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鲁迅与李光洙文学观比较.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鲁迅与李光洙文学观比较.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鲁迅与李光洙文学观比较.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鲁迅与李光洙文学观比较.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鲁迅与李光洙文学观比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鲁迅与李光洙文学观比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 乙,r ,_ i l、1 -1j j 、 l , 0 ; ,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2 0 1 邺j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 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 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纽 日期:2 0 1 0 6 1 同 期:2 q ! q ! 鱼! !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 ,f j 0 一歹 6 t j 一 、 一, j 本文主要用平行 李光洙进行对比研究 同。 论文主要有六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简要介绍选题的缘由、研究的价值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一章,主要研究鲁迅和李光洙对现代文化思想的接受。 现代文化思想分为西方的文化思想、同本的文化思想、东亚细亚的现代主义思想。 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二章,主要研究鲁迅和李光洙民族观和文学观的比较。 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第三章,也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主要对二者的“成长小 说”、女权主义思想、历史小说、乡土文学观、知识分子形象等进行对比分析研 究。 第五部分是论文的第四章,对比分析了鲁迅和李光洙的思想价值和文学史地 位。 第六部分是论文的结语,以“中韩两国现代文学的发轫者”来概括总结鲁迅 和李光洙在各自国家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鲁迅;李光洙;比较文学:民族观;文学观;成长小说;知识分子 a b s t r a c t i nt h i sp a p e r , p a r a l l e ls t u d yu s i n gt h em e t h o do f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aa n dk o r e a , t w og i a n t so fm o d e ml i t e r a t u r e - a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o fl ux u na n dl ig u a n g z h u , a n dt h e nf o u n di ne a s ta s i aw i t hc h i n aa n ds o u t hk o r c a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 o fm o d e r nl i t e r a r ys i m i l a r i t i e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 t h e s i sh a ss i x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ab r i e fd e s c r i p t i o no ft h er e a s o nt o p i c st os t u d y t h ev a l u ea n d p u r p o s eo f t h es t u d ya n dm e t h o d s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 t h em a i nr e s e a r c ho nl ux u na n dl i g u a n g z h ua c c e p t a n c eo fm o d e r nc u l t u r ea n dt h o u g h t m o d e mc u l t u r ei n t ow e s t e r n c u l t u r e ,i d e o l o g y , c u l t u r ea n dt h o u g h ti nj a p a n ,e a s ta s i a sm o d e m i d e a s t h et h i r dp a r ti s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 t h em a i ns t u d yo fl ux u na n dl ig u a n g z h u e t h n i ca n dc 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f o u r t hp a r ti s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 , i sa l s oak e yp a r to ft h i st h e s i s m a i n l yo n t w oo ft h e ”b i l d u n g s m m a n ”f e m i n i s ti d e o l o g y , h i s t o r i c a ln o v e l s ,l o c a ll i t e r a t m e , i n t e l l e c t u a li m a g eo f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 t h ef i f t hp a r ti s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 , 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i d e a so fl ux u n a n dl ig u a n g z h uv a l u ea n ds t a t u so f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 p a r ts i x t hi st h ec o n c l u s i o nt h ep a p e rt o ”c h i n aa n dk o r e ag e m i n im o d e m 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 , ”l ux u na n dl ig u a n g z h ut os u m m a r i z i n gt h eh i s t o r yo fm o d e m l i t e r a t u r ei nt h e i rr e s p e c t i v ec o u n t r i e st h es t a t u s k e y w o r d s :l ux u n ;l ig u a n g z h u ;c 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 ;n a t i o n a lo u t l o o k ; l i t e r a t u r e ;g r o w t hs t o r i e s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h 。,。毒 、p j “ 、 一 、1 j 目录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 i 目录i i i 弓i言1 一、选题的缘由1 二、鲁迅与李光洙比较研究的价值2 三、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方法0 0o oob 4 第一章鲁迅与李光洙对现代文化的接受7 一、鲁迅与李光洙的生平7 ( 一) 鲁迅的生平7 ( 二) 李光洙的生平l o ( 三) 同构互补的人生体验1 5 二、鲁迅与李光洙留同时期的思想来源1 5 ( 一) 鲁迅与李光洙接受西方思想的影响1 5 1 社会进化论对鲁迅与李光洙的影响1 6 2 列夫托尔斯泰对鲁迅与李光洙的影响2 1 3 拜伦对鲁迅与李光洙的影响2 5 4 尼采对鲁迅与李光洙的影响2 8 5 基督教对鲁迅与李光洙的影响3 2 ( 二) 鲁迅与李光洙留同时期对同本思想的接受3 6 1 鲁迅、李光洙与白桦派3 7 2 鲁迅、李光洙与国木阳独步4 1 3 鲁迅、李光洙与夏目漱石4 6 ( 三) 东亚细亚的现代主义思想5 0 第二章鲁迅与李光洙的民族观和文学观比较5 8 一、鲁迅与李光洙的民族观5 8 ( 一) 鲁迅的民族观5 8 ( 二) 李光洙的民族忧患意识5 9 ( 三) 鲁迅的文化偏至论与李光洙的民族改造论6 4 二、鲁迅与李光洙文学观比较6 9 ( 一) 鲁迅与李光洙的功利主义文学观6 9 ( 二) 鲁迅与李光洙的启蒙主义文学观7 1 ( 三) 鲁迅的摩罗诗力说与李光洙的什么是文学? 7 4 第三章鲁迅与李光洙作品比较7 6 一、鲁迅与李光洙成长小说比较7 6 ( 一) 成长小说概述7 6 ( 二) 鲁迅与李光洙的成长经历在其成长小说中的反映7 7 ( 三) 鲁迅与李光洙的成长小说类型分析7 9 1 单纯体验型成长小说7 9 2 冲突型成长小说8 1 3 入世型成长小说8 4 4 体验的入世型成长小说8 5 5 冲突性入世型成长小说8 6 二、鲁迅与李光洙对女性问题的思考8 7 ( 一) 女性问题作为重要的社会问题8 8 ( 二) 乡村女性与都市女性8 9 ( 三) 无法逃脱成为传统的牺牲品9 1 ( 四) 启蒙方式与目的9 2 ( 五) 女性人物形象9 4 三、鲁迅与李光洙的历史小说比较9 5 ( 一) 中韩两国现代历史小说的产生9 5 ( 二) 鲁迅与李光洙的文学作品与历史意识9 8 ( 三) 风格迥异的历史与小说1 0 8 四、鲁迅与李光洙的乡土文学观比较1 1 0 ( 一) 鲁迅与李光洙文学观的启蒙性与作家意识1 1 0 ( 二) 鲁迅与李光洙的理想指向与现实顺应1 1 2 ( 三) 鲁迅与李光洙的农民意识1 1 4 ( 四) 鲁迅与李光洙的民众意识l1 5 i v j 。 产 一一x j 一 ; j 、 一 一- j j ( 一) 鲁迅的狂人同记与李光洙的无情1 1 9 ( - - ) 启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1 2 0 第四章鲁迅与李光洙的思想价值与文学史地位1 2 2 一、鲁迅与李光洙的思想价值1 2 2 ( 一) 鲁迅的思想价值1 2 2 ( 二) 李光洙的思想价值1 2 6 二、对中韩两国新文学发展的贡献1 2 7 ( 一) 奠定了现代小说和白话文学的基础1 2 7 ( - - ) 鲁迅与李光洙代表了两国现代文学的高度1 2 9 结语g qo o og oo o 1 3 2 参考文献1 3 6 附录1 4 1 后j i ! l 1 4 9 v 助 j j , 4 彳气 毒 一 j t t j 一、选题的缘由一、遮趔h r j 琢凼 在封建社会到现代化转型进程中,中韩两国有着相同的历史背景,因此比较 中韩两国的文化转变过程和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显得非常重要。