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正迁移理论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运用中的实验研究 iii 摘 要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普遍存在着迁移和干扰现象,这种现象促进或阻碍着 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育教学中为了使各项技能之间产生正迁移,减少和避免运动 技能负迁移的产生,应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手段,合理的运用正迁移理论,选择 有效的训练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正迁移理论的运用也是影响体育教学效果、教学 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正迁移理论显得更为重要。 “为迁 移而教”已经成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本研究以甘肃省陇东学院体育系 2009 级(1)班 15 名同学和(2)班 15 名 同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 统计法,在总结前人对正迁移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对专家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处理 分析,确定了对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具有正迁移作用的辅助练习,运用正迁移辅 助练习于教学实验组教学中, 实验后对教学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效 果进行分析和研究, 探讨具有正迁移作用的辅助练习对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的促 进作用,从而为教学与训练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主要研究结果: (1)专家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得分最高的五项问卷指标为:行进间单手低 手投篮、30m 跑、跳远、跨栏跑和起跳后倒肩挺髋,以这五项指标做为教学实验 组学习背越式跳高技术的正迁移辅助练习。 (2) 本研究中, 实验后教学实验组技评平均成绩为 89.53 分, 标准差为 3.89 分,对照组技评平均成绩为 83.27 分,标准差为 4.10 分;教学实验组达标平均 成绩为 88.87 分,标准差为 3.69 分,对照组达标平均成绩为 85.53 分,标准差 为 4.09 分,充分表明教学实验组与对照组跳高成绩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五项 辅助练习的学习促进了教学实验组对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技术、 过杆落垫技术的 掌握,运用正迁移辅助练习提高了教学效果。 (3)本实验采用的辅助练习与背越式跳高技术在技能和情景构成上具有相 似性,运用正迁移辅助练习能够促进背越式跳高技术的掌握,所以在运动技能学 习中,掌握好教材,在安排教学进度时尽量把学习内容相近、相互间可以产生正 迁移的知识尽可能安排在一起,做好先后教学顺序安排,以便在后期教学活动中 起到技能的正迁移作用,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正迁移;跳高;教学实验关键词:正迁移;跳高;教学实验 正迁移理论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运用中的实验研究 iv abstract in the sports teaching and training, the widespread migration and interference phenomenon, this kind of phenomenon that promote or hindering their grasp of sports skills. sports teaching between the various skills to make positive migration, reduce and avoid negative transfer of sports skills should be produced,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 organizing teaching means, reasonable use of the positive transfer theory, choose effective training methods in the sports teaching the appears very important, also affect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effect,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mportant factors, for migrating and teaching has become the guiding thought of sports teaching. based on the summarization of predecessors to the positive transfer the theories of the basis, through xian sports institute experts investigation, screened for teaching back-style high jump technique with the positive transfer function in gansu province, the auxiliary practice in london college athletics fasten 2009 level (1) class 15 classmates and (2) class 