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屈大均遗民心态之变对其词作的影响.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屈大均遗民心态之变对其词作的影响.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屈大均遗民心态之变对其词作的影响.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屈大均遗民心态之变对其词作的影响.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屈大均遗民心态之变对其词作的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 摘要 论屈大均遗民心态之变对其词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岳林海 指导教师胥洪泉教授 摘要 屈大均是清初著名的遗民文学家、学者,在诗歌创作方面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为“岭 南三大家”。现阶段学界对屈大均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多局限于诗歌、学术方面。屈大 均的词作成就为清初遗民中的佼佼者,对其研究却还未展开。本文着重从其遗民心态的变化 来分析其词。 屈大均的作品由于饱含强烈的反清意识,在清初屡遭清廷禁毁,故在有清一代其文名相 对黯淡。本文第一章对屈大均生平作简要的概括,同时也对屈大均的作品及其流传做简短概 述。 本文的主体部分从两方面展开,一为屈大均的遗民心态之变化,一为屈大均词作内容及 风格的变化。并分析这两方面变化的联系。第二章首先论析屈大均前期的志士心态。屈大均 在前期虽身为遗民,但并不以遗民自居,三十余年皆在图谋复明。这种志士心态必然要影响 到其文学创作。故届大均此际的词作内容饱含故国之思,或怀古,或凭吊,或比兴寄托。第 三章则论析屈大均晚年的文化遗民心态与其词作。屈大均在看到复国无望之后,退归著述。 此时的屈大均希望藉保存明代文化以使明朝在思想上长存。心态的变化使得屈大均此际的词 作也显出平和之气,创作内容多为与文友的交游词和晚年安居乡里的优游之作,甚至还有与 清廷官员周旋应酬的祝寿词。虽然在政治性上的斗争锋芒减弱,但屈大均却在保存明代文化 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总之,本文主要围绕屈大均从反清志士到文化遗民的心态嬗变分析其词作内容与风格的 变化,对屈大均词做粗浅的拓荒研究,希望能对屈大均词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屈大均遗民心态词 西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 摘要 a s t u d yo f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c h a n g eo fp e r s o n a l i t y o fa d h e r i n gt h ef o r m e rd y n a s t yo nq u d a j a n m a j o r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s p e c i a l t y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f r o my u a nd y n a s t yt oq i n gd y n a s t y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x uh o n g q u a n a u t h o r :y u el i n h a i ( s 2 0 0 4 0 5 3 4 ) a b s t r a c t b e i n gal i t e r a r ya u t h o ra n da c a d e m i co f a d h e r i n gt h ef o r m e rd y n a s t y , q ud a j u ni sa b r e a s tw i t h c h e ng o n g y i n ga n dl i a n gp e i l a n , n a m i n g t h r e eg r e a ts c h o l a r si nt h es o u t h ”t h e r ea g o f f l e r e s e a r c h e so nq ud a j u np r e s e m l y , t h o u g ht h e ya r eo n l yc o n f i n e dt ot h ef i e l d so fh i sp o e t r ya n d a c a d e m y a st oq ud a j u n sc i ,o fw h i c hr e s e a r c hw o r ki s s t i l li nam a r g i n a lf i e l d ,i si n d e e d e m i n e n t l yr e m a r k a b l e t h i st h e s i si st oa n a l y z eq ud a j u n sc if r o mt h ea n o eo f t h ec h a n g eo f q u s p e r s o n a l i