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苦难叙事.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苦难叙事.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苦难叙事.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苦难叙事.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苦难叙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底层一直备受作家的关注,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 来,随着社会体制的改革和文学自身发展的原因,文学愈加关注当下社会的弱势 群体,当代文学创作中兴起了“底层文学热。底层人物以贫苦农民、农民工、 下岗工人等群体为主,他们大多生活比较艰辛、为了生存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底 层文学凸显了他们的生存苦难。作家由于与底层的隔膜和底层经验的缺乏,往往 会对底层人物进行想象性的表述。作家们以代言者的身份叙述底层时,总是将底 层置于苦难的深渊与需要拯救的地位,同时受当下大众文化的影响这种对苦难的 关注变成了“比惨比狠”的残酷叙事。新世纪底层文学的苦难叙事与现实缺少距 离感,没有凸显出苦难中应有的悲剧崇高感和抗争精神。这种缺少精神内涵的苦 难渲染使底层文学中的底层形象与官方底层叙事和底层读者期待视野中的底层 形象存在极大地反差,使底层文学创作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对传播视域中底层 文学苦难叙事的分析应引起创作者的重视,这将关系到底层文学的发展前景和未 来走向。 关键词:底层文学苦难叙事 想象性表述 美学缺失 o nt h es u f f e r i n gn a r r a t i v eo ft h eb o t t o ml i t e r a t u r ei nt h en e wc e n t u r y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p r o c e s so f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l o w e rc l a s s e sh a v eb e e n c o n c e r n e db yt h ew r i t e r s e s p e c i a l l yi nt h en e wc e n t u r y , w i t ht h er e f o r mo fs o c i a l s y s t e ma n dt h er e a s o n sf o r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l i t e r a t u r ei t s e l f , l i t e r a t u r ew o r k s i n c r e a s i n g l ya r ec o n c e r n e da b o u tt h ec u r r e n ts o c i a lv u l n e r a b l eg r o u p s ,a n db o t t o m l i t e r a t u r eh o tr i s ei n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 t h el o w e rc l a s s e si n c l u d i n g p o o rf a r m e r s ,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 ,l a i d - o f fw o r k e r sa n do t h e rg r o u p s ,m o s to fw h i c hl i v e ah a r dl i f e ,a n dp a yah i g h e rp r i c et ol i v e t h eb o t t o ml i t e r a t u r eh i g h l i g h t st h e i r s u f f e r i n g s b e c a u s et h ed i s s e p i m e n tt o t h el o w e rc l a s s e sa n dt h el a c ko fb o t t o m e x p e r i e n c e ,w r i t e r so f t e nf a b r i c a t et h ef i g u r e s w h e nw r i t e r sd e s c r i b et h ef i g u r e s ,t h e y a l w a y sp l a c et h e mi nt h ep o s i t i o nn e e d e dt os a v e m e a n w h i l e ,b yt h ec u r r e n ti m p a c to f m a s sc u l t u r e ,t h ea t t e n t i o no nt h ep l i g h tb e c o m e sam o r em i s e r a b l ea n dc r u e ln a r r a t i v e t h es u f f e r i n gn a r r a t i v eo fb o t t o ml i t e r a t u r ei nt h en e w c e n t u r yl a c ko fs e n s e o fd i s t a n c e w i t ht h er e a l i t y , a n dd o n th i g h l i g h tt h en o b l es e n s eo ft r a g e d ya n dt h ef i g h t i n gs p i r i t t h el a c k sm a k eb o t t o mf i g u r e sh a v eg r e a tc