15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expert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experimental teaching metho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for teaching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ffects, this paper analyses and studies the positive transfer function with the auxiliary practice to technical teaching back-style high jump the promoting function of teaching and training, so as to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to the practice. the main research results: (1)the questionnaire result analysis of experts, to determine the highest scoring five questionnaire index: moving one-handed low hand shot, as run, long jump, hurdles run and jump down shoulder pretty hip, after group learned as teaching back-style high jump technique to the positive transfer of auxiliary practice. (2) in this study, after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group average scores for 89.53 technical evaluation, standard deviation, the control group for 0.89 technical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83.27, average scores for 1.10; average scores for experimental teaching standards 88.87, standard deviation for 0.69 group average scores for 81.53 standard, standard deviation, fully show for 1.09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teaching between high scores significantly. five of the auxiliary practice learning thus promoting teaching back-style high jump the run-up to takeoff technology, amcebar off the mat technical control, using the positive transfer auxiliary 正迁移理论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运用中的实验研究 v exercise improves teaching effect, changed to classroom learning atmosphere,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3) this experiment used to practice and the auxiliary back-style high jump technique in skills and scene, using similar form on the positive transfer auxiliary practice can promote the back-style high jump technical control, so in motor skill learning, good mastery of teaching material, teaching progress as far as possible when arranging the study content close, mutual can produce positive transfer of knowledge as arranged together, completes arrangements to successively teaching order in the later teaching activities play skills to the positive transfer of function, achieve ideal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the positive transfer; high jump; teaching experiment 2011 年 5 月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 据我所知,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错误! 链接无效。 错误! 链接无效。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 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做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 意。 论文作者: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论文条例及西安体育学院有 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 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学校图书馆有非赢利使用权,有权将学 位论文编入数据库进行检索。