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论文)小麦的遗传作图和衰老相关生理性状的QTL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缩略词说明 英文名称 r e s t r i c t i o nf r a g m e n t 1 e n g t h p o ly m o r p h is m r a n d o a m p l i f i e dp o l y m o r p h i cd n a 蜘p l i f i e df r a g m e n tl e n g t h p o 】) r 皿o r p h js 】 s i m p l es e q u e n c er e p e a t i n t e rs i m p l es e q u e n c er e p e a t e x p r e s s e ds e q u e n c et a g q u a n t i t a t i v et r a i tl o c i c h o r o p h y l l s u d e r o x id ed is 咖t a s e p e r o x i d a s e c a t a l a s e m a l o n i ca l d e h v d e c e n t m o r g a n d e o x y n u c l e o s i d et r i p h o s p h a t e e t h y l e n e d i a m i n e t e t r aa c e t i ca c i d p 0 1 v m e r a s ec h a i nr e a c t i o n t r i s h y d r o x y m e t h y l a m i n o m e t h a n e t e t r a m e t h y le t h y l e n ed i 硼i n e 中文名称 跟制性片段长度多态 性 随机扩增多态性d n a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微卫星d n a 简单重复序列区间扩 增 表达序列标签 数量性状座位 叶绿素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物酶 过氧化氢酶 丙二醛 厘摩 脱氧核苷酸磷酸 乙二氨四乙酸 聚合酶链反应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 四甲基乙二氨 耜御 脚 姗勰 脚吼眦季咖咖枞出脚肌眦胁| y9 0 3 8 9 l 关于学位论文原创性和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 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对在论文研究期间给予指导、帮 助和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在文中明确说明。本 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农业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 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和按要求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 送交论文纸质本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山东农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 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卫云 导师签名:锄:缸 日期:o6 易阽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本研究以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 r j l ) 为材料,利用s s r 分子标记技 术,对4 1 3 个w m c 引物进行筛选和作图;对r 几群体的衰老级别、籽粒饱 满度和6 个衰老相关生理性状进行了测定和q t l 分析。主要结果如下: ( 1 ) 在原有构建的包括8 6 个s s r 位点、4 4 个e s t - s s r 位点、7 4 个i s s r 位点和3 个麦谷蛋白位点的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的基础上,将5 7 个 w m c 引物的8 0 个位点绘制到遗传图谱上,涉及l a 、1 b 、1 d 、2 a 、 2 b 、2 d 、3 a 、3 b 、4 a 、4 b 、5 a 、5 b 、5 d 、6 a 、6 b 、7 a 、7 b 、 7 d 共1 8 条染色体,绘制了一张共计2 8 7 个位点的遗传图谱,进一 步丰富了该群体的分子标记。 ( 2 ) 定位于a 组和b 组染色体的位点数基本相同,分别为3 2 和3 7 个,d 组染色体较少,为1 1 个,且3 d 、4 d 和6 d 均没有w m c 标记;定位 于第l 、2 同源群的位点数较多,分别为2 2 和1 8 个,而第3 、6 同源 群的最少,为6 个。 ( 3 ) 共检测到与衰老相关性状的l o 个加性q t l 。检测到衰老级别3 个 q t l q 6 如s 出“一3 b 、q 6 p j j 出“、q 6 1 j 妇“一剃,总贡献率 为4 0 2 1 ;籽粒饱满度1 个q t i q g 玎j 出“朋,贡献率7 4 3 。 