o n t r a s tb e t w e e nb o t t o ml i t e r a t u r ea n d o f f i c i a lb o t t o mn a r r a t i v ea n de x p e c t a t i o n sv i e wo ft h er e a d e r s ,w h i c hm a k et h e b o t t o ml i t e r a t u r eb ei na na w k w a r dp o s i t i o n c r e a t i v es h o u l d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 s u f f e r i n gn a r r a t i v eo ft h eb o t t o ml i t e r a t u r ei n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p e r s p e c t i v e ,w h i c hi s c r u c i a l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s p e c t sa n df u t u r et r e n d so ft h eb o t t o ml i t e r a t u r e k e y w o r d :b o t t o m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s u f f e r i n gn a r r a t i v e ,i m a g i n a r ys t a t e m e n t s , e s t h e t i c sf l a w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学位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 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 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 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 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蜘 日期:型严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 权归属兰州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兰州大学有关保存、使用学位论 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 质版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兰州大学可以 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 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 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 单位仍然为兰州大学。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迎导师签名: 日 期:皂: :,p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苦难叙事 序言 一、文学书写“底层劳的传统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底层一直在作家的视野之中,可以说关注底层民 众是中国文学的一贯传统。在诗经中就出现了描写底层人民的优秀诗作,如 魏风伐檀,以及叙述农夫一年间的艰苦劳动过程和他们生活情况的豳风叱 月,无论在内容还是在艺术上都是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1 汉乐府中 的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唐代诗人杜甫“三别”“三吏 中的人物、 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 ,元代关汉卿窦娥冤中的“窦娥”,明代“三言”“二 拍 中的“小人物 等,这些都描写的是平民百姓的疾苦,或写他们的生活困境, 或写他们所受的压迫与剥削,或写他们不幸的遭遇,都是来自于下层贫民的呻吟 呼号。 2 0 世纪初,陈独秀率先提出写实主义文学,他认为文学要揭示“人生真相 如何 ,就必须借助“写实主义川。胡适也响应陈独秀提出的写实主义文学主张, 他说:“今日的贫民社会,如工厂之男女工人,人力车夫,内地农家,各处大负 贩及小店铺,一切痛苦情形,都不曾在文学上占一位置。而且今日新旧文明相接 触,一切家庭惨变,婚姻苦痛,女子之位里,教育之不适宜种种问题,都可 供文学的材料。3 这是在中国文学史上明确提出文学要反映最底层的工农大众的 生活状况和关注贫民社会。周作人进一步提出写实主义文学主要在于表现、解释 人生,展示“社会的人生”的现状。写实主义文学的提倡使得中国文学观念在 2 0 世纪初发生了变革,新文学作家们自觉关注社会现状,表现民生疾苦与社会 人生。写实主义文学逐渐成为新文学的主流并对新文学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五四时期文学出现了大量的描写底层民众生活的作品。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 己、闰土、祥林嫂等都成为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的经典形象。还有描写学徒生活 的三天劳工底自述、描写卖儿鬻女的贫农在骨肉之爱和饥饿的威胁两者之间 挣扎心理的偏枯4 ;以及为了生计而铤而走险被捉住后要处死的骆毛( 蹇先 艾的水葬) 等。