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论文)南美斑潜蝇(Liriomyza+huidobrensis)实验种群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 毕业) 论文,是在指导教师的指 导下,通过我的努力取得的成果,并且是自己撰写的。尽我所知, 除了文中作了标注和致谢中已作了答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对本研究做出贡献的 同志,都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如被查有侵犯 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由本人承担应有的责任。 学位( 毕业) 论文作者亲笔签名:按欺稿嗍乒以q j 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福建农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 毕业) 论文 的规定,即学校有权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 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在年后解密可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本论文属于不保密。 学位( 毕业) 论文作者亲笔签名:毒采毒a 弘 指导教师亲笔签名枞 同期:口,史,7j 同期:知,岁3 福建农林大学硕l :学位论立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的研究 摘要 本文研究了南美斑潜蝇成虫的取食、产卵习性;以单位叶面积取食孔数、产卵孔数 为选择性指标,在室内就南美斑潜蝇对5 种寄主植物的选择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南美 斑潜蝇在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条件下对寄主植物的选择差异。 在室内观察了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的发育、存活和繁殖情况,组建了不同寄主植物 的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的生殖力表,测定了生命表主要参数。结果表明,寄土植物对南 美斑潜蝇的发育、存活、繁殖均有显著的影响,在四季豆上内禀增长率( r m ) 、周限增 长率( ) 、净增长率( r 0 ) 均达到最大,种群加倍时间( t ) 最短。测算了南美斑潜蝇 在不同寄主植物上实验种群的理论稳定年龄组配,未成熟期所占比例高达9 5 。成虫不 到5 。组建了五种寄主植物上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增长模型。 室内毒力测定表明,取食不同的寄主植物对南美斑潜蝇幼虫对阿维菌素敏感性有较 大的影响,2 龄幼虫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白菜 舔茄 茼蒿 莴苣 四季豆,取食四季豆对阿维菌素的l c 5 0 值比取食白菜l c 5 0 值要高出3 倍;南美斑潜蝇 各龄幼虫对阿维菌素和除尽的敏感性随着幼虫龄期的增& ,自然耐药力明显提高。 南美斑潜蝇2 龄幼虫对阿维菌素、除尽、氯氰菊酯、杀灭菊酯、杀虫双和菜喜六种 药剂的l c 5 0 值的火小顺序依次为:氯氰菊酯 杀灭菊酯 杀虫双 除尽 阿维菌素 菜喜,成虫对以上六种药剂7 2 h 的l c 5 0 值大小顺序为:氯氰菊酯 杀灭菊酯 除尽 阿维菌素 杀虫双 菜喜。 关键诃: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实验种群;敏感性 福建农林人学顶f :学位论文 南荚斑潜蝇实验种群的研究 b o吾 斑潜蝇隶属般翅目( d i p t e r ) 潜蝇科( a g r o m y z i d a e ) 植潜蝇亚科( p h y t o m y z i d a e ) 斑潸蝇属( l i r i o m y z a ) 。斑潜蝇属一f 。2 。) 有3 0 0 多个种,是潜蝇科中的第三大属( 鲍 祖胜,1 9 9 8 ) 。据统计该属中1 3 0 多种分布于古北区,1 0 0 余种分布于新北区,3 0 余种 分布于热带区,1 0 余种分布于东洋区;全北区的斑潜蝇种类占整个属种的8 0 咀上。 从斑潜蝇的分布来看,它们虽广泛分布但主要集中于世界的温带地区仅少部分分布于 热带( 王音等,1 9 9 8 ) 。然而随着农产品的进口,斑潜蝇很快传入各国。而且分布范围 仍在扩展中,据记载现已在南、北美洲、丈洋洲、非洲和亚洲等3 0 多个国家均有发生 ( m i c h a e le ta 1 ,1 9 8 7 ) 。 南美斑潜蝇( lh u i d o b r e n s i s ) 又称拉美斑潜蝇,原产于南美洲( 陈兵等,2 0 0 2 ) 。由 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各国农产品出口的日益频繁,使得南美斑潜蝇从7 0 年代初开始传 入许多国家,当时主要发生在阿根廷、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瓜德罗 普和美国等国家,8 0 年代末9 0 年代初,该虫己传入欧洲的荷兰、德国、英国、意大利、 比利时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 陶滔等,1 9 9 6 ) 。2 0 世纪9 0 年代已扩散到亚洲国家如以色 列和中国( 陈兵等,2 0 0 2 ) ,井引起了严重的产量损失。