,只有结合知识产权评估的特殊性, 考虑其动态性,才能估算出最为准确的折现率。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本文遵循实证主义、规范主义和实用主义,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 究方法展开研究。现分章论述如下: 第一章:循实证主义、规范主义,对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评估及折现率的研究现 状进行定性分析,以勾勒出本文研究的主要逻辑框架; 第二章:采用规范研究方法阐述知识产权折现率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三章: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述收益法的相关问题; 第四章: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述时间序列预测法的相关问题; 第五章: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实际案例进行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