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作家运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创作出一 批描写下层人民生活的优秀作品,2 0 世纪8 0 年代的“新写实主义也对普通民 众和下层小人物给予了较大的关注。这些作品对中国写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苦难叙事 重要作用,同时这种创作使文学更加贴近社会现实,贴近普通平民的生活,运用 写实的手法真实地反映生活,描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反映民间疾苦,彻底揭示 社会现实真相的创作精神对后世文学有着极大的影响。新世纪兴起的底层文学创 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五四写实主义文学的继承,是一个世纪之后对新文学源头 的再呼应。 二、新世纪底层文学的兴起 1 、底层文学创作的繁荣 进入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创作进入爆发期,据徐德明统计2 0 0 1 年第5 期 到2 0 0 3 年第1 0 期收获、十月、钟山、当代中关于农民脱离土地进城 务工题材的作品就有2 7 5 篇。5 近年的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短篇小说 选刊等刊物上也选载了大量的底层小说,可以说大型文学期刊中随处可见底层 文学的影子。如邵燕君所说,2 0 0 5 年“底层 问题成为当代文学最大的问题。6 王 晓明在2 0 0 6 年年初指出,最近一年半的文学杂志上,差不多有一半小说,都是 将弱势群体的艰难生活选作基本素材的。7 近几年底层文学的创作不仅数量众多, 而且出现了一批创作水平极高的优秀作品,并获得了一系列的文学奖项。刘庆邦 的中篇小说神木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曹征路的那儿获首届北京文学叫、 说月报奖,及广东省第七届鲁迅文学艺术奖。田耳的一个人张灯结彩、葛 水平的喊山、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等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 秀中篇小说奖,范小青的城乡简史和邵丽的明惠的圣诞获第四届鲁迅文 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可以说,“底层叙述”不但已经从一种“冷门叙述, 变为一种“热门叙述 ,也开始从一种“异质性叙述,变成为一种“主流性叙 述”。8 2 、新世纪底层文学兴起的原因 新世纪文坛,“底层写作 成为一个文学热点,既有当下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的原因,还有新时期以来文学自身发展、自我调整的原因,同时评论家自觉地参与 讨论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首先,是社会环境的改变。2 0 世纪9 0 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 快,社会变革中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整合日益明显,城乡 差距拉大,贫富悬殊加剧,“失业下岗、“三农问题 、“农民工 、“弱势群体 2 兰州人学硕上学位论文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苦难叙事 等名词陆续出现,社会分层成为客观存在。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一大批作 家视点下移,自觉从社会分层的目光去展示与审视底层人物,表现他们现实生活 的苦难与悲惨处境,作者试图用自己的作品参与当下文化精神的建构,并对自己 生活的时代、政治发言,来体现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其次,是文学自身发展的原因。对二十世纪后二十年的中国文学来说,“寻 根文学 在八十年代中期的逐渐沉寂,在很大程度上就已预示着一个属于文学的 时代的结束。那种源自“五四 新文学以来的,文学与政治互动的密切关系开始 疏离与解体,一股躁动不安的浮躁情绪旋即弥漫于整个文坛,文学成为一种完全 个人化的话语诉说。9 文学创作出现了明显变化,注重描写人物的心灵世界和内 心隐秘,广些作家将笔触伸向许多涉及个人领域的酒吧、旅馆、迪厅、卧室乃至 浴缸等私人空间,甚至提出了“下半身写作”将性本能与高潮体验当成生活的全 部尽情刻画,将文学引向了寻求感官刺激的路子。同时西方近百年的小说创作技 法都被纷纷引进国内,荒诞派、黑色幽默、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等西方现代主 义手法都成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作家们一时之间以学习西方小说的创作技巧为 时尚。过分的注重小说创作的技巧,使一些作家陷入一种纯粹的技术性探险,迷 醉于叙事的游戏和狂欢中。这种关注个人内心和对形式技巧的追求使文学与现实 的关系变得暖昧不明、甚至出现了隔膜,文学与社会大众之间也就越来越远。新 世纪之初,李陀等人就文学创作渐渐远离现实生活的现象,开始反思“纯文学”, 希望重新构建建文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当时曾有许多作家和批评家参与讨论, 反思“纯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创作和理论批评界形成一种共识,让文学 回归现实主义。新世纪底层文学正是在文学从注重创作形式与技巧向注重内容的 自我调整与转变中逐渐兴盛起来的。 再次,理论评论推动了创作的繁荣。随着描写底层作品的增多,一些刊物开 设讨论底层文学的专栏,一批较有影响的评论家和作家加入讨论。2 0 0 4 年初,天 涯杂志刊发蔡翔、刘旭等人的文章,率先发起“底层与关于底层的表述的专 题讨论,对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在转型时期出现的社会分层趋势和现实 进行讨论。