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中唐诗歌的愁苦之音.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中唐诗歌的愁苦之音.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中唐诗歌的愁苦之音.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中唐诗歌的愁苦之音.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中唐诗歌的愁苦之音.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中唐诗歌的愁苦之音.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原创性声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成 果。论文写作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内容,如参考 他人或集体的科研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说明。本人依法享 有和承担由此论文所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授权华侨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机关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签 名 日 期: 签 名 日 期: 3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中唐诗人面对战乱中残破的山河、凄清的家园、不忍的离别,很 难再像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那样,唱出充满理想的 欢歌了。理想让位于现实,严酷的现实闯入文学中来。于是中唐诗歌 向揭露社会现实和咏叹个人失意两极分化, 哀号愁苦成为时代性情感 基调。 从创作历程看, 中唐诗歌愁苦之音经历了安史之乱的社会纪实、 大历贞元文人的落寞情怀、元和文人的孤愤与讽时三个阶段。正是这 前后相继的三个阶段,为我们清楚地勾勒出中唐愁苦诗歌的发展轨 迹。文人大量创作愁苦诗歌,使得中唐诗歌愁苦之音形成三种类型: 民生疾苦的忧思、功名难获的苦闷、仕途坎坷的嗟叹。这三种愁苦诗 歌类型,是中唐文人忧国忧民情思在文学上的表现。另外,中唐愁苦 诗歌在艺术成就上,也达到很高的造诣。它运用直抒胸臆的描写、多 种意象的营造、细腻心理的刻画等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现出中唐诗歌 璀璨的光彩。 中唐诗歌愁苦之音作为一种时代性的诗歌创作基调, 与中唐社会 特定的时代背景有关。 安史之乱后的时代变迁与社会巨创无疑是中唐 愁苦诗歌大量生成最主要的土壤。同时,中唐社会文化转型中矛盾的 激化所带来的冲击波也不可小觑。最后,由于时代变迁与文化转型对 文人心理造成的巨大影响,使中唐文人的心路历程充满波折。这些都 使得愁苦诗歌必然在中唐大量出现。 4 中唐诗歌愁苦之音的大量出现, 既是对前代士不遇文学传统的继 承与拓展, 也对后世愁苦文学产生重要影响, 使愁苦文学类型多样化, 形成愁苦文学范式。同时,中唐诗歌中的愁苦之音,以其大量的创作 实践,充分揭示了政治上的“穷”与文学上的“工”之间紧密的联系, 在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确立了愁苦文学观念,因而具有重要的文 学史意义。 关键词:中唐;诗歌;愁苦之音关键词:中唐;诗歌;愁苦之音 5 abstract abstract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poets who faced the dilapidated mountains and rivers in the war ,desolate homeland ,grievous part ,can not sing the merry songs that they sang in the period of liberal politics ,stable society ,prosperous economy. the ideal gave way to the reality. the harsh reality intruded into the world of literature.so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poems divided into two opposing extremes.the sound of distress became the keynote of the whole age. seeing from the creations process,the sound of distres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because of three stages,gave us a brief account of middle tang dynasty poems development track.a large number of poems that the poets created made middle tang dynasty poems become three types: the worry about the common people ssufferings,the depression of disappointing scholarly honor,the sigh of frustrating official career.the three category types were the performance of poets anxieties about country and people.moreover, the sound of distress attained high achievement it used thought description, various imageries, psychological depict.the means of artistic expression emerge the brilliance of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poems for us. as a epochal creation keynote, the sound of distress about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poems had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social background.