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论文作者: 导师: 日期: 日期: 正迁移理论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运用中的实验研究 33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西安体育学院。 如果今后发表与在读期间学 位论文相关的内容,需署名培养单位,否则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除 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资料外, 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 年 月 日 正迁移理论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运用中的实验研究 1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普遍存在着迁移和干扰现象,这种现象促进或阻碍 着运动技能的掌握。 体育教学中为了使各项技能之间产生正迁移, 减少和避免运 动技能负迁移的产生,应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手段,合理的运用正迁移理论,选 择有效的训练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显得的很重要, 也是影响体育教学效果、 教学质 量的重要因素, “为迁移而教”已经成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默塞尔认为, 迁移是学习的标准, 如果不能从一种情景迁移到另一种情景中, 那是因为没有发生真正的学习。 迁移一方面使已获得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得 到很好的应用,进而产生举一反三的作用;另一方面只有通过迁移,才能使已有 的知识进一步的熟练。 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那么在 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效率就会更高,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反之,如果学生没 有掌握曾经学过的知识, 那么后面新知识的学习效率就不会很高; 如果学生对过 去所学知识的理解不够准确或是错误的,会导致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因 素。 任何知识或技能的学习会依赖于以前技能的学习, 因为两种知识或者技能的 学习时间不可能完全一致, 必有时间先后, 而各种知识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 系, 而正迁移是教学质量的有效检查方法。 学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发展能 力, 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利用知识的迁移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说明没有完成培 养学生能力的任务,积极地利用正迁移理论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把利用正迁移作为教学的手段, 作为检查教学质量的标准。 能力的培养可以充分 利用正迁移, 迁移是能力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为迁移是知识的掌握过渡到能 力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 1.2 研究意义 在常规的术科教学中采用具有正迁移作用的辅助练习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改 变教学质量,对技术教学影响很大。王金杰与王媛就篮球与手球之间运动技能、 战术体系的迁移规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两个项目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互迁移 的共同因素, 且篮球对手球的积极性迁移更为明显; 同时也分析了两个项目之间 在某些技术细节上存在差异而产生一定干扰,指出,运用迁移原理,对具有篮球 基础的运动员进行手球专门训练可提高运动成绩。殷恒婵等通过教学实验指出: 正迁移理论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运用中的实验研究 2 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干扰向积极性的迁移转变需要有很充分的练习时间和学 生对运动技能之间差异理解能力的提高。 王力军与粟克东在 析跳远技术中的技 能迁移及其练习法中指出,科学、准确地分析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技能迁 移原理和规律性,选择合理、针对性教学与训练中,将会对学习、改进、提高跳 远技术动作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鉴于这种情况, 本研究以 正迁移理论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运用中的实验 研究为题,在总结前人对正迁移理论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西安体育学院专家 的问卷调查, 筛选出对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具有正迁移作用的辅助练习, 以探讨 具有正迁移作用的辅助练习对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的促进作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张天德(2000)就跳高与跳远之间运动技能、运动素质的迁移规律进行了研 究,结果表明:两个项目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互迁移的共同要素,且跳远对跳高的 积极性更为明显; 同时也分析了两个项目之间在某技术细节上存在差异而产生一 定干扰;指出,运用迁移原理,加强跳远训练是提高跳高成绩的有效途径 1。 