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试论李煜词所体现的情感特征.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试论李煜词所体现的情感特征.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试论李煜词所体现的情感特征.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试论李煜词所体现的情感特征.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试论李煜词所体现的情感特征.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分析了李煜词“真 与“悲的情感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在词作中的体现,进而 分析了李煜词“以真为美 和“以悲为美”的审美特征。正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包括两大 部分。 第一部分对李煜词所体现的“真的情感特征进行分析。李煜本身是具有诗人气质 的至情至性之人,为人任情率真,真挚诚恳。其词大胆热烈、任性纵情、深切沉痛的感 情表达亦完美地展现了毫无伪饰、不假雕琢的真率的情感;李煜词善用本色语言,使用 白描、口语等更好地诠释了这种“真”情。而李煜词中“真 情的自然流露,契合了中 国传统的“以真为美 的文艺审美观,词人用一片纯真之心去书写人生和命运时,也体 现了作者的审美观,并且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具备了“以真为美”的审美特征。 第二部分对李煜词体现的“悲 的情感特征进行分析。李煜率真纵情的个性特征, 坎坷多难的人生经历在词人的作品中深深地打下了“悲 的情感烙印:孤独之悲、人生 空苦之悲、忏悔之悲、人生无常之悲,种种“悲”情挥之不去。而这种“悲 的情感因 为展示了李煜丰富而深沉的精神世界,反映了那个时代和社会生活的本质而具有巨大的 恒久的美的魅力。同时,这种“悲 情又具有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的特征,产生了震撼 人心的艺术效果,具有了“以悲为美 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李煜;情感特征;真;以真为美;悲:以悲为美 a b s t r a c t t i l i sa r t i c l eh a sa n a l y z e dt h ef o r mr e a s o n so f ”t r u e a n d ”s a d n e s s ”e m o t i o n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a e s t h e t i cf e a t u r ef o rb e a u t yi nl i y u sp o e m t h e ni th a sa n a l y z e da e s t h e t i c f e a t u r e t a k i n gt r u ea sb e a u t y a n d t a k i n gs a da sb e a u t y ”t h et h e s i si n c l u d st w o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a n a l y z e st h e 仃u e ”e m o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nl i y u sp o e m l iy uh i m s e l f w a sap o e tw h oh a ds i n c e r ef e e l i n gt r u e h e a r t e dn a t u r e h i sp o e mi sb o l dw a r m ,w i l l f u lt oo n e s h e a r t sc o n t e n t ,t h es i n c e r ee x t r e m e l yp a i n f u ls e n t i m e n t a le x p r e s s i o na l s op e r f e c t l yh a sn o d e c o r a t i o n i ti sn o tf a l s et h es i n c e r ee m o t i o nw h i c hc a r v e s ;i t sw o r dl a n g u a g eu s i n gt h eu s e o u t l i n ed r a w i n g ,t h es p o k e nl a n g u a g ea n ds oo nw e l lh a sa l s oa n n o t a t e dt h i sl 【i 1 1 d t r u e ”t h e s e n t i m e n t b u tt h es e n t i m e n tn a t u r er e v e a l s t m e ”h a sa g r e e dw i t ht h e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t a k i n gt r u ea sb e a u t y ”l i t e r a r ya e s t h e t i cs t a n d a r d ,a n dc a u s e dt h er e a d e rt oh a v et h ei n t e n s e s y m p a t h e t i cc h o r d ,h a sh a d “t a k et r u ea sb e a u t y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t h es e c o n dp a r ta n a l y z e st h e “s a d n e s s ”e m o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nl iy