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徽商对清初扬州词坛的影响.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徽商对清初扬州词坛的影响.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徽商对清初扬州词坛的影响.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徽商对清初扬州词坛的影响.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徽商对清初扬州词坛的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徽商对清初扬州词坛的影响.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论徽商对清初扬州词坛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郭远霜 指导教师胥洪泉教授 中文摘要 文章以清初扬州词坛为主要研究对象,内容涉及活跃于清初扬州这一地域的 词人,以及他们的创作、交往,作品的传播等有关词学活动。与其他相关论文不 同的是,这篇论文以徽商对扬州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为着眼点,重点考察清初扬 州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商业活动对扬州词坛艺术风貌的总体影响和互动关系。文章 包括七个部分:引言、五个章节和结语。 引言部分主要是对扬州词坛这一研究对象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予以必要的回 顾、梳理,指出文章的研究思路和意义。并进一步对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和相 关的概念作了明确而必要的界定。 第一章,简要介绍扬州盐业和盐商之于扬州社会结构和城市文化的重要性, 特别分析了在清初扬州社会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徽商,以及他们“贾而好儒 的 文化特征。 第二章,分析徽商在扬州“占籍 的问题,指出由于徽商与扬州同属一省的 原因,徽商在扬州从未取得“商籍 ,徽商子弟只有通过“占籍 的方式加入扬州 民籍,才能在扬州参加科举考试。文章考证了祖籍徽州但实际上却早已加入扬州 民籍的扬州词坛词人的准确籍贯。通过分析这些原籍徽州的词人的词作数量和影 响力得出如下结论:扬州词坛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受徽商文化影响很深的词学活 动交往圈。 第三章,讨论扬州徽商的享乐风气对扬州社会和扬州词坛的影响,特别分析 了在将声色享乐上升为风月文化的转化过程中文人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商人的财 富与文人的放纵彼此相互影响,共同造就了这座城市崇尚逸乐、风流不羁的风月 文化,这种社会风气造成了扬州词坛明显的艳情倾向。论文深入地分析了这些艳 词的艺术特征和文化意义。 第四章,主要讨论徽商热衷于园林建设和爱好风雅之间的相互关系。除了追 求舒适的生活之外,标榜自己的文人身份和风雅意趣,也是很多徽商修建私家园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林的一个重要原因。园林中经常举办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使得园林成为联系商人 和文人的重要纽带。这章主要讨论文人在园林中的词学活动,园林生活对扬州词 坛的影响,重点分析了扬州最具代表性的园林词人、以及他们词作的艺术特色。 第五章,徽商“贾而好儒 的特点也体现在他们收藏文物的兴趣和传播文化 的热情上面,在扬州词坛的词学活动中,词集的收集刊刻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而 参与相关工作的两个徽商张潮和孙默值得特别关注。这章主要讨论了孙默和 张潮对词集的收集、刊刻所做出的贡献。 结语,基于前面五章的分析论述,明确地指出徽商的经济活动对扬州词坛的 整体艺术风貌产生了直接的重大影响,其中具体包括词人的来源构成、词作的艺 术风貌和词人作品的收集刊行等多个方面。 i i 关键词:清初扬州词坛徽商社会文化风月。风雅 a b s t r a c t d i s c u s s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h u i z h o um e r c h a n t st o t h e a r e n ao fy a n g z h o u t l l e c la r e n ao ly a n g z h o u m a j o r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s p e c i a l t y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f r o my u a nd y n a s t yt oq i n gd y n a s t y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g u oy u a n s h u a n