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之中药、方剂部分.ppt_第1页
中医药学概论之中药、方剂部分.ppt_第2页
中医药学概论之中药、方剂部分.ppt_第3页
中医药学概论之中药、方剂部分.ppt_第4页
中医药学概论之中药、方剂部分.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学概论之,中药学基本知识,第十章中药常识与基础理论,中药的产地与采制贮存,中药的性能,中药的应用,概述,中药的涵义定义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来源国内外天然产物及少数化学合成药品。,中药的研究内容基础理论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第一节中药的产地与采制贮存,中药的产地,中药的贮存,中药的炮制,中药的采集,产地采收时间炮制方法贮存方法,有效成分及含量临床疗效,中药的产地,产地不同生境不同P118质量、产量不同,道地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生长环境适宜,品种优良,栽培(养殖)、加工合理,历史悠久,生产规模大,且质量优于其他产地的药材。,举例:四川黄连、川芎、附子、川贝P118江苏薄荷、苍术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河南地黄山西党参注意:道地药材并非一成不变,中药的采集,采收季节、时间和方法有效成分临床疗效,植物药材:全草类、叶类、花类、果实和种子类、根和根茎类、树皮和根皮类动物及矿物类药材,A、全草类:多在植物生长旺盛期,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初见花时采收茵陈以幼嫩全草入药(P118地上、带须根、藤类),B、叶类:常在花蕾将开或花盛开采收,如艾叶、番泻叶、荷叶等;桑叶习惯在深秋或初冬时采集,即“冬桑叶”或“霜桑叶”。,C、花类:多在花盛开时分批次采收,如菊花、旋覆花、洋金花;红花在花冠由红变黄时采收;金银花、槐花、辛夷须采取含苞待放的花蕾;蒲黄等花粉类药材应在花朵完全开放后,D、果实和种子类:果实:多在果实成熟或将要成熟时采收,如枸杞、山楂、川楝子浆果类(枸杞、桑葚、女贞子等)在略成熟时采收;以幼果入药枳实、青皮、藏青果等。种子类:多在果实完全成熟后采收;牵牛子、小茴香等成熟后易脱落或外壳裂开,可在刚成熟时,E、根和根茎类:多在秋末或春初,如天麻、葛根等半夏、延胡索等,多于夏季采收,F、树皮和根皮类:树皮:多在春、夏植物生长旺盛且易于剥离时采收,如黄柏等肉桂多于十月含油多时剥离根皮:常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发前采收,如地骨皮、牡丹皮、桑白皮。,中药的炮制,概念:源于天然的中药材,在应用和制成剂型以前,根据临床用药目的,药材自身特点以及贮存、配方和制剂的要求所进行的必要的加工处理方法。,炮制目的:P1191、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炮制主要目的)2、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3、改变药物的性能功效,使其适应病情或扩大应用4、改变药材性状,便于贮存制剂;纯净药材,以保证质量和称量准确5、矫味矫臭,便于服用,炮制方法:P120,修制通过清除杂质,切制饮片、粉碎处理等方法,以纯净药材,便于贮存、调剂、制剂为目的。是炮制的最初阶段。水制用较低温度的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材的一种炮制方法;通过洗、淋、泡、润、浸、漂等方法,使药材洁净、软化或降低盐分,消除不良异味及毒烈之性。火制将药物直接用火加热,或与辅料拌炒的加工方法;包括炒法、炙法、煅法、煨法和烘蓓,水火共制指利用水或液体辅料与火共同对药材进行加工的方法;包括淬、蒸、煮、淡等其他制法制霜、发芽、发酵等,中药的贮存,除少数用鲜品外,一般都要进行干燥或初步加工炮制后贮存几种变质现象:1、虫蛀:使药材质量下降,并被污染2、霉变:使药材失效,并可能产生毒素(如黄曲霉毒素)3、变色:表示有效成分发生改变,药材变质4、走油:含脂肪油或挥发油的药材,若储存方法不当(保存容器不当,放置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其油类变质,并向外溢出的现象,如胡桃仁、柏子仁;含糖分过多的药材变质后表面也会呈现油样物质,如天门冬、牛膝。,第二节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涵义中药药性是用来认识和概括中药作用性质的理论,是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部分,也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简称,四气:寒、热、温、凉(平)涵义:是反映药物影响人体寒热变化的作用性质,主要是以药物所治病症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温热药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例: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等寒凉药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例:石膏、知母、黄芩、大黄等,五味: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1、辛味: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特点发散表邪的解表药、消除气滞和淤血的行气药、和活血化瘀药等均为辛味;2、甘味:补虚、和中缓急止痛、缓和药性或调和药味等作用,如甘草、大枣3、酸(涩)味:收敛固涩等作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止血、固经止带的药物,多为酸味或涩味。如:乌梅、五味子、龙骨、牡蛎等,4、苦味:泄降泄、清泄、通泄燥苦寒燥湿、苦温燥湿止咳平喘药、攻下药、清热药、燥湿药多为苦味5、咸味:软坚散结或软坚泻下的作用能消散瘿瘤、瘰疬、痰核等肿块的药物,多为咸味(牡蛎、昆布等)6、淡味:利水渗湿作用,但一般只有茯苓、薏苡仁等少数标为淡味,注意:1、五味除表示真实滋味外,主要用于表示药物作用的某种特点2、多数药物具有几种味,归经,涵义:指药物对机体某一或某些部位(脏腑或经络)的选择性作用,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作用范围的一种性能。如:石膏、知母归肺、胃经黄连、栀子归心经夏枯草、龙胆归肝经注意:一种中药多具有多种功效,因此归为多个经。