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专业论文)宋代书院的社会教化研究.pdf_第1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宋代书院的社会教化研究.pdf_第2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宋代书院的社会教化研究.pdf_第3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宋代书院的社会教化研究.pdf_第4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宋代书院的社会教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史专业论文)宋代书院的社会教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书院萌于唐,兴于宋,延续于元,普及于明清,历经一千多年而不衰,是中 国古代教育史上重要的文化和学术组织。宋代是书院获得赫赫声名并取得较快发 展的历史时期,在整个书院发展史上占据着显要的位置。作为儒家文化的载体, 宋代书院在社会教化领域的参与和贡献,在书院发展史上又具有奠基式的意义。 传统中国社会历来十分重视社会教化,宋代书院人禀承这一传统,通过创修 书院、讲学民间、参与劝谕教化、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等实践,为宋代的社会教化 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或通过书院独具特色的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奥义来体现 教化意蕴;或通过刊藏图书来传递文化星火;或通过参与学术活动来推动地方文 明的改善;或通过祭祀乡贤来达成一地风教的丕变,孜孜以求,来促成宋代书院 社会教化事业的进行。 宋代书院的社会教化十分重视伦理道德的养成,通过贴近大众日常生活的教 化内容与形式,取得了理想的社会效果,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宋代书院推 行社会教化的实践和经验,对宋代以后书院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对后世 学术的演变也具有一定导向作用,当今的高等教育改革也应从中吸取营养,再现 中国高等教育的光辉。 关键词:宋代;书院;社会教化 a b s t r a c t b u d d e df r o mt a n gd y n a s t y , f l o u r i s h i n gi ns o n g ,l a s t i n gt h r o u g h 。y u a na n d p o p u l a r i z i n gi nm i u ga n dq i n g ,a c a d e m y , a sa l li m p o r t a n tc u l t u r a la n da c a d e m i c o r g a n i z a t i o ni n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e d u c a t i o nh i s t o r y , r e m a i n e dp r o s p e r o u so v e ro n e t h o u s a n dy e a r s i tw a si ns o n gt h a ta c a d e m i e sg a i n e dr a p i d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w o n i l l u s t r i o u sr e p u t a t i o n a st h ec a r t i e ro ft h ec o n f u c i a ns c h o o lc u l t u r e ,t h ea c a d e m i e si n s o n gi n v o l v e dt h e m s e l v e si ns o c i e t y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n dc o n t r i b u t e dt o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 , w h i c hp l a y e daf o u n d a t i o n b l a y i n gr o l ei nt h ew h o l eh i s t o r yo f a c a d e m i e s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s o c i e t yw o u l dn e v e rf o r g e tt oa t t a c hg r e a ti m p o r t a n c et o t h es o c i e t yc i v i l i z a t i o n a c a d e m i e si ns o n g ,i n h e r i t i n gt h i st r a d i t i o na n dp r o m o t i n gt h e w o r kf o rp u b l i cg o o dt h r o u g he s t a b l i s h i n gn e wa c a d e m i e s ,g i v i n gl e c t u r e st ot h em a s s e s a n dp a r t i c i p a t i n gi ns o c i e t yc i v i l i z a t i o n ,m a d ea p r e e m i n e n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t h ee v e n to f s o c i e t yc i v i l i z a t i o ni ns o