总体来说,两国 在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有诸多的相似处,又有许多不同点,当然也就导致两国 在同后的历史发展中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中韩两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都没有从本国的历史和文化内部产生自我批判 和自我更新的必要内驱力,其现代文明的开端始于西方的侵略。两国的现代化进 程始于帝国主义“孥船利炮”威逼下的强制开港,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弱国人民 的财富。这也是许多亚非国家人民共同的苦难经历。现代化进程开始以来,韩国、 北朝鲜于1 9 0 8 年彻底沦陷为同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而中国则逐步走向一个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战结束以后,韩国选择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而中国人民 为摆脱前所未有的困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两国的现代经验及对这种经验的反 应上,似乎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其本质又是极其相似的,即在欧美现代文明与本 土文化的碰撞、融合过程中,输入与借鉴西方大量现代思想,并在移植、过滤和 本土化的文明再造中,逐渐形成有着本国特色的文化文明。 人是文化发展传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子之一,特别是作为文化精英的知识分 子更是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鲁迅与李光洙正是这一文化转型、思想大变动时代 的两个国家新文化建设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对两个人的文学创作观、社 会发展观的比较研究,有着研究两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大意义,或者说选取鲁迅 与李光洙两个极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来进行比较文学的研究,是研究两国现代文学 的很好切入点。 同在亚洲版图上的中韩两国有着悠久的国际交往史,1 9 9 2 年8 月2 4 同,中 韩两国建交。建交后两国各方面关系发展迅速。对中韩两国自建交以来在外交、 经济、社会、文化和人员等领域的交流进行回顾,认为两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双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赢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学界对韩国近现代文学的研究尚不够,比 较研究更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而在韩国,对中国近现代文学及中韩近现代文学 比较影响研究相对有可观的成果。笔者认为,从历史文化、文学和社会发展 的角度,来比较研究两国在大致相同背景下文学的发生与发展,辨认其选择 的异与同,分析创作上的得与失,综合文学创作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益于对各 自的历史进程给予较明晰的认识和把握。 二、鲁迅与李光洙比较研究的价值 我们应该淡化或放弃中韩两国政治思想观念上的差异和对立,把中韩两国当 作有共同愿望携手走过2 1 世纪的友好邻邦。这样,文学的比较研究会显得很有 价值。从现有的中韩文学的比较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出,因为中韩两国政治体制和 意识形态不同,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 韩国方面所谓的共产主义与民主主义) 的巨大的思想意识或因心理障碍而带来的狭隘与偏见,不可避免地造成研究成果 的不足。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随着中韩两国同益加深的交流与合 作,思想意识上的对立与摩擦必将逐渐淡化,以往带来隔阂与龃龉的问题将消失。 笔者认为两国在地理上、文化上接近,在这个基础上文学的比较研究对两国的互 助与共同发展将有很大帮助。 在各自思想、观念体系不同的两个国家找到文学的共同点和相似之处是有意 义的。在现代以前的中国和韩国是汉字文化圈的友好近邻,并在某种程度上保留 着传统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建设了各民族国家的文学。只是到了近现代 社会以后,因国家体制或是民族性格上的差异,加之两国处于不同的国际环境中, 才在现代化过程中走了互相不同的路。虽然是不同的路,但是那里有共同点与相 似之处:中韩两国都不是因为自身的文化或社会发展必然导致现代化,不是通过 自觉的内在的动力走向现代文明,而是在被外敌( 武力与文化双重) 侵略的情况 下,被动地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因此在西欧的和普遍的现代特殊性之日j 感到混乱 和纠葛,在传统文化与外来的西方文明之间产生矛盾也就在所难免了。像这样的 共同经历给予中韩两国文学总体接近的历史规定性,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是有学术 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事。 