u sp o e m l iy u h a dt h es i n c e r e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t oo n e sh e a r t sc o n t e n t t h er o u g hd i f f i c u l tl i r eh a d b r o u g h ts a d n e s sp o e t sw o r k :l o n e l ys a d ,l i f es p a t i a lp a i n s t a k i n g l ys a d ,c o n f e s s i o ns a d ,l i f e v a r i a b l es a d n e s s ,a l ls o r t s “s a d ”t h es e n t i m e n tm o t i o n s b u tt h i sk i n ds a de m o t i o na l s oh a st h e e m o t i o ne x p e r i e n c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w h i c ht h eh u m a n i t ya l t o g e t h e rh a s ,e n a b l e st h ee m o t i o n w h i c he x p r e s s e st oh a v et h ed e e pa n db r o a dt o l e r a n c e ,n o to n l ye x p r e s s e dh i so w ns a d n e s s , a l s oh a sm a n i f e s t e dt h ee m o t i o nw h i c ht h eh u m a n i t ya l t o g e t h e rh a s i th a sh a dt h ea r t i s t i c e f f e c t sw h i c hh a sag r e a ti m p a c to n ,a n d t a k i n gs a d n e s sa sb e a u t y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k e yw o r d s :l iy u ;e m o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t r u e ;t a k i n gt r u ea sb e a u t y ;s a d ;t a k i n gs a da s b e a u t y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 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 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电话: 邮编: 15 9 4 8 3 3 4 9 2 2 1 3 0 0 3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在南唐词人,甚至在整个唐五代词人中,成就最高,在词的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当 推李煜。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即位时改名坦,号钟隐,生于南唐升元元年( 公元 9 3 7 年) 农历七月初七,卒于宋太平兴国三年( 公元9 7 8 年) 七夕,享年4 1 岁) 。李煜是南唐最 后一位皇帝,史称李后主。李煜的父亲南唐中主李璨是位卓有才华的文学家,在父亲华 彩文章和风流倜傥的诗人气质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李煜极具才情,诗词、书法、绘画、音 乐等各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而最受后人推崇的无疑是他在词的创作方面表现出的非凡 成就。 李煜的词集在宋代即已编刻传世,大致有两种版本系统:一是李后主词专集( 见 尤袤遂初堂书目乐曲类) ,二是与其父亲李瑕的词合编的南唐二主词合集( 见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第二十一卷) 。其词的专集己不传于世,流传下来的是南唐 二主词合集,其中少量作品尚存疑问,比较可靠的李煜词有3 0 余首【l 】。李煜一生留下 的词作虽然很少,但是历经千年之后,经过岁月的洗刷与沉淀,依然具有撼动人心的魅 力,这当然是和其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分不开的,其中李煜词所体现出来的情感特征,是 不可忽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任何文学创作活动都与创作者本人的情感活动不可分割,情感活动在创作中的作用 是巨大的。李煜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其词作中表现的“真 情达到了至高之境,打动 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李煜独特的人生遭遇,导致了词人陷入到绵绵不休的痛苦、矛盾、 挣扎、疲惫、无奈的深渊中,所以“悲”情成为李煜词作的又一情感特征,流淌在他几 乎所有的词作中。本文拟就李煜词“真与“悲”的情感特征进行分析。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李煜词体现的“真 的情感特征分析 ( 一) 真情为人李煜词“真”的情感特征成因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李煜:“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客观之 诗人,不可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红楼梦之作者是也。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煜是也。 