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i 摘 要 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传统财务治理理论侧重于财务治理结构和权利 分布状态等静态范畴的研究,而忽略了财务动态治理的专门研究。深化财务动态 治理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文章在对公司治理和财务治 理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探寻了财务动态治理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财务动态 治理之理论基础发轫于企业产权契约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尤其是剩余公司治理 理论) 、财务治理理论(财权流理论)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理论。其次,文章探 究了财务动态治理论说。从正交易费用、不完全契约、产权保护、产权域秩序、 企业产权优化、人力资本产权优化、剩余产权和剩余公司治理这一线索循序渐进 逻辑推导出财务动态治理命题;之后在对财权内涵进行回顾与介评的基础上,以 不完全契约中之完备部分与不完备部分为标准,提出并解读了“通用财权”与“剩 余财权”内涵、价值取向及其配置问题。通用财权诞生于企业不完全合同中明确 规定并且其结果可由第三者验证(即其中完备部分)的企业“财权”;剩余财权缘 起于不完全合同中的不完备部分,是企业合同疏漏、未作具体规定或无法作出具 体规定或虽作出明确规定但第三者不能验证其结果或虽可以作出明确规定但受成 本效益原则约束以致事实上不可行的企业“财权”。前者以公平为价值取向,后者 以效率为价值取向。“财权通用财权剩余财权”。在此基础上,财务治理可分 解为基于企业公平的财务静态治理和基于企业效率的财务动态治理,它在本质上 是一个二元价值体系,在实践上表现为企业公平和效率的并行与平衡。财务动态 治理是对传统财务治理的继承和超越;它是剩余产权、剩余公司治理的集中领域 和公司动态治理的核心。最后,文章探寻了财务动态治理理论体系。以“通用财 权”和“剩余财权”思想为指导,将财务治理理论体系划分为财务静态治理体系和 财务动态治理理论体系,认为财务治理体系本身也是一个二元价值体系,即基于 企业公平的财务静态治理理论体系和基于企业效率的财务动态治理理论体系。财 务动态治理理论体系由财务动态治理结构、动态治理机制和动态治理行为规范构 成。其中,财务动态治理结构主要体现为财务资本结构的调整、改善及其动态优 化,具体包括资本结构动态优化、股权结构动态优化和债权结构动态优化;财务 动态治理机制集中体现在财务相机治理机制;财务动态治理行为规范则主要是诚 信“隐性机制”。 关键词:财务治理;财务动态治理;剩余公司治理;剩余财权;效率;体系 ii abstract financial governance is the cor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raditional financial governance theories focus on statistic aspects such as structure of financial governance and state of rights distribution, paying little attention to dynamic aspects. deepening research on financial dynamic governance theory is of grate theoretic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bove all, the paper explores the theoretic bases of financial dynamic governance after reviewing and analyzing papers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nancial governance, and finds that the theoretic bases of financial dynamic governance originate from corporate property rights and contracts theory,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ory (especially residual governance theory), financial governance theory (financial-right-flow theory) and fair value accounting measurement theory. then, the paper has a discussion on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dynamic governance logically from positive transaction cost, incomplete contracts,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property rights district order, corporate property rights improvement,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s improvement, residual property rights and residual corporate governance to financial dynamic governance. in addition, based on a review and evaluation on contents of financial rights, we divide financial