在小麦中首次对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 及丙二醛含量进行o t l 作图。检测到叶绿素( c h l ) 含量的1 个 q t l q c m j 出“如l ,贡献率为2 7 4 ;过氧化物酶( p o d ) 活 性2 个q t l - 一q p o d j 出“一埘和q 骱矗j 出“一引,贡献率分别为2 0 6 5 和1 3 5 6 ;过氧化氢酶( c a t ) 活性1 个q 一q 口t s 出“一钳, 贡献率为18 4 4 ;丙二醛( m d a ) 含量的2 个q t l 广一q 咐如5 出“一鲥 和p m 如j 如“一3 b ,贡献率分别为1 1 9 8 和9 9 。 ( 4 ) 在4 a 染色体上c a t 活性的q t 5 出“和早衰级别的q 6 p ss 如”存 在连锁,且2 个q t l 的贡献率均较大。表明,c a t 活性和早衰级 别存在密切关系。另外,3 a 染色体上的p o d 活性的q p d d 5 如“和 m d a 含量的口盯如j 砌也存在连锁,且其l o d 峰值完全相同,是 紧密连锁,说明这2 个性状间存在内在联系。 小麦的遗传作图和衰老相关生理性状的o t l 分析 关键词:小麦;r j l ;遗传图谱;衰老;生理性状;q t l 2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w m c1 0 c iw e r em a p p e do nm eg e n e t i cm a po fs s r ,g r a d eo f p r e m a t u r e s e n e s c e n c e ,g r a d eo f 舯i n 削l i n ga 1 1 d6p h y s i o l o 百c a l 订a i t sw h i c hr e l a t e dt o s e n s c e n c e 、v e r em e a s u r e da n dt 1 1 e i rq t l sw e r em 印p e du s i n g 吐l er e c o m b i l l a n t i n b r e dl i n e s ( l s ) o f w h e a tt h em a i nr e s u l t s 、c r ea sf o l l o w s : ( 1 ) 8 0n e w v ,m c1 0 c io f5 7p r i m ep a i r sw e r em a p p e do nt h eg e n e t i cm a p w i t l l8 6s s rl o c i ,4 4e s t s s r1 0 c i ,7 4i s s r1 0 c i ,a n d3h m 、肌g sl o c i t h e 8 01 0 c iw e r el o c a t e do n1 8c h r o m o s o m e s ,1 a ,1 b ,1 d ,2 a ,2 b ,2 d ,3 a ,3 b , 4 a ,4 b ,5 a ,5 b ,5 d ,6 a ,6 b ,7 a ,7 ba n d7 d ag e n e t i c1 i n k a g em a pw 蜘c h 血l u d e d2 8 7l o c iw a sc a r r i e do u t ( 2 ) f o r8 0l o c i ,1 1w e r el o c a t c do n 也edg e n o m e ,3 2o nm eag e n o m e a n d3 7o nt h eb g e n o m e t h en 啪b e ro f1 0 c io nt h edg e n o m ew a ss i g l l i f i c a l l t l o 、v e rt h a l lt h a to nt 1 1 ea 锄dbg e n o m e t h e1 0 c iw a sn o tl o c a t e do n c 1 1 r o m o s o m e s3 d ,4 da i l d6 d t h ed i 位r e n tn u m b e ro f1 0 c iw a sa l s os h o w e d i nh o m o l q g o u sg r o u p s ,w | l i c h 出em o s tw a sg r o u p1 埘出2 2l o c ia n d 也e1 e a s t w a sg m u p3a 1 1 d 6 谢t l l6 1 0 c io n l 弘 ( 3 ) t b t a lloq t l so fp r e m a m r es e n e s c e n c ew e r ed e t c c t e d ,3q t l sw e r e d e t e c t e df o r 掣a d eo fp r e i n a t u r es e n e s c e n c e ,i t st o t a lc o n 伍b u t i o nm t ew a s 4 0 1 2 1q t lo n2 ac l r o m o s o m ew a sd e t e c t e d f o r 伊a i nf u l l i l l g ,i t s c o n 面b u t i o nr a t ew a s7 4 3 t h eq t lo fc 1 1 l o m p h y l l ( c h l ) c o n t e n tw a s 五r s t 】ym a p p e da tc h r o m o s o m e5 di n m e a t ,i t sc o n 埘b u t i o nr