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大公报》和京津地区的基础教育19021916.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大公报》和京津地区的基础教育19021916.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大公报》和京津地区的基础教育19021916.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大公报》和京津地区的基础教育19021916.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大公报》和京津地区的基础教育19021916.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基础教育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基础教育的兴 起和发展过程中,媒体所起的宣传和动员作用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本文 主要通过大公报1 9 0 2 1 9 1 6 年对京津地区基础教育的兴办情况的记载,探讨 媒体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全文基本结构与内容如下: 绪论阐述选题缘由,进行学术史回顾,提出研究的基本思路、资料与方法。 第一章介绍2 0 世纪初京津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概况,以及大公报关于基 础教育新闻、教育行政机构动向的宣传,分析其对基础教育的推广介绍作用。 第二章考察大公报报馆言论和刊登的读者来稿,分析大公报对基础 教育兴办过程中在教育宗旨、兴学办法及教科书使用上出现的问题的探讨。 第三章论述大公报在基础教育宣传中所采用的动员技巧,显示其在基础 教育中的角色。 最后总结全文并提出若干思考。 文章认为:作为一份维新报纸,大公报自觉地承担起了宣传基础教育理 念、动员社会参与基础教育的责任。通过大公报这一平台,普通读者对于基 础教育的反应得以发出声音。大公报作为媒体,在基础教育推介中除了提供 资料来源的功能外,在普及教育理念的推广中所起的宣传和社会动员作用也不可 忽视。发展基础教育,不仅需要教育设施、材料的置备与完善,也需要社会的参 预与认同,媒体成为重要资源与交流平台之一。 关键词:大公报;基础教育;社会动员 ,1 9 8 9 年第6 期。 4 绪论 羽困厄中的变迁:清末的新式小学堂以江、浙、皖为中心区域的考察则 全面剖析清末新政时期新式小学堂的缺点与不足,分析转型期社会民众对学堂植 入所产生的反应以及清政府种种政策的努力及其偏差,考察政策拟订在社会实践 中的变异与脱节现象,探讨学堂教育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之间产生巨大落差的 主要原因。此文资料翔实,对新式小学堂分析透彻,然而该文以报刊为资料来源, 而未涉及媒体在其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以上研究成果或以小见大,或论述精辟,对笔者的研究不无启迪。 但由于立足点不同,以及针对读者的对象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在某些方面研究还 有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于基础教育的研究集中于清末新政时期新式小学堂的兴起及其社会 背景,而对于普通民众在学堂兴起过程中的反应却论述不够; 第二,研究者多以报刊为资料来源,对于报刊作为媒体在基础教育中所起的 作用却鲜有提及。 