g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x uh o n g q u a n a b s t r a c t i nt h i sp a p e r , t h ec ia r e n ao fy a n g 吐o ui nt h e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i st h em a i n o b j e c to fs t u d y , a n di n v o l v e st h ep e o p l ew h ol i v ei ny a n g z h o ua n dc r e a t ec i ,a n dt h o s e c r e a t e ,a s s o c i a t i o n ,p r o d u c t i o na n ds oo n a r t i c l ef o c u s e so nt h es o c i a la n dc u l t u r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b u s i n e s sa c t i v i t i e si nt h ee a r l yq i n gy a n g z h o ui n p a c to nt h e p a r t i c u l a r i t yo fc r e a t i o na n da r t i s t i cs t y l eo fi n t e r a c t i o n 。i nt h i sp a p e r , at o t a lo fs e v e n p a r t s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b o d ya n dc o n c l u s i o nc h a p t e r s i n t r o d u c t i o np a r ti sa no b j e c to fr e v i e wa n ds o r tt h es t u d yh i s t o r yo fy a n g 吐o uc i a r e n aa n dc u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 ,p o i n to u tt h ea r t i c l e sr e s e a r c hi d e a s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 。a n d d i f i n e dt h ec o n c e p to fo b je c t sa n dr e l a t e dc o n c e p t st h a ti n v o l v e di nt h i sp a p e r , n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s a l ta n dt h es a l tm e r c h a n t so f y a n g z l l o ut ot h eu r b a nc u l t u r e p a r t i c u l a r l ya n a l y s i st 1 1 em e r c h a n t sw h oc o m ef o r m h u i z h o u , a n dt h e i r ”l i k i n gc o n f u c i a n ”c u l t u r a li d e n t i t y c h a p t e ri i ,a n a l y s i sm e r c h a n t si ny a n g z h o uh a sn e v e rm a d e b u s i n e s s c i t i z e n s h i p ”,b e c a u s eh u i z h o ua n dy a n g z l l o ua sb e l o n gt os a m ep r o v i n c e 1 1 1 ec h i l d r e n o fm e r c h a n t so n l yt h r o u g ha d d i n gy a n g 吐o uc i v i l i a n ,t oa t t e n de x a m i n a t i o n si n y a n g z l l o u a r t i c l ed e t a i l e dr e s e a r c ho ft h ei m p o r t a n c ep e o p l ei nt h ec ia r e n ao f y a n g z h o ua n dc o m ef r o mh u i z h o u , t h ef o l l o 、) v i n gc o n c l u s i o n s :i nt h ec ia r e n ao f y a n g z l l o ui sd e e p l yi n f l u e n c e db yt h em e r c h a n t sc u l t u r a l c h a p t e r h i ,d i s c u s s i o no fh u i z h o um e r c h a n t sa t m o s p h e r ef o rt h ep l e a s u r eo f l u x u r yi m p a c to nt h ec ia r e n ao f m 2 2 h o u ,a n a l y z e dt h ei m p o r t a n tr o l eo