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对我国部分高水平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训练负荷的记录与分析.pdf_第1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对我国部分高水平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训练负荷的记录与分析.pdf_第2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对我国部分高水平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训练负荷的记录与分析.pdf_第3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对我国部分高水平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训练负荷的记录与分析.pdf_第4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对我国部分高水平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训练负荷的记录与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对我国部分高水平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训练负荷的记录与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我国部分高水平撑竿跳高运动员训练负荷的记录与分析 3 中 中 文文 摘摘 要要 在运动训练系统中,训练负荷的安排与实施是是影响运动成绩的最主要因素,对运动 员完成负荷情况做到更准确、快速、及时地记录、统计、分析与反馈是科学制定训练负荷计 划的重要保证。 本研究以国家田径集训队 3 名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和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校 2 名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跟队训练记录她们 2004 年冬训的训练负荷计划 和实际完成负荷数据, 首次运用计算机田径运动员训练负荷统计分析系统, 将完整的完成训 练负荷数据进行计算机数据处理, 做出训练学分析, 使教练员及时掌握运动员的训练完成情 况,科学地调控训练负荷,为计算机在统计、分析、反馈田径运动员训练负荷方面的实施运 用提供真实依据,为我国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项目的科学化训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五名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冬训过程中所采用的训练手段划分为速度、力量、体操、专项 技术、专项辅助练习五大类。 2. 五名运动员完成的五类负荷总量具有明显差异,体现了她们不同的竞技能力特点和训练 状态。在以次为计量单位的体操,专项技术、专项辅助练习这三类训练手段中,五名运动员 的专项技术类训练手段完成量均低于体操和专项辅助练习。 3. 每名运动员完成各类负荷量峰值的变化随训练小周期的安排而呈波浪式的变化, 这种波浪式 的渐近增加负荷的训练形式符合优秀运动员和等级运动员的训练规律。 4. 五名运动员完成的速度类和力量类负荷中一般速度类和一般力量类负荷的完成量均高操 类。 五名运动员专项辅助练习类和专项技术类所包含的各类手段的完成负荷量的高低排序都 有差异性,各自的训练比重不同,体现了五名运动员不同的训练特点。 5. 五名运动员实际完成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与计划负荷之间会存在着差异。其中速度类负 荷的实际完成强度与计划强度存在的差异性高于力量类,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和生理周期等训练身体状态的变化。 关键词:关键词:撑竿跳高 女子高水平撑竿跳高运动员 训练负荷 训练手段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我国部分高水平撑竿跳高运动员训练负荷的记录与分析 4 英英 文文 摘摘 要要 abstract: in the system of training sports, the arrang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which train load are main factors of influencing the movement achievement, finish load situation accomplish to athlete more accurate , more fast writing down , counting , analysis and is it is it train important insurance that load plans to make scientifically to feedback in time. research this with national track and field team of 3 woman pole vaulters and beijing sports school 2 woman pole vaulters as research object , through is it write down planned and finish load datum actually with team they training load of winter training in 2004 , use athletes training load 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sas) of the computer for the first time, train load datum to go on computer data processing intact completion, training the analysis of studying , make coaches grasp the athletes