a t ew a s2 7 4 2 q t l so fp e m x i d e ( p o d ) a c t i v i t ) r w e r ef i r s t l ym 印p e da tc l l r o m o s o m e1 aa n d 3 ai nw h e a t 1q t lo n4 ac 1 1 r o m o s o m ew a sd e t e c t e df o rc a t a l a s e ( c a t ) a c t i v i t yf i r s t l y i nw h e a t ,i t sc o n 仃i b u t i o nr a t ew a s18 4 4 2q t l so f m a i o n d i a l d e h y d e ( m d a ) c o n t e n t 、v e r ef i r s 廿ym a p p e da tc h m m o s o m e3 aa 1 1 d 3 b 血w h e a t , ( 4 ) q t l sl i n k a g e 哪t e s t e db e t 、v e e nc a t a l a s ea c t i v 蚵a i l dg r a d eo f p r e m a t i 】r es e n e s c e n c ea tc h r o m o s o m e4 a t h c s ei n d i c a t e dt l l a tt l l e r ew e r e 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t 1 1 e m b e s i d e s ,a t3 ac h r o m o s o m e ,q t l sl i r l k a g ew a s a l s od e t e c t e db e t 、v e e np e r o x i d ea c t i v i t ya n dm a l o n d i a l d e h y d ec o m e n t a n dm e l i n k a g er e l a t i o nw a sc o s t l y k e yw o r d s :w h e a t ;l ;g e n e t i cm a p ;s e n e s c e n c e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j 打a i t s ;q t l 3 小麦的遗传作图和衰老相关生理性状的0 t l 分析 1 引言 植物的大多数性状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由于其遗传复杂,改良 的难度大。因此,对数量性状的深入研究,是作物品种改良的关键之一。 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为区分控制数量性状不同位点并测定遗传参数提供 了可能,为数量性状的改良提供了新的策略,同时也大大促进了遗传图谱 的构建工作。利用d n a 分标记,可以建立数量性状基因( q u a m i t a t i v et r a i t l o c i ,q t l ) 与分子标记的连锁关系,标记q t l ,并确定q t l 在染色体上 的位置和效应大小,把o t l 转化为盂德尔式和准孟德尔式遗传单位,使 其在经典的育种计划中易于操作( 徐云碧等,1 9 9 4 ) 。获得与q t l 紧密连 锁的分子标记,可以借助标记辅助选择( m a r k e r a s s i s t c ds e l e c t i o n ,m a s ) 技术,对数量性状进行有效的选择。与常规育种技术相比,标记辅助选择 不受其它基因效应和环境的影响,结果可靠,而且可以在早代选择,缩短 育种周期。同时,进行q t l 标记和定位也是利用图位克隆法克隆q t l 的 重要基础( 钱惠荣等,1 9 9 8 ;朱碧云等,1 9 9 4 ;a m m j r a j u e ta i ,2 0 0 1 ;杨 文利,2 0 0 3 ) 。 1 1 分子标记与遗传作图 目前,用于植物遗传育种的d n a 分子标记技术主要有限制性片段长 度多态性( r e s 仃i c t i o n 缸g m e m1 e n g mp 0 1 y m o f p l l i s m ,r f l p ) 、随机扩增多 态性d n a ( r 姐d o ma m p l 访e dp 0 1 y m o 讪i cd n a ,r a p d ) 、扩增片段长度 多态性( a i l l p l i f i e d 矗a g m e ml e n g i hp o l y m o q 蚰s m ,a f l p ) 、微卫星d n a ( i n i c m s a t e l l i t e ,又称s i m p l es e q u e n c er c p e a t ,s s r ) 、简单重复序列区间 扩增( i n t e rs i i l l p l es e q u e n c er c p e a t ,i s s r ) ( g u p a t ae ta l ,1 9 9 9 ) 等。 1 1 1 分子标记类型和特点 1 1 1 1r f l p r f l p 技术是基于s o u m e m 杂交的分子标记的方法。它是指用限制性 内切酶酶切不同个体基因组d n a 后,酶切片段长度的差异。