s h e p a r d 等( 1 9 7 3 ) 报道在印度 尼西亚由于南美斑潜蝇发生使得马铃薯绝产,菠菜减产5 0 ,莴苣减产5 4 。 1 9 9 3 年在云南省首次发现南美斑潜蝇,是继美洲斑潜蝇成灾之后的又一检疫性害虫 ( 周亦红等,2 0 0 0 a ) ,不仅对蔬菜、花卉及粮食作物蚕豆造成极大的损失,还严重威胁 云南省经济支柱作物烟草。1 9 9 6 年度仅蚕豆受害面积就达1 2 00 0 0 h m 2 , 1 9 9 7 年扩展蔓延 至1 5 1 4 0 0 h m 2 ( 陶滔等,1 9 9 6 :何成兴等2 0 0 0 a :蒙世贵等,2 0 0 3 ) ,在1 9 9 6 1 9 9 8 年问,云南省因该虫导致的经济损失就达2 5 7 亿元( 萧宁年,2 0 0 0 ) 。随后蔓延至我国 的人部分地区( 冯文涛等,2 0 0 1 ) ,目前该虫已扩散至四川、山东、贵州、河北、北京 等地,使当地蔬菜、花卉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周亦红等,2 0 0 0 ) 。近年来叉在陕西 关中地区发生并造成很大的危害,危害作物以豇豆、芹菜和丝瓜最重( 冯文涛等,2 0 0 1 ) 。 2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的研究 甲i 在1 9 2 6 年,b i a n c h a r d e 就对该虫进行过有关形态学方面的描述。卵为椭圆形, 乳白色,微透明。大小为o 2 7 o 3 2 r a m0 1 4 o 1 7 r a m 。初孵幼虫半透明,随虫体长大 渐变为乳白色,有些个体带有少许黄色。老熟幼虫体长2 3 3 2 m m ,后气门突具6 9 个气孔。蛹淡褐至黑褐色,腹面略扁平。大小为1 3 2 5 r a m0 5 0 7 5 m m 。成虫外形与 美洲斑潜蝇相似,但体形较大,体长1 3 1 8 r a m ,翅长1 7 2 2 5 r a m ,额橙黄色,上眶 鬃2 对,下眶鬃2 对,f | = f 、外顶鬃均着生于暗色处。中胸背板黑色有光泽,小盾片黄色, 胸部中侧片下方1 ,2 至大部分为黑色,背中鬃3 + 1 。中鬃散生呈不规则4 行。足基节黄 色具黑纹,腿节具黑色条纹至几乎全黑色,胫节、跗节黑褐色。前翅中室较大,m 3 + 4 末段长为次末段的1 5 2 5 倍。雄虫外生殖器端阳体与中阳体前部之间以膜相连,中阳 体前部骨化较强,后部几乎透明,精泵黑褐色,柄短,叶片小。背针突常具l 齿( 王音 等,1 9 9 8 ) 。 南美斑潜蝇生活周期短,一年发生代数多,全年均可发生,而且生活史是连续的, 无明显的越冬休眠现象。世代随地区、季节气温高低和寄主的不同而异,各代发生期不 整齐,世代重叠。南美斑潜蝇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温度的关系密切,在温度1 4 0 c 一2 8 0 c 范围内,各虫态发育历期均随温度升高而缩短( 周亦红等,2 0 0 0 b ) 。在2 0 2 5 0 c 的适 温范围内,南美斑潜蝇有很强的种群增长能力;而2 7 5 0 c 以上的温度条件不利于种群的 生存和繁衍( 周亦红等,2 0 0 0 b ) 。冬季温暖的年份,利于南美斑满蝇的越冬与提早繁殖, 有利于虫口的积累,来年发生早,危害重。气温高于3 0 或低于1 0 0 c 时,生长发育受 阻( 喻泽懿等,1 9 9 9 ) 。 成虫喜欢早晨在叶片的正面栖息、产卵、取食,而且活动的频率和温度有直接的关 系( m i c h a e le p a r r e l l a ,1 9 8 7 ) 。雌虫通过刻点的形式来取食和产卵( 王音等,1 9 9 8 ) , 卵敞产于叶柄、叶脉及叶面表皮下刺伤点内。雄虫本身不刺孔,但可通过雌虫刺孔取食。 取食多集中于叶尖和叶边缘,多对可布满整个叶片叶正背面均可取食( 陈颖等,2 0 0 2 ) 。 幼虫不仅取食叶肉上层的栅栏组织,还取食下层的海绵组织,形成沿主侧脉纵行的线状 与蛇形两种潜道( 陈小琳等,2 0 0 0 ) ,从叶片正面看潜道常不完整,特别是虫龄较大后, 福建农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的研究 叶片背面会出现明显潜道。虫量大时甚至钻蛀到一些作物( 如蚕豆、芹菜) 的叶柄和茎杆 中取食,其老熟幼虫多从叶背面钻山,落地化蛹( 王音等,1 9 9 8 ) ,潜道内的虫粪呈断 线点状排列( 都平顺等,2 0 0 2 ) 。 南美斑潜蝇化蛹的场所大多在蔬菜的土壤中,尤其是在越冬时,以蛹在越冬寄主田 的土壤中越冬。因此土壤的含水量影响南荧斑潜蝇蛹的发育,研究表明当土壤相对含水 量为3 0 - 9 0 时均适合南美斑潜蝇蛹的发育,其中以土壤相对含水量在6 0 - - 7 0 时最 适合南美斑潜蝇蛹的发育( 张忠等,2 0 0 1 ) 。适宣的相对湿度范嗣在7 0 - 鲐,最适宜 为7 5 - - 8 0 ( 喻泽懿等,1 9 9 9 ) 。 南美斑潜蝇寄主范围广,食性杂,严重危害我国的蔬菜、花卉及烟草植物。研究结 果表明,植株的虫量越大,经济损失就越大,当单株虫量达到1 0 头时,产量损失就达 到4 1 9 9 ,受害叶指数达到5 4 8 ,因此,确定南美斑潜蝇防治指标成虫为1 8 2 5 头 百株( 杨世敏等,1 9 9 9 ) ;虫道面积百分率越大,产量损失率越大研究表明当虫道面 积百分率每增加j ,产量减少0 0 2 6 7 5 k g ,产量损失率增加0 0 8 18 4 ( 邱名榜等,2 0 0 0 ) ; 并把南美斑潜蝇达到的幼虫量与产量损失作了回归分析( y = 1 0 3 0 3 9 8 0 4 1 5 6 x , f 一 0 9 7 0 6 ) ,结果表明南美斑潜蝇的虫口量与产量呈负相关,进行防治指标研究发现平均每 叶有幼虫5 头时应进行防治( 孙道旺等,2 0 0 0 ) ;根据南美斑潜蝇危害的虫情指数与单 株产量相关数学模型得出要使蚕豆受南美斑潜蝇的危害损失控制在1 0 以下,田间虫情 指数达到1 8 4 时应进行防治( 何成兴等,2 0 0 0 b ) 。 在斑潜蝇的控制方面,早在5 0 一7 0 年代,通过田间和室内试验筛选了一些有效的 杀虫剂。