2 伊 产 q n l 8 j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中韩文学比较研究不仅因为两囤同属东亚的文学,更因为这样的比较研究是 世界文学比较的基础。现在应该修正这样一个观念,即民族的文学,至少在本论 文中,笔者要强调“民族文学”同时也意味着某一“文明圈的文学”。在共同的 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文明圈晕观察文学,分辨其中所包含的某些传统文化j 下统性 因子,更重要的还需要指明文明圈中各构成部分之间有没有彼此补充关系。笔者 认为这是很重要的工作。 我们发现,共同文明圈中各构成部分之间的互渗与借鉴,同样实现了由民族 文学向地区文学,并进而向世界文学迈进。 2 0 世纪后半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通信与交通能力无限的扩张,全世 界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这样一个业已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图景,各民族、各 国家、各地区的文学应该( 或历史必然性地) 扩大自己的视野,超越自身的局限, 创造属于“地球村时代”,又有鲜明个性的新文学。 在历史、地理上联系密切的中韩两国,进行文学的比较研究是切实且必要的。 这项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世界文学的构筑。这里不是说各国的文学与文学史结束或 淹没于世界文学的汪洋大海之中,而是仍然强调要以各自国家的文学与文学史的 内在忠实性为根基,这样才能将中韩文学正常地构筑到东亚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关 系网中。 还有,在中国与韩国这两个国家文学的现代化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是鲁迅与李光洙。用比较方法对比研究鲁迅与李光洙文学成就,在某种意义上也 就研究了他们二人所代表的那个时代两国的文学基本面貌。 据韩国学者金素云讲,有一次中国中央共论社的主编约他写关于李光洙 的稿子。他说,( 韩国) “最起码有鲁迅级的权威的人士” 金素云的三误堂杂笔( 集文堂1 9 5 5 年) 罩的蓝天银河人间李光 洙的片貌( 1 9 5 2 ) 中有这样一段记述:“几年后( 同帝未,笔者注) 来首尔( 韩 城) 的路上,我在孝子洞宅找到李光洙,因为准备收集材料为写一篇李光洙论。 李光洙明白我的意思后,带着难为情的苦笑说:想写我就象写阿qj 下传一 样。这对我是刀插心口的一句话他又说:我是像阿q 那样的傻瓜” 就上述史料我提出如下问题: 第一,为什么中央共论社主编把李光洙看做是鲁迅级人物? 他们把李光 洙与鲁迅划入同一级别的依据是什么? 第二,虽然鲁迅与李光洙两个人没有见过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面,但是二人之间( 至少鲁迅对李光洙) 有着影响的关系。李光洙为什么把自己 比喻成阿q ? 6 0 年前的这段史料让我们看到了鲁迅与李光洙确实存在着联系,深究这种 联系不是纯粹出于对传奇的好奇,而是我感觉到从文学的角度对二人做比较研究 会挖掘出深刻的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鲁迅与李光洙的比较研究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更科学、更全面地理解和考察 二人的文学作品并揭示二人所代表的那个时代二人所代表的两个国家的文学史。 德国学者霍斯特吕迪格说:“比较学者的目的与研究各个民族文学的目的并没 有什么不同,都是要充分理解文学作品,而且尽可能多方面地去理解。 其次, 进行两个人的比较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探讨文学规律。文学在特定的民族文化中和 特定的历史阶段发生发展的规律,当然首先是通过对具体作家和作品来体现。钱 钟书在谈到比较文学的目的时说得好:“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认识 总体文学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将两国的文学作比较研究时不是为主张 孰优孰劣的观点寻找注脚,而是在尊重彼此独立性的前提下,加深对( 两个作家 所代表的) 两个国家历史( 具体而言是文学史) 发展规律的认识。第三,两个人 的比较文学研究可以促进民族文学,推动文化交流。比较文学本是在文化交流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对于开展文化交流又具有特殊的意义。文化交流的目的, 就是既促进民族文学,又促进世界文学。第四,努力更好地把握了解鲁迅与李光 洙思想和文学创作的异同。特别是从人生理论的角度来朴素地理解他们的异同。 面对两位作家在各自国家文学史上的独特存在,他们的历史贡献是非常值得我们 尊敬的,我们也曾经给予他们以崇高的敬意,但是自觉不自觉地也将其加以神化 或者情绪化地贬低。而神化或贬低的结果,就是严重阻碍了人们对文学史基本事 实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如今中国要从把鲁迅神化的观念中走出,韩国则要从对李 光洙的有意贬低中走出,中韩两囤学者以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同时也尊重自己 真切的感受与认识。这样才能j 下确评价鲁迅与李光洙。第五,在两个人的文学观 念和创作实践中找到他们创作的不同文学类型以及各种体裁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4 ,。 ”口气 j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判断作品的价值,认定其在文学史上的位置。 