n g t h e ye m b o d i e dt h ec u l t i v a t i o nt h r o u g hp r o f o u n dc u l t u r e i n t e n t i o nw h i c hw a sc o n t a i n e db yt h e i rd i s t i n c ta r c h i t e c t u r e ,o rp a s s e dd o w nc u l t u r e s e e db yc o l l e c t i n gb o o k s ,o rp u s h e df o r w a r dt h ei m p r o v e m e n to fl o c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b y m e a n so ft a k i n gp a r ti na c a d e m i ca c t i v i t i e s ,o rm a d eg r e a tc h a n g e si nl o c a lc u s t o m sa n d p r a c t i c e sb yw a yo fo f f e r i n gs a c r i f i c e st op r o m i n e n ta n dr e s p e c t a b l es c h o l a r s ,a n da l l t h o s ed e v o t e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o c i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i ns o n g t h ea c a d e m i e si ns o n g ,p u t t i n gm u c he m p h a s i so nt h ec u l t i v a t i o no fe t h i c s m o r a l i t y , a r e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t h e i rc o n t e n ta n df o r mo fc i v i l i z a t i o nc l o s et oo r d i n a r y p e o p l ea n da c h i e v e di d e a ls o c i a le f f e c t t h ea c a d e m i e si ns o n gs e ta ne x a m p l et ot h e l a t e ra c a d e m i e si nt h e i ra c c u m u l a t e dp r a c t i c ea n d e x p e r i e n c ei ns o c i e t yc i v i l i z a t i o n ,t o s o m ee x t e n t ;t h e ya l s og u i d e d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a c a d e m i c so fl a t e ra g e s s ot h er e f o r mo f m o d e m 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s h o u l dd r a wo nt h ee x p e r i e n c eo f a c a d e m i e si ns o n g ,t h u sw e c a ne x p e c ti t sg l o r i e s k e yw o r d s :s o n g ;a c a d e m y ;s o c i a lc u l t i v a t i o n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西匀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月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申请人( 学位论文作者) 釜名:蔓重f 团 l 2 0年月 日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 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 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 纸质文 本和电子文本) 以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乖进行学术交流等目酶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住论文作者) 签名: 2 0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2 0 ( 一) 选题缘由 序言 1 “书院学刀的勃兴与书院社会教化研究的缺席 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 而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必归于“宋代学术之复兴,或新宋学之建立 回,宋代学术 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由此可窥一斑。宋代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 点,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门阀的衰微是政治、社会转变的一条主线, 宋代科举制度的成熟、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与此相适应。