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专业论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例.pdf_第1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例.pdf_第2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例.pdf_第3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例.pdf_第4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例 i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例 摘 要 在我国,长期以来村级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在目前城乡“二元”体制尚未彻底打破,公共财政制度尚未完全建 立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完全依靠国家和政府的投入既不现实 也不可能,而要完全依靠农民单家独户的出资建设也是难以实现的,只有 村级集体经济才具备参与建设发展的现实条件,也才能担当起“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重任。作为 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将 极大地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小康。 因此,如何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农村的和谐稳定、繁荣发展,为新 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保障,已经成为当前许多“三农”问题专家和实 际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和难点。 相比于其他地区,余姚市的新农村建设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都处于一 个较高的起点,尤其是本世纪以来,余姚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注重“造 血”和“输血”功能并重,村级“内力”和政府社会“外力”共培育,在 资源开发、资本经营、产业发展和结对帮扶等几大实现路径方面作了探索,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例 ii 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资本性、资产性和资源性收入来源, 为余姚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本文就是通过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内 涵分析、历史解读,通过对“余姚模式”的现实分析,提出目前村级集体 经济在呈现发展模式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下,同样面临着 发展水平低、村级“内力”弱,发展路子窄、政府社会“外力”缺,制约 因素多,无法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等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注重于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关系的整体性研究,针对当前村级集体经 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参考国内一些地区村级集体经济 发展的经验启示,探寻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发挥资源优势、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完善精英治理、健全民主管理,同 时,提出了非农建设用地制度创新、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改革、村级集体经 济组织法律地位进一步明确等配套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关键词:新农村,村级集体经济,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例 iii study on development pathways for villiage collective econom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 example of yuyao,zhejiang province abstract village collective econom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society in china for a long time. currently, urban and rural binary system still exists and public financial system is not completely established so far. it is impossible to depend on the investment from the government fully for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can not also be realized if individual rural families are used as the unique source of investment. therefore, the only party who has the ability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s village collective economy. and only village collective economy is able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with high productive ability, rich life, civil countryside, tidy village, and 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balanc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to solve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it will also grea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 collective economy and the final fulfillment of complete well-off society in countryside. how to develop it to provide strong basis for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例 iv rural harmony, prosperity, and the promotion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s a current hotspot and difficulty. many experts and relevant personnel working on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focus on it. the basis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village collective economy in yuyao is great, compared with other counties. especially since this century, the government of yuyao insists on the development balanc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emphasizes the support of capital and intelligence at the same time, and develops the strength from villag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yuyao government also explores the pathways including resource exploiting, capital management,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one-to-one aids. these measures bring stable income from property, capital, and resour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 collective economy and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yuyao.after the study for the implication and the history of village collective economy, and analysis for the reality of yuyao model, this thesis showed some relative problems, such as low development level, weak village strength, few development methods, little strength from government and society, many limited factors, and bad adaptability to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vers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models revealed in current village collective economy. the thesis focused on the integral study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llage collective economy and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studied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of village collective economy after considering the problems from current village collective economy, the hotspots in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the experience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 collective economy in other areas