这一技术用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用放射性同位素或非放射性物质标记d n a 片段作为同源序列探针,与转 移于支持膜上的经特定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的基因组总d 咐a 杂交,通过放 射性自显影来显示酶切片段的大小,检测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此技术首 先在人类基因组作图中发展起来( b o t s t c i n ,1 9 8 0 ) ,以后被广泛用于植物 基因组作图。各种作物包括小麦及其近缘植物的遗传作图的初期,主要是 利用i 讧l p 标记绘制遗传图谱。r h p 标记具有共显性特点,可以区别基 因型纯合与杂合,能够提供单个位点上较完整的资料。它主要应用于各种 作物遗传连锁图的绘制和目标基因的标记。但由于r f l p 标记对d n a 需 要量较大( 5 1 0 k ) ,所需仪器设备较多,成本高,技术较为复杂,所以应 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王长有,2 0 0 0 ) 1 1 1 2r a r d 随机扩增多态性d n a 限a n d o m a m p l m e dp o l y m o r p h i s m d n a i h p d ) , 是基于p c r 技术发展起来的,通常方法是以一个随机的寡核苷酸序列( 通 常为1 0 个碱基) 作引物,通过p c r 扩增反应,产生不连续的d n a 产物, 用以检测d n a 序列的多态性( 沈法富等,1 9 9 7 ;李娜等,2 0 0 5 ) 。r a p d 以p c r 为基础,扩增原理与p c r 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用一个随机的 核苷酸序列代替事先设计好的引物,在较低的退火温度下进行随机扩增。 该方法与r f l p 相比,有以下优点:程序相对简单,完成1 个过程费时少, 灵敏性高。但r a j p d 标记是显性标记,不能区分杂合型和纯合型。 l - 1 1 3a f l p a f l p 即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是由v 0 s 等( 1 9 9 5 ) 发展起来的分子 标记技术,结合了r f l p 和r a p d 技术的优点。方法是将基因组d n a 用 两个不同的内切酶切割,然后分别与这两个酶切的粘末端互补的转接头连 接,再用一个转接头的共同引物和另一个1 3 b p 的随机引物一起进行 p c r 扩增,由于不同材料的d n a 酶切片段存在差异,因而产生了扩增产 物的多态性。该标记多态性强,利用放射性标记在变性的聚丙烯酰胺凝胶 上可检测到1 0 0 1 5 0 个扩增产物,非常适合绘制品种指纹图谱及进行遗传 多样性分析。a f l p 既有r f l p 的可靠性,又有r a p d 的灵敏性,它多态 丰富,分辨率高,是十分理想的分子标记( v o se ta 1 ,1 9 9 5 ) 。 小麦的遗传作图和衰老相关生理性状的0 t l 分析 1 1 1 4s s r 生物的基因组特别是高等生物基因组中,含有大量的重复序列 ( f l a v e l l ,1 9 8 0 ) 。习惯上将这些重复序列分为2 大类:一类是串联重复 序列( t a l l d e mr e p e a t e ds e q u e n c e ) ,其重复单位首尾相连,成串排列( f l a v e l l , 1 9 8 6 ) ,如卫星d n a ( s a t e l l i t ed n a ) 、微卫星d n a ( l i c r o s a t e l l i t ed n a ) 、 核糖体r n a 基因、5 s 核糖体r n a 基因和端粒重复序列。另一类是散布 重复序列( i n t e r s p e r s e dr e p e a t e ds e q u e n c e ) ,其重复单位与其它无关序列或 单拷贝序列相间排列,如转座子( t m s p o s o n s ) 。 微卫星又称简单重复序列,它是由几个核甘酸( 一般l 5 个) 为重 复单位簇集而成的串联重复序列,可随机分布在整个基因组的不同位置 上,不仅可以存在内含子中,也可以存在编码区以及染色体的其它任何区 域( t a u t ze ta l ,1 9 8 4 ;g u p t ae ta l ,1 9 9 6 ) 。简单重复序列的两端多是相对 保守的单拷贝序列,因而可以根据两端的序列设计一对特异引物,对简单 重复序列进行p c r 扩增,扩增出每个位点的简单重复序列,从而揭示其 长度的多态性( s i i n p l es e q u e n c e1 e n g 山p o l y m o r l 蚰s m ,s s l p ) ( 郭小平, 1 9 9 8 ) 。 s s r 以p c r 为基础,兼具有i 口l p 和r a p d 的优点。s s r 的多态性主要 依赖于简单重复序列次数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生物群体中是大量存在 的。s s r 标记的最大优点是:通常表现为共显性,多态性好,在基因组中 随机分布、稳定性好、操作简单( m 孤i o ne ta l ,1 9 9 8 ) ,因而应用前景十 分广阔。s s r 标记是己知分子标记中多态性最好的,在遗传研究中有广阔 的应用前景。目前在小麦中主要用s s r 标记进行遗传图谱绘制( p e s t s o v a , 2 0 0 0 ;d a r y l ,2 0 0 4 ;p i l l a r d ,2 0 0 3 ) 。 1 1 1 se s t - s s r e s t ( e x p r e s s e ds e q u e n c e t a g ) 首先由美国科学家b r e a l l e r 在人类基因 组计划开始时提出,是长约3 0 0 5 0 0 b p 的基因表达序列片断。