如麻黄归肺经和膀胱经。,升降浮沉,涵义:表示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注意:药物作用的趋向是与疾病的病势相对而言的,也是通过药物对病症的治疗效应加以认识和概括的。有的药物作用趋向具有二向性,如麻黄;有的药物作用趋向不明显,如消食药。,例:升黄芪、柴胡降苦杏仁、旋覆花浮薄荷、牛蒡子沉五味子、山茱萸一般规律:具有发散表邪、祛风湿、升阳举陷、开窍醒神、涌吐等作用的药物,其性向上向外,为升浮趋向;而有清热、泻下、利湿、安神、止咳平喘、平肝潜阳、息风止痉、收敛固涩等作用的药物,其性向下向内,为沉降作用趋向。,毒性及副作用,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是反映药物安全程度的一种性能。副作用指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范围内出现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不适反应,对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容易消除。不良反应药物对人体产生的毒性或副作用。,注意:中药毒性是相对的,没有绝对无毒的药物。“有毒观念,无毒用药”,第三节中药的应用,中药的配伍用药禁忌中药的用量中药的用法,一、中药的配伍,涵义: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的需要,以安全有效用药为目的,按照一定法则,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称为中药的配伍。七情(配伍关系)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1、单行:指两味药物配伍后,各自独行其是,互不影响临床疗效的配伍关系。例:神曲与连翘配伍2、相须:指性能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某种或某几种治疗效应。例:麻黄与桂枝配伍3、相使:指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以一味药物为主,另一味药物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例:半夏与陈皮配伍。4、相畏:指一味药物的毒副效应能被另一种药物降低或消除。例: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5、相杀:指一味药物能降低或消除另一味药物的毒副效应例:生姜能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绿豆杀巴豆。,6、相恶:指一味药物的某种或某几种治疗作用会被另一种药物削弱或消除。例:黄芩恶生姜,人参恶莱菔子。7、相反:指两药合用后,能增强原有的毒副效应,或产生新的毒副作用。例:乌头与半夏合用、朱砂与昆布。总结:相须、相使可以提高临床疗效相畏、相杀可使毒副效应降低或消除相恶会使治疗效应削弱或消除相反会使毒副效应增强或产生新的毒副效应,提倡,避免,二、用药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禁忌病症药食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1、配伍禁忌,涵义药物与药物配合后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凡是药物合用后会使治疗效果降低或消除,或使原有毒性增强,或产生新的毒副反应,原则上不能合用,属配伍禁忌。,十八反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具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即: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敛、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沙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十九畏歌诀:,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硫磺不能与朴硝同用)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2、妊娠禁忌,禁用药:多属于剧毒药、堕胎药以及作用竣猛的药,例:水银、朱砂、马钱子、甘遂、三棱等。慎用药:多为活血、行气、攻下等作用强,或温热之性偏盛的药物,例:牛膝、红花、桃仁等。,三、中药的用量P128,单位换算:1两30g1钱3g1分0.3g1厘0.03g除了毒性药物外,大多数药物的用量伸缩幅度较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规律:1、药物方面:质轻少用,质重多用,鲜品用量大2、应用方面:取决于中药的配伍、剂型、应用形式及用药目的等3、患者方面:与患者的年龄、体制、病程、病势、性别、职业有关,第十一章常用中药之第一节解表药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也叫发表药。注意:解表药能发散表邪,药味多为();肺合皮毛,表邪多从口鼻而入,故主归();主治风寒表证的药物,多为(),主治风热表证的药物,药性多偏()解表药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一、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表现: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身疼痛、鼻塞、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等。注意:本类药物,性偏温燥,多数药物具有发汗作用,阴虚血亏,里热偏盛者,不宜使用。,代表药物之,1、麻黄,来源及用法:麻黄科小灌木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干燥草质茎。生用,蜜制或捣绒。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效与应用:1、发汗解表,用于风寒表证表实无汗者。最适宜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患者,常与桂枝配伍2、平喘,用于各种咳喘气急病症发汗解表尤适宜于风寒表证兼有咳喘者3、利尿消肿,用于水肿适宜于水肿、小便不利兼风寒表证者,用法用量:煎服,29g;生用发汗力强;蜜炙长于平喘;制绒适宜于小儿、老人及体虚者。注意事项:麻黄发汗力强,药性温燥,故体虚汗出、头痛失眠者不宜用。