rights into common financial rights and residual financial rights by the completeness degree of incomplete contract, and explain their implication, value direction and allocation. in our opinion, common financial rights are the part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ights clearly regulated and its results can be verified by the third part and residual financial rights are the part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ights in incomplete contract which are missed, not be regulated clearly or cant be regulated clearly or can be regulated clearly but cant verified by the third part. common financial rights are fair value directed, but residual financial rights are in efficiency value direction. whats more, based on the equation “financial rights = common financial rights + residual financial rights”, financial governance can be divided into financial statistic governance emphasizing corporate fair and financial dynamic governance emphasizing corporate efficiency, and it is a two value systems in essence embodying a balance of corporate fair and efficiency in practice. financial governance inherits and transcends from traditional financial governance, with its concentrating district of residual property rights and residual corporate governance. also, it is the core of corporate dynamic governance. last but iii not least, the paper discuses the theoretic system of corporate dynamic governance. under the direction of residual financial rights and common financial rights theory, we divide financial governance into the statistic parts and the dynamic parts, and it is a two value systems including financial statistic governance system emphasizing corporate fair and financial dynamic governance system emphasizing corporate efficiency. financial dynamic governance system is composed of financial dynamic governance structure, dynamic governance mechanism and dynamic governance behavior regulation. financial dynamic governance structure is mainly embodied as adjustment, betterment and dynamic improvement of financial capital structure, including the improvement in capital structure, stockholders rights structure and editors rights. financial dynamic governance mechanism is mainly reflected in financial contingent governance. financial dynamic governance behavior regulation is assembly reflected on the mechanism of concealed honesty. key words: financial governance;financial dynamic governance;residual corporate governance;residual financial rights;efficiency;system 插图索引 图 1.1 行文逻辑图 .7 图 3.1 责权利制衡“三角形”模型.22 图 3.2 企业财务动态治理与产权优化关系图 .33 图 3.3 产权激励约束模型.34 图 4.1 财务治理理论体系建构图 .41 图 4.2 两种约束机制的关系.55 湖湖 南南 大大 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 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 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日期: 年 月 日 硕士学位论文 1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产权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产权保护思想日益盛行。