fs c h o l a r s b u s i n e s s m a n sw e a l t ha n dl i t e r a t io fi n d u l g e n c ei n f l u e n c ee a c ho t h e r , c o c r e a t e dt h e r o m a n t i cc u l t u r eo fc i t y , a n dt h i sc u l t u r ec a u s e dt h ea u t h o rl i k ew r i t el o v et h e m e p a p e r si n - d e p t ha n a l y s i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c u l t u r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t h ew o r k s c h a p t e ri v ,d i s c u s s i o no f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h u i z h o um e r c h a n t sl i k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g a r d e n sa n dl o v ee l e g a n c e i na d d i t i o nt ot h ep u r s u i to fac o m f o r t a b l e l i r e ,t ob o a s ta b o u ti t sl i t e r a r ys t a t u sa n de l e g a n c ec h a r m b u ta l s o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 r e a s o nt om e r c h a n t sb u i l tm a n yp r i v a t eg a r d e n s t h ev a r i o u sa c t i v i t i e si ng a r d e n b e c o m e sa ni m p o r t a n tl i n kb e t w e e nb u s i n e s s m e na n ds c h o l a r s t k sc h a p t e rf o c u s e so n t h ea c t i v i t i e so fs c h o l a r si nt h eg a r d e n , t h ei m p a c to fg a r d e nl i f et ot h ec ia r e n ao f y a n g z l l o u a n a l y z e dt h em o s t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ft h eg a r d e nw r i t e r s ,a n dt h ea r t i s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 i rw o r d s c h a p t e r v ,h u i z h o um e r c h a n t s l i k i n gc o n f u c i a n ”f e a t u r e si sa l s or e f l e c t e di n t 1 1 e i re n t h u s i a s mo fc u l t u r a ld i s s e m i n a t e da n dh e r i t a g ec o l l e c t e d i nt h ea c t i v i t i e so f i i i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y a n g z l l o uc ia r e n a , t h ec o l l e c t i o na n dp u b l i s hi sa l li m p o r t a n tc o n t e n t , a n dw es h o u l d s p e c i a la t t e n t i o nz h a n gc h a oa n ds u nm o 嘶s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o f s u nm oa n dz h a n gc h a ot oc o l l e c ta n dp u b l i s hw o r d s i nc o n c l u s i o n ,b a s e do n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p r e v i o u sc h a p t e r sd i s c u s s e d ,c l e a rt h a t t h ee c o n o m i ca c t i v i t i e so ft h ea n h u im e r c h a n t ss i g n i f i c a n ti m p a c to nt h ec ia r e n ao f y a n g z l l o ui nt h e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 , w h i c hs p e c i f i c