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the wounds of the society were main factors. at the same tim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culture and intensification of the contradictions also take effect on poems. finally, the consequence which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culture brought produced a bad influence on poets psychology. all of these made the sound of distress about middle tang dynasty poems appeared inevitably. 6 a great deal of emergence of the sound of distress inheritted and expanded former literature tradtion.it also brought important influence on future literature creations. meanwhile, it made literature type diversified. and it also made the sound of distress become a kind of canonical former. at the same time, the sound of distress,with great deal of creations, revealed a close relation between “poor”on life and “work”on literature.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theoretical criticism,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established an idea about the sound of distress. as a result, it had an important meaning in literary history. keywords: middle tang dynasty; poems ; the sound of distresskeywords: middle tang dynasty; poems ; the sound of distress 8 引 言 引 言 中唐安史乱后,社会经济凋敝,人民生活涂炭,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在 一起,初、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已荡然无存。一方面,藩镇势力骄纵恣肆,严重 威胁朝廷,另一方面,宦官愈益骄横,独擅政权。正是在这种藩镇跋扈于外,宦 官专横于内的情况下,民族矛盾日益加剧,战祸不断,而唐王朝却昏聩无能、腐 朽堕落,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整个社会危机四伏。 这一时期的文人,看到社会凋敝的现实,充盈于内心的家国之忧更加急切, 如刘禹锡学阮公体三首其三: “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目览千载事, 心交上古人。侯门有仁义,灵台多苦辛。不学腰如磬,徒使甑生尘。 ”作者具有 效法古代圣贤那种“忧国不谋身”的崇高品质,永不随俗浮沉。宁愿锅甑生尘, 也决不为五斗米折腰。 正是文人有这样的情操, 于是在诗歌中大胆揭露社会黑暗, 抨击时政, 表达对民众的同情, 至此文坛风气大转。 正如胡适在其 白话文学史 中所说: “开元天宝是盛世,是太平世,故这个时代的文学只是歌舞升平的文学, 内容是浪漫的,意境是做作的。八世纪中叶以后的社会是个乱离的社会,故这个 时代的文学是呼号愁苦的文学,是痛定思痛的文学,内容是写实的,意境是真实 的。 ” 1(p257)苏雪林在唐诗概论中对中唐诗歌的论述时进一步申发了胡适的观 点: “这一时候的人太平迷梦早已打破。而诗人饱经乱离之苦,对时代更有深刻 的认识,文学的态度也就一变而为严肃、认真、深沉。而写实文学便于这时代勃 然以兴。 ” 2(p11)由于社会的动荡和文坛风气的转变,一大批文人在诗歌中表现战乱 带来的灾难,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忧思,功名难获的苦闷,仕途坎坷的嗟叹,从而构 成了中唐诗歌特有的愁苦之音。著名文人比如元结、杜甫、刘长卿、韦应物、韩 愈、孟郊、李贺、刘禹锡、柳宗元、李德裕、白居易、元稹、张籍都参与了愁苦 文学的创作。他们的诗歌一方面成为中唐社会的缩影,为后人了解中唐的社会现 1 胡适.白话文学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2 苏雪林.唐诗概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9 实提供了最有利的依据,另一方面形成了文学中愁苦文学的范式,承接着前代文 学的传统也为后世文学的拓展奠定基础。 