t yo f a d h e r i a gt h ef o r m e rd y n a s t y , b e c a u s eo f t h ei n t e n s et i n t so fr e s i s t a n c ea g a i n s tq i n gd y n a s t y , q ud a j u n sw o r k sw e r ee i t h e r b a n n e do rd e s t r o y e df r e q u e n t l y , w h i c hm a d eh i mr e l a t i v e l yn o td i s t i n g u i s h e d n kf i r s tc h a p t e ro f t h e t h e s i si st og i v eab r i e f 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 l i f ea n dw r i t i n g so f q ud 萄t l i l t h eb o d yo f t h i st h e s i si st od e v e l o pf r o mt w oa s p e c t s - - - o n ei sf r o mt h ec h a n g eo f p e r s o n a l i t y o f a d h e r i n gt h ef o r m e rd y n a s t y , a n dt h eo t h e ro n ei sf r o mt h ec h a n g eo f c o n t e n ta n ds t y l eo f c io f q u d a j u n a n dt h et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nt h e s et w oa s p e c t 5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i st od i s c u s st h ea m b i t i o n o fq ud a j u ni n h i se a r l i e rs t a g eo fl i f e t h o u g hq ud a j a nw a sap e r s o na d h e r i n gt ot h ef o r m e r d y n a s t y , h ed i d n ta d m i tt h a ti d e n t i t ya n d 们e dh a r dt or e s t o r et ot h ed e t h r o n e dm o n a r c h a n dt h i s a m b i t i o ns h o u l dh a v ea f f a c t e dh i s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 t h u s q uo a j u n sw o r k si nt h a tp e r i o di sf 山l0 f c h e r i s h e dm e m o r yo f f o r m e rd y n a s t y , v i s i ta n dp o n d e ro nt h ep e s ta n dc o m p a r i s o n c h a p t e rt h r e ei s t oa n a l y s et h ea t t i t u d eo fp e r s o n a l i t yo fa d h e r i n gt ot h ef o r m e rd y n a s t ya tt h eo l da g eo fq ui ) a j u n a n dh i sc i a t i e rq u sd e s p e r a t i o no fr e s t o r a t i o no ft h ef o r m e rd y n a s t y , h er e t i r e dt ot h ei i t e r a r y c r e a t i o nt op r e s e r v et h el i t e r a r yt h o u g h t so fm i n gd y n a s t y , w h i c hm a d eq u sw o r k sa p p e a rt ob e m i l d e r i nh i si 啦w o r k s t h ec o n t e n ta r em o s t l ya b o u tt h ec io f g a t h e r i n g sw i t hf r i e n d sa n dp e a c e f u l l i f ei nt h ec o u n t r y s i d e , o re v e nt h ec ie x p r e s s i n gb i r t h d a yg o o dw i s h e s d e s p i t et h ew e a k e n i n go f t h e a m b i t i o no fp o l i t i c a ls t r u g g l e ,q ud a j u ni sag r e a tc o n t r i b u t o ro fp r e s e r v i n gt h ec u l t u r eo fm i n g d y n a s t y i nb r i e f , t h i st h e s i si st oa n a l y z et h ec h a n g eo f t