乜3 王国维所说的“赤子之心”指的就是“真心 ,是强调诗人用至性真情去对待人生, 进行创作。这和他主张写真景物、真感情是完全一致的。在他看来,李煜就是这样至情 至性的“真”词人。而且王国维也认为,词人要葆有赤子之心,应该处于一种比较封闭 的生活环境中,不应有丰富的生活阅历,这样就可以免受消极腐败社会风习的熏陶。所 以,他主张“主观之诗人( 抒情诗人) ,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认为李 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这种未经历练,不谙世事的经历恰恰使他葆有一 颗真诚之心,从而成为一位大词人。 王国维的评价可谓一语见的。李煜最大的一个特点在于一个“真”字。作为一个君 主,李煜或者有很多缺憾,但作为一个词人他是以其真纯的面目与世人见面。李煜独特的 生活环境与经历,使他缺少社会阅历,形成了那种坦诚而没有半点城府的性格。这让他的 生活和情感率性自然,真纯无伪。抚卷后主之词,我们不仅为那毫无反省与节制的感情 宣泄,那毫无保留、不加矫饰、不计毁誉的任真的态度而感动和感叹,可以说,也正是 这种纯真的诗人化的气质,在经过了人生和命运的千锤百炼之后,才成就了一代大家。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个性气质对其情感特征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二者是统一 的,有什么样的个性气质就会有什么样的情感特征。李煜为人率性纯真,其性格气质决 定了其词作“真的情感特征的形成。 李煜不会刻意掩饰情感,其亡国以前的纵情享乐,亡国以后深悲巨痛都无所顾忌地 展示出来。他与大周后可谓是伉俪情深,但在大周后重病在身时,他却频频与小周后幽 会;他沉湎于佛教之中,以至于当宋军攻破金陵之时,他还在佛寺听经。在亡国入宋以后, 他虽然自知身为阶下囚,安危已朝不保夕,但依然要表达自己回首故国、思念故土的真实 感受,抒发“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虞美人)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 淘沙令) 的亡国之痛,从而招致杀身之祸。他在寄给金陵旧宫人的信中,有“此中日 夕只以眼泪洗面 的沉痛自述,在见到旧时臣子徐铱的时候,他也流露出“当时悔杀了 潘佑、李平( 南唐两个大臣) ”( 吴任臣十国春秋) 的悔恨心情,时刻表现真实自我的 任性纵情的一面。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凡纯真之人,待人必有纯真之情。李煜对待爱情、亲情甚至臣下的态度可谓恳切 真诚。李煜1 8 岁时,娶周宗的女儿娥皇,娥皇美姿容,通书史,擅歌舞,李煜十分钟 爱,后来将她立为皇后( 即昭惠后、大周后) 。李煜2 8 岁时,大周后身染重病,据南 唐书昭惠后传载,大周后病重时,“后主朝夕视食,药非亲尝不进,衣不解带者累夕, 如侍父母之痴。”后大周后疾疙深重,不治而亡时,“后主哀苦骨立,杖而后起 ,甚 至“悲便几跻绝者数四,将赴并,救之获免( 文莹玉壶清话) ,一片真情尽于言表。 对于小周后,李煜同样付出满腔真情。昭惠后死,李煜立小周后为皇后,相依相伴, 直到被俘北上为囚被迫分离。而李煜被害半年之后,小周后也悲痛而死。他们的爱情是 比较严肃和忠贞的,是值得肯定的。对于自己所爱的女子,甚至地位卑贱的宫女或歌女, 后主也是以一片真心去对待。如“雨云深绣户,未便谐衷素 ( 菩萨蛮铜簧韵脆锵 寒竹)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边倚。 ( 喜迁莺) 等句子虽看似写艳情,但细 细品味,并没有对女性狎呢与玩弄的丑态,而是充满了真诚怜爱的深情。 李煜深重手足之情。曾经觊觎王位的弟弟从善至宋进贡而被北宋扣留,李煜自此忧 虑不安,在词中多次书写对从善的怀念担忧,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 清 平乐别来春半) 、“门巷寂寥人去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 首恨依依 (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 等,表达了自己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可谓 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李煜是至情至性之人,其人之“真 ,包含着性情中真率坦白,不加虚饰的一面, 也包含了待人真挚诚恳的一面。真率坦白之人,不一定能写出感人至深的佳作,庸俗低 级的情感也可以是真率坦白的,而只有怀着最真挚情感的人,才会对人世间万事万物体 察入微,才可能捕捉到稍纵即逝的纤细情感,并将这种感情在作品自然流露出来,成为 感染心灵的“真 情之作。 ( 二)“真情流露李煜词“真 的情感特征的体现 1 情感“真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跚。这说明了情感与文学创 作的密切关系。文章从本质上来说是作者主观情志的表现,是作者情感的结晶,没有感 情就没有文章。感情是创作的喷火口。如果先有纯理性的认识,才有创作的打算,那么 写出来的作品只能是论文式的观点加材料,或是理念的图解。创作的突破口和爆发点只 能是感情,它的特点是冲动的,并且因作家的个性和表达感情方式的不同而有异。 李煜的率真任情的性格气质决定其情感特征必然倾向于对“真偏爱,作为一个真 性情的词人,在他的词作中流露的情感特征必然是真纯无伪的。 随着生活经历的变化而发展,后人往往将李煜词以亡国为界分为前后两期。亡国前 是他以王子和国主的身份进行创作的时期。抛开精神上的苦闷不谈,这一阶段他的物质 生活无疑是极其富贵、奢华,不失优雅的色彩和情调的。李煜此间词作,很大一部分作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品反映的都是歌舞狂欢、奢侈冶荡、美女思妇、男女幽会等一类内容,题材狭窄,艳情 重,香脂浓,其思想内容虽未能摆脱“花间”艳情题材的范围,未有可圈可点之处,但 是这些充满了灵性的小词却摒弃了“花间词 浓艳纤巧的作风,能以清新流畅的语言, 描绘生动鲜明的形象,抒写真率充实的情感,大胆泼辣,直抒胸臆,倾注了作者纯真放 任的情感,极受后人推崇。 