a l l yi n c l u d et h es o c i a la n dc u l t u r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o fy a n g z l l o u ,c o n s t i t u t et h es o u r c eo fw r i t e r , a r t sf e a t u r eo fe i ,c o l l e c ta n d p u b l i s hw o r d sa n ds oo n k e y w o r d s :h u i z h o um e r c h a n t s t h ec ia r e n ao f y a n g z h o u i v s o c i a lc u l t u r er o m a n t i c e l e g a n c e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题目: 立垒盥叠三蔓i 杰趁益纠鲴丛鲤量鱼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 了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仁在 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学位论文作者:奄远霸 签字目期:2 。o 年砰月,_ i 口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筹) 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郭远霜导师签名:刀萨雀融 签字日期:2o o 年争月厂。日签字口期: 汕p 年争月i o 日 引言 引言 、 过去的研究情况表明,学者对清初扬州词坛的了解始于他们对王士祯的关注。 1 9 9 2 年,孙克强在苏州大学学报发表王渔洋词论初探一文,首次提出了 “广陵词人群 的概念。他认为在王士祯的周围形成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词人群 体。其后蒋寅、张宏生等其它的研究人员对此亦多有论及,关注的焦点仍然集中 在广陵词人群的领军人物王士祯身上,不过从他们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扬州 词坛之于清词中兴的意义和影响均有所觉察。但真正将这种觉察上升为专门论述 的学者应该首推严迪昌先生,在1 9 9 9 年出版发行的专著清词史中,他明确地 提出了“广陵词坛这一概念,通过对其中重要人物,诸如王士祯、彭孙通、邹 祗谟、孙默、吴绮、汪懋麟、冒襄等人的简单勾勒,严先生大致描绘出了扬州词 坛的总体框架和轮廓,并进一步指出了广陵词坛对清初词学中兴的重要影响,以 及其中所蕴含的微妙的政治文化意义。遗憾的是,限于篇幅的原因,严先生并没 有全面深入地展现他对广陵词坛的研究成果。2 0 0 4 年刘扬忠先生在江西社会科 学上发表清初广陵词人群体考论,首次对“广陵词人群 的定义做了必要的 界定,他把广陵词人群分成本地、流寓、宦游、外围等四组,并分别罗列了每组 词人的人名和他们的简要生平。至此,一个多达一两百人的庞大词人群体开始浮 出水面。 2 0 0 7 年以后,对扬州词人群的研究开始向宏观的总体研究和微观的个体研究 两个方向发展。总体研究的论文有刘纯斌的硕士论文清初扬州遗民词人及其作 品研究,文章主要从遗民的角度,对扬州词坛中遗民词人的生平、词学思想,以 及词作的艺术特色进行了研究。2 0 0 9 年有李丹的专著顺康之际广陵词坛研究, 对扬州词坛的形成、交游,尤其对扬州词坛在南北词风演变中的重要性予以了全 面的讨论。同年,远在海峡彼岸的台湾也有两篇关于广陵词坛研究的学位论文相 继问世,一篇是国立政治大学许嘉玮的硕士论文清初广陵词人群体研究以 评点与唱和为主的考察,另一篇是林宛瑜的博士论文 i f i 初广陵词人群体研究, 三篇论著同年推出,观点互有交叉重叠,但研究侧重各有不同。李丹的专著主要 从词风的演变来分析广陵词坛的词学意义,许嘉玮的论文则主要从词人之间的唱 和、对词集的评点入手,探究他们的群体意识和互动关系,以及其中所表现出的 不同价值取向。而林宛瑜的清初广陵词人群体研究则更多地关注到了广陵词 坛的社会背景、创作主题、以及广陵词人群对清代词学的重要意义。 而从微观层面来看,关于广陵词人群中单个词人的研究陆续都有论文问世, 其中硕士论文有刘浪的王士祯词学研究、张呋丽的彭孙通与 研究、 杨燕的吴绮湖州为官时期文学活动考论、杨蓓蕾的吴绮及其词研究、卢碧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i 量暑曼曼曼曼曼曼曼曼量曼量曼曼曼曼量皇曼量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量曼曼曼皇曼曼曼曼皇鼍曼曼曼曼曼曼鼍量曼皇曼曼舅鼍曼曼曼曼曼鼍曼曼曼 雯的彭孙通词论和词作研究等,这些论文主要集中研究词人的生平、词作的 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此外考论和研究相关词人的生平、词作、交游活动的单篇 论文也常见诸于各种学报杂志,诸如:尤侗词学观及其创作述评、邹祗谟生平 与著述考论、袁于令研究、清代词人邹祗谟行年考、彭孙通与延露词研究、 清初诗人王士禄研究、论董以宁及其 蓉渡词卜兼谈艳体词风在清初的流 变、李渔交游考辨等等。 上述所有研究成果的涌现使得我们对清初扬州的词学活动有了更多更清楚的 了解。