同年6 月,天涯杂志再度组织讨论,发表了王晓明的l 县见闻、 蔡翔与刘旭的底层问题与知识分子的使命、顾铮为底层的视觉代言与社会 进步、吴志峰故乡、底层、知识分子及其他、摩罗我是农民的儿子等文 3 兰州大学硕t :学位论文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苦难叙事 章。2 0 0 6 年2 月,天涯杂志第三次组织“底层与关于底层的表述 讨论,发 表了南帆、柳冬妮、耿占春等人的文章,从全球的左翼思潮这一背景来观察中国 社会的“底层 问题。2 0 0 6 年1 月,c d , 说选刊也进行了改版,开设了“底层 与底层表述”栏目。2 0 0 6 年4 月由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组织的“底层文 学”的研讨会在北京密云县召开,李洁非、李建军、刘庆邦、杨显惠等数十人出 席,与会者对2 0 世纪3 0 年代的左翼文学潮流和当代文学中的“底层叙述 进行 了分析。同时,文学评论、文学理论与批评、当代文坛、上海文学等 一些文学理论权威刊物都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对“底层文学”的讨论逐渐增多。 这些评论与研究主要围绕,底层的概念、底层叙述、底层文学界定、底层文学引 起的一些相关思考及其反思展开。有人认为这是继1 9 9 3 年关于“人文精神 讨 论之后,十几年的时间里唯一能够进入公共领域的文学论争。1 0 底层文学的出现,就是这些“合力”作用的结果,它是新世纪一种新的文学 现象。随着创作繁荣与评论深入,有关“底层文学”的概念界定也逐渐明晰。李 云雷认为“底层文学:在内容上,它主要描写底层生活中的人与事;在形式上, 它以现实主义为主,但并不排斥艺术上的创新与探索;在写作态度上,它是一种 严肃认真的艺术创造,对现实持一种反思、批判的态度,对底层有着同情与悲悯 之心,但背后可以有不同的思想资源;在传统上,它主要继承了二十世纪左翼文 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传统,但又融人了新的思想与新的创造。就现 在的作品来看,底层文学基本是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写底层的人和事,李云雷 的界定虽显笼统,但也指出当下底层文学的取材与写作手法,基本能够涵盖当下 底层文学作品的主要特征。底层文学要从作品的具体内容来界定,切不可从创作 者的身份和艺术手法来进行简单的区分。 三、底层文学书写中的苦难 苦难叙事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从个体的角度来看,苦难可以分为现实 苦难和精神苦难,现实的苦难一般指人的不幸遭遇和生存的艰难,精神苦难则是 指向形而上的痛苦。对于苦难我们还可从社会学、哲学等层面去理解。叔本华说 “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象摆钟一样的来回摆动着坨。一切的宗教与哲学都 在寻找人生痛苦与苦难的拯救与解脱之道。越来越多的作家用文字这种独特的方 式关注人生的苦难与不幸,试图对人类生存的本源性与终极性问题进行探讨。 4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莆难叙事 “苦难”在现当代文学的叙事中占有重要的分量。鲁迅先生作品中的苦难叙 事是与国民性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反映了作者对国民的愚昧与麻木悲惨生活的 关注。郁达夫的作品将苦难与个人的内心情感、传统文化对人的压抑、以及盼望 祖国早日富强的愿望联系在一起。在萧军萧红等人的作品中苦难往往超越其本 身,与抽象的国家民族苦难联系在一起。十七年时期的文学苦难往往与三座大山 相联系,如黄子平所 兑“苦难在革命历史小说中有非常明确而狭窄的定义。 它专指中国劳动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剥 削和压迫。川3 这时的苦难也有革命者在苦难中锻炼成长的书写。新时期文学作品 中的苦难是对主人公纯洁精神和坚定信念的考验与磨练( 如灵与肉) ,忍受和 超越苦难,在苦难中追求精神深化和对命运的抗争。 新世纪底层文学书写中也凸显了苦难意识,但苦难在这一时期作品中的涵义 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转型期的社会中随着体制的改革,社会阶层出现了一些分化, 当下的下岗工人、农民工等成为社会的最底层。文学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底层的 生存现状,作品中的底层苦难主要是他们的现实苦难,是他们在解决生存问题时 所遭遇的种种不幸。苦难的崇高意义被消解,中国文学中持续了很长时间的那种 宏大叙事以及与之相关的崇尚深度和苦难的审美经验,被感性的、表面化的浅层 感知方式所代替。“苦难叙事的视角不再是对人类生存的终极追问,也不再是 去虚构一个为他人受难、为光辉的理想和愿望受难的神话了,而是转向对庸常琐 碎人生的关注,描写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艰辛和悲惨处境的状况。文学对社会转型 时期弱势群体生存苦难的关注,体现了知识分子对于社会问题的主动参与意识, 试图重建以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密切联系。但是,这种转变使世纪之交的“苦难叙 事 趋于简单化,对现实苦难的过分注重使苦难缺少了应有的精神内涵。受大众 文化的影响,苦难叙事为迎合了消费主义时代大众的审美趣味,向消费主义文化 迅速转向,苦难在挣脱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掌控后,又无意识地陷入了消费主义文 化的操纵之手,亵渎了苦难原有的精神性光辉。在消费时代大众的消闲娱乐心理 驱使下,底层文学的苦难叙述中存在明显的苦难叠加现象,一些“底层叙事 的 作品为了叙写苦难到处寻找社会的阴暗面,以夸张的情节、刻意的做作来博得读 者同情的泪水,并以此来试图寻找道德的制高点。底层文学关注底层现状就不能 不谈他们生存的苦难,可在苦难书写中却滑向消费主义,没有写出真正的底层和 5 兰州人学硕上学位论文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苦难叙事 底层人物的真实情感。 