该技术是将 r n i 州a 反转录成c d n a 并克隆到载体构建成c d n a 文库后,大规模随机挑选 c d n a 克隆,对其57 端或37 端进行测序,所获序列与基因数据库中的已 知序列比较,从而获得对生物体发育、繁殖分化、遗传变异、衰老死亡等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系列生命过程认识的技术( h a t e ve ta l ,1 9 9 8 :孙亮先等,2 0 0 2 ) 。e s t 是基因的“窗口”,可代表生物体某种组织某一个时间的一个表达基因, 故被称为“表达序列标签”( s i n g hc ta l ,2 0 0 2 ) 。 e s t 的优点:表达基因只占整个基因组的3 5 左右,c d n a 是不含 内含子的蛋白质基因,3 0 0 4 0 0 b p 的e s t 就能反映出这个基因的性质, 具有多快好省的特点( s c o t te ta l ,2 0 0 0 ;w h a j le t a l ,2 0 0 0 ) 。从e s t 数据 库中筛选微卫星标记,可以直接标记功能基因,是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 广阔应用前景的标记技术,e s t - s s r 在许多物种中的应用已见报道( e u j a y e ta l ,2 0 0 1 ;c o r d e i r oc ta 1 ,2 0 0 l ;李宏伟等,2 0 0 3 ) 。我们课题组根据筛 选e s t 数据库得到的微卫星序列设计并合成了2 4 9 对引物,利用中国春 缺体一四体将1 9 3 个位点定位到染色体上,并将3 5 个引物的位点绘制到自 己的遗传图谱上( c h e n ,2 0 0 5 ) 。目前,我们正在对自己所设计的不同作 物的e s t _ s s r 引物在小麦上的应用进行研究。 1 1 1 6l s s r i s s r 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子标记,是z i e t k i e 埘c z 等( 1 9 9 4 ) 创建的一种简单序列重复区扩增多态性的分子标记。i s s r 技术的基本原理 就是在s s r 的5 或3 端加锚1 4 个嘌呤或嘧啶碱基,然后以此为引物,对 两侧具有反向排列s s r 的一段d n a 序列进行扩增,然后进行电泳染色,根 据谱带的有无及相对位置,来分析不同样品间i s s r 标记的多态性( 杜金昆 等,2 0 0 2 ) 。i s s r 的原理和操作与s s r 、r a _ p d 非常相似,具有r a p d 操作 简单,检测结果方便,又兼具有s s r 的稳定性,i s s r 不需要预先的d n a 测序,所以比s s r 、r a p d 、r h p 具有更高的多态性,可以提供更多的关 于基因组的信息,例如n a g a o k a 等( 1 9 9 7 ) 在小麦的i s s r 标记研究中发现, i s s r 标记可获得几倍于r a p d 标记的信息量,其精确度几乎可与r f i p 标 记相比拟,而且i s s r 比m 廿d 技术更加稳定可靠,实验重复性更好。现已 在基因定位、生物遗传多样性、遗传进化、系统发育等研究方面广泛应用。 与其他基于p c r 技术的分子标记方法一样,i s s r 技术也主要包括 d n a 提取、p c r 扩增、电泳检测、观察结果、统计分析等步骤,但引物设 计要求不同,引物设计是i s s r 技术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在引物设计 小麦的遗传作图和衰老相关生理性状的0 t l 分析 上,i s s r 不需知道d n a 序列即可进行扩增。用于i s s r 的引物常为5 或3 端加锚的二核苷酸重复序列,总长度达2 0 b p 左右,退火温度较高( 王建波, 2 0 0 2 ) 。 i s s r 的优点:可以在没有任何分子生物学研究基础的情况下进行基因 组分析,通常为显性标记,所需d n a 模板的量少,多态性好( t s u i n 啪e ta l , 1 9 9 6 ) ;该技术引物较长,退火温度较高,实验的可重复性高;同时实验 操作简单,快速高效,不需要繁琐的构建文库、设计引物、杂交、同位素 显示等步骤;而且i s s r 标记可以揭示整个基因组的一些特征,并呈孟德尔 式遗传,因此是绘制遗传连锁图谱的理想标记。 1 1 1 7s c a r 序列特异性扩增区( s e q u e n c e dc h a r a c t e d z e da m p l m e dr e g i o n s , s c a r ) ,多由r a p d 标记转换而来,方法是将理想的砘廿d 标记克隆并 进行末端测序,然后在原r a p d 所用的1 0 b p 引物上增加合成上述末端序 列得到一对引物,对基因组d n a 再扩增分析。s c a r 的稳定性比r a p d 强得多,而且有些情况下待检d n a 差异可根据扩增产物有无来显示,可 省略电泳步骤。目前,已有不少有价值的r a p d 标记被转换为s c a r 标 记( 邓怀等,2 0 0 2 ) 。 1 1 1 1 8s t s s t s 由o l s o n 提出,最早发现于人类基因组中( o l s o ne ta 1 ,1 9 8 9 ) 。 它是根据单拷贝的d n a 片段两端的序列设计一对特异引物,扩增基因组 d n a 产生一段长度为几百b p 的特异序列,此序列在基因组中往往只出现 一次,不同的s t s 间不会出现重叠现象,从而能够界定基因组的特异位 点。s t s 标记分析结果稳定可靠且操作容易,可以作为比较遗传图谱和物 理图谱的共同位标( 李娜等,2 0 0 5 ) 。 