由此,笔者试图以大公报作为媒体的角度来论述基础教育的发展,及媒 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资料来源 第三节基本资料和思路 本文在资料利用上,首先是大公报1 9 0 2 年一1 9 1 6 年的记载,这是最基 本的史料。文中关于基础教育的资料多出于此。其次是相关教育资料。舒新城编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 、朱有璩主编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这些资料 汇编了许多关于教育制度、教育背景的资料,是本文重要的参考资料。此外,本 吴林羽: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 9 8 9 年,第4 0 3 页 6 第一章基础教育发展概况及大公报的推介 第一章基础教育发展概况及大公报的推介 第一节2 0 世纪初京津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概况 清代的教育体系,以中央学校和地方府、州、县的官学为主干,书院、社学、 义学为支派,辅以种类繁多的私塾,形成了遍布各地的教育机构。到了近代,一 些有志之士已经意识到传统的教育方式无论是教育体制还是课程内容上都无法 挽救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因此在洋务运动时期,有识者就己经开始尝试对基础 教育做些改变,向传统的中学教育中引进西学的课程设置,或在书院课程中增加 时务或策论等内容。但这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由这些官方机构所承担的西学教 育只是传统教育的附庸,严格的说,并没有真正被纳入整个教育体制,也没有起 到替代旧教育制度的任何作用 。进入2 0 世纪后,清政府发动新政,试图进行 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教育方面,主要包括“停科举”、“设学堂”和“奖游学”三 项内容。1 9 0 2 年,清政府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将小学 堂分为“高等”、“寻常 二级,小学堂的学习年限、科目及学生毕业后的奖励均 有详细规定。但该章程并没有真正实施:“钦定章程虽未臻完备,然已有系统之 组织,颁布未及二年旋又废止。 1 9 0 4 年,学部重订学堂章程,即奏定学堂 章程,规定学堂分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其中,奏定 初等和高等小学堂章程分别有五章,均从“立学总义 、“学科程度及编制”、“计 年就学 、“教员、管理员”、“屋场、图书、器具 五个方面规定了小学堂的办学 和管理方法。 此后各地普遍兴建学堂,基础教育在教育机构、教学内容、教育 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始变革。 1 9 0 2 1 9 1 6 年间的京津地区,基础教育大致经历了如下过程:1 9 0 2 1 9 0 5 年, 小学堂、半日学堂等已经零星兴起,但总体上学堂数量较少,个人捐资兴办的学 校居多。1 9 0 5 1 9 1 1 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应学部提出的“普及教育 号召, ( 加) 许美德等:t e e 外比较教育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第8 页。 赵尔巽等:清史稿卷1 0 7 , ,中华书局,1 9 7 6 年,第3 1 2 9 至3 1 3 1 页。 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6 年,第3 0 0 至3 2 6 页。 