更重要的是以其大量的创作实践,使 “穷 苦之言易好”的文学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后世文论中一个重要的批评标准。 10 第一章 中唐愁苦诗歌的创作历程 第一章 中唐愁苦诗歌的创作历程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 ,爆发了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王朝 由盛转衰的标志,它犹如晴天霹雳,顿时把士人卷进了历史的黑洞中,又似一阵突 起的凛冽寒风,霎时把人刮进了萧瑟凋零的冬季。当时朝政败坏、宦官专权、朋 党之争、社会矛盾异常突出,这些都成为影响唐朝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此次事 件成为唐朝政治的转折点,使唐王朝迅速地由繁荣转入衰乱。同时这场巨大的灾 难,也给唐诗带来不小的转变。盛唐诗歌中表现出的昂扬的气势、激烈的热情、 想要建立功业的雄心壮志、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到中唐便戛然而止。整个中 唐时期, 由于时代的巨变、 社会的凋敝、 政治的黑暗, 同时诗人们饱受乱离之苦, 对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敢于揭示统治阶级的残酷,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同 情,也对自己功名难获、仕途坎坷的种种境遇深深不满。贯穿在中唐诗歌中的, 便是一种时代性的愁苦之音。这种呼号愁苦的文学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安史之乱 的社会纪实,大历贞元文人的落寞情怀,元和文人的孤愤与讽时。 第一节 安史之乱的社会纪实 第一节 安史之乱的社会纪实 安史之乱后,诗人们普遍关注现实,诗歌与现实的关系强化,他们以写实的 笔法再现民生疾苦与社会的动荡。 “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特征是浪漫主义精神衰 退了,现实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成熟与发展。 ” 1(p474)而在这一方面,成就最大的 便是杜甫。 自高棅唐诗品汇明确把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以来,人们习 惯把杜甫归为盛唐诗人。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是在安史之乱前夕开始形成的,但 是却定型于其后的十多年间,并且对后世元白诗风的写实倾向有着重要影响。所 1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1 以杜甫“实与盛唐大别” ,应当视为中唐诗人。在国破家亡的苦难中,诗人始终 将同情的目光投向劳苦大众、社会底层的人民,真实地描绘出时代的灾难与自己 内心的悲哀,成为人们了解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极其苦 痛,人生的流离转徙、战争的绵延、人民的大量死亡、生产的破坏,使得诗人更 深入观察社会、同情人民。在血与泪的交织中,作者创作了一系列传诵千古的佳 作。 新安吏 、 潼关吏 、 石壕吏 、 新婚别 、 垂老别 、 无家别 ,这是有 名的“三吏”与“三别” ,刻画了当时人民在沉重的徭役下的苦难生活。 哀江头 和哀王孙揭露了贵族官僚的腐化与无能。 悲青坂和悲陈陶则惋惜房 琯进攻安禄山的失败。 北征同样揭露了在安史之乱时人民所遭受的灾难与痛 苦,如“靡靡踰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又如“遂令半 秦民,残害为异物”等,暴露了不义战争对人民的残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还唱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 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较之早期作品,杜诗反映现实的倾 向愈趋浓烈。 和杜甫同时,作品也注重反映社会的诗人是元结。元结,是一个“尝欲济时 难”的诗人,他曾经多次上书,指责朝廷官吏,陈述人民疾苦,提出“救世劝俗” 的政治主张。在文学上,尖锐批评当时诗人在内容上“指咏时物,会谐丝竹,与 歌儿舞女生污惑之声于私堂” , 在形式上 “拘限声病, 喜尚形似” , 要求诗歌能 “极 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 ,达到“上感于上,下化于下”的目的。在创 作上元结也能实现自己的主张。安史之乱之前,元结在他的诗歌当中,相当深刻 地反映了玄宗晚年政治的腐败和人民在苛捐杂税剥削下所遭受的苦难。例如系 乐府 中的 贱士吟 真实地再现了当时阿谀奉承之人却能位列人臣的黑暗政治, “谄竞实多路,苟邪皆共求。尝闻古君子,指以为深羞” 。 贫妇词细腻描绘了 人民被官吏压榨后的艰辛与悲痛。 去乡悲写人民流离失所离乡背井的逃难生 活。 农臣怨写出了人民诉说无门的苦闷,深刻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元结的 诗歌写出了劳苦大众的心声,难怪杜甫读了他的诗说: “当天子分忧之地,效汉 官良吏之目。今盗贼未息,知民疾苦。得结辈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 物吐气,天下少安可待矣。 ” ( 同元使君舂陵行序 ) 安史叛乱之后,整个北方,稍后包括江南,都成为战乱的场所,社会动荡不 12 安,人民灾难深重,元结写民生疾苦的创作倾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喻旧部 曲 、 喻常吾直 、 酬孟武昌苦雪 、 忝官引 、 别何员外 、 舂陵行和贼 退示官吏诸作,均异常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在战争灾难与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下 辗转呻吟、 无以为生的惨状, 发出了 “金刚怒目” 式的愤慨与斥责。 