本文实际运用的方法有下面几种: 第一,在世界文学的视野中刻画出特定作家或作品包含在内文学运动或主要 主张的共时性的方法。 第二,对同一主题在两国文学中体现出来的状态的解说、评价的方法。 中韩两国向现代化的演变过程中所面临的状况在很多方面非常相似,譬如, 中韩两国的新文学运动包含三个主题,即反封建、反帝国主义、言文一致。所以 在精神上或对文学主题的选择上也表现出诸多相似点。 虽然运动的形式较为相似,但是,由于两国各自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又存在 明显的差异。在中国,“反”字内涵的思想不是把旧事物按照现实更新,而是把 旧事物完全废置或抛弃,重新创造出新事物。但是,韩国的立场有点不同。当时 的“反并不是废置旧物,而是改造故有的不合理性,进而重建国家。 第三,具体的比较研究方法。鲁迅与李光洙的文学观的比较是把研究方法的 重心,从对文学外在联系的实证考据,转向对文学内在结构的美学分析。它从整 体性出发,要求笔者把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并以作品本身为问题的焦点, 以作品存在的方式、结构、文体、想像、韵律、式样等作为研究中心,着重考察 作品的内部关系。 第四,采用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理论研究方法。 中韩文学,就像曾经并肩走过的一对好友一样,这是因为中国和韩国五千年 以来一直以同伴的关系维持和发展,然而从现代开始出现了多方面的差异,它们 开始分道扬镳。在漫长的古代和中世纪,韩国接受了中国文化和思想。作为传播 国的中国,作为接受国韩国,始终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并相互促进。从来中韩 比较文学研究,离不开影响关系的论证方法。就是说,是用法国学派的理论来比 较的。法国学派的这种影响研究是以“事实联系”作为研究基础的,而不大注重 并无事实联系的作家或作品之间异同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法国学派崇尚实证, 重视考据,要求通过实际材料阐述两国文学之间的渊源、传播和接受情况,以具 体证实“影响”与“关系 的确实存在。 比较研究两个人的文学观形成、发展及文学创作实践。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 明显地摆脱了把影响和关系作为研究基础的作法。平行研究包括文体、主题、题 材、艺术技巧、文学史分期、文学理论等,是以问题为中心,把两种不同传统的 5 6 民族文学的异 史、社会、心 , v j i 一 , j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鲁迅与李光洙对现代文化的接受 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对他的人格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而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思想 的萌芽期,是一个人形成某种思想最重要的阶段,了解一个人青年时期的思想是 考察他整体思想的入口。鲁迅与李光洙思想形成的初期( 也是比较重要时期) 是 在同本留学时期,他们的创作也是在同本受到了西欧文化影响的情况下进行的。 因此本章考察的是他们各自的成长背景和他们在同本留学时期思想形成的过程 以及特点。 一、鲁迅与李光洙的生平 1 9 世纪末到2 0 世纪初,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朝鲜半岛,甚至对后来走向 穷兵黩武、疯狂扩张的日本,都是一个存亡攸关、民族心理备受煎熬的历史时期。 相当长一个时期,它们都经受着文化、政治和民族心理的激烈动荡,奋力挣扎着 要浮出水面。鲁迅与李光洙生逢其时,使得他们自觉不自觉,自愿不自愿地创造 了“一个人的传奇”。 ( 一) 鲁迅的生平 鲁迅出生于浙江省绍兴一个典型的封建小地主家庭,1 8 8 1 年是变动激烈的 时代。鲁迅七岁时开始赴本家私塾读书。在1 3 岁那年,本来富裕的家庭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顺顺利利一直当官僚的爷爷周福清因牵连到科考作弊案,被判“斩 监侯”,他在狱中整整呆了八年。为了保住祖父的命,很多年家罩变卖家产,上 下打点狱卒和权势者。他出狱归家后,只活了三年,就凄凉地死去了。 父亲周伯宜,1 8 9 3 年秋,浙江举行乡试,赴杭应试,因为父亲的事,被浙 江巡扰崧骏查出,取消了考试资格,这事对周家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不久他 就抑郁成疾( 肺结核) ,1 8 9 4 年冬天,突然大口吐血,后病势愈来愈严重,终于 在1 8 9 6 年9 月6 日不治而死。为祖父的狱中活命和父亲的延医求药,周家确确 7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实实地倾家荡产。鲁迅因为父亲的故去受到了很大的刺激,此前的种种磨难和煎 熬、屈辱,更在鲁迅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的伤痕。鲁迅亲眼目睹体验了家庭的苦难, 在呐喊这一书中写到;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凡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 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 倍高的台外递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辱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 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从1 8 9 3 至1 8 9 6 年的短短四年中,祖父下狱和父亲久病去世,“家罩原有祖 遗的四五十亩水田,但在父亲死掉之前,已经变卖完了 鲁迅家世的破落,在客观上使鲁迅有机会耳闻目睹、亲身经历和感受上流社 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家世的变迁,艰难的主活迫使着鲁迅了解了下层社 会,接触了普通劳动的人民,了解、熟悉了,并且增进了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而且促使鲁迅不断地探寻革命的人生道路。 