7 大公报与京津地区的基础教育( 1 9 0 2 1 9 1 6 ) 小学堂逐渐增多。同时,由于适龄入学儿童多,学堂增加的数量并未能满足儿童 入学堂上学的要求,私塾的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然而,私塾传统的教育 方法与教学内容已不适合当时基础教育的要求,于是向新式小学堂靠拢的改良私 塾应运而生。改良私塾与小学堂一起支撑着基础教育,是这一阶段的一个显著特 点。1 9 1 1 1 9 1 6 年,小学堂在数量上继续增加,在课程与教法上也有一些改进, 但经费问题是制约小学堂发展的瓶颈。 第二节大公报对基础教育的推介 作为一份维新报纸,大公报在其创办后的最初十多年内一直坚守“开风 气 的宗旨,对全国各地尤其是京津地区有利于开通风气、改良社会的各种活动 加以大量报道和宣传。兴起于这一时期的基础教育便是其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 翻阅创办初期的大公报,我们不难发现其对于小学堂、半日学堂及蒙学堂等 基础教育的兴办情况非常关注,不时对兴办学堂的各个方面进行报道,并加以评 论,积极参与到推动教育普及的潮流之中。笔者查看了1 9 0 2 1 9 1 6 年的记载,发 现其关于这一方面的报道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学堂筹建及学堂活动新闻; 二是各项基础教育政策及行政机构动向宣传。 一、学堂筹建及学堂活动新闻 ( 一) 小学堂兴办报道 大公报发表的第一篇关于小学堂的新闻是1 9 0 2 年6 月2 6 日,标题为“纪 小学堂,内容如下:“陈大京兆璧现以官款购定孙公园某宅之屋百余间,改建小 学堂一所,业已动工破土矣。 随后即行修改:“前纪陈大京兆改建小学堂一节, 兹又探悉系购孙公园某宅之屋料拆赴琉璃厂北首后铁厂改造,非在孙公园营建 也。 诸如此类小学堂筹建情况在大公报上俯拾即是。而其对于天津第三半 参见贾国静:私塾与学堂:清末民初教育的二元结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2 年 第l 期;王笛: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堂的兴起,近代史研究,1 9 8 7 年第3 期;吴林羽:困厄中的变 迁:清末的新式小学堂以江、浙、皖为中心区域的考察,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6 年。 大公报,1 9 0 2 年6 月2 6 日。( 注:以下为方便起见,时间格式均改为1 9 0 2 - 0 6 2 6 。) 大公报,1 9 0 2 - 0 7 _ 0 1 。 8 第一章基础教育发展概况及大公报的推介 日蒙学堂和北京西城私立第一小学堂的系列报道则足以反应其对基础教育的关 注程度。 1 9 0 3 年7 月2 4 日,大公报以“专件”的形式刊登了天津第三半日蒙 学堂章程,详细介绍了第三半日蒙学堂的具体实施计划及筹款方式等。在当天 的新闻中也有题为“纪第三半日蒙学堂的报道,介绍了开学日期:“其章程已 列本日专件中阅订,于六月初十日开学。如修盖学舍工程不齐,即改于十七日开 学云”。此后又刊登了“公文照录:天津道详津邑职员穆云湘等创设第三蒙养学 堂请立案由并批 , 传达了第三半日蒙学堂的申办过程及官方的态度。8 月8 日, 第三半日蒙学堂举行开学典礼。次日,大公报以五百余字的新闻详细报道了 其开学情况,并附上记者手记: 本报记者亦躬逢其盛,见其彬彬雅雅,秩序井然,学生等鱼贯而退, 甚有条理因叹此二百贫苦之子弟,将来皆可以化愚蠢为文明,庶不致 仍如前之野蛮无教化矣。故喜而记之。 可见,大公报对第三半日蒙学堂的开办非常赞赏。因此,报馆对该蒙学 堂持续关注,并进行后续报道。半个多月以后,该学堂的办学情况如下: ( 第三半日蒙学堂) 今开办才十数日而颇见进步。