h ec o n t e n ta n ds t y l eo f q ud a j u n sc if r o mt h e s t a n d i n gp o i n to fq aa sam a no fi d e a l st or e v o l ta g a i n s tq i n gd y n a s t yt ot h ep o i n ta sam a no f p e r s o n a l i t yo fa d h e r i n gt h ef o r m e rd y n a s t y ih o p et h a tt h i sr e s e a r c ho fq ud a j a n sc ic o u l db ea p i o n e e r i n gw o r k t og e tm o r ep e o p l e sa t t e n t i o n k e yw o r d s :q nd a j u n ,t h ep e r s o n a l i t yo f a d h e r i n gt h eo l dd y n a s t y , a m b i t i o n ,c i n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题目:迄鱼兰熊塑乏互垒苎! 塑i 丑堑堕垒堑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 了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 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i 学位论文作者蠡刳海 签字日期:2 0 0 7 年4 月2 9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投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筹) 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回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忍杖迄 导师签名:静性肛 签字日期:2 0 0 7 年4 月2 9 日签字日期:2 0 0 7 年4 月2 9 日 两南大学硕士学伊论文 引言 引言 屈大均( 1 6 3 0 - - - 1 6 9 6 ) ,广州番禺人,其一生姓、名、字、号多变 ,一般以 其字翁山称,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学者。 屈大均在文学史上主要是以诗出名,他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 同时他也是遗民诗人中的佼佼者,其诗歌创作可与顾炎武、吴嘉纪相比肩,同时 代的缪天自评论:“诗有俚语,经顾亭林笔辄典;诗有庸语,入屈今种手便超。”。 屈大均的词也具有很高的成就,多忧时感事之作,气韵豪迈。清末朱孝臧作望 江南词二十余首,遍论清代词坛大家,他把屈大均列于其首,并给予屈大均词 很高的评价。朱孝臧又戏作清词坛点将录,将屈大均比作水浒传中的鲁智 深,认可其在清初词坛的地位 。但由于屈大均生前的抗清活动和其作品中强烈的 反清倾向,其著作在雍正、乾隆两朝屡遭禁毁,故其文名湮没不闻。他的词在文 学史上也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地位。直到嘉庆时期,清廷文禁渐松,王昶在编选明 词综时始把屈大均作品公开选入七首;清季始有翁山诗外刊印。鉴于这个 原因,清人对屈大均的关注问津者寥寥。从清末到解放前三四十年间,除去朱孝 臧外,虽然学界对屈大均的研究已经开始,但只是局限于对其生平的介绍,且成 果零碎而语焉未详。随着近年来对清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同时欧初和王贵忱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6 年出版的屈大均全集和陈永正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出版的屈大均诗词编年笺校相继问世,对屈大均研究的论文也相应增多, 1 9 9 6 年1 2 月还在屈大均的家乡广州番禺召开了屈大均国际学术研讨会。据笔者通 过c n k i 学术期刊网和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统计,现公开发表的对屈大均研究的论 文已有五十余篇,但这些论文把研究点都放在了屈大均的诗歌和学术思想方面, 而对于其词的研究至今仍是空白。即使是在文学史著之中,也只有严迪昌的清 词史和黄拨荆的中国词史对其有所论断,限于篇幅,也失于简短。屈大均 的词为明遗民词之翘楚,又为清初岭南词人的代表,其研究价值自然是不言而喻 的。对屈大均的词进行研究,是屈大均研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屈大均辞世之时,以遗民自居,而其行也不负于此。与多数遗民前半生居明 后半生居清相比,屈大均成年之后所有的时白j 都是在满清统治下生存。前期他致 。汪宗衍屈大均年谱届大均全集第八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6 年( 下同) 第1 8 5 0 页 。