本文选取文学评论界认可的底层文学代表作品,在对小说文本分析的基础上 以苦难叙事作为切入点来探讨新世纪底层文学创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首先对底 层文学中苦难的承载者进行分类,考察这些底层人物形象寻找作者在底层苦难叙 事中的想象性表述并对其成因做进一步的分析。其次,运用“心理距离说”与悲 剧美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底层文学中过分关注现实性的苦难而缺少距离感以及 苦难应有的崇高感和抗争意识。最后,从文学作品的接受角度来看新世纪底层文 学苦难叙事在传播中遭遇的尴尬。 6 兰州大学硕上学位论文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苦难叙事 第一章底层文学苦难叙事中的“底层力 一、“底层一概念的提出 “底层”一词最早出现于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葛兰西的狱中札记中, 葛兰西用了s u b a l t e r nc l a s s e s 一词,可译为“底层阶级 ,指欧洲社会罩那些 从属的、被排斥在主流之外的社会群体,他的“底层阶级 主要指马克思意义上 的无产阶级。这么推究,农民的生活向来比工人的生活更低,所以农民也理所当 然的归于底层。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底层必然又有新的内容,容纳了跟多的边 缘群体。1 4 在国内“底层 一词最早出现于蔡翔的散文底层( 钟山1 9 9 6 年第5 期) 一文中,主要指工人,即生活在苏州河边棚户区靠体力劳动生存的人 们,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处于城市最底层。随着底层创作的出现,关于 “底层 概念的讨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南帆认为,底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底层不是一个简单的本质主义命名,底 层必须进入历史化的过程”,底层的重要特征是遭受压抑。1 5 刘旭从社会学角度出 发,认为底层就是很少或基本不占有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群体,其主 体构成为工农,他深刻地指出,“底层”一词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不平等 的社会存在。1 6 王晓华也是从社会学层面对“底层 予以界定:“( 1 ) 政治学层面 处于权利阶梯的最下层,难以依靠尚不完善的体制性力量保护自己的利益, 缺乏行使权利的自觉性和有效路径:( 2 ) 经济层面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匮 乏,没有在市场经济体系中进行博弈的资本,只能维系最低限度的生存:( 3 ) 文化 层面既无充分的话语权,又普遍不具备完整表达自身的能力,因而需要他 人代言。”1 7 在这些众语喧哗的争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底层的一些特征,“缺乏 自我表达能力 、“普遍不具备完整表达自身的能力”、“沉默的大多数 等表述, 这已为学界所接纳。而这些沉默的、缺乏自我表达能力的大多数,在文学作品中 更多的是表现为苦苦挣扎于土地上的农民、城市里的边缘人以及处境悲惨的妇女 形象。 二、底层文学苦难叙事中的底层形象 ( 一) 土地上的苦苦挣扎者 7 兰州大学硕上学位论文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苦难叙事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曾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由于种种 原因致使农业发展缓慢。长期以来农民的生活处境改变不太,大多数农民还是靠 土地获取基本的生存资料。近年来随着农业投入成本的增加,农业产出的收益越 来越低,使得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很大限制,农民增收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 一个关键因素。风调雨顺时都难以维持生计,遭遇天灾人祸就连基本的物质需要 也难以保障。 陈应松在望粮山中就描写了鄂西北一个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极其恶劣的 山区,这里土地贫瘠、天灾不断、农民处于极端的苦难之中。文章开篇就写到: 到了五月,山上的冰还没有融化的意思,麦子甭说成熟了,就是从冰原 里露出几棵绿色的脑袋来也是难事。1 8 望粮峡谷的地全是挂坡地,因此,这罩的人们把去地旱干活叫做“出坡”。 为防止水土流失,他们还得在崖边垒上护坡石。气候恶劣,狂风、山洪、冰雹说 来就来,已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 一个惊天炸雷,天河就决口了,且是温暖的,滚烫发热的雨水,把山上 的冰盔全部冲得七零八落,大块大块的冰锥儿从山顶上冲下来堆倒t 房屋, 砸死了牲畜,把凡是长着的东西都殊碾了一遍 听见山石啪啪嗒响,石头滚,光历历,已经有人吹下悬崖了,还有 一张犁和一头牛,哀哀叫着坠下崖去羊也吹下崖了,一些人补栽的独活 摇摇晃晃地变成了蒲公英,四处飞散。他回过头看到自己的荞麦全被吹 折断了,伏地了。坞 在如此恶劣的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中,望粮谷的农民为了生存只能以原始 落后的耕种方式与大自然进行着艰辛的搏斗。连他们自己也常常不知道在地里要 种什么? 不知道种下之后会不会有收获? 他们只是为了播种而播种,种子撤到地 里,也就开始了紧张的、持久的与杂草搏斗的历程。作品中金贵的父亲余大滚子 虽然因打老婆而出名,但他种地过日子也是很认真的,可以说是望粮谷典型的好 农民家中农具一应俱全,各种锄头就有十一把。可就是这样的家庭,独生子金贵 中断学业回家后待弄庄稼,吃的是苦养、穿的是破衣烂衫、没钱讨老婆,被同伴 小满的猎枪误中之后无钱医治,枪子未全取出,枪伤未愈就被迫出院,落下个残 疾的身子。