但在1 9 4 8 年前后,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首次出现斑潜蝇对杀虫剂的抗性,1 9 4 7 1 9 4 8 年间,有机氯、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农药先后对防治美洲斑潜蝇害虫失去药效( 鲍 祖胜,1 9 9 8 ) ,抗药性的产生,使防治问题变的更为棘手,而且南美斑潜蝇和美洲斑潜 蝇一旦发生难以彻底消灭,再加上世代重叠的特性,危害更为严重。因此,我们应主要 搞清它的发生采取合理的化学防治协调配合生物防治,抑制害虫的发生( 鲍祖胜,1 9 9 8 : 冯文涛等,2 0 0 1 ;喻泽懿等,1 9 9 9 ) 。近年来,p e t i t t 在多年研究斑潜蝇及其天敌生态学 4 福建农林大学硕= l 学位论文 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的研究 的基础上,已摸索山一套人工饲养斑满蝇寄生蜂及人工释放天敌的技术,在迪斯尼世界 中心温室可以成功地控制美洲斑潜蝇的危害;同时计算机技术与专家决策也被应用到斑 潜蝇的生物控制方面。h e i n z 等( 1 9 9 2 ) 建立了一个计算机模型来确定贝氏寄小蜂 ( d i g l y p h u s b e g i n 0 的释放速度,以防治菊花上的三叶草斑潜蝇:h e i n z 和p a n e l l a 也发展 了一种适合耕种者使用的计算机模型,以预测和评价生物防治的总体效果( h e i n ze t a 1 ,1 9 9 0 ) :在化学防治方面,人们考虑到农药对作物的毒害和残留问题,利用斑潜蝇 不嗜好寄主植物的汁液处理植物,例如利用苦瓜叶片的提取液研究其对美洲斑潜蝇的存 活、取食、产卵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发现它对美洲斑潜蝇成虫有一定的触杀作用,并能 抑制其生长发育f 李绍勤等,2 0 0 1 ) ;茉莉酸喷洒到植物的叶片上也可明显地抑制斑潜蝇 的数量( c a r r i ee ta 1 ,2 0 0 3 ) 。关于南美斑潜蝇的防治,国内外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 了一些寄生性昆虫和微生物,有些国家还开利用物理防治方法结合农业防治和植物检疫 进行防治( 陶滔等,1 9 9 6 :喻泽懿等,1 9 9 9 ) 。 由于斑潜蝇的幼虫在植物叶片内营寄生生活,一般情况下不能从一个叶片转移到另 一个叶片,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是由雌性成虫决定的。雌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直接影响到 雌虫本身的存活,间接影响其后代的生k 发育。所以许多关于斑潜蝇对寄主植物选择的 研究都是以此为基础。 斑潜蝇对寄主植物的危害主要是幼虫在植物叶片中潜食,破坏叶绿素和叶肉细胞, 因此斑潜蝇的幼虫通常取食含有叶绿素的植物绿色组织。然而不同的斑潜蝇对组织的嗜 好程度不同,美洲斑潜蝇( l s a t i v a e ) 和三叶草斑潜蝇( lt r i f o l i i ) 喜好栅栏组织。甘蓝 斑潜蝇( z b r a s s i c a e ) 对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均可取食,番茄斑潜蝇b r y o n i a e ) 主要将 卵产于叶片背面,大部分斑潜蝇在取食过程中回避植物的维管柬组织,女d p :i + 脉、叶柄和 茎杆。但是线斑潜蝇犯b r a s s i c a e ) l l ! l j 喜食维管束组织,特别是1 1 i 。脉组织( 赵云鲜等,2 0 0 1 ) 。 而南美斑潜蝇的幼虫不仅取食叶肉上层的栅栏组织,还取食下层的海绵组织,形成沿主 侧脉纵行的线状与蛇形两种潜道( 陈小琳等,2 0 0 0 ) ,从叶片正面看潜道常不完整,特 别是虫龄较大后,叶片背面会出现明显潜道。虫量大时甚至钻蛀到一些作物( 如蚕豆、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的研究 芹菜1 的叶柄和茎杆中取食。 通常雌虫会选择植株上部的叶子进行取食和产卵。如三叶草斑潜蝇在危害青椒时, 中上部的成熟叶的每叶幼虫数比其他部位的要多。在菊花和莴苣上也存在类似的现象。 在其他种斑潜蝇中,如冬青植潜蝇( p h y t o m y z a i l i c i s ) 也可见类似的报道( 赵云鲜等,2 0 0 1 ) 。 这可能是由于上部的叶片较嫩,雌虫的产卵器可以轻松地刺入叶肉组织。然而,研究表 明,不同的寄主选择的部位也可能不同,在对南美斑潜蝇成虫产卵特性分析中发现,南 美斑潜蝇在芹菜上产卵为下层叶 中层叶 上层叶,满天星上为中层叶 下层叶 上层叶 ( 张智英等,1 9 9 9 ) 。 多食性斑潜蝇虽然寄主范围广泛,但它们对不同寄主的选择性及不同植物对其生存 的适台度存在明显的差别( 张惠杰等,2 0 0 0 :戴小华等,2 0 0 3 ;鲁栋等,1 9 9 9 :庞保平 等,2 0 0 3 ;苟三启,2 0 0 2 ) 。p a r r e l a 等( 1 9 8 3 ) 在对菊花、芹菜和番茄的选择性实验中 发现,三叶草斑潜蝇喜欢芹菜,而美洲斑潜蝇喜好番茄。雌虫在菊花、芹菜和番茄上的 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 4 、1 2 和l o 天。以取食孔数代表取食量,以潜道数代表雌虫的产 卵量,通过对取食量、产卵量的比较,发现三叶草斑潜蝇在这三种寄主植物上的适台性 依次是菊花、芹菜和番茄。但南美斑潜蝇对菊花的喜好程度则要低得多。通过对南美斑 潜蝇在菊花、紫菀及豌豆上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在豌豆上生活的幼虫其发育时间要 比在其他两种植物上的短,而且以豌豆为寄主植物的南美斑潜蝇不仅产生的后代数量最 多,而且存活率也最高。