现代企业产权理论 主要集中于物质资本产权的研究,而忽略了人力资本产权的系统研究。企业产权 理论的相对成熟与人力资本产权理论的最新进展,为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 所有者共同分享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经济体制改 革中,企业出现了“产权主体缺位”、“内部人控制”和“股权分置”等现象;资本市 场发展中,上市公司出现了“经理人控制”、“大股东掠夺小股东”等“双重委托代 理”现象;理论探讨过程中,学术界出现了有关国有股减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amc)定位、独立董事地位、管理层收购(mbo)合理性争议以及对股权分 置改革等产权改革效果提出质疑。这些现象的产生并不是孤立无关的,必然涉及 到公司治理(尤其是财务治理)方面的重大缺陷。随着公司治理理论的不断演进, 企业人力资本产权优化与公司动态治理的交叉研究;通用公司治理范畴和剩余公 司治理范畴的提出;加之最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体系之公允价值引入对财产价值动 态计量的重大变革,这都为财务治理的创新研究带来了绝佳契机。目前,经济全 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这一切使企业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客观上呼唤财务动态治 理理论诞生。 1.2 研究意义 (1)财权是财务治理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它本身也是一种产权契约。以不 完全契约中之完备部分与不完备部分为划分标准,财权可以划分为基于企业公平 的“通用财权”范畴和基于企业效率的“剩余财权”范畴。 这对从契约视角透视“财权” 内在本质属性,深化“财权”和财务治理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以“通用财权”和“剩余财权”为划分标准,财务治理可以分解为基于企业 公平的财务静态治理和基于企业效率的财务动态治理,它在本质上是一个二元价 值体系,在实践上表现为企业公平和效率的并行与平衡。这对深化财务治理研究 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财务动态治理的研究,将补充和完善财务治理理论体系,拓展财务治理 研究领域,为企业效率提高提供微观基础。 财务动态治理论纲 2 (4)财务动态治理为企业利益相关者产权保护提供了微观实现机理,这对维 系企业产权契约和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1.3 文献综述 1.3.1 公司治理文献:回顾与介评 一般认为,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所以,在论述财务动态治理之前, 有必要对公司治理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与介评: berle & means(1932)1和 jensen & meckling(1976)2等早期文献都认为 公司治理的焦点在于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相一致。fama & jensen(1983)则 将两权分离引发的代理人问题及其代理成本降低,作为公司治理研究的中心问题 3。cochran & wartick(1988)指出,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是高级管理人员、股东、 董事会和公司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产生的具体问题4。构成公司治理问题 的核心是:谁从公司决策(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受益;谁应该从公司决策(高 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受益?blair(1995)认为,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 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有关 公司控制权或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 公司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企业不同成 员之间分配等一系列问题5。shleifer & vishny(1997)则认为公司治理要处理的 是公司资本供给者确保自己可以得到投资回报的途径问题 6。mueller & yun (1997)和 conyon & peck(1998)均一致认为,对经理人报偿制度的研究重点 应落在企业家精神的激励机制设计上7-8。blonsk & spagnolo(2002)研究发现, 同样的所有权结构,在对所有制形式和企业战略形式进行重新谈判和未进行任何 重新谈判,同样都是相对有效率的9。la porta(2002)研究发现对小股东利益保 护越好,公司价值越高10。baker、gibbons & murphy(2002)指出董事会的作 用在于设计和执行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关系契约;经理的作用则在于发展和维持 企业内和企业间的关系契约11。rajan & zingales(2003)认为,我们必须将公司 治理的焦点从减少股东与经理之间的代理成本转到研究给予企业人力资本以激励 机制12。