如 忝官引 : “尔来将四岁,惭耻言可尽?请取冤者辞,为吾忝官引。冤辞何者苦?万邑余灰 烬;冤辞何者悲?生人尽锋刃;冤辞何者甚?力役迂劳困;冤辞何者深?孤弱亦 衰退。 ”这些诗句是乱后人民遭受灾难的扼要总结,从战火的焚烧破坏,写到战 争的杀戮死亡;从兵丁徭役的颠连困苦,写到老弱孤儿的生活无着。 喻常吾直 一诗也是如此。他具体而又真实地写道: “山泽多饥人,闾里多坏屋;战争且未 息,征敛何时足! ”一方面是人民已经困苦不堪,水深火热,另一方面却是战争 未息,征敛没有个底。 酬孟武昌苦雪一篇,更从社会生产废弛、人民不堪为 命方面进行了细腻描写:“兵兴向九岁, 稼穑谁能忧?何时不发卒?何日不杀牛? 耕者日已少,耕牛日已稀。皇天复何忍!更又恐毙之。自经危乱来,触物堪伤叹。 见君问我意,只益胸中乱。 ”在其它诗篇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对人民苦难 的同情,如元结的两首代表作品舂陵行和贼退示官吏 。 舂陵行描写了 人民生活无着,却要交纳赋税的艰辛: “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大乡无十家, 大族命单羸。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追呼尚不忍, 况乃鞭扑之。邮亭传急符,来往迹相追。更无宽大恩,但看迫促期。欲令鬻儿女, 言发恐乱随。悉使索其家,而又无生资。听彼道路言,怨伤谁复知?”战乱使得 人民困苦疲惫不堪,同时失去家园,食不果腹,每天能吃的只有草根与树皮。但 是即使这样却仍然还是要遭受官府的盘剥。紧接着作者又写道: “去冬山贼来, 杀夺几无遗。所愿见王官,抚养以惠慈。奈何重驱逐,不使存活为。 ”写出了人 民欲诉无门的痛苦。元结另一首代表作贼退示官吏把战乱之前的和平生活与 战乱后的困苦生活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战乱之前是“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可是忽然遭逢战乱,官 吏征敛,甚于山贼,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使 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杜甫读此诗后,给予很高 评价: “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 ” 元结于盛、中唐的转折时期,在大多数诗人仍然沉醉于歌舞升平之时,却能 13 注意到社会现实的急剧变化和盛世表面掩盖下的社会危机,他自觉地把写人生、 民生疾苦作为诗歌创作的题材。另外,元结所编箧中集 ,所选诗人大都跟他 的创作主张类似。他们冷眼旁观衰煞的景象,走向写实。如孟云卿悲哉行 : “朝亦常饥苦,暮亦常饥苦。飘飘万馀里,贫贱多是非。 ” 伤时 : “徘徊宋郊上, 不见平生亲。独立正伤心,悲风来孟津。大方载群物,生死有常伦。虎豹不相食, 哀哉人食人。 ”作者痛心疾首地揭示出在世运多舛的年代人食人的社会悲剧。张 彪北游还酬孟云卿 : “忽忽望前事,志愿能相乖。衣马久羸敝,谁信文与才。 善道居贫贱,洁服蒙尘埃。 ”赵微明回军跛者 : “既老又不全,始得离边城。 一枝假枯木,步步向南行。去时日一百,来时月一程。常恐道路旁,掩弃狐兔茔。 所愿死乡里, 到日不愿生。 闻此哀怨词, 念念不忍听。 惜无异人术, 倏忽具尔形。 ” 写一个回乡的跛脚老兵,拄着“一枝假枯木”,步履维艰,当年去边城时能日行 百里,现在退役还乡整整一个月才行短短一程,时刻担心自己会倒在路旁,“掩 弃狐兔茔”、“所愿死乡里,到日不愿生”,唯一的心愿是能赶回家乡,立刻死 掉。写出了因为战争所带来的创伤,使得老兵愿死不愿生的惨状。 杜甫、 元结等优秀诗人, 深刻洞察社会与现实, 以自己的悲愤写人生的疾苦, 以饱含同情的笔墨写出了人民困苦不堪、无以为生的悲惨命运,为中唐诗歌创作 奠定了坚实的起点。 第二节 大历、贞元文人的落寞情怀 第二节 大历、贞元文人的落寞情怀 唐代宗大历年间至唐德宗贞元年间的诗坛上,出现了刘长卿、韦应物及被称 为“大历十才子”的一批诗人。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在开天盛世中度过自己的青春 年华的,又都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及乱后的破败萧条。时代的盛衰在他们的心理 上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使他们内心十分痛苦。正如葛兆光说: “这时的文 人心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安史之乱似乎一下子就把人的自信心击得 粉碎,原来盛世竟如此脆弱, 人情竟如此冷漠,欢乐竟如此短暂,梦幻 竟如此虚妄。在士大夫眼中,原来是温馨风流的人间,一下子变得那么冷酷,他 们像被分开八片顶阳骨, 倾下一桶冰雪水似地冷不丁打了个寒噤, 霎时都楞住了。 从梦中醒来,文人们发现周围并不都是奇草香葩、仙乐琅琅、烟霞缭绕、龙飞凤 14 舞,于是自信心崩溃了,人变得老成起来,老成得有些过分慎细,心变得麻木起 来,麻木中有时还带有冷酷。 ” 1(p72)一方面,青春昂扬的时代接受了盛唐入世精 神的熏陶与感染,再加上士大夫传统济世救民思想的影响,使他们仍然希望在拯 救社会中实现自己的抱负与理想。但另一方面,由于战乱的爆发,武将有了用武 之地,文士却被排挤到社会的边缘,再也看不到锦绣前程,同时士大夫独善其身 的观念以及软弱的性格,使得诗人们颇多无奈的叹息和冷落寂寞的情怀。由于对 社会现实的失望,他们再也激发不起蓬勃的热情,豪迈的气概。积极进取和乐观 自信的态度也随之丧失,热切的入世欲望转变为消极的隐遁之思。这种时代精神 的变化,鲜明地反映在诗歌中: “交融成盛唐之音的观念、气魄、情调全都黯淡 了、褪色了、低沉了,为一种疲倦、衰顿、苍老而又冷淡的风貌取代。 ” 2(p8)而 后一方面成为大历贞元时期文人士大夫的主流思想, 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诗歌多 是落寞与冷清的。而冷落、伤感、迷茫、惆怅基调中所包含的人生经历,便成为 中唐诗歌愁苦之音的重要历程。 