这说明在这3 种寄主植物间,豌豆是南美斑潜蝇的适宜寄主。 植物叶表面所具有的毛状物、叶片的坚硬程度等机械抗性都会影响斑潜蝇对寄主植 物的危害。m a c l e a n 等发现紫苜蓿潜蝇的产卵数与叶表皮面的毛状体的密度呈负相关。 赵云鲜等( 2 0 0 1 ) 比较四种对斑潜蝇有抗性的大豆品种和两种对斑潜蝇敏感的大豆品种, 发现其抗性与不同品种的毛状体密度相关。李勇( 2 0 0 3 ) 、王宏平等( 1 9 9 9 ) 对美洲斑 潜蝇的寄主选择机制也作了初步研究,认为美洲斑潜蝇的选择与植物叶片正面叶毛数的 多少、叶毛的大小、叶片正面的光滑程度及表皮毛的长度和密度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 t r t l 片叶毛数多,虫情指数低;叶毛数少,虫情指数高:叶毛粗大,虫情指数低:叶毛细 6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的研究 小,虫情指数高。在以色列,正是由于这种作用使土豆抵抗住南美斑潜蝇的侵害而保持 较好的产量。研究还表明,在番茄中,某些品种与其它品种相比不易受斑潜蝇的侵害, 一般具有能增加叶片非腺性毛状体基因品种的番茄受害较轻( e i g e n b r o d ee ta 1 ,1 9 9 3 ) 。 本研究围绕着寄主植物南美斑潜蝇的关系,探讨了南美斑潜蝇对寄主植物的选 择性,以及寄主植物对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及耐药性的影响,南美斑潜蝇对常用杀虫剂 的敏感性,以期对南美斑潜蝇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7 福建农林大学硕七学位论文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 1 供试虫源 从福卅i 淮安蔬菜基地采回成虫置于养虫室,放入莴苣盆栽苗,让其产卵、发育。延 续繁殖,建立种群,供室内实验用。 1 2 南美斑潜蝇取食和产卵选择性行为的研究 1 2 1 供试寄主植物 豆科的殴季豆( p p 。如v u l g a r i s l ) 、茄科的番茄( l y c o p e r s i c o me s c u l e n t u n m i l l ) 、 菊科的苘蒿( c a ,”历c a r o n s r i u ml ,v a r s p a t i o s u mb a i l y ) 、莴苣( l a t u c as a t i v a lv a r a n g u s t a t a i r i s h ) 、藜科的菠菜( s p i n a c i ao l e r a c e a l ) 十字花科的小白菜( b r a s s i c a c a m p e s t r i s 三s s p p e k i n e n s i sr u p r ) 。 1 2 2 斑潜蝇寄主选择性指标及其测定 关于斑潜蝇的寄主选择性指标,z e h n d e r ( 1 9 8 4 ) ,刘箐和蒋玉文( 1 9 9 8 ) 以每叶取 食点为选择性指标,余道坚等( 2 0 0 0 ) 以各叶刺孔数和虫道数为选择性指标,王荣洲等 ( 2 0 0 1 ) 以平均单位叶面积的潜道数为选择性指标,成卫宁等( 2 0 0 4 ) 以单位面积的取 食孔数和虫道数为选择性指标,邓望喜等( 1 9 9 9 ) 、戴小华( 2 0 0 0 ) 以单位面积刺伤点 的平均数为选择性指标,也有人以受害率为选择性指标。从试验目的和结果看以单位 面积的取食孔数和产卵孔数的平均数为指标是比较合适的。本试验采用单位面积的取食 孔数、产卵孔数为指标,以l l c m 2 为观察单位,随机选取接虫后的叶片,在解剖镜下观 察取食孔数、产卵孔数,正反面各观察3 0 个单位。 1 2 3 成虫预处理 在将南美斑潜蝇移接到供试植物前进行以下预处理:将剐羽化的成虫放入到大小为 3 6 c m 3 6 c m x 6 0 c m 的养虫笼内,保持4 8 h 。养虫笼内放入盆栽莴苣苗,以供其取食, r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的研究 另放入沾有蜂蜜水( 1 份蜂蜜,4 份水) 的脱脂棉,供其补充营养。 1 2 4 试验方法 取经过预处理的南美斑潜蝇1 0 对。放入直径1 5cm 、高3 01 21 1 2 的塑料桶罩,一端用 细纱网罩住,一端开口罩住供试的无虫盆栽苗让其自然取食、产卵2 4 h 。以1 c m 2 为单 位,观察取食孔数、产卵孔数,正反面各观察3 0 个单位。 1 3 南美斑潜蝇对不同植物的寄主选择性研究 1 3 1 南美斑潜蝇对不同植物的寄主选择性试验 在接虫笼内随机摆放供试菜苗,取经过预处理的成虫5 0 对放入笼内,让其自然取 食、产卵2 4 h 。以l c m 2 为单位,观察取食孔数、产卵孔数,正反面各观察3 0 个单位。 1 3 2 南美斑潜蝇对不同作物的寄主非选择性试验 取经过预处理的南美斑潜蝇1 0 对,放入直径1 5cm 、高3 0cm 的塑料透明桶罩, 一端用细纱网罩住,一端开口罩住供试植物,让其自然取食、产卵2 4 h 。以l e m 2 为单位, 观察取食点数、产卵孔数,正反面各观察3 0 个单位。 1 4 不同寄主作物对南美斑潜蝇种群增长的影响 1 4 1 供试寄主植物 豆科的四季豆( p h a s e o l u sv u l g a r i sl ) ,茄科的番茄( l y e o p e r s i c o me s c u l e n t u nm i l l ) , 菊科的茼蒿( c h r y s a n t h e m a mc a r o n a r i u mlv a r s p a t i o s u mb a i l y ) 、莴苣( l a t u c as a t i v a l v a r a n g u s t a t a l i s h ) 、十字花科的小白菜( b r a s s i c a c a m p e s t r i s l s s p p e k i n e n s i s r u p r ) 试 验所用的材料均是3 4 片真叶期的小苗。 