sonin(2003)研究表明,在制度运行不完善的地方,代理人有强烈的 激励投资于私有产权保护的领域13。amegashie(2004)通过对产权竞争的本质 和资产所有者、占有者资产相对价值的考察,发现相对于最好投资水平而言,企 业没有投资不足的情况14。stulz(2005)研究发现,像预期一样,欠缺的公司治 理伴随着高度集中的所有权结构、低企业价值、糟糕的财务状况和低国外投资15。 price、roman & rountree(2006)认为,企业在没有调整适应所有权结构要求的 情况下,公司治理的改善和财务报告的高标准要求不太可能导致公司透明度和报 硕士学位论文 3 告质量的实质性提高16。 国内研究的公司治理代表性文献有: 林毅夫(1995)则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和 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安排17。钱颖一(1995)指出,公司治理结构包括: 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职工;如何设计和 实施激励机制18。费方域(1996)将公司治理视为公司相关利益者之间的一种关 系合同和制度安排19。杨瑞龙、周业安(1997)认为,企业治理结构本质上就是 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契约;强调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具体体 现为共同治理和相机治理的有机结合20。张维迎(1998;2005)认为,公司治理 结构规定着企业内部不同要素所有者的关系,特别是通过显性和隐性的合同对剩 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进行分配,从而影响企业家和资本家的关系21;公司治理结构 的实质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配置,最优的控制权结构应该是一种状态依存的 控制权结构22。孙永祥(2002)主张公司治理不仅要考虑股东、董事会、经营班 子、国家、法律、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这样一种关系,同时也应考虑股东在 公司治理中的相对中心或相对主导地位23。李维安(2002)认为,狭义的公司治 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广义的公司治理 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及非正式的制度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 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以权力配置为基 础的公司治理结构对于维护各方权力的存在和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24。陈赤平 (2006)认为公司治理的关键是促进以企业家为中心的各个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合 作关系,公司治理效率应该是企业契约主体之间的合作效率25。李新春、苏琦、 董文卓(2006)提出公司治理实质上包含着朝向企业家精神的保健机制与激励机 制,其共同作用影响企业家精神的发挥从而决定了公司治理绩效 26。王国顺 (2006)指出,从本质上讲,公司治理问题就是研究相关组织制度的形成和重塑 以及如何在动态运行中提高效率的问题27。魏明海、柳建华(2007)实证检验了 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与企业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及治理因素对这种关 系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前国有上市公司的低现金股利政策促进了过度投资,公 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环境的改善会制约国企的过度投资行为 28。叶祥松 (2000)将公司治理功能归结为四个方面: (1)权力配置功能; (2)权力制衡功 能; (3)激励与约束功能; (4)协调功能29。宋冬林、徐怀礼(2002)认为,公 司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取得“治理效率”30。王国顺(2006)发现,研究企业治 理的目的是寻求交易费用最小的委托代理关系,交易费用最小意味着企业组织的 效率最高27。李维安(2002)认为公司治理的最终目的是公司管理达到高效率的 运作和取得高效益的结果24。张维迎(2005)认为公司治理的目的是企业价值的 最大化31。严若森(2005)指出公司治理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在既定的公司治理环 财务动态治理论纲 4 境及其变迁中获取最优化的公司治理效率32。陈赤平(2006)研究表明,公司治 理的总体目标是合作剩余创造或企业合作效率最大化25。陈小悦和徐晓东(2001) 发现公司治理、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33。罗能生、洪 联英(2004)认为,现代公司治理的健康运作需要融入人力资本产权,实现人力 资本产权优化,而人力资本产权优化又需要在公司治理的动态特性中去把握34。 陈汉文、刘启亮、余劲松(2005)将公司治理分解为基于社会公正的通用公司治 理范畴和基于公司效率的剩余公司治理范畴,创新性地提出公司治理在本质上是 一个二元价值体系,在实践上表现为社会公正和公司效率的并行与平衡35。 简要介评:国内外对公司治理的研究偏重于所有权结构的考虑,我们认为容 易导致泛泛而谈。现有文献对公司治理的解释和分析存在较大分歧,大部分文献 单视角分析而缺乏整体性认识。