大历时期著名的诗人韦应物前期作品明显带有刚健豪爽的盛唐余响, 但以大 历中出任京兆府功曹至罢滁州刺史的十余年间, 作品充斥的是看破世情的无奈与 落寞。如温泉行 : “今来萧瑟万井空,唯见苍山起烟雾。可怜蹭蹬失风波,仰 天大叫无奈何。 ”又如寄全椒山中道士 :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 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通 过风雨交加、落叶满地的衰飒景象的描写,衬托出作者孤寂的心情。 淮上即事 寄广陵亲故 : “前舟已渺渺,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风波离思 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江上暮钟烟雨、独鸟孤飞的情景 更加触发了作者内心种种的思绪,风景的凄冷正映衬出作者内心的寂寞与冷落。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双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作者叹息时间流逝之快, 人生迟暮、青春不再的感慨跃然纸上。韦应物的名作滁州西涧 : “独怜幽草涧 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此时,韦应物刚 罢滁州刺史,在滁州闲居,他有感官场、怀念丧妻、感慨病身,在西涧游历,目 1 葛兆光.想象力的世界道教与唐代文学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0. 2 蒋寅.大历诗人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5 睹幽草暗生,耳闻黄鹂啼啭,联想自身有志难酬、生活不幸,哀愁不已,流连忘 返,不觉已暮,遭逢骤雨,又遇孤舟,诗人眼前尽是荒凉之景、孤寂之情。这首 诗通过简洁的景物刻画,渲染出一种冷落寂寞的氛围。 在这一时期表现落寞情怀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刘长卿。刘长卿早年家境贫 寒,便矢志苦读,而命运坎坷,应举十年不第,最终于天宝十一年方登进士科。 进士及第后曾任海盐令。但因个性耿直,负谤入狱,两遭贬谪。高仲武在中兴 间气集里说: “长卿有吏干,刚而犯上,两遭贬谪,皆自取之。 ”揭示了其不幸 命运中的个性因素。苦难的人生使他的诗歌表现得特别凄清悲凉,常常不自觉地 流露出一种痛苦与迷惘。如被后人称为“中唐妙唱”的送李录事兄归襄邓一 诗中,便借送人之际,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沉痛: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 转蓬。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又如送裴郎中贬吉州 : “乱军交白刃, 一骑出黄尘。汉节同归阙,江帆共逐臣。猿愁歧路晚,梅作异方春。知己酇侯在, 应怜脱粟人。 ”时代的巨变,身世的悲辛,使刘长卿常常陷入一种消沉的情绪中。 这种情绪表现在诗歌中的便是时运不济的感伤与惆怅。又如和州留别穆郎中 : “播迁悲远道,摇落感衰容。今日犹多难,何年更此逢。世交黄叶散,乡路白云 重。明发香烟树,唯闻江北钟。 ”把自己心中的痛苦借助自然景观中最让人添愁 的落叶与晚钟等表现出来,使读者为之动容。又如送丘为赴上都 : “帝乡何处 是?歧路空垂泣。楚思愁暮多,川程带潮急。潮归人不归,独向空塘立。 ”写出 了自己前路的迷茫,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以及无处是家的感伤。由于在现实中找 不到希望所在,只有在诗歌中吟咏自己的不幸,所以在刘长卿的诗歌里,叹年华 早逝、人老白头的句子便特别多。如赴新安别梁侍郎 : “新安君莫问,此路水 云深。江海无行迹,孤舟何处寻?青山空向泪,日月岂知心。纵有余生在,终伤 老病侵。 ” 月下呈章秀才 : “自古悲摇落,谁人奈此何?夜蛩偏傍枕,寒鸟数移 柯。向老三年谪,当秋百感多。家贫惟好月,空愧子猷过。 ”作者极言时间之流 逝,自己百感焦急,莫名的惆怅充斥于胸怀,不禁读起来觉得悲哀沉重。 与刘长卿诗风相近的,是号称“大历十才子”的一批诗人。大历十才子经历 相似, 大都经历了太平盛世到安史乱世的巨大转变。 盛唐诗人那种 “申管晏之谈, 谋帝王之术” 、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雄心壮志和崇高理想,在十才子的 16 诗作中,我们已经看不到踪影,有的也是一种冷落寂寞的情怀。钱起送锺评事 应宏词下第东归 : “世事悠扬春梦里,年光寂寞旅愁中。劝君稍尽离筵酒,千里 佳期难再同。 ” 归雁 :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弹夜月, 不胜清怨却飞来。 ” 省试湘灵鼓瑟 :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 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 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评这首诗曰: “虽堪佳而气象萧瑟。 ”全诗透露出一种令人凄然、萧瑟的感觉。又如他的广 德初銮驾出关后登高愁望二首是广德元年(763)吐蕃入侵、代宗狩凤翔时所 作, “汉帜远成霞,胡马来如蚁。不知涿鹿战,早晚蚩尤死?渴日候河清,沉忧 催暮齿” ,诗人觉得这场战争的结束杳杳无期,战争的结果对垂老的自己而言就 像渴者期望河清一样难以等待,浓重的失望和低沉的情绪笼罩全诗。 大历时期,剧烈的社会动荡促使诗人对历史进行反思并重新审视自我的存 在,理想的幻灭、前途的迷茫、看不到未来的惆怅,使他们的诗歌里面充满着感 伤、失望、无奈的情绪。大历诗人从恶梦中醒来却又陷落在空虚的现实里,不能 不令人忧伤。如卢纶的春江夕望 : “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经难人空老, 逢春雁自归。