望粮峡谷的村民为了生存,种麦子、栽苦荞、挖独活,甚至不惜违法, 8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苦难叙事 敢冒着跳崖、断脖子、断胯的危险去盗伐国家的原始森林。即使这样望粮谷的人 们还是填不饱肚子,依然受到饥饿的折磨。以至于当人们发现冰雹里面有虫子时, 这群想麦子发疯的人们纷纷从家里拿出篮子、背篓,到田地里去抢“天虫”,为 了填饱肚子张口就嚼,甚至出现了人鸟争食的现象,让人读来倍感凄惨。 夏天敏的好大一对羊中处于高寒地带的黑凹村也是寸草不生的环境与望 粮山谷的人们生存环境相似,如果说他们的苦难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有的关系,可 别处的农民就能过上安逸的生活吗? 罗伟章的我们的路中,大宝哥外出打工 五年没有回家,当他以放弃两个月的工钱为代价回来时,看到的是自家凌乱不堪 的灶房时,老君山的乡亲依然处于贫穷与落后的生活中。这与自己五年前离家时 的情景样,没有一点点的变化。他虽然对打工感到厌倦、不堪忍受在外飘荡的 痛苦与折磨,可为生计所迫回家不到十天就又一次踏上了背井离乡的打工路。飞 花的卖米中,为了给有病卧床的爹爹买药,娘和我担米翻山去赶场,结果因 价格太低而没有出售,每公斤仅差二分钱,我和母亲重新又把米翻山担回来,白 白的走了几十里的山路。马嘶岭血案中的九财叔在老婆去世后带着三个女儿 与八十多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生活也是每况愈下,人牛同处一室,屋里弥漫着 牲畜粪便的气味,被子越来越薄成了鱼网,到后来连两块钱的特产税也交不起了。 由于乡村的贫困,生活艰难的人们便一心想逃离土地,城市成为他们向往的 世界。“城乡之间已经越来越具有两个时代或两个文明的含义在城市文明和 乡村文明的极大的落差中,作为一个摆脱物质和精神贫困的人的生存本能来说, 农民的逃离乡村意识成为一种幸福和荣誉的象征 。2 0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农民对 城市的向往不仅仅对城市物质生活的渴望,而且也是对先进文明的向往。随着乡 村逐步纳入“城市化 的发展轨道,年轻一代的农民已经不愿忍受“日出而作, 日落而眠”的乡村生活方式了,更不愿面对乡村的贫穷与落后。大量的乡下人涌 入城市来寻求物质的丰富和生活的改善,来城市实现他们的“致富梦”。 ( 二) 城市边缘人 1 、农民工 与贫困落后的农村相比,城市便成为乡村人心中的天堂,他们觉得城市里充 满了发财的机会,充满了财富,于是便想法设法的进入城市。随着固定的户籍制 度的取消。人口流动性加大,近年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寻求工作, 9 兰州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苦难叙事 被称为“农民工 或“进城务工人员。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最大的人 口迁徙正在中国发生。中国农民以每年5 0 0 万人的速度进城,加入到1 2 亿的 打工大军中。2 1 如此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必然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农民工 的生活状况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关注弱势群体和底层民 众生活的底层文学必然要关注这一现象。到城里去中的宋家银之所以和老实 巴交的杨成方相亲之后勉强点了头,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她听媒人说,杨成 方是个工人。尽管是个临时工,但毕竟是个领工资的人。成为工人家属使宋家银 觉得自己高出乡亲们一头,处处要强,当杨成方因厂子效益不好被辞退回家的时 候,她就教唆杨成方如果有人问起就说是休假在家。她宁肯自己一个人在家种地, 忍受孤独与寂寞也要丈夫到城里去,一是她要维护自己“工人家属”的地位,二 是她坚信在城里能赚到更多的钱,最后她几乎是将丈夫赶出家门。如果说宋家银 让自己的丈夫去城里还有点维护“面子”的虚荣心的话,那更多的进城农民则是 被生计所迫。大宝哥与春妹( 我们的路) 、鞠广大父子( 民工) 、程大种( 太 平狗) 、李美凤( 乡下姑娘李美凤) 、还有关二生、刘干家、王民( 麻钱) 都是不堪忍受乡村的贫穷,抱着改变农村的生活状况才外出打工的。 可这些人进城之后的情景又如何呢? 城市会不会像他们想象的那样遍地是 黄金,会不会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发家梦? 残雪民工团写到他们的处境“六 个人住一间十平方米的小房间,房里开着三个双层铺。2 2 在凌晨三点多的时候就 被喊起来去背两百多斤的水泥,工头又站在旁边催命一样催,只能进不能退;而 且时刻都有被赶回乡下的可能。麻钱中关二生、刘干家、王民三对夫妇同住 在一个没有门窗的土窑的大炕上。每天在高强度劳动下所得到的报酬却是不能流 通的麻钱,每个麻钱要抵2 0 0 元人民币,可老板就是一再推脱不予兑换,每天晚 上他们还要拖着疲惫的身体去出砖,因为晚上的劳动给的是现钱。最后,关二生 夫妇回家时残损的身体只带了1 3 个麻钱。不合理的劳工关系使农民工的基本生 活与权利得不到保障,在工作中途如果请假,前面的工资就往往成为泡影。尽管 工地上的活又累又苦且收入微波,可他们也不愿意回乡下去。在这里还有赚到一 点钱的希望,回到家就什么也没了。即使这样,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是涌向 了城市,没有技术没有资金的情况下难以找到像样的工作,于是城市里庞大的捡 垃圾队伍就成为他们理想的去处。被老婆逼到城里去的杨成方、还有高兴中 1 0 兰州大学硕十学位论文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苦难叙事 的刘高兴、黄八、五福、杏胡等,都主动来城市以捡破烂为生。虽然处于社会的 最底层,干着被城里人不齿的事,可他们却觉得在老乡们面前是高人一等了,在 家园何处中写道一个在外捡破烂的人对乡亲们夸耀自己的工作说: 在城里要饭,也比在家里死啃二亩地强。农村的人,谁会舍得自己买一 只烧鸡啃? 