刘永东(1995)通过教学实验发现: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两侧性迁 移。 即在身体用一侧肢体学习某一运动技能后, 似的另一侧肢体不需专门练习便 可掌握同样的运动技能。并且,这种迁移具有不对称性的特点,由非优势侧刀优 势侧的两侧性迁移比相反方向存在的迁移大。 这一发现为运动训练学和教学中进 行运动技能的交叉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2。 王力军,粟克东(1999)技能迁移现象在跳远技术动作中普遍存在,各动作 间存在迁移机制。在跳远技术教学与训练中,科学、准确地分析技术中存在的问 题,利用技能迁移原理和规律性,选择合理、针对性教学与训练手段,将会对学 习、改进、提高跳远技术动作,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 。 刘德琼(2000)教学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基本技术指 标均出现了显著性差异。 从统计结果来看, 体育专业篮球技术课采用不同教学手 段进行教学,效果明显不同。之所以显著性差异,笔者认为,这是突出“重点教 学”的效果 4。 殷恒婵,傅雪林等(2003)通过对跳远和跳高运动员成绩的比较分析可以看 1 张天德.跳高、跳远之间运动技能和运动素质迁移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1) :55-57 2 刘永东.运动技能两侧性迁移规律的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15(4) :54-49 3 王力军,粟克东.析跳远技术中技能迁移极其练习法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9,17(60) :35-37 4 刘德琼.体育专业篮球技术教学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4(34) :112-113 正迁移理论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运用中的实验研究 3 出:跳远与跳高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即跳远选手成绩好的运动员,往往跳高的成 绩也很好。跳远和跳高技术动作之间有着积极性的迁移作用 5 。 庄红梅,赵志强等(2007)掌握乒乓球教学训练过程中的迁移规律,是提高 乒乓球教学训练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方法, 也是乒乓球教学训练中教师主导作用的 具体表现。 所以统一技术针对不同项目的特点, 不同对象, 有的放矢, 区别对待, 合理安排教学顺序,摸索出一整套新的教学训练方法,提高教学训练效果,是十 分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6。 曹莉娟(2003)最好的迁移应当发生在从任意到较为困难的运动技能中,这 是因为可以发生迁移的两种运动技能必定包含有技能的相同成分和相同的原理, 只要学生智力水平高, 概括能力好, 这种有简单到复杂技能的迁移就很容易完成, 也符合田径教材由易到难的安排规律 7 。 程丽平(2005)根据背越式跳高的技术特点,发展助跑速度在于提高运动员 较短距离跑的加速能力, 同时又能与快速起跳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日常训练中跳 高运动员应自觉地判断跑速,并与以前的跑速作比较,不断加以调整,这是提高 速度知觉、增强助跑节奏感的重要途径;在青少年跳高训练中,应反复强调助跑 的作用和动作规格,尤其强调最后2-3步在快速助跑中降低身体重心,保证在起 跳过程中获得较大的垂直距离 8。 李迎春,庄 冲(2002)统计结果发现,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了不同的教学 策略训练后,教学效果出现显著性差异,表现为实验组铅球、标枪、铁饼三个项 目无论是技评成绩还是达标成绩均优于对照组, 达到显著性差异。 认为实验组能 充分利用技能间的相互作用促进技能间的迁移, 从而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和掌握 9 。 柴建设,邵丽君(2002)根据技能迁移理论和篮球教学训练实践,采用三班 对比,程控的实验方法,验证运球、投篮、跑篮三项技能在不同模块组合下的迁 移状态和相关关系,认为:凡属新的交叉内容,无论采用何种程序安排教学和训 练, 学生都能够掌握一定的技能并提高运动成绩。 但教学效果却存在明显的差异, 未发现复杂技能向简单技能正迁移的情况; 在有球技术中运球技术的掌握可以向 投篮和跑篮技术的掌握发生正迁移 10。 5 殷恒婵,傅雪林,等.体育教学中运用运动技能学习迁移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1:66-68 6 庄红梅,赵志强,等.浅谈运用迁移规律进行乒乓球的教学与训练j.journal of handan polytechnic college,2007,3(20):80-82 7 曹莉娟.论运动技能迁移理论在田径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科技,2003,24(2) :77-79 8 程丽平.江苏省少年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 2 步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5,21(2) :68-70 9 李迎春,庄 冲.关于运动技能迁移规律在青少年投掷教学训练中应用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2,16(2)86-88 10 柴建设,邵丽君.