钱林屈大均屈人均伞集第八册第2 0 9 8 页 o 同声月刊一卷九i : 转引自陈水云明清侧研究史武汉z 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第1 6 0 页 1 两南大学硕十学付论文 引言 力于故国的恢复,为之奔走于大江南北,为反清志士;随着南明朝廷的彻底覆亡 和满清统治的逐步巩固,屈大均的心态也在发生着变化,晚年复国无望之后,他 把精力转向了学术著述,治学范围涵盖经、史、子、集四类,著作数量达数百万 言之巨。屈大均素来主张“以心为史、以诗为史”,因此其文学作品在不同时期也 就伴随其心态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本文即着重于从其遗民心态的变化来论 析其词作在各个时期呈现出的不同风貌。 2 两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第一章屈大均生平及著作 第一章屈大均生平及著作 第一节屈大均的生平 汪宗衍在屈大均年谱引言中言屈大均“忽儒、忽释、忽游侠、忽从军”。, 身份变化复杂,不类一般士子所为。了解其生平,对于解读屈大均的词作有重要 意义。 清顺治二年( 1 6 4 5 ) ,对于屈大均个人而言,是值得庆幸的一年。十六岁的屈 大均考中南海县学生员,其父澹足公以此为荣。先此之时,屈父幼年因家贫寄养 于邵氏,屈大均亦从之姓邵。屈大均考中生员,同年同族中屈士璨中举,屈士煌、 屈跃天入学。屈族为当地一时之荣耀。屈父藉此带着屈大均从一直寄养的邵氏回 归屈姓。中学、归宗,为双重之喜。但此时,整个中国的形势却是不容屈氏父子 高兴的。此前一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继而清军入关, 八旗铁蹄踏入中原;而这一年清军又攻陷南京,锋芒直指尚为南明朝廷控制的广 东。国丧君亡之际,屈大均再难以安心读书。顺治三年( 1 6 4 6 ) ,屈大均从其师陈 邦彦奋起抗清,但不幸兵败。顺治七年( 1 6 5 0 ) ,屈大均因清廷剃发令之酷,投身 于佛门,这也是当时士人为避免臣于清廷而采取的常用的逃禅之举。屈大均虽有 向佛之举,但实无向佛之心,身披之缁农只是其抗清之盾。为僧之时,屈大均游 历京师、东北、江南诸地,在各处遍览先明遗迹,凭吊边关绝塞;在京师时听闻 济南李氏家藏崇祯皇帝翔风御琴,不避劳苦,亲往观哭。在南京之时,适逢张煌 言、郑成功兵围南京,屈大均在城内参与了魏阱对张、郑部队内应的策划,但随 着张、郑部队的失利,屈大均等人的努力也付之东流。归粤后返儒。 此后数年,为躲避清廷的缉捕,屈大均避地于秦晋。在此他恢复故国的举动 并没有太大的收获,这一段时间的重要事件是迎娶前明将军之女王华姜。王氏不 仅颇有才学,亦精通骑射。两人志同道合,伉俪情深。 康熙十三年( 1 6 7 4 ) ,屈大均怀抱着恢复故国的最后一线希望,从军于号召恢 复衣冠的吴三桂军中。起初三藩军队的胜利让他抱有很大的幻想,但不久他识破 吴三桂对帝位的僭窃之心,明白朱明故国已恢复无望,他只能选择辞归。 o 屈丈均全集第八册,第t 8 4 9 页 西南大学硕十学竹论文 第一章屈大均生平及著作 康熙十九年( 1 6 8 0 ) ,五十一岁的屈大均在躲避清廷最后一次缉捕后从江南回 归广东。以此为界,屈大均的生平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屈大均矢志于恢复朱 明故国,为之奔走呼号的志士生涯;后期,屈大均已步入人生晚年,他退归田野, 致力于著述,成为文化遗民。在他看来,有明一代文化不亡,明亦不亡,为此他 把晚年的精力都投之于明末历史与乡邦文献的整理,最终成为一位杰出的学者。 第二节屈大均的著作 屈大均一生著述颇丰,近人朱希祖作屈大均( 翁山) 著述考,对屈氏著作 进行考证,得其著述三十四种,除安龙逸史、南渡剩箧两部为他人托名之 作外,其范围遍及经、史、子、集四类o 。但由于清廷的屡次毁禁,现在我们已难 见其全貌,今只有十四种存世。即使如此,现今屈大均全集一书,仍有四百 余万言之巨,著述可谓宏大。 屈大均创作的主要成就在诗文方面,其早年即以诗闻名。他的诗作祖屈原而 宗李白,颇具浪漫风骨,同时又坚持杜甫诗史观念,关注社会现实。创作成就于 岭南诗坛与陈恭尹、梁佩兰鼎足而三,号称“岭南三大家”,实则为清初岭南诗坛 领袖。时人毛奇龄称:“翁山诗超然独行,当世罕俦”、“以相如之才。寄物比志, 行且与古人为徒”。现存翁山诗外中所录屈大均诗作,达六千余首之多。屈 大均的史学之作也是其著述的精彩部分,广东新语一书堪称岭南生活的百科全 书,对岭南文化作了全面的历史总结和思想整合,皇明四朝成仁录则体现出了 作为一个明遗民对故国的耿耿孤忠。 由于屈大均作品中强烈的反清意识和浓烈的故国情思,清廷对屈大均著述屡 次毁禁,尤其以雍正、乾隆两朝为剧。乾隆皇帝亲笔下谕,把屈大均著作定为“悖 逆诗文”,定要销毁,不得收藏,否则一经查出,当以论罪。故屈大均的词在清 代影响并不是很大,论者寥寥。直到民国初年,朱孝臧作望江南二十多首, 品评清词诸大家,以屈大均为卷首:“湘真老,断代殿朱明。不信明珠生海峤,江 南哀怨总难平,愁绝庾兰成。”。明末云间词派领袖陈子龙词集名为湘真集,此 。朱希祖屈大均( 翁山) 著述考屈大均幸集第八册,第2 1 3 7 页 。毛奇龄屈翁山诗序屈人均伞集第八册第2 1 2 1 页 。张捷夫屈人均及其著作的厄运何龄修等编四库禁毁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1 9 9 9 年,第1 9 4 页 。陈乃乾辑清名家词上海:上海书店,1 9 8 2 年,第7 4 页 4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屈大均生平及著作 处以湘真来借指陈子龙,朱孝藏认为屈大均承继陈子龙之词风,其词为明词殿军; 然而从词作风格来说,陈子龙的湘真集风流婉丽,屈大均的词则悲凄哀婉, 一部分词作更显示出豪放慷慨之气,两人词风并不相似,但词中所发的忧国之情 则是相仿佛的。