科举制度成了宋代 最主要的取士制度,在“以文治天下 的国策下,确立了宋代的文官体制,并因 进士及第的丰厚报酬,追求功名成为当时社会的最高价值:科举考试的内容与风 尚,也与宋代的学术、士风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可以说,科举在政治、社会、 文化上支配了整个宋代的发展。宋代教育正是沿着这一脉络发展和完善的,而书 院在宋代社会中,站在一个特殊的重要位置上,扮演着一个与科举相抗衡又相容 的角色。正如日本的书院研究者林友春所说:“中国的书院,尤其是宋代的书院, 完全可以说,无论是在教育制度史,还是在教育思想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至少在宋初,后来所谓的书院“三大事业 ( 即讲学、藏书、祭祀) 已经形成。 目前学界关于书院教学活动及书院管理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内容精确细致,除 了因为讲学活动在书院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以外,还可能与当下教育过于强调智育 授受、重视课堂教学有关,大概有人以为去故纸堆里扒一扒,就能捞到一副千年 古方,借以根治当下应试教育的百年沉疴,我对此是不以为然的,但这丝毫没有 减弱我对这一论题的研究热情。 o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2 4 5 。【日】林友春唐宋书院及其教n j i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8 9 1 1 除了对书院教学及各项管理事业深入细致的研究之外,学界对书院藏书事业 的研究也呈方兴未艾之势,随着近年社会转型期的加速,当代学人渴望以立足当 下寻根传统的胸怀和视野治学行文,这在客观上也促使了对传统学术的研究和承 继,因而也就必然促使了对传承中国古代学术具有重要影响的书院藏书的研究也 日渐深入,学者们在探求内圣能否开出新外王这类宏大叙事的同时,也企图通过 宋代书院藏书楼的一缕缕阳光,找回光耀千秋的文明薪火。 在书院的这三大事业中,惟独关于书院供祀的研究处境寥落,推而广之,在 书院研究中关于书院的社会教化功能的研究至今还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这恐怕 也与现代社会重法不隆礼,重经世济民忽视道德教化有很大关系,当学者也经受 此种观念的濡染之后,教化研究的旁落就是必然的了,这与中国自古以来极其重 视教民化俗的传统是相悖的。就教育传递文化再造文明的功能来讲,在焊接现代 与传统的断接之链时,如果没有社会教化这重要的一环,回溯传统就可能最终迷 失根本,错失方向。 其实,中国自古就有教民化俗的传统。早在远古时代,就有舜命弃为农官, 教民“播时百谷 的记载。周初的统治者提出了“以德配天 “修德配命 “敬德 保民”的统治策略,这就为后世以教化传世立国开启了先河,奠定了基础。其后, 无论是汉代以孝治天下、推行九品中正的时代,还是例行科举推动士人与政治互 动参与的时代,社会力量与国家在文化教育与社会风俗上都能取得一致与高度的 认同。在诗经、尚书及其后以儒、道、墨、释等为先锋的学术流派的大量 著作中,都有很多关于民教风化的言论记载,其思想无一不渗透着教化的痕迹。 不仅在思想领域如此,在教育实践方面,教化的参与更可谓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学校本就是教化的场所,对师生进行道德伦理教化是其天职,而书院推行社会教 化则更彰显了中国古代书院人的责任和担当意识,也从一个侧面体现着中国古代 士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人格理想。 当下研究古代书院的学术成果繁盛和社会教化在中国社会和政治体系中的重 要性,似乎更昭示了书院的社会教化功能研究这一课题的意义和价值,而目前该 2 课题一定程度上的研究空白也为本论文的写作提供了契机。 2 本人的兴趣与积累 在平日读书的过程中,我常会就一些本人十分感兴趣的问题深思数日。比如, 几千年来中国人之所以具有中国人特有的心路历程与文化印痕,是基于何种力 量? 是权利棍棒催生还是文明教化使然? 中国当代教育的出口究竟路在何方? 是 返璞归真还是步欧美后尘? 我们现在为什么如此怀念古代书院里的朗朗书声? 为 何我们念念不忘西南联大里清贫的教授? 这些问题时时萦绕在脑际,我必须 为他们稍稍寻得一个出口,也算是给自己三年读书生涯的一个小小的交代,一点 心灵的慰藉。正是这些想法催生出了这样一个选题。 我对社会教化领域的关注由来已久,之前曾把目光锁定在地方社会教化方面, 也曾拟定出宋代河南地方社会教化研究、宋代著名书院教育家的社会教化活 动研究等等诸如此类的题目,但后因搜集资料困难,个人学力难逮之故,随致 搁浅,而选择了现在的题目。 还必须说明的是,把题目限定在宋代这样一个具体的时间范围之内,一是为 了行文之便利,二来论文写作也可以充分利用河南大学宋史研究的地利人和之优 势,同时也能为延续河南大学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学术传承勉献薄力。 ( -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作为古代重要的学术机构和教育组织,书院自诞生以来就以藏书、读书、教 书、讲书、修书、着书、刻书等各种活动为基础,积极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 造与传播,“为中国教育、学术、文化、出版、藏书等事业的发展,对学风士气、 民俗风情的培植,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养成等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因此, 在中国教育史的研究中,书院研究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从当前书院教育研究领域 的诸多成果中亦可窥一斑。不过,现有的教育史研究,不论是国内还是域外,一 般都是以通史、断代史、地方史、制度史等为视域,或是从教学、管理、研究等 角度加以研究,而对书院推行社会教化的原因、内容、途径、作用与影响,却鲜 有探究。