对技能迁移规律的对比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3)428-429 正迁移理论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运用中的实验研究 4 刘新民(2003)实验组采用新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通过对技评 和达标成绩进行t检验,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考核成绩有明显差别,分析 认为产生差别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实验组在采用新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运用 了心理学迁移理论进行背越式跳高助跑与起跳的教学 11 。 阳国诚(2005)运用背越式跳高运动学参数,构建了国内外优秀背越式跳高 运动员助跑起跳技术模型。 借鉴力学理论, 对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及其衔接技术 原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背越式跳高快速助跑起跳训练的练习手段 12 。 孙玲娜 (2007) 背越式跳高中助跑起跳的紧密结合对跳高成绩起着十分重要 的作用,在背越式跳高教学过程中,注重助跑与起跳结合环节,将有利于学生更 快、更好地掌握背越式跳高技术要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将助跑与起跳分 离开来,应统一起来建立起“助跑起跳”的整体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助跑与起跳 紧密结合的重要意义 13。 林明,娄春风,韩敬(2003)背越式跳高起跳的动力源是由摆动腿的支撑效 应与起跳腿的蹬伸效果共同构成的。 因此特别要强调快速助跑与起跳的衔接。 在 起跳技术动作形成相对稳定的动力定型之后, 提高弧线助跑速度, 将对提高起跳 效果乃至提高运动成绩有明显和直接的显著作用 14 。 苏斌,马晓云,黄群辉(1998)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时身体重心运动方 向和垂直速度的提早改变和累积创造了有利条件; 背越式跳高快速弧线助跑起跳 的本质在于身体由内倾转变竖直过程的离心作用, 使重心上升的高度克服了腾空 下降的高度。使重心能平稳加速上升垂直速度增大;背越式跳高助跑速度快,身 体内倾角度越大, 身体重心上升的速度和幅度也就越大; 垂直速度和腾起初速度 也就越大。弧线助跑起跳有利于提高起跳效果 15 。 王建欣(2003)在背越式跳高中,助跑与起跳的结合技术的教学,主要在于 助跑是身体的内倾, 及起跳时的摆动动作的教学。 从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分析中我 们可以看出, 在背越式跳高助跑时, 身体在最后四步的弧线跑中形成一定的内倾。 在助跑的倒二步起跳腿着地时已开始为起跳做准备,而不是在起跳时的一瞬间。 因此认为把助跑与起跳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是较为合理的。文中的游戏是根据助 跑、起跳技术动作要求而设计,如助跑的内倾,摆动腿的方向等。主要是使学生 在愉快、竞争的学习气氛中体会正确技术的肌肉感觉,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16 。 11 刘新民.背越式跳高助跑与起跳技术教法研究j.菏泽师专学报,2003,25(2)72-73 12 阳国诚,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衔接技术原理极其训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6) :87-89 13 孙玲娜.背越式跳高中助跑与其他结合的重要性j.宁德师专学报,2007,19(3)249-251 14 林明,娄春风,韩敬.背越式跳高有关技术理论及训练方法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3) 75-77 15 苏斌,马晓云,等.背越式跳高快速弧线助跑起跳对起跳效果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18 (4)112-113 16 王建欣.背越式跳高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手段的探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23(11) :69-72 正迁移理论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运用中的实验研究 5 刘子东,宋晓琳(2003)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出发,采用测量法、数理统计 法, 通过对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部分学生进行背越式跳高弧线助 跑起跳教学的实地测量获得相关数据,并利用助跑过程中多标志点控制进行试 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助跑曲线更趋合理,起跳效果更 佳,能促进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掌握和提高学习效率 17。 王清宝(2009)以项群理论为基础,以运动技能迁移理论为主要研究内容, 结合学生客观评价, 对排球、 羽毛球和网球项目中基本技术间的技能迁移现象进 行分析研究, 得出了三个项目间的学习对彼此的影响。 提出了运动技能迁移在体 育教学中的作用 18 。 许奋奋(2006)以全场行进间运球和1分钟全场行进间双手胸前传球结合上篮 2项目为实验内容进行教学实验,阐述了篮球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两侧 性迁移的心理学运用规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实验结果得出,常规教学中, 强手学习同一技术动作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 通过分组实验, 学习同一技术动作 能使强、 弱手产生迁移。 从弱手到强手的两侧性迁移要比相反方向存在的迁移大 19 。 