上述陈汉文等人的研究给出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 一致性的分析框架,创新性地提出公司治理本质上是一个二元价值体系。即基于 社会公正的通用公司治理和基于公司效率的剩余公司治理。罗能生、洪联英表达 的公司动态治理思想是财务动态治理思想的直接来源。我们认为,剩余公司治理 是企业产权优化的主要领域;公司动态治理是剩余公司治理的主要特征;财务动 态治理是剩余公司治理的集中领域、公司动态治理的核心。本文将从企业产权优 化过渡到剩余公司治理、公司动态治理,再过渡到财务动态治理,沿着这一逻辑 思路展开分析。 1.3.2 财务治理理论研究:检视与述评 1.3.2.1 西方理论界对财务治理的研究 西方理论界主要从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两方面融合研究。近年来,这种融合 研究发展很快,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综合研究成果有: jensen & meckling 开创了资本结构的契约理论,从公司治理角度建立了强调 资本结构与经营者行为之间关系的代理成本模型,得出了当股权边际代理成本等 于边际债务成本时,公司资本结构最优的研究成果36。此后,ross 的信号传递模 型37、grossman & hart 的担保模型38、aghion & bolton 的控制模型39等具有广 泛影响的资本结构理论的建立和完善,极大丰富了资本结构理论研究,对公司财 务与公司治理理论发展意义重大。williamson(1988)明确指出:应综合考察公 司财务与公司治理问题,如负债与股权融资,不仅仅是可相互替代的融资工具, 更是可相互替代的治理结构40。该文为进一步综合研究公司财务与治理问题奠定 了一定的理论基础。1991 年 12 月,世界上第一部公司治理原则文献卡德伯 瑞(cadbury)报告在英国产生。报告题为公司治理的财务方面 (the finance asp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强调了董事会的控制与报告职能及审计人员的 角色,尤其注重公司财务控制与风险管理问题,对公司财务治理理论建立与发展 硕士学位论文 5 影响深远。 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的文献还有: rahman(2002)认为,公司治理、不完全契约,尽管是些简单的概念,但是 一系列的财务融资和监督活动都起源于它们41。kirchmaier & grant(2005)研究 发现,欧洲企业因中小股东劣势地位而使用财务“掏空”去损害他们的利益。为使 公司治理有效运转,不仅要改变法律,但更重要的是要确保公司治理新规则的广 泛认可42。dionne & triki(2005)发现,尽管在董事会中保持大多数独立董事和 在审计委员会中配备具有会计教育背景的董事可能没有必要,但是审计委员会规 模和独立性要求对股东来说还是有益的43。cornett、marcus & tehranian(2006) 研究表明,公司治理机制对限制实施盈余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 44。carcello & hollingsworth(2006)研究发现,在公司治理机制稳定的企业中,会计和财务专 家可以减少盈余管理。但是,具有财务专业知识的独立审计委员会会员在减少企 业盈余管理方面是最有效的45。 西方财务治理研究简要评述:西方理论界对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的融合研究 趋势,产生了财务治理理论的萌芽。但同时,由于西方理论界的研究范式更注重 实证研究,对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的交叉领域财务治理领域的独立研究还重 视不够,并未展开深入研究,没有正式提出“财务治理”概念,也没有建立起财务 治理理论体系。 1.3.2.2 国内理论界对财务治理理论的深入研究 1、财务治理问题的初步认识与理论探索 (1)郭复初教授的国家财务论开始了以国有企业为对象,以建立现代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为目标的国有企业特殊财务治理结构问题系列研究和探索46。 (2)干胜道教授所有者财务一个全新的领域47一文在国家财务理论基 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所有者财务论”,并全面阐述了所有者财务存在的客观依 据、本质及其理论结构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3)汤谷良、谢志华、王斌教授在会 计研究1997 年第 5 期同时发表了经营者财务论 、 出资者财务论和现金 流转说:财务经理的财务观点三篇论文,系统提出了影响广泛的“财务分层理 论”。该理论将企业产权机制引入到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研究中,充分揭示、论证 了公司财务的层次性,提出了现代企业分层管理架构,对现代财务理论发展指导 意义重大48-50。 2、对财权配置与财务治理理论的深入研究 (1)汤谷良教授(1994)开创性地将产权经济学引入到财务领域,提出了财 务研究的视角不但要从“价值”角度研究,而且还要从“权力”角度研究,并对财权 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51。 (2)刘贵生教授(1995)在其财务原理论纲中指出, 财务动态治理论纲 6 财务是一种分配,而分配总是与分配权联系在一起的,特定的分配权又总是掌握 在特定的所有者手中,只有所有者才可能享有分配权52。可以说,这是国内对财 权研究的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探索,为后来的财务学家探讨财权给以启发,提供思 路。 (3)伍中信教授(1998)提出“财权流理论”53。财权流理论是本金理论的进 一步拓展、深化,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对财务本质、财务理论的全新表述。该理论 从“价值”和“权力”两个角度综合考察财务理论、实践问题,显得更为系统、全面, 对财务学发展影响重大。