of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above, the follow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vided in this study: making full use of resources,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of a joint stock cooperative system,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例 v completing elite administration, and optimizing democratic management. meanwhile, the improvement of supplementary measures, such as system innovation of non-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land, innovation of public product supply mechanism, and further clarifying legal status of village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were also suggested in the thesis. key words:new countryside, village collective economy, pathway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例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 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周丽芳 日期: 年 月 日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例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 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上海交 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周丽芳 指导教师签名:章晓懿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例 1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广大的农村,伴随着统分结 合、双层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的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实现了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已经 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但是,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 构造成了城乡经济社会的不均衡发展,制约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三 农”问题依然非常突出。由此,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 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六届五中全 会进一步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构想, 这是改革进入新阶段后中央对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的新 要求。 村级集体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和物质基础, 具 有发展农业、稳定农村、富裕农民的独特作用,同时,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进一步深化 农村改革,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村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客观要求,是整合农 村资源、协调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2。因此,创新村级 集体经济的制度设计,探索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的道路,促进村级集体经济不断 增长,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家庭联产承 包经营体制下诞生的大批规模小而分散的家庭个体经营,在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快 速推进的背景下,遭遇了许多无法解决的困难与问题,而当发展的政策、经济等外部环 境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村级集体经济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制度内外的压力。以最先实施 土地承包经营的安徽小岗村为例,历史证明,最初小岗人分田单干的小农经济,打破了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g.人民出版社.2005(10). 2 吴解生,张海燕.长三角地区村级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53).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例 2 生产上的“大呼隆”和分配上的吃“大锅饭”的弊病,突破了集体经济格局,解决了农 民的温饱问题,成为农村改革之初的典型范式。而之后的小岗村,由于产业单一,经营 方式分散,权威结构不能有效建立,组织缺乏,村民松散,劳力外流,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依旧是小农经济,村级经济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 1。反思“小岗契约”,我们不能 否定它在最初释放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但是它也给小岗长期的后续发展带来了诸多负 面后果, 2主要表现在“小岗模式”中生产要素的分散和集体资本积累的乏力,村级集 体经济成了“空壳”,曾经的“明星村”已光环不再,使得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步履艰难。 从全国来看,农村改革之初,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职能大部分转到了农户,相 当一部分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基本上不但没有得到发展和壮大,反而不断削弱 3,使村 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功能日渐衰弱。到 20 世纪 90 年代,伴随着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有 企业改制,原有体制下的乡镇、村办集体企业也纷纷改制为个体或私营企业,村级集体 资产被“分光”、“卖光”,村级经济“空壳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浙江农村, 市场经济发达,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更是挑战着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 业税取消后,由于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引发 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因为,目前在 我国,村级作为最基层的一级组织,承载着巨大的社会和政治功能,履行着“一级政府” 的大量职能,如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养老保障、教科文卫事业发展、村庄环境 整治以及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等等,这些都离不开村级集体经济的有力支撑。但是,当前 仍有小部分人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持怀疑态度,存在“过时论”、“无需论”、“无用 论”、“无路论”等观点 4。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们又不得不重新审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前景,不 得不思考要不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如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如何通过村级集体经济 资源的最佳配置推动集体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小康,这已经成为 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1 朱晓红,邓国军.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启示以华西村、南街村和小岗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 学.2008.36(25). 2 何宏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词对底层的社会动员如何可能eb/ol. 三农研究.2008.3.18. 3 顾天荣.农村集体经济亟待壮大发展j.江苏统计.2000,(8). 4 赵兴泉.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途径j.农村工作通讯.2006.12.32.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例 3 二、研究意义 邓小平指出,农村建设关键是发展生产力,农村的稳定、发展和现代化,没有社区 集体经济是不行的,特别是村一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富 裕文明新农村” , 并强调要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实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积极 “探 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因此,要着力研究村级集体经济,探讨依靠发展壮大农村 集体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途径。本文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在对新农村建设 的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形势的把握下,通过分析浙江余姚地区目前村级集体经济 发展的主要实现形式及其运行特征和效果, 比较研究国内其他地区的村级集体经济的特 征及启示,剖析了当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了新农村背景下发展 村级集体经济的基本方向和模式,以期更好地发展壮大余姚的村级集体经济,推进余姚 的新农村建设,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和借鉴。 