化学成分:主要为麻黄碱,并含有少量伪麻黄碱、挥发油、黄酮及麻黄多糖等(了解)药理研究:具有发汗、解热、平喘、镇咳、袪痰、抗炎、抗过敏、利尿、抑菌、抗病毒、兴奋中枢以及抑制血小板凝聚等作用。(了解)相关方剂:麻黄汤(临床用于风寒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病症),2、桂枝,来源及用法:樟科乔木肉桂的嫩枝,生用性味归经:辛、甘,温。归肺、心、肾、肝经。功效与应用:1、发汗解表,用于风寒表证(风寒感冒)。发汗作用温和,无汗者,常与麻黄配伍,有汗者,可与白芍等配伍2、温经通脉,用于胸痹痛、心悸、结代脉、脘腹冷痛、经毕腹痛、风湿痹痛等寒邪阻滞病症,即寒凝血滞诸痛证。,3、温助阳气,用于脾肾阳虚水肿。适宜于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及肾阳虚气化不行引起的水肿,小便不利等,常与利水渗湿药同用。用法用量:煎服,39g注意事项:本品性温易助热,故血热出血者忌用;孕妇慎用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桂皮醛。药理研究:解热、抗炎、镇静、抗惊厥、扩血管、抑菌、抗病毒、强心、利尿等作用。相关方剂:桂枝汤(临床用于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等病症),一、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主治:风热感冒或温热病(初起,在表在卫分)的卫分证。以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口渴、喉痒咳嗽、头昏痛、目赤多泪、鼻塞流涕等症状。本类药物性味多辛苦而偏寒凉,辛以发散,凉可祛热,故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发汗解表用较发散风寒药缓和。,代表药物之,1、薄荷,来源及用法:唇形科草本植物薄荷的干燥茎和叶;生用。性味归经:辛,凉。归肺、肝经。功效与应用:1、发散风热,用于风热表证及温病卫分证(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本品辛散之力较强,若与发散风寒药配伍,也可用于风寒表证。2、清头目利咽喉,用于头昏头痛、目赤多泪、咽喉不适。治风热上攻,头痛眩晕,宜于川芎、石膏等祛风、清热、止痛药配伍;治目赤多泪可与桑叶、菊花等同用。,3、透疹,用于麻疹。常与其他疏风热、解热毒药同用。4、肝郁气滞,胸闷胁痛常配伍柴胡、白芍等疏肝理气调经之品。用法用量: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薄荷叶长于风寒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注意事项:本品发汗力强,体虚多汗者不宜用。化学成分:主要含挥发油。药理研究:具有发汗、解热、抑菌、抗病毒、镇咳、袪痰、抗炎、解痉、止痛、利胆、局部麻醉、抗刺激等作用,2、柴胡,来源及用法:伞形科草本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或全草。生用或醋制。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归肺、肝、脾经功效与应用:1、解表退热,用于表证发热、少阳证往来寒热。可单用或分别发散风寒药、其他发散风热药及清热药合用2、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证,常与其他疏肝理气药合用3、升阳举陷,用于中气下陷所致脱肛、子宫脱出、胃下垂等脏器下垂证。(举陷作用不明显,常需与补气作用强的药物配伍,才能共同发挥升阳举陷的作用),用法用量:煎服,39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疏肝理气宜醋制,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注意事项:柴胡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者忌用或慎用化学成分:柴胡皂苷a、c、d等药理研究:具有解热、抗炎、镇静、镇痛、抗惊厥、抗菌、抗病毒、兴奋肠平滑肌、利胆、保肝、抑制胃酸分泌、抗溃疡、抗肿瘤、抗辐射、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第二节清热药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清热药以清泻里热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药物;药性寒凉,味苦,具有沉降的作用趋向。里热证:身热(发热不恶寒)、口渴喜冷饮、面红、尿赤、舌红、苔黄、脉数等,注意:1、使用清热药时,应辨清里热证的虚实、病变部位及病情发展的阶段,合理选择与病情相宜的清热药进行治疗;2、注意辨清寒热真假,真寒假热者,忌用清热药;3、清热药味苦性寒,易伤脾胃,故用量不宜太大;4、脾虚食少便溏者,慎用,清热泻火药:功能清气分热,主治气分实热证清热燥湿药:性偏苦燥清泄,功能清热燥湿,主治湿热泻痢、黄疸等症清热解毒药:功能清热解毒,主治热毒炽盛之臃肿疮疡等证清热凉血药:主入血分,功能清血分热,主治血分实热证清虚热药:功能清虚热,退骨蒸,主治热邪伤阴、阴虚热,一、清热泻火药,定义以清泄气分或脏腑热邪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改善消除温热病气分证或脏腑实热证的药物。作用主治温热病邪入气分,并可清肺热、清胃热、清心热、清肝热等注意药性寒凉,易伤阳气,虚寒证者慎用或忌用,代表药物之,1、石膏,来源及用法:为含水硫酸钙纤维状结晶聚合体的矿石。生用或煅用性味归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功效与应用: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1、清热泻火,用于温热病气分实热证。本品为治疗温热病邪入气分高热烦渴的要药,并常与知母配伍。2、清肺胃热,用于肺热咳喘及胃热证可与止咳平喘药、清热解毒、清胃热药配伍。3、收湿敛疮,用于湿疹及疮疡久不愈合等。,用法用量:煎服,1530,宜打碎先煎。内服生用,外用火煅研末注意事项: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CaSO4.2H2O),含量不少于95药理研究:解热、抗病毒等,2、知母,来源及用法:百合科草本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生用或盐水炙用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肾经功效与应用:1、清热泻火,用于温热病气分热证。