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 ”夕阳西下, 暮色苍茫,天涯孤旅,心绪悲凉。全诗弥漫着一种悲凉、落寞的感伤,一种前途 未卜,不知所向的渺茫。又如逢病军人 :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再如长安春望 :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 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 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诗歌中的物象都与诗人百无聊赖、 浮生若梦、迷失怅惘、悲凉寂寞的心态有关,是诗人由眼前之景向历史时空的回 溯。李嘉祐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春物增思怅然有作因寄从弟紓 : “南蒲菰 蒋覆白蘋,东吴黎庶逐黄巾。野棠自发空临水,江燕初归不见人。远岫依依如送 客,平田渺渺独伤春。那堪回首长洲苑,烽火年年报虏尘。 ”作者通过眼前野棠 空发而无人观赏,江燕独归不见主人,只有远岫依依如送客一般的实景描写,破 败荒凉之境顿现,也让读者体现到一种窒息似的沉闷。顾况的送韦秀才赴举 : “鄱阳中酒地,楚老独醒年。芳桂君应折,沈灰我不然。洛桥浮逆水,关树接飞 烟。唯有残生梦,犹能到日边。 ”送人赴举之诗,按道理应称赞对方才学,表示 17 鼓励高中的良好祝愿,但顾况的这首诗仅以“芳桂君应折”一句祝其登第,其它 的都是自述坎坷之怀,情调凄凉、感伤。在他的诗歌里面,处处流露的是青春、 勇气、努力、抗争在时间、在命运面前的苍白无力: “前朝竹帛事皆空” , “藕丝 挂在虚空中,欲落不落愁杀人” , “君不见少年头上如云发,少壮如云老如雪” 。 又如李益 上汝州郡楼 : “黄昏鼓角似边州, 三十年前上此楼。 今日山川对垂泪, 伤心不独为悲秋。 ”三十年后重登旧楼,满眼都是今昔盛衰之感;而秋日登楼, 更是添愁,浓重地抒发了作者强烈的哀时悯乱之情。戴叔伦江上别张劝 : “年 年五湖上,厌见五湖春。长醉非关酒,多愁不为贫。山川迷道路,伊洛困风尘。 今日扁舟别,俱为沧海人。 ”战乱之时的颠沛流离,使诗人顿生厌倦之情,由厌 而生愁,对现实处境的不满,却是对前途的迷茫不可知。扁舟一叶,无复依傍, 正是人生写照。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 白发,旧国见青山。晓月过残垒,繁星见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 赠 送郑钱二郎中 : “惆怅心徒壮,无如鬓作翁。百年飘若水,万绪尽归空。 ”大历 时期的诗人们从安史之乱的噩梦中醒来,却又陷入到一个苍白、飘摇的现实里, 盛下的只有落寞与忧伤了, “多愁、长醉都是由于对自己乃至一代人命运的绝望 和感伤。 ” 1(p64) 第三节 元和文人的孤愤与讽时 第三节 元和文人的孤愤与讽时 唐宪宗元和年间,内有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战乱频繁、赋税沉重,外有回 纥的不断入侵,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化。 而这一时期的诗坛, 名家辈出, 流派纷呈。黑暗的社会使诗人们不得不正视现实,揭露社会的弊端。所以在元和 时期的诗坛便唱出一首首孤愤与讽时的绝唱。 安史乱后的中唐,朝政败坏,土地兼并,百业凋敝,民不聊生,广大群众处 于水深火热之中。白居易的诗歌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攻击权贵、揭露腐败、讽刺 统治者的奢侈。如轻肥 :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 臣。朱紱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食饱心自若,酒酣 1 蒋寅.大历诗人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8 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将宦官飞扬跋扈、趾高气扬的丑恶形象曝 光于天下。 买花 :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 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选取当时豪门贵族中赏玩牡丹这一最突出而又带有普 遍性的挥霍现象加以揭露和讽刺批判,诗歌结尾为画龙点睛之笔,小小的一丛深 色牡丹花,竟然耗费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而王公贵族们的其他各项开销,该耗 费多少劳动人民所交纳的赋税。缭绫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 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蹋泥无惜心。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丝细缫 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这首诗通过 对缭绫的描写,反映了“汉宫姬”与“越溪寒女”相去天壤的生活境况,深刻揭 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奢侈。又如红线毯一诗,在叙述了宣州百姓织染红线毯 的艰辛过程之后,作者发出了“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 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的议论,对宣州太守掠民媚上的行为进行了斥责。 伤 宅 中写富贵者的奢侈:“一堂费百万, 郁郁起轻烟。 洞房温且高, 寒暑不能干 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 ”作者尖锐地揭露了上层达官贵人腐朽堕落的生活以 及他们对人民的盘剥,字字都是人民血与泪的控诉,真是让人心酸。 与白居易同时的元稹也能够用诗歌讽刺时政,揭露统治者纵情声色、治国无 方,乃至奸佞当道,国事日非。 