之后伍教授较系统地提出了财务治理结构的概念和理论 体系,认为公司财务治理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面。它以产权 中的核心部分财权为基本纽带,逐步确立了出资人、董事会、经理层在财权 流动和分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提高企业理财绩效;主张建立以“财权配置”为 核心的现代财务治理理论体系54。这种企业的财权流动与分割无疑具有“动态性” 特征,财权配置也应该是动态的。财权流理论是财务动态治理的理论渊源之一。 (4)杨淑娥教授(2002)认为,公司财务治理是通过财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 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 列动态制度安排55。公司财务治理是契约不断协调、不断冲突,而又不断耦合、 不断修正的过程56。可见,杨教授将财务治理从静态和动态维度去理解,表达了 财务动态治理的基本思想,但并未专门深入探讨财务动态治理的基本理论问题, 而这正是本文为之效力所在。 (5)李心合教授(2003)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 提出了利益相关者财务论。认为公司财务应实行共同治理,公司财务实行分层治 理和管理,公司财务控制权相机配置等57。该理论对研究中小股东及债权人权益 保护问题有重大现实意义。 (6)李连华教授(2002)认为,财权配置的主要任务 是把各种财权恰当地分配到有关权力主体上去,要完成这一财权配置的功能,需 要明确四个相互关联性问题:一是需要分配的财权又哪些;二是参与财权分配的 主体有哪些;三是财权分配原则是什么;四是财权分配的标准是什么。提出建立 以财权配置为中心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思想,并分析了各种财权的配置方式 58。 (7)张敦力(2002)认为,财务治理是界定与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在财权流动 和分割中所处地位和作用,最终实现各主体在财权上相互约束与制衡,促使企业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果的公司治理59。 (8)张兆国、张庆、宋丽梦(2004)认 为,企业财权是企业所有权的核心内容,如何有效安排企业财权是企业治理结构 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明确各利益相关者应分享企业财权,提出建立共同治理 和相机治理的企业财务治理机制60。 (9)张栋、杨淑娥(2005)研究表明,企业 财权配置不仅仅是股东和经营者的企业内部财权配置,而应扩展到包括外部利益 相关者在内的外部财权配置,以及为保证利益相关者财权配置实现的相机治理机 制61。 (10)油晓峰(2005)在其博士论文中初步提出了财务治理理论框架,构 建了基于股东、债权人、经营管理者三者财务冲突的共同治理的激励机制和相机 硕士学位论文 7 治理的监控机制,从理论上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模式进行了创新62。 (11)衣龙 新(2005)在其博士论文中,基于企业所有权安排逻辑,提出了财权配置的一般 框架,初步构建了财务治理体系,提出财务治理应包含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和治 理行为规范三方面内容63。 综上可见,我国财务治理理论研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充分借鉴西方公 司财务治理理论,结合中国特色财务理论创新成果,提出了“财务治理结构”等概 念,并剖析了其内涵,初步建立起财务治理理论体系框架,促进了财务治理理论 的发展和实际应用。但是,国内关于财务治理理论的研究,很多未能脱离西方研 究“公司治理”范式,未能突出财务治理与公司治理的区别,未能全面认识财务治 理的具体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对于财务治理的动态性问题,尽管以伍 中信教授和杨淑娥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已经初步认识到这个问题,但并未对其进行 专门的深入研究。而这为本文的研究留下了空间。本文将在企业产权契约理论、 公司治理理论(剩余公司治理和公司动态治理) 、财务治理理论(财权流理论) 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财务动态治理”范畴,并对 其进行专门探讨,以期补充和完善财务治理理论。 1.4 本文逻辑思路、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 1.4.1 基本逻辑思路 按照理论研究的一般推演,财务动态治理问题之研究逻辑主线按下图展开: 图 1.1 行文逻辑图 1.4.2 基本假设与研究方法 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总是建立在一定的基本假设基础之上的。由于本文属于经 逻辑脉络:不完全合同正交易费用 人力资本 产权优化 企业产权优化 产权保护 公司治理 剩余公司治理公司动态治理 财务动态治理 财务治理 剩余财权 财务动态 治理体系 财务动态治理论纲 8 济学、管理学的交叉式渗透式研究,所以有必要基于以下假设:第一,资源稀缺 性假设;第二,经济人假设;第三,不确定性和有限理性假设;第四,信息不完 全与信息不对称假设;第五,交易费用为正假设;第六,机会主义倾向假设。在 上述假设基础之上,本文将对财务动态治理展开比较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在具体 研究方法上,主要以规范研究为主,综合运用企业产权契约理论、公司治理理论 (剩余公司治理) 、财务治理理论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理论对财务动态治理展开 全方位探究。 