在如此艰难的环境当中,鲁迅开始追求新的生活。1 8 9 8 年他离开绍兴,往 南京求学。到南京后,鲁迅准备投考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为“树人 。这样, 鲁迅就以周树人的名字进入江南水师学堂开始了自己“走异路逃异地”的寻觅之 路。但是读了半年后,便转学到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鲁迅对课 堂上的功课和书籍均感到非常新鲜,而且在这个期问他接触了严复所译的天演 论。关于天演论,鲁迅后来回忆说: “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翻开一 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 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 到时,此间有何景物? 计惟有天造草昧”哦! 原来世界上竞还有一个赫胥 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 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 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3 年第2 6 9 页。 段国超 鲁迅家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 9 9 8 年第3 0 页。 段国超鲁迅家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9 9 8 年第4 6 - - 4 9 页。 晏红鲁迅四川i :四川人比出版社2 0 0 0 年第2 3 页。 8 t 0 除学习同文,准备进专门的学校之外,就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鲁 迅在留学的时候,一方面广泛地阅读哲学等书籍,在这同时成为了革命团体“光 复会”的成员。 从此,鲁迅对中国的国民性有了研究兴趣,开始探索救中国的方法。鲁迅为 了救像父亲那样的病人,下决心要当医生。在1 9 0 4 年秋,离开同本东京进入仙 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鲁迅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心。和他的父亲的去逝也有一点 的关系: 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想 美满,预备毕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病苦,战争时候便去 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但是学医不久,经过一些事情和思考,鲁迅决定放弃以医学救国的道路,决 心从事文艺运动,“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在呐喊自序中鲁迅 说,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 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 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 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 鲁迅鲁迅臼传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 9 9 7 年第5 8 页。 鲁迅鲁迅臼传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 9 9 7 年第6 l 页。 鲁迅呐喊臼序鲁迅全集第l 集北京:人比文学出版社1 9 7 3 年第2 7 卜2 7 l 页。 鲁迅鲁迅杂文全集郑州:河南人民山版社2 0 0 2 年第4 8 1 页。 9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然要推文学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1 9 0 3 年8 月,鲁迅利用暑假从同本回家探亲,接受了母亲的安排,和不识 字的小脚女人朱安结婚。但是感情是不能勉强的,尽管在道德上担负着孝道的伦 理准则,但无法和没有丝毫感情基础的朱安生活在一起,婚后不久就渡海去日本 寻求自己的梦想。到东京后开始全副身心地投入到文艺运动中。 ( 二) 李光洙的生平 李光洙,乳名宝镜,于1 8 9 2 年2 月2 8 同出生在平安北道定州群葛山面益城 洞。他的祖父李建圭在当地是有着一定影响的人物,有学识,有威望,还做了一 名小官。父亲李钟元是家里的长子,虽然在初试通过,但此后多次应试科举落第, 落榜后他终日借酒浇愁,堕落地生活了一辈子。在这样一个没落的书香世家,作 为独子的李光洙,由于家庭的变故,失去了本应可能享有的养尊处优的生活,在 一种病态的家庭环境中逐渐长大。 幼年的李光洙特别聪明,5 岁开始学习韩文,领悟千字文,并能为姥姥清楚 地朗读书籍。9 岁时候,也就是最后一次搬家的时候,虽然在学堂读书还不到1 年,但是在汉诗比赛中李光洙得了第一名,在附近的村子里被称为神童。但由于 父亲不顾生计,年少的李光洙不得不上山砍柴和卖烟草来补交学费, 但在李光 洙的记忆里,他很珍惜父亲,认为没有父亲就无法生活下去。 