1 4 2 发育历期、存活率、蛹重及成虫繁殖力的观察 将供试植物随机排列于接虫箱内( 长1 6 0 c m 、宽5 0 c m 、高5 0 c m ) ,将羽化2 4 h 的 成虫在植株中间释放,让其自然取食,产卵5 h 后,将供试植株取出,在解剖镜下观察, 用记号笔标出州片上产卵的位置,编号记录每张叶片上的卵数。观察标记后的植株移入 9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的研究 恒温养虫室( 2 5 1 ) 内继续饲养,每天3 次( 8 :0 0 、1 5 :0 0 、2 2 :0 0 ) ,定时观 察卵的孵化情况,卵孵化后选取孵化时间一致的幼虫加以标记,逐日观察记载其发育、 存活情况,其余幼虫孵出后立即挑除( 每一植物处理下观察的一龄幼虫不少于3 0 头) 。 幼虫达三龄后,在植株基部扎上两端开口的塑料保鲜袋收集蛹,待幼虫全部化蛹后,计 数植株上的蛹数和落入塑料保鲜袋的蛹数,著用万分之一天平称量。将同种植物同一时 间化的蛹放入同一试管,试管中放入滤纸片,每天给滤纸片滴入适量的水( 不流为准) , 保持湿度,用纱布封口,观察、记载其数量、历期,观察其羽化情况,记录成虫性别。 羽化后的成虫雌、雄单独配对,接入直径1 5cm 、高3 0c1 t i 的塑料透明桶罩,以蜂蜜 水( 1 份蜂蜜,4 份水) 作为补充营养。逐日更换桶罩的寄主植物并观察记录成虫每目 产卵量、存活情况,直至雌虫死亡。实验过程中雄虫死亡或逃逸后,立即补充另一头, 以确保雌虫有充分的交配机会( 每个处理观察的雌虫不低于2 0 头) 。 1 5 南美斑潜蝇农药敏感性的测定 1 5 1 供试昆虫的室内饲养 将田间采回的带南美斑潜蝇幼虫的四季豆叶置于养虫缸中,置于温度为2 5 1 的 养虫室内,化蛹后收集蛹到广口瓶中,蒙上纱布,待羽化后用蜂蜜水( 1 份蜂蜜,4 份 水) 饲养,待用。将隔离培养的供试植物苗暴露于上述新羽化的成虫中5 h ,然后移于养 虫室内( 温度2 5 1 ) 饲养,每天观察其发育进度,测定试虫均为田间采回饲养一代。 1 5 2 供试寄主植物的培育 豆科的四季豆( p h a s e o l u sv u l g a r i sl ) ,茄科的番茄( l y c o p e r s i c o me s e u l e n t u nm i l l ) , 菊科的茼蒿( c h r y s a n t h e m a mc a r o n a r i u m 厶v a r s p a t i o s u mb a i l y ) 、莴苣( l a t u c as a f i v a l v a t a n g u s t a t al i s h ) 。用同种型号的塑料盆( 直径1 8 e r a ) 种植不同供试植物,每盆3 株,用防虫网罩住。番茄种植于玻璃温室内,用防虫两罩住。 1 5 3 供试药剂 1 0 福建农林大学硕_ i :学位论文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的研究 杀虫剂i n s e c t i c i d e s 杀灭菊酯f e n v a l e r a t e 氯氰菊酯e y p e r m e t h f i n 杀虫双b i s u l t a p 阿维菌素a b a m e e t i 虫螨腈e h l o r f e n a p y r 刺糖菌素s p i n o s a d 剂型 2 0 乳油 i o 孚l 油 】s 水剂 1 8 乳油 1 0 悬浮剂 2 5 悬浮剂 商品名 氰戊菊酯 氯氟菊酯 杀虫双 巴朗 除尽 菜喜 厂家 红太阳集团南京第一农药厂 红太阳集团南京第一农药厂 福州市第二化工厂 淄博化工公司 德国巴斯夫公司 美国陶氏益农公司 1 5 4 幼虫毒力测定 当叶片上出现长于o 2 c m 的潜道时,开始抽取叶片于解剖镜下观察,按林智慧( 2 0 0 0 ) 鉴别幼虫龄期的标准,待幼虫发育至1 龄、2 龄或3 龄时,按试验需要选取同一批接虫 的每片叶上有1 5 2 0 头左右幼虫的莴苣,计算叶片上的总虫数并标记,待用。 试验采用浸叶片法,将己测幼虫龄期和标记的莴苣叶片在试验用药液中浸8 s 后取 出,待药液千后,放于培养皿( 直径1 5 c m ) 中,用保鲜膜封住培养皿,并用解剖针在 保鲜膜上刺3 0 个小孔。试验设5 个浓度梯度,每浓度处理两个叶片,重复3 次。将这 些处理过的叶片置于养虫室内,待对照组幼虫全部化蛹后2 d 统计幼虫死亡数、化蛹数, 计算死亡率。 1 5 5 成虫毒力测定 参考林进添等( 1 9 9 8 ) 的残留测定法,将供试杀虫剂用清水稀释成5 个浓度梯度, 倒入试管( 直径3 0 r a m ,高1 3 0 r a m ) ,旋转试管使药液均匀分布于试管内壁,待药液晾 干形成药膜,然后接入上述待测成虫,每管接3 0 头,试管口用纱网封住,用棉花沽蜂 蜜水( 1 份蜂蜜4 份水) 作为食料,测试在养虫室内进行。2 4 h 、4 8 h 和7 2 h 后分别统 计死亡数,计算死亡率。 1 6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方差分析采用f 检验,以及d u n c a n s 新复极差测验的多重比较;采用机率值分析 法计算l c 5 0 值、l c 9 5 值和毒力回归方程,以上计算在d p s 软件上实现。 2 结果与分析 1 1 福建农林丈学砸- 上学位论文 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的研究 2 1 南美斑潜蝇取食、产卵行为特性 2 1 1 南美斑潜蝇取食特性 雌蝇取食之前先用跗节触探,跗节不断与叶表面接触,整个虫体上下顿挫运动,然 后用产卵器刺探叶表面,如果叶表面硬度较大,刺插过程受阻则离开另外寻找取食点, 如果产卵器能够刺穿叶表面,雌蝇就退后,用口器舐食。雌蝇一般只在自己产生的取食 孔取食,取食时间几秒不等。雄蝇不产生取食孔,只在雌蝇产生的取食孔取食。 2 1 2 南美斑潜蝇产卵特性 南美斑潜蝇产卵时用产卵器刺破叶表皮将卵产下,产卵孔一般为椭圆形,在产卵点 表面可看到乳白色的突起,而取食孔外观多为不规则形,表恧扁平,且面积比产卵点大, 这主要是由于多次取食造成的。 