1.4.3 基本框架与研究创新 1.4.3.1 基本框架 第 1 章,绪论。阐述财务动态治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在对公司治理和财 务治理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阐述本文研究逻辑、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与研究创 新。 第 2 章,理论基础溯源。探寻财务动态治理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企业产权 契约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剩余公司治理理论) 、财务治理理论(财权流理论) 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理论四大理论基础。 第 3 章,财务动态治理论说。本章首先从产权保护、产权域秩序、企业产权 优化和剩余公司治理循序渐进逻辑推导出财务动态治理命题;之后在对财权内涵 进行回顾与评价的基础上,以不完全契约中之完备部分与不完备部分为标准提出 并解读“通用财权”和“剩余财权”之内涵、价值取向及其配置问题,在此基础上将 财务治理分为财务静态治理范畴和财务动态治理范畴,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然 后,展开财务动态治理与产权优化之间的互动分析;最后,探讨剩余财权及其配 置与财务动态治理的内在逻辑。 第 4 章,财务动态治理理论体系探寻。以“通用财权”和“剩余财权”思想为指 导,将财务治理理论体系划分为财务静态治理理论体系和财务动态治理理论体 系,认为财务治理理论体系本身也是一个二元价值体系,即基于企业公平的财务 静态治理理论体系和基于企业效率的财务动态治理理论体系。文章建构并详细论 述了财务动态治理理论体系,包括财务动态治理结构、动态治理机制和动态治理 行为规范。 1.4.3.2 研究创新 (1)首次以不完全契约中之完备部分与不完备部分为标准,将财权划分为 基于企业公平的“通用财权”范畴和基于企业效率的“剩余财权”范畴;简要探寻了 “剩余财权”的价值取向及其配置问题。 (2)以“通用财权”和“剩余财权”为划分标准,将财务治理分解为基于企业 硕士学位论文 9 公平的财务静态治理和基于企业效率的财务动态治理,它在本质上是一个二元价 值体系,在实践上表现为企业公平和效率的并行与平衡。 (3)提出“财务动态治理”范畴并探究了其内涵,对财务动态治理与财务静 态治理(传统财务治理)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集中探讨了剩余财权、剩余财权配 置与财务动态治理的内在逻辑问题。 (4)以“通用财权”和“剩余财权”思想为指导,将财务治理理论体系划分为财 务静态治理理论体系和财务动态治理理论体系,建构并详细论述了财务动态治理 理论体系,其内容包括财务动态治理结构、动态治理机制和动态治理行为规范。 财务动态治理论纲 10 第 2 章 理论基础溯源 2.1 企业产权契约理论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产权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的行为分析取得了重大 进展,它们接受个人效用最大化假设,在给定交易费用和信息费用不为零的情况 下,企图揭示在经济活动中产权、制度的功能及其对一个社会资源配置与经济增 长所起的作用。继 coase 大作之后,alchain 、demsetz & cheung 等人的研究又 大大推动了产权学派的发展。产权学派的研究,主要着力于产权、激励与经济行 为的关系研究,尤其探讨了不同的产权结构对收益报酬制度及资源配置的影 响,权利在经济交易中的作用也给予了突出关注。从经济学意义来讲,一种产权 结构是否有效率,主要视他是否能为在他支配下的人们提供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 化的激励。产权学派强调,产权明晰是提高产权效率和激励产权主体的核心。产 权配置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经济后果,而且交易费用会部分地影响到产权的分配和 执行方式;产权分配在影响激励和经济后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企业产权理论主 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企业的产权地位或拥有什么产权,这就必然涉及企业与外 部的产权关系;二是企业内部的权利安排,也就是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问题 64。 企业的产权结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会对交易费用、激励机制和经济行为产生影 响。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合约)的有机组合,是 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企业的本质是合同关系,不仅有与雇员的,而且 还有与供应商、客户和贷款人的合同关系。企业不是个人,而是使许多个人冲突 的目标在合同关系框架中实现均衡的复杂过程的焦点。coase(1937)认为,企 业是一个契约代替一系列契约,一个长期契约代替一系列短期契约 65。cheung (1983)认为,企业的本质是用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企业与市场的不同只是 一个程度问题和两种不同的契约安排形式66。 williamson (1975; 1979; 1980; 1985) 和 klein(1978)认为企业是用以节约交易费用的契约组织67-71。