亡国后李煜在国破家亡后由座上皇沦为阶下囚的创作时期。这个时期尽管只有短暂 的三年时间,然而由于李煜经历了巨大的生活变难,饱尝了丧家亡国、被俘受囚的奇耻 大辱和深悲巨痛,他对社会、人生及情感的认识和体验也得到了大大扩展和丰富。因此, 他的创作在内容题材上便相应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即由前期的表现宫廷享乐生活转向抒 写家破亡国的哀思惨痛,并由此引发出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感悟。但他真率自然的词风 却依然不变,纯任性灵,直抒胸臆,不假雕饰,一切都仿佛是从心腑中流淌而出,那样 自然真率而又真挚感人。 叶嘉莹先生说:“莫道风格异,真情无改是词心。李煜之所以为李煜与李煜词之所以 为李煜词,在基本上却原有一点不变的特色,此即为其敢于全心全意去倾注的一份纯真 深挚之感情 ( 迦陵论词丛稿) h 1 。不管是亡国前还是亡国后,李煜的作品情“真 的 风格是同出一源的。 李煜词感情之“真”,包括声色享乐的任性、放纵,爱情表达的大胆、炽热,故国 之思的深切、沉痛等等,都无所顾忌地倾泻出来。 ( 1 ) 任性、放纵地表达声色享乐之情 中国古代会做诗的帝王并不少见,相传早在三代之前,舜帝就曾弹五弦琴,唱南 风歌。而李世民、曹操等等都曾慷慨赋诗。从主题和风格看,帝王诗最多的是表达典 型的帝王怀抱、志趣,洋溢着典型的王者气象的王者之诗。当然这些诗篇中不乏一些表 达情感的上乘之作,但表达的情感多显帝王之气,比如争夺天下的狂气、解救天下的正 气、一统天下的霸气、感召天下的雅气,丧失天下的怨气等。尽管历代帝王大都是奢靡 纵欲的,但是却很少有帝王能将自己能将自己的声色享乐之情坦白率真地写出来,而往 往要刻意加以虚伪的掩饰,以期塑造庄严肃穆的帝王形象。 李煜在前期词作中毫不掩饰地把自己整日沉湎于宫中骄奢侈靡的生活之中,不思朝 政、苟且偷安的情状表现出来。看其前期作品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 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 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李煜继位后,醉心于享乐和填词。其宫中悬着一颗 宝珠,到了晚上熠熠生辉,把室内照得如同白昼。在这盏“长明灯 下,李煜与宫娥歌 舞的欢宴常常通宵达旦。上阙写看到的,后两句写听道的,下阙闻到的,感到的,想 到的。每种感觉都写的极其精微,嫔娥肌肤胜雪,鱼贯而列,才可足满足观赏的欲望; 凤箫直要吹断,响遏行云,静止流水,歌要唱遍唱彻,霓裳舞曲要重复无数次,才能听 的尽兴。殿中的香味,光在炉中点燃已不够,更要宫娥播撒香屑。轻歌曼舞尚嫌不足, 还要醉意微醺,才算“情味切 。曲终人散之后还要骑马踏月,以谴兴怀再看浣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绉。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 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彻夜不废的宫廷歌舞,是如此疯狂,都日高三丈了, 舞性却还正浓,兽形的香料燃尽了再一炉炉进行填加,红锦铺路,随舞步起皱,金钗从 美人的发迹滑落,如此香醇的美酒仍嫌不佳,不时拈花来嗅,这里的歌舞已经够令人炫 目,便殿的情况也是一个样啊,听到那里传出来的阵阵歌舞,仿佛才到了欢宴的高潮。 后主全然不管君王的身份,不计毁誉、毫无忌惮地把自己纵情享乐的生活情景,不加掩 饰,和盘托出与世人相见,直率纵情地抒写了自己陶醉声色、奢侈豪华、未加节制的宫 中生活,如此任真率性,世间君主,能有几人? 而这也正是其词极具感染力的原因所在,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李后主晏叔原皆非词中正声,而其词则无人不爱,以其情胜 也。情不深而为词,虽雅不韵,何足感人。”璐1 ( 2 ) 炽热、大胆地表达爱情 历代帝王也很少有将自己热烈的爱情大胆地表露出来,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自由恋 爱是被封建正统道德观念所深恶痛绝的,而帝王特殊的身份要求他们必须顾及自身的威 严与后世人的评价,对那些不太符合封建正统观念的情感,他们是需要加以掩饰的。李 煜则不然,比如我们看他早期词作菩萨蛮,相传是与小周后偷情而作。李煜从自己 的内心感受出发,大胆抒写,毫无拘束,使词中的景象、情事等都跃然纸上:“花明月黯笼 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 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 出来难,教君恣意怜。”上阕写出清丽迷蒙的夜景,描绘出一幅生动逼真的少女形象, 下阕刻画少女幽会情人时始而娇羞畏怯,继而放情纵意的状态。大家可以想象那个形象, 小周后脱掉鞋子,拎在手上,光着袜子小跑,到“画堂南畔”去和后主约会。而且词人 以小周后的口吻表达了自己最隐私的内心世界:“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奴家 我出来跟你约会是很难的事,难在哪里? 难在要受到良心的谴责,别人的非议。因为姐 姐大周后此时正卧病在床呢。所以从道德上、从良心上,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能是公 开的,也不见得是光明正大的,可是李煜偏偏要将这种私密的情事毫无忌讳地展示出来, 炽热、大胆地吐露爱情。这哪里是封建时代庄严的君主,分明是俗世一个陷身爱河的痴 男子。情景之真,读之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再看另一首: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 破。 罗袖哀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沆。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 一斛珠) 这首词表达的是李煜对大周后的爱情。