日前学生沈生鸿 书年九岁,在北城某胡同内持算盘面墙而立,口中喃喃,指不停挥适 某教习从此过,见其情形,异而问之,生曰:“我在学堂衍算未能了了, 恐归家后并此明机亦都忘却,故在此多衍几次。”又孟生继禄年十岁,巳 班学生也( 该学堂分辰巳未中四班) ,每日辰班即到学堂,逡巡门外窃听 辰班功课,阁人疑其非学生,急驱之,转瞬复立阶侧。询其姓氏,始知 为巳班学生。执事人引之入座。生喜极,自是末班,申班亦来听讲 大公报,1 9 0 2 - 0 7 2 4 。 大公报,1 9 0 2 - 0 8 - 0 5 。 大公报,1 9 0 3 - 0 8 - 0 9 。 注:据第三半日学堂章程,该堂将学生分为四班,按时间顺序分别为辰、巳、未、申四班,学生每天只 要上一班学习即可。报道中的学生孟继禄每天早早到学校旁听,放学后又跟着下一个班的学生继续学习。 9 大公报与京津地区的基础教育( 1 9 0 2 1 9 1 6 ) 记者对学生放学后在路上练习当天所学内容和旁听其他班级课程的行为大 为赞赏:“噫,负薪挂角,士林传为佳话,不图于今日蒙学堂见之,吁,可敬矣。 吾拭目以观其后。一个多月以来,对第三半日蒙学堂的章程出台,到官府批文, 以及开学情形和开学后学生学习情况的系列报道,无不显示出大公报对于该 学堂相当关注,并极力向社会宣传。 北京西城小学是中国较早的私立高等小学校之一。大公报同样对其兴 办的来龙去脉一一交代,并在详细报道其开校典礼后接连两天以“专件”的形 式刊登了该校总理欧阳叙德、管学大臣及教习岩谷的祝词, 以此反映诸位来 宾对该小学及全国教育普及的期望。1 9 0 4 年初,由于经费等问题,欧阳旭德 将西城私立小学改由湖南同乡承办,大公报再次迭加报道:“翠花街私立高 等小学堂拟迁至南城外之湖南会馆,并请张野秋尚书为总理,改名为湖南公 学。”“兹悉该学堂之经费原为欧阳君乃叔接济。传闻其叔因事被列弹章,故 无助学费之余资,是以让其同乡承办。湖南馆内兴学之不易可发浩叹。 “北 城私立高等小学校改为湖南公学,迁出城外一节,已迭志本报。兹悉改为湘学 堂,定于二月初一日开学。” 如此细致入微的报道,足见其对于中国私立第一 小学校的关注和期待。在这背后,其实是大公报对中国基础教育逐渐兴起 的密切关注,并通过报道兴学情况,让读者了解办学的重要性,鼓励大家支持 办学。 ( - - ) 改良私塾 随着学堂逐渐兴起,传统的私塾教育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私塾的教学方法和 内容都与当时提倡的以强国为目的的基础教育格格不入。为普及教育起见,本来 应该普遍设立新式小学堂,然而经费有限,设立小学堂并非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 情。可行的办法是把现有的私塾进行改良,与新式小学堂的教学理念接轨,既可 解决塾师因为小学兴起而面临失业的困境,又可为普及教育贡献一份力量。天津 广育学会的兴起便是这种思想的实践。1 9 0 5 年5 月2 4 日,大公报刊登了“联 大公报,1 9 0 3 8 2 7 。 对于欧阳叙德,大公报其他报道均记载为欧阳旭”德, 只有该处记为“叙”,疑为误。 大公报,1 9 0 3 1 1 2 4 1 1 - 2 5 。 大公报,1 9 0 4 - 0 1 1 5 。 大公报,1 9 0 4 - 0 1 2 6 。 大公报,1 9 0 4 - 0 3 - 0 3 。 1 0 第一章基础教育发展概况及大公报的推介 合家塾小启 ,启者分析当前形势,认为“无论遍立学堂,一时无此巨款,即或 有款,试问塾师舌耕何地? 虽学堂教员依然塾师充之,然各堂学生动辄数百,而 教员则仅容数人,如是则塾师之失馆者必多”。当前“学堂本上进之口势,固不 能阻挠也,塾师因受其弊。今故为筹两全之策,敢为我同业诸君正告之幸口择焉。 此两全之策便是“联合家塾开一学会,名日广育学会,取推广教育之意。其大旨 不外参用学堂规模,变通家塾课程,使家塾与学堂得到划一之教育 。如果此策 可行的话,“蒙小学堂可以不立,盖所有家塾多在蒙小学堂之级。家塾既改良, 家塾即学堂也,其效较学堂为尤大,可断言也”。