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时至今日,教育机构和学术团体在参与推动当地文化 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培养当地的学风,引领当地的民风,变革当地的民俗等方面 仍然不遗余力,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流风遗韵在当代的继承和发扬。因此, 研究宋代书院的社会教化功能,在领略宋代书院规制之发达完善、藏书之广博浩 繁、学术之自由独立的同时,展现宋代书院人在推行书院社会教化的诸多镜像, 对推动教育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进而引领社会文明向前、推动民族文化奋进都 是不可或缺的理论参考。同时,本篇论文的写作,也为当下正蓬勃繁盛的书院研 究添一抹新绿,力图为书院研究开拓新的视野,提供新的思路,以弥补宋史研究 领域的缺憾,丰富中国教育史的学科内容。 2 现实意义 本课题试图对书院推行社会教化进行点、线、面式的勾勒,通篇以社会教化 为主线,以书院著名教育家的社会教化活动为断面,在剖析宋代书院在聚徒讲学、 刊藏图书、建筑格局、祭祀乡贤等活动的基础上,力求再现宋代书院推行社会教 化事业的图景,以期探寻出相关结论,为当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高校学术的“正 本清源”提供一方镜鉴,同时通过对宋代书院祭祀乡贤、缅念学派宗师、教化乡 里、表率社会等一系列社会教化活动的描述,可能对当今高校变革思想政治教育 之思路,提高思想教育的效率,使高校教学与管理真正回归到以学术研究和流播 为中心也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邓洪波八十三年来的中国书院研究 j 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7 3 4 ( 三) 文献综述 1 史料综述 关于此部分的主要史料,依其性质可分为几类:一是书院记文,主要保留在 地方志和宋人文集之中,书院记文是针对书院而作,可以提供较详实的文献信息, 如创建者、创建意图、经过、经费来源等方面情况,较为可信。 宋代的地方志较少,因而载有书院资料者更少,更多地需要从元明清三代所 修的方志中提取所需的相关资料讯息。如中国地方志中的景定建康志( 宋周 应合修) ,吴郡志( 宋范成大修) ,嘉定赤城志( 宋陈耆卿修) ,咸淳 临安志( 宋潜说友修) ,宝庆四明志( 宋罗浚修) ,至元嘉禾志( 宋谈 钥修) 。这些地方志虽查阅起来比较繁琐,但对论文的写作价值较大。 宋人文集当中与本课题有关的资料为数不少,只是这些资料分布不均,且十 分零碎,需要详细加以梳理。如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中有南京书院题名记, 宋王禹偶小畜集中有潭少i 1 岳麓书院记,欧阳修渑水燕谈录归田录中 有少量关于欧阳修与书院生徒生活和为学细节的记录、徂徕石先生文集中辑有 石介劝学诗十数篇、朱文公文集辑录有朱熹劝谕文多篇及本人与生徒间的学术 交流活动等,此外,玉海、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老学庵笔记、张载 集、( - - 程集、邵氏闻见录、胡宏集、临川先生文集、东莱集、欧阳 文忠公集等文献当中都有相关书院和其社会教化的记载。不过以上所述两类史 料与书院记等记录书院史的史料相比,在内容上又有所受限,如书院实际活动, 日常场景等细节,可能便不易从中得知。 其次是人物传记,如行状,墓志铭,史传等。此类史料可以弥补前述资料之 缺憾,对提供个人设置书院、在书院讲学或求学的记载都可能有较详细的记载, 甚至包括书院实际运作情形的记载亦在此列。针对人物传记来说,元脱脱等所修 宋史和明末清初黄宗羲编撰,清人全祖望补修的宋元学案可谓体例最详 实,内容最可靠,是本文写作的重要史料来源之。与宋代书院有关的大部分人 5 物的活动均可在其中寻到踪迹,尤其是宋元学案中关于理学家与书院的内容 为数不少,但是同时也难免有流于粗疏之憾。 2 国内研究现状 ( 1 ) 著作综述 国内的书院研究大抵可归结为几个方面: 其一,是关于书院发展史的研究。这类著作在书院研究领域为数不少,力作 颇多。诸如白新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 天津大学出版社,1 9 9 5 ) ,章柳泉中 国书院史话一宋元明清书院的演变及其内容( 教育科学出版社,1 9 8 1 ) ,樊克政 中国书院史( 台湾文津出版社,1 9 9 5 )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 东方出版中心, 2 0 0 4 ) ,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 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8 ) ,陈谷嘉、邓洪波中 国书院史资料( 浙江教育出版社,1 9 9 8 ) ,季啸风中国书院辞典( 浙江教育出 版社,1 9 9 8 ) ,刘卫东、高尚刚河南书院教育史( 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1 ) ,朱 汉民、邓洪波、高烽熠长江流域的书院( 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6 ) ,李才栋中 国书院研究( 江西高校出版社,2 0 0 5 ) ,胡昭曦四川书院史( 四川大学出版社, 2 0 0 6 ) ,陈梓元代书院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0 ) ,王炳照中国古代 书院( 商务印书馆,1 9 9 8 ) ,曹松叶宋元明清书院概要( 载中山大学语言历 史研究所周刊,1 9 2 9 1 9 3 0 ) 等。以上所列著述,皆为书院史研究领域之力作, 其中有系统全面介绍书院的著作,也有介绍某一特定时期或某一特定地域的书院 史,对书院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对本课题而言,各书中所列有关宋代书院 推行社会教化的资料大多过于粗疏,或一笔带过,或稍做叙述,少有铺陈论证。 