总的来说,研究成果非常丰硕,不管是基础文献材料的挖掘和梳理,还是 学术观点的阐释,都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清初扬州的词学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 坚实的学术积累。然而需要补充的是,上述的所有研究基本上都是基于文学自身 发展的视角来讨论词坛的创作和活动,联系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来研究扬州 词坛艺术风貌形成原因的论文还没有出现,这些研究论文即使涉及到社会背景分 析也多为摘要式的背景介绍、通常是浅尝辄止。但另一方面,伴随着与文学相关 的各项人文科学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者已经强烈地意识到文学领域中各种文学 现象和文学发展变化的成因是非常复杂的,不管是处在具体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作 者,还是他们的作品,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既包括源自纵向的历 史的继承和发展,也包括来自当时社会环境中横向的冲击和变异,这些影响构成 了一个多维而立体的文化场景,并用它们的共同合力塑造着文学的发展轨迹。所 以我们如果要更深入地了解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就不能不对当时的各种文化影 响因素做多角度、多层面的考察研究。 对于清初的扬州来说,毫无疑问,在谈到那里的社会文化生活时,经济是一 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众多学者在研究明清之际的扬州时也必定涉及到盐业和徽商, 他们认为没有盐业和徽商的繁荣就没有清代扬州的文化繁荣。徽州盐商殷富的财 力不但影响了扬州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同时也强化和改变着扬州文化传统的某 些特征,这对于扬州的词学活动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徽商的商业移民活动改变了 扬州词人的籍贯构成,徽商奢侈的生活方式滋长了扬州词人的风月残梦,徽商的 文化崇拜强化了扬州词人的风雅情怀。不管是徽商豪奢的生活。还是他们商业上 的巨大成功,不管是他们对文化教育的关注,还是对科举儒业的热衷,在研究清 初扬州的词学活动时,我们都无法忽略他们的存在。所以本文决定从徽商与扬州 词坛的关系这一视角,来讨论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对扬州词坛的整体艺术风貌和 词人活动的影响及其结果。 不得不承认的是,要对扬州( 或者说是广陵) 词坛这样一个词人群体做一个 清晰准确的界定和讨论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在以前的研究中,“广陵词坛”、“扬 州词坛 、“广陵词人群 等各种称谓均有研究者使用,称谓的多样和不确定, 2 引言 方面说明研究者对这一研究对象的认知存有巨大的分歧,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一称 谓的内涵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和复杂性。首先我们不能把他们定义为一个流派,因 为他们没有成为流派所需的必要条件,比如:共同的纲领、宣言、统一的组织、 共同认同的文艺理论、稳定的内部成员等等。他们的结合是如此的松散以至于开 放性竟成为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其次,地理名称究竟是使用广陵,还是扬州? 这 也是一个很让人困扰的问题,纯粹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说,广陵和扬州并非是两 个完全等同的概念,而且它们彼此所指的地理范围也是变动不居的。在唐代之前, “广陵 和“扬州 两个地名被交替使用,而唐代以后则一直沿用“扬州 这一 地名,而随着朝代的更替和行政区划的调整,他们在历代所指代的地理范围也是 不相同的。其三,尤其麻烦的是,那些在明清易代之际活跃于扬州的优秀词人, 比如王士祯、陈维崧、彭孙通、邹祗谟等,他们并不是扬州人,滞留的时间亦有 长有短,有的不到一年,有的长达近十年,甚至他们的词学主张也大相径庭,他 们的词作有很多与扬州这一地理区域毫无关系。最后从时间跨度来说,在哪一个 时间段来考察他们的词学活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是宽泛的说清初? 还是明末清 初? 还是如刘扬忠先生定义的顺康之交的五六年间? 又或者是一个较清晰的时间 段更好?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对于扬州词坛的研究变得非常棘手。 基于上面的考虑,在这里有必要对那些经常被使用,却常常又较为模糊的概 念做一个明确的界定。首先,笔者个人认为把本文的研究对象称之为“清初扬州 词坛”是较为合理和准确的,因为“清初扬州 既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同时也是 一个地域的概念。具体来说,这个概念起始的时间段是指清代顺治、康熙两朝。 而“清初扬州的空间地理范围是指清初扬州府所辖三州( 泰州、通州、高邮州) 、 七县( 江都、仪真、泰兴、宝应、兴化、如皋、海门) 。其次,所谓“扬州词坛 是指这一时期在这一地域活动的本地词人、在此期间流寓于此的名士大家、他们 彼此的相互关系,以及所有相关的词学活动。