庾信曾作哀江南赋以抒亡国之痛,而且后期诗歌颇有故国之 思,诗风苍凉悲凄,这与屈大均相近。 屈大均的词作,前后期的题材、风格有着较大的不同。前期词多抒发对明王 朝的思念或感慨朝代的兴亡更替,后期词则多为交游词和优游岁月的篇章,同时 也有一以贯之的咏物词和悼亡词。本文论述的着重点在于屈大均遗民心态的变化 对其词作的影响,悼亡词虽成就颇高,而在文中并不论及。 屈大均之词,在他生前的康熙二十八年已经结集,自定名为骚屑,或日道 援堂词,附于其诗集翁山诗外之后,今存三百七十二首。1 9 9 6 年,人民文学 出版社出版屈大均全集,屈大均词作亦收在翁山诗外之后,后来陈永正主 编屈大均诗词编年笺校,对屈大均词做了进一步的整理。近年中华书局出版的 全清词顺康卷虽以“全”称之,但对屈大均词的底本选用了名家词钞、 粤东词钞与国朝词综补。等选本,而并未采用仍有传世的翁山诗外, 收词仅二百二十余首,差缺一百五十余首,实为憾事。 o 程f 帆土编全清词顺康卷,北京t 中华书局,2 0 0 2 年,第5 6 8 1 、5 6 9 2 页 5 西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第j 章屈人均前期的志士心态及其词作 第二章屈大均前期的志士心态及其词作 屈大均的倚声创作开始较晚,根据屈大均诗词编年笺校对其词作的编年, 大概开始于三十岁左右,而到其五十一岁南归,这一阶段的词内容多故国之思, 风格或凄婉,或慷慨,代表作大都集中在这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屈大均作为反清 志士到处奔波,创作坚持“诗史”观念,其词也反映出屈大均的志士心态。 第一节“不日遗民” 屈大均在自作衣冠冢志铭中云:“予于南京城南雨花台之北,木末亭之南, 作一冢,以藏衣冠。自书日南海屈大均衣冠之冢,不日处士,不日遗民,盖欲 俟时而出,以行先圣人之道,不欲终其身于草野,为天下之所不幸也。”屈大均 一生数次游历南京,或为僧,或途经,或避地而居,而此铭无年份,我们无法断 定此铭的创作时间。但即使如汪宗衍把此文定在屈大均最后一次在南京时( 康熙 十八年,1 6 7 9 ) 所作,我们也可以看到屈大均的反清斗志之强烈。在屈大均十五 岁的时候,清兵已经入关并迅速攻占中国大半,南明朝廷在做微弱挣扎之后很快 崩溃。屈大均选择逃禅,并没有出仕新朝,其遗民身份是确凿的。身为遗民但不 以遗民自居,尚谋划“俟时而出”,屈大均的志士心态可见一斑。屈大均的“不日 遗民”,一方面是因为永历帝虽已被害,但郑氏仍守永历正朔,明朝尚未完全灭亡, 另外的原因也是鼎革之初屈大均固守夷夏之防,对满清王朝的统治不予承认之故。 一夷夏之防与抗清思潮 屈大均成年之时,虽然清朝已经定鼎中国,但汉族士人对此多持不以为然的 态度,满清统治并未得到抱守儒家华夷之别的中原思想家认同。中国社会素来以 儒学治世,“贵中华,贱夷狄”的思想从春秋战国时起就一直积淀传承。而历代王 朝一直以中原汉族为正统,这种思想也就被认为理所当然。在明末,发生的一件 很偶然的事情:崇祯十一年,苏州大旱,承天寺僧众在浚井之时挖出以白灰包裹 的铁函,外书“大宋铁函经”,内书“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内为郑思肖所著 之心史o 。这部书不仅出现方式称奇,而其内容与出现时间更是奇之又奇。郑 。屈大均自作衣冠冢志铭屈大均伞集第三册,第1 4 6 页。 。参见陈宗之承天寺藏书拌碑记郑思肖集附录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版 6 两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 第:章 屈大均前期的志十心态及其词作 思肖为南宋遗民,此书内容洋溢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如其久久书:“圣人也, 为正统,为中国;彼夷狄,犬羊也,非人类,非正统,非中国”。而此书发现之时, 清兵在长城己对明王朝构成威胁。明室危在旦夕,士人本已积累的民族情感随此 书而高涨。不久,满清入关,在击败农民军后入主中原。自春秋两千年以来积淀 的夷夏之防被心史和满清的入关重新激发起来,成为明遗民思想的重要来源。 满清在入主中原之后,迷信武力的清王朝为了彻底制伏汉族士民,并从心理 上慑服他们,从而使刚刚建立的政权得到巩固,不惜使用极其残酷的高压政策, 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这就更加激起中原士入的反感。如“嘉定三屠” 事件:顺治二年( 1 6 4 5 年) 六月,清廷命令十天之内,江南人民一律剃头,“留头 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严重伤害江南百姓的民族感情,于是群起抗清。其中嘉 定人民的抗清尤为顽强激烈。闰六月十三日,剃发令下,群众开始酝酿反抗。清 嘉定知县强制剃发,起义顿时爆发。城郊居民一呼而起,打败来剿清军。人民公 推黄淳耀、侯峒曾出面领导抗清。降将李成栋率清兵猛攻,城中居民冒雨奋战, 坚守不屈。清军用大炮轰城,始得攻入。侯峒曾投河死,黄淳耀自缢,城中无一 人投降。清军屠城,杀两万余人后弃城而去。次日朱瑛又率众入城,组织抗清, 旋败,再遭清兵屠杀。八月十六日明将吴之藩起兵,反攻嘉定,亦败,嘉定第三 次遭屠城。史称“嘉定三屠”。清廷的这种武力镇压本是期望把汉族士民的反抗情 绪打压下去,但结果适得其反,更加激发了视满清为夷狄的汉族士民的抗清之心。 二屈大均的志士心态 1 家风师道之熏陶 “ 屈大均幼年时,其父屈宜遇对他影响深远。屈宜遇字原楚,号澹足。澹足公 虽然以行医为业,但却对屈大均督课甚严。日诵不问何书,必以数千言为率,亲 为讲解,弗以诿之塾师。虽然家贫,但有所得必以购书。他告诫屈大均:“吾以书 为田,将以遗汝。吾家可无田,不可无书。