柴建设,邵丽君(2000)通过教学实验证明复杂技能向简单技能之间正迁移 情况不显著。篮球教学训练中掌握技术先从投篮、跑篮练起的思路,学生首先掌 握原地投篮技能, 然后学习行进间折返跑篮技能呈显著性正迁移; 在新技能掌握 的过程中,教材及训练内容的安排顺序将直接影响教学训练效果 20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爱德华兹和李(edwards & lee)在学习初始阶段出现操作错误多的练习者 比操作错误少的练习者最终学习效果更好。实验中每个被试学习将手臂以 1200 毫 s 的目标时间穿过一个指定的模型。 提示组的被试被告知: 如果他们按照录音 机的提示音“开始,1,2,3,4,5”做动作,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所 有被试经过练习,在一个单元的联系中(5 次尝试)必须达到至少 3 次以 1200 毫秒的目标时间准确操作的水平。 练习错误组中的被试则被告知目标时间, 并在 每次练习后反馈误差时间。 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在保持测试中成绩没有显著差异, 但练习错误组在操作 1800 毫 s 目标时间的迁移任务时明显比提示组更准确 21 。 gould, d(2006)关于学生确立目标的研究结果指出,如果希望目标对于动 17 刘子东,宋晓琳.背越式跳高教学中对助跑起跳弧线的实验性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3,4:31-33 18 王清宝.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技能迁移的实践性研究.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5 19 许奋奋.篮球技能对强、弱手迁移的实验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增刊,2006,36:53-54 20 柴建设,邵丽君.篮球技术教学训练中对技能迁移的对比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增刊,2000,36:58-59 21 richard a. magill.张忠秋等译.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m.中国轻工业出版,2006:1 正迁移理论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运用中的实验研究 6 作表现产生良好影响, 成功确立目标的标准是, 目标要具有挑战性 (challenging) 、 可达性(attainable) 、现实性(realistic)和专门性(specific) 。达到这些标准的 目标才能为学生提出适宜的努力方向,并且有效提高他们学习经历的质量 22。 henry (1998) “学习的专门性” (specificity of learning)原理指出,最好的 学习经历发生在目标技能(动作组成部分)和目标情景(环境条件)最为接近的 情况下。 这就要求教师和教练员需要注意利用动作间共同因素的迁移效果, 例如, 在开始学习一个新动作技能时, 要把目标技能的学习过程, 尽量安排在目标情景 中、或接近目标情景的条件下进行 23。 bawdily, a. d. & longman(1978)练习的时间安排是教师和教练员需要关心 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如每周的训练日数、训练课的时数,以及练习和休息时间的 比例。研究结果表明,较短时间和练习内容分散开来的训练课,比较长时间和练 习内容集中在一起的训练课的学习效果更加突出。 也就是说短时间、 多次数的训 练课效果较好 24。 felt, d.l. & landers, d.m. (1983) 研究发现, 不管学生的动作技能水平如何, 心理练习对于包含大量认知性、 象征性和过程性因素的动作任务更加有效。 这些 因素包括战略、战术、注意焦点,以及一般知道性信息,所有学生对他们进行心 理练习时一般都不会遇到太大困难 25 。 schmidt, r.a. & young, d.e.(1995)研究表明,把快速的分立动作强行分解 成各个部分, 会使它们与实际动作任务的情景要求相差很远, 所以对于完整动作 技能水平的提高没有什么作用 26。 interfere, r.m.(1995)指出人控制注意的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 是注意焦点的指向, “外部焦点” (external focus)用来注意环境线索或信息, “内 部焦点” (internal focus)用来注意自己的思想或感觉。第二个方面是注意焦点的 宽度, “窄焦点” (narrow focus)接受少量的信息,而“宽焦点” (broad focus) 同时对大量线索和信息具有敏感性 27 。 catalano, j.f.& kleinberg(1984)对成年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当进行一个新 动作的转换练习时(如采用 25m 或 35m 的投掷距离) ,采用变化练习实验组的动 22 gould, digital setting for peak performance.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personal growth to performance (pp.158-169).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1998 23 henry, f.m. specificity vs. generality in learning motor skill .classical studies on physical activity (pp.331-340).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8 24 bawdily, a.d.