上阳白发人描写宫廷花鸟使借选嫔之机狐假 虎威、肆意妄为的行为。 胡旋女更痛陈最高统治者沉溺声色之娱,再加上奸 佞当朝,足以亡国: “天宝欲末胡欲乱,胡人献女能胡旋。旋得明王不觉迷,妖 胡奄到长生殿” 、 “佞臣闻此心计回,惑乱君心君眼眩” ,直到安史乱起,玄宗才 大梦初醒,诗尾沉痛地大声疾呼: “寄言旋目与旋心,有国有家当共谴! ”其愤懑 之情,溢于言表。 捉捕歌通篇用比喻: “捉捕复捉捕,莫捉狐与兔。狐兔藏窟 穴,豺狼妨道路。道路非不妨,最忧蝼蚁聚。豺狼不陷阱,蝼蚁潜幽蠹。 ”以狐 兔比分布全国各地的贪官污吏,以豺狼比位居中枢的重臣,以蝼蚁比皇帝身边的 宦官,诗人认为宦官是心腹之祸,作恶不明显而为害王朝最烈,其次是当权执政 之臣,然后是地方上的奸诈鼠辈,整肃治理的重要自然不言而喻。 田野狐兔行 也是借助一系列的比喻讽刺朝廷的用人政策, 诗中 “鹄” 、 “麟” 比贤能干练之才, “鹰” 、 “犬”比昏庸无能乃至同流合污之徒, “狐” 、 “兔”显然是为非作恶、祸 国殃民之辈,当道者舍贤用庸,其结果是恶人庆幸,国家和人民遭殃。 19 刘禹锡在被贬谪的寓所写了大量的政治讽刺诗歌, 矛头直指代表豪门利益的 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他常常以寓言的手法,尖锐地批评时政。如聚蚊谣影 射当时由权阉、藩镇和贵族官僚联合组成的豪族势力,揭露其腐朽本质: “我躯 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清商一来秋 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 昏镜词 : “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陋容多自欺, 谓若他镜明。瑕疵既不见,妍态随意生。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倾城。饰带以纹绣, 装匣以琼瑛。秦宫岂不重?非适乃为轻。 ”这首诗歌以明镜无人问津,而昏镜却 “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为喻,揭露了宪宗朝讳疾忌医,放逐贤臣,宠幸谄 佞的腐败。又如飞鸢操把权奸比作争食腐鼠的恶鸟: “忽闻饥鸟一噪聚,瞥 下云中争腐鼠。腾音砺吻相喧呼,仰天大吓疑鵷鶵。 ”借飞鸢的形象讽刺了那些 身居高位而贪得无厌、妒害贤能的人物。在秋萤引里,他把“天生有光非自 衒”的秋萤和蚊虫妖鸟的丑恶阴暗形象作对比,表现出对阴谋权奸人物的轻蔑。 百舌吟将奸佞比作造谣中伤、献媚取宠的百舌: “天生羽族尔何微,舌端万 变乘春晖。南方朱鸟一朝见,索漠无言蒿下飞。 ”刘禹锡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 在荒凉的贬所中度过的, 但他仍然有满腔关心政治、 关心国家、 关心人民的热情, 他批判统治阶级的腐朽,同情人民的遭遇,对国家政治前途表示分外的担忧,是 他诗歌的主要内容。 安史乱后,藩镇割据,严重影响中央政权的巩固。韩愈古风便是就藩镇 势力日益强大的事实表示自己的担忧。 古风序中说: “安史乱后,方镇相望于 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不下三四。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判上,不廷不贡,往 往而是。故托古风以寓意。 ”对社会的种种衰败景象也有揭示,如汴州乱后 : “汴州城门朝不开,天狗堕地声如雷。健儿争誇杀留后,连屋累栋烧成灰。诸侯 咫尺不能救,孤士何者自兴衰。 ” “母从子走者为谁,大夫夫人留后儿。昨日乘车 骑大马,坐者起趋乘者下。庙堂不肯用干戈,呜呼奈汝母子何。 ”另外与韩愈齐 名的孟郊一生沉沦下僚,郁郁寡欢,他的诗歌,亦多揭露现实,抨击社会黑暗。 长安道 : “胡风激秦树,贱子风中泣。家家朱门开,得见不可入。长安十二衢, 投树鸟亦急。高阁何人家,笙簧正喧吸。 ”又如长安早春 : “旭日朱楼光,东 风不惊尘。公子醉未起,美人争探春。探春不为桑,探春不为麦。日日出西园, 只望花柳色。乃知田家春,不入五侯宅。 ”写出了朱门贵族的骄奢淫逸生活。又 20 如寒地百姓吟 : “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劳。霜吹 破四壁,苦痛不可逃。高堂捶钟饮,到晓闻烹炮。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华 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游遨者谁子,君子为郁陶。 ” 诗歌中把劳动人民的痛苦哀号与富贵人家终宵宴饮的生活作了鲜明的对比。 同时 对藩镇割据, 内战不息的时局, 孟郊也表示了担忧与愤慨, 他写了 杀气不在边 、 吊国殇 、 感怀等诗歌,谴责统治者“擅摇干戈柄” 、 “铸杀不铸耕”的罪恶 行为。 卢仝也是元和时期重要作家,他一生未仕,性格狷介,罹祸于唐代历史上有 名的“甘露之祸” 。他用诗歌揭露上层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和社会黑暗。如走 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名为“谢” ,实乃“讽” ,结尾耐人寻味: “山上群仙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 头还得苏息否? ”卢仝最负盛名的是他的月蚀诗 , 新唐书卢仝传称“尝 为月蚀诗以讥切元和逆党, (韩)愈称其工”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亦主此 说。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四以为讥讽吐突承璀,何焯义门读书记 、沈钦韩 韩集补注皆主此说。 月蚀诗假借自然现象讥刺“元和朋党” ,用一系列隐 喻抨击宦官擅权、藩镇割据的黑暗政治和社会动乱,对皇帝、宦官、朝臣、藩镇、 外戚等均进行了程度不同的谴责。 21 第二章 中唐愁苦诗歌的类型 第二章 中唐愁苦诗歌的类型 中唐愁苦诗歌的创作经历了安史乱后的社会纪实、大历贞元文人的落寞情 怀、元和文人的孤愤与讽时三个创作历程,其中以大历贞元时那种贯穿一个时代 的迷茫、惆怅、落寞最为突出。