李煜和娥皇的婚配可以说是珠联璧 合,天赐良缘。娥皇不但有着花一样的容貌,还是一个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才女。两 人由于相同的情趣和爱好,很快就迸发出了炽热的感情。婚后,往往由李煜做词,娥皇 谱曲,然后声情并貌地演出。李煜用这首词来描绘娥皇娇艳的风姿,表达了对她的无限 依恋。“笑向檀郎唾”中“檀郎”是美男子潘安的小名,代指情郎,这一句词把调情的画 面渲染得生动诱人,词中男女主人公沉浸在爱情的浓情蜜意中,完全没有封建帝后的端 庄高贵,大胆地表达了两人爱情的浓烈和炽热,毫无伪饰和做作之情。 ( 3 ) 沉痛、深切地表达思念故国之情 东j k i j i l i 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煜的后期词作中思念故国的万端感慨,也正是其彼时情感的真实流露。看那首著 名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 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此词大约 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整首词贯穿 了作者那难以排解的思念故国之愁。美好的“春花秋月”却无法引起作者的热爱之情, 反而企盼它早日“了 却;“东风”吹到了小楼之上,带来了温暖的春天信息,却因此 引发了作者物是人非、不堪回首的怅惘和嗟叹,反衬出他囚居异邦的无限愁情。整首词 描写由一国之君到阶下囚之后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是非常真切而又深刻的。特别是 结尾二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 出愁思的绵延不绝,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 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便显雕琢之痕,缺乏这样真率感 人的力量了。另外他的很多词作如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也都表达了同样深切悲痛的故国情怀,其情之真切无不令后 人抚卷动容,吟之泣下,其至真至情几无出其右者。 。 2 本色语言表现“真”情感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到语言的最高境界是“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 籁”哺3 。李煜词语言风格最大的特色就是“真 。通过语言之“真 将作者内心蕴含的真 情实感表露出来,是李煜词中体现的一大特色。 ( 1 ) 惯用白描 吴小如先生也说:“一个作者能于朴实之中体现匠心,才是真正的白描高手。”后主 词中惯用白描来表现本真的特色。不假雕饰,虽千锤百炼却不见斧凿痕迹,虽自绚丽中来 却褪尽芳华,虽平淡却深有韵味。而他的“情真 也正是通过这些白描之句得到了淋漓 尽致,恰到好处的表现。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恐不为过。白描本是国画的 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李煜的词善用白描写法,纯任性 灵,直吐心声。如乌夜啼:“昨夜风兼雨,帘帷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 能平。世事漫随流水,算来梦里浮生。醉香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这首词为秋夜 抒怀之作,全篇没有用典,语言朴素、自然、真切、直白,首两句写秋夜风雨,完全是 白描化手法。表面看来,风雨大作十分嘈杂的,其实除了“飒飒秋声”之外,此时更无 别的声音,反而见出夜的寂静。令读者觉得其境过清,几乎要倒出一口冷气。五六旬作 者直抒胸臆,真实自然地流露出人生的匆忙虚幻,渲染了深重的失落感,既无浓墨重彩 又无曲折隐晦,却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感,可见后主白描手法的运用是炉火纯青的。 李煜之词,能够不用一个典故,不用任何曲笔,不借不隐,不枝不蔓,似乎信手拈来, 又如随口吟哦,不造作,不矫饰,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最真诚的内心情感,最深刻的人 生体验,最普遍的哲理思考。似自言自语,又似内心独白。无须专业的眼光,文学的功 底,只要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性情中人,读罢后主之词,就会感同身受。我们来看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后主词中的一些名句,自然真纯,毫无假饰,却又内蕴无穷,其韵味意趣,可经干般涵 咏,万般咀嚼,愈觉余香满口,给人无限遐思,实臻于极高的境地。比如“问君能有儿 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放马蹄清夜月 ( 玉 楼春) 更如“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乌夜啼)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 淘沙)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浪淘沙)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 子 夜歌) ”醉乡路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 乌夜啼)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 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离情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 清平乐) ( 相见欢) 这 些古今无两的佳句,其不加粉饰、脱口而出、浑然天成的艺术造诣的确可谓高奇无匹, 后主词的语言可谓已达此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 李煜似为平民之帝王,其词采用的是纯尚自然的语言,流露的是平凡人的真情实感, 如何能不富有感染力,怎能不流传于天下? 