为什么我的父亲会是这样? 和别人的父亲不一样? 我心里想。但即使这 样,我还是觉得没有父亲我就无法生活,虽然父亲不能给我衣食,但我无法 想象没有了父亲生活会是什麽样子在我有病的时候,父亲曾走五十里的 路,去有很多蛇的村子里买回蛇来给我做药,虽然不是药,但我看到父亲这 样辛苦,所以不能不吃,我就闭上眼睛,一口喝下充满烧焦的蛇肉粉末的酒, 我喝完以后,父亲接过药杯,露出满意的笑容。他祈求上天借着我吃的这药 来使我痊愈在我恢复的期间父亲一直在我的身边陪着我,没有离开过 o 鲁迅呐喊自序 鲁迅全集第1 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3 年第2 7 页。 g 卢良焕春同李光洙年报首尔:韩国文化研修院1 9 6 0 年第4 页。 i o r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虽然父亲没有什么能力,但在父亲眼罩,李光洙比父亲的生命还重要。年少 的李光洙深深感受到父亲的爱,同时自己也深爱着自己的父亲,固然父亲没有给 自己提供优越生活。从父亲那所感受到的爱,使李光洙在父亲去世后,依然把自 己的祖国比喻成自己的父亲,寄托那种深沉而又复杂的爱。 李光洙的母亲是父亲李钟元的第三个妻子。母亲是小户人家的女儿,没有受 过什么教育,当然也谈不上是什么聪慧之人,但她也和父亲一样深爱着自己的儿 子。 母亲是长子之妻,在这个家里,从小时起,干活就不是特别利落,因为 她并不是在一个家教很严的家庭长大,所以,祭祖的事一概都交给婶子( 邻 居) 来做,她只能是抱着我的妹妹走来走去。我看到母亲的那个样子,心里 觉得很可怜母亲。为什么爸爸那么瘦,两腮深陷,为什么母亲长得那么难看? 因为这个问题,我苦苦地思索了很久 在李光洙的作品中对母亲的记忆,很少提及,在他的作品中只记述了母亲干 活不够干净利落,长得又很难看,显示出可怜和卑微,但为了孩子却不辞辛苦。 母亲为了我以后的婚事,她努力地养蚕,又出去捡棉花织布,攒钱给我 结婚,可母亲却没等我结婚就去世了,她没有亲眼看见我的婚礼,但母亲所 做的丝绸和粗布,再加上她结婚时的银首饰却成了我去首尔读书的车费。 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记忆,在李光洙的印象中,母亲只是个同情的对象,感 受不到太多的怀念和慈爱。事实上,窘困的生活本来也没有给李光洙感受母爱的 机会。1 9 0 2 年8 月1 4 日,李光洙11 岁,父亲李钟元患肠伤寒病离世而去,享 年5 2 岁。在父亲去世后,母亲就披头散发坐在父亲遗体旁边,伤心欲绝,9 天 后,母亲会氏也和父亲一样,患病离开人世,年仅3 3 岁。双亲去世,就像时钟 李光洙我李光洙全集第6 卷首尔:三中堂出版丰十1 9 6 2 年第4 7 8 4 8 0 页。 李光洙他的自传李光洙全集第6 卷首尔:三中堂出版社1 9 6 2 年第3 0 3 页。 李光洙我 李光洙全集第6 卷首尔:三中堂出版社1 9 6 2 年第4 4 7 页。 l l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停止一样,母亲的形象在他心中就这样静止了。所以对母亲没有多少思念,而只 是知道自己有一位母亲而已。父母早亡,自己和两个妹妹都成了孤儿,这就能使 我们预测他的人生道路是多么的不平坦。 对年少的李光洙来说,突然失去父母,什么事都得自己亲手来解决,所以生 活显得特别艰难。因为父母都患传染病去世,所以村子里无人来拜访,更没有人 来帮助他们办葬礼,年少的孩子们束手无策,连父母的葬礼也没办。李光洙从村 子里找来了草席,卷起父母的尸体,就在自己家门前随便的埋葬了。 “我怎么能这样随随便便的埋葬我的父母! ”他一边流着眼泪一边这样 想在周围埋葬的大人面前流着眼泪,心里却生气,转过头去擦掉眼泪, 心想:“爸爸妈妈,等我长大有出息以后,一定会给你们做个石碑! 到那个 时候,让那些耻笑你们这个不体面的葬礼的人们惊讶,爸爸妈妈,那一天不 会太远。”他从来没有像这样下过决心。“无论通过什么办法,我一定要成 功,不让那些无情的人们惊讶,我誓不罢休! ”“爸爸,我一定能做到! 妈 妈,我一定能做到! ”他一再地发誓! 就像天塌下来一样,他刻骨铭心的感受到:在这个世上没人帮助我,这是个 无情的世界! 留在少年李光洙心里的只有恨。在他心里,父母的葬礼并没有结束。 成为孤儿后,所有的事只有自己来做。他少年时代的回忆录中,到处是上山 砍柴,卖香烟的故事。村子里有一个人因为可怜他,给了他3 块钱,作为他做生 意的本钱,他每天清早出发前往平壤去买香烟然后回来卖掉,一天往返要走3 0 公里路。在这里可以看到他的生活艰辛。 更为可恨的事还在发生。因为他的父母是因为传染病死的,所以,村民们烧 了他家的房子,使他无家可归。这时,一个名叫“再从”的好心亲戚收留了李光 洙兄妹三人,他们搬到这个亲戚家里住。这个亲戚家境较好,是个有仆人的地主。 亲戚家有一个女儿,腿脚有残疾,还没结婚,住在后院的小房子里,很少有外界 的人来看她,过着与世隔绝的同子。可是李光洙特别喜欢这个姐姐,姐姐房间罩 金允植李光洙和他的时代l 首尔:松出版社1 9 9 4 年第4 7 页。 李光洙人生的香气 李光洙全集第8 卷首尔:三中堂出版社1 9 6 2 年第2 3 8 页。 韩承玉李光洙悲剧的世界认识和超越意识首尔:建国人学出版社1 9 9 5 年第1 3 页。 1 2 1 、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有很多书,李光洙可以到姐姐的房问晕看书,并给姐姐读书中的内容,也能从姐 姐那罩借书来阅读。就这样,文学的种子在他心中开始萌芽。李光洙尝试着把自 己的经历写成故事给姐姐看,他的文学才华逐渐崭露。李光洙从姐姐那里又学习 到了言文小说和叙事民谣曲调,这样又拓宽了他文学发展的道路。姐姐的人生遭 遇,深深地感染了李光洙,一直通向他灵魂深处。在李光洙后来的文学创作中, 我们感受到李光洙对女性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了解到女性心中的恨,使他更偏 向于女性,最终决定了他小说的性格。 寄人篱下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李光洙不断地受到折磨,忍受着痛苦,开始 了人生的磨练。