再次,具体涉及到的词人包括三类 人物,第一类,扬州本地的词人。第二类,来自外地流寓于此,但最后终老于扬 州的词人。第三类,主要是在扬州或为官、或短期客居的词人,如王士祯、彭孙 通、陈维崧这样的名士大家,他们虽然是过客,但他们在扬州期间对扬州词坛影 响巨大而且活动频繁,所以把他们在扬州的词学活动也归入扬州词坛一并考察。 但对他们的词作考察只限于其在扬州创作的词和相关的词学活动。因为他们的其 它词作与扬州词坛并无太大关系。最后需要解释的是,之所以没有采用其它研究 者所普遍使用的扬州( 或者是广陵) 词人群的称谓,主要是考虑到清初来到扬州 参与词学活动的词人非常众多,据李丹的统计有多达1 5 9 人,如果有新的文献被 发现,人数很可能会继续增加。显然,如果使用群体这一称谓,那么这一群体很 参见李丹顺康之际广陵词坛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9 年2 4 7 页 3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可能会囊括了清初绝大部分的优秀词人和知名词人,照此推论,研究的对象势必 会扩大为清初词人群。而当时与之并存的其它词派也将被并入其中,比如曹尔堪 为代表的“柳州词派 ,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词派、还有以“毗陵四子 为代 表的“毗陵词人群。事实上,他们中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扬州词坛的活跃分子, 这样的结果对清初词坛的研究来说无异于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因为这和研究清初 词坛已经没有区别了,而这样庞大的研究内容对于任何的单篇论文来说都是不可 想象。所以笔者认为把扬州词坛当成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地域环境下的词 学活动交往圈,以“词坛”名之是一个更为妥当的办法。 虑及“徽商”一词的内涵在学界颇多争议,为了便于后面的论述,并参考学 界已有的研究成果,这里直接借用张健先生的观点对“徽商 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他说:“首先,徽商不是指单个的徽州商人,而是徽州商帮:其次,徽商是 形成于明中叶,这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队伍的扩大,各地 商帮的兴起都是吻合的。 张健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第4 9 页 。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第1 6 0 页 。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第1 6 1 页 蕾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研究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 9 8 5 年1 0 8 页 6 第一章扬州盐业和徽商的文化特征 的序言日:“扬( 扬州府) ,水国也,聚四方之民,新都( 新安) 最,关以西( 陕西) 、 山右( 山西) 次之。自此徽商逐渐取代西商居于两淮盐业的主导地位,两淮盐法 志为八十位盐商列传,其中徽商就占了六十名。盐运司所在的扬州成了徽商的 天堂。 徽商不但向扬州大量输入资本从事食盐贸易,同时也积极参与扬州城市的建 设和文化教育活动,他们修建了很多私人园林,并在这里过着令乾隆皇帝都自叹 不如的奢侈生活。而徽商在向扬州输入徽州文化的同时,也在经历着自己新的蜕 变,从明后期到清中期,奢侈浮华的社会风气和崇尚风雅的文化特征成为扬州社 会生活最主要的标志之一。民国版歙县志曾这样记述徽商对扬州经济和社会 的影响:“邑中商业以盐、典、茶、木为最著。在昔盐业尤兴盛焉。两淮八总商, 邑人恒占其四。各姓代兴,如江村之江,丰溪澄塘之吴,潭渡之黄,岑山之程, 稠墅潜口之汪,傅溪之徐,郑村之郑,唐模之许,雄村之曹,上丰之宋,棠樾之 鲍,蓝田之叶皆是也。彼时盐业集中淮扬,全国金融几可操纵。致富较易,故多 以此起家。席丰履厚,间里相望。其上焉者,在扬则盛馆舍,招宾客,修饰文采; 在歙则扩祠宇,置义田,敬宗睦族,收血i 贫乏。下焉者,则但侈服御居处声色玩 好之奉,穷奢极靡,以相矜炫已耳。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 慕效之。今其所遗仅有残敝之建筑,可想见昔年宏丽而骄惰之习。 第二节徽商的文化特征 徽州盐商对扬州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是如此的重大而又广泛,作为扬州社 会文化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扬州词坛自然与之息息相关。所以在进一步分析徽商 对扬州词坛的影响之前,我们需要简单介绍一下徽商的文化特征,尤其是徽商文 化最主要的“贾而好儒 的文化特征。 徽商的文化特征很多,比如他们重视乡谊的情结、对宗法观念的恪守、积极 参与商业活动、对声色和科举的热衷等等,但都不如“贾而好儒 这四个字那么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追根溯源,我们会发现“贾而好儒 的特征与他们文化素养 极高而又严守礼法的祖先有关,这也正是徽商所有文化特征的历史源头所在。