真如梁启超所言:“一毫不隐瞒,一毫不修饰”,“照那情感的原样子,迸裂到字句 上”。( 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李煜选词用字亦擅用白描手法。如乌夜啼中“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句,用“了 、 “太”这样极其浅显的口语,却给人以极其自然深切的哀愁。再如一首捣练子令:深 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这是一首写寒夜听 砧的小令。两个“断续 ,自然真切,生动传神;“无奈 二字,字意浅而情无限,表达了 无限怅惘之情;“和”字于无雕琢处见功夫,贴切地写出了色与声交融的情景,通篇用字 通俗易懂,自然妥帖,却蕴含了听砧人无限的情思。 ( 2 ) 善用口语 李煜词还善于运用口语来表情达意,贴切生动。他的词里面有很多口语,如浣溪 沙“酒恶时拈花蕊嗅”,“酒恶”就是喝酒到带醉的时候,普通叫“中酒 。宋赵令畦侯 鲭录卷八云:“金陵人谓中酒日酒恶,则知李后主诗云酒恶时拈花蕊嗅, 用乡人语也。“乡人语实则为口语,李煜擅用口语,不仅使词意浅显易懂,更显其活 泼生动,自然真切的一面。如“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几个 ( 一斛珠) 句,些儿 个”是当时口语,即“些子儿 、“一点 。歌女娇媚可爱的形象如在在眼前,真切可感。 再比如“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乌夜啼) ,“问君能有几多愁 ( 虞美人) 等也是口 语化,很通俗、很朴素。清代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有评李煜:“毛姗、西施, 无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 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 口1 李煜之词用语越不加修饰,越见其感情之真挚。直白语 即深情语,故情感看似已诉尽,实际却韵味隽永,言短意长,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唤起人们情感的共鸣。 叶嘉莹大晏词的欣赏将诗人分为理性之诗人与纯情之诗人二类。以为理性之诗 人其感情乃如“一面平湖”,“虽然受风时亦复绉纹千叠,投石下亦复盘涡百转,然而却 无论如何总也不能使之失去其含敛静止,盈盈脉脉的一份风度 。李煜无疑是纯情词人的 最好代表。这一类诗人的感情,“不象盈盈脉脉的平糊,却象滔滔滚滚的江水,只是一味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地奔腾倾泻而下,既没有平湖的边岸的节制,也没有平湖的蕴蓄不变的风度。这一条倾泻 的江水,其姿态乃是随物赋形的,常因四周环境的不同而时时有着变化。经过蜿蜒的涧曲, 它自会发出撩人情意的潺潺,经过陡峭的山壁,它也自会发出震人心魄的长号,以最任纵 最纯真的感情来反映一切的遭遇,这原是纯情诗人所具有的明显特色。” ( 三) “以真为美 李煜词之“真 情审美 所谓审美,指的是主体人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 来的审美情感、认识和能力的总和。审美特征的形成同个体的思想、气质、性格、心境 等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受到个体的阶级地位、政治观念、伦理观念、群体意识及教育 水平的影响,表现出个性特点。李煜词中体现出鲜明的“以真为美”的审美特征。 李煜是用满腔真情去写作,而“真”是中国美学中与“美密切相关的观念,属于 美的本体范畴。在中国古代的哲学、美学思想领域,“真 既作为美的本质、本体,它自 身又有美学的内涵。庄子首出“真在内者,神动于外( 庄子渔父) 拍1 ,成为后人文艺 创作中至高的审美法则。屈原的离骚中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 道破了“真 在内者就是“内美”,与“修能”之外美相辉映,于是,引真审美价值在 屈原的诗中首次实现了”1 。东汉的王充第一个同时用“真 、“美”两个观念来评论文 章,并且将“真美”联缀成一词而与“虚妄”相对立。司空图将“真”推为诗之最高的 审美境界,换言之,诗的本体即“真”。他的诗品更是标举诗之“真体”、“真力 、“真 迹”,以思想家、文学家李蛰为杰出代表的明代诗人提出“真人 、“真诗”说,确定了 “真”在文艺美学领域不可取代的地位四1 。李蛰提出“童心说”:“夫童心者,绝假真心 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 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 ( 童心 说) u 叩换言日“童心”,意在专指未受世俗道学污染之人心。李贽所说的“童心 就是 赤子之心,是指婴儿或儿童那种天真无邪,未受社会风习污染的赤诚之心,也就是“真 心”。只有葆有真心,诗人才能写出美的作品,“美 的内涵首先应当是“真”。可见, 在中国传统的文艺审美观中“以真为美”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李煜从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长大,饱读诗书,可谓满腹文章,“以真为美” 的中国传统文艺审美观对他的文艺创作也必然会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 李煜用真情去感受人生和万事万物的过程,实际也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审美过程。其词中 体现的“真 情,包含了词人的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 等范畴,体现出“以真为美”的审美特征。 