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光洙认识了“东学 ,并加入东学堂, 迎来了在他一生当中重要的转折点。孤儿的身份这一事实,是决定他命运的基本 条件,而救助他到新世界中去的是东学。在统治相当黑暗的当时,东学是在官方 监视下开展传教活动,而东学需要的j 下是孤儿。 “东学”是一个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问组织,至少在李光洙看来,“东学”“布 德天下,广济苍生,是全人类性的。所以“东学”的最终所追求的目标是对全世 界的改造,是对全人类的改造,并非是那种以犹太教式的民族性的道意。所以东 学是教条自身并非是民族主义。说东学是民族主义的原因是它要把理想中 的世界首次实现在这个国家的百姓中。这一点是民族主义的。” 李光洙所理解到的“东学”的理念是无抵抗主义的道德性改造运动,是对普 遍性的向往。所以他会批判抗同的“对立斗争”。之后,当他认识到了同本所传 授的文明开化,其根源是民族主义( 国民主义) 、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时候, 曾一度进入了彷徨之中。主张“准备论 观点的安昌浩思想把李光洙从彷徨中救 了出来。当时韩国临时政府内部存在着“斗争论”和“外交论”的斗争,而“准 备论 对李光洙来说是很有新意的主张。这种“准备论”对李光洙的影响在民 族改造论( 1 9 2 2 ) 中有着充分的反映。 李光洙被东学的朴赞明大令招为东学的跑腿人( 秘书) ,秘密传送文件和教 金允植李光洙和他的时代l 首尔:松山版社1 9 9 4 年第5 9 _ 一6 0 页。 回东学的意思是提倡尔方之学,义八q 尔学教或尔学道。1 8 6 0 年左右,栏济愚创立了尔学教, 以对抗传入朝鲜的曲方文化,与阳方的大主教相抗衡。它以宣传宗教为名义,提出“惩办贪 官污吏”、“斥倭斥洋”的口号,在贫苦的农比中很有影响。 锄李光洙我的告白李光洙全集第7 集首尔:义新社1 9 7 9 年第2 2 5 页。 锄金允植韩国文学的近代性批判首尔:文艺山版丰十1 9 9 3 年第8 1 页。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徒i 、日j 接头,孤儿是再合适不过了。同后,李光洙能去闩本留学也多亏东学。1 9 0 5 年,李光洙1 4 岁,作为“一进会”的留学生李光洙被派往r 本留学,并在那里 和孙炳熙相识。孙炳熙在韩国历史上有着类似中国的孙中山一样的地位,是韩国 民族民主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李光洙和孙炳熙的相识,对李光洙的思想的形成有 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那是因为李光洙的民族主义思想是从孙炳熙的“三战论 那 里转化来的。 到了日本,李光洙考入了大城中学校。但因为学费等问题同年暂且又回到了 韩国。两年之后的1 9 0 7 年,筹措了学费并处理好其他事情之后,李光洙重返同 本,并在同年9 月考入了明治学院中学部三年级。从此,正式全面地接受文学教 育。这一时期的奠定了李光洙作为文学家、思想家的基础。其间李光洙受到日本 朋友山崎俊未的影响,开始接触基督教,这一点对他此后的思想和命运选择也有 相当大的影响。 “我和山崎俊未是最亲密的朋友下课以后我们离开学生就聚在运动场 的某一角落里开始谈圣经故事。因为他的兄长拥有许多托尔斯泰的书籍,所 以他总讲有关托尔斯泰和圣经的故事。我们否定了战争。因为坚信从马 太福音中学到的不要减少、不要审判的活,和托尔斯泰一样也是非战论者。” 苦难的现实磨练了李光洙的叛逆性格,文艺创作是发泄悲愤的最好出口之 一,在世界伟大文学家托尔斯泰等影响下,李光洙将主要精力放在创作上了。从 此李光洙开始全副身心地投入到文艺运动中。 如果要将李光洙思想发展历程进行分期的话,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对 家庭集团的痛恨和仇视开始,逐渐发展到对家族的不信任和反抗;二是从家到国, 表现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否定和悔意,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彻底否定,同时又有着 深深的悔意,那是在激烈反叛背后的又一次的自我否定。 金允植孤儿意识的克服困难与挫折 年第6 9 页。 s 金允植李光洙与他的时代l 首尔: 李光洙李光洙全集第8 集首尔: 文学思想第2 3 2 卷首尔:文学思想社1 9 9 2 松出版社2 0 0 1 年第1 2 1 页。 又新社1 9 7 9 年第3 2 9 页。 1 4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三) 同构互补的人生体验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鲁迅的人生觉醒是由于祖父的突然入狱、父亲卧病 以及家庭破落,这一切对于身居长子、长孙之位而又已经到了十三岁年龄的少年 鲁迅来说,那忧伤、痛苦、悲哀是至剧至深的,那刺激也是至剧至深的。而且, 要为母亲分担家庭的忧愁,要为久卧病榻的父亲延医求药,要关怀两个弱弟的成 长,使他痛苦而且悲愤。而李光洙人生觉醒也是从1 1 岁开始。他的父母因传 染病死后就成为了孤儿,使他不断地受到折磨、痛苦和磨练。 这样鲁迅与李光洙两个人共同感受到了因家世变迁所受的人世冷暖的煎熬、 家庭衰落的摧折、人事变幻的震悚,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痛苦、哀伤、抑郁、惆怅, 对他们的人生之觉醒,其作用是至大至深的,甚至深刻的影响到了他们精神世界 与艺术世界的形成。 在这样相似的幼年经历背景下,他们又几乎同时期留学日本。比鲁迅小1 1 岁的李光洙第一次赴同留学是在1 9 0 5 年( 当年1 3 岁) 。1 9 0 7 年再一次赴同, 在明治学院学习,1 9 1 0 年结业归国。鲁迅在1 9 0 2 年进入日本东京的弘文学院( 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