2、清肺养阴润燥,用于肺热咳嗽及燥咳证3、清胃热,生津止渴,用于胃热证及津伤口渴等。4、滋养肾阴,用于肾阴虚证。用法用量:煎服,612g。,注意事项: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作用,故脾虚便溏以及虚寒证不宜使用化学成分:根茎含多种知母皂苷、知母多糖药理研究:具有抑菌、解热、抗炎、利胆、促进消化、保护心肌、降血糖、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甲状腺素和糖皮质激素及抗肿瘤等作用。,二、清热燥湿药,定义以清除湿热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改善或消除湿热病症的药物作用主治湿热病症,如:湿温或暑温夹湿、湿热阻滞中焦脾胃、湿热阻于肝胆,湿热阻于大肠、湿热阻于下注膀胱等等注意本类药物性寒味苦,苦燥伤阴,寒凉伤阳,故脾胃虚寒及阴津亏虚者慎用,代表药物之,1、黄芩,来源及用法:唇形科草本植物黄芩的干燥根。生用酒炒或炒碳用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肺、胃、胆经。功效与应用:1、清热燥湿,用于暑湿、湿温、痞满、黄疸、泻痢、淋证及湿疹等湿热病症。2、清热泻火,用于肺热咳嗽、少阳证往来寒热。3、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痈、咽喉肿痛。4、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出血证。5、清热安胎,用于胎热不安。,用法用量:煎服,310g,安胎宜炒用,清热多生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注意事项: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化学成分:本品含黄芩苷元、黄芩苷、汉黄芩素等药理研究:具有抑菌、抗病毒、解毒、抗炎、抗过敏、缓解支气管痉挛、解热、降血脂、降压、利尿等,三、清热解毒药,定义以清热解毒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改善或消除热毒病症的药物。热毒证多见于外科疮疡、温热病以及其他火热炽盛者作用适宜于痈肿疔毒、痄腮、温热病发斑、热毒下痢、咽喉肿痛等病例,也常用于虫蛇咬伤及癌肿等表现出热(火)毒证候者。注意本类药物性味苦寒,中病即止,不宜久服,以免损伤脾胃。,代表药物之,1、金银花,来源及用法:忍冬科木质藤本植物忍冬、红腺忍冬的干燥花蕾。生用、炒用或制成露剂用。性味归经:甘、微苦、辛,寒。归肺、心、胃经。功效与应用:清热解毒,疏散风热1、用于内痈、外痈、痄腮等痈肿疔疮本品清热解毒力强,广泛用于各种热毒病症;常于消散臃肿,是治疗一切阳性疮痈的要药。2、用于温病初起卫分证。本品甘寒,芳香疏散透热达表,与薄荷、连翘等同用,治疗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配伍以生地、黄连等可治热入营血,3、热毒血痢可单用或与其他配伍。用法用量:煎服,615g。疏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注意事项: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化学成分:挥发油、黄酮、皂苷及鞣质等,分离出的绿原酸和异绿原酸是本品的抗菌主要成分。药理研究:具有广谱抗菌、解毒、抗炎、解热、增强免疫、降酯、降低胆固醇、保肝、兴奋中枢、利尿、抗早孕等作用。,2、连翘,来源及用法:木犀科灌木植物连翘的各种果实。生用性味归经:苦、微辛,寒。归肺、心、胃经。功效与应用1、清热解毒,用于痈疮、瘰疬、痰核、温热病热入营血证,为“疮家圣药”2、疏散风热,用于温病初起卫分证。用法用量:煎服,615g。注意事项: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痈脓清者慎用化学成分:本品含三萜皂苷,果皮含甾醇、连翘酚。生物碱等药理研究:具有广谱抗菌、抗炎、抗病毒、解热、强心、利尿、降血压、保肝、利胆、镇吐、止血等作用,四、清热凉血药,定义以清热凉血为主要作用,常用于改善或消除营血分热证的药物,简称凉血药作用主要用于营分、血分等实热证,如温热病热入营分,证见身热夜盛、烦躁不眠、甚至神昏谵语、斑疹、吐血、咳血、便血、尿血、舌质深绛、脉细数等;也可用于其他疾病引起的出血证。注意本类部分药物滋腻,故湿盛便溏者慎用;兼能活血化瘀的药物,孕妇慎用或忌用。,代表药物之,生地黄,来源及用法:玄参科草本植物地黄的各种块根。生用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心、肺、胃经。功效与应用:1、清热凉血,用于温热病营血分证及阴虚内热。2、止血,用于血热出血证以及温热病出血发斑3、养阴生津,用于消渴病以及津伤便秘等。本品即能清热凉血,又可养阴生津,为凉血生津的要药,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注意事项: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化学成分:本品含梓醇、二氢梓醇等多种成分,并含有20多种微量元素;鲜品含20多种氨基酸,其中精氨酸干品含15种氨基酸含量最高;干品种含15种,其中丙氨酸含量最高。药理研究:降血糖、强心、利尿、增强免疫、降血压、抗辐射等,五、清虚热药,定义以清虚热为主要作用,用以改善或消除虚热证的药物,也叫退虚热药作用主要用于阴虚内热证,多由肝肾阴虚,虚热内生,或温病后期,余热未尽而津液伤耗所致。(虚热表现P153),代表药物之,青蒿,来源及用法: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地上部分。生用或用鲜品。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肝、胆、肾经。功效与应用:1、退虚热,用于阴虚内热证2、解暑热,用于暑热证(中暑)常与金银花等清暑热药物配伍3、截疟,用于疟疾单用大剂量或配伍其他药物治疗各种疟疾,用法用量:煎服,612g,治疗疟疾,3040g。注意事项:不宜久煎,脾虚腹泻者不宜使用化学成分:主要含倍半萜类、黄酮类、香豆素及挥发性成分等药理研究:具有杀疟原虫、抑菌、抗病毒、退热、降血压、调节免疫、抗心律失常、抗辐射等作用。,第三节泻下药,涵义: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性味无共性,主归大肠经,具有沉降的作用倾向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大便秘结不通以及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根据里实证的兼证及病人的体质,进行适当配伍,如里实兼表邪者当先解表后攻里,必要时可与解表药同用,表里双解,以免表邪内陷。