其二、关于书院制度的专门性研究。盛朗西中国书院制度( 中华书局,1 9 3 4 ) , 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制度研究( 浙江教育出版社,1 9 9 7 ) ,张正藩中国 书院制度考略( 台湾中华书局,1 9 8 1 ) ,陈元晖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 上海教 育出版社,1 9 8 1 ) 等书从不同的角度对书院进行研究,大多集中在书院教学管理 6 制度、讲学会讲制度、经费管理制度、供祀制度等,对书院推行社会教化事业涉 及不多。 其三,关于书院总体文化的论著。诸如丁钢的书院与中国文化( 上海教育 出版社,1 9 9 2 ) ,该书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书院,着重强调历代书院在自身进行文 化建设的同时如何积极的推进学术进步与儒家文化的传播,对本文的写作具有一 定参考价值。其中第一部分有关书院与佛道关系的论述对本文的写作有很大的启 发作用。此外,杨布生、彭定国编着的中国书院与传统文化一书,把书院放 在传统文化的系统中,从学校教育、藏书刻书、学术研究、三教合流、建筑艺术、 档案事业、文化交流多个角度对书院这一特定文化现象作全方位观照,具有整体 把握性,避免了以往书院研究的单薄感和缺陷感。 其四,关于个别书院、书院人物及域外书院等其它方面的研究。诸如杨慎初 等岳麓书院史略( 岳麓书社,1 9 8 6 ) ,杨布生岳麓书院山长考( 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1 9 8 6 ) ,李才栋白鹿洞书院史略( 教育科学出版社,1 9 8 9 ) ,李才栋、 熊庆年白鹿洞书院碑记集( 江西教育出版社,1 9 9 5 ) ,杨金鑫朱熹与岳麓书 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6 ) ,李邦国朱熹和白鹿洞书院( 湖北人民出版 社,1 9 8 9 ) ,杨金鑫朱熹与岳麓书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6 ) 、方彦寿朱 熹书院与门人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 ,金相根韩国书院制度之研究 等等不胜枚举,这些著作专注于某一具体研究领域,对所涉领域的研究史料详实, 内容充沛,论证有力,为本文写作也得益于这些资料所提供的部分史料的支持和 思路启示。 关于古代社会教化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黄书光教授所著的中国社会教化 的传统与变革一书,可谓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扛鼎之作。该书界定了社会教化 的概念,介绍了社会教化的内容以及教化的方式,对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 进行了深层次、多维度的透视分析,是一部较为系统的社会教化研究著作,可惜 的是对书院社会教化论述不多。涉及书院社会教化的专著目前还没有,但在胡青 的书院的社会功能及文化特色一书中,书院的社会教化有所体现,此书从家 族文化、乡土文化、山林文化等视角来分析论述书院在学术传递、学术研究、道 德教化、讲学考课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古代书院人的文化传承意识和社会担当意 识。对本文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书院及其社会教化等诸研究领域,台湾学者也多有涉 足,成果颇丰,且优秀著作不少。大多著述写作严谨,思路开阔,无论是鸿篇巨 制或是案头小作,都能独抒心机,格局或堂庑特大,观之使人豁然开朗;或见微 知着,闻一言而解数日之思。有鉴于此,在本论文的资料搜集整理过程中,我很 注重台湾学者关于本课题著述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如台湾陈雯怡所著由官学到 书院:从制度与理念的互动看宋代教育的演变一书,立意诡伟,独出众流。作 者指出,北宋教育依循“教本于学校,士察于乡里”的教育理想,在科考取士的 诱惑和笼络下,官学居于教育的中心地位,发展迅速。南宋时期,随着书院人对 官学与科举的批判,书院开始抛弃传统教育的选士和养士功能,代之以具体的教 养工作,其后,书院与科举及理学的纠葛伴随宋代书院发展的始终。作者借助“私 学理想”在书院教育中如何存在、转化、保留,来还原和描述宋代书院教育的概 况,以此来窥视中国教育的这一曲折性发展与此后数千年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质。 此书通篇,尤其是第三章与第五章相关内容对本文启发较大。 由于种种原因,有的资料虽然有便利之网络的参与还是无法搜索到,更多的 是搜索到而无法得到原典。诸如吴万居宋代书院与宋代学术之关系( 台北:文 史哲出版社,1 9 9 1 ) ,陈舜臣中国的文艺复兴( 台北:万象出版社,1 9 9 1 ) ,刘 伯骥宋代政教史( 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 9 7 1 ) ,刘复生北宋中期儒学复兴 运动( 台北:文津出版社,1 9 9 1 ) ,李弘祺宋代教育散论( 台北:东升出版社, 1 9 8 0 ) ,赵汝福中国书院制度之研究( 省立台中师范专科学校,1 9 7 0 年硕士论 文) ,孙彦民宋代书院制度之研究( 台湾政治大学教育研究所,1 9 6 3 年硕士论 文) ,葛绍欧宋代地方学校职事考( 载史学评论,民国七十三年第八期) , 林子勋宋代地方教育的发展( 载华冈学报民国五十四年第二期) 等。自知 遗憾在所难免,因此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会更侧重于通过对原始文献的搜扒, 8 以便尽可能来弥补这一缺憾。 ( 2 ) 论文综述 据邓洪波先生统计,“自1 9 2 3 年青年毛泽东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胡适 书院的历史与精神发表,到2 0 0 7 年年底,中国( 包括大陆港台) 学者发表有 关书院的论文、资料2 3 0 2 篇,出版专着、论文集、资料集1 6 2 部”,学界对书 院研究的热忱由此可见一斑。 