2 1 3 南美斑潜蝇对寄主植物叶片不同部位取食的选择性 根据调查和统计结果( 表1 ) 可以看出,寄主植物叶片的正反面都有南美斑潜蝇的 取食孔但除了白菜正反叶面取食孔数差异显著外,菠菜、茼蒿、番茄和四季豆上,叶 片正反面的取食孔数均达到了差异极显著水平,说明南美斑潜蝇主要集中在叶片正面取 食。 表i 南美斑潜蝇对寄主植物叶片不同部位取食的选择性 t a b l e l t h e f e e d i n gs e l e c t i o no f l i r l o m y z a h u i d o b r e n s l s b e t w e e nd i f f e r e n ts i t eo f l e a v e s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误:同列数据采用d t m e a n s 新复极差测验,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 在0 0 1 与0 0 5 水平上差异显著,相同字母表示不显著。 2 1 4 南美斑潜蝇对寄主植物叶片不同部位产卵的选择性 对寄主植物正反叶面上卵粒数的调查分析的结果( 表2 ) 显示,在寄主植物叶片的 1 2 福建农林大学顸:t 学位论文 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的研究 正反两面都有卵粒分布,其产卵位置因寄主植物的不同而有差异,在四季豆上,叶片反 面的卵粒数显著大于正面的卵粒数,但在番茄上则相反,叶片正面的卵粒数显著大于反 面的卵粒数,菠菜、茼蒿、白菜、莴苣等寄主植物上,叶片正反两面的卵粒数没有显著 性差异。 表2 南美斑潜蝇对寄主植物n 片不同部位产卵的选择性 t a b l e 2 t h eo v i p o s l t i n gs e l e c t i o no f l i r i o m y z ah u i d o b r e n s b e t w e e nd i f f e r e n ts i t eo f l e a v e s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误;同列数据采用d u n c a n s 新复极差测验,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 在0 0 l 与o 0 5 水平上差异显著,相同字母表示不显著。 2 1 5 南美斑潜蝇取食行为与产卵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以i c m 2 的取食孔数为自变量,l c m 2 卵粒数为因变量,回归分析结果( 表3 ) 显示, 均小于1 o0 5 = 0 3 4 9 ,r oo l = 0 4 4 9 ,所以南美斑潜蝇的取食行为和产卵行为没有明显的相关 性。 表3 南美斑潜蝇取食与产卵相关性分析 t a b l e 3t h ec o r r e l a t i v i t yb e t w e e nt h en u m b e r so f f e e d i n gs p o ta n de g go f l i r i o m y z ah u i d o b r e n s 捃 2 2 南美斑潜蝇对不同植物的寄主选择性研究 2 2 1 南美斑潜蝇在选择性条件下对植物寄主的选择性差异 从选抒性试验的结果( 表4 ) 可以看出,南美斑游蝇在有选择的环境下偏好于在莴 苣、茼蒿、四季豆上取食,其叶片上取食孔数分别为1 4 9 2 e m 2 、1 0 7 7 c m 2 、8 6 8 e m 2 , 显著太子番茄、白菜上的1 5 8 c m 2 、1 1 0 c m 2 。试验结果还表明,南美斑潜蝇在其嗜食 的苠苣、四季豆上卵粒数为o 8 7 c m 2 、o 8 0 c m 2 ,极显著太于番茄、白菜上的卵粒数 o 1 8 c m 2 、0 0 8 c m 2 ,但和同为南美斑潜蝇嗜食的茼蒿差异不大。 1 3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的研究 表4 南美斑潜蝇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差异 t a b l e4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o f h o s t - s e l e c t i o nb yl i r i o m y z ah u i d o b r e n s i si nc h o i c e :t e s t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误;同列数据采用d u n c a n s 新复极差测验,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 在o0 1 与0 0 5 水平上差异显著,相同字母表示不显著。 2 2 2 南美斑潜蝇在非选择性条件下对植物寄主的选择性差异 非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 表5 ) ,南美斑潜蝇在茼蒿上的取食孔为1 0 4 4 c m 2 ,极显 著大于番茄、白菜上的2 7 5 c m 2 、1 8 5 c m 2 ,与四季豆、莴苣相比则差异不显著。在茼 蒿上的卵粒数为1 7 5 c m 2 ,显著大于番茄、白菜上的o 7 1 c m 2 、0 7 5 c m 2 ,与四季豆和莴 苣上每平方厘米的卵粒数没有显著的差异。 