此报道以后,大公报对基 础教育的关注改为双管齐下,一方面注意各地新学堂的开办情况,另一方面开始 劝说私塾改良。 就在“联合家塾小启发表三天后,大公报在附件刊登了一篇写给私塾 教师的文章,题为天津各家塾的先生请看 。原来,一些塾师对于广育学会 联合私塾改良的提议还持观望态度,不知对自己是利是害。大公报馆针对这一情 况,提出报馆的见解,试图打消塾师的疑虑: 现在王、吴二君,倡办联合家塾的事,虽是为教育普及起见,也实 是为保全家塾起见。没想到各家塾的先生们,反多起了疑心,恐怕这一 举于自己无益。偏巧又有河东匪徒搅扰家塾的一件事,大家于是乎相戒 不敢上学了。唉,未免太糊涂了。我们要把这演说给大家听听罢。 接着,文章用白话文介绍了小启的内容,并让塾师们“请细看看,是于大家 有坏处呀,还是有好处呀? 而且,“会中的经费,绝不向教书的先生们捐敛, 至于所定的课程,也绝不教先生们为难。此外,还替广育学会说明:“定于本月 二十五日下午二点钟,请各教书的先生们到河东施口厂本学会聚谈一次,商量办 法。先生们可别不去呀。 作为广育学会和塾师之外的第三方,大公报馆提出了 自己对广育学会创办的态度,极为赞赏联合家塾改良的做法,建议塾师积极参与, 并呼吁官方的支持: 大公报,1 9 0 5 0 5 2 4 。 大公报,1 9 0 5 0 5 2 7 。 大公报与京津地区的基础教育( 1 9 0 2 1 9 1 6 ) 广育学会的办法甚好,但是看这个光景,也狠得一笔款项。小启上 说是由会中自备,到底往那里筹这笔常款去? 依我们看,顶好是禀请学 务处帮助办理,总要想个支持长久,实力推行的法子。学务处要是搭手 办理,这件事就算成了 可见,对于有利于基础教育的举措,大公报总不吝宣传。 根据贾国静清末民初私塾改良述论的分析,京师的私塾改良萌芽于1 9 0 5 年,经过学部将近一年的讨论,以成立京师劝学所具体负责私塾调查为开端。邻 近京师的直隶首先按照学部意旨,着手改良私塾。纵观1 9 0 5 年以后的大公报, 以改良私塾及与此相关的劝学所为主题的报道比比皆是。如1 9 0 6 年1 月1 8 日拟 办私塾改良会,2 月7 日私塾注意改良,2 月1 4 日学部拟编私塾教科书, 6 月2 0 日拟设私塾改良会,7 月1 8 日实行改良私塾。1 9 0 7 年4 月1 2 日 劝学所会议事件,登录了劝学所的会议内容:“京师总劝学所日前开第九次会 议,兹将所议之件择录于左:( 一) 奖励私塾教师之方法;( 二) 各区宣讲所改良 事项;( - - ) 组织各区夜班讲习所办法;( 四) 拟设私塾改良会之计划。” 此类 报道前后相连,事无巨细,一一告示。 总而言之,大公报不厌其烦地介绍小学堂兴办和私塾改良的情形,无疑 是为了通报各方面为教育普及所做的努力,从而鼓动大家积极参与到其中。 二、基础教育政策及行政机构动向宣传 教育行政机构及其政策与基础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大公报显然也注意 到了这一点,在其报道基础教育兴起发展的同时,介绍了相关教育政策及教育行 政机构的动向。官方文件的传播和官方行为的宣传,有利于读者更直观和全面地 了解基础教育的发展概况。综观1 9 0 2 1 9 1 6 年的记载,该方面报道主要集中在县 级机构收到的禀稿及批示选登、劝学所、督学局和学部会议及决议事项等内容。 ( 一) 禀稿及批示选登 禀稿是民众观点上传的一种方式,批示则显示了官方态度。在大公报选 贾国静:清末民初私塾改良述论,i 四) l l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2 年。 大公报,1 9 0 7 - 4 - 1 2 。 1 2 第一章基础教育发展概况及大公报的推介 登的有关基础教育禀稿和批示中,或是鼓励捐资助学,或为基础教育提出建议。 天津如意庵住持道士王明三曾禀请捐庙产增设一所蒙养学堂:“窃道士庙向 有香火地基一顷有余,为庙中用度之资道士情愿将所有庙产除留作糊口以及 岁修本庙外,余款仍拟在庙内另增设一蒙养学堂。”该禀稿的批文认为王道士“意 在扩充学校,深堪嘉尚,准先行立案。 