李煜是一位至情至性的“真”词人,其词之“美”与其词之“真”是相辅相成的。 词人用一片纯真之心去抒写人生和命运时,迸发出的或华丽、或质朴、或苍凉的满腔真 情,本是就是一种美。( 庄子渔父) 中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 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其用于人理也, 饮酒以乐为主,处丧以哀为主,事亲以适为主。功成之美,无一其迹矣”( 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 意思是说,你遇到什么样的人,遇到什么样的事,该有什么样的心意 与感情,便表达出什么样的心意与感情,自然而然地不受任何世俗约束而尽情表达,这就 是真情的表达。大凡是“神动于外”的真情表达,其高度的完美状态,便是没有任何有意 而为的痕迹。可见,美的最高境界是“真”,“真和“美”本身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李煜的词淋漓尽致的写出了其心灵的多种情态和变化:那纵情声色时的沉醉和迷惘,那 陷入爱情时的大胆和热烈,那追怀往事的深悲巨痛,那怀念故国的长恨浓愁,那体悟人 生的大彻大悟,那毫不矫饰、毫无造作、率真放任的情感,不是“美”又是什么? 宗白 华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美学散步) “真”性情,“真 感情,“真”语言,使李煜的词作超越了所有雕琢之痕,可谓浑 然天成,巧夺天工,达到了“真”与“美 合一的境界,正如周之琦词评云:“予 谓重光天籁也,恐非人力所及。 ( 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李煜词体现的“悲”的情感特征分析 在李煜的词作中,始终绵延着一种亘古不变的“悲 的情感。汉语言中,“悲 包 涵的意义是相当丰富的,其基本解释为伤心、哀痛,而伤心、哀痛又包含有悲哀、悲伤、 悲怆、悲痛、悲切、悲惨、悲凉、悲愤、悲凄、悲恸、悲吟、悲壮、悲观、悲剧、乐极 生悲等若干含义;“悲”另外的解释为怜悯,即悲天悯人之意。在我国传统的文艺理论 中,“悲包含的意义也是相当丰富的:悲、哀、伤、怨、苦论语阳货记载: “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先秦时期诗 歌中的以怨为“悲”;而不平、痛苦、惊惧、哀伤、烦忧、磋叹是汉魏六朝诗歌的主旋 律和典型音调,又丰富了“悲”内涵;到了唐代,“悲慨成为唐诗的主要精神之一; 而唐宋词中,随处可见的是带有哀伤悲怨之音的人、事、景、物。当然,李煜之悲亦是 其真情的流露,但是因为其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所以单独拿出来进行分析。 个人情感的形成,不仅和作家的个性气质关系巨大,而且和其生活经历、命运等诸 多因素是分不开的。李煜的个性气质、人生经历使他的词作中的“悲”经久不息。 ( 一) “悲”从中来李煜词“悲 的情感特征成因 李煜本是一位率真纵情的文人,如果单纯地作为一个艺术家来说,如前所述,这种 品质无疑是十分可贵的,可它却恰恰成为李煜悲剧人生的无奈注脚。清人郭麟叹息日: “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惜薄命为君王。”清余怀玉琴斋词序:“李重光风流才子。 误作人主,至有入宋牵机之恨。川1 们这里面所隐含的社会的、命运的以及性格的悲剧是有 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是息息相关的。而其中,性格的悲剧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李煜是个诗人,同时又是个君王,这两种身份是二律背反的。二律背反是康德的哲 学概念。意指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却相互矛盾 的现象,又译作二律背驰,相互冲突或自相矛盾。最出名的二律背反是:世界是可以 认识的,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这两个命题都成立,但是互相矛盾。 李煜酷爱诗文,醉心创作,虽生在帝王之家,但无意角逐政治。他做皇帝,本身就 是一个历史的误会。李煜在兄弟中居第六,按照中国封建传统观念和帝王的世袭制度,本 无缘帝位,而长兄弘翼也名正言顺立为太子。弘翼城府很深,对于有可能和他争夺王位 的劲敌,毫无兄弟之情。而李煜生就帝王之相:“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 。在十分尊崇 天意地封建社会,自然会受到弘翼的猜忌。加之李煜亲眼目睹骨肉相残的宫廷血案,他 感到惶恐不安,更是对政治斗争敬而远之。然而命运弄人,李煜2 5 岁时,由于他的五位 兄长均先后死去,他阴差阳错地继承王位。李煜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历史从统一走向分 裂,又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动荡年代,即自唐末朱温称帝建立后梁,到后周赵匡撒称帝建 1 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立北宋的“五代十国 迭相更替的时期。中主李璩在位后期,南唐国势已日趋衰微。李 煜即位的时候,正面临着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处于宋室强大的压力之下。他虽然也“常 快快以国登为优 ,但是面对南唐岌岌可危的局势,他更多的是一筹莫展,无所施为。 他并没有能够适时地顺应潮流进行角色转换,却继续将应该对宗庙社稷负责,对天下百 姓负责的情感过多地倾注于自我的生活情感体验中,企图用文人的思维去驾驭政治,其 结果可想而知。可以说风雨飘摇之中的南唐非常需要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来力挽危局, 拯救处于水深火热当中的国家。而这个重任却不恰当地落到李煜瘦弱的肩膀之上。可以 说是南唐之不幸,亦是李煜之大不幸。 在古代中国这样一个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 家入世理想始终是文人士大夫的人生目标,李煜作为一位饱读圣贤书的文人,自然不会 例外。