民 国歙县志记载:“邑( 歙县) 中各姓以程、汪为最古,族亦最繁,忠壮( 程灵洗) 、 越国( 汪华) 之遗泽长矣。其余各大族,半皆由北迁南,略举其时,则晋、宋两南 渡及唐末避黄巢之乱,此三朝为最盛。又半皆官于此土,爱其山水清淑,遂久居 之,以长子孙焉。 根据叶显恩先生对新安名族志的统计,晋代和南朝迁入 。万历扬州府志序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 ( 第2 5 册)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9 8 年6 页 。王成明清时期徽商对扬州文化发展的贡献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9 年5 期6 3 页 。民国歙县志( 卷- - ) 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志辑5 1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4 l 页 民国歙县志 ( 卷一) 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志辑5 1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4 1 页 7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大族有鲍、余、俞、程、黄、叶、戴等十姓,唐代的迁入者则多达三十多姓。 由于新安名族志成书于明代,有些已经衰败的家族并未收录,所以实际上应 该有更多的北方名门望族曾经迁入此地。徽州人口的移入和变迁是一次中原文化 向江南传播过程的演绎,这些迁入徽州的望族大多拥有显赫的身世和悠久的家族 传统。例如徽州的大族程氏,新安名族志记载:“程出黄帝重黎之后。自周大 司马日休父,佐宣王中兴,封程伯。汉末日普者,从孙氏定江东,破曹操, 赐第建业,后为亭侯。普之后日元谭,当永嘉之乱,佐琅邪王起建业,为新安太 守,有善政,民请留之,赐第于郡西之黄墩,遂世居焉。”又如汪姓一族,“汪始 于颍川侯,鲁成公黑嫫次子夫人郦氏,生侯有文在手日汪,遂以名之,后有功 于鲁,食采颍川,号汪侯,子孙因以为氏,建安二年,因中原大乱,南渡江, 孙策表授会稽令,遂家于歙,是为新安汪氏始迁之祖。 有些起源悠久的家族甚 至远溯至春秋之际,家族文化渊源之深令人慨叹。熟知礼仪和中原文化的大族的 移民活动给徽州带来中原的知识文化、儒家学说、道德传统和礼仪制度,其直接 的后果是让原本蛮荒粗鄙的徽州变成了一个知书识礼、齿让有序的世外桃源和宗 法社会。 除了文化渊源的影响之外,徽州社会的封闭性和宗族的凝聚力亦对其文化的 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如赵吉士寄园寄所寄中所说:“新安各姓聚族而居, 绝无一杂姓掺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 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文公家礼,彬彬合度。父老尝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 邑;千年之塬,不动一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主仆 之严,数十世不改,而宵小不敢肆焉。”不仅是徽州蔽塞的地理环境,宗族祠堂、 族田、族谱、家教、戏曲、牌坊等完备的辅助措施也起到了很好的宗族凝聚作用。 比如祠堂、祭祀和族谱不单是让族人意识到自己的血缘归属,而且让族人从精神 上相信“现时宗族领导者的意愿即祖先的意愿,必须俯首帖耳地听从,藉以沟通 宗族的普通成员和他们祖先在精神上的联系,以防止宗族的崩溃” 。牌坊用于 表彰节烈,戏曲寓教于乐,而族田的存在则从经济上保证了族人的基本生存、婚 丧嫁娶和读书赴考。正是这种社会封闭性和宗族凝聚力培养了徽州文化品格中注 重乡谊、关注社会公益、崇拜文化、爱好风雅的文化特征,并将其很好地保存和 延续至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这些文化特征对徽州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异常深 远的影响,它是我们理解徽州文化和徽商的关键所在。诸如徽商对读书业儒的重 回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1 2 一1 9 页 。【明】戴廷明,程尚宽等撰新安名族志合肥:黄山书杜。2 0 0 4 年1 8 页 。【明】戴廷明,程尚宽等撰新安名族志合肥:黄山书社,2 0 0 4 年1 8 2 页 。 清 赵吉士寄园寄所寄续修四库全书( 子部第1 1 9 7 册) 济南:齐鲁书社,1 9 9 7 年,1 2 7 页 尊刘淼辑译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译文集合肥:黄山书社。1 9 8 7 年4 8 0 页 8 第一章扬州盐业和徽商的文化特征 视、徽商子弟在科举考试中的卓越表现、徽商对社会慈善事业的积极参与、徽州 社会醇厚古朴的民风民俗、徽商的互助精神都是源自于此。 在所有同时代的商人中,徽商是最为崇尚文化和儒学的商人群体。多数学者 相信,如果不是被生存的压力、沉重的赋税和贫瘠的土地所逼迫,好儒的徽州人 很可能不会大规模地涉足商贾,这一观点得到许多文献的支持。明弘治版徽州 府志记载:“本府万山中,不可舟车。田地少,户口多,土产微,贡赋薄,以取 足于目前日用观之则富郡,一遇小灾及大役则大窘。