浙江省余姚市,所辖 6 个街道、14 个镇、1 个乡,户籍人口 83.5 万,史有“东南 最名邑”、“文献名邦”之称。2007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10 亿元,增长 14%,其中三 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 27.1 亿元、246.9 亿元、136 亿元,财政收入 63.37 亿元,农村经 济总收入 1440.3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025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9687 元, 全面小康实现度接近 80,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标列全国县(市)第 18 位。 12008 年全 市 265 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可支配收入 2.475 亿元,净资产达到 20.04 亿元。 2 余姚地处江浙交界区域,与温州和苏南地区有共通之处,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典型色彩, 其发展模式曾被学者称为“江浙模式” 3、 “余姚模式”4,因此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 式和路径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繁荣农村经济是核心,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关键。实践 也充分证明,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 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推动农村全面进步,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 繁荣农村经济,壮大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没有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就不会有农 1 陈伟俊.余姚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r.2008. 2 余姚市农林局.余姚市农村经济收入分配和效益统计资料g.2008. 3 徐烁然.“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与“江浙模式”的比较研究j.时代经贸.2008.91(6). 4 段应碧.余姚市城乡一体化研讨会发言材料r.余姚市城乡一体化工作通讯.2003(5).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例 4 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然影响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影响 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产品的投资主体。我国“三农”问题的突出表 现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的短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需要大量的物质投入, 据测算,全国每年要达到 7000 亿元以上,而国家财政每年能够拿出 2000 亿元(农村事 业费除外)就属不易1,最终除国家渠道投入部分外,只能依靠农民、依靠农民合作经 济组织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投入。但是,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后,特别是农村 税费改革以后,村级公共事业的费用没有了稳定来源,许多地方村级公共事业建设捉襟 见肘。事实也证明,新农村建设中,那些集体经济富裕的村,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的供 给水平不仅没有降低,反且有了新的提高。因此,在当今体制下,只有大力发展村级集 体经济,才能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事业建设需要的资金,才能确保新农村 建设有序推进。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增强村级服务功能、实现农民增收和共同富裕的基本保证。以 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集体和农民群众两个积 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的收入和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现阶段,村级 集体经济仍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合作经济的主体,是农村双层经营体制 中“统”的物质基础,是对“分”进行服务的实力所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农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事实上只有村级集体经济壮大了,才能更好地发挥服务功 效,才能办成那些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事情,比如建立专业合作组 织,提供社会化服务项目等等。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还可以依托雄厚的集 体经济实力, 探索股份合作制改革, 进一步增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组织保障。 村级集体组织作为新农村最基层的建 设主体,要建设好新农村就必须有一套坚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一个具有权威的精英 式人物。村级基层组织作为农村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者、实践者和落实者,其凝聚 力、战斗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各项方针政策能否得到贯彻落实,也关系到社会能否和 谐稳定。只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了,才能实现对村级组织领导者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才 能调动其积极性, 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才能集聚农民的力量, 带领农民搞好新农村建设。 1 马俊山.对我国农村发展道路的思考eb/ol.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例 5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综述 纵观学术界对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探索, 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必然性、 体制与政策革新、 建设方向与动力、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与现象等方面,都有了比较广泛的研究和涉足,其 中就一些问题也达成基本共识。 (一)制度改革与体制创新问题的研究。建设新农村,学者大致的看法是,首先必 须进行制度上的改革和体制上的创新,应该统筹城乡发展,并建立和完善适应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需要的新型农村经济和社会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使得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资 源得到更好的配置。一般认为,中国当前最主要的矛盾是城乡矛盾。进行新农村建设, 必须打破城乡传统的二元结构,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使城乡呈现一体化的、协调 发展的趋势,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二)关于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城镇化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和城镇化 的态度上,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应该缩小城乡差距,转移农村劳动力。茅于轼, “中国整 个农业问题的出路就是减少农民,降低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间的比例,而从一个农业 国变成一个真正的工业国。我估计最后八亿农民 90都要变成非农民” 1。严伟认 为, “如果我国农村农人口降到 4 亿元,其他条件不变,我国农村人均收入就将比目前 提高整整一倍还多,我国农村收入状况发生实质性变化,我国农村问题将宣告得到 初步解决” 。 2林毅夫,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跟城市化应该是并行的”3。胡思勇也提 出,新农村建设应与新城市建设结合起来 4。党国英, “我心目中的中国新农村,是农民 人数大规模减少并实现充分就业的农村” 5。 温铁军认为,要解决农村问题应该继续坚持 走小城镇发展的战略 6。 (三)关于新农村建设投入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问题。新农村建设需要进行大量 的投入。那么谁来投入?怎么投入?这是学者们探索新农村建设“输血”和“造血”路径 1 茅于轼,华生,陈剑波.激辩新农村建设路径与方向eb/ol. 2 严伟.建设“新农村”不是把农民留在农村j.社会科学战线.2006(2). 3 林毅夫.新农村建设是一招活棋,会有韩国的效果j.21 世纪经济报道.2006-6-15. 4 胡思勇.新农村建设应与新城市建设结合起来j.农民问题研究.2006-2-23. 5 党国英.中国的新农村应该是这样的j. 6 温铁军.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党的建设.2006(9).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例 6 的一个角度。金人庆:应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国 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增加对“三农”投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1。 同时还需要多种渠道向社会筹集资金,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局面,并完善国家农 业投入法律法规体系,硬化农业投入约束机制 2。此外,还应改变目前财政支农投入渠 道多、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的现状,探索资金整合使用的有效途径 3。