training performance in time, adjusting and controlling the load of training scientifically, offer the true basis for the fact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in counting , analysis , feedback athletes training load of the computer is used, offer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fact that the scientific process of our countrys high-level womans pole vault. the research work ou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1. five woman pole vaulter winter training course training means adopted divide speed , strength , gymnastics , special technology , auxiliary to practise 5 big classes into. 2. five kinds of load general quantity that five athletes finish have obvious differences , has reflected their different sports abi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rained the state. the gymnastics taking time as measurement unit, special technology , practising specially and auxiliarily in these three kinds of training means, five athletes technology performance of training means of project is lower than the gymnastics and assist practising specially. 3. each athlete finish all kinds of load change of peak value train the minor cycles arrangement but change in the form of wave at the same time, this kind of wavy one increases the training law that the training form of load accords with the elite and grade athlete nearer and nearer. 4. five speed and strength general speed and general strength performance high person who speak of load in the load that athlete finish. five athlete special auxiliary person who practise and special technology means all kinds of included high or low prices , completion of load is it have difference nature to arrange in an order, ones own training are different in specific gravity, reflect different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athletes . 5. load and load intensity that athlete finish actually and plan load can store the difference in. speed actual completion intensity of load plan difference nature that intensity store in higher than strength among them, reasons for producing this kind of change are in many aspects, but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 is that athletes sports damage and take place to train the changes of states of body with physiological cycle ,etc. keyword: pole vault high-level pole vaulter of the woman train load train the means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我国部分高水平撑竿跳高运动员训练负荷的记录与分析 5 1.选题依据选题依据 为推进我国 “奥运金牌” 战略的有力实施, 运动训练必须走科学化道路。 在运动训练中, “没有负荷就没有训练”已被作为公认的信条,国内外的训练理论与实践已经证明,在运动 员的训练系统中,训练负荷是影响运动成绩的最主要因素,只有当训练手段、方法所产生的 负荷与运动员有机体机能的定向改造、 与专项辅助练习的定向变化、 与专项成绩提高的要求 相一致时,才可使运动员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1 因此,合理安排训练手段、负荷量、负 荷强度,是引起机体机能变化,获得良好训练效应及提高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关 键的和基本要素。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实际完成的负荷被准确、快速、完整地记录、分析、 反馈与调控,是实施科学化训练的重要保证。