表5 南美斑潜蝇在非选择性条件下对植物寄主的选择性差异 t a b l e 5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 o f h o s t - s e l e c t i o n b y l i r i o m y z a h u i d o b m n s i s i nn o n - c h o i c e t e s t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值士标准误:同列数据采用d u n c a n s 新复极差测验,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 在o o l 与0 0 5 水平上差异显著,相同字母表示不显著。 2 3 不同寄主植物对南美斑潜蝇种群增长的影响 1 4 福建农林大学硕- 上学位论文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的研究 2 3 1 不同寄主植物对南美斑潜蝇各虫态发育历期的影响 观察不同寄主植物下各虫态发育历期( 表6 ) 表明取食不同的寄主植物,南美斑 潜蝇各虫态历期存在筹异。茼蔼上的卵期为3 2 6 d ,极显著地大于白菜、番茄、莴苣和 四季豆上的卵期。白菜上的卵期为2 5 6 d ,也极显著地大于莴苣和四季豆上的卵期,与 番茄上的卵期则没有显著性差异。番茄上的卵期为2 4 3 d ,极显著地大于四季豆上的卵 期,与莴苣上的卵期差异不明显。 南美斑游蝇幼虫的发育历期也随着寄主植物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在茼蒿和番茄上的 幼虫期最长,分别为6 7 5 d 、6 8 3 d ,极显著地大于其它寄主植物上的幼虫期。白菜上的 幼虫期为5 9 9 d 与莴苣上的5 6 7 d 差异不明显,但极显著地大于四季豆上幼虫的发育历 期。 在不同寄主植物上,南美斑潜蝇蛹期差异不明显,均在8 d 左右。 寄土植物不同,卵一蛹的未成熟期亦是不同。在茼蒿上的未成熟期晟长,为1 8 1 0 d , 极显著地大于在其它寄主植物上的发育历期,番茄上的历期为1 7 3 7 d 也极显著大于白 菜、莴苣和四季豆上的历期,白菜上卵蛹的历期是1 6 7 5 d 极显著大于莴苣和四季豆上 的发育历期,四季豆上的历期最短1 4 6 2 d ,与莴苣上的1 6 0 7 d 差异极显著。 表6 不同寄主植物上南美斑潜蝇再虫态的发育历期( d ) t a b l e6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d u r a t i o no f l i r i o m y z ah u i d o b r e n s i si nd i f f e r e n c eh o s tp l a n t s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误:同列数据采用d u n c a n s 新复极差测验,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 在0 叭与o 0 5 水平上差异显著,相同字母表示不显著。 2 3 2 不同寄主植物对南美斑潜蝇化蛹的影响 1 5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的研究 不同的寄主植物对南美斑潜蝇蛹重及化蛹场所有一定的影响( 表7 ) ,在南美斑渐蝇 嗜好的寄主植物四季豆和莴苣上,南美斑潜蝇的蛹重极显著地高于其它寄主植物上发育 的蛹。南美斑潜蝇的化蛹的部位和场所因寄主植物的不同而不同,其蛹在植株上和土表 的百分比明显不同,其中以四季豆和莴苣植株上蛹量较多。其它寄主植株上的蛹量不多, 主要在土壤表面化蛹。 表7 寄主植物对南美斑潜蝇化蛹的影响 t a b l e 7e f f e c t so f d i f f e r e n th o s tp l a n t so nt h ep u p a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误:同列数据采用d u n c a n s 新复极差测验,不同犬、小写字母分别表示 在o 0 i 与0 0 5 水平上差异显著,相同字母表示不显著。 2 3 3 不同寄主植物对南美斑潜蝇卵孵化率、幼虫存活率的影响 观察不同寄主植物下南美斑潜蝇卵孵化率、幼虫存活率结果表明( 表8 ) ,不同的寄 主植物上南美斑潜蝇各个虫态的存活率有明显的差异,番茄和白菜上卵的孵化率为 8 6 2 5 、8 1 2 5 比其它寄主植物上的孵化率来得低,四季豆上卵的孵化率高达9 7 5 0 。 整个幼虫期也有类似的情况,番茄和白菜上的存活率分别为6 2 8 9 、6 1 6 7 ,低于四 季豆、莴苣、茼蒿等植物上幼虫的存活率。蛹的羽化率也受到了寄主植物的影响,四季 豆上南美斑潜蝇蛹羽化率高达9 8 0 0 ,白菜上蛹的羽化率只有8 9 1 9 。从整个未成熟 期看,番茄和白菜上南美斑潜蝇的存活率分别为5 0 1 7 、4 4 6 9 ,但在南美斑潜蝇嗜 好的四季豆和莴苣上未成熟期的存活率分别达到了7 9 6 3 、6 6 9 1 。 1 6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的研究 表8 不同寄主植物上南美斑潜蝇各虫态存活牢的影响 t a b l e8s u r v i v a lr a t e so f e a c hs t a g e sf o rl i r i o m y z ah u i d o b r e n s i si nd i f f e r e n c eh o s tp l a n t s 2 3 4 寄主植物对南美斑潜蝇成虫寿命及繁殖力的影响 寄主植物对成虫寿命及产卵繁殖能力有明显的影响( 表9 ) ,南美斑潜蝇的寿命在四 季豆上最长,为1 7 2 d ,极显著大于茼蒿、番茄和白菜上成虫的寿命:莴苣和茼蒿之间, 番茄和白菜之间成虫寿命差异不显著。 取食四季豆和莴苣的南美斑潜蝇产卵前期分别为1 3 0 d 和1 4 d ,极显著短于茼蒿、 番茄和白菜上的2 4 d 、2 7 d 和2 6 d 。 不同寄主植物之间,成虫的产卵期也有一定的差异,四季豆上最长达1 5 7 d ,白菜 上最短只有5 5 d 。 成虫的产卵量大小顺序依次为:四季豆 莴苣 茼蒿 番茄 白菜,以四季豆最高,平 均每雌可产卵3 5 6 8 0 粒,极显著高于其它寄主植物上产卵量。