而在农村公共 产品的供给方面,罗宏斌、肖红梅等认为:应该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村公共产 品供给机制,同时要建立农村公共产品合理的需求表达机制,保证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 供给 4。 (四)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内部与外部作用发挥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 政府是主导, 农民是主体。关于内外部作用的发挥,学者对外部作用的理解主要为政策的投入支持以 及组织、规划与引导,内部作用则为农民自身的发展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提高,并 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喻晓社:在肯定外部支持作用的基础上,强调农民 自身主体作用的发挥更为关键,提出必须重视新型农民的培育,增加农民的人力资本积 累,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要求的现代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功的重 要保证 5。丁兆庆则认为要“内” 、 “外”兼顾,即一方面把发展农村、提升“三农” 、培 育和提高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即内发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 另一方面必须 充分发挥工业支持农业和城市带动农村的作用(即外哺力),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创 便利的外部环境 6。 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关于村级集体经济作用, 林枫 7,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整个农村经济快速 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 ,同时,他也充分认识到目前村 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非常突出,而“由于人才、技术、资金、信息和地理位置及 历史因素等的差异”造成发展不平衡,差距逐渐拉大。 1 金人庆.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6. 2 马晓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4). 3 韩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j,农村农业农民(b 版),2006(8). 4 罗宏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财政政策取向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2). 5 喻晓杜.把培育新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农村农业农民(a 版).2006(5). 6 丁兆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原则j.甘肃农业.2006(12). 7 林枫.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与对策n.现代农业.2008(6).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例 7 关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孟薇、顾吾浩, 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陷 入了资源困境” ,而发展思路的认识误区又严重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拓展方向和拓展路 径;陈景飞 2认为村干部和群众思想认识偏差、自然资源基础条件差、村干部素质能力、 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村级基层组织力量薄弱以及上级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六方 面都一定程度制约村级经济发展” ,而“村级负债严重已成为影响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 展、农村改革和稳定的重要障碍” ;林枫还提出“资金不足,技术匮乏;信息闭塞、人 才奇缺,能不为私利带领群众致富的人才更缺,都严重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 大” 。 关于村级集体经济的创新路径选择,林枫认为“以当地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挥当地 资源的优势注重因地制宜,能工则工,能企则企,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实 现形式” ,甚至提出了几种发展模式:资源开发模式、工业振兴模式、城镇模式和专业 合作模式等。徐克勤也提出了城镇型、近郊型、沿线型、资源型、服务型等几种选择模 式 3。孟薇、顾吾浩: “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相关政策法规的配套研究” ,还应赋予村级 集体经济“生态贡献”应有的价值。简新华教授认为,坚持和发展集体经济是基础,内 部的集体化管理和外部的市场化运作是制度保证。陈锡文 4认为,要深化改革村级经济 社会管理体制,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现代农业发展的经济组织” ,“家庭承包制 +专业合作社”是符合国情的模式。韩俊 5等认为:村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之后,集体 资产的管理主体仍处于缺位状态,而且集体资产的经营也存在许多风险,因此“需要建 立起规范的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机制,规避经营风险” 。村级组织中包括村党支部、 村委会、社管会,如何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如何处理三者关系,郭红梅6认为,要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理顺好三者的关 系,建立健全工作协调和议事决策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王智军 7认为应从横向和纵向 两个角度建构农民组织系统。孙强提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因其灵活性和自主性而成为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载体, 并认为对专业合作组织在制定法律和出台优惠政策方 1 孟薇、顾吾浩.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以上海郊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例.今日中国论坛.2008.45(9).44. 2 陈景飞.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政策瞭望.2008(6). 3 徐克勤.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途径与模式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1.4. 4 陈锡文.新农村建设必须伴随着一系列的体制创新ed/ol.中国新闻网.2006-02-09. 5韩俊,张云华等.北京市朝阳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调查. 6 郭红梅.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ed/ol. 7 王智军.当前农民组织化问题d.江海学刊.2000(3).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例 8 面应加大力度。 咸春龙则认为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农民组织化严重滞后的问题亟待解 决,而发展合作社等中介组织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途径 1。吴钢进 一步认为可以通过公司加农户、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股份合作经营和劳务输出组织 来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 2。 综上所述,关于新农村建设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专项研究,许多学者、专家都有 较广泛而深入地研究, 但是将新农村建设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两者有机联结的研究则并 不多,那些相关课题的研究,往往是角度不够广,或缺乏相应的深度:他们的研究较多 地侧重或局限于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地区,有的研究还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较多地停 留在纯理论的层面,缺乏一些实证分析,缺乏指导意义。而本研究则较好地融合了新农 村建设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两者关系, 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放到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下考察,掌握并运用了大量第一手资料,通过对余姚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使论文有了详实的案例材料作支撑, 同时通过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 实践考察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实现路径和配套机制创新。本文注 重以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力求探讨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共性问 题,能够给予不同地区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有借鉴价值的东西。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 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对论文课题的研究现状的梳理,确立了研究视角,简单地概括了 全文的研究内容和基本框架。第二章到第五章为正文部分。第二章概述了村级集体经济 发展的相关理论,在对村级集体经济内涵、功能及其历史沿革分析的基础上,着重阐述 了新农村建设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 第三章则分析了余姚市村级集体经 济发展的现状及其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力” 、 “外力” 并重的实现途径,对目前村级集 体经济发展无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 第四章主要阐 述了国内其他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着重分析了“温州模式”和“苏南 模式” 。