谁穿过皮鞋? 这些,在城里都能捡到,而且,烧鸡绝对是整只的, 味道特别好;皮鞋起码有八成新,怎么找也找不到一点破的地方。捡破烂者 说着,抬起脚让听众看他脚上的皮鞋,说这双皮鞋就是捡来的乃玄双皮鞋是 最一般的。2 3 农民工们在乡亲们面前总是要表现出欢乐的样子,要让村里人知道外面的世 界要比家里好,外面更容易讨生活。可他们在外面所受的苦只能自己忍受,独自 承受在城市所受到的不公待遇。他们来到城市,觉得城市高不可攀,自己也在心 中看不起自己,认可了低人一等的处境。城市与乡村对立,城里人也与农民对立, 没有沟通,没有理解,相互之间只有冷漠与敌视。他们为了钱,为了能稍微改变 一下贫困的家乡生活的钱,在城市里苦苦挣扎还经常受到坑骗、年底的时候拿不 到工钱也是常有的事。太平狗中的程大种走到哪里都不被理解,诺大的城市 容不下他和一条狗,最终走上了不归路。这里的城市是拒绝盲目进入城市的谋生 者,他们一不小心就会被都市吞没。他们是带着发家致富的梦想进城来的,可到 城里不仅要他们承受难以想象的折磨,而且人格也被侮辱,连最基本的尊严也没 了。 2 、城市贫民 农民工来到城市不被接纳,昔日的一部分城市主人也由于体制的改变而成为 城市里的边缘人。昔日是国家主人的工人阶级,曾以他们的工人身份而自豪,可 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他们的“铁饭碗”被打破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成 为社会改革的牺牲品下岗工人。这种身份的改变使他们的身心都受到了严重 的影响,在众多困难面前如何谋生成为首当其冲的难题。不同的人可能会寻找到 不同的出路,榛子的且看满城灯火描绘出了他们充满辛酸的身份转变过程。 老工人叶国权把四个儿女分别取名:大生、大产、大模、大范,十几年前他带领 全家下了一次馆子,饭后全家站在跃进桥上: 大模喊着:“啊,且看满城灯火丹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苦难叙事 大范接了句:“敢问谁家天下” 他和大产一齐喊:“看我工人阶级” 年轻的四兄妹“哈哈”笑着“ 与十几年前的欢乐与自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厂效益日益下滑之际兄妹四人先 后走上了自谋职业的道路。当时作为厂子技术骨干的叶大产早就看清了经济形式 和改革发展的趋势,跳槽到一家酒店去做承包人,眼看着变成油光满面挺胸腆肚 的老板,还特别能喝酒了;叶大模厂子刚刚破产时就和丈夫蒸馒头卖报纸了,小 日子虽说不很富裕却也过得去;老大叶大生对厂子感情最深,也是四人中最后一 个离开工厂的,作为车间主任的他最初拒绝了弟弟为自己联系的外资企业的段长 职位,到后来也受市场经济的利益诱惑,辞掉工作,自己办了公司;叶大范的情 况最为糟糕,下岗之后由于没有其它技术找不到重新就业的门路,再加上家里有 个瘸子与孩子要他照顾,在马路旁靠擦皮鞋为生,生活每况愈下,最终走上了被 人包养的道路。这篇作品中的兄妹四人生活轨迹的转变很具有代表性,表明了经 济体制改变过程中国有企业工人的转变。底层文学中更多出现的是他们中的不幸 者的身影。( j g j l ) ) 中的杜月梅、霓虹中倪红梅、中北路空无一人中的郑 富仁、我们夫妇之间中的贾大春夫妇,他们都是下岗大军中的一员,他们的 愿望就是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可是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却不能实现。我 们看到的景象是下岗的人越来越多,生活也越来越难,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男 的蹬板车女的搞破鞋 是常有的事。处在这种困境中想有所作为,因不被理解还 会导致更大的误会。那儿中的“小舅 作为工会主席,想为工人们做点实事, 可善良的他却被领导者利用,成为变卖工厂的帮凶,被工人们误解。最后想阻止 工厂被卖、国有资产流失时却没有人听他的了,“小舅 只能以死证明自己的清 白。社会转型与经济体制改革中产生的“问题”应该由我们全社会来承担,可是 由于不完善的社会体制使得这一重担落在了社会的最底层,工人们成为这次改革 “阵痛 的主要承担者。 ( 三) 命运悲惨的底层女性 女性在现实社会中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而遭遇不幸的女性更能唤起人的 同情与怜悯。底层女性在现实社会中既要承受经济与物质贫困的压力,还有来自 性别方面的歧视,所以她们往往会遭遇比男性底层更为悲惨的命运,受到更多的 兰州大学硕七学位论文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苦难叙事 打击。在底层文学创作中作者给予底层女性很大的关注,写出了她们的不幸、痛 苦、彷徨与孤独无助。她们这一群体与其它底层人物有相同之处,也有突显女性 特色的不同之处。所以有必要将她们作为底层形象的一个独立群体看待。 她们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半边天,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化发展中的今天,城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城市具有更多的魅力与机会。城 市也是表现底层女性悲惨命运的一个大舞台。许多农村女子离开农村进入城市, 她们进城的原因各不相同,在城市里也以不同方式生存。一是在贫困的物质条件 下,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她们离开家园出外谋生。罗伟章的大嫂谣中的“大 嫂”由于丈夫有病,儿子读书需要钱,为了生计已经5 0 岁从来没有离开过老君 山的她只剩一身来到深圳打工。“大嫂 来到城市就是在建筑工地做工,“把骨髓 里的力量,都抠出来推斗车了”( 大嫂谣) 。麻钱中的三位女人也都是由于家 境贫寒跟随丈夫出外打工的,与丈夫一起来砖厂打工的庄妹,在丈夫不幸因砖窑 塌陷而丧生后,自己还得继续留在砖厂做工,她提的要求仅仅是一个体面的骨灰 盒和将自己手中的麻钱兑成现金而已。她们与男性农民工一样靠力气生活,在建 筑工地打工或者在城市里捡破烂。她们使尽力气得到的报酬却是异常的低廉。二 是把城市想象为理想的栖身之地而绞尽脑汁的想成为城里人。她们大都被城市较 为发达的物质生活所诱惑,将城市美化成理想处所。