& longman,d.j.a. the influence of length and frequency of training session on the rate of learning to type. ergonomics, 1978,21,627-635 25 felt, d.l. & landers, d.m. the effects of mental practice on motor skill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ameba analysi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983,5:1-18 26 schmidt, r.a. & young, d.e. transfer of motor control in motor skill learning transfer of learning(pp.47-779), orlando, kl: academic press.1995 27 indifferent, r.m. focus for success. san diego: enhanced performance services. 1995 正迁移理论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运用中的实验研究 7 作表现普遍优于采用固定练习的实验组, 至少也不会比采用固定练习的实验组差 28 。 shea, j.b. & morgan, r.l.(1979)指出随机练习的动作学习效果比群组练习 更优越,这一发现被更多高度控制的实验室研究、教学研究,甚至康复研究所证 实 29 。 1.3.3.本研究所涉及的基础理论 同因素论: 同因素学说认为如果学习内容、 态度和程序等同属一种因素可 引起迁移。 或者说如前后两种学习的内容具有共同成分, 则一种技能的训练就会 对另一种技能的训练发生影响,两种技能之间有相同的因素越多,迁移就越多。 两种技能之间相同的因素越少,迁移就越少。简言之,该理论的核心:即一种技 能所以对另一种技能有迁移,就是因为两种技能之间有专门的相同因素。 一般因素论: 一般因素学说认为, 运用以前的一般经验与新技能的学习时 也会产生迁移。 在运动技能学习中, 动作技能掌握的程度既要受过去学习向现在 学习的技术所进行的无意识迁移的影响, 也要受过去所建立的暂时性神经专门练 习的影响,这种学说的实质是通过一般因素而产生的影响。简言之,该理论的关 键,是两种技能只要有些一般的共同之处,一种技能对另一种技能就有影响。 认知结构论: 强调迁移的原因, 在于过去学习的内容是否储存于学习者内 在的、被认知的记忆库中,如果在学习者内在的记忆库中有记录,而且稳定的、 牢固的被认知,就很容易的发生正迁移,立刻能认知对号入座。反之,如果在学 习者内在的记忆库中,无法与新技能相配合,不被认知时,就会发生负迁移。 二因素论:二因素学说把迁移的因素归之为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的刺激, 或反应相类似,两者结合起来,就会引起迁移。 三向度迁移模式理论: 代表人物奥斯古认为: 如果两种输入刺激的信息相 同,反应也相同,就会出现最大的正迁移。如果两种输入刺激的信息相同,而反 应由相同到不相同,直到对抗,就会出现最大的负迁移。如果两者输入刺激的信 息由不同到相同,反应不同或者对抗,负迁移就可以由最小到最大。如果两种输 入刺激的信息不同,反应由相同到不同,直到对抗,迁移效果为零。 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正迁移: 也称积极迁移, 它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积极的促 进作用。 技能的迁移: 已经掌握的技能对新技能的形成发生积极影响, 促进新技能 28 catalano, j.f. & kleinberg, b.m. distant transfer and practice variability.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 1984,8,851-856 29 shea, j.b. & morgan, r.l. contextual interference effects on the acquisition, retention and transfer of a motor skil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learning and memory, 1979,5:179-187 正迁移理论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运用中的实验研究 8 的形成,称为技能的迁移。 负迁移: 也称消极迁移, 它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消极的促 退作用。 零迁移:也称不确定迁移。如果两种学习没有相似性,或一致性程度低, 那在一种学习中通过概括得到的结论不会推广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一种学习不会 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甘肃省陇东学院体育系 2009 级(1)班 15 名同学和(2)班 15 名同学,均为男性,选取(1)班为教学实验组, (2)班为对照组,所有学生均 无背越式跳高基础,教学实验前对两组学生进行素质(身高、体重、30m 跑、 立定跳远、纵跳)测试并进行 t 检验,教学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检验结果如 表 1,结果表明教学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无显著性差异(p0.05) ,身体健 康,无运动伤病史,年龄在 19-21y 之间,符合教学实验条件。教学实验组与对 照组身体素质如表 1。 表 1 教学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 t 检验结果(n=30) 身高(cm) 体重(kg) 30m 跑(s) 立定跳远(cm) 纵跳(cm) 组别 xs xs xs xs xs 实验组 1760.65 73.20.24 3.910.14 267.931.31 692.21 对照组 1770.44 72.90.21 4.020.24 266.981.98 68.81.98 t 1.23 1.31 1.01 2.22 3.12 p 0.05 0.05 0.05 0.05 0.05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计算机网络搜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 中国硕博论文数据库和手 工查阅西安体育学院图书馆收集的 19802010 年有关技能迁移尤其是动作技能 迁移的研究现状及理论知识方面的文献和资料以及背越式跳高的相关文献资料, 正迁移理论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运用中的实验研究 9 并对其进行收集、分类、整理,从而确定研究的任务及完成本论文所需要的理论 依据。 