而且李煜绝不是昏聩平庸之人,他非常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处境。他曾非常理智地 告诉他的近臣说:“卿辈从公之暇,莫若为学为文,莫若讨论六籍,游先王之道义。不 成,不失为古儒也。 ( 徐文公集十八御制杂说序) 。他还曾著杂说几千万言, 希望几百世以后见到这篇文章的人们,能够从中体会到他的政治理想和失意。所以他曾 试图励精图治、有所作为是毫无疑问的。况且,李煜作为一国之君,他没有退路,没有 隐退的可能,他必须面对国家的困境,然而,李煜天生缺乏治国之才。 文人究竟能不能够成为仁君,这个问题我们不得而知,然而,一个纯情的文人是绝 不可能成为英明君主的。这二者所身上各自所要求具备的素质刚好是互相矛盾的,纯真、 纵情的感性文人不可能成就心如铁石的理性帝王的事业,这是无庸置疑的。想纵情任性 为人为文却不能的无奈与痛苦,欲重振国威又无力的二难的境地,加之劫运接踵而至: 情深意笃的妻子早逝、爱子夭折、兄弟分离,家破国亡这些都成为李煜的槌心之痛, 是其难以解开的心结,从而造成词人心灵上的挣扎、矛盾、无助、无奈、哀伤、凄凉等 等痛苦,其心中之“悲”的情感自然就难以排解了。那国破家亡的深悲巨痛,抚今思昔 的无穷悔恨,身陷图圈的忧惧,遭受玩弄的屈辱,忍受负重的凄凉,万念俱灰的绝望 使他的“悲”如滚滚江水,正如其词中吟哦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江春水向东流 一样,绵延不绝了。 同时,李煜是个多愁善感的艺术家。徐铱在宋追封吴王陇西公墓志铭中说李煜 “本以恻隐之性,仍好竺乾之教。草木不杀,禽鱼咸逐,赏人之善,常若不及:掩入之 过,惟恐其闻。以致法不胜奸,威不克爱”。李煜的敏感、率真、痴情和懦弱,让他对 人生的无奈与苦痛比别人感受得更多更快而体验得更深。叶嘉莹评李煜:“无论是享乐 的欢愉,还是悲哀的痛苦,他都全身心地投入其间 ( 叶嘉莹温庭绮韦庄冯延巳李 煜) 不管是春花秋月的自然景物,还是妻子亡故,国家灭亡的人事变故,总是让他产 生无尽的人生感慨,不由自主地长哀短叹,从他的很多词句中我们都能感同身受:“别 有番滋味在心头 ( 乌夜啼) “愁恨年年长相似 ( 谢新恩) 、“离恨恰如春草” ( 清平乐) 、“新愁往恨何穷”( 谢新恩) “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 ( 子 夜歌) 。正是因为李煜率真专注的个性使他爱得深,恨得切,所以他的悲伤、无奈、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痛苦、孤独等等人生之“悲”才显得愈加真切感人,而这种“悲”情亦通过他的词作得 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 二) “悲”情无限李煜词“悲 的情感特征的体现 对李煜来说,人生和命运充满了重重矛盾:本来具备敏锐善感、率真耽溺这些艺术 家最优秀的品质,却偏偏受命于危难之际,成为国祚日危的艰难帝王,他的素质、才能 以及人生理想和帝王的身份是格格不入的;从一国之君的尊荣华贵降为臣虏的卑贱屈辱 这种巨大的落差所带来的深重悲哀;而落花流水一般逝去的江山社稷,更是一种永远无法 弥补的心灵巨痛。想重振国威却无能为力,想沉溺声色又难以摆脱心底的痛苦,想于佛 门当中寻求生命的彻悟及灵魂的慰籍却终归摆脱不了俗世的纠缠外在的矛盾只能 让人看到他表面的悲剧,而最大的悲哀来自他精神世界,这无限的“悲”情化作滔滔诗 情,从作者的笔端倾泻而下。 1 孤独之悲 论及李煜前期的作品,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词人“悲 的情感的自然流露。李煜 的前期作品展示给我们的,正是一个孤独、无奈的灵魂的咏叹。表面上,他生活悠游,婚姻 美满,日日笙歌,夜夜醉舞,昏庸无道,韩熙载就曾讽刺他:“桃李不须夸烂漫,已失了春 风一半。”然而细品他前期作品,却能发现在他尽情描写宫廷繁华生活的背后,总透着其他 的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 正如台湾作家张晓风说的,那是“一种不安,一种需索,是不知所 从的缠绵,是最快乐时的凄凉,是完满之际的缺憾,是自己也不明白所以的惴惴,是想挽住 整个春光留下所有桃花的贪心,是大彻大悟与大眷恋之间的摆荡。州那是一种生命的孤独 感、无奈感交织而成的无法排遣的忧伤,它是繁华落后的苍凉,是人群中的寂寞,是理智 人生的清醒底色。【l l 】我们可以从几首小词当中去窥探。如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 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我们仿佛看到舞步轻盈,红褶翻浪的美人随着拍点急舞,不知不觉中金钗下滑,借花蕊 的香气来解酒恶之苦的风情万种。可是却分明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情绪,词人猛然 从这种笙歌艳舞的沉溺中转移了注意力,听到别殿传来的鼓乐声了,我们不禁要问,是 什么力量无形之中在惊扰他的心灵使之不能全身心的投入? 那是一种孤独和无奈感,一 种人生的无常和渺小、空幻感,使他一下子和眼前的豪奢生活产生了距离,让他的精神 游离于肉体之外而体昧那种繁华落尽后的苍凉的悲哀。 再看一首菩萨蛮“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眼色暗相勾,秋波横欲流。 雨云深绣户,未便谐衷素。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寒竹铿锵,铜制和竹制的乐器一 起奏出清脆响亮的美妙声响,一派皇家气派。词人与宫女用横流的秋波传递出心灵的秘 密,然而下片情势直转,深深的绣户中云隔雨阻,内心积郁的情愫得不到倾吐与发泄, 朦胧而迷惘的感觉充盈于心。随着宴会的结束,伊人离去,欢乐转眼成空,一切都如一 1 t 玉想 张晓风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 9 9 6 版 1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场梦,都是空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