就类型而言,中唐愁苦诗歌可以分为民生疾苦的 忧思、功名难获的苦闷、仕途坎坷的嗟叹三大类型。 第一节 民生疾苦的忧思 第一节 民生疾苦的忧思 中唐时期,经过安史之乱的打击,唐王朝岌岌可危。历来作为文化、经济中 心的东西京“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 井邑榛棘,豺狼多嗥,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 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 旧唐书 郭子仪传 ) ,由于长期的战争,巨 额的军费开支,使遭受重创、元气未复的唐王朝财政更为窘迫,百姓更加困苦不 堪。军队要粮饷,灾民要赈灾,功臣需要赏赐,可国库却是“量空海陵粟,赐乏 水衡钱” (张继酬李书记校书越城秋夜见赠 ) 。而政府要扩充财政支出,最常 用的手段便是加大对人民的盘剥,增加赋税量,这样最直接的后果便是百姓日益 穷困,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的灾害,使老百姓更加雪上加霜,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所以在中唐时期,作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自会在诗歌中表现出对农民的同情, 对民生疾苦的忧思。 经历过安史之乱的诗人,不忍目睹人民的灾难,用心中的笔写出一首首同情 人民的悲歌。司空曙梁城老人怨 : “朝为耕种人,暮为刀下鬼。相看父子血, 共染城壕水。 ”司空曙诗写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于慌乱之中到处征兵拉夫强迫 农民不分老幼开赴前线补充兵源的情景。农民早晨还在田间耕种,晚上已成为刀 下之鬼!父子同赴战场,血染城河。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战争 的痛恨。李端宿石涧店闻妇人哭 : “山店门前一妇人,哀哀夜哭向秋云。自说 夫因征战死,朝来逢着旧将军。 ”李端诗写了一位寡妇向昔日的将军哭诉战争中 22 失去丈夫的悲惨命运,揭露了战争造成人们家破人亡的罪恶。战争同时使田园荒 芜,生产凋敝。耿湋秋日 : “反照入闾巷,忧来与谁语。古道无人行,秋风动 禾黍。 ”仅仅 20 个字即为我们描绘了一副战后农村凋敝、荒凉的画面,具有相当 丰富的内涵。 同样是大历时期的诗人, 戴叔伦也能将视角转向劳苦大众。 如他的 过申州 : “万人曾战死,几处见休兵。井邑初安堵,儿童未长成。凉风吹古木,野火入残 营。牢落千余里,山空水复清。 ”作者把申州民生未苏、战火犹存的凋敝景象客 观地、忠实地展现给读者看。又如他的女耕田行 : “乳燕入巢笋成作,谁家二 女种新谷。无人无牛不及犁,持刀斫地翻作泥。自言家贫母年老,长兄从军未娶 嫂。去年灾疫牛囤空,截绢买刀都市中。头巾掩面畏人识,以刀代牛谁与同。姊 妹相携心正苦,不见路人唯见土。疏通畦陇防乱苗,整顿沟塍待时雨。日正南岗 下饷归,可怜朝雉扰惊飞。东邻西舍花尽发,共惜余芳泪满衣。 ”描写两个贫苦 无依女子的内心活动,透露出社会乱离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屯田词 进一步描写各种灾害连续袭来酿成百姓难以存活的社会悲剧:“春来耕田遍沙碛, 老稚欣欣种禾麦。麦苗渐长天若晴,土干确确锄不得。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 尽余枯茎。捕蝗归来守空屋,囊中寸帛缾无粟。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 木。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 作者真实再现自然灾害下农民没有粮食可吃,只有吃枯草,家中无米可炊,历尽 艰辛的悲惨生活。 以山水田园诗著称的韦应物,也能将视线深入到社会底层。他有反映采玉人 家悲惨生活的采玉行 : “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 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 ”有反映人民悲惨生活的答李儋 : “去年花里逢君 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 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正赶上时局动荡不安,所 以诗中说“世事茫茫难自料” ,忧国忧民的思想让诗人心情沉重压抑,可忧心忡 忡,却没有知己可诉,所以说“春愁黯黯独成眠” 。愁绪满怀,身体自然不会很 好,不好的身体又引起了强烈的乡思,所以又说“身多疾病思田里” 。兵荒马乱, 使得人民流离失所,奔走逃亡,作为治理一方的地方官,诗人却无能为力。作者 心中感到愧疚难耐,好象自己没有尽到职责,所以说“邑有流亡愧俸钱” 。这四 23 句,表明作者这一年来过得极其愁苦,对人民表现出无比同情。 安史乱后,唐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两难境地,藩镇割据,回纥、吐蕃骚扰, 边境不宁,给人民生活带来诸多灾难。 旧唐书回纥传云: “回纥欲入城劫掠, 广平王固止之。及收东京,回纥遂入府库,收财帛,于市井存坊,剽掠三日而止, 财物不可胜计。 ”回纥军到洛阳时, “恣行残忍,士女惧之,皆登圣善寺及白马寺 二阁,以避之。回纥纵火焚二阁,伤死者万计,累旬火焰不止。 ”张籍塞下曲 描写边疆战争: “边州八月修城堡,候骑先烧碛中草。 ” “年年征战不得闲,边人 杀尽唯空山。 ”战争给无数家庭带来灾难性命运,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 魂葬” ,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张籍征妇怨 ) 。战争再加上自 然灾害使老百姓的生活举步维艰, 有时为了生存的基本需要, 只能上山猎鹿为生, “山头鹿,双角芟芟尾促促。贫儿多租输不足,未死未葬儿在狱。旱日熬熬蒸野 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