2.2.2 专家访谈法 就本研究具有正迁移作用的辅助练习方法的选取, 以及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 学中的运用问题,对西安体育学院、陇东学院等 5 个单位的有关专家、教授进行 了访谈(访谈内容见附件 1),对背越式跳高技术学习具有正迁移作用的辅助练 习指标进行了探讨, 了解背越式跳高教学训练方法, 对专家的意见做了现场记录, 整理和分析各位专家的意见和见解, 本教学实验研究以此作为问卷设计的框架标 准。 2.2.3 问卷调查法 2.2.3.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对 20 位专家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专家对问卷内容表示肯定,回收 20 份, 回收率 100%,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发现 6 位专家并对个别指标提出了宝贵的 修改意见,并且补充了部分指标。从而确定了最终的调查指标。 2.2.3.2 信效度检验 信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程度。由于本文涉及的指标较少,重测信度 工作量不大, 在 10-15 钟内就可以完成, 所以采用重测信度的方法进行信度检验。 问卷发放给 20 位专家,为了避免记忆效应,本文将问卷做成了问卷一和问卷二 两种形式问卷,问卷指标完全相同,只是问卷指标的次序做了调整,两次问卷发 放之间相隔两周。将两次问卷所获数据整理后,利用 spss13.0 软件进行了 spearman 相关分析,r=0.782,认为问卷的可信可以满足研究需要。 效度:本文采用专家调查法,对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了检验,对 20位专家的问卷整理后得到: 内容效度的范围在0.83-0.89之间, 平均值为0.87, 结构效度的范围在 0.81-0.93 之间,平均值为 0.88,说明问卷中设计的指标能 够对背越式跳高技术学习产生促进作用。 2.2.4 教学实验法 2.2.4.1 教学实验目标 把具有正迁移作用的辅助练习安排于教学实验组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中, 正迁移理论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运用中的实验研究 10 促进背越式跳高技术的掌握, 在教学总课时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完成教学任务, 使 学生完全掌握背越式跳高技术, 并且技术达标测试成绩优于对照组测试成绩。 利 用教学实验后两组成绩的对比分析, 充分证明运用具有正迁移辅助练习对学习背 越式跳高技术具有促进作用, 利用正迁移辅助练习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 质量。 2.2.4.2 教学实验方法与内容 2.2.4.2.1教学实验方法 选取甘肃省陇东学院2009级体育系本科 (1) 班15名同学和 (2) 班15名同学, 30名同学均无背越式跳高基础, 都已经学习了跳远与跨栏技术。 为了保证实验的 可靠性和可比性,在进行教学实验前对所有学生进行了素质测试(身高、体重、 30m跑、纵跳、立定跳远) ,剔除了身体素质过优和过差生,实验前每个组的各 项素质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 , 。教学实验组与对照组要求由同一教师授 课,相同的练习时间,相同的练习次数、同等强度;要求两个组的学生在教学实 验期内不参加任何课余时间的跳高练习。教学实验总时数20学时,周学时为4学 时。 2.2.4.2.2实验内容 2.2.4.2.2.1教学实验组教学内容 教学实验组在每次课的开始部分以具有正迁移作用的辅助练习为学习内容, 基本部分内容与对照组基本部分内容完全相同: 为背越式跳高技术学习, 教学总 时数 20 学时,周时数 4 学时。 2.2.4.2.2.2对照组教学内容 对照组未采取正迁移辅助练习, 基本部分内容与教学实验组基本部分内容完 全相同,教学总时数 20 学时,周时数 4 学时。 2.2.4.2.3背越式跳高教学进度 根据田径教学大纲的规定,跳高课程教学总时数为 20 学时。主要任务通过 学习背越式跳高技术, 掌握基本的教学与组织方法。 并能够利用生物力学原理分 析主要错误动作产生原因, 并选择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 了解场地和裁判基本知 识(教学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部分内容相同) ,教学进度如表 2 所示。 正迁移理论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运用中的实验研究 11 表 2 教学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进度表 周次 课次 基本部分内容 时 数 实验组 开始部分内容 第 一 节 1、跳高的发展历史,技术概念 2、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 2 30m 跑、跳远 第 一 周 第 二 节 1、跳的专门性练习 2、背越式跳高的起跳、过杆技术。 3、专项素质练习 2 跳远、行进间单手 低手投篮 第 三 节 1、跳的专门性练习 2、短距离助跑背越式跳高技术 3、专项柔韧性练习 2 行进间单手低手投 篮、原地起跳后倒 肩挺髋 第 二 周 第 四 节 1、跳的专门性练习 2、背越式跳高完整技术 3、专项柔韧性练习 2 行进间单手低手投 篮、跨栏跑、 第 五 节 1、跳的专门性练习 2、复习背越式跳高完整技术 2 行进间单手低手投 篮、30m 跑 第 三 周 第 六 节 1、跳的专门性练习 2、巩固与提高背越式跳高完整技术 3、专项柔韧性练习 2 跳远、原地起跳后 倒肩挺髋 第七 节 1、巩固与提高跑跳结合技术 2、巩固与提高背越式跳高完整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