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 我国在对某一项目的训练负荷研究方面大都集中于对该项目训 练负荷特征和训练负荷计划安排或对周期性运动项目负荷量计算方面的研究, 而对运动员实 际完成负荷情况的统计研究则较少, 对运动员承受的实际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进行统计和评价 的研究也比较少。 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 我们难以真实地了解田径高水平运动员的完整训练 过程, 和训练过程中所承受的训练负荷, 也难以客观地反映出训练负荷在田径不同项目中的 一些基本特性和表现形式。训练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由于训练活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训 练负荷与实际完成的负荷会产生相当的差异。 进行完成训练负荷的详细统计与定量研究, 对 于认识训练现状, 调理负荷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 从宏观和微观上控制调节负荷的动态变化 将起重要作用。 陈建荣在他1989年的硕士毕业论文 对我国五名健将级女子标枪运动员1988 上半年度实际完成的三类负荷的研究 2中首次对所研究的田径运动员实际完成训练负荷情 况进行了统计分类和分析, 但受条件限制, 其记录统计工作主要是由人工完成的。 工作量大、 记录繁锁,而且不利于统计与分析。张英波等在对优秀短跑选手伊东浩司训练负荷特点的 训练学探讨3一文中通过调研分析了伊东浩司多层次训练结构中的负荷特点,但仅限于对 负荷计划的分析。陈广等在对我国优秀马拉松运动员胡刚军训练负荷的分析4一文采用 跟踪训练,搜集了胡刚军准备期、赛前期的训练负荷安排计划和血色素指标,较真实地反映 了 1999 年 12 月2000 年 2 月期间胡刚军的训练计划情况,但其记录统计工作也是由人工 完成的。 1 延峰. 训练中运动负荷的定性及定量. 中国体育教练员.1999:(4):10 2 陈建荣.对我国五名健将级女子标枪运动员1988上半年度实际完成的三类负荷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1989 3 张英波等.对优秀短跑选手伊东浩司训练负荷特点的训练学探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 4 陈广等.对我国优秀马拉松运动员胡刚军训练负荷的分析.中国体育科技.2002(10)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我国部分高水平撑竿跳高运动员训练负荷的记录与分析 6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体育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科学已经渗入到运动训练的各个环节, 从 国外与国内比较来看,国内在这方面的尝试还比较少,远远不如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 计算机技术强国。拿美国来说,70 年代初期,比赛组织者就尝试计算机管理比赛,随后开 始用于运动训练。我国是 1985 年经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原国家体委批准,成立了“国家电子 信息中心”专门负责体育领域的计算机应用和推广,组织科研攻关,建立信息库,开发大型 运动会的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训练系统等。张士珩等人在90 年代以来世界田径运动的 新进展一文中指出: “90 年代以来世界田径运动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训练更加科学化,利 用电脑控制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是现代训练的发展趋势” 。5 张先锋在计算机的发展与我国 田径训练信息化的设想一文中提出了: “计算机在控制训练计划中,可以精确地计算训练 负荷”的设想,并指出: “计算机科学与体育科学相结合,将会大大提高运动成绩,促进竞 技水平的发展, 加快运动训练的科学化进程。 如何把这种高科技应用到现代田径运动训练中, 是摆在我们体育科研工作者和教练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 6 我国著名学者型女子撑竿跳高教 练史美创在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综合能力评定内容与参数7一文中探讨了通过运用 foxbase 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对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综合能力评定内容与参数进 行程序设计,快速简便地实现对运动员综合能力水平评定。随后又在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 技术训练与比赛的计算机管理 一文中就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技术训练和 比赛的数据管理进行探讨,并提出: “撑竿跳高是作为一项技术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其专项 技术训练和比赛所反映出来的各种信息与数据对教练员了解和掌握运动员的技术状况, 合理 制订计划非常重要。 通常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 教练员难于通过笔和纸完成这些数据的统 计和运算工作” 。8 以上研究给我们在运用计算机统计与监测田径运动训练负荷方面带来了启示,自 1998 年以来, 国家体育总局田径项目管理中心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了我国优秀田径运动员的身份 数据库和比赛数据库, 而对于运动员训练负荷数据的计算机统计一直是项空白。 虽然我们可 以纵向地分析运动员多年比赛成绩的变化, 但是由于没有真实详细的训练负荷数据资料, 无 法实时准确地分析运动员训练效果对成绩变化的影响, 不能客观地总结优秀运动员训练成功 的规律, 也不能为今后的训练提供真实的参考, 而用手工去记录训练数据是项即工作量大即 繁琐又难以精确分类统计的工作,且保存也很困难,更不符合当今高科技发展的需要。为了 5 文超,等主编.