又有“天津县批补录”,叙述天津县绅 商等捐草帽、操衣给小学堂的事件: 学董附贡生林兆翰、廪膳生卞禹昌、禀绅商杨香谷、杨星侪、萧竹 轩、魏莲舫、翁少波、田少农、张子绅、张子衡、鲍荫臣等因天气渐热, 各学堂学生在日光下体操易致晕眩。公同捐资制备草帽一千四百顶,计 城隍庙慈惠寺、河北白衣大寺、河东鉴关厅、铁桥东、乐王庙官立小学 堂五处,又第一、第二民立小学堂两处。每处各送= - - f f 顶。 天津县批示,查得所捐草帽“业于本月十五日一律备齐,分交官立、民立七 处学堂按齐编号,发给各学生领用等情。 并对这些绅商的行为极力赞赏:“该绅 商等慷慨输捐,有裨卫生,具见关怀。学界谊重桑梓,足为绅民之倡,乐善之忱, 深堪嘉尚。仰候录送官报总局登载报章,以资观感而期兴起。 一些店铺主人受 此事影响,闻风而起:“店各铺号闻知此信,当即集资捐助操衣一百身,分送五 处每处各助二十身,以免贫苦学生向隅之叹。 天津县“批据禀官立蒙小学 堂五处学生因家道贫富不齐,有无力自备操衣者”,该绅商等“热心学界,乐善 好施,甚堪嘉佩。仰候录送官报总局登载报端,以资观感而期兴起。” 可见,天 津县对于上述捐助是相当赞赏的,并希望更通过报章大为宣传,以便让更多人了 解此事,受其鼓舞而兴办教育。 捐资之外,对于现行基础教育状况的建议也是禀稿的重要内容,大公报 对此也时有报道。诚如上文所述,由于经费等原因,缓慢兴起的新式小学堂并未 能满足适龄儿童的入学要求,整顿、改良私塾以期其与新式小学堂接轨是当时学 务的一个重要部分。关心学务的有志之士纷纷上禀,对整顿蒙塾提出各种各样的 大公报,1 9 0 3 - 1 2 - 2 9 。 大公报,1 9 0 4 - 0 9 - 0 8 。 大公报与京津地区的基础教育( 1 9 0 2 1 9 1 6 ) 建议,大公报馆则及时刊登禀稿和批示,以便广而告之。 天津诸君禀请府宪整顿蒙塾一事,大公报进行了跟踪报道。1 9 0 4 年1 月 2 日,“兹悉该禀业经投递已蒙批示。本馆得其禀稿并批,照录如下”。此次上禀 的目的是“为蒙塾林立,规法冗滥,恳求明定章程,严加整顿,以广造就而补学 堂之不及事”。基于目前的情况,小学堂数量有限:“无如天津一县,论之其由绅 商所立之半日学堂仅三处,每一处收学生二百人,共才收学生六百人。若论天津 待学之子弟,奚止数千。除得入学堂读书者外,其余不能不仍从学于各蒙塾,而 各蒙塾之教法、之规制仍一如旧,误人子弟,实为可虑。 这种情形“若不严加 整顿,恐蒙塾与学堂背道而驰,殊足阻碍学务之进步 。天津县对这一禀稿的反 应是“会商小学堂学董、教习等体察地方情形,妥议办理 。通过报道,读者对 私塾改良的原因及必要性一目了然,同时也了解官府谨慎行事,准备调查清楚后 再行办理。 其实,除了天津县对禀稿的批示之外,大公报选择的“公文也是体现 基础教育兴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各方面克服问题所做努力的重要栏目。如1 9 0 4 年5 月9 日的“紧要公文:学校司请颁发蒙学教授法,并饬各属开办蒙学讲习所 详文并批,对蒙师培养提出了具体建议。同年1 0 月1 8 日的“劝学示谕 则公 布了直隶学务处的告示: 又查学务大臣等条陈,内戴乡会试中额自丙午科起,每科分减中额三 分之一,俟末一科中科减尽以后即停止乡会试,学政岁科取进学额,请于 乡试两科年限内分两岁考,四次分减,每一次减学额四分之一,俟未末次 学额减尽,即行停止学政岁科试,以后生员即尽,出于学堂各等语。诚恐 士民未能周知,合亟出示晓谕,为此示仰阖省士民人等及为父兄者一体知 悉:尔等须知科举既经奏奉谕旨着,自丙午科为始,将乡会试中额及各省 学额按照所陈逐科退减,减尽之后均归学堂考取。青年士子有志上进,舍 入学堂,别无他途,各宜赶紧前赴本州县高等、初等各小学堂报名考试, 以备选取入堂肄业,毋得疑惑观望,致误终身,切切特示。 大公报,1 9 0 4 一0 1 0 2 。 大公报,1 9 0 4 1 0 - 1 8 。 1 4 第一章基础教育发展概况及大公报的推介 学务处通过大臣奏折得知科举将逐渐退减,学堂的兴起将是大势所趋,因此 鼓励青年士子早日进学堂学习,切勿持观望态度。