其中,陈华兴教化和教化哲学( 复旦学报,1 9 9 4 ,1 ) ,赵国权论南宋时 期江南书院文化传承的价值取向( 河南大学学报,2 0 0 8 ,3 ) ,谢长法宋元时期 书院的教化功能刍议( 山西师大学报,2 0 0 8 ,1 ) ,肖永明、唐亚阳书院祭祀的教 育及社会教化功能( 湖南大学学报,2 0 0 5 ,3 ) ,胡素萍论海南古代书院的社会文 化功能( 教育评论,2 0 0 8 ,2 ) ,简虎宋元之际江南书院社会教化的研究( 江西 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 0 0 4 ) ,蒋建国仪式崇拜与文化传播一古代书院祭祀的社 会空间( 现代哲学,2 0 0 6 ,3 ) ,吴小红论元代的书院官学化与社会教化( 江西 社会科学,2 0 0 3 ,6 ) ,卢山书院建筑的文化意向浅谈( 南方建筑,2 0 0 1 ,2 ) ,万书 元简论书院建筑的艺术风格(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 0 0 4 ,2 ) ,张劲松早期家 族书院社会化问题略论( 教育评论,2 0 0 6 ,5 ) ,肖永明、刘平书院社会教化的实 施途径( 教育评论,2 0 0 3 ,3 ) ,秦健民略论古代书院藏书与书院教学、学术研究 的关系( 中国图书馆学报,1 9 9 9 ,2 ) ,王晓龙、张春生宋代书院教育与宋代理学 的传播( 贵州社会科学,2 0 0 5 ,1 ) ,肖永明历代地方官员对书院的支持与促进 ( 船山学刊,2 0 0 5 ,2 ) ,范龙论中国古代书院的三种功能( 高等工程教育研 究,2 0 0 4 ,5 ) 等各篇从不同角度直接涉及宋代书院的社会教化事业,对本文写作的 借鉴和启发意义较大。 国邓洪波中国书院研究综述( 1 9 2 3 2 0 0 7 ) 日本关西大学文化交涉学教育研究中心报告,载东亚文化交涉研 究别册第2 书院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号h t t p :w w w i c i s k a n s a i - u a c j p c n p a p c r 0 2 s h u n l 9 3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书院及其社会教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日韩等国。日本设有宋代史研 究会,该研究会对宋史研究诸领域均有涉足,成果丰硕,大至党争科举、政治走 向、政权更迭,小至日常食谱、衣着服装、居家装饰等都有详细的研究,从一定 程度上讲,在某一方面的研究上,国内学者也难以望其项背。仅就与本文相关的 论著来说,就有:小林义广宋代o ( 载宋代史研究会编宋代。政治 邑社会,东京:汲古书院,1 9 8 8 ) ,金井德幸南宋福建。祭祀社会邑郯约( 立 正大学东洋史论集,1 9 8 8 ) ,细川一敏宋代口) 地方官邑地方统治力方法( 弘前 大学文经论丛人文学科篇v m ,1 9 8 8 ) ,石田和夫 已宋代乃思想( 第 4 回九州岛大学一y 哆j l ,大学校中国学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1 9 9 1 ) ,小林义广宋 代o ( 柳田节子先生古稀记念中国。传统社会e 家族,东京:汲古书 院,1 9 9 3 ) ,寺地遵义役- 社仓- 乡约( 载j 玄岛东洋史学报,1 9 9 6 ,1 ) ,竺 沙雅章宋元仫教文化史研究( 东京:汲古书院,2 0 0 0 ) 等等多篇论文和专著。 就英文文献来讲,时任p o r t l a n ds t a t eu n i v e r s i t y 历史系教授的l i n d aw a l t o n 先 生曾着有a c a d e m i e sa n ds o c i e t yi ns o u t h e r ns u n gc h i n a ( h o n o l u l u :u n i v e r s i t yo f h a w a i ip r e s s ,1 9 9 9 ) 一书,在此书中,作者围绕“书院运动 ( a c a d e m ym o v e m e n t ) 的发展这一主旨,分六个章节分别探讨了北宋以降的道学和政治对书院的影响, 重点论述了词堂与书院的双重性质,以及经济、宗教、地方精英、家族和寓居士 人和书院的交互作用,借士人圈如何从中找到自士族消失后的新认同,来体现南 宋士人生活真实而具体的一面。除本书外,l i n d aw a l t o n 教授还写有t h e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c o n t e x to f 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s c h o l a r s ,s c h o o l s ,a n ds h u - y o a ni ns u n g - y i i a nc h i n a ,此文将书院作为新儒学的传播地与地方文化的构建结合起来讨论,具 有一定参考意义,可惜也无从查阅。 另外,r o b e r th y m e s 所作l uc h i u y a a n ,a c a d e m i e s ,a n dt h ep r o b l e mo ft h e 由于此书暂时无法在国内找到,这里所述内容借引自王丹儒先生的书评略论l i n d a w a l t o n 的 。书评全文见朱汉民,李弘祺中国书院( 第7 辑) m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 0 0 6 3 8 4 1 0 l o c a lc o m m u n i t y ,h o y tc l e v e l a n dt i l l m a n 所撰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a n do f f i c i a l si na c t i o n : a c a d e m i e sa n dg r a n a r i e si ns u n gc h i n a ,j 0 l l l lwc h a f f e e 撰写的n a k - k a n g : t a o h s u e ha n dt h ep o l i t i c so f e d u c a t i o n 均有关于书院及其社会教化的论述。 