,分类:根据泻下药作用强弱的不同,可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和峻下逐水药。注意: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泻下药攻下药、峻下逐水药作用竣猛,妊娠期、哺乳期、月经过多的妇女忌用;老人、小儿体虚者慎用;峻下逐水药多具有毒性,注意用量;使用炮制品;注意用法及配伍禁忌,一、攻下药,涵义:以泻下通便,攻下积滞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改善或消除便秘证以及胃肠里实积滞诸证的药物主治:均有泻下攻积作用,主治大便秘结不通等各种胃肠积滞证,均以胀、满、痛、不通为特点;本类药物兼有清热泻火功效,还可兼治脏腑实热证等,无论有无便秘均可应用。,大黄,代表药物之,来源及用法:蓼科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生用,或酒炒、酒蒸、炒炭用性味归经:苦,寒。归大肠、脾、胃、心、肝经功效与应用:1、泻下攻积,用于便秘及其他胃肠积滞证。本品性寒味苦既能通泻大肠,又清泄热邪,为治便秘等胃肠积滞证的要药。泻下攻积力强。2、泻火解毒,用于脏腑火热上炎证及热毒疮痈、烧烫伤等3、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出血证。本品能凉血分热以止血,又泻脏腑实火,治疗火热迫血妄行引起的各部位出血证。,4、活血化瘀,用于内、妇、外科瘀血诸证。5、清利湿热,用于湿热黄疸、淋证等。治疗湿热黄疸,身目发黄,常与栀子等其他清热利湿退黄药物同用;治疗湿热淋证,常与清热、利水渗湿药物同用。用法用量:煎服,330g,外用适量。泻下攻积宜生用,若入汤剂宜后下,或开水泡服;久煎泻下力减弱。活血化瘀,宜用酒炙大黄或酒蒸大黄;止血,宜炒炭用注意事项:本品为峻烈攻下之品,易伤正气,如非实证,不宜妄用;本品苦寒,易伤正气,脾胃虚弱者慎用;其性沉降,且善活血祛淤,故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化学成分:主要为蒽醌衍生物,主要包括蒽醌苷和双蒽醌苷药理研究:P157,二、润下药,涵义:以润肠(缓泻)通便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改善或消除肠燥便秘证的药物特点:本类药物多为植物种子和种仁,富含油脂,味甘质润,多入脾、大肠经,能润滑大肠,促使排便而不致峻泻。适用于年老津枯、产后血虚、热病伤津及失血等所致的肠燥津枯便秘。,代表药物之,火麻仁,来源及用法:桑科草本植物大麻的干燥成熟果实,打碎生用性味归经:甘、平,归脾、大肠经功效与应用: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证。兼有滋养补虚作用。单用有效,也可与养阴、补虚药同用用法用量:煎服,1015g,打碎入煎注意事项:食入过量,可引起中毒。化学成分:主要含脂肪油约30。药理研究:具有排便、降血压、降胆固醇等作用,三、峻下逐水药,涵义:泻下作用竣猛,以攻逐水饮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改善或消除水饮内停实证的药物,简称峻下药。特点:本类药物大多苦寒有毒,药力峻猛,服药后能引起剧烈水样腹泻,故适于全身水肿等胀满实证;少量轻用,即可引起缓泻,又可治疗便秘注意:本类药物攻伐力强,副作用大,易伤正气,临床应用当“中病即止”不可久服,使用时常配伍以补益药以保护正气。体虚者慎用,孕妇忌用。还要注意本类药物的炮制、剂量、用法及禁忌等,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代表药物之,牵牛子,来源及用法: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或圆叶牵牛的干燥成熟种子。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归大肠、肺、肾经。功效与应用:1、峻下逐水消肿,用于水肿、腹水、胸水咳喘等胀满实证。本品泻下逐水之力较强,并能通利小便,使水饮从二便排出。2、泻下攻积,用于便秘及其他胃肠积滞证。本品小剂量使用可泻下通便,适宜于热结肠道所致大便秘结。3、驱虫,其泻下通便作用以排除虫体。治蛔虫、绦虫及虫积腹痛者,常与其他驱虫药如槟榔、使君子等合用。,用法用量:煎服,39g,入丸散服,每次1.53g。炒用药性减缓注意事项:虚证、孕妇忌用,不宜与巴豆、巴豆霜同用化学成分:含牵牛子苷、牵牛子酸甲等药理研究:具有较强泻下作用,并能利尿、驱虫、抗癫痫,第四节祛风湿药,涵义:凡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症的药物。祛风湿,是指祛除留滞于经络、肌肉、骨节的风湿邪气,以消除痹症疼痛的治疗作用。表现:肢体疼痛、关节不利、肿大,筋脉拘挛等症状,具体可分为风(行)痹、寒(痛)痹、湿(着)痹和热痹等,详见P161性味归经:药味多辛而性温,兼有清热功效的性偏寒;主归肝、肾经,具有升浮的作用趋向,特点:痹症多属慢性疾病,为服用方便,可制成酒或丸散剂,酒能增强祛风湿药的功效;现代常用片剂或胶囊剂;也可制成外敷剂型,直接用于患处。注意:辛温性燥的祛风湿药,易伤阴耗血,阴血亏虚者慎用。分类:据药性和功效不同,可分为:祛风寒湿药、祛风湿热药、祛风湿强筋骨药,一、祛风湿散寒药,特点:性味多为辛苦温,入肝脾肾经。辛行散祛风,苦燥湿,温通祛寒。适宜于风湿痹症疼痛,遇寒加重等兼寒象者,尤以止痛为特点。,代表药物之,独活,来源及用法:伞形科草本植物重齿毛当归的干燥根。生用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肾、肺经功效与应用1、祛风湿,用于风寒湿痹症。本品辛散苦燥,气香温通,功善祛风湿,止痹痛,为痹痛主药。凡风寒湿邪所致之痹症,无论新久,均可应用2、发散风寒,用于风寒表证。3、止痛,用于头痛、牙痛、外伤疼痛等,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治皮肤搔痒,适量注意事项:实热内盛者不宜使用化学成分:挥发油等药理研究:镇痛、抗利尿、降血压、降血糖、抗菌、保护心肌、抑制疟原虫等作用,二、祛风湿清热药,特点:性味多为辛苦寒,入肝脾肾经。辛行散,苦降泄,寒清热。具有良好的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之功,主要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等症。,代表药物之,防己,来源及用法:防己科木质藤本植物粉防己(汉防己)的干燥根。生用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肝、肾、膀胱经。功效与应用:1、祛风湿、止痛,应用风湿痹痛。对风湿痹症湿热偏盛,肢体酸重,关节红肿疼痛,及湿热身痛者,尤为要药。2、利水消肿,应用水肿。常与其他利水消肿药同用3、湿疹疮毒、降血压及止痛作用等,用法用量:煎服,4.59g。