田径热点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61 6 张先锋.计算机的发展与我国田径训练信息化的设想.西安体育学院.2001(7),111 7 史美创.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综合能力评定内容与参数.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4) 8 史美创.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技术训练与比赛的计算机数据管理.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12),31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我国部分高水平撑竿跳高运动员训练负荷的记录与分析 7 弥补这一空白, 国家体育总局田径项目管理中心已经开始开发研制计算机田径运动员训练负 荷统计分析系统,试图快捷、方便、规范的记录田径运动训练负荷的基本数据,包括负荷计 划、运动员实际完成负荷情况、身体反应指标、生理生化指标等,准确快速地按实际需要对 训练负荷进行统计与分析, 及时反馈运动员完成的训练负荷信息, 使教练员准确把握队员的 训练完成情况,更加科学地控制训练。 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起步较早,曾一度辉煌,出现了蔡维艳、孙彩云等一批优秀的运 动员,先后在国际大赛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随着这一运动项目在欧美、澳洲等许多国 家广泛地开展,女子撑竿跳高逐渐被各国体育界所关注和重视,尤其是 1995 年被国际田联 承认其世界纪录并列入 1998 年的世界田径锦标赛的正式比赛项目后,其他国家利用其原有 的田径基础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逐渐赶超上来,其中以美国、德国、俄罗斯、捷克和澳 大利亚等国家发展较快(见表 1)。 表 1 19901999 年世界女子撑竿跳高前 6 名情况统计表 时间时间 第一名第一名 第二名第二名 第三名第三名 第四名第四名 第五名第五名 第六名第六名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中国 中国 中国 德国 德国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 德国 美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俄罗斯 俄罗斯 中国 中国 美国 冰岛 澳大利亚 中国 中国 德国 中国 德国 捷克 中国 乌克兰 德国 德国 中国 中国 德国 中国 中国 德国 捷克 中国 匈牙利 乌克兰 中国 中国 德国 德国 罗马尼亚 中国 俄罗斯 捷克 美国 匈牙利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法国 中国 美国 匈牙利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 ( 依据国家田径运动管理中心资料改编,2000) 由表 1 中可以看出,国外许多优秀选手纷纷涌现,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与此形成鲜明 对比的是,我国的女子撑竿跳高项目却出现了人才匮乏,成绩停止不前的现象。1998 年女 子撑竿跳高世界前 50 名排名中,我国的蔡维艳列第 23 位(4.20 m),孙彩云位列第 40 名。近 几年以来,我国最好的排名是 2001 年高淑英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越过了 4.52 m 的横竿, 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位列当时世界第 10 名。目前国内与高淑英实力相当的撑竿跳高运动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我国部分高水平撑竿跳高运动员训练负荷的记录与分析 8 员寥寥无几,2004 年只有 11 人跳过 4 m,且徘徊在 4.20 m 左右,整体实力不强,4.52 米国 内最好成绩与伊辛巴耶娃创造的世界纪录 4.92 米相差了 40cm,我国已无人与世界一流水平 运动员相抗衡,可见我国女子撑竿跳高项目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缩短 我国撑竿跳高水平与世界水平的差距, 除了要注重竿跳高后备力量的培养, 加强撑竿跳高教 练员队伍的建设,健全管理体制等社会学因素外,科学训练乃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在2004年6月1日至20的女子撑竿跳高安徽集训会上国家田径管理中心主管训练的副 主任冯树勇教授主讲了训练规律的有关问题,并对“撑竿跳高训练及监控” 、 “当前我国撑竿 跳高的训练指导思想” 等进行了专题研讨和交流并达成共识: “要完成 2008 奥运会进前八甚 至争牌的任务,需要在高水平层面上有所突破;当前,中国撑竿跳高训练指导思想是:技术 是生命,速度是核心,能力是基础,体操是桥梁” 。同时强调: “田管中心要尽快建立攻关组, 以高淑英等为第一梯队,组织攻关,争取有所突破,同时以 4m 左右水平的一批年轻运动员 组成第二梯队,加强训练” 。 9 2004 的冬训是运动员备战 2005 年全国第十届运动会的关键训练阶段, 本研究首次运用 计算机技术对国家田径集训队女子撑竿跳高3名运动员和2名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校女子撑 竿跳高运动员 2004 年冬训完整训练负荷数据进行记录,包括训练手段与方法、负荷量与强 度,对记录的数据进行计算机数据标准化处理、归类统计和训练学初步分析,配合教练员总 结她们的训练规律,使教练员准确、清晰地掌握队员的训练负荷完成情况,科学地调控训练 负荷,为计算机在统计、分析、反馈、监控田径训练负荷方面的实施运用提供真实依据,为 我国女子撑竿跳高项目的科学化训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9 女子撑竿跳高安徽集训会会议记录.2004.6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我国部分高水平撑竿跳高运动员训练负荷的记录与分析 9 2.