以上这些资料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学界的关注和认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令人惋惜的是这些资料在国内根本无法获得,不能不谓遗珠之憾,不过这也是意 料之中的事,好在国内大量的原始文献可稍稍弥补这方面的缺失。 ( 四)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本文正文共分六部分。首先通过对教化、社会教化、书院的社会教化、书院 人等进行相关概念的厘定,来设定讨论和写作的前提。第二部分通过对唐宋之际 书院肇始、勃兴、发展、繁盛历程的陈述,把书院推行社会教化放在书院发展的 动态变化之中加以研究。第三部分对宋代书院推行社会教化事业进行哲学理路的 剖析,通过对书院推行社会教化儒学路径的铺陈,书院发展过程中对佛道因素的 吸收融合和历代社会治理的教化理念和教化策略,以使本文的写作建立在扎实的 哲学和文化史的基石之上。第四部分就书院推行社会教化的具体内容展开论述。 第五部分对书院人的社会教化实践进行个案分析和史料归类。第六部分在前文论 述的基础之上,归纳总结书院社会教化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教育史学科是- i 1 交叉学科,跨越教育与历史两个领域。针对教育史学科的 性质,本课题的研究主要运用了历史文献法和归纳分析法。 ( 1 ) 历史文献法 历史法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认 识研究对象发展规律的方法。此法须广泛查阅文献,有时需要进行考证,了解研 究对象的历史渊源。 书院推行社会教化,肯定不能脱离书院这一母体,而书院作为特殊的教育组 织和学术机构,它并不是突然之间产生的,它有着自身产生、发展、壮大、繁盛、 消亡的过程,具体到宋代而言,书院从北宋初年的勃兴、北宋中期三次兴学期间 的消沉、南宋的大盛等阶段,这些事实都决定了本论文在搜集资料和写作的过程 中,离不开历史文献研究法的方法论指导。 ( 2 ) 归纳分析法 由于历年来研究书院的资料相当丰富,尤其以明清为最。仅仅通过网络搜索 找到的与之相关的资料就已十分丰富,但也十分繁杂,给资料的分类整理工作带 来了一定的困难,不过这些资料大多只能提供寻找其它更详实资料的基础和方向, 这些所寻得之材料大多仍需要匡正原典,以勘正误。 对于宋代书院的社会教化功能的研究,前人涉及较少,若有也是只言片语, 不成体系,更无专着加以讨论,与书院学其他研究领域的繁盛相比,更显寥落。 故本篇论文的写作,除了吸纳诸位学界前辈之研究成果,加以归纳统整之外,还 从大量的宋代方志、书院志、学案、语录、文人别集,甚至笔记小说、稗官野史 等等文献典籍中寻找相关材料,以归纳分析的方式,以期获致宋代书院在推行社 会教化方面之概况。 1 2 ( 五) 本课题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1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宋代书院推行社会教化的策略和宋代书院人的社会教化实践是本文写作的重 点。对本文来讲,着重研究书院社会教化的策略和书院人的社会教化实践是题中 应有之义。只有通过对这二者的论述,宋代书院社会教化事业的研究才能具有一 定深度,才能彰显出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2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对古籍文献的收集、分析、整理比较困难是本文的最大难点。由于书院的社 会教化功能更多的是通过书院人的教化实践活动来体现的,而这些史料多散见于 大量的文集、杂记、地方志、书院志、书院学规等著述之中,这些资料距今年代 久远,查找和整理都比较困难。在行文的过程中,我经常会被这些史料的庞杂和 零碎所困扰,这对才识疏浅,驾驭资料能力有限的笔者,不能不说是莫大的挑战。 3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在上述为数众多的有关宋代书院的研究成果中,学者大多从书院自身的地域 分布、沿革流变、日常管理、教学科研、学规学风、生徒交游等方面入手,或就 某一方面进行梳理还原,或就某个细节进行阐示发挥,以期对当今的高等教育改 革提供借鉴。本文则试图从教育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相结合的角度,从宋代书院 人从事社会教化的谨小细微处入手,展现宋代书院对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培养社 会中坚、传承一方学术的造化之功。 1 3 一、相关概念的考察与厘定 ( 一) 教化与社会教化 “教化”一词,古已有之,多有“政教风化、教育感化 之义。礼记经解 日:“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这里的教化侧重指通过文化的流布、 教育的推行、风俗的宣教等途径对某一特定人群进行的政治教育和道德感化。荀 子臣道中说:“政令教化,刑下如影。 这里所指的教化则更加侧重于从社会 管理立场看伦理风俗建设,这种教化有时也称作“政教 ,在更多的情况下它要借 助于国家力量来完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视教化的推行, 正如汉代大儒董仲舒说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 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故南面而治天下,莫 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 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与前面两者所指稍微 有所区别,诗周南关雎序则说:“先王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 化,移风俗。 