白菜上最低为8 8 1 0 粒, 与番茄上的9 1 8 0 粒无显著差异。 1 7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的研究 表9 寄主植物对南美斑潜蝇成虫寿命及繁殖的影响 t a b l e9e f f e c to f h o s tp l a n t so i lt h el o n g e v i t ya n df e c u n d i t yo f t h ea d u l t so f l i r i o m y z ah u i d o b r e n s i s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误:同列数据采用d u n c a n s 新复极差测验,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 在0 0 1 与0 0 5 水平上差异显著,相同字母表示不显著。 2 3 5 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生殖力表 根据不同寄主植物上南美斑潜蝇各发育阶段的存活率及雌成虫繁殖力的资料按照 吴坤君( 】9 8 0 ) 的方法,组建了南美斑潜蝇在四季豆、莴苣、番茄、茼蒿和白菜上实验 种群的生殖力表( 表1 0 b 表1 4 ) 。 由生命表资料求出了南美斑潜蝇在不同寄主植物上主要的种群增长参数,包括内禀 增长率( r m ) 、周限增长率( ) 、净增长率( r o ) 、平均世代时间( t ) 及种群加倍时间 ( t ) ( 表1 5 ) 。在四季豆上内禀增长率( r m ) 、周限增长率( ) 、净增长率( r o ) 均达 到最大,分别为r m - - 0 2 2 3 1 、x = 1 2 5 0 0 、r 0 = 1 2 2 0 8 3 6 。而种群加倍时间( t ) 最短为3 1 0 6 6 : 白菜上的南美斑潜蝇的r m 值、 值、t 值及均最低,种群加倍时间( t ) 最长。分析 表明,四季豆和莴苘适合南美斑 持蝇种群增长,而白菜和赉茄不适宜种群的生存帛i 繁殖。 虽然白菜上的平均世代( t = 2 0 7 3 3 2 ) 比其它寄主上的种群来得低,这主要是因为白菜 上南美斑潜蝇成虫的寿命显著低于其它寄主上的成虫。 1 8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的研究 表1 0 四季豆上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繁殖特征生命表 t a b l e1 0 f e r t i l l 母t a b l e f o r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p o p u l a t i o n o f l i r i o m y z a h u i d o b r e n s i sa t p h a s e o l u s v u l g a r i s l 1 9 r o = 1 2 20 8 3 6x l 舯。= 2 6 2 8 9 2 9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的研究 1 4 1 5 1 6171 81 92 02 i2 22 32 42 52 62 72 82 93 03 13 23 33 4 时间( d ) 图i四季豆上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的生殖力图 f i g 1f e r t i l i t yc h a r tf o re x p e r i m e n t a lp o p u l a t i o no f l i r i o m y z ah u i d o b r e n s a tp h a s e o l u 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非木竹材压片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电机转子动平衡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重碱煅烧工抗压考核试卷及答案
- 电子电气产品环境试验检验员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企业物资采购流程及合同管理测试卷附答案
- 2025-2026学年赣美版(2024)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129)
- 专家合作协议
- 英国秋招面试题库及答案
- 银行助贷面试题及答案
- 银行招聘 试题及答案
- 夫妻忠诚协议书8篇
- 双重上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差异:剖析与弥合
- 集装箱货物高效清关代理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结构上岗试题及答案
-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20篇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五线谱)(2024)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江西省宜春市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医院物业管理质量标准及服务流程
- DR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个案护理
- 人力资源招聘与甄选工作标准化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