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2.1 训练负荷理论概述训练负荷理论概述 训练负荷是运动训练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国内的传统训练学理论将其定义为:训 练负荷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有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10训练负荷由负荷量和 负荷强度两个因素构成, 负荷量是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数量, 负荷强度是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 刻程度。负荷量的训练学度量指标,通常有练习的时间、次(组)数,练习的总距离、总重量 等;负荷强度的训练学度量指标,通常有练习的密度、练习的难度、质量、以及练习的速度、 负重量、高度、远度等。11对于量与强度的关系,以及整体负荷结构的安排形式,国内外 学者们进行了几十年的艰苦探索,已经总结许多宝贵经验和形成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在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前苏联著名学者马特维耶夫提出了“训练周期”理论,12 该理论不仅对 前苏联, 而且对欧洲和亚洲许多国家的竞技体育训练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直到目前它的 作用仍然不容忽视。1988 年原苏联训练学学者博伊科和维尔霍山斯基对“训练周期”理论 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他们认为:马特维耶夫的“同期”理论从一开始就忽视了“比赛”这一 训练的唯一目标, 在训练中过分强调一般性训练以及一般训练是专项训练基础的做法, 已不 适宜指导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 因为水平越高的运动员, 其机体参与运动的各器官系统的适 应储备水平越高,对刺激的适应专门性也越强,只有运用针对性强的训练手段和负荷,才能 过到与训练水平相适应的生理负荷,使竞技能力得到不断提高。1314 以施纳为首的许多德 国训练学学者赞同上述以机体的生物适应理论为基点, 相继提出新的 “周期训练” 理论: “单 元”(block)的训练模式15和身体素质训练时负荷量从一小周期到另一小周期的“跳跃式转 变”理论。16 该理论在形式上抛弃了马特维耶夫理论的“年训练单周期”和周期中的“过 渡期”阶段,提出了以比赛为目标的双周期、3 周期和多周期的设想。在内容上否定了马特 维耶夫理论的专项辅助练习建立在一般能力的基础之上, 量与强度呈负相关关系的理论, 提 出了运用突出专项特点的训练手段以“单元”的形式贯彻到训练之中,强调训练强度负荷集 10 过家兴,等主编.运动训练学.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6 11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主编.体育科学词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5-76 12 matwejew l.p. grundlagen des sportlichen trainings m.berlin(ddr):1981 13 boiko v.v. dir gezielte entw icklung der bew egungsfaehigkeit des sportlers m. uebersetzung von tschiene p.framfurt.1988 14 verchoshanskij j. v. effektiv traineren . berlin (ddr):1988 15 tschiene p. die prioritaet des biologischen aspekts inder “theorie des trainings”. leistungssport,1991:21(6), 5-11 16 verchoshanskij j. v. viru a. einige gesetzm aesetzm aessigkeiten der langfristigen adaptation des orgamismus von sportlern an koerperliche belastungen . leistungssport,1990,20(3),10-13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我国部分高水平撑竿跳高运动员训练负荷的记录与分析 10 中效应的理论。吕季东在对训练学中有关负荷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一文中做了关于 训练负荷概念的界定、划分、定性与定量的阐述: “单从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来分析运动负荷, 达不到真正揭示训练负荷本质的目的, 也很难对大部分运动项目的训练手段和方法的负荷做 出正确的分析与计量。 只有对训练手段与方法定性鉴定后再定量, 才能真正把握该种训练手 段与方法,掌握它对运动员所能起到的实际效果,提高训练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训练负荷的 定量是对训练手段与方法本身的特征的评定, 以及对运动员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机能状态发生 的变化值进行测评” 。17 延烽在训练中运动负荷的定性与定量一文中指出: “训练负荷 定性的基本内容是负荷的专项性、对供能系统的作用方向、动作协调性的复杂程度;度量的 指标分为量与强度” 。 1 毕红星在浅析田径跳跃项目训练负荷的量度及其变化特点一 文中指出: “跳跃项目训练中,在负荷的确定与安排上应对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更高的重视: 负荷强度是核心;从人体刺激适应观点出发超极限强度负荷训练;训练负荷量 化控制,其量度、等级既可以定性,也可以定量。 ”18 2.2 撑竿跳高项目特征撑竿跳高项目特征 撑竿跳高(pole vault)是运动员借助竿子支撑和弹力,以悬垂、摆体和举腿、引体等竿上 动作使越过一定高度,是田径运动中一项技术复杂的唯一使用器材表演技术技巧的竞技项 目。 