这一解释之中,移风易俗所依凭的力量介于社会与国家之间。虽然 前者依靠的是多元化的社会力量,后者依靠的是一元化的国家力量,但由于中国 特有的“国、家一体型 的政治血统,两者之间的差别并没有演化成为剧烈的冲 突,社会力量与国家在文化教育与社会风俗上取得了一致与相互认同。 因此,教化就具有了独特的伦理、政治和文化的意蕴。统治者在强调教化对 社会的教育风化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统治集团内部的道德行为对民众的感召和内 化,这使它内在地具有了德治的蕴涵。教化的推行多出于政治目的,是主政者为 了政权巩固、统治的稳定而提出并付诸实践的,这就使得教化天然地具有了政治 的属性。同时,教化更是社会化的手段和过程,统治者通过有效的社会教育形式 和德行的感化,使社会成员接受现实社会中的政治、道德等规范体系,进而使他 。汉班固汉书董仲舒 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4 们能够遵守社会规范体系,成为具有社会所需要的道德人。教化的对象是社会人, 教化发生的场域是整个社会,而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它要突出的是国家政权和社 会组织对伦理道德、社会风貌、世风民情的关注和现实诉求。 总而言之,我认为教化就是统治集团及其思想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通过各 种途径和方式,对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下层民众所进行的政治、伦理道德和社会 教育。它既是一种社会治理的思想,同时也是社会参与的一种实践活动,有着很 强的世俗性和渐进性。 所谓社会教化就是指统治集团及其思想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通过各种途径 和方式,对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下层民众所实施的普遍的政治宣教、道德训练与 风俗训导,以便使全社会形成统一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使社会成员按 照社会管理者所拟定或理想中的社会规范行事,最终达成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和 统治的长治久安。它广泛包括对社会有示范和诱导作用的各种尚贤使能的制度措 施,对民众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政策、观念和行政举措,以及有意识、 有目的地改善社会习俗风尚的带教育性质的制度和措施,诸如推广礼教,宣传有 关伦理道德,厉行劝善惩恶等等。 ( 二) 书院的社会教化 所谓书院的社会教化,意即书院的主导者以书院为阵地,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书院士子和书院事务的参与者所进行的德行陶冶、政治 说教和风俗训导等。这里的书院主导者,既包括书院的教师,也包括书院的创建 者和管理者,以及对书院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的地方士绅和官僚。这一概念主要含 有三个层次,首先是对书院士人的直接教化;其次通过书院士人的道德品质的培 养而表率社会,产生教化效果;另外还应涵括对当地其他社会成员直接进行的社 会教化。 本文中,还使用了书院人这一称谓来泛指与书院有关的人物,它包括书院的 。肖永明。唐亚阳书院与社会教化 a 中国书院( 第五辑) 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 0 0 3 3 5 9 1 5 教员、管理人员、生徒、没有参与创办书院的讲学者( 如陆门学者) 、直接创办书 院者、其他与书院有关的理学家等。 宋代书院的生成与发展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在唐代就已萌发,无论官方或者民 间均已有书院人的足迹,后经历唐末五代的丰厚积淀和曲折发展,终于在宋初形 成了一定的规制,于南宋时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为后世书院的繁盛奠定了雄 厚的基础,不能不谓中国古代教育史苑中的一朵奇葩。 ( 一) 书院肇始于唐代 早在唐代中叶,已有民间书院开始从事授徒讲学活动,只是在当时尚不是很 普遍,更未形成制度,但已经可以看到书院作为教育组织的萌芽了。这在邓洪波 先生所著中国书院史中也有相似的观点,并有大量的史料加以佐证 。然纵观 书中所引,除唐人的诗词外,多出于明清时修撰的地方志,类似史料并未见于宋 元人的记载当中,因而很可能是明清时人根据相关史料和孤遗所作的追述,以后 世用语称述前代之事,这类文献的可信度因而值得商榷。不过,书院性质的组织 在唐代已经开始出现确是比较可信的。 唐代初年,随着践行科举带来的社会流动的加速和整个社会环境的安定,天 下士人竟趋学官,以求晋身之阶,因而官学十分发达。同时,唐代社会的包容和 多元,必然使士人的志趣也呈现多元化,尤其是中叶以降,士人耕读山林乃至寺 院、聚徒讲学、行教乡里也蔚然成风。如唐元和六年( 8 1 1 ) 登进士甲科的王质曾“寓 居寿春,躬耕以养母,专以讲学为事,门人受业者大集其门。 唐咸通中,“荆州 有书生号唐五经者,学识精博,实日鸿儒,旨趣甚高,人所师仰,聚徒五百辈。 。陈元晖等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8 1 9 o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 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 0 0 6 2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