1 1 2 遗传作图 遗传图谱是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数十年来,遗传学家利用形态标 记、生化标记和传统的细胞学方法,为构建各种主要作物的遗传图谱做了 大量工作。但由于分子标记数目少,培育特殊遗传材料困难等原因,多数 山东农业人学硕】一学位论文 作物还没有一个完整的遗传图谱,极大的限制了遗传学理论与应用的研究 进展。分子标记的出现,大大促进了遗传图谱的构建。 目前常用的遗传作图群体有f 2 群体、回交群体、加倍单倍体( d o u b l e h a p l o i d ,d h ) 、重组近交系群体( r e c o m b i n a n ti n b r e di i n e s ,r i l s ) 、近等 基因系群体( n e a r s o g e n i cl i n e s ,n i l s ) 等( 朱碧云,1 9 9 4 ) 。 迄今,在小麦中已利用不同作图群体构建了包括r f l p 、s s r 、a f l p 等标记的连锁图( 见表1 1 ) 。此外,还有很多研究是对原有遗传图谱的补 充。小麦s s r 位点多,多态性丰富,而且s s r 既可用作探针进行s o u t h e m 分析,也可以根据其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 c r 扩增进行检测。因此,它 是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十分有效的分子标记。与r f l p 标记相比,大多数小 麦s s r 标记都是基因组专化性的,只在小麦a 、b 或d 基因组含有一个 s s r 的特定位点扩增,由于利用方便和信息量高,s s r 己逐步替代r f l p 进行小麦的遗传作图。 1 9 9 8 年r 6 d e r 等( r 6 d e r ,1 9 9 8 ) 建立了第一张微卫星遗传图谱,将 2 3 0 个引物对扩增的2 7 9 个位点整合到国际小麦簇作图计划( i t i m ) 的 “o p a t a 8 5 w 7 9 8 4 0 ”作图群体遗传框架图上,并将s s r 位点定名为x g w m ( g a t e r s l e b e n w h e a t m i c r o s a t e l i i t e ) 。s t e p h e n s o n 等( s t e p h e n s o n ,1 9 9 8 ) 将 5 3 个s s r 标记位点定位在一个中国春s 0 1 小麦群体上作图,s s r 位点定 名为x p s p 。2 0 0 0 年p e s t s o v a 等对从粗山羊草分离的d 基因组专化性微卫 星标记( g d m ) 在小麦上进行了作图,将5 5 个s s r 位点整合到i t i m 的 “0 d a t a 8 5 w 7 9 8 4 0 ”作图群体遗传框架图上( p e s t s o v a ,2 0 0 0 ) 。r o d e r 等 ( 髓d e re ta l ,1 9 9 8 ) 用3 0 个s s r 引物对普通小麦扩增2 7 9 个条带,其 中8 0 有特异性,分别定位到r f l p 连锁图中。k o r z u n 等( k o r z u n ,1 9 9 9 ) 将来自于六倍体小麦的7 9 个双核苷酸微卫星位点整合到一个硬粒小麦 ( t r i t i c u m t u r 2 i d u m l ) 的遗传连锁图上。n a c h i t 等将2 6 个s s r 位点定位 于硬粒小麦的一个种内重组自交作图群体分子连锁图谱上( n a c h i t , 2 0 0 1 ) 。d a r v l 等( 2 0 0 4 ) 用四个小麦群体:s y n t h e t j c o p a t a ,r l 4 4 5 2 a c d o m a i n ( d h ) ,w u h a n m a r i n g a ( d h ) ,a j l ds u p e r b b w 2 7 8 ( d h ) 创造了一个 连锁图。p i l l a r d 等( 2 0 0 3 ) 将1 7 9 个s s r 位点定位到由两个瑞士冬性小 麦品种a r i n a 、f o m o 杂交所产生的r i l 群体遗传连锁图上。 小壶的遗传作幽和衰老丰同关生理性状的o t l 分析 表1 1 小麦中的分子标记遗传图谱 1 h b i e l 1g e n e t i cm a p so f w h e a tu s j n gm o l e c u l a rm a r k e r s g r o u n l g r o u d2 g r o u d3 g r o u d4 g r o u d5 g r o u d6 g r o u d7 d 重组代换系6 a 重组代换系6 b 普通小麦 普通小麦 普通小麦 普通小麦 碗粒小麦 r f l p r f l p r f l p r f l p r f l p r f l p r f l p r f l p r f l p r f l p r f l p r f l p r f l p s s r s s r s s r s s r a f l p r f l p s s r a f l p s s r r a p d 9 8 1 1 4 w 7 8 4 8 x 0 d a t a 8 5 r i l c s x s v m h e t i cr i l t i m g a i e n x r l 4 1 3 7 w 7 8 4 8x o d a l a 8 5 r i l c s s y n t h e t i c r 】l c s x s y n t h e t j c r l l w 7 8 4 8 x 0 d a i a 8 5 r i l w 7 8 4 8 x o p a t a 8 5 ,r i l c s x s y n t h e t i c ,r i l w 7 8 4 8 x o d a 【a 8 5 r l w 7 8 4 8 x o d a 【a 8 5 r t l t i m g a l e n r l 4 l3 7 w 7 8 4 8 x o d a t a 8 5r i l 1 1 a 1 6 9 lx 1 、a i7 0 4 罩组代换系6 a ,6 b l a n g d o n c s ,即p ,f d rj l c sx c o u n o t d h w 7 8 4 8 x o d a t a 8 5 r i l c s x s v n t h e t i c r i l c o u 九o t 。