长期以来, 许多学者或有关竞技运动训练理论按影响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把撑竿跳高列 为体能类项目, 与跳高、 跳远、 三级跳远同属体能类速度力量性项目, 在训练中一直坚持 “在 发展绝对力量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快速力量” 的训练指导思想。王涛等在对撑竿跳高项目 特征的再认识一文中提出: “撑竿跳高是田径跳跃和体操高度结合的竞技项目,借鉴体操 经验,重新规划撑竿跳高训练” 。19 张华新等在对撑竿跳高运动训练新动向的探究一 文中指出: “撑竿跳高项目不仅反映出体能类项群的特征,而更多反映出技能类项目的本质 属性。 专项技术水平是影响撑竿跳高成绩的主导因素, 技术差距是阻碍我国撑竿跳高运动员 发展和进步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 借鉴技能类项群的训练理论和方法, 以技术训练为核心, 把最好的时间用于技术练习, 用更多的时间磨练基本技术, 准确熟练掌握专项技术是提高我 国撑竿跳高运动成绩的必要途径。 承认专项技术是身体训练的主要手段, 同时重视补充和加 强相关素质的训练, 在其它手段的设计和选择上应尽量采用与撑竿跳高技术结构相同或相近 的方法手段,剔除负效应较大的练习。由于撑竿跳高更多地反映出技能类项目的特性,所以 17 吕季东等.对训练学中有关“负荷”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3),7 18 毕红星.浅析田径跳跃项目训练负荷的量度及其变化特点.中国体育教练员.2001(3),21 19 王涛等.对撑竿跳高项目特征的再认识.湖北体育科技.2000(1),15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我国部分高水平撑竿跳高运动员训练负荷的记录与分析 11 必须把技术训练与体操训练贯穿于多年训练过程中” 。20 黄浩在中外优秀男子撑竿跳高 运动员的比较分析一文中指出: “就目前我国优秀选手的身体条件、现有速度、力量、弹 跳等素质来看,并不亚于世界优秀选手,但由于技术落后,使其自身优势未能充分发挥,造 成在握竿高度、腾起高度、体重与磅级差额、助跑速度利用率及水平速度损失率等方面与国 外优秀选手存在较大的差距, 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我国撑竿跳高运动成绩的进一步提高, 因此, 必须以技术训练为核心” 。 21 纵观世界优秀撑竿跳高选手,如布勃卡 10 岁、沃尔科夫 7 岁、 维涅隆 12 岁、罗伯茨 11 岁就较早的开始进行专项技术训练了,并在多年系统训练中,始终 以技术训练为中心,紧密围绕这个中心来选择全面身体训练手段。因此,我们应重新认识撑 竿跳高项目的特征, 规划我国撑竿跳高项目的训练方向, 找寻真正反映该项目自身特征及其 规律的训练途径,引导该项目走向科学、正确的训练之路。在 2004 年 6 月的女子撑竿跳高 安徽集训会上就我国撑竿跳高训练指导思想进行专题研讨并形成了统一的新的认识即: “技 术是生命,速度是核心,能力是基础,体操是桥梁” 。9 2004 年 11 月第 1 版的竞体教学 训练大纲中描述: “撑竿跳高是一项技能与体能相结合的运动项目,既要求运动员具备短 跑、 跳远运动员的速度与弹跳, 更要求运动员具有体操运动员的本体感觉与动作控制能力” , 22 这就为撑竿跳高项目今后的训练确立了新的航标。 2.3 有关女子撑竿跳高训练的研究现状有关女子撑竿跳高训练的研究现状 杨世木等在现代女子撑竿跳高的发展特征一文中从“成绩增长迅速、技术不断改 进、世界纪录屡被刷新、选材注重体操技能、诸国纷争局面、必须重视助跑速度的提高”六 个方面分析了现代女子撑竿跳分析了现代女子撑竿跳高的发展特征, 并指出 : “近年来女子 撑竿跳高成绩飞速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世界优秀选手助跑速度的提高” 。 23 李北玉在 对影响撑竿跳高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探讨一文中指出: “决定现代撑竿跳高运动成绩的 最主要因素主要有握竿的高度、助跑最后阶段的速度、运动员体重与竿硬度的差数、过竿时 超过握竿点的高度(腾起高度)” 。 24 stefanic grabner 的研究认为: “撑竿跳高成绩与助跑 速度的相关系数 r=0.72,p0.01,女子撑竿跳高的多数运动员实际上并不存在手推离竿后 人体腾空阶段, 不依赖身体重心腾起高度, 也就是说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成绩的提高主要依 20 张华新.对撑竿跳高运动训练动向的探究.浙江体育科学.2001(3),46 21 黄浩.中外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比较分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4),34 22 袁作生主编.竞体教学训练大纲.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258 23 杨世木.现代女子撑竿跳高的发展特征.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3),28 24 李北玉.对撑竿跳高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探讨.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44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我国部分高水平撑竿跳高运动员训练负荷的记录与分析 12 靠握竿高度的提高” 。 25 周铁民在他的硕士论文 “对我国部分国际健将级与健将级女子撑竿 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及起跳有关技术指标的研究”26中也验证了助跑速度与成绩的相 关程度 r=0.76,p0.05。近几年来,女子撑竿跳高运动成绩的大幅提高,与世界优秀运动 员广泛重视提高助跑速度是分不开的。据我国女子撑竿跳高科技攻关服务的资料显示: “跳 跃项目女子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可达到男子的 91.8%,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持竿助跑速度 的最大值为 8.13 米/秒,与世界男子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助跑速度 9.90 米/秒的比值为 82.1%” 。