汝能多读书,则是厥父播,厥子耕耘, 而有秋可期矣。” 澹足公对屈大均的教导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屈大均在科举上“有 秋可期”,也有着民族气节上的教导。广州城被清兵攻陷之后,澹足公告诫屈大均: “自今以后,汝其以田为书,日事耦耕,无所庸其弦诵也。吾为荷葆丈人,汝为 。屈大均先考澹足公处士四松阡表屈丈均拿集第三册第1 3 7 页 7 西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第二章屈大均前期的志十心态及其词作 丈人二三子。昔之时,不仕无义,今之时,龙荒之有,神夏之亡,有甚于春秋之 世者,仕则无义。洁其身,所以存大伦也,小子勉之。”。在永历帝驻跸梧州之后, 澹足公又告诫屈大均:“复有君矣! 汝其出而献策,或邀一命以为荣,可也! ” 可 以看出,澹足公对屈大均的教导有着功利的一面,希冀着屈大均能够通过读书来 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但当国家沦亡之时,他能清醒的认识到“仕则无义”,在清 兵业已攻占全国大部分领土的条件下,他教导着屈大均保持民族气节,以南明皇 帝为君。屈大均在后来所写文章中屡屡对明太祖、崇祯皇帝、永历皇帝称臣,虽 然曾“将得服官中秘” ,但实则并未作过一天实实在在的明臣。澹足公的教导无 疑对屈大均有着深刻的影响。 屈大均的老师陈邦彦,也是引导屈大均走上抗清道路的重要人物,他在行动 上为屈大均的不帝清作了很好的榜样。屈大均青年时期在广东名士曾起莘( 后出 家为天然和尚) 的推荐下师从陈邦彦学于粤秀山。陈邦彦为广东名士,他对大均 所授,并不是一般的举业文章,而是以周易、毛诗为主,兼学捭合、阴谋、 剑术、舆地之书。屈大均受学之时,正是崇祯十七年( 1 6 4 4 ) 朱明王朝大厦溃倾 之时,陈邦彦所授内容具有着当时抗清形势的针对性。而在广州陷落之后,陈邦 彦起兵力图恢复。他与当时另外两位抗清志士陈子壮、张家玉组兵起事,试图进 攻广州,被人们尊称为“岭南三忠”。在抗清战争中,陈邦彦的妾与儿子为清军 所俘,清军以之为人质欲招降陈邦彦。陈邦彦批复:“妾可辱,子可杀,身为国家, 义不有妻子。” 屈大均从其师独当一队。这次起义最终失败,陈邦彦被执受磔, 屈大均不胜哀痛:“哀丧元兮太早,不及陪兮滇池。愤师仇兮未复,与国耻兮 赡贼。早佯狂兮不仕,矢漆身牺报之。” 这种行动上的导向给屈大均树立了榜样, 国仇师恨也更坚定了屈大均的抗清之志。 2 屈大均的抗清行动 屈大均在对待清廷的态度上,不是如多数遗民那样在明亡之后很快退隐山林, 而是积极谋求着复国之路。早年的抗清只是家庭和师教的熏陶,其成年之后则主 同上 同上 同卜 端木桥著清初岭南三大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 0 0 6 年,第l l 页 端木桥著清初岭南三大家第1 4 页 屈人均死事先业师赠兵部尚书陈岩野先生哀辞屈大均全集第三册,第2 2 9 页 8 两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第二章屈丈均前期的志十心态及其词作 动为恢复故国而奔走。顺治十六年( 1 6 5 9 ) ,郑成功与张煌言以兵十余力、战舰三 千余艘进攻南京,举动之大,令江淮震动。屈大均时在南京城内,与魏耕参其内 应之事。但最终因郑氏策略失误,功败垂成。事后,清廷探明实情,魏耕罹难, 屈大均远遁。在江南抗清和岭南抗清的屡次失败之后,一些反清志士把眼光瞄向 了统治者势力尚显薄弱的秦晋之地,不断有学者前往其处,希冀着在那里重兴反 清事业。“关中僻远,清人势力尚未能顾及,故明末宗室,及二三遗老,尚得盘游 其问,遁影无涯,是以远方之士若屈大均、顾宁人,皆不远千里而来”,。屈大均 本人也说“东市虽然琴散绝,西秦尚未筑声消”。顾炎武最早在山西进行屯垦, 并且考察山川地利,暗中希冀着对抗清事业做一些贡献。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 屈大均也辗转来到了此地,并逗留三年之久。然而屈大均此行的抗清之举并没有 收到什么成效,屈大均只能返粤。康熙十三年( 1 6 7 3 ) ,吴三桂领导三藩反清,虽 然最终结果证明这只是历史的一场闹剧,但屈大均仍是怀着驱除满清的希望自荐 从军。后来屈大均知其无意复明,只好谢归。 关于屈大均的遗民事迹,论者多称与其博浪之举。限于史料,现在很难找到 实证。但在屈大均多达六千余篇的诗歌中,还是可以找到一些痕迹。关于此事说 法有三,论据之一为其诗秋夜恭怀先业师赠兵部尚书岩野陈先生并寄恭尹中 云:“惭予亡命走天涯,误掷千金博浪沙。穷途不得留尺柄,髡钳为奴卖朱家。” 此事约发生于顺治四年,时屈大均年十八岁;说法之二为邬庆时在屈大均年谱 中录其母屈风竹( 屈大均第十八代孙) 语日:“先生( 屈大均) 少年气盛,不甘寂 寞,先生之赴沈阳,其志在暗杀满洲要人。出关后,屡陷不测,然不少挫, 间关跋涉,卒抵奉天。到达之后,即混进故宫,窥探形势,至十王殿前被执,因 文弱不类刺客,且身无利器,从宽驱逐出境,不及一晤千山而去”。,说法之三依 然是从其诗出塞作中得出:“生骑一骏马,权奇如龙谋。凌飚发长啸,游 兵射我来。左手接飞镝,右手挥金鞭。驰归锦州城,汗下如流泉。念此血气勇, 毋乃非圣贤? 忍耻古所尚,留侯亦追遭。” 从最后一句“留侯亦造遭”可以看出 这个行动是失败了。另外一首诗维帝篇亦可复证:“嗟予破家产,报国多追追。 谢国桢著顾宁人先生学谱学侣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5 7 年,第1 5 3 一1 5 4 页 屈大均符祁七苞孙屈大均全集第二册,第9 2 8 页 屈大均拿集第一册,第1 7 2 页 邬庆时著屈大均年谱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 0 0 6 年,第5 3 页 屈大均全集第一册,第6 0 页 9 两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第二章屈大均前期的:言十心态及其词作 左持将军头,右撤秦王肩。