s a u n d e r s d h d o y n z ec ia i ( 1 9 9 5 ) d e v o se ta lf 】9 9 3 ) n e l s o nc ia l ( 1 9 9 5 a ) d e v o se ta lf l9 9 2 l d e v o sa n dg a 】e ( 1 9 9 3 ) n e l s o ne ta l ( 19 9 5 b ) n e i s o ne ta 【- r 1 9 9 5 c ) x j ee ta 】( 1 9 9 3 ) n e 】s o ne ta 】( 1 9 9 5 c ) m a r 】n oe 1a i ( 1 9 9 6 ) c h a oe ta if 】9 8 9 l n e l s o t le t a if l9 9 5 c 1 g 川e ta 】( 1 9 9 1 ) c h e ne ta 1 ( 1 9 9 4 1 d ua n dh a nr 】9 9 8 1 c h e ne ta i ( 1 9 9 4 1 d ua n dh a n l9 9 8 1 l je ta l f l9 9 c a d a l e ne t 出f 1 9 9 7 、 r o d e re ta 1 ( 1 9 9 8 1 s t o p h e n s o ne ta 1 ( 1 9 9 8 ) p e n n e re ia i ( 1 9 9 8 ) k h e t i f ax c h a m1 r i l n a c h l te ia i ( 2 0 0 1 ) 0 m巧舢鳃拍m博m啪卯博蚰忉撇:狲蛇锄m拍,盆j 山东农业人学坝 j 学位论义 1 2 q t l ( q u a n t i t a t i v et r a i t l o c i ) 作图方法 分子标记的发展,使得数量性状的研究进入了崭新的0 t l 时代,利 用分子标汜正确进行q t l 定位及其效应的估计,主要依赖于0 t l 作图的 统计模型和方法。 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先后发展了2 0 多种0 t l 作图的统计方法,这 些方法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基于性状的分析方法( t m i t b a s e da n a l v s i s , n j a ) ( m o r e n oe ta i ,1 9 9 2 ) ,利用分离群体的两极端表型个体,分析标 记与q t l 之间的连锁关系,检验标记基因型在两极端类型内的分离比是 否偏离孟德尔规律;另一类是基于标记的分析方法( m a r k e r b a s e da n a l y s j s , m b a ) ( k e i 曲t l e ye ta l ,1 9 9 3 ) ,如果某标记与q t l 连锁,该标记与 q t l 在一定程度上共分离,则不同标记基因型的表型值存在差异,分析 这种差异,即可推测标记与q t l 的连锁关系。m b a 方法通常有4 类: 单标记法分析法( l a n d e re ta l ,1 9 8 9 ) 、区间作图法( z e n g ,1 9 9 3 ) 、复 合区间作图法( z e n g ,1 9 9 3 ;z h u ,1 9 9 8 ;高用明等,2 0 0 0 ) 以及基于 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 高用明等,2 0 0 0 ) 。所有0 t l 作图的 方法原理是相同的,即当标记与特定性状的0 t l 连锁,不同标记基因型 个体的表型值存在显著差异,q t l 分析就是以这些连锁发生为基础进行 的( k e a r s e v ,1 9 9 8 ) 。 小麦的遗传作图和衰老相关生理性状的q t l 分析 1 _ 2 1 单标记作图法 单标记分析法是通过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或似然比检验,比较不同基 因型数量性状均值差异,如果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标记与控制该数量性状 的q t l 连锁( s o l l e r ,1 9 9 0 ) 。单标记分析法不需要完整的分子标记连锁 图谱,在早期q t l 作图研究中多采用此法。 单标记法存在以下缺点:不能明确标记是与1 个q t l 还是与几个q t l 连锁;无法确切估计q t l 的可能位置;由于遗传效应与重组率混合在一 起,低估了q t l 的遗传效应;容易出现假阳性;检测效率较低( 梅德圣, 2 0 0 3 ) 。 1 _ 2 2 区间作图法 鉴于传统的单标记作图法存在的问题,j e n s e n ( 1 9 8 9 ) 、l a n d e r 和 b o t s t e i n ( 1 9 8 9 ) 、k n 印p 等( 1 9 9 0 ) 提出了基于两个相邻标记的区间作图 法。j e n s e n 的方法适于d h 群体,并能对异常分离进行估计,但该法只考 虑了一对标记位点的情形,k n a p p 等提出了适于不同类型群体的一系列模 型,但也只考虑了一对标记位点。