27可见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助跑速度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应加强女子撑 竿跳高运动员持竿助跑的能力,为提高握竿高度打下基础。陈广等在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 秦霞 2002 年 3 次大赛前的训练安排的研究28一文中对秦霞的训练和比赛安排计划做了调 查记录与分析,总结了其训练安排特点和规律。陈国明在著名撑竿跳高运动员孙彩云赛前 模式探讨29一文中提出了根据孙彩云的特点实施以速度是基础、力量是关键、技术是主 导的3 位 1 体化的训练模式,这两项研究为我国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赛前训练 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史美创分别在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初级训练 、30女子撑竿跳高 运动员中级训练 、31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高级阶段的训练32三篇文章中从训练特点与 原则、训练目标与任务、专项技术训练、身体素质训练、心理意识调控训练五个方面阐明了 初、中、高级阶段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训练,并列举了专项技术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的手 段与方法,为我国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训练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 25 stefanic grabner, kine matic analysis of the womens pole vault,new studies in athletics,1997.1 26周铁民.对我国部分国际健将级与健将级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 两步助跑及起跳有关技术指标的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27 国家田径管理中心女子撑竿跳高科技攻关资料.2004.11 28 陈广等.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秦霞 2002 年 3 次大赛前的训练安排的研究. 山东体育科技.2004,3 29 陈国明. 著名撑竿跳高运动员孙彩云赛前训练模式探讨.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3) 30 史美创. 女子撑竿跳高初级训练.田径.2001(10) 31 史美创. 女子撑竿跳高中级训练.田径.2003(1) 32 史美创. 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高级阶段的训练.田径.2001(10)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我国部分高水平撑竿跳高运动员训练负荷的记录与分析 13 3. 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国家田径集训队 3 名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和 2 名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 校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其中健将 3 名,一级运动员 2 名。5 名运动员情况介绍: 孙蕾:健将,国家田径集训队队员,21 岁,身高 172 cm,体重 58kg 入队时间:2003 年 1 月,入队时最好成绩 3.90m,现最好成绩 4.10m 高翠:国家一级,国家田径集训队队员,19 岁,身高 170cm,体重 53kg,入队时间: 2003 年 8 月 20 日,入队时最好成绩成绩 3.30m,现最好成绩 3.60m 李高群:健将,国家田径集训队队员,18 岁,身高 175 cm,体重 64kg,入队时间:2004 年 12 月 13 日,入队时最好成绩 3.90m,现最好成绩 4.10m 李玲:健将,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校队员,15 岁,身高 18 4cm,体重 60kg,入队时间: 2001 年 9 月,入队时最好成绩 3.20m,现最好成绩 3.90m 武禹彤:国家一级,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校队员,14 岁,身高 165cm,体重:49kg, 入队时间:2004 年 7 月 12 日,入队时最好成绩 3.60m 3.2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训练负荷、 撑竿跳高训练和计算机技术在田径运动训练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文 献, 了解田径项目训练负荷、 撑竿跳高项目特征和我国女子撑竿跳高项目训练以及计算机技 术用于训练负荷统计、分析、监控的研究现状。 3.2.2 跟队训练法跟队训练法 在 2004 年 10 月2005 年 2 月期间通过跟队训练, 记录了 6 个训练小周期(17 个训练周, 总训练课为 204 单元)的训练负荷计划数据和实际完成训练负荷全过程的真实数据,运用计 算机田径训练负荷统计分析系统软件将记录的数据录入到计算机数据库中。 在跟队期间通过 观察记录运动员的实际训练基本情况, 对她们在完成负荷时的身体状况和竞技能力结构特点 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2.3 访谈法访谈法 跟队期间访谈五位运动员的教练员周铁民,以及 2004 年田径高级教练员培训班的撑竿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我国部分高水平撑竿跳高运动员训练负荷的记录与分析 14 跳高高级教练员黄恩发等, 了解撑竿跳高项目负荷特点及训练负荷安排与实施原则, 为负荷 数据的采集、分类与统计提供依据。