学务处的示谕无疑带有权威性 和鼓舞性,大公报刊登这则示谕,客观上也为教育普及做了一次宣传。 从1 9 0 2 至1 9 1 6 年,大公报对于整顿私塾等有关教育公文的登录没有间 断过。尤其是民国成立以后,以“公牍”、“公文 等标题出现的教育文件成了基 础教育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大公报馆对于教育普及的关注是持久的。 ( 二) 劝学所、督学局和学部动向 为普及教育起见,教育部设立了京师督学局,又于光绪三十二年( 1 9 0 6 年) 奏定劝学所章程,在各省府、州、县设劝学所,调查、讨论教育事宜,督促 基础教育的切实实施。这些机构的动向是基础教育政策的风向标,直接关系基础 教育的走向。大公报将劝学所、督学局和学部的议事内容公之于众,一方面, 拉近了教育机构与大众的距离,让大家体会到基础教育与自己近在咫尺;另一方 面,有利于教育机构开展工作,将会议事项告知大众,征求意见的同时,为政策 的实施打下了基础。 劝学所为基层教育行政机构,“由地方官监督,设总董一员,以县视学兼充, 综核各学区事务”。除此之外,劝学所的议事内容还与私塾有关。如有关于甄别 私塾的提议:。议拟严行甄别私塾:闻总劝学所商拟于本届将内外城各学区所有 私塾一律调查,择其最优或优等者认为私立小学堂。其教法可望改良者,准其力 图改良,其文理教法均未合格,并无改良之资格者,即照会警厅,饬令解散,以 免贻误幼年学童云。” 自私塾改良实施以来,到1 9 0 8 年已经有一些成效,劝学 所对尚未改良的私塾严加甄别,提倡改良:“会议未改良之私塾:劝学所会议改 良私塾办法,略以各区私塾若不知其程度若何,遽劝令改良,往往有误解错误、 句读不清以及讹音等弊,虽改亦无进步。拟于今春先与警厅联络,将未改良之私 塾师传集学区考试一次,亦不榜示,仅评定优劣存案,一律令入夜班研究以后, 劝学员即先择其程度较优者,劝令改良劣者,俟研究有得再行劝导。则改良以后 庶不致难求进步。 对于私塾的课程,劝学所也有一些建议:“劝学所严催私塾 课程:劝学所以内外城各学区私塾课程往往逢考试时任意搪塞,毫无增加。刻已 赵尔巽等:清史稿卷1 0 7 ,志第八十九选举二 ,中华书局,第3 1 4 4 页。 大公报,1 9 0 8 - 0 5 2 3 。 大公报,1 9 0 9 - 0 3 2 6 。 大公报与京津地区的基础教育( 1 9 0 2 1 9 1 6 ) 议定办法,自本届起所有各塾课程如考试时毫未增进者,即将学生奖品及塾师名 誉金一律扣除,以为任意敷衍者戒。”如果私塾课程没有改善,被发现者将面临 惩罚,这给尚未改良的私塾增加了压力。 督学局是劝学所的上级机关,“其局长由学部奏派,其局员由视学官内派 充”, 其职责有调查统计学务、听取劝学所的汇报并提出改良意见等。如调查 学堂详细数目并编订统计表:“督学局现将京师学堂数目调查清晰,以便编订统 计表。其大致计八旗满蒙汉官立学堂四十六处,公立中小学堂三十九处,私立 中小学堂四十四处,私立女学堂七处。共计学生约一万一千八百余名。其不归 督学局节制各堂不在此列。 保护已经改良的私塾也是当时一个重要内容。督 学局曾与警厅一起出示保护学堂的条文:“京师改良私塾现由督学局会同警厅出 示保护,云照得学堂兴立,乃地方自治之基,改良私塾亦教育普及之助。 劝学 所应当查明各学区改良私塾,“应除饬各区一体保护外,为此示仰该学塾邻近居 民人等毋得喧哗搅扰,以及阻挠情事,以致防害地方公益。如违定行饬警拘究 不贷。 可见,对于学堂的保护,督学局也是相当尽心。 学部是主管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在基础教育方面,学部除了日常的教 科书审定、饬令各地设立劝学所之外,在清末民初一个重要议题是如何在全国实 行强迫教育。所谓强迫教育,是指“凡儿童及就学之年,除残疾有事故外,不入 学者责其家长”。 出于普及教育的需要,实行强迫教育是必需手段,因此学部早 在1 9 0 6 年各地小学堂兴起不久时就开始提议这一方案。