虎狼不足刺,生劫酬燕丹。吁嗟天命衰,脱身出函关。” 。这首诗是借荆轲燕丹之事来说明其行刺之事。屈大均素来以诗为史,这既是对乱 世外事的记载,同时又何尝不是自己的心史呢? 他青年时曾从师陈邦彦学习捭合、 阴谋、剑术、舆地之术,这是一些在乱世之中很实用的本领。他人视屈大均虽称 与其诗文,然亦有以侠者视之。他晚年时亦总结自己“半生游侠误”,可见其豪侠 血性。虽然这些行动难以找到实据来证明,但以屈大均作品的屡次提及,当有其 事。 3 志士胸怀 顺治二年( 1 6 4 5 ) 元月,清军攻下南京、苏杭后,清廷认为大局已定,便重 申剃发令,全国各地限定l o 日之内,尽行剃发蓄辫。凡是不剃的、迟疑的、上表 章请求保存明朝制度的,一律“杀无赦”,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强 压政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这是儒家“守身如执玉”的基本孝 道。孝道又是历代“以孝治天下”的政教主张,人们世代遵循。甚至生前脱落的 头发、牙齿,死时也要同殓同葬以“还之父母”。屈大均本为儒者,坚决反对,并 就此写了藏发冢铭、长发乞人赞、秃颂、藏发赋等。在遗民文字中, 对于剃发反对最激烈的莫过于他。 屈大均正是通过“头发的故事”来抒发着自己 的志士心怀。 青年时期的抗清斗争失败后,屈大均迫于清廷剃发令之酷,投身佛门。国破 君亡,许多人选择了殉节,但屈大均选择了生存,他对此有着自己的解释:“嗟夫, 人尽臣也,然已仕未仕则有分,已仕则急其死君,未仕则急其生父,于道乃得其 宜” ,双亲在世,不能死节;而清廷剃发令下,屈大均只能选择逃禅。虽未殉节, 但屈大均以“死庵”命名所居,其心可知,在这种情态下,僧服不僧心也是屈大 均的必然趋势。他法名今种,字为一灵,盖因“灵”字乃其祖屈原之字灵均所系。 后来更是改名大均,意图光大屈原思想;改字泠君,以使“灵均”之名不绝于耳。 中年归儒之后,对屈原的敬仰更是在其诗文中屡见。屈大均对屈原的“趋根”心 态,不仅因其是同姓之人,更重要的是他对屈原人格的仰慕。屈原对国家的忠爱 o 屈人均全集第一册,第4 0 页 。赵园菩明清之际七丈夫研究北京:北京丈学出版社,1 9 9 9 年,第3 1 0 页 o 刷秋驾六十寿序屈夫均伞集第三册,第9 2 页 o 自字泠君说届大均全集第三册,第1 2 7 页 l o 西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第二章屈大均前期的志+ 心态及其词作 之情正是屈大均刻意效仿的。因而屈大均的文学作品也正是秉承了屈原骚赋中的 情思,满怀爱国忠贞的志士之念。 第二节凭吊怀古词 屈大均壮年时期,为复明大业四处奔走,好友朱彝尊在九歌草堂诗集序 中云:“翁山自荆、楚、吴、越、燕、齐、秦、晋之乡,遗迹废垒,靡不览涕过之。” 回在三十多年为抗清大计奔波的志士生涯中,屈大均遍览各地边关绝塞,写下了不 少词章,或追怀前明,或伤今吊古。这些词或凄婉哀感,或壮怀激烈,但都迸发 着词人对前明故国的拳拳忠贞之心,是其词作中最出色的部分。 一、沉郁凄婉的江南哀吊 屈大均曾于顺治十六年到十八年、康熙八年、康熙十八年数次游历江南,并 在南京几度逗留,甚至参与魏耕对张煌言、郑成功攻击南京的内应之事。南京为 明王朝开国之都,明太祖朱元璋又葬在南京城南钟山之明孝陵,屈大均曾多次凭 吊孝陵,并在附近自为己之衣冠冢 。在时时刻刻眷恋前朝的屈大均看来,南京的 一草一木无不浸染着前朝的气息,常常勾起其兴亡之思。屈大均在此创作的词也 正反映着他对前明的眷念并抒发着自己的兴亡之叹,如戚氏徐太傅园感旧: 是清溪,一曲流水绕平堤。古木过城,乱花飘径, j l u 迷。凄凄,问蒿藜, 东园不见暮烟低。当时玉辇曾驻,向此垂钓乐忘归。锦鲤三尺,中涓争买, 重劳御手亲提。爱张星墓左,南部妖丽,全胜云西。榆柳尚有鸟楱。清 露咽咽,怕向白门啼。钟山好、雪馀佳气,掩映斜晖。逐花泥,咫尺旧院, 芳畦脱寇,往日名齐。艳魂不散,总做流莺,一半分与棠梨。太傅风流 甚,池多画舫,洞有飞梯。喜得君王丽曲,与楼台一一乞留题。乐工老顿新 翻,女真杂调,亡国多淫靡。教内人,朝暮长流涕。将往事、思写悲佞。奈 禁林,朔马方嘶。又弥望,毳帐绕青羝。更秦淮畔,残红片片,只衬香蹄。武 庙南幸,有乐工顿仁从驾,自称。老顿” 词题中的“徐太傅”是指明代开国功臣徐达。这片府邸本是明太祖为吴王时的居 所,在其称帝之后赏赐给了开国功臣徐达。明武宗朱厚照又曾一度游赏。而如今, o 屈大均伞集第八册,第2 1 1 9 页 o 自作农冠冢怎铭屈大均全集第三册,第1 4 6 页 1 1 西南人学硕十学伊论文第一章屈犬均前期的志十心态及其词作 这里虽然亭台依旧,但已经是乱花迷径,乌栖榆柳,当日的飞梯画舫,现在只能 伴随着清兵的长嘶战马,这更是格外引起词人的感伤,也更激发起词人反清复明 的斗志。全词在对前明君臣往事的追怀之中寄寓着对前明的眷念,感情哀伤凄婉, 词人也仿佛为江南地区的柔娩之气所感染。 屈大均对南京故都的凭吊,不仅仅局限于这旧日的宫廷殿府。也有对整个南 京城兴亡变迁的感慨,如念奴娇秣陵吊古: 萧条如此,更何须、苦忆江南佳丽。花柳何曾迷六代? 只为春光能醉。 玉笛风朝,金笳霜夕,吹得天憔悴。秦淮波浅,忍含如许清泪。任尔燕子 无情,飞归旧国,又怎忘兴替。虎踞龙盘那得久? 莫又苍苍王气。灵谷梅花, 蒋山松树,未识何年岁。石人犹在,问君多少能记? “秣陵”是南京的旧称。南京曾经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之都,六朝 的兴亡交替,在中国历史和文人篇章中是一个突出的主题。