注意事项:本品大苦大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寒者慎用化学成分:含粉防己碱等多种生物碱药理研究:具有抗炎、解热、抗菌、抗原虫、镇痛、镇静、利尿(小剂量)、利胆、降压、抗过敏、抗癌等作用,尚能松弛平滑肌。,三、祛风湿强筋骨药,特点:本类药物主入肝肾经。除祛风湿外,兼有一定的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主要用于风湿日久,肝肾虚损,腰膝酸软,脚弱无力等。,代表药物之,五加皮,来源及用法:五加科灌木植物细柱五加的干燥根皮。生用性味归经:辛、苦、甘,温。归肝、肾经功效与应用:1、祛风湿,通经络,用于风湿痹症日久筋骨痿软。单用浸酒服,或与桑寄生等祛风湿,强筋骨类药同用2、强筋骨,用于肝肾不足,筋骨痿弱。宜与补肾填精之品同用3、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常须与补脾利水或补肾阳药物同用,用法用量:煎服,4.59g,或酒浸、入丸散服化学成分:本品含丁香苷、刺五加苷B1等。药理研究:增强学习记忆、抗疲劳、抗应激、增强免疫、调节物质代谢、抑菌、抗炎、镇痛、抗心律失常等,第七节温里药,涵义:凡以温里祛寒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里寒证的药物,又叫祛寒药特点:本类药物均味辛而性温热,善走脏腑而能温里祛寒,温经止痛,故可用以治疗里寒证,尤以里寒证为主。本类药物因主要归经不同(分别为脾、胃、肝、肾、心、肺经),而表现多种功效。P173注意:本类药物多辛温燥烈,易动火伤阴耗液,故天气炎热时或素体火旺者当减少用量;对热证、阴虚火旺、津亏血虚者忌用;孕妇慎用;部分有毒之品应注意炮制、用法用量,以保证用药安全。,代表药物之,1、附子,来源及用法: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性味归经: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功效与应用:1、回阳救逆,用于亡阳证。本品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并且能散寒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常用于救治亡阳危重证,并常与干姜相须相杀)为用,既能增强回阳救逆之功,又抑制其毒性,减轻毒副反应;2、补火助阳,用于阳虚诸证。可通过配伍,广泛应用肾、脾、心诸脏阳气衰弱者;,3、散寒止痛,用于寒凝疼痛。凡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者均可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剧者,常与桂枝等配伍。用法用量:煎服,315g。本品有毒,应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舌感为度。注意事项:孕妇及阴虚阳亢者忌用;生品外用,内服须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以引起中毒;反半夏、瓜蒌、贝母、白敛、白及。化学成分:含乌头碱、中乌头碱等多种生物碱药理研究:P174,2、肉桂,来源及用法: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生用性味归经:辛、甘,热。归脾、肾、心、肝经功效与应用:1、补火助阳,用于阳虚证本品辛甘大热,功似附子温补肾、脾、心阳,为补火助阳要药,并常与附子相须使用。2、散寒止痛,用于寒凝疼痛证本品甘热助阳以补虚,辛热散寒以止痛,为治寒凝诸痛之良药。,3、温经通脉,用于寒凝血淤证本品能温通血脉,促进血行,消除淤滞。4、虚阳上浮。本品大热入肝肾,能温运阳气,助气血生长。用法用量:煎服,14.5g,因含挥发油,宜后下或焗服;研末冲服,每次12g。注意事项: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血热妄行出血及孕妇忌用。畏赤石脂。化学成分:含挥发油(桂皮油)1.982.06,主要成分为桂皮醛,占52.9261.20。药理研究:P176,第十八节补虚药,涵义:凡以补虚扶弱、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虚衰的病理偏向为主要作用,常用于治疗虚证的药物。特点:多有甘味,但药性和归经互有差异。分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1、防止不当补而误补。邪实而正不虚者,误用补虚药有“误补益疾”之弊。不正当的倚赖补虚药强身健体,会破机体之间的阴阳平衡,导致新的病理变化。2、避免当补而补之不当。如不分气血、不别阴阳、不辨脏腑、不明寒热,盲目使用补虚药,会适得其反。3、补虚药用于扶正祛邪,要分清主次,要祛邪而不伤正,补虚而不留邪4、注意补而兼行,使补而不滞5、部分补虚药滋腻,影响消化,故不可过用或适当与健运脾胃药配伍。,注意:应用补虚药,忌误补或滥补,一、补气药,涵义:以补气、纠正人体脏气虚衰的病理偏向为主要作用,常用于改善或消除气虚证的药物。特点:药性以甘温或干平为主,主归脾、肺经,兼归心、肾经,人参,代表药物之,来源及用法:五加科草本植物人参的干燥根,称“生晒参”;蒸后干燥者称“红参”。切片或粉碎用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肺、脾、心、肾经。功效与应用:1、大补元气,用于元气虚极欲脱证。适用于因大汗、大泻、大失血或大病、久病所致元气虚极欲脱,气短神疲,脉微欲绝的重危证候。单用或复方。2、补肺脾益心肾之气,用于肺脾心肾气虚证本品为治肺脾气虚的要药。治疗心气虚,常配伍其他养心安神药。3、生津止渴,用于热病津伤口渴及消渴证。4、安神益智,用于心脾气虚证。,用法用量:煎服,39g,挽救虚脱可用1530g。宜文火另煎分次兑服。注意事项:不可与藜芦同用化学成分:本品含多种人参皂苷、挥发油、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药理研究:具有抗休克、抗疲劳、提高脑力、益智、促进蛋白质DNA和RNA的合成、促进造血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节胆固醇代谢、降低血糖、抗炎、抗过敏、增强性机能、有促性腺激素样作用,二、补血药,特点:本类药物性味以甘温或干平为主。多数药物主要补心肝血,故主归心、肝经,有的兼归脾经。常与补气药同用。注意:补血药多滋腻粘滞,故脾虚湿阻,气滞食少者慎用。必要时,可配伍化湿行气消食药,以助运化,代表药物之,当归,来源及用法:伞形科草本植物当归的干燥根。生用或酒炒用性味归经:甘、辛,温。归肝、心、大肠经功效与应用:1、补血,用于血虚诸证本品甘温质润,长于补血,为补血圣药,也是妇科要药2、活血化瘀,用于妇科、内科、外科等瘀血等证。