第五章则从资源型、资本型、产业型和和结对型四个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村 1 咸春龙.论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组织化问题d.农业经济问题.2002(2). 2 吴钢,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发展ed/ol.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例 9 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实现路径, 并且从较宏观的角度提出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配套机制 创新。第六章则为结束语。 第四节 主要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以农村经济管理、农村发展战略等有关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新农村建 设历史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课题来展开论述。本文以村级集体经济为研究对象, 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全文的线索, 以制度变迁来探索解决相关路径为 整体分析框架,运用文献资料研究、理论和实际结合等方法来讨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这 一现实课题, 针对目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方向, 探讨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途径。通过几个典型的村级集体经济创新模式的比较研究, 归纳分析出一些规律性的要素,选择浙江省余姚市作为一个实证分析的案例,立足市镇 扶持和村级创新两个层面,从“内发力”和“外辅力”两者关系的剖析解读,进行了一 些制度内外的思考,提出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现实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例 10 第二章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理论概述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在加强农业、稳定农村、富裕农民过程中发 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城乡均衡一体的公共财政体制,村级集 体经济在保障村级基层组织正常运转、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 定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章就村级别集体经济的概念、功能起源及其与新农村 建设的关系作一简单分析。 第一节 村级集体经济的概念与功能 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经济制度的主要形式,我们要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研 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首先必须弄清楚集体经济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基本内涵。 一、村级集体经济的内涵 辞海把集体经济定义为“以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经济”,“股份合作 经济中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也属于集体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的简称,它包括城乡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或者合作社经济,农村集体经济是指农业以 至农村中的各种合作经济。 村级集体经济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 6 个层次中居最低的一个层次,也是农村经济 中最基本的经济单元,是行政村中各种经济关系的总称。一般认为村级集体经济是指以 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的农村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是 指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共同劳动、共同拥有、互助合作是 集体经济组织的根本标志。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在引导农民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正在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例 11 二、村级集体经济的功能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作为最基层的单位,承担着发展村级经济、带领农民发家致富,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村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功能,即新农 村建设强调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内容。袁新 敏、张海燕1认为在我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村级经济不仅具有 加强农业、稳定农村、富裕农民的独特作用,而且也是深化农村改革,提高农民的组织 化程度,推进农村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客观要求,也是整合农村资源、协调城乡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可见,在我国现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 度下,村级集体经济拥有着集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功能组合,笔 者着重围绕村级集体经济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等三方面的功能进行阐述。 (一)村级集体经济的经济功能 (一)村级集体经济的经济功能 经济功能是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功能。在农村实施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同 时,继续坚持和完善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代表集体拥有生产资料的就是村级集体经济 组织,村级集体掌握着整个村庄的土地乃至其他资源,并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合理配置, 提升农业效益,带动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村级集体经济的经 济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是提升农业效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农村全面进步,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 一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改变了原来传 统体制下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模式,农民的组织方式发生了变化,农村的生产 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一个层面是农民为独立主体的一家一户的家庭生产经营,另一个层 面是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新型合作经济,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目前都 是农村经营的两个主流。从发展趋势来看,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施集约经营、规 模经营,在客观上也同时要求村级集体经济获得新发展。发展集体经济组织也将提高农 民的组织化程度,将更好的发挥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功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化率, 更有效地抵御各种风险。李俊英北京郊区村级集体经济制度创新研究肯定地指出: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来推广农业技术,同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进入市场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这些都是农户单 1 袁新敏,张海燕.长三角地区村级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环境与新定位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08(03). 上海交通大学 mpa 论文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余姚市为例 12 家独户所不能及的。 第二,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民收入稳定提高的重要支撑。在家庭经营体制下,农民的 增收和致富主要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 但是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状态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起 到重要的影响。村级集体经济势力强大就有能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为农民发展现代农 业和高效生态农业提供必要的条件;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直 接增加农民收入;一些村级集体资产较多的村,通过股份制改革,农民成为股东,能够 从集体资产的经营收益中分红。许多农村的发展实践也证明,凡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健 康稳定的地方, 农民的得益就比较多, 农民的生活也就比较富裕。 李俊英对北京郊区 2000 年农民人均劳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