作者有感于南京又一 次沦亡而作此词。昔日的秦淮胜景、江南佳丽映衬一座繁华都市,而如今只剩废 井残垣。作者览及此处,心情自是格外沉痛。纵然是秦淮河水,也容不下词人的 伤心之泪。虽然蒋山松树长青,灵谷梅花依旧,但已是数度改朝换代,兴亡之感 在作者心中难以消逝。全词感情激越,题为吊古,实则伤今。词中“花柳何曾迷 六代? 只为春光能醉”一句,令人深省于国家沦亡之因,实为警句。 屈大均在江南所作词中的这种故国情思,不仅仅局限于明故都,江南另一经 济文化中心扬州也是作者所多次咏叹之所,如扬州慢: 萤苑烟寒,雁池霜老,一秋懒吊隋宫。念梅花小岭,有碧血犹红。自元 老金陵不救,六朝春色,都入回中。剩无情,垂柳依依,犹弄东风。 君臣 一掷,蚤知他、孤注江东。恨燕子新笺,牟尼旧合,歌曲难终。二十四 桥如叶,笳声苦、摧去匆匆。问雷塘媾火,光含多少英雄? 顺治二年( 1 6 4 5 ) 四月,清军攻南明,围扬州。南明弘光南京政权礼部尚书兼东 阁大学士史可法为权臣马士英排挤,督师扬卅| ,清豫亲王多铎率军进犯,围扬州。 史可法固守孤城,号令江北各镇来援,但各镇都不发兵。多铎亲自五次致书劝降, 但都遭到拒绝。史可法率明军浴血苦战七昼夜,终不敌。但史可法仍带领军民与 清兵巷战,最后大都壮烈牺牲。投身多铎麾下的明降将李成栋占领扬州后纵兵屠 城,到处烧杀淫掠,“十日不封刀”,使一个原本十分繁荣的城市顿时陷于火海血 两南大学硕+ 学伊论文第:章旌大均前期的志七心态及其词作 光之中。遇害军民八力余人。史可法兵败被执,英勇就义。这就是血写的“扬州 十日”。对于这段历史,所有的抗清志士和明代遗民都是痛心疾首的。杜牧的寄 扬州韩绰判官一诗写尽扬州的繁华:“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 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扬州一地,风景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经济繁荣 富庶,本为江南重镇。宋末姜夔感慨此处为战争洗劫,曾作扬州慢( 淮左名都) 一词以抒黍离之悲,他已经为战争对扬州的破坏感到震惊。屈大均以抗清志士的 心态用同调再次描写扬州之兵燹,“梅花小岭,有碧血犹红”、“雷塘烧火,光含多 少英雄”等句,抒写了比“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更为沉痛的感情。 二、悲壮激昂的秦晋壮词 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云:“( 屈大均) 诗尤工山林边塞,一代才也! ” 屈 大均不仅在诗歌方面善写边塞,其倚声之作亦然。他在秦晋大地游历三年,词风 亦随着自然环境的开阔而一反在江南的柔婉,变的激昂澎湃。北方秦晋壮美之景, 更契合于屈大均任侠之性,在创作上也更能发挥其奇才妙想,祠堂、旧垒、边关、 古长城,都成为他借以抒发抗清斗志的对象。在这类词作中,屈大均压抑已久的 故国之思得到了彻底的释放,江南与岭南的低吟浅唱终于在这里喷发成慷慨悲歌。 在此创作的十多首“壮词”,颇有稼轩风范。如历来为人称道的长亭怨与李天 生冬夜宿雁门关作: 记烧烛,雁门高处。积雪封城,冻云迷路。添尽香煤,紫貂相拥夜深语。 苦寒如许,难和尔,凄凉句。一片望乡愁,饮不醉,炉头驼乳无处,问长 城旧主,但见武灵遗墓。沙飞似箭,乱穿向,草中狐兔。那能使、口北关南, 更重作,并州门户。且莫吊沙场,收拾秦弓归去 李天生,即李因笃,天生为其字,陕西富平人,是清初著名的学者、诗人。李天 生壮年时期,亦奔走塞上,访求勇士以图复明之举,因志向相同而与屈大均相友 善。此词上片记事,写二人夜饮雁门关,高处挑灯夜话,谈论不外乎不尽的兴亡 感慨:天气“苦寒如许”有“香煤”、“紫貂”取暖,但心理上故国沦亡的苦寒是 无法用炉头驼乳来消解的。下片因长城写出赵武灵王遗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 改革军事,胡服骑射,国势大盛,使得北方游牧民族不敢南顾。赵武灵王之史事, 更激发起屈大均的满怀斗志:而今就无人能象赵武灵王那样“沙飞似箭,乱穿向, 。王士祯池北偶谈北京;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2 5 0 页 1 3 西南大学硕七学位论文第章屈大均前期的志十心态及其词作 草中狐兔”吗? 吾辈就不能“使口北关南,更重作、并州门户”吗? 全词意境开 阔,以刚健之笔道出悲壮之情,严迪昌论之:“纵横排荡,尽扫倚声家常话套语, 纯以气韵运转,情溢毛锥。”。此词历来被论者评为屈大均词的代表作,其悲壮的 情怀与慷慨壮志也正是屈大均前期志士思想的浓缩。 秦晋之地自古为中原汉族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战之地,其边关旧垒往往 是旧时战场。刚刚逝去的明王朝正好是被从北方入关的满清所代替,屈大均对此 地边关绝塞的怀古之词也就有了更明晰的指向,即对朱明王朝政权亡丧的慨叹。 如念奴娇潼关感旧: 黄流呜咽,与悲风,昼夜声沈潼谷。天府徒然称四塞,更有关门东束。 未练全军,中涓催战,孤注无边腹。阌乡秋早,乍寒新鬼频哭。谁念司马当 年,魂招不返,与贼长相逐麾下兴平馀大将,难作长城河曲。朔骑频来, 秦弓未射,已把南朝覆。乌鸢饥汝,国殇今已无肉。 这首词是屈大均刚刚入秦时所作。潼关是古战争中兵家必争之地,清兵入关后是 如此。此词悲慨之音喷薄而出,对前朝的思念和抗清作战失利的悲愤之情不作丝 毫掩饰,一反其在江南词作的凄婉。 屈大均的凭吊怀古词,虽然地域遍及大江南北,边关绝塞旧宫故堡皆有登临, 但我们从中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