本品活血补血,兼能止痛,尤为适宜瘀血阻滞的疼痛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配伍3、调经,用于月经不调适宜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月经不调,尤为血瘀、血虚所致4、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尤为适宜血虚引起的肠燥便秘,用法用量:煎服,612g。一般生用,活血化瘀宜炒用注意事项:湿盛中满,大便泄泻者忌服化学成分:含蒎烯、蒎烯等中性油成分药理研究:P539,三、补阴药,特点:本类药性味以甘寒为主,能清热者,可有苦味。其中能补肺、胃之阴者,主归肺胃经,能滋养肝肾之阴者,主归肝肾经,少数药能养心阴。本类药均可补阴,并多兼润燥和清热之效阴虚表现:1、阴液不足,不能滋润脏腑组织,出现皮肤、咽喉、口鼻、眼目干燥或肠燥便秘。2、阴虚生内热,出现午后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两颧发红等注意:本类药物多有一定滋腻性,脾胃虚弱,痰湿内阻,腹满便溏者慎用。,代表药物之,北沙参,来源及用法:伞形科草本植物珊瑚菜的干燥根。生用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归肺、胃、脾经功效与应用:1、补肺阴,清肺热,用于肺阴虚证兼有热象者。适宜于肺阴虚燥咳,痰少咳血,咽干音哑等,可与麦冬等配伍。2、补胃阴,清胃热,用于胃阴虚证兼有热象者。适宜于胃阴虚有热的口干渴多饮、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大便干结等。用法用量:煎服,4.59g。注意事项:不宜与藜芦同用化学成分:主要含淀粉、生物碱、多糖等药理研究:强心、解热、袪痰、抑菌、抑制免疫、调节免疫平衡等作用。,四、补阳药,特点:本类药物味多甘、辛、咸,性多温热,主入肾经。咸以补肾,辛甘化阳,能补助一身之元阳,肾阳之虚得补,其他脏腑得以温煦,从而消除或改善全身阳虚诸证。注意:本类药物性多温燥,易助火伤阴,故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代表药物之,鹿茸,来源及用法:鹿科动物梅花鹿的雄鹿头上未角化密生茸毛的幼角。横切成片,或劈成块,研细粉用性味归经:甘、咸,温。归肾、肝经功效与应用:1、补肝肾,强筋骨,益精血,用于肾阳虚诸证本品甘温补阳,甘咸滋肾,禀纯阳之性,具生发之气,故能壮肾阳,益精血。2、补血,用于血虚证。适宜于血虚兼见肾阳不足证者。单用或与其他补血药同用。3、托毒生肌,用于正虚疮疡久溃不敛证本品补阳气、益精血而达到温补内托的目的。,用法用量:1日12g,研末分3次冲服;或入丸、散剂注意事项:服用本品宜从小量开始,缓缓增加,不可骤用大量或过量服用,以免阳升风动,头晕目赤,或伤阴动血。凡发热者均当忌服化学成分:脂溶性成分有雌二醇、胆固醇等,还有氨基酸、糖类、无机矿物质等药理研究:具有性激素样作用,并能促进子宫发育、强壮、抗疲劳、改善睡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衰老等,第十一节活血化瘀药,涵义:凡以活血化瘀为主要作用,常用于治疗瘀血证的药物。活血化瘀指药物能促进血行,改善和消除瘀血病症的治疗作用。药力缓和的又称为和血或和营;活血作用强的,可称为破血、破瘀或逐瘀。特点:性味多辛、苦、温,部分动物类药物有咸味,主入心、肝二经。常与行气药同用。注意:本类药大多辛散,易耗血动血,对月经过多及其他出血证、血虚经毕者慎用,孕妇尤当慎用或忌用。,代表药物之,1、川芎,来源及用法: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各种根茎;生用或酒炒用性味归经:辛、温。归心、肝经功效与应用:1、活血行气,用于瘀血诸证。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其活血化瘀,并能行气开郁,为“血中气药”2、祛风止痛,用于头痛、风湿痹痛。本品辛温升散,能“上行头目”,为治头痛要药。用法用量:煎服,39g。酒炒可增强温行活血作用,适于寒凝血瘀者注意事项:本品温燥升散,对肝阳上亢、阴虚火旺,多汗、热盛及无瘀之出血证和孕妇均当慎用化学成分:含生物碱(如川芎嗪),挥发油等药理研究:见P188,2、延胡索,来源及用法: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干燥块茎。生用或醋制用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脾、心经功效与应用:活血,行气,止痛,用于气血淤滞诸痛证能行气中血滞,血中气滞,能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用法用量:煎服,39g,研末服,1.53g。多醋制后用,可增强止痛作用注意事项:孕妇慎用化学成分:含生物碱20余种药理研究:镇痛、镇静、催眠、增加冠脉血流、降血压、解痉、抗溃疡等,第十节止血药,涵义: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常用于治疗各种出血证的药物。特点:止血药均入血分,因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故本类药物以归心、肝、脾经为主,尤以归心、肝二经者为多。因有止血作用,药味均可标以酸涩。性有寒、温、散、敛之异。分类:收敛止血、凉血止血、化瘀止血和温经止血药注意:止血不留淤,收敛止血药和凉血止血药对出血兼有淤血者不宜单独使用,可适当配伍活血药,代表药物之,三七,来源及用法: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生用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功效与应用:1、化瘀止血,用于体内外各种出血证。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对出血兼有淤滞者尤为适宜2、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淤滞疼痛。为伤科要药。3、补虚强壮作用,可与母鸡或猪肉炖服,民间治虚损劳伤用法用量:多研末吞服,每次13g;煎服,39g;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注意事项:孕妇慎用药理研究:P186,收敛止血药:白及、仙鹤草、血余炭凉血止血药:小蓟、大蓟、槐花、地榆化瘀止血药:三七、茜草、蒲黄、降香温经止血药:艾叶、炮姜、,第八节理气药,涵义:凡以疏畅气机为主要作用,常用于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也叫行气药;行气作用强的又称破气药。特点:性味多辛苦温而芳香,其味辛能行,味苦能泄,芳香能走串;归脾、胃、肝、肺经,以其性能不同,而分别具有理气健脾、疏肝解郁、理气宽胸、行气止痛、破气散结等功效注意:本类药物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作用竣猛的破气药更易耗气,气阴不足者和孕妇应慎用。