同时,在训练中经常与运动员进行交流,了解她们对训 练负荷的反应以及训练体验,为客观解释负荷实施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提供必要帮助。 3.2.4 数理统计法数理统计法 利用计算机技术录入计划负荷与完成负荷数据, 并做标准化处理与统计, 统计每位运动 员实际完成的负荷量和强度, 负荷量的统计单位为各类训练手段的练习单位, 其中速度类负 荷以米为单位;力量类负荷以公斤为单位;其它类负荷(体操、专项辅助练习练习题、专项 技术)均以次为单位;负荷强度的统计速度类与力量类负荷按同一训练手段的成绩百分比强 度统计。 3.2.5 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运用计算机田径运动员负荷统计分析软件中的数据分析程序将统计的每位运动员完成 负荷量与强度的数据生成相关图表,通过对比与归纳法对统计图表进行训练学分析。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我国部分高水平撑竿跳高运动员训练负荷的记录与分析 15 4.研究结果与讨论研究结果与讨论 撑竿跳高是一项技能与体能相结合的运动项目,既要求运动员具备短跑、跳远运动员 的速度与弹跳, 更要求运动员具有体操运动员的本体感觉与动作控制能力。 运动员能否掌握 合理的专项技术,并在不断提高的助跑速度、握竿点及竿子硬度的情况下,能否驾驭那根变 化的撑竿,保持动作不变形,则是决定撑竿跳高成绩的主导因素,教练员要了解与掌握先进 的训练方法与手段,更重要的是何时、如何运用各种训练方法与手段,在训练中根据每个队 员的竞技能力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安排训练手段,合理搭配调控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4.1 五名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冬训期训练负荷计划安排的目标与任务五名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冬训期训练负荷计划安排的目标与任务 冬训是运动员储备体能, 培养良好竞技状态的关键训练期。 所谓竞技状态是指运动员创 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处于的适宜的准备状态, 而良好竞技状态的形成与训练负荷的安排与实施 是密不可分的。 11 本次冬训自 2004 年 10 月 25 日开始至 2005 年 2 月 16 日结束,共 17 周, 6 个训练小周期(3 周为 1 个小周期),其中第 6 个小周期为 2005 年全国室内锦标赛上海站的 赛前训练期, 教练员在每个小周期的训练负荷安排都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负荷量度要求。 (见 表 2) 表 2 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 2004 年冬训目标任务安排表 周期 目标任务 负荷量度 1 2 3 4 5 6 以体能训练为主, 突出速度、 力量训练, 专项技术以短程助跑直竿跳为主 。 以体能训练为主, 专项技术以中程助 跑为主,增加弯竿跳。 以专项辅助练习训练为主,专项技术以 中程助跑弯竿跳为主。 以专项辅助练习训练为主,专项技术以 中程完整技术为主,增加全程弯竿跳。 以体操与专项技术训练为主,突出全程 完整技术。 以专项技术训练为主,突出完整技术训 练。 负荷量较大,技术负荷量大,速 度强度较大。 负荷量和强度逐渐增加,速度强 度极限。 负荷量增加,强度保持第 2 周期 水平,突出力量强度。 负荷量增加到最大,速度强度达 极限。 负荷量最大,负荷强度稍降。 负荷量减小,强度增加,突出专 项技术强度 (根据国家田径集训队女子撑竿跳高教练周铁民提供资料改编 2004.11)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我国部分高水平撑竿跳高运动员训练负荷的记录与分析 16 4.2 五名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冬训中采用的训练手段分类五名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冬训中采用的训练手段分类 4.2.1 运动训练学对训练手段分类的理论概述运动训练学对训练手段分类的理论概述 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教练员、运动员通过采用具体的训练手段去完成具体的训练任务、 提高某一竞技能力水平。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 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是运动训练方法的具体体现。33训练手段的 基本结构可从身体练习的动力特征、 动作构成和动作过程三个层面予以解析, 而身体练习又 是指各种各样的具体动作,运动训练学理论根据分类依据的不同对训练手段有以下分类: 依练习的目的,可将运动训练手段分为发展体能的训练手段,改进技术的训练手段,提 高战术能力的训练手段,改善心理状态的训练手段; 依在训练活动中的应用价值, 可分为基本训练手段和专项训练手段; 依练习手段的动作 结构特点, 则可以分为包含周期性练习和混合性练习的单一结构训练手段和包含固定性练习 及变异性练习的多元结构训练手段两大类。33 训练中手段与方法的选择是负荷安排的关键, 训练手段的不断创新和科学运用对提高运 动员竞技运动水平的发展起重大作用, 不同的训练手段具有不同的功效, 科学地认识和应用 不同训练手段的功效和特点, 有助于科学地完不同时期的具体训练任务, 有助于科学地提高 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各类竞技能力。 4.2.2 五名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训练手段的分类规划五名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训练手段的分类规划 在运动训练实践中, 教练员通常根据不同的训练任务, 采用不同的分类体系去选择具体 的练习手段。史美创教练将撑竿跳高的训练手段分为速度、力量、体操、技术四类,本文通 过跟队训练实践, 依据运动训练学中对训练手段的分类理论、 撑竿跳高训练的指导思想和教 练员的训练意图, 结合撑竿跳高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