她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把“嫁 人 作为改变命运的转折点,将此作为自己进入城市的契机。为了能在城市生活, 成为城市主人甚至不惜以青春为代价。李铁的城市里的一棵庄稼中的崔喜是 一个没有上过中学的姑娘,她认为自己去城市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嫁到城里去。 她嫁给了一个死了妻子、谢了顶的中年男子。李肇正的傻女香香中香香刚到 城市是个收废品、捡破烂性格强悍的农村姑娘。为了三室一厅的房子,为了成 为城里人,她嫁给了年老体弱可以给她做爸爸的报社编辑刘德民。三是受家庭歧 视而被迫出外打工。邵丽的明惠的圣诞里明惠由于没有考上大学在家里被母 亲辱骂,而同村好友桃子出外打工赚了钱受到人们的刮目相待,为了逃离家庭的 羁绊与村人的蔑视她选择了进城打工。家园何处中停由于父母双亡与哥嫂生 活在一起,当看到别人家的姑娘出外打工赚到钱之后嫂子的眼就红了,她就打停 的主意,寄人篱下的停只好出外打工了,以便为家里带来一些创收。她们的家庭 生活虽然清贫但也都基本过得去。由于在家里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为了逃离家 兰州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苦难叙事 庭而被迫出走到城市去寻找能够改变命运的机会。缺少技术与知识的她们往往会 为了金钱和物质享受不知不觉中走上歧途,甚至以“身体为资本来获取最大的 利益。刚刚进城的明惠就主动选择去洗浴场所做最能赚钱的“按摩小姐 ,而且 很快就走上了卖身的路子( 明惠的圣诞) ;停来到城市被工头张继引诱失身之 后,也去做了“小姐( 家园何处) 。 这些奔向城市的女性最终结果也各不相同。靠力气在工地上挣钱的女人,最 终是带着些微薄的收入回到农村的家里继续以往的生活。当然还有一些在城市没 有找到出路的女子不论她们为何离开农村,最终还是退回到农村。可想法设法进 入城市并努力留在城市的女性又如何呢? 崔喜和香香通过嫁人进入了城市,但她 们并不快乐。崔喜在丈夫与婆婆压制下生活变得沉闷而压抑,为了城市生活她也 斩断了自己可能会拥有的爱情。香香同样也失去本该得到的感情。他们住进了城 市、取得了城市人的身份,却如同一棵迁入城市的庄稼没有合适的土壤而难以茁 壮成长。她们虽然生活不如意可毕竟有个归宿,那些用青春做资本来赚钱幻想能 够立足于城市的,到头来却落得凄惨的结局。明惠认识李羊群后她以为自己找到 了情感的归宿,以为自己成了李羊群的女主人,成了城市的主人。可在一次圣诞 聚会中她看到自己在李羊群和他的朋友之间没有一点的地位,“她圆圆( 明惠的 化名) 哪里能与他们这个圈子里的人交道? 圆圆是圆圆,圆圆永远成不了她们中 的任何一个! 2 5 当她发现自己只是个附庸时,她吐下了一瓶安眠药安详的睡去。 这是她看到自己美好幻想破灭后无言的反抗。她们看到的城市里没有她们的地 位,她们所能做的只是城市人的附属品。那么为了钱付出青春的女子最后能不能 回到农村去呢? 刘继明的送你一束红花草中樱桃就是用自己的身体赚钱为贫 穷的家建起了楼房“这幢楼房算得上是全村最气派的房子了,村里在外面做事的 人那么多,有几个像樱桃姐这样有本事寄钱回来,让家人住上楼房的呢? ”2 6 当 她带着青春换来的钱和得病的躯体回到家乡时却受到人们的冷眼和闲言,就连曾 经以她为荣的家人都嫌弃她,无奈中她结束了自己早已很虚弱的生命。如丁帆所 说“从黄土地上走出去的一代青年妇女用她们的血肉之躯做代价,为中国乡土社 会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原始积累做出了牺牲和贡献。廊城市里不是人们想象的那 样到处充满欢乐与笑语,她们带着各种幻想涌入城市,却被城市拒绝,甚至被城 市吞噬掉。进入城市的农村女人很难寻到幸福的生活,城市底层妇女的处境也是 1 4 兰州大学硕:t 学位论文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苦难叙事 非常的悲惨,一部分下岗女工就是这样。如果说农村进城的女人还有退回乡村的 可能,那城罩的下岗工人在没有技术不能二次就业的情况下就真正是一无所有 了。那儿中的杜月梅、霓虹中的倪红梅她们似乎注定必将成为“霓虹灯下 的哨兵 。 在底层文学的苦难书写中受苦人物群像基本就是这样几种类型。作品中也写 了一些同样处于底层,却以牺牲他人来为自己换取好处的底层人物。刘庆邦的神 木中唐朝阳和宋金明就是昧着良心来发财的,他们四处物色点子,点子是他们 的行话,指的是合适的活人。他们一旦把点子物色好了,就把点子带到地处偏远 的小煤窑办掉,然后以点子亲人的名义,拿人命和窑主换钱。迟子建的世界上 所有的夜晚中的矿工随时都有葬身矿下的可能,可偏偏有一些女人将这作为赚 钱的机会。她们嫁给这些煤矿工人,不给他们生小孩,不料理家务,而是为丈夫 买上好几份保险专等事故之后的赔偿金。同样都是为生计而奔波的人,可他t f l , n 想以牺牲无辜者为代价,这是人性恶的表现。在贫困环境的压力下,人性中善良 的一面在隐退。这种恶的描述更加强化了贫困对人性的扭曲,使得善良者遭受的 苦难更加深重。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苦难叙事 第二章底层文学苦难叙事中的想象性表述 一、苦难叙事中的想象性表述 ( 一) 极度的苦难渲染 作家笔下的底层人物大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活极其悲惨。作家似乎带有 “苦难焦虑症式的心态认为凡是底层就必然生活贫困、缺少欢乐、还经常遭遇 难以预料的不幸。在作品中运用大量的篇幅来刻意书写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为 了让命运坎坷多舛的人物最终走上毁灭道路,不惜采用叠加式的方法叙述苦难, 将种种意想不到的不幸与灾难降临到作品主人公身上,甚至采用极端化的充满血 腥味的场面来渲染苦难的强度。 荆永鸣的北京的候鸟中,到北京谋生的“来泰”,充满希望的以为在首 都很快就能过上好日子,至少也可以填饱肚子。他拉三轮车,却被保安无辜殴打; 用东拼西凑的钱好不容易盘了一间小饭馆,竟然是面临拆迁的房子,被人蒙骗了。 如果说我们的路中春妹的被骗、贺兵的死、工钱被扣、工人为了工钱向老板 下跪,这些情况或许是进城农民工可能会遭遇的,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