grossman & hart (1986)38、hart & moore(1990)72以及 hart(1995)73发展了一个基于非完 全契约的产权理论(ghm 理论) ,认为完全契约只是契约理论研究的起点,现实 中的契约总是不完全的;当由于明晰所有特殊权力的成本过高而使契约不能完备 时,所有权具有重要意义;一种有效率的剩余权利的配置必须是购买者激励上所 获得的收益能够充分弥补售出者激励上的损失;剩余权利的所有权安排给那些投 资行动最重要的一方是最优的。fitzroy & mueller(1984)认为企业是一种合作 硕士学位论文 11 契约;企业内部权力的安排取决于非流动性在成员之间的分布74。周其仁(1996) 认为,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特别合约75。契约理论的核心问题有两 个,一是不对称信息下的收入转移;二是不同风险态度当事人之间的风险分担76。 由 于 某 种 程 度 的 有 限 理 性 或 者 交 易 费 用 , 使 得 现 实 中 的 契 约 是 不 完 全 的 (incomplete)。经济学家很久就承认,并非所有契约关系都建立在完全和详尽 的合约基础上,产权契约是不完全的77。契约不完全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三类成本: 一是预见成本,即当事人由于某种程度的有限理性,不可能预见到所有的或然状 态;二是缔约成本,即使当事人可以预见到或然状态,以一种双方没有争议的语 言写入契约也很困难或者成本太高;三是证实成本,即关于契约的重要信息对双 方是可观察的,但对第三方(如法庭)是不可证实的78。由于这种“可观察但不 可证实”的信息结构假设无须借助不成熟的有限理性模型,因此成为不完全契约 理论的主要基础。每一种交易都是一种契约,根据不同契约带来的交易费用匹配 不同的治理结构79。标准的委托代理理论是在完全合同的基础上讨论的,所以 它没有为产权提供角色。由于这个理论本身就是排斥产权的,所以,用它来论证 企业产权或所有权不重要是不恰当的。在不完全合同的世界里,企业产权就是重 要的了。因为,此时就不能保证市场交易是最优的,这时由谁拥有对资产的控制 权、企业应该大还是小就成了需要讨论的问题。由于对合同未作规定的事情,所 有者即剩余控制权的拥有者才有权作出决定。这时,产权如何分配,对效率就有 重要影响了。 我们认为,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联结体,是要素所有者交易产权的结果。 企业产生在人们无法拟订完全合同,从而权力或控制的配置变得十分重要的地方 80。现代企业理论奠基于合同的不完全性。因为合同是不完全的,所以产权的初 始配置和后续调整对效率的影响是重要的。产权优化的要义就在于提高产权效 率。产权优化在微观层面就呼唤财务动态治理,以提高财务治理效率,从而最终 实现宏观上企业产权配置高效率,进而推动企业产权优化。合同不完全的原因, 在于世界和未来事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与交易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的 矛盾81。企业契约与市场契约的根本区别在于企业所有权的不断配置特征;市场 的权力是一次界定的,而对于企业来讲,权力的决定却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而需 要不断地重新界定82。企业权力的不断界定表明依附于“权力”的“财力”(即“财 权”)也需要不断界定、不断调整。企业又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 合约。企业所有权安排是基于产权契约方综合谈判力对比与权衡的暂时动态平 许成刚(1998)认为,格罗斯曼和哈特等的重要贡献就在于他们发现了交易成本从哪里来、由什么决 定的基本原因合同(契约)的不完备性,许成刚教授的这一理解是值得商榷的。恰是正交易成本的存 在决定了合同的不完备性,而不是相反。在零交易成本的世界里,合同是完备的。正因为科斯等以正交易 成本为分析前提, 才逻辑推导出现实中的合同是不完全的。 许教授的见解参见: (美) 哈特著; 费方域译 企 业、合同与财务结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6,中译本序三,1-14 财务动态治理论纲 12 衡。因为合同不完全,才有了“产权优化”、“剩余公司治理”、“公司动态治理”、“剩 余财权”、“财务动态治理”和“财务治理效率”等范畴。在长期的企业理论研究中, 有关经济学家却似乎将所有权结构中剩余索取权契约安排视为静态的,把它作为 一种外生变量,但是事实上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随着签约各方谈判力的变化 而变化的。现代公司制企业中,人力资本所有者在谈判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因此, 其权能和利益也要求在所有权结构中得到维护和体现。不同企业和同一企业的不 同阶段,人力资本要素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化验室药品安全管理
- 标签布料改造方案范本
- 天津电源灌封胶施工方案
- 行车承轨梁施工方案
- 河北安全管理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廊坊工厂降噪屏施工方案
- 尼龙防护网施工方案
- 德惠样板展示区施工方案
- 河堤土工布施工方案
- 监控线缆敷设方案范本
- 幕墙UHPC施工专项方案 (评审版)
- 2025-2030年地域风味酱板鸭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一季度全院难免压疮风险评估上报总结分析(二篇)
- 2025-2030年中国微晶玻璃面板行业规模分析及投资前景规划研究报告
- 小学生班级安全小卫士
- 2025年江苏南京市国企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GB/T 33761-2024绿色产品评价通则
- 三角函数性质与解三角形(解答题10种考法)
- 大学生反诈宣传课件
- 体育行业体育产业园区建设方案
- 幼儿园课程教研活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