l a n d e r 和b o t s t e i n 以正态混合分布的最 大似然函数和简单回归模型,借助于完整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计算基因 组的任相邻一对遗传标记之间的任一位置上存在和不存在q t l 的似然 函数比值的对数( l o d 值) ,根据整条染色体上各点的l o d 值可以绘出 一个q t l 在该染色体存在与否的似然图谱,当l o d 值超过给定的临界值 时,q t l 可能的位置就可以用l o d 支持的区间表示出来。该方法曾被认 为是构建0 t l 图谱的标准方法。 区间作图法的缺点:定位的q t l 区间往往太宽,而一个性状在同一 染色体上有多个q t l 时常常会标错q t l 的位置,致使q t l 定位不准确 甚至出错误。 1 2 3 复合区间作图法 为了克服区间作图法的上述缺陷以及能利用多个遗传标记的信息, z e n g 等( 1 9 9 3 ) 发展了复合区间作图法,并将多元回归分析引入区间作 图,实现了同时利用多个遗传标记信息对基因组的多个区间进行多个q t l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同步检验。该方法的要点是,用类似于区间作图方法获得各参数的最大 似然比,绘制似然图谱,获得o t l 的可能位置和标记区间。此法侧重于 q t l 作图的精度,是目前可以同时标定多个q t l 更有效、更精确的方法。 j i a l l g 和z e n g ( 1 9 9 5 ) 还提出了对多个性状进行q t l 联合作图的复合 区间作图方法,吴为人等( 1 9 9 6 ) 提出了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复合区间作图 方法。 复合区间作图的主要优点是:采用q t l 似然图来显示q t l 的可能位 置和显著程度,保留了区间作图法的优点;一次只检验一个区间,把对多 个q t l 的多维搜索降低为一维搜索;在不存在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时,q t l 的位置和效应的估计是渐近无偏的;充分利用了整个基因组的信息;在较 大程度上控制了背景遗传效应,提高了作图效率。 1 2 4 基于混合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 由于复合区间作图法不能检测上位性和q t l 环境的互作,朱军等 ( 1 9 9 8 ,1 9 9 9 ) 提出了基于混合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该方法把群体均 值、o t l 各项遗传效应( 包括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 作为 固定效应,而把环境效应、q t l 与环境互作效应、分子标记效应及其与 环境互作效应、残差作为随机效应,将效应估计和定位结合起来,进行多 环境下的联合q t l 定位分析,提高了作图效率和精度。w 抽g 等( 1 9 9 9 ) 开发了可以分析加性、加性加性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分析软件 ( q t l m a p p e r1 o ) 。与基于多元回归的复合区间作图方法相比,该方法可 以避免所选标记对q t l 效应分析的影响,可以无偏的估计q t l 与环境的 互作效应。w a n g 等( 2 0 0 0 ) 通过计算机模拟研究标明,区间作图法和复 合区间作图法无法获得q t l 与环境的互作效应,而基于混合模型的复合 区间作图法可以同时获得q t l 的上位性效应和q t l 与环境互作效应。c a o 等( 2 0 0 1 ) 利用水稻d h 群体获得了相似结论,并强调上位性的重要性。 1 2 5o t l 定位的统计软件和阈值 目前q t l 定位应用较广泛的软件有m a p m a k e r q t l l 1 、 q t l m 印p e r l 0 、j o i n t m a p 、q g e n 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测量员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安全培训社会化课件
- 安全培训短新闻课件
- 导游安全教育培训制度课件
- 安全培训真题模拟课件
- ut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认知活动试题及答案
- 工程师评审方案(3篇)
- 2025年消杀专班考试试题及答案
- 机电一体化概论 课件 第2章 2.3节 检测单元
- 马工程宪法学配套课件
- 傣文教学课件
- 《运用感觉器官》教案-2025-2026学年粤教粤科版(2024)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
- 关于结算培训的课件
- 交强险培训课件
- (苏教版2026新教材)三年级数学上册开学第一课
- 教师职业素养讲解课件
- DB42T 1196-2016 毛竹(楠竹)母竹造林技术规程
- 2025至2030光学透明聚酰亚胺薄膜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地球的公转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 九小场所消防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