行气药含芳香挥发性成分,故入汤剂不宜久煎,代表药物之,陈皮,来源及用法: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分为“陈皮”和“广陈皮”生用。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肺经功效与应用:1、理气调中,用于脾胃气滞证。本品心行温通,有行气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因其苦温而燥,故寒湿阻中之气滞最宜。2、燥湿化痰,用于湿痰、寒痰咳嗽。为治湿痰要药。3、呕吐、呃逆陈皮辛香而行,善疏理气机、调畅中焦而使之升降有序。用法用量:煎服,39g化学成分:含橙皮苷、新橙皮苷等,陈皮挥发油含量为1.52.0,广陈皮为1.23.2,中医药学概论之,方剂学基本知识,第十二章方剂学基础理论,方剂涵义: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辨证立法为依据,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选择相宜的药物,酌定用量、用法,按照配伍原则,组合在一起的处方。组方目的:增效、减毒代表著作: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宋太医院圣济总录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节方剂与治法,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P247方剂从属于治法,治法是制方的理论依据方从法出,法随证立防止:有药无方方剂的功效与制法相同,治法与病症相符,二、常用治法,1、汗法2、吐法3、下法4、和法5、温法6、清法7、消法8、补法,1、汗法:又叫解表法,是通过发汗、宣肺,以祛散外感六淫表邪,从而改善或消除表证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非以大汗出为目的)分类:发散风寒法、发散风热法2、吐法:通过诱发呕吐,以消除停滞于咽喉、胸膈、胃中的痰涎以及胃中的宿食、毒物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少用,3、下法:是通过泻下通便、泻下水饮,以消除胃肠积滞诸证的一种治疗方法其下者,因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分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等4、和法:通过缓解寒热往来,调和脏腑功能,以纠正寒热不调、脏腑功能偏盛偏衰的病理偏向,从而改善或消除少阳病症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和解少阳法。和营卫、和胃气、消息和解其外还包括:调和胆胃、调和肝胃、调和肠胃、表里双解等,5、温法:通过温里祛寒,以改善或消除里寒证的一种治疗方法。寒者热之分类:温中散寒、温肾助阳、暖肝散寒、温经散寒、回阳救逆等治法。6、清法:通过清泄里热,以改善或消除里热证的一种治疗方法。热者寒之,温者清之分类:清气分热、清脏腑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等治法。,7、消法:通过消积滞、散郁结、化瘀滞、利水湿等,用以改善或消除食积、气滞、瘀血、痰凝、水停等病症的一种治疗方法。坚者削之,结者散之消法主要针对以瘀、滞、凝、肿为病理特征,以邪气停滞或积滞为主要病机进行改善的一种综合性治法。8、补法:同“补虚法”虚则补之,损则益之,第二节方剂的组成,组方目的:P2491、增效(包括扩大适应证)2、减毒,一、组方原则:君、臣、佐、使“君、臣、佐、使”指药物在方中的地位或作用(七情指配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1、君药:指针对主病或主证发挥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又称“主药”2、臣药:指辅助君药增强疗效,并可照顾兼证或兼有疾病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又称“辅药”3、佐药:指协助君药、臣药以增强疗效,或治疗兼有症状;降低或消除君臣药的毒性、烈性的药物4、使药:指能缓和药性,协调诸药,调和药味的药物注意:药效、用量的区别,举例:麻黄汤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风寒表实证君药桂枝辛甘温,发汗解表以助麻黄风寒表实证臣药杏仁苦温,止咳平喘,宣肺气助麻黄照顾咳喘兼证佐药甘草甘温,袪痰止咳平喘,并调和药性以防麻、桂发汗太过使药,第十三章常用方剂,第一节解表方第二节和解方第三节清热方第四节泻下方第六节温里方第十四节补虚方,第一节解表方,适应症:表证、温病初起卫分证以及麻疹、咳喘、风湿痹症、水肿、疟疾、疮疡等初期兼见表证分类:发散风寒方、发散风热方和扶正解表方代表方剂:发散风寒方(辛温解表方)麻黄汤、桂枝汤等发散风热方(辛凉解表方)银翘散、桑菊饮等扶正解表方败毒散,注意:1、辨清表证有无,无表证者,或疮疡溃破、虚证水肿、吐泻失水以及出血证等患者,不宜使用2、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3、使用发汗力较强的解表方,应令微汗为度,以免耗气伤阴,代表方剂之,1、麻黄汤,组成:麻黄9g桂枝6g杏仁(去皮)6g炙甘草3g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风寒表实证无汗而喘者。表现: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方解:君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臣药桂枝(发汗解表,增强主药的发汗功效;温经通脉止痛,可缓解头身疼痛)佐药杏仁(宣肺、止咳、平喘,可增强麻黄止咳平喘功效)使药甘草(增强麻黄、杏仁的止咳作用,又可缓和麻黄、桂枝的峻烈之性,以防止二药发汗太过而伤正,并调和诸药),用法:水煎服,麻黄先煎,去上沫,再与余药共煎。现代应用:用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肺炎属风寒表实证者。还可用于冠心病、顽固性呃逆、坐骨神经痛、颜面神经麻痹、遗尿及老年性便秘、荨麻疹等。,2、桂枝汤,组成:桂枝9g芍药9g炙甘草6g生姜3g大枣3枚功效:发散风寒,调和营卫主治:风寒表虚证有汗者。表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紧或浮弱等方解:君药桂枝(发散在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