然而,由于全国学校并 未普及,已有学校未能满足所有适龄儿童入学需要,强迫教育的方案迂回曲折,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讨论过程。大公报对此十分关注,凡是学部有关于强迫教 育的提案或会议,报馆便打探内容进而刊登。 1 9 0 6 年2 月2 3 日,大公报登录了一则要闻:“闻学部近以广设学堂,尤 当注重蒙学,因议仿照东西各国强迫教育之通例,凡七岁以上有不入学读书者, 罪其父兄。已饬司员一面将此条编入学部则例,一面咨行修律大臣沈、伍两侍郎 大公报,1 9 1 0 4 ) 3 3 0 。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1 2 2 ,职官考八学部学部官制职守清单,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2 0 0 0 年,第8 8 2 8 页下栏。 大公报,1 9 0 8 4 ) 3 1 8 。 大公报,1 9 0 8 0 7 2 4 。 大公报 ,1 9 0 4 1 2 1 l 。 1 6 第一章基础教育发展概况及大公报的推介 核定罪名,增入新律,即通咨各省遵办。”尽管当时即有人提出异议:“或以为 此时各省官立学堂尚未遍设,遽行此律未免过早”。但学部决心很大:“然学部 诸人之意则已决意照此办理。”显然,学部在这时考虑在全国实行强迫教育确 实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才过个月,学部就议暂缓实行:“兹闻学部各堂近 又详议以学堂虽已设立,诸生程度均系初发萌芽。若遽以强迫之法钳制之转, 恐有不便之处。故已议定缓办。” 此后反复多次讨论,慢慢形成以先在个别地 区试行,再推广全国的思路。但直到民国初期,强迫教育还是没有得到真正意 义上的实施。“教育部所提强迫教育实行案,已经国务院会议三次。兹闻各国务 员均主持缓办。 由于经费和师资的短缺,学校未能普及,因而强迫教育的实 施也就相当困难。 大公报对学堂活动和教育机构动向的刊登,无疑在传达这样一个信号: 国家要富强,靠的是教育。教育救国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因此小学堂的兴起是 大势所趋,传统的私塾必须改良。作为媒体,大公报报道小学堂的筹办情况 和私塾改良进程,通告教育行政机构动向,拉近了教育与众人的距离,客观上对 基础教育的普及起了宣传与推动作用。 大公报,1 9 0 6 - 0 2 2 3 。 大公报,1 9 0 6 - 0 3 1 8 。 大公报,1 9 1 3 1 0 2 5 。 1 7 大公报与京津地区的基础教育( 1 9 0 2 1 9 1 6 ) 第二章大公报对基础教育的有关探讨 如果说大公报报道基础教育的兴起情况和教育行政机构动向是出于新闻 媒体宣传新兴事物的义务的话,那么,由大公报馆发出的对基础教育的评论和建 议,以及刊登的读者有关基础教育来稿,则足以说明大公报积极探讨参与基 础教育。 义和团运动之后,无论是清朝政府还是关心时务的有志之士都已经清楚地认 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缺乏教育,国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低下,甚至大部分没有 接触过基础教育,导致中国在世界上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全国上下在政府的号召及乡绅的支持下大兴基础教育。诚如上一章所述,从大 公报的报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基础教育在京津地区已逐步发展:小学设立, 私塾改良,教育行政机构积极活动,基础教育在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