故自唐以前,贡赋率轻。下 至唐末吴杨氏及南唐偏据一隅,征敛无节,甚至取砚亦有专务。宋兴未能尽革。 南渡后,仰给江南诸郡,至于酒醋之榷,亦有专官专库。元赋虽不增,而额外又 有金铁诸课,民不聊生。“新都故为瘠土,岩谷数倍土田,无陂池泽薮之饶, 惟水庸为捐措,即力田终岁,赢得几何? 圆叶显恩的研究也支持这种说法。根据 他的统计,徽州人口在西晋太康初年为5 0 0 0 户,刘宋大明八年( 4 6 4 年) 人口增 至1 2 0 5 8 户,3 6 6 5 1 人。天宝元年( 7 4 2 年) ,人口猛增到3 8 3 2 0 户,2 4 0 1 0 9 口, 而到了明弘治五年( 1 4 9 2 年) ,人口达到9 6 1 8 9 户,5 5 7 3 7 3 口 。前后接近2 0 倍 的人口增长率表明,截止明朝弘治五年,快速增长的人口数量正在挑战徽州土地 的产出极限,出外经商已经成为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同时这也为徽商们日后“弃 贾从儒埋下了伏笔。 不过我们并不能就此认定所有的徽商都抱着同样无奈而隐忍的心态,晚明后 期阳明心学的传播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有研究者认为它对明中 后期徽州社会的稳定性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自龙溪、甘泉来主讲席,徽州学 者阳儒阴释之风日炽。王、湛心学遂通过占据徽州书院讲坛而逐渐取代了朱子学 成为徽州学术思想的主流。清初休宁学者汪佑说:自阳明树帜宇内,其徒驱煽熏 炙。侈为心学,狭小宋儒。显然,阳明心学倡导下社会风气的转变,对明代中 后期徽州的宗法社会产生了不小的破坏性影响。万历版歙县志详细记载了从 嘉靖到隆庆间,经商所引发的穷富悬殊和世风日下 。但最明显的证据是徽商在扬 州穷奢极欲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奢侈和放荡让雍正皇帝亦为之震怒。明代歙县文 学家汪道昆以一种功利实用的观点平衡了“商 和“儒”的对立,他说:“新都三 贾一儒,贾为厚利,儒为名高。夫人毕事儒不效,则弛儒而张贾;既侧身响 其利矣,及为子孙计,宁弛贾而张儒。一弛一张,迭相为用。不万钟则千驷,犹之 能转毂相巡,岂其单厚然乎哉! ”也许这样功利和坦诚的直白才是多数徽商在业 。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研究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 9 8 5 年3 - 4 页 of 明】汪道昆太函集( 卷七) 四库存目丛书 ( 集部第1 1 7 册) 济南:齐鲁书社,1 9 9 7 年1 3 2 页 曲参见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2 1 - 2 3 页 。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6 2 页 。参见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1 9 仁1 9 6 页 曲f 明1 汪道昆太函集四库存目丛书( 集部第1 1 7 册) 济南:齐鲁书社,1 9 9 7 年6 2 7 页 9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儒和从商之间徘徊犹疑的真实心理。但无论如何,强大的官本位制度和现实的各 种考虑都注定了“重儒 仍然是徽商的终极关怀。 1 0 第二章扬州词坛中的“徽籍 词人 第二章扬州词坛的“徽籍 词人 第一节徽商在扬州的“占籍”问题 “1 6 世纪中叶以前,城市东部出现了大量的商业街区,紧邻大运河的东岸并 向东延伸,以至于没有空间来建筑新的城墙抵御1 6 世纪倭寇的侵扰。1 5 5 6 年, 在倭寇洗劫了这些郊区之后,新的城墙很快建造起来,新的城墙与旧城东城墙相 连,其所包含的地区扩大了一倍以上。随着在扬州经商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商 人开始在扬州购置房屋田产并长期居住了下来。扬州新城的扩张见证了扬州商业 移民的增长。这些移民中包括:“众多的徽歙盐贾,他们为盐运方便,主要宅居于 沿运河一带的隙地,即后来的河下街。 也许他们和徽州仍然保持着某些联系, 但是他们的居住地已经变成扬州,甚至是举族搬迁到这里,并设立宗庙祠堂、几 代同堂。不过很多徽商长期寓居扬州,同时又在徽州故里保留户籍,这给我们对 扬州词人的籍贯认定带来了不少困扰。长期以来,在谈到扬州词人生平时,某些 词人的籍贯归属一直众说不一。有一些词人时而被研究者看成扬州本地词人,时 而又被另一些研究者定义为流寓词人。而方志、文献的相关记载也各有不同。澄 清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我们对研究对象的界定、生平的考察,甚至直接影响到我 们对